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宏出版社
⑴ 泉州建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泉州建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01月3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房地產開發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蘇清苗
成立時間:2007-01-30
注冊資本:3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50510000099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泉港區前黃鎮工業小區
⑵ 劉文忠的主要著作
中華經典隨筆:東坡志林(插圖本)(宋)蘇軾著,劉文忠評注 中華書局 2007
中國美學范疇叢書:正變通變新變 劉文忠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5
宋詞精品選釋 劉文忠 張燕瑾選釋 研究出版社 2005漢魏六朝詩選劉文忠等 選注 太白文藝出版社 2004
古詩類選--友誼詩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 劉文忠 學苑出版社 2000
左思·劉琨劉文忠著 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中國文言小說精典——中國傳統文化精品系列 陳建根 主編,劉文忠 等選注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9
歷代筆記小說小品叢刊:老學庵筆記 陸游著 劉文忠評注 學苑出版社 1998
墨子譯注-學術新刊25 劉文忠 建宏出版社 1996
虛實話三國 劉文忠,劉元煌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5
詠史詞品珍:六代豪華春去也 劉文忠 劉元煌選注 東方出版社 1995
呂氏春秋選譯 劉文忠著 巴蜀書社 1994
白話三國演義(上中下) 羅貫中著 改寫 劉文忠 1992
元明散曲選講劉文忠 編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
隋史遺文 (明)袁於令著 劉文忠 校點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
鮑照與庚信劉文忠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淞濱瑣話 (清)王韜撰 劉文忠 校點 齊魯書社 1986
文言小說名篇選注 劉文忠等選注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5
檮杌閑評 劉文忠校點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
⑶ 大家覺得外研社出版的《建宏英漢多功能詞典》怎麼樣阿
我高中就用的這本詞典現在還在用,搭配牛津雙解,即使你是英語專業的學生都夠用老哈!!!
⑷ 宏業出版社
這是假的,理由如下:
1、哪有出版社的經營范圍只有兼職打字這么一項的?
2、哪有營業執照上面沒有具體經營地址的?
3、哪有這樣的公司需要一百萬注冊資本的?
這類兼職,騙人的套路就這么幾種類型。
1,自稱招聘,然後以各種名義——押金、保證金、建檔費、誠信金、服裝費、體檢費、培訓費——讓你交錢的。
(反正那些黑中介的手法你應該早有耳聞)
2,自稱任務,讓你到處發垃圾廣告,招更多的人,一層層拉人來上當的。
(現在你可以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招聘廣告,還有那些當托的)
3,自稱打字,讓你先交快遞費郵費,然後對方加你黑名單,給你玩消失的。
(比如冒稱出版社,或者虛構出版社的廣告,無一例外是要你交錢)
4,自稱發貼,讓你手機注冊輸入驗證碼,個性簽名,暗中定製高價信息服務,扣你話費直到停機的。
(比如那些要你輸入手機號碼,或者騙取你的手機號碼的,是這類地方你都要當心)
5,自稱賺錢,給你一個可疑的鏈接,讓你為之貢獻點擊率和人氣的。
(花那麼多精神去點這些廣告,搭上網費和電費,耗費自己的視力精力和時間值得么)
6,自稱驗證,要你提供銀行卡,忽悠你輸入密碼趁機劫走裡面的余額的。
(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千萬小心)
7,自稱創業,要你拉頭發展下線,自稱投入多少多少,回報多少多少的。
(比如用戶名為q,到處宣傳交錢多少多少,不賣給你實物,賣給你一些三錢不值倆錢的軟體/化妝品/保健品,然後要你去拉人頭發展下線,自稱日入多少多少的)
⑸ 英漢多功能詞典-外研社.建宏出版的字典怎麼樣和牛津比起來呢
側重點不一樣,看你干什麼用了.如果只是為了明白意思,肯定牛津好.
⑹ 外研社 建宏 什麼意思
《外研社建宏英漢多功能詞典》由作者王耀庭編寫,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發行
⑺ 盧建榮的出版著作
1.劉獻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2.曹操(台北:聯鳴出版社,1980)。
3.魏晉自然思想(台北:聯鳴出版社,1981)。
4.一位父親的叮嚀:顏氏家訓(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
5.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6.入侵台灣:烽火家國四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7.高職中國歷史(台北:三民書局,2000)。
8.高中中國文化史(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
9.高中世界文化史(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
10.從根爛起(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11.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12.高中世界文化史(台北:建宏出版社,2003)。 學位論文 1.Hsu-chou's Struggle for Autonomy in Late T'ang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3). 01.歸有光──命定論的改革主義者,《食貨月刊》9,1/2(1979),頁24-33。
02.葛洪──山林中的社會批評者,《食貨月刊》9,9(1979),頁339-364。
03.魏晉之際的變法派及其敵對者,《食貨月刊》10,7(1980),頁7-28。
04.顏之推──文化的理想主義者,《一位父親的叮嚀》(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頁7-49。
05.顏之推的治學──佛學在顏氏思想中比重的重要探討,《一位父親的叮嚀》(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頁228-244。
06.使民無訟、朴作教刑──帝制中國的德治與法治思想,《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157-208。
07.從役物到順化──自然思想的分析,《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329-372。
08.宋應星的社會思想,《益世雜志》17(1982),頁14-17。
09.唐代通才型官僚體系之初步考察──太常卿、少卿人物的任官分析,《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83),頁89-122。
10.唐代後期(756-893)戶部侍郎人物的任官分析,《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2(1983),頁157-181。
11.唐代財經專家之分析──兼論唐代士大夫的階級意識與理財觀念,《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4(1983),頁157-223。
12.唐代前期非常支出的籌措及其回響,《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1(1985),頁137-213。
13.唐代前期財政決斷權的轉移及戶尚選拔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1985),頁329-357。
14.裴松之歷史評論的思想根源──兼論尊經傳統的回應,《中國歷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493-517。
15.唐代彭城劉氏宗族團體之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1993),頁571-638。
16.中晚唐藩鎮文職幕僚職位的探討──以徐州節度區為例,《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237-1271。
17.沈約(441-513)的思想──結合歷史評論與社會評論,《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2(1994),頁15-29。
18.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3(1995),頁97-131。
19.台灣魯凱人反水庫運動的文化政治意涵,《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4(1996),頁247-261。
20.台灣青少年認同文化的形塑──對五所中學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思與言》34,3(1996),頁113-146。
21.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進,《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5(1997),頁15-42。
22.一次沒有宣言的改革──唐玄宗朝的政治與文化,《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6(1997),頁73-108。
23.從男性書寫材料看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摸,《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6(1998),頁1-42。
24.欠缺對話的學術社群文化──二十世紀石刻史料與中國中古史的建構,1935-1997,《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8),頁335-408。
25.地方軍事化對唐代後期淮北地區政治與社會的沖擊,《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7(1999),頁17-54。
26.墓誌史料與日常生活史,《古今論衡》3(1999),頁19-32。
27.法官與政治威權:中古三法司聯合審案制下的實際權力運作(514-755),《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
28(2000),頁1-67。 28.唐後期河北特區化過程中的抗爭文化邏輯──兼論唐廷與河北為扈從主義關系說,《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0),頁397-458。
29.六至八世紀中國法律知識的建構及其相關的文化和權力問題,《台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29(2001),頁1-71。
30.台灣史學界的後現代狀況,《漢學研究通訊》21,1(2002.2)。
31.以筆代劍:後殖民的國族認同困境──解析張深切晚年自傳,《二十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論文集》(2002)。
32.小村落見證日本殖民台灣:解析張文環《滾地郎》,《二十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
33.台灣史學界的後現代狀況,《漢學研究通訊》21,1(2002),頁6-10。
34.七世紀中國皇權體制下的司法抗爭文化,《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學報》30(2002),頁1-38。
35.極權體制下五四之子的生命出路:回應賴(誠斌)、丁(興祥)兩位大作,《輔大應用心理研究》16(2002),頁41-45。
36.征服情海:試掘一口情慾的老井,收載熊秉貞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公義篇」導論(一)。
37.慾望之河--唐代情、義邊界的建構和逾越,收載《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38.景物寄情:唐宋庭園的文化與政治,收載熊秉貞主編,《睹物思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書評
1.評雷家驥的《李靖》,《幼獅月刊》53,10(1981),頁33-35。
2.評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漢學研究》1,2(1983),頁713-720。
3.評Mona Ozouf《節慶與法國大革命》,《新史學》5,1(1994),頁163-167。
4.評Kurt Vonnegut Jr.《冠軍的早餐》──真實與虛幻之間,《馮內果作品集》8(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頁13-18。
5.評Ronald J. Grele《聲音的層層封套:口述歷史的藝術》,《新史學》6,3(1995),頁207-215。
6.評A. J. P. Taylor《革命與革命者》──攻佔電視論壇的歷史學,收載李宛蓉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頁3-21。
7.評E. J. Hobsbawm《極端的年代,1914-1991》──跨越國界、擁抱俗眾的大歷史敘述,收載鄭明萱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頁ix-xvii。
8.評Keith Jenkins《歷史的再思考》──後現代歷史學指南,收載賈士蘅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頁7-36。
9.評Charles Tilly《法國人民抗爭史》──歷史學家應該汗顏,收載劉絮愷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頁ix-xvii。
10.評Charles de Gaulle《劍鋒》(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收載《明日報》2000.4.10 首頁閱讀攔。
11.評Volker R. Berghahn《舊歐洲的沒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收載《明日報》2000.8.10 首頁閱讀欄。
12.這一次歷史,總算有了女人和小孩──評Lawrence Stone《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收載刁筱華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頁xi-xviii。
13.評Natulie Z. Davis《馬丹‧蓋赫返鄉記》,收載《明日報》2000.11.21首頁閱讀欄。
14.評Louise Levathes《當中國稱霸海上》──只見訓詁名物、不見人物神采,收載《中央日報‧閱讀與出版》2001.1.15。
15.評Emmanuel Le Roy Larie《蒙大猶》──法國史學旋風登陸台灣,收載《中央日報‧副刊》2001.7.16。
16.評Emmanuel Le Roy Larie《蒙大猶》──滴水測海:樹立由口供治史的新典範,收載許明龍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ix-xix。
17.評Natulie Z. Davis《檔案里的虛構》──一位左翼、猶太族裔女歷史學家的奮斗,收載楊逸鴻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x-xix。
18.評Lynn Hunt《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克萊歐女神救活了歷史學,收載鄭明宣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11-20。
19.評Lynn Hunt主編《新文化史》──與文學共枕的歷史學:歷史不是社會科學的婢女卻是文學的朋友,收載江政寬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9-15。
20.評Peter Burke,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梁啟超,你安息吧!,收載江政寬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7-16。
21.評Carl E. Schorske, Fin-De-Siecle Viena: Politics and Culture:一頁民主崩盤的痛史,收載黃煜文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9-19。
22.評Eric Wolf,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台灣命運與資本主義,收載賈士蘅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7-14。
23.評Peter Burke,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台灣知識產能低落的原因,收載賈士蘅中譯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頁7-14。
24.評Raymond Jones, France and the Cult of the Sacred Heart:歷史教你如何參觀一所教堂,收載賈士蘅中譯本(台北:麥田出板社,2003),頁9-16。
25.獲窺法國史學殿堂的一扇窗,收載Jean Lec(尚‧勒狄克)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頁iii-viii。 1.戰後台灣的中國傳統發明──以武俠小說中醫療知識的建構為列,發表於「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6.16-18)。
2.慾望之河──唐代情、義邊界的建構和逾越,發表於「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漢學研究中心主辦,2001.8.20-22,預訂2002出版)。
3.唐宋時代菁英人士景物寄情文化之樣態,發表於「景物與人事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會主辦,2002.1.9-10)(台北:麥田出版社)。
4.邊緣學門的奮戰:象牙塔外與妖風小廟內,發表於「人文社會學術的《文化轉向》會議」(文化研究學會主辦,2002.1.11-12)(2002,出版中)。 1.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2.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1.李樹桐先生的唐史研究,《中國唐代學會會刊》2(1991),頁1-9。
2.台、日歷史教科書爭議──國家論的迷惘,《日本文摘》8(1997),頁128-132。
3.兩岸三地新世代的新歷史觀──重畫文化政治的權力版圖,《中央日報(第19版)》,199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