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中國茶藝基礎教程附光碟旅遊教育出版社

中國茶藝基礎教程附光碟旅遊教育出版社

發布時間: 2021-03-29 17:43:31

A. 求:基礎日語教程 (二、三、四冊)MP3 下載鏈接 編著:秦明吾、張永旺、潘壽君等 旅遊教育出版

我有!我二外的。用 旅遊教育出版社基礎日語教程電子書換 MP3
你怎麼聯系

B. 旅遊教育出版社的日語入門教程

你要找電子版的嗎?你去狗狗找找看吧!!

C. 《基礎日語教程》(二、三、四冊),潘壽君等,旅遊教育出版社 MP3 ,O(∩_∩)O謝謝

我們都是在學校錄磁帶的,mp3的因為要很多錢,所以班裡的同學幾乎都沒有錄的,你是不是也有磁帶?如果有磁帶就聽磁帶吧~

D. 導游書是選擇旅遊教育出版社還是中國旅遊出版社

基本信息

作者:劉鋒 主編
出版社:中國旅遊出版社
ISBN:9787503232299
頁碼:216
版次:4
裝幀:平裝
字 數:180000

今年的考試教材

E. 茶藝是什麼

http://ke..com/view/40484.htm 茶藝

「茶藝」 泡茶技藝。 無碗是茶,有碗是藝。

http://ke..com/view/1063158.htm

一 茶藝的由來

F. 關於茶的書籍有哪些

在網上找到的一個網友收集的關於茶的書籍的帖子,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無住精舍書目
書 目 出版社 版別 定價
1 普洱茶 鄧時海著 雲南科技出版社 05年1版6印 99元
2 普洱茶續 鄧時海著 雲南科技出版社 05年1版1印 99元
3 普洱茶古茶山攬勝 李師程著 雲南科技出版社 05年1版1印 28元
4 茶山 柯秋先編著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03年1版1印 23.8元
5 悠悠普洱茶 宏湖編 中國市場出版社 05年1版1印 29.8元
6 生活茶藝館 范增平著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04年1版1印 16元
7 普洱茶尋源 Ⅰ 葉羽晴川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05年1版1印 38元
8 普洱茶尋源 Ⅱ 葉羽晴川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06年1版1印 58元
9 經典普洱·名詞釋義 石昆牧著 雲南科技出版社 06年1版1印 36元
10 我的人文普洱 阮殿蓉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 06年1版2印 30元
11 普洱茶文化網路 雲南科技出版社 06年1版1印 49.9元
12 漫話普洱茶·金戈鐵與大葉茶 鄒家駒著 雲南美術出版社 06年1版1片 38元
13 漫話普洱茶·普洱茶辨偽 鄒家駒著 雲南美術出版社 06年1版2片 35元
14 讀圖時代·普洱茶 木霽弘主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05年1版1印 28元
15 天下普洱 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 雲南大學出版社 04年1版1印 38元
16 人間普洱 彭輝 雲南教育出版社 06年1版1印 16元
17 茶之趣 彭國梁主編 珠海出版社 03年1版1印 20元
18 雲南普洱茶 周紅傑著 雲南科技出版社 05年1版8印 28元
19 茶經 葉羽編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01年1版1印 68元
20 茶藝 秦潔著 兵器工業出版社 01年1版1印 24.8元
21 茶緣 秦潔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99年1版1印 22元
22 中國普洱茶之科學讀本 劉勤晉著 廣西旅遊出版社 05年1版1印 28元

G. 中國茶藝資料

說到中國的茶藝不能不談到日本的茶道,下面給你做一個詳細的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目前,許多有關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亂的現象,如到底什麼是茶文化問題,什麼是茶道問題,什麼是茶藝問題,茶道和茶藝的關系問題,都存在誤區,沒有統一的認識,需要加以探討,以求得共識。
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什麼是文化。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葯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那麼,茶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
1. 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物態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於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於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范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2.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關於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需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統一的認識。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茶藝、茶道和茶德問題。
茶藝「茶藝」一詞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的台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台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後,開1978年醞釀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的時候,接受台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茶藝」一詞,成立了「台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1982年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至於為什麼要稱茶藝,台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宣讀的《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台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為日本專美於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的,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么產生了。
然而什麼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並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台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於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於生活而不在於茶。」(季野:《茶藝信箱》98頁,台灣茶與藝術雜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於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范增平:《台灣茶文化論》280頁,台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蔡榮章:《現代茶藝》202頁,台灣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還認為:「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完美發揮的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發展個性的表演藝術。借著泡茶、品茗的過程,因為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將茶泡好,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幫能表現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系,結果達到了修身養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頁)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王玲:《中國茶文化》87頁,中國書店出版)陝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是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茶藝是茶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丁文:《中國茶道》46頁、49頁,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在綜合各家學說之後,認為茶藝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茶藝初論》,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4期)
我們贊成按狹義的定義來理解,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正如丁文先生所說,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便成為一門藝術。因此,我們不但要科學地泡好一壺茶,還要藝術地泡好一壺茶。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鑒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范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表的美與心靈的美。儀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童啟慶:《習茶》110頁,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誠如蔡榮章先生所說,茶葉沖泡過程「本身也是一促發展表演藝術。」如果茶藝館的從業人員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將自己等同於一般飲食服務員,而是自覺在從事一項普及茶文化知識、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活動,是項很有意義的社會工作。
那麼,茶藝與茶道有什麼區別呢?茶藝與茶道是什麼關系呢?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蔡榮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蔡榮章:《現代茶思想集》410、408頁,台灣玉川出版社出版)我們認為,王玲教授和蔡榮章先生的這些話已經將茶道、茶藝的區別和關系講得很清楚。茶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准則。因此,陳香白教授認為:「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中國茶文化》59頁,山西人民出版社)不過,以這樣的高度來要求茶人畢竟過於嚴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藝大量和專家們便以精練的哲理語言加以概括,提出許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於理解和便於操作。這些基本精神就是飲茶的道德要求,亦稱為茶德。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注意操行具有儉朴美德之人,陸羽已經對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見,早在唐代就已經喝茶有道了。可以將劉貞亮提出的茶德視為對詩人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三飲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爾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詮釋和充實。由此可見,茶道應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當然,它還不如後代如日本這茶道那麼明確具體。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介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各寬松、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禮——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准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茶德——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雲:『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梁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為: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於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台灣茶文化論》43頁「探求茶藝的根本精神」,台灣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藝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雖未加以詳細解釋,但其含義仍不難理解,與前述幾位專家的意見相去不遠。
更早一點,在1982年,台灣的國學大量林荊南教授將茶道 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氣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要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項,是治茶的大本。茶葉必精選,劣茶不宜用,變質不可飲;不潔的水不可用,水溫要講究,沖和注均須把握時間。治茶當事人,本身必健康,輕如風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權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勞。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國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性——「『養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與茶之性相近,卻因為人類受生活環境所污染,於是性天積垢與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樹生於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的灌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為塵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尖,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發揮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恆,可以參悟禪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已用,釋氏所稱彼岸,可求於明窗凈幾之一壺中。」
倫——「『明倫』是儒家至寶,系中國五千年文化於不墜。茶之功用,是敦睦聳關系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為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歡。今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榮章《現代茶藝》200頁,台灣中視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近年來也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從自然到個人主體與文化再生的探尋》,《農業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歸納,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大家可以細心領會,把握其主要精神,在自己的茶藝表演和茶事活動中貫徹這些精神。
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癒)、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陳香白:《中國茶文化》43頁,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葉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說,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藝報》19頁,香港茶藝中心1993年出版)。
我們認為,陳香白教授的這番話,不但有助於我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把握,也有助於我們對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理解。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我們應該根據茶道精神來從事茶文化活動。一切有悖於茶道精神的行為,都要加以糾正、克服,使中國茶文化事業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3.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當我們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們走進現代的茶藝館,並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閑,可以說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經營茶藝館都,當然講究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非常重視茶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經常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對在茶藝館從事茶藝工作的人員,在文化素質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廳服務員更高一些,她們除了服務顧客之外,還肩負著普及茶藝知識、推廣茶文化的高尚任務,應該具有一種使命感和榮譽感。
那麼,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會功能呢?前述的眾多有關茶道、茶德的論述,已包括這方面內容,也就是說,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就是茶文化對社會的貢獻。
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範圍。因此,除了增進人們健康、促進茶業經濟發展、弘揚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簡化歸納為下列三個方面:
1. 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靜」、「儉」、「潔」、「性」等,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2. 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側重於人際關系的調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3. 以茶行道——凈化社會風氣。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商品大潮洶涌,物慾膨脹,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於失衡,人際關系趨於緊張。而茶文化是各雅靜、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們綳緊的心靈之弦得以鬆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誠處世,以禮待人,對人多奉獻一點愛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因此,必然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凈化。
范增平先生在《茶藝文化再出發》一文中曾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具體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探討茶藝知識,以善化人心。
體驗茶藝生活,以凈化社會。
研究茶藝美學,以美化生活。
發揚茶藝精神,以文化世界。(范增平:《台灣茶文化論》51頁,台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
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視角,從四個層面來論述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他這里所說的「茶藝文化」,實際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我們上面所述
參考資料:http://tea.eshi.com/

H. 什麼是茶藝

目前,許多有關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亂的現象,如到底什麼是茶文化問題,什麼是茶道問題,什麼是茶藝問題,茶道和茶藝的關系問題,都存在誤區,沒有統一的認識,需要加以探討,以求得共識。
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什麼是文化。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葯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那麼,茶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

1. 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物態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於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於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范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2.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關於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需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統一的認識。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茶藝、茶道和茶德問題。
茶藝「茶藝」一詞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的台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台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後,開1978年醞釀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的時候,接受台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茶藝」一詞,成立了「台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1982年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至於為什麼要稱茶藝,台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宣讀的《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台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為日本專美於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的,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么產生了。
然而什麼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並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台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於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於生活而不在於茶。」(季野:《茶藝信箱》98頁,台灣茶與藝術雜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於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范增平:《台灣茶文化論》280頁,台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蔡榮章:《現代茶藝》202頁,台灣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還認為:「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完美發揮的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發展個性的表演藝術。借著泡茶、品茗的過程,因為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將茶泡好,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幫能表現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系,結果達到了修身養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頁)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王玲:《中國茶文化》87頁,中國書店出版)陝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是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茶藝是茶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丁文:《中國茶道》46頁、49頁,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在綜合各家學說之後,認為茶藝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茶藝初論》,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4期)
我們贊成按狹義的定義來理解,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正如丁文先生所說,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便成為一門藝術。因此,我們不但要科學地泡好一壺茶,還要藝術地泡好一壺茶。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鑒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范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表的美與心靈的美。儀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童啟慶:《習茶》110頁,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誠如蔡榮章先生所說,茶葉沖泡過程「本身也是一促發展表演藝術。」如果茶藝館的從業人員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將自己等同於一般飲食服務員,而是自覺在從事一項普及茶文化知識、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活動,是項很有意義的社會工作。
那麼,茶藝與茶道有什麼區別呢?茶藝與茶道是什麼關系呢?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蔡榮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蔡榮章:《現代茶思想集》410、408頁,台灣玉川出版社出版)我們認為,王玲教授和蔡榮章先生的這些話已經將茶道、茶藝的區別和關系講得很清楚。茶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准則。因此,陳香白教授認為:「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中國茶文化》59頁,山西人民出版社)不過,以這樣的高度來要求茶人畢竟過於嚴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藝大量和專家們便以精練的哲理語言加以概括,提出許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於理解和便於操作。這些基本精神就是飲茶的道德要求,亦稱為茶德。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注意操行具有儉朴美德之人,陸羽已經對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見,早在唐代就已經喝茶有道了。可以將劉貞亮提出的茶德視為對詩人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三飲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爾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詮釋和充實。由此可見,茶道應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當然,它還不如後代如日本這茶道那麼明確具體。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介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各寬松、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禮——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准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茶德——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雲:『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梁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為: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於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台灣茶文化論》43頁「探求茶藝的根本精神」,台灣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藝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雖未加以詳細解釋,但其含義仍不難理解,與前述幾位專家的意見相去不遠。
更早一點,在1982年,台灣的國學大量林荊南教授將茶道 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氣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要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項,是治茶的大本。茶葉必精選,劣茶不宜用,變質不可飲;不潔的水不可用,水溫要講究,沖和注均須把握時間。治茶當事人,本身必健康,輕如風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權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勞。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國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性——「『養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與茶之性相近,卻因為人類受生活環境所污染,於是性天積垢與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樹生於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的灌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為塵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尖,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發揮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恆,可以參悟禪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已用,釋氏所稱彼岸,可求於明窗凈幾之一壺中。」
倫——「『明倫』是儒家至寶,系中國五千年文化於不墜。茶之功用,是敦睦聳關系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為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歡。今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榮章《現代茶藝》200頁,台灣中視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近年來也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從自然到個人主體與文化再生的探尋》,《農業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歸納,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大家可以細心領會,把握其主要精神,在自己的茶藝表演和茶事活動中貫徹這些精神。
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癒)、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陳香白:《中國茶文化》43頁,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葉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說,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藝報》19頁,香港茶藝中心1993年出版)。
我們認為,陳香白教授的這番話,不但有助於我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把握,也有助於我們對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理解。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我們應該根據茶道精神來從事茶文化活動。一切有悖於茶道精神的行為,都要加以糾正、克服,使中國茶文化事業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3.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當我們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們走進現代的茶藝館,並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閑,可以說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經營茶藝館都,當然講究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非常重視茶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經常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對在茶藝館從事茶藝工作的人員,在文化素質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廳服務員更高一些,她們除了服務顧客之外,還肩負著普及茶藝知識、推廣茶文化的高尚任務,應該具有一種使命感和榮譽感。
那麼,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會功能呢?前述的眾多有關茶道、茶德的論述,已包括這方面內容,也就是說,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就是茶文化對社會的貢獻。
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範圍。因此,除了增進人們健康、促進茶業經濟發展、弘揚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簡化歸納為下列三個方面:
1. 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靜」、「儉」、「潔」、「性」等,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2. 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側重於人際關系的調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3. 以茶行道——凈化社會風氣。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商品大潮洶涌,物慾膨脹,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於失衡,人際關系趨於緊張。而茶文化是各雅靜、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們綳緊的心靈之弦得以鬆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誠處世,以禮待人,對人多奉獻一點愛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因此,必然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凈化。
范增平先生在《茶藝文化再出發》一文中曾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具體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探討茶藝知識,以善化人心。
體驗茶藝生活,以凈化社會。
研究茶藝美學,以美化生活。
發揚茶藝精神,以文化世界。(范增平:《台灣茶文化論》51頁,台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
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視角,從四個層面來論述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他這里所說的「茶藝文化」,實際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我們上面所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366467.html?si=7
回答者:0292028 - 魔法師

I. 旅遊教育出版社怎麼樣

簡介:旅遊教育出版社成立於1987年,隸屬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是教育部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基地之一,是國內旅遊教育圖書品種最全的專業出版社。 除打造精品旅遊類圖書教輔外,旅遊教育出版社還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與要求,加大圖書選題與市場的拓展,在教育、旅遊行業培訓、旅遊休閑文化、外語等領域,為社會奉獻越來越多的優質圖書。 為了更好地為旅遊業界服務,旅遊教育出版社開發了「中國旅遊教育網」,旨在為業界提供一個優秀、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J. 推薦幾本茶藝基本培訓的書籍

大部分不要看書
因為,抄
大部分茶藝培訓的書籍都是
為應付
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
考試的
真正能成為茶藝師的
應具備以下內容:
1、茶怎麼來的?
2、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
是如何演變?怎樣加工?什麼流程和原理?
3、加工出來的茶葉如何鑒別其品質、等級、特性?
4、根據不同茶類、選擇適合的茶具、
掌握水的溫度和浸泡的時間,讓茶發揮至最高境界。
5、茶葉如何賣?茶葉如何營銷?
如何開店?茶葉店、茶藝館的經營管理。
6、茶葉店、茶樓、茶藝館禮儀(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養性的三套泡茶流程展示,既茶藝表演,
以及一套干泡法,也稱為行茶法。
茶藝茶道並非是穿上道家或佛家的服飾泡一下茶就是茶道,
這太過於膚淺了,
有道是:心中有茶,倒茶成茶道;心中無茶,茶道成倒茶。
否則,就不是茶藝師。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