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最新發表的舞蹈論文

最新發表的舞蹈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8 20:40:18

❶ 舞蹈論文

1、題目:題目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專科畢業論文一般無需單獨的題目頁,碩博士畢業論文一般需要單獨的題目頁,展示院校、指導教師、答辯時間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體。
2、版權聲明:一般而言,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內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權聲明,獨立成頁。個別本科畢業論文也有此項。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中文摘要約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關鍵詞:從論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作為關鍵詞。關鍵詞之間需要用分號或逗號分開。
5、目錄:寫出目錄,標明頁碼。正文各一級二級標題(根據實際情況,也可以標注更低級標題)、參考文獻、附錄、致謝等。
6、正文:專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一般應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學學士畢業論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碩士論文可能要求在3萬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畢業論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論、結論三個部分。
前言(引言)是論文的開頭部分,主要說明論文寫作的目的、現實意義、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並提出論文的中心論點等。前言要寫得簡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長。
本論是畢業論文的主體,包括研究內容與方法、實驗材料、實驗結果與分析(討論)等。在本部分要運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實驗結果,分析問題,論證觀點,盡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結論是畢業論文的收尾部分,是圍繞本論所作的結束語。其基本的要點就是總結全文,加深題意。
7、致謝:簡述自己通過做畢業論文的體會,並應對指導教師和協助完成論文的有關人員表示謝意。
8、參考文獻:在畢業論文末尾要列出在論文中參考過的所有專著、論文及其他資料,所列參考文獻可以按文中參考或引證的先後順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則採用相應的哈佛式參考文獻標注而不出現序號)。
9、注釋: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闡述和說明。
10、附錄:對於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附錄中。有時也常將個人簡介附於文後。

❷ 關於舞蹈的論文

舞蹈是表演藝術,是人體內在的愛與外在的美神韻的再現,也是天人合一的協奏曲。賈拉路丁·魯米詩雲:「你跳舞時,整個宇宙也在跳舞。」《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易·系辭上》:「鼓之舞之以盡神。」追溯文明之源頭,可以看出,舞蹈與詩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
不言而喻,作為一種藝術樣式,舞蹈構成於「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總體來看,頗具東方特色的中華民族舞蹈藝術的生成與發展,恰恰又是舞蹈藝術本身的時間與空間特徵的相互關照、協調統一的結果。有鑒於此,本文將在中華舞蹈藝術發展的空間范圍內,依循藝術發展的時間線索來探究它的時空關照問題。
一、舞蹈藝術發展的時間性
舞蹈藝術的發展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依附社會的發展,在生活中通過勞動而達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藝術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時代的烙印,具有鮮明的時間性。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燦爛的舞蹈文化達到了極高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沉積、發展而來的。
我國的舞蹈,夏商時代才進入表演藝術領域,出現專業舞人。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動而傳神地記載了這一史實。盡管當時他們的身份是奴隸,但是他們為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據傳,夏桀時期的舞蹈是「以炬為美,以眾為觀」。可見當時舞蹈的發展已具相當水平,否則是達不到這種審美要求的。至於商代,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神權盛極的時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能夠用占卜來傳達神旨的,都是一些巫師,巫師都是舞蹈家。《說文》:「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舞形,與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巫咸是傳說中的商代大知識分子,天文學家,他的名字也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靈山條,舉有十巫,能升降於天,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師有特殊的步伐,即通過巫舞而步入天堂,又歸到地上,所以學巫先需學舞。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儺舞」,同屬巫舞,但由於儺舞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反映了人們與自然的抗爭精神,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流傳至今,並影響到了日本和朝鮮半島等地。到了宋代以後,作為「儺舞」這個較有影響的藝術形式,受到了時間的考驗。它被融入了當時的戲曲之中,發展成為「儺戲」。正因為這一發展,使這個極具生命力的戲引起了世界、特別是亞洲的極大關注。周代是我國舞蹈史上第一個集大成的時代,匯集整理了從原始時代以來有代表性的樂舞。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當時還創出了雅樂體系,雅樂由於藝術感染力差,不具欣賞價值而逐漸衰落。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人們已不再關注它了,在雅樂衰退的同時,民間舞蹈蓬勃興起。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統治時間較長的朝代,同時也是我國舞蹈藝術的第二個集大成時代,「百戲」是當時最盛行的表演藝術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名目有《盤鼓舞》、《巾舞》、《bǐng@①舞》、《拂舞》、《鐸舞》。考察歷史我們會發現《巾舞》是今日《長嬰》的源頭。《bǐng@①舞》是一種鼓舞,如同今日的太平鼓。《拂舞》是執拂而舞,我們現在見到的戲曲中神仙、和尚、尼姑等角色常常拂塵舞蹈,也許與這種古老的傳統有關。《鐸舞》是執鈴而舞,至今土家族還有《八寶銅玲鼓》,藏族「熱巴」也有搖鈴動作。漢族《巫舞》也有搖鈴的痕跡。古今映證就會發現,我國許多種民間舞都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在這千百年的歷史之中相互影響,不斷發展,積累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
大唐帝國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舞蹈藝術上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可以說是我國舞蹈藝術的又一高峰階段。它繼承了周漢傳統,發展了舞蹈藝術,其中最具影響的有《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軟舞」等。此外還有《踏謠娘》等頗具戲劇因素的歌舞戲,在當時也很流行。沿著這種趨勢,到了宋元以後,直到明清時代,戲曲興起,而原來的作為獨立的表演藝術品種的舞蹈逐漸趨於衰落,但是被吸收、融合在戲曲中的舞蹈,卻得到了高度發展並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形成了一套嚴格的訓練體系和表演方式及程式。作為戲曲主要表演手段的唱、念、做、打四功,其中的做與打都是舞蹈或舞蹈性極強的動作。
文化靠不斷積累、藝術要不斷發展、創作要不斷革新,整個文化的發展是隨時代進程而發展的。縱觀舞蹈藝術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每個歷史時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僅適應當時的時代潮流,還保留和發展了前代的舞蹈藝術,這就是舞蹈藝術發展的時間性,它不僅是某個時代的代名詞,更是一個流動的時間概念的體現。在這個流動的歷史過程中,舞蹈的發展達到了較高的境界。不僅如此,舞蹈藝術的欣賞與創作也離不開舞蹈藝術的時間性的研究。如果不能把握好舞蹈藝術的時間性特徵,就無法准確地去欣賞、創作和發展舞蹈藝術。
二、舞蹈藝術的空間特徵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在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代,有過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人類的舞蹈藝術正是從這種多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的基礎上,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要想使舞蹈藝術的欣賞、創作、發展達到較高的境界,僅僅注意舞蹈藝術的時間性還不夠,還要注意到舞蹈藝術發展的空間性。
舞蹈不但是藝術形式,它還反映生活,有歷史背景。特別是民間舞蹈,它與各族人民風俗習慣、生產勞動、宗教信仰等緊密結合,這便是舞蹈的空間特徵。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舞蹈藝術。如漢族的《秧歌》、《獅舞》、《龍舞》,藏族的《鍋庄》,蒙族的《安代》、《查瑪》,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蘆笙舞》,朝鮮族的《農樂舞》,壯族的《蟆拐舞》,滿族的《太平鼓舞》,彝族的《跳左腳》等等。這些舞蹈形式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千百年來深深根植於社會生活中的各族民間歌舞,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繁衍生息傳承發展。從各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范圍講,這些舞蹈具有鮮明的空間性。恰恰是這些地方舞蹈的個性差異和相互兼容,才使得我國舞蹈藝術的百花園奼紫嫣紅、長盛不衰。透視舞蹈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此類現象俯拾皆是,屢見不鮮。擇其典型,當推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舞蹈類型最具代表性。其時,國家分裂為兩部分,樂舞也形成了南北兩種鮮明特色:南朝繼續保留著漢代的舞蹈傳統,北方因為多是胡族統治地區,所以胡樂大盛。
南朝宋武帝時代,一直續承著漢族的樂舞傳統。南朝統治者崇尚歌舞,因此把南朝盛行的《清樂》也帶到了江南。《清商樂》原是漢魏時在漢族地區的傳統歌舞形式,東晉之後傳到了南北朝。清商樂者「南朝之舊樂也,永嘉之亂王都淪喪,遺聲舊制,散落江左」。可見是晉代東遷才把這種歌舞形式帶到南方。南方的歌舞具有溫柔典雅的情調,因此大量的南方原有的民間歌舞形式,都被吸收到《清商樂》這一表演形式中,經過加工成了精緻、優美的舞蹈。
在北朝的統治中,北方的少數民族樂舞大量湧入中原,城市內外「胡樂胡舞」普遍盛行。特別是到了公元六世紀中葉的北周時,更是盛極一時。當然,傳入少數民族的樂舞不是從南北朝開始的,而是早在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已帶回西域樂舞資料,但是在那時還是少量和間接的,到了南北朝期間,絲綢之路已經暢通,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已經交流頻繁,西域諸國來朝,於是龜茲、疏勒、安國、唐國之樂,大聚長安,著名的龜茲樂人蘇祗婆,就是這一次隨從突厥皇後阿史那氏來到中原的。自此形成了女愛胡裝,伎務胡樂的風尚,促進了中原樂舞與外域樂舞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如《西涼樂舞》不是西涼的樂舞,而是龜茲樂與中國樂混合而成。

龜茲舞樂當是舞蹈地域空間交流的典型代表。龜茲舞樂是誕生於我國古代新疆地區的舞蹈和音樂,是以龜茲人為代表的我國新疆古代民族的偉大創作,也是西域史上著名的龜茲文化和西域舞樂的傑出代表。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由於絲綢之路的開辟所帶來的東方藝術西漸,或西方藝術東漸,溝通了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古代西域正是這一文化交流聚集融匯的地方。這便是舞蹈藝術發展的空間作。由於地理位置的優越,龜茲舞樂得天獨厚,受東西方藝術之熏染,汲取東西方藝術之精華,經過數百年的廣采博取,融匯提煉,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或為西域舞樂史上一個輝煌的無可再現的高峰。豐腴多姿,舞彩繽紛的龜茲舞樂,充分體現了以龜茲人為代表的我國新疆古代各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它遍及許多國家和地區,為東西方樂舞的交流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舞蹈藝術發展的時空關照
舞蹈藝術的完善與發展,包括創作都離不開藝術的時空關照。靠一種單一舞蹈藝術的發展,或僅靠幾種不同形式舞蹈的交流都是無法達到舞蹈藝術發展的完美境界。只有既注意到舞蹈的時空性,又注意到舞蹈的空間性,舞蹈才能發展到一個鼎盛階段。在我國歷史上的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穩定,對外貿易發達,國家強盛,文藝有了很大發展,樂舞也呈現了一個鼎盛局面。
當時隋朝的樂舞,基本上是把南北朝留下來的樂舞和百戲集中起來加以發展,隋文帝開國初年制定出《七部樂》即《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龜茲伎》、《文康伎》、《高昌伎》,到了隋煬帝楊廣時,又增加《康國伎》和《疏勒伎》成為《九部伎》。這些樂部,每部都包含舞蹈,來自不同地區與民族。
隋煬帝楊廣,是個極會享樂的人,對於樂舞方面,感到周齊音樂都雜有胡歌胡音,便吸收民間樂歌加以改造。從大業二年開始集中樂工,收留在太常寺,還收了許多學徒,稱為博士弟子,專門學習技藝,因此創作了許多新曲。隋煬帝大制艷篇,他對前代的樂舞有了改革。
此外,唐代很流行的《柘枝舞》的發展、完善過程,也充分說明了舞蹈藝術發展的時空關照特性。
《柘枝舞》傳入中原以後,在廣泛、長期的流傳中已逐漸發展變化。從保持原有民族風格的單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雙柘枝》,此外還有兒童舞蹈《屈柘枝》(或作《屈枝》),可能由於表演風格不同,《屈柘枝》不屬「健舞」類,而屬於「軟舞類」。據《樂府詩集》引《樂苑》曰:「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鈴,biàn@②轉有聲,其來也於於二蓮花中藏,花坼則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健舞」《柘枝》與「軟舞」《屈柘枝》,一為羽調,一為商調。實際是舞蹈伴奏樂曲採用不同調式,其主旋律還是同出一源的。從舞蹈的內部關聯講,《屈柘枝》是從《柘枝》發展變化而來,舞蹈表演形式比較大。「健舞」《柘枝》是比較地道的西域民間舞,「軟舞」《屈柘枝》則與漢族傳統舞蹈相融合,表演時用兩個女童,先藏蓮花中,花瓣慢慢張開,女童從花中鑽出來進行舞蹈,它的特點不是矯捷明快,婀娜多姿,而是「雅妙」。從舞蹈到布景裝置都按中原人民的審美要求做了較高的藝術加工。
今天西安博物館的唐興福寺殘碑中的漢族兒童和西域人像,兩人舞姿相同,這就說明唐代的漢族人和西域人都在跳一樣的舞蹈。這兩個不同民族的人站在一起本身就創造了一種更高層次的美,給人們創造了一種十分廣闊的想像空間。敦煌莫高窟中的盛唐壁畫中有兩個站在蓮花上跳舞的伎樂天,實際上這是一對被神化的舞人形象,正是它啟發著我們去想像唐代《柘枝舞》的風貌。
唐代的《柘枝舞》的表演已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經過各地不同風格的表演形式的交叉、交流、交融,《柘枝舞》成了當時既流行、又有相當品味的舞,沒有較深的功底是表演不了的。不僅如此,《柘枝舞》還成了當時即流行又有相當品味的舞,沒有較深的舞蹈功底是表演不了的。不僅如此,《柘枝舞》還成了當時極具生命力的舞蹈。經盛唐,直至晚唐,《柘枝舞》仍盛行不衰,生命力極強且流行甚廣。當時京都長安以及同州、常州、杭州、潭州、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柘枝舞》。這種舞蹈歷經唐代、宋代,直到明清之際,還有伎人朗圓舞時穿《柘枝》服裝的記載,可見影響之深遠。
《柘枝舞》在中原的流傳發展中形成的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和極強的生命力以及創造的廣闊的審美空間,都證實了藝術發展的一條規律: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舞蹈,傳入另一個民族和地區時,必然會相互影響,無論是藝術風格和表演形式,都會按照流傳地區人民的傳統藝術形式及欣賞習慣發展變化,並加以創新,經長時間的融合、完善,進而達到完美階段。
考察我國舞蹈藝術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有兩條主線貫穿其中:其一就是發展(即舞蹈藝術的時間性);其二就是交融(即舞蹈藝術的空間性)。作為頗具東方特色的中華舞蹈藝術,在很大程度是得益於爛燦的中華文明的藝術底蘊,沒有這個底蘊就談不上舞蹈的發展,所以挖掘、繼承、發展古代傳統的舞蹈藝術是極其重要的。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由於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異使舞蹈藝術具有了鮮明的地域特性,隨著國家的統一,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頻繁,舞蹈藝術的發展也迎來了歷史的機遇。它必然會在不斷交流中不改進、提高、創新,通過舞蹈藝術的時間性與空間性的相互關照,協調統一,使舞蹈藝術達到更完美的境界。

❸ 舞蹈論文五千字作文

舞蹈是表演藝術,是人體內在的愛與外在的美神韻的再現,也是天人合一的協奏曲.賈拉路丁·魯米詩雲:「你跳舞時,整個宇宙也在跳舞.」《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易·系辭上》:「鼓之舞之以盡神.」追溯文明之源頭,可以看出,舞蹈與詩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
不言而喻,作為一種藝術樣式,舞蹈構成於「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總體來看,頗具東方特色的中華民族舞蹈藝術的生成與發展,恰恰又是舞蹈藝術本身的時間與空間特徵的相互關照、協調統一的結果.有鑒於此,本文將在中華舞蹈藝術發展的空間范圍內,依循藝術發展的時間線索來探究它的時空關照問題.
一、舞蹈藝術發展的時間性
舞蹈藝術的發展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依附社會的發展,在生活中通過勞動而達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藝術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時代的烙印,具有鮮明的時間性.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燦爛的舞蹈文化達到了極高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沉積、發展而來的.

❹ 舞蹈畢業論文

滿族舞蹈歷史發展中的兩種態勢
18世紀美國舞蹈教育研究
論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徵
舞蹈藝術與身體的審美關系
藏族民間舞蹈「堆諧」研究
古龜茲舞蹈試探
滿族薩滿舞蹈的特點研究
土族「納頓」民俗活動中的舞蹈研究
河北井陘拉花舞蹈風格研究
吳地舞蹈文化源流研究
中、韓佛教儀式舞蹈比較研究

這里可以找到以上畢業論文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❺ 舞蹈論文1000字

民族民間舞蹈是各族勞動人民群眾勞動生活
的寫照,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最古老的表達人們喜
怒哀樂內心世界和歌頌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藝術,
所以有人把舞蹈稱為藝術之母。不論如何表述,也
不論從哪個角度審視,從舞蹈原始狹義的祭祀、婚
喪嫁娶儀禮,發展到現今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都
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回顧歷史,哪個
朝代的鼎盛時期不是文化藝術的盛世呢?新中國成
立以來,舞蹈藝術的發展同樣符合波浪式前進的規
律,盛世文化的大潮已經向我們涌來,文藝舞台表
現出空前的活躍。今天匯演,明日比賽,到處鶯歌燕
舞,洋溢著一片繁榮景象,這是我們文藝工作者難
得的幸事。作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興奮之餘,
又不得不冷靜下來———冷靜審視舞台,冷靜思考舞
蹈。特別是看到一些內容平平、演技平平、動作拼
砌,甚至張冠李戴,將歷史篡改得面目皆非的作品
進入舞台的時候,研究舞蹈、論證舞蹈的心情更加
迫切,更加期待通過努力揭示出民族民間舞蹈的發
展方向。盡管能力有所不及,責任感仍促使我做了
粗淺的探索。下面從三個方面論述民族民間舞蹈的
發展趨勢。
一、現代民族民間舞蹈中快閃記憶體著厚重的民族文
化積淀,鑲嵌著鮮活的現代審美觀念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古老文明,56個民族為
我們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全
球經濟概念與我們越來越近,西方文化隨之蜂擁而
入,中西文化交匯,民族文化大融合,成為不可逆轉
的事實。人們的生活節奏、思維理念、信仰愛好、審
美需求、情感方式都發生了全然不同的變化,本民
族的民俗特徵也在悄然變化。如蒙古族不再是騎駿
馬穿長袍,除牧區外,大多數蒙古族群眾遠離了馬
背生活,融入了現代的社會文明,除了重大節日,很
難在形式上從人群中指認出誰是何種民族。又如歷
史上以打獵為生的眾多民族,由於國家對動物資源
的保護措施逐步完善,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也
不得不發生變化,狩獵文化也逐步成為歷史。但民
族猶存,其本民族現代的生活方式、文化特徵,能不
說是本民族的特徵嗎?所以,歷史文化要逐漸面對
時代的審美變遷,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思維的磨合與
沖撞,也必然迫使民族民間舞改變傳統的既成模
式,創作思維、結構方式、舞蹈語言的表達,以一種
新的審美原則和藝術原則展現出來。我們注意到,
現代民族民間舞蹈在風格上不再沉迷於風格化、原
始化,而是追求個性化、多樣化;在造型上,不再以
圓形線條和對稱形為最美,而是喜歡錯落有致的對
比和不對稱美;在肢體語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
動作線條,追求稜角分明,充分利用時間、空間的變
化,動作新穎而別致。如今在電視上看到民族民間
舞蹈,舞蹈服飾與歷史上民族舞蹈服飾相比,做工、
面料、式樣、質地、色彩等都更趨於現代人的服飾審
美要求;音響燈光等現代技術的運用,使傳統藝術
更符合現代人的視聽需求;代表民族舞蹈特徵的某
些符號也載入了現代人的審美視角。現代民族民間
舞蹈都凝聚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鑲嵌了鮮活的
現代審美觀念,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令人喜聞
摘要: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人們審美觀的漸變,具有民族瑰寶之稱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如何發
展,發展趨勢怎樣?本文從一名舞蹈教學工作者的角度,通過社會調研,分別以「現代民族民間舞蹈中快閃記憶體
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鑲嵌著鮮活的現代審美觀念」「、樸素的原生態舞蹈融入多姿多彩的現代舞蹈技

❻ 關於舞蹈論文

中外學者的這些觀點,即舞蹈起源之說,甚至已形成重大流派的學說,從各自不同的歷史時期。認知角度和審美習慣出發,捕捉了形形色色的舞蹈之起源論據既生動形象,又豐富多彩,尤其是那些來自遙遠時代的材料,或偏僻地區的例證,對於我們今天來全面認識舞蹈的起源,乃至舞蹈的不同時期的不同價值,生命本質和美學特徵,具有價值連城的意義。
但總體說來,這些材料大多僅停留在支離破碎的描述中,更難免有顧此失彼之嫌,結果使如此錯綜復雜的舞蹈起源問題,遭到了如此輕率的簡單化待遇;而在更加廣闊的范疇中,這些學說對具體論述對象的生態環境,文化習性,美學特質,運動習慣等許多關鍵性的方方面面,則缺乏搜集的意識和嚴密論證,最關鍵的症結還在於,這些學說論及的都只是舞蹈起源的外在,雖然舉足輕重,卻有嚴重的缺陷。
研究和闡釋舞蹈的起源,絕對不能忽視其「內在根據」。只有「內在根據」與外在條件這兩方面的情形都爛熟於心,才能最終把握舞蹈起源的真諦,使這個專題的研究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所謂舞蹈起源的「內在根據」,指的是人類那身心合一的物質條件,手舞足蹈的自娛意識和傳情達意的交流需要這三種與生俱有的內在因素。
舞蹈不單純是一種娛樂,它是表現人的諸多復雜思想感情的意識形態的藝術。「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這就是意境。
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總令人耳目一新,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一句話: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獨到,善於把握時代的脈絡,抓住一般人司空見慣的事物進行篩選,發展其中的閃光點加以提煉升華,於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脫穎而出。意境不僅對主題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調動起觀眾的想像力,使觀眾有著身臨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創造要達到這種境界,作品才易於被觀眾所接受和歡迎。
舞蹈的意境有許多種,第一個是心態意境。心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狀態,喜怒,哀樂,憂愁,煩躁等心理活動的表露形式,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會復雜多變,在一定的范圍里,標志著社會某一個民族或個人的精神鬥志。
第二個是生態意境,舞蹈從乎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狀態起,就由各種物體打擊出各種節奏想伴隨,而打擊出來的各種節奏也正是音樂的原始狀態。舞蹈藝術發展到今天,更是與音樂難舍難分。好的舞蹈構思創作出好的舞蹈音樂,好的音樂創作出優秀的舞蹈作品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舞蹈音樂屬於音樂的一個品種,但它通過音樂塑造的時空和舞蹈的形體動作珠聯璧合,使觀眾同時從聽覺和視覺兩條審美通道去欣賞同一作品。
三是情態意境。情態,顧名思義是指「情」和「景」的交融,「情」是人所為,「景」是客觀存在,兩者統一形成動態情勢。當人與景觀產生聯系融為一體時,情態便在情景交融中自然結合,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
舞蹈藝術和其它的藝術門類一樣,在建構自己的藝術大廈時,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創作者對民眾生活有深刻的體驗,意深則需要藝術家們對社會生活有高屋建領的理解和認識,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豐滿,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會透過情節自然浮現出來。
現代著名美學家蘇珊 - 朗格說:「藝術家表現的決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情感,而是整個人類的感情」。這種以整體探索、整體品察、整體把握為背景,將哲理與情感融為一體的藝術,畢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觀照了人類整體,而成為一種更高層次的藝術。
舞蹈的形式美,技術性極強。但這種形式美和技藝性,都是發自人體自身的,外部的形態美和技藝,都不可避免地與人體內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並表現情感,不是這樣,就不能稱之為活的人體了,這樣的舞蹈也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諦。舞蹈作品的生命源於人體內部的精神情感的創作機制。
舞蹈的情感是細膩的,它所創造出來的意境亦是獨特的。在舞蹈商業化,國際化的今天,舞蹈的所有的優勢應該加以發揚,傳播,同時也要加以發展來適應當今的

❼ 跪求舞蹈畢業論文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

我國的民間舞源遠流長,十分豐富,一般又可分為漢族民間舞和少數民族民間舞兩類.民族民間舞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等生理條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風格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民間舞不乏朴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歷來都是各國古典舞、宮廷舞和專業舞蹈創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由於我國各民族社會結構、經濟類型、生產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來民間舞蹈都是在特定時空、特定群體中傳承的,「特定時空」大多包括宗教儀式、祭祖祈神、年節聚會、生產勞動、婚喪嫁娶、談情說愛等民俗事項;「特定群體」指地處邊疆的少數民族人民,他們大都喜愛用本民族的民間歌舞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小憩或親朋相聚時,他們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間歌舞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舞蹈家對原生態的舞蹈進行整理,從純民間風格、動態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單獨使用的動作素材並使其「元素化」,成為能夠遣詞造句的語素。很顯然,這個過程必然造就一個不同以往的結果,民間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間舞的功能被擴大了,雖然看上去似乎離「民俗」遠了些,但離舞台卻更近了。

一: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結構

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用人類自身的形體動作和思想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和傳情達意、抒發情懷。民間舞蹈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緊密相連,早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表達他們激動時的感情,舞蹈活動幾乎滲透到勞動、狩獵、爭戰、祭祀和性愛等一切領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原始舞蹈也隨之發展分化,一部分成為為奴隸主表演的舞蹈,以後發展為宮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隸們的舞蹈,從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由於各民族歷史發展不平衡,一些少數民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書中留下其蹤跡。然而極為寶貴的是植根於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間舞蹈,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演變,至今仍流傳於各民族群眾生活中,尤其是地處邊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仍較多地保留著原生態的舞蹈特徵,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質。它們的表演形式、風格特色及其內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涉及到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產方式、風土民情、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民間舞蹈是社會文化交織融合的總匯演。

二: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多元、多樣和復雜性

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變遷,首先表現在其內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當代社會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錯、新老混雜。青海玉樹草原的賽馬會是康巴藏區遠近聞名的草原盛會,每年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樹結古鎮草灘上進行民族歌舞、格薩爾說唱、賽馬、射箭等表演,以及貿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樹的藏傳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節日賽馬會進行展演,數百年來《羌姆》作為藏傳佛教法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方式始終恪守傳內不傳外的原則,即遵循在寺院內由喇嘛僧侶表演的規則。現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願地把法舞和群眾性民間歌舞聯合演出,從而使《羌姆》沖出了寺院的禁錮,增強了表演性、娛樂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懾感,把宗教和世俗的關系拉近了,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區很有積極意義,可以說,這是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落實的結果。《羌姆》法舞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表演時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簡化,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宗教世俗化的發展。

三: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建設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建設的定位是,以中國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為基礎、本土文化特徵為依據,以加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本性建設為目標,同時在比較其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發展研究的基礎上,完善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科體系。我們在研究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及其繼承和發展的同時,還要繼續研究完善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課群建設、實踐教學交流建設和教學管理建設。更要繼續研究民族民間舞蹈動態的本質特徵,在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走到民間,挖掘整理和提煉當前未納入教材的民族民間舞來完善現有教材體系。培養出民族民間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養演員尖子人才,一是培養教師尖子人才),針對不同學員給予不同的學習側重,因為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風格特性。我們知道,一個學員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將民間舞蹈學習面面俱到。所以,學員必須在全面學習基礎教育的同時對某一、兩個舞有所作為、有所精通、有所成績。實踐、教學、交流、實習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驗證獲取的知識或教學成果及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如果抓好舞蹈實踐、教學、交流的建設,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提早得到社會實踐的機會,真正將理論聯系實際。其實,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無論怎樣的表現和發展,都必須在「民族民間」四個字上下功夫,否則必將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個性,失掉性別,消失在人為的、主觀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間舞,必須從本質出發到現象,再從現象出發回歸本質,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當然,我們並不固守,我們要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變革、創新永遠是繼續生存的標志,發展才是硬道理。

四:民族民間舞蹈技巧

1.技巧風格化
中國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質的極限展示,而中國民間舞技巧追求的是審美風格的完美體現。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韻可以是各自獨立的,而民間舞中的技術技巧是同舞蹈風格緊密相融、難以分開的。也就是說民間舞的技巧不是純技巧,而是風格化的技巧。中國民間舞的技巧發展趨向,應該是風格化技巧的強化與發展。風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間舞蹈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間舞蹈中特有的旋轉、跳躍、翻身等技巧。中國民間舞系副教授明文軍在《由廈門班畢業課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過將道具的運用往極限上發展而構成民間舞技巧的教學設想。實踐證明,這種教學設想是科學的、可行的。我們的民間舞有許多極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發展的。比如漢族的手絹、扇子、鼓、傘、棒;藏族的熱巴鼓、辮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鮮族的長鼓、象帽等等。還有民間舞中的各類旋轉,也是風格性很強的技巧。比如維族舞蹈中的各種跪轉、夏克轉、空轉、平轉,講求快速、多姿、戛然靜止,猶如鷹隼迎風迴旋。而朝鮮族民間舞蹈中的旋轉則講求平穩,優雅,猶如仙鶴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間舞中的技巧是與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場面氣氛緊密結合的,是民間舞者內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沒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難、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間舞中也會變得蒼白無力,毫無光彩。我曾經從電視錄像中看過一些民間舞劇目,現在雖已記不起它們的名兒了。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它們的「技巧性」都很強,表演中動則旋子3600,靜則控腿1800……。但這些技巧成了游離於舞者情感和舞蹈風格之外的「無情之舉」,因而毫無藝術感染力可言,反倒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對此而言,我比較欣賞的是雲南省歌舞團創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馬櫻花》,其熱情風趣、朴實無華的風格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這個劇目也安排了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搶臉等一些技巧,但這些技巧是在演員們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緒的層層推進中恰到好處地完成的。這種情感化了的技巧,極大地豐富了舞者的藝術表現力,增強了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3.技巧藝術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民間舞從廣場向劇場的轉化,民間舞技巧的功能已不僅限於渲泄情感和渲染氣氛了,它將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現人物心理、營造舞台意境的藝術化方向發展。有人說,楊麗萍表演的民間舞根本沒什麼技巧,為什麼能獲得大眾的普遍喜愛和專家的如潮好評呢?其實仔細分析起來,楊麗萍那獨特的動作語匯的運用就是民間舞的藝術化技巧的最高體現。《雀之靈》中的舞蹈造型與動態,已不同於廣場原生態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過藝術化地誇張與變形,將孔雀那高潔、超然的靈性進一步升華,創造出了一個似真似幻、虛虛實實的藝術仙境。正如於平教授所評價的那樣:「《雀之靈》的過人之處,在於它以『技』成『形』卻又不為『技』和『形』所累。當你在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時根本發現不了技巧的痕跡,因為「楊麗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識在創造『生之靈光』。在那翩躍翔舞的孔雀中,楊麗萍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興、人生悟覺、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這一舞蹈獨白充溢著恬靜的生命和諧感與堅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認為民間舞技巧運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將之藝術化,讓技巧的全過程完全隱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動之中,而不「顯山露水」,刻意為之。民族民間舞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繼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發展」,則是建築於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這個地基,就無法談得上建造什麼房子;同樣,如果不是為了建房子,那麼光是打下一個地基,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對民族民間舞的繼承,就是為了發展,而發展卻有賴於繼承,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下面就這一問題分別談談我們的一些看法。

五:繼承

我們在上面把繼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麼說,繼承便是根本了。這個基礎打得怎樣?是否牢固?直接影響著房子。我們搞舞蹈、戲劇、體操的不是常有這樣一句「七分鍵子三分提」的口訣嗎?若想以後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練好這「七分鍵子」。基礎打好了,以後要如何「翻」,建什麼房子,那就能駕輕就熟,水到渠成了。繼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應該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當今而言,我們認為更應著重這一工作。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們的民族民間藝術之花,被摧殘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間藝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紀也相當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鑒於這種情況,如不及時挖掘、整理,就有失傳的危險。由於「四人幫」出於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藝領域中提出「文藝必須為當前的政治服務」,作品主題思想必須「以階級斗爭為綱」,在創作方法上必須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學藝術走上了一條形而上學的創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號所代替。舞蹈的內容不是「獻蘋果」,就是「獻香茶」、「獻披肩」等等,家鄉有什麼就獻什麼。要不然就是毛主席來到我家鄉,來到我邊寨;好象毛主席看過的麥穗不用施肥也能長得好,毛主席看過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長得肥又壯。這種沒有真情實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會受群眾的歡迎?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本來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時在舞台上只能運用那麼幾個為數不多的、作為一種政治術語的舞蹈語匯。只要你稍微越出這條界線,就說你是資產階級低級庸俗的情調,不健康的表現等等。就是這種所謂「革命文藝」,使得我們寶貴的民族遺產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們的演員雖也穿著各民族的服裝,但跳的不再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舞蹈。在這樣的局面下,我們的演員不愛演,觀眾不愛看,編導不知所措。要盡快扭轉這種局面,就有必要從溫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遺產。雖然我們的一些老專家,老編導曾經掌握了一些傳統的東西,但他們在十年浩劫中給「四人幫」的「棍子」打得暈頭轉向,現在多少還有些「腦震盪後遺症」,原來熟悉的東西變得生疏或遺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間素材被燒毀或丟失,而我們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間藝術又隔絕了十年之久。這些都說明了繼承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是當務之急。然而,要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藝術,必須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這種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不斷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間豐富多彩的藝術的過程中,逐步得到增強的。
在大連的單項舞蹈比賽中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舞,如《水》、《追魚》、《金山戰鼓》等節目,同時也涌現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鳥蟲魚的節目,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我們的民族本來就是最擅長於通過描寫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靈來表達和寄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素來就是我們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和傳統手法,這在我們的古典文學、民間傳說中尤為盛行,在我們的詩歌、詞賦及國畫中就更為突出。而這些成功的藝術珍品,在世界的藝術寶庫中也永遠閃爍著其奪目的光彩。本來,在舞蹈藝術上採用這一傳統的藝術手法,是無可非議的。但為什麼會有一些同志指責這次單項舞蹈比賽中出現太多的「花鳥蟲魚」?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質量不高。這正如:好花雖多還嫌其少,惡草雖少卻厭其多。這種質量不高的現象,進一步說明了我們必須盡早老老實實地向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學習,從中吮吸其豐富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提高我們的創作內容和質量。這幾年和外界加強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進來,在文化交流中,我們開闊了視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對我們的創作實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割不斷的琴弦》、《刑場上的婚禮》、《希望》、《再見吧!媽媽》等節目,在借鑒和吸收外來東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績,相形之下,我們覺得民族民間舞的創新就不夠。原因是我們的根子在民間中扎得不深。就拿廣東省來講,打倒「四人幫」至今已好幾年了,但對廣東的民族民間舞的重視仍然停留在口頭上,編導還是浮在上面(這不是編導的責任,而是沒錢下去)。這也是造成這次廣東參加單項舞蹈比賽的節目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觀看了「英歌會」,發現專業編導掌握的素材遠不如群眾。這幾年群眾已把他們的「英歌」發展得更為健壯有力了。後來我們去粵北漢族地區看「舞獅」,群眾也把它發展了,而我們手頭上的素材還是五十年代的。據說汕尾一帶的「錢鼓」,也有豐富的隊形和動作,但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繼承、去挖掘,就忙於創新,創不來就生吞活剝地加幾個現代派舞蹈動作進去謂之創新。這不是好辦法。要真有所創新,就得老老實實地,認真地,在挖掘、繼承和整理我們民族民間舞的工作上下功夫。

文章有點零亂,盡供樓主借鑒參考。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