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出版
① 什麼是出版社
讓我給出正確答案——出版社,指進行圖書、圖畫、雜志,報紙和電子物品等內有版權容物品的出版活動的組織。
現在絕大多數的出版社不是公司型的組織,屬於事業單位(趨勢是改制轉企),而且是追求社會效益高於經濟效益。
書店屬於出版業發行單位。
② 出版和發行的工作分別是什麼
所謂出版就是說選擇稿件編輯,然後印製成書。 所謂發行就是通過一定的渠道把書版賣出去。 在90年之權前的出版業,當時出版社都還沒有建立自己的發行隊伍,大多依靠新華系統,也就是新華書店來完成發行工作。
那時候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民營的私人書店很少,所以出版社只需要把書交給新華書店,實際上就等於完成了發行工作。 但在90年以後,許多的民營書店破土而出,出版社逐漸意識到自辦發行的迫切需要,畢竟不能把生命線放到第三方手中。況且通過新華書店再專賣給民營書店也不是很合理的方法。
這時候起,各家出版社紛紛自己辦起了發行,有自己的發行人員把書發給新華書店系統(主渠道)和民營書店系統(二渠道),這時候發行許可權是掌握在出版社手裡的。
③ 什麼是出版費
出版費(自費出版)指由作者提供全部出版費用。
出版商對作者的書稿缺乏市場信心,或作者不願將自己的書交由出版商發行,相關出版商承擔編輯、審校、印裝或部分發行工作的出版行為。
自費出版由作者自負盈虧,出版商在作者交付的出版費用中獲取少量的出版利潤,如代理作者發行也獲取部分發行利潤。自費出版在國內外都存在,自費出版工作多由民營出版商承擔。
自費出版同樣是經過國家相關部門審批的正式出版物,內容經過編輯變成出版物的一種行為或過程。它一般分為選題、組稿、編輯、出版、印刷、發行」這些環節。
(3)什麼叫出版擴展閱讀
數字出版是人類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它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路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高新技術基礎上,融合並超越了傳統出版內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產業。
數字化出版是在出版的整個過程中,將所有的信息都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的數字化形式存儲於光碟、磁碟等介質中,信息的處理與接收則藉助計算機或終端設備進行。
它強調內容的數字化、生產模式和運作流程的數字化、傳播載體的數字化和閱讀消費、學習形態的數字化。數字出版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目前已經形成了網路圖書、網路期刊等新業態。
手機出版屬於數字出版的范疇為傳統數字出版轉向智能數字出版的一個重要標桿,也是傳統數字出版通過移動網路、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為基礎,結合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流媒體;
雲存儲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整理、優化、加工原有版權內容的一種出版形式,為用戶主要呈現的方式為手機app(軟體應用)。
④ 什麼叫出版,什麼叫發行,出版和發行的關系是什麼
出版:通過可大量進行內容復制的媒體實現信息傳播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有文字以後發展起來的。現代出版主要內容為國家關於出版產業的法律、規章、制度;相關學科有創見的研究成果;數字出版技術及製作、管理、設計、教學等方面的應用文章;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代表出版產業發展方向的綜合評論;圖書評介等,也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發行:1發出新貨幣、新書刊等;2出版物經發行人員、渠道經銷商、書店、郵局發售到讀者手裡的工作。
出版行業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圖書、期刊、報紙、音像製品等的出版和發行。他們其實大致意義差不多,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⑤ 出版是什麼意思
1、把書復刊、圖畫等印出來制,把唱片、錄像帶、光碟等製作出來:該書已經~。
2、書刊、畫集等的編輯、印刷、發行等工作。有時特指書刊的編輯工作。
出版或稱發表,是指將作品通過任何方式公之於眾的一種行為。在大多數國家,作品一經完成,不論是否出版,即享有著作權。
在大多數國家,作品一經完成,不論是否出版,即享有著作權。作品獲得國際標准書號並經過一定資質的出版機構印刷成書籍稱為出版物;出版物內容以數碼形式呈現的稱之為電子出版物或叫做電子書。
拼音:chū bǎn
示例:出版體制改革不由分說地影響著印企體制定位。
(5)什麼叫出版擴展閱讀:
出版的反義詞:停刊
停刊[ tíng kān ]
釋義:(報紙、雜志)停止刊行。
與創刊相對,指報紙、雜志等刊物(或其組成部分例如專欄)由於各種原因停止刊行,不再繼續辦下去了,也指定期進行連載的作品(例如動漫作品)停止刊出:該雜志將在出完下一期之後~。此時所刊發的最後一期通常稱為停刊號或結刊號。
示例::重慶新聞出版局已於20日對該報給予停刊處罰,該報社社長已被主管單位重慶出版集團免職。
⑥ 發行和出版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參考資料:http://chuban.bokee.com/4610328.html
⑦ 出版是什麼出版物又是指什麼
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用印刷或其他復制方法,將著作、圖畫、聲頻、視頻、符號等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以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發表見解的一種社會活動。 出版一詞,英語為publication,來源於古拉丁語publ-icattus。據考證,出版一詞在中國出現於近代。出版與印刷術的發明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先有印刷術後有出版。所謂版,在中國古代,是指上面刻有文字或圖形以供印刷的木片的稱謂。用雕版印刷的書籍,稱雕版書。中國早在五代時就有刻印板、鏤板,宋代有開板、刻板、雕版(板與版在古代意通)等詞,但未曾出現出版一詞。有的學者認為,出版一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的。日本在18世紀50年代已出現了出版一詞。今用出版一詞,通常是指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軟體等的編輯(製作)、印刷(復錄)和傳播的統稱。 出版物出版工作的成果和產品。分定期和不定期兩大類。前者分報紙和雜志;後者以圖書(包括書籍、課本、圖片)為主。報紙按時間分為日報和非日報。雜志一般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等。書籍有封面並裝訂成冊。圖片沒有封皮亦無裝訂。按出版者的不同,可分政府出版物、機關團體出版物和一般出版物;按發行方式、發行范圍和發行對象,分為內部讀物和公開出版物。按裝幀,書籍還分精裝書和平裝書。上述出版物均為印刷品。
⑧ 「出版」是什麼意思
回答:
出版(chūbǎn):通過可大量進行內容復制的媒體實現信息傳播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有文字以後發展起來的。
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寫、刻繪書籍,是一定意義上的出版。正式的出版是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至唐代中葉盛行。現代出版主要指對以圖書、報刊、音像、電子、網路等媒體承載的內容進行編輯、復制(包括印刷、復制等)、發行(或網路傳播)三個方面。
意思是:通過可大量進行內容復制的媒體實現信息傳播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有文字以後發展起來的。現代出版主要內容為國家關於出版產業的法律、規章、制度;相關學科有創見的研究成果;數字出版技術及製作、管理、設計、教學等方面的應用文章;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代表出版產業發展方向的綜合評論;圖書評介等,也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造句:那部小說是分冊出版的。
拓展知識:
清 李伯元 《南亭筆記》卷十二:「非特新學家不能語言自由、出版自由,即舊學家亦不能語言自由、出版自由也。」 巴金 《滅亡》第二二章:「根據同志們底討論和決定, 朱樂無 把 杜大心 底遺稿編成一厚冊,出版了。」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四:「你把一張張的紙,印成一本本書,看到新書出版,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
⑨ 什麼叫出版出版物出版是指什麼出版物是指什麼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⑩ 出版與發行主要是做什麼的
所謂出版就是說選擇稿件編輯,然後印製成書。 所謂發行就是通過一定的渠道把書賣出去。 在90年之前的出版業,當時出版社都還沒有建立自己的發行隊伍,大多依靠新華系統,也就是新華書店來完成發行工作。那時候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民營的私人書店很少,所以出版社只需要把書交給新華書店,實際上就等於完成了發行工作。 但在90年以後,許多的民營書店破土而出,出版社逐漸意識到自辦發行的迫切需要,畢竟不能把生命線放到第三方手中。況且通過新華書店再專賣給民營書店也不是很合理的方法。這時候起,各家出版社紛紛自己辦起了發行,有自己的發行人員把書發給新華書店系統(主渠道)和民營書店系統(二渠道),這時候發行許可權是掌握在出版社手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