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出版工作的認識
⑴ 發行和出版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參考資料:http://chuban.bokee.com/4610328.html
⑵ 談談對編輯出版的認識(是關於出版社的)盡量全一點。。謝謝。。
1.高度重視署名權,強化編輯的和版權意識
《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署名權,即表明人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第十一條又明確指出:「著作權屬於作者,本法另有規定和除外。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看似很簡單,但是實際工作中因署名問題引起的糾紛很多。特別是多作者合作編寫作品的情況下,編輯需要強化版權意識,在各個工作環節中始終重視署名權的問題,與著作權人或其授權的代理人仔細溝通、確認,並最終以《出版合同》中約定的署名方式來確定作品的署名。發生這類糾紛的原因很多,例如編輯沒有深刻體會作者署名方式來確定作品的署名。主要是表示作者對作品享有的著作權、所承擔的學術責任、所享有的其他權利;疏忽與作者及時核對署名排序、署名人數等等。
曾經,一本書的第2版出版社後,第二作者發現封面上丟了自己的署名,原因是編輯直接沿用了第1版的署名方式,而沒有核實再版時作者提供的署名方式,結果第二作者認為自己的著名權受到侵犯,向出版社提出了申訴。出版社對此採取了如此處理措施:盡快核查了事實;與作者協商了處理辦法;當面向作者誠摯致歉;立即收回全部發貨,更換封面,承擔了全部經濟損失;還對編輯進行了著作權法教育,要求編輯不僅要求與作者經常溝通,還要在生產流程中嚴格按照《出版合同》的約定核查署名,並在出書前由作者對清樣進行審核簽字。實踐證明,通過一些有效措施,可使作品的署名及排序合理、正確,有效防範因作者署名缺失、錯字、別字而引版權糾紛,有利於作者正確行使署名權。
2.要保護作者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
修改權是著作權人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保護作品完整權是著作權人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未經作者同意,不能對作品內容進行實質修改。在簽訂出版合同時,著作權人一般都明確授予出版修改稿件的權利,但這項權利究竟應該多大?編輯如何做到很好地加工書稿,又不侵犯作者的合法權益?在日常工作中,編輯很容易以力求完美心態,把自己的語言習慣 思緒模式過多地注入作者的書稿式中,使得加工後的稿件「滿篇見紅」,作者再見到稿件時感覺「似曾相識」。這樣,一方面增加了編輯自己的工作量,另外一方面很容易把作者關鍵的學術觀點和定論改出問題來。根據《著作權法》第十條的規定,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是作者人身權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侵犯;而且《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圖書出版者經作者經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編輯在工作中需要認真領會《著作權法》的內涵。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對於顯而易見、常識性的錯誤,要堅決改正;對於學術討論、觀點、定論等方面的描述,只要作者論證充分,要尊重作者的意見,不能夠擅自修改和隨意刪節,畢竟
「文責自負」原則為由,對作者在書稿整理過程中的修改不加審核,作者說如何改編輯就如何改。雖然作者對書稿內容的政治性、科學性、正確性以及未來產生的社會效益應該負責,但是出版者與作者最終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一旦出現問題,出版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總之,編輯在加工整理稿件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度」的問題,注意保護作者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
3.要保護其他作者的著作權不受侵犯
《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有些情況下,作者「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呆,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和是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說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實際工作中,編輯要加強作者的著作權意識,講明「合理使用」的含義。例如,有的教材的作者在自己的課堂教學講義(不成批地發給學生)中,引用他人發表的著作內容用來提高教學效果,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把這些內容原樣照搬,並作為自己作品的主要或實質部分出版的話,就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同時也可能會侵犯圖書出版社的效益。編輯要站在出版社的角度,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比如:對作者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要確認所引用部分不能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實質部分,不得損害被引用人作品著作權人的確利益。另外,編輯還需檢查作者提供的書後參考文獻表中是否標明了原著作權人的姓名、作品名稱、出處等,以免構成對他人著作權的侵犯。
4.在簽訂出版合同志的過程中,依法維護雙方當事人的權益
《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著作權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圖書出版者出版圖書應當和著作權人訂立出版合同,並支付報酬。」可見,出版圖書前,出版者與著作權人應該按照《著作權法》簽訂書面圖書的出版合同,約定雙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而簽訂合同時,很多時候需要編輯代表出版社與著作權人簽署,因此編輯必須熟悉出版合同的內容,並且要簽訂完備的出版合同。
一方面,根據《著作權法》第三十規定:「圖書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按照合同約定享有的專有出版權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出版該作品。「就是說,出版社與著作權人簽訂圖書出版合同後,著作權人將該作品的專有出版權授予該出版社,出版社不能夠將該作品許可他人使用,對作品的從屬權利的使用一定要取得著作權人的明確授權。作者也不得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將作品交由其他了出版社出版。編輯特別需要注意約定好許可出版范圍、許可使用方式、作者授權時限。在出版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對於任何一本好書,出版社在出版合同中獲得的許可出版范圍越大,許可使用的方式種類越多,擁有授權出版年限越長,就越會收到較好的效益。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數字出版已經對傳統出版業發起強大沖擊,如果在合同中沒有獲得電子版的許可使用方式,那麼當該書熱銷而同時被他人放在網路上傳播時,面對給本出版社銷售帶來的影響,出版社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都沒有。
另一方面,獲得稿酬是著作權人的全法權利。《著作權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標准可以由當事人約定,也可以按照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付酬標准支付稿酬。當事人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付酬標准支付報酬。」而且,按照《著作權法》和《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的有關規定,應該及時結算稿酬,不能以工作忙、作者地址不詳等理由為借口拖欠作者的稿酬。
可見,為了避免圖書出版後引起的不必要的著作權糾紛,編輯一定要牢固樹立著作權意思,要學法、知法、用法,要在策劃、組稿、簽訂出版合同,編輯加工等各個環節維護著作權人和出版者的合法權益。
⑶ 編輯出版學怎麼樣就業方向與前景
一、專業概述
1、專業介紹: 編輯出版學是研究國內外出版業運行規律並指導出版實踐發展的一門應用學科。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編輯出版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能在書刊出版發行主管機關、出版單位、新聞宣傳圖書外貿部門、音像公司、電子出版機構及編輯出版科研和文化教育部門從事編輯、出版、發行的業務與管理工作以及教學與科研的編輯出版學高級專門人才。
2、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編輯出版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能在書刊出版、新聞宣傳和文化教育部門從事編輯、出版、發行的業務與管理工作以及教學科研的編輯出版學高級專門人才。
3、專業主要課程: 編輯學概論、傳播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基礎寫作、出版發行學基礎、中國編輯出版史、圖書學、出版美學(含裝幀設計)、書業法律基礎、報刊編輯學、出版現代技術、網路出版發行、知識產權法、廣告信息學、市場調查與分析、世界書業概論、選題策劃與編輯實務、出版經營管理、出版經濟學等。
二、就業現狀及就業前景
1、就業現狀: 目前,中國的新聞出版業隨著市場經濟進行了改革,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出版方針,讓出版走向市場化,當今的世界,奮斗和競爭漸成主流,出版要發展要繁榮,就必須如此,在這樣一個大的前提下,各個出版社進行了機構改革,把人才提到了主導的地位,因而本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的就業現狀的機遇很多,但競爭也十分激烈。
2、就業前景:
(1)就業方向:編輯出版工作是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以選擇和加工為特徵的社會文化活動。本專業多為培養出版社、雜志社、報社的記者、編輯、編務、策劃、發行等專業人才,也有的到一些出版公司或網路公司做網路編輯,領域十分廣泛。
(2)就業方向職業的崗位職責: 畢業生可以到出版部門從事編輯出版、書刊發行工作,也可以選擇到文化宣傳部門進行文化傳播與創作,或是到黨政機關從事文秘、宣傳等工作,也可從事各類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工作。 畢業後到出版、新聞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編輯工作。 編輯分為很多種,工作內容差別很大,如書刊編輯、電台編輯、影視編輯等。同是編輯,你可以去:
出版社——做圖書編輯;
雜志社——做刊物編輯;
報社——做專欄或版面編輯,也可能兼作記者;
文化、廣告公司、網站——做內容編輯。
(3)就業方向職業的能力素質要求(任職資格):
①掌握編輯與出版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②掌握市場分析、選題策劃、文字加工、宣傳促銷的知識與方法;
③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文字表達能力和初步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④了解我國有關編輯與出版市場營銷的方針、政策、法規;
⑤了解有關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管理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基本知識。
(4)前景分析(包括節薪水、職業發展空間、競爭狀況、專業人才的供求關系等):輿論新聞是宣傳我們國家基本政策和法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文化部很注重編輯出版專業的發展,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加快高校的出版教育,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很重視該方面教育的發展,編輯出版學專業已初步形成了工科與文科結合,技術與藝術融合,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不斷提高。並明確表示本專業的就業政策是雙項選擇,單位在選擇大學生的同時,大學生也在選擇單位。這種就業政策的優點是擺脫了傳統的硬性分配方式,讓大學生自主擇業,目的是真正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及內在潛質。
由於編輯出版學是一個嶄新的學科,成立的較晚,短期內很難有知名人物,即便如此,仍有許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得很好。目前國內已經有十多所大學設立了編輯出版學專業,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教育培養體系,面向全國招生。隨著我國出版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編輯出版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日益顯示其重要性和緊迫性。
到目前為止,對這種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仍是「求大於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傳統的出版方式將被打破,出版業將走向市場。在當今信息急劇變化,知識高折舊率的狀況下,對專業編輯人才的需求也將越來越迫切。
三、與就業方向職業目標的差距
編輯出版學專業於我而言是跨專業學科,在專業不對口的情況下,我對該專業的學習程度也不夠深入。再加上編輯出版學本身也是新興學科,發展還不成熟,所涉及的面廣,而且沒有專業權威。再加上沒有形成成熟的學科,信息相對閉塞,很難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國內外的新情況, 要求從業人員需注意專業的對口性和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出版行業也有很嚴格的細分工,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和對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
而且我又是以一個理科生的身份考入偏文科性質的大學,對文字的分析和見解也相對與科班專業的學生還一定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對編輯與排版類工作模式的概念還不夠透徹,也沒有形成自己對編輯出版學的學習定式。光從興趣和愛好的角度出發來選擇自己將來的就業方向,是具有一定的冒險指數的,因此我距理想職位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始終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堅持自己所堅持的,就會逐漸縮短夢想與現實的差距。
四、我的對策
(1)學好本科專業的知識。我現在所學的專業雖然與編輯出版學有一定的偏差,但每個專業之間也或多或少的有相關聯的方面。所以既然當初選擇了現在所學的專業,那麼就在現有基礎上強化自身的文化素質,與此同時,通過旁聽編輯出版學的課程,加深對該專業的認知程度;並結合自學和調查,全面透徹認識編輯出版學。
(2)加強自身的文字專業性。我作為一個理科生,更應該從日常的寫作中豐富和完善自身對文字的敏感度。因為編輯往往本身既是編輯,又是記者,能編稿也能采寫。而隨著傳媒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僅僅能編能采已經不能滿足形勢對現代編輯出版的要求了,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進而存活得好一些,就要求現代編輯出版人員能在整個編輯出版流程中的各個崗位上勝任,做一個「多面手」。
(3)提高自身對資訊的敏感度。編輯素質分為三大件:「信息觸覺,資訊技術,媒體姿態」。其中信息觸覺依賴先天的資質更多,資訊技術和媒體姿態則更依賴開始編輯工作後的職業素質培養。所以提高對咨詢的敏感度是十分有必要的。事實上,大部分優質信息都處於化石一般的埋藏狀態,只露出蛛絲馬跡讓你去嗅探。編輯得去像考古工作者一樣發掘它們,或者像生物工作者一樣小心翼翼地培育它們,甚至拿出百米沖刺的速度飛奔跟進。因此,增強對資訊價值的敏銳細膩的判斷和對信息抱有十足的好奇心,也是我所要進一步培養和充實的素質。
(4)在網路社交中保持活躍。目前來說,網站的競爭逐步演化為資源的競爭。掌握資源不僅僅依靠網站的品牌優勢,歷史積累,同樣也需要編輯的交際手腕。交際能力強悍的編輯更容易掌握額外的資源,也就能搶先得到更多的第一手內容。而信息資源作為編輯出版的材料,如何獲取資源則成為我所要學習的一大課程,而我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而言,通過提高網路社交中的活躍程度,就可以時刻與資訊保持一致步調,從而能夠及時准時獲取資源。
(5)在總體上提升自身各類能力。想像力、邏輯理解能力、客觀精神、誠實守信、責任感,條理性等都是編輯出版人員應該具有的能力,我也應該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鍛造自己,通過潛移默化的改進自己,使自身得到全方位的素質提升。多看多讀相關專業的書籍和材料,豐富專業知識的同時開闊自己的視野。
五、結語
通過對自己未來就業方向的展望與期待,我覺得要踏入編輯出版這一行業對於我來說,目前還是有很大困難的,但我始終堅信「有志者事竟成」這一句話,堅持自己所堅持的,再困難的事也會得以攻克的。有方向和目標的人,是不知疲倦的。因此,我要保持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去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挑戰自己的人生高峰,充實自己的人生價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相信我自己定能在興趣這一良師的指引與激勵下,踏上理想的階梯,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與奮斗,最終可以將夢想照進現實!
⑷ 出版社應聘的問題,應聘過的或對出版社應聘方面很了解的請進來幫幫忙,謝謝!
我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看了你的資料,我想說幾句。你的學歷和專業如果能進入出版社內,也容只能幹策劃編輯或者編輯助理。如果想做一名正統編輯也可以跳過學歷和專業,唯一的辦法是在學術界發表過文章,或者出過書!
出版社工作相對穩定,但是工資偏低,工作枯燥!
至於應聘注意事項很簡單,做編輯只看重2點。第一 學歷! 第二:學術界發表的文章!
不需要資格證,那東西基本上是擺設。做編輯可以拓展深度,但是廣度卻很狹窄,因為出版社都是按學科分得,只在一個學科深入接觸。
我個人給你提些建議,去應聘之前多在網站上發表寫文章,或者在學術界的論壇上積極活躍,否則你的情況很難進出版社。
⑸ 什麼叫出版,什麼叫發行,出版和發行的關系是什麼
出版:通過可大量進行內容復制的媒體實現信息傳播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有文字以後發展起來的。現代出版主要內容為國家關於出版產業的法律、規章、制度;相關學科有創見的研究成果;數字出版技術及製作、管理、設計、教學等方面的應用文章;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代表出版產業發展方向的綜合評論;圖書評介等,也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發行:1發出新貨幣、新書刊等;2出版物經發行人員、渠道經銷商、書店、郵局發售到讀者手裡的工作。
出版行業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圖書、期刊、報紙、音像製品等的出版和發行。他們其實大致意義差不多,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⑹ 編輯出版學的就業方向
您好,鄙人即是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畢業工作已有幾年。編輯出版專業畢業對口工作版首先是在傳媒行權業,如報紙、雜志、圖書、網站、電視台、電台及文化公司等相關行業。其次,還包括公司內刊編輯和公司內文化建設相關部門。其實每個專業畢業的學生都不一定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很多都是到工作崗位上去現學,要知道現在的大學教育與實際工作脫離是很嚴重的。比如我的同學,有做雜志編輯的,有做圖書編輯的,有做圖書發行的,有做記者的,有做網站設計的,有當老師的,有考公務員的,還有直接做生意的。總之,可從事的職業很多,不一定局限於專業內。
⑺ 對印刷工作崗位了解的進。
你應該先學一下平面軟體 比如Photoshop、CorelDRAW、IIIustator 這幾個是比較常用的,學好後做印前設計 或者製作 ! 其實印刷也沒什麼能跟計算機扯得上的。就是前期製作
⑻ 新聞出版業繁榮的發展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當前,國際間出版發行業的競爭十分激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從今年開始,出版物分銷領域對外資全面開放,而我們的版權進出口卻嚴重倒掛,形勢不容樂觀。從國內市場看,從事國有出版、發行的企事業單位總體上市場競爭力不夠強,一些出版社向私人企業賣書號的情況還時有發生,原來國有的新華書店可能逐步被邊緣化。如果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都難以守住,就更談不上我國的出版發行業跨出國門,打到世界上去。所以,無論從國內市場的現實狀況還是從國際競爭的角度講,都迫切需要繼續深化出版發行體制改革。
目前,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之快,產品數量之多,總量規模之大為世界罕見,但質量、效益、競爭力、影響力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新聞、出版、發行業占國內GDP的比重也還有限。因此,中央特別強調,在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的同時,必須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出版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產業中完全可以搞成一個大的產業。搞好了,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對外開放,推動我國新聞出版業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站在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對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發,強調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和我國文化建設地位的准確把握,也對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新聞出版工作在我國文化建設中處於核心位置,在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背景與發展要求下,新聞出版戰線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精神,必須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理解黨的新聞出版工作的新目標與人民的新期待,以新聞出版業的科學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功立業。這是新聞出版戰線共同的崇高使命和光榮責任。
我國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國??重視的問題,就是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進入了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一方面,人民群眾文化消費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特徵更加明顯,人們求知、求樂、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熱切呼喚更多高品位、高質量、多姿多彩的優秀文化產品,期盼更加優質、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務。但是,我國文化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同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適應。另一方面,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如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堅定,一些腐朽落後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部分社會成員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等等。這些現象的存在,使我們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的任務更加繁重。這兩方面的情況,都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下大氣力加以應對。我們必須從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做好新聞出版工作的重大意義,善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把握新聞出版工作,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新聞出版業大發展大繁榮,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
⑼ 對印刷專業現狀及發展的認識
印刷業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不僅維護了意識形態安全,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而且發展成一個為經濟社會發展"穿衣帶帽"的重要產業。但是目前中國印刷業的發展再取得成就的同時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十一五"期間,我國印刷總產值年均增長19.3%,遠遠高於同期國民經濟11.2%的增長率。2011年,印刷業總產值占我國新聞出版業總產值的57.8%。經過2012年上半年低迷徘徊之後,我國印刷工業企業出現站穩回升之勢。2012年1至11月,全國印刷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979億元,超過2011年全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超過8.3%,印刷設備進口金額和數量恢復到2011年同期水平。2012年全年印刷產值的增長速度保持在8%以上。2012年1-12月,我國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增加值增速為10.1%;12月當月,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增加值增長8%。
受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變化,以及印刷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影響,我國印刷業在經過高速發展階段後,已進入調整轉型時期。從細分領域看,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電子媒體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擠占傳統出版物印刷市場份額;商業印刷以及包裝印刷的消耗量與人均GDP密切相關,預計將維持較為穩定的增長速度;從印刷產業鏈兩端延伸出來的創意設計、個性化印刷和物流服務為主導的新型印刷業態,將獲得更多的市場和發展空間。我國印刷業整體將保持較為穩定的發展速度。
2011年3月,我國第一個綠色印刷標准《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正式頒布實施。隨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綠色印刷企業認證。2011年10月,新聞出版總署、環境保護部發布《關於實施綠色印刷的公告》,勾畫了"十二五"期間實施綠色印刷的時間表和線路圖02011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指出"鼓勵使用環境標志、環保認證和綠色印刷產品。"這是國家對實施綠色印刷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2012年4月,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環境保護部印發《關於中小學教科書實施綠色印刷的通知》,綠色印刷實施進入實質范疇。2012年11月,新聞出版總署印刷發行管理司和環境保護部科技標准司聯合組織開展第2個綠色印刷宣傳周活動,首次發布《實施綠色印刷成果報告》。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13-2018年中國印刷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趨勢預測報告》共十四章。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國家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家經濟信息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海關總署、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全國及海外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印刷行業研究單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報告對我國印刷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印刷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印刷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報告對於印刷產品生產企業、經銷商、行業管理部門以及擬進入該行業的投資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研究我國印刷行業發展規律、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有學術和實踐的雙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