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史出版
1. 關於前四史
代是一個地名,兩漢時期曾封有代王,當時還有代郡。所以那個字就是代,不是伐。
至於斷句,應該一個地名之後頓開一次,所以因舉燕、代、齊、趙是正確的。因為齊,趙是兩個地方。
任何古書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錯誤,現代的書也不例外,有的出版社為了尊重歷史,不改原文一句,以求保持原狀;有的則把原文不對的地方改過來,顯得更科學,你的武英殿本,或許是前者。
2. 中華書局出版的「簡體字本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各三冊,三國志一冊)怎麼樣
是文言文 沒疑難字詞
3. 據說中華書局2007年起,重新修訂之前出版的「廿四史」和「清史稿」,不知什麼時候與讀者見面
是的,中華書局已經啟動重新修訂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預計2012年底出版前四史(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其餘史書將在2015年底陸續出版。
4. 前四史的後漢書
《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這部書記載了整個東漢(自光武帝劉秀至獻帝劉協)近二百年的歷史。在整個《後漢書》中,范曄所撰的「紀」、「傳」當然是最主要的部分。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縣)人,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他曾任宋武帝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因為觸怒了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他鬱郁不得志,於是發奮編寫《後漢書》。在劉義康和宋文帝爭權奪利的斗爭中范曄受到牽連,於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名被殺。范曄是很有才華的史學家,他在各家《後漢書》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刪繁補略,自定體例,訂偽考異,寫成了《後漢書》。這部書具有簡明周詳的特點,因而能拔起於眾家之後。從思想上看,《後漢書》對東漢流行的讖緯迷信持批判態度,對東漢後期豪強專權下的黑暗政治也有所揭露。書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比較注重道德品質。在體例上,《後漢書》把東漢一代在位時間短、事跡不多的殤、沖、質三帝附在其他帝紀後面,又開創了給皇後增作本紀的先例。這既反映了他對君權的尊崇,又反映出東漢一代皇後在政治地位上的日益強化。另外,《史記》、《漢書》中已經有了「類傳」,即把同一類的人物放在一起作傳;《後漢書》在這方面新創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等。其中《黨錮傳》、《宦者傳》反映了東漢封建政治的重要特點。在《儒林傳》之外新立《文苑傳》,表明文學和經學開始分家。至於《列女傳》,又在紀傳體史書中開創了為婦女立傳的先例。著名的漢末女詩人蔡文姬就收在這個傳中。在文學價值方面,《後漢書》的「論」、「贊」是值得稱道的。作者自認為是「精意深旨」,後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壯采」。
《後漢書》的版本流傳,經歷了復雜的過程。在唐代,劉昭所注《後漢志》三十卷與李賢所注《范書》是單獨別行的,直到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後漢書》初刻本及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的校定本,都還沒有收入《續志》。到了干興元年(1022年),由於孫奭的建議,此後的刻本才把《續志》附在范書紀傳之後合刻。毛氏汲古閣本也是如此。而明代監本在合刻時抹掉了司馬彪的名字,改劉昭注補為補並注,清代武英殿本又照明監本翻刻。這樣,就很容易使人誤認為八篇志是劉昭注並補的了。1965年由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後漢書》,對於古人在這方面的粗略疏忽進行了清流正源的工作。校點者參考各本,重編新目;在排列順序上,把范書紀傳部分及李賢注放在前,司馬彪所撰《續志》及劉昭注放在後,各部分都寫明作者姓名。經過這一整理,整部《後漢書》面目一新。 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身於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曄被殺,當時《後漢書》志稿乃范曄請謝儼代作,稿雖完成,但謝儼恐范曄之禍及於己身,匆忙將志稿毀掉 ,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東漢劉珍等奉命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時吳國人謝承的《後漢書》、晉司馬彪的《續漢書》、華嶠的《後漢書》、謝沈的《後漢書》、袁山松的《後漢書》,還有薛瑩的《後漢記》,張瑩的《後漢南記》、張璠的《後漢記》、袁宏的《後漢記》等。
八家《後漢書》
謝承《後漢書》,一百三十卷。謝書紀、志、傳諸體俱全,且有所創新。如《兵志》、《風教傳》為其所獨有。從佚文推斷,《獨行》、《方術》、《逸民》、《列女》諸傳當創始於謝書,並為范曄所吸取。謝書表彰忠義隱逸,不以名位為限。且謝書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為范書及其他諸家後漢書所不及。現存謝書佚文數量較多,其中又半為范書所失載。但此書地方色彩較濃,京洛事缺於三吳,不能全面反映東漢一代歷史。
薛瑩《後漢記》,一百卷。此書佚文所存數量甚少,僅光武、明、章、安、桓、靈六帝紀論及少數人物傳散句。其論贊褒貶抑揚,發自胸臆,直道而陳,有一定的史識。
司馬彪《續漢書》,八十三卷。其八志並入范曄《後漢書》,已見前述。紀傳佚文數量僅次於謝承書。書名《續漢書》顯系接續《漢書》而作。范書刪改諸史時,重於文采,有的史實節略過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諸家後漢佚史訂補,而《續漢書》最受重視。以李賢注為例,引司馬彪書多達一百四十九條,遠在他書之上。裴松之《三國志注》中,引用《續漢書》釋漢末之事也最多。
華嶠《後漢書》,九十七卷。嶠改稱志為典,計劃寫十篇,惜未竟而卒。復由其子華徹、華暢相繼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時,劉勰於《文心雕龍》中稱其書「准當」,與司馬彪書之「詳實」等駕齊觀。所以范曄撰《後漢書》,除以《東觀漢記》史料為基礎外,華嶠書成為其主要藍本。直接襲用華嶠論贊可知者達十處之多,占范曄論贊的十分之一。
謝沈《後漢書》,一百二十二卷。所存僅《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五志佚文,對《續漢志》略有助益。列傳佚文甚少,且與范書雷同,用處不大。
袁少松《後漢書》,一百卷。袁書紀傳質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書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國志》、《五行志》佚文對訂補《續漢志》較有助益。
張璠《後漢紀》,三十卷。《後漢紀》似為未完之作,流傳不廣,散亡亦早。但所記漢末之事頗詳,為袁宏所吸取。從佚文看,四庫館臣以為皆以袁紀文意為佳。故璠紀利用價值不大。
張瑩《後漢南記》,五十五卷。書早亡,佚文數量也最少。唯安帝見銅人條,為其所獨載。
以上,前七書的輯本,以清姚之駟的《後漢書補逸》為最早。清人輯本中質量最精的,當推汪文台的《七家後漢書》。
汪氏留意於諸家後漢書,以稽古餘力,重為搜補。於所藏姚輯本,隨見條記,丹黃殆遍。弟子汪學敦復有增益,輯稿遂成。其取輯廣博,輯文豐富,考辨精審,出處周詳,編目有序,末附無名氏《後漢書》佚文一卷,頗便於用。不過,汪氏僻居遠縣,觀覓善本以資校助,脫漏衍訛,在所難免。汪氏歿後,書稿售於他人,雖經湯球手錄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趙 叔、林粲英刊行時,校刻未精,復增舛■。加上未輯張瑩記,其功未畢,有待訂補。周天游《八家後漢書輯往》的出版,彌補了汪輯的不足,是較好的輯本。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范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5. 《二十四史》以哪個出版社的哪個版本最好
有很多版本的啦,簡體版有兩個,平裝(定價2280)和精裝的(定價2880),不過在當當都可以不到2000元買到.繁體版的有平裝二十四史(綠皮本,也是點校本),這種紙質較薄,印刷不好,但是內容很好,只是這種都是二十四類分開來賣的,如史記全10冊,漢書全12冊等等,但是在舊書網上可以成套買,九五品左右的話大概4000元;另有點校本二十四史,也是繁體,和綠皮本內容沒區別,只是此套是精裝版,定價7900,如果,運氣好可以買到半價,這個紙質要稍稍好一點,全241冊,非常多,這幾種都有註解,註解在後面,很方便閱讀.或者還有縮印本,不過不推薦這個.
還有,中華書局近日推出了新修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目前史記修訂本將會在不久問世出售,後面的史書將會在幾年內出版完,此版據說會改正前版的不少謬誤,包裝也更好,只是價格會更高.
如果是深入研習的話,還是買平裝綠皮本的好,很多文史愛好者就是讀的這個本子,而且這個本子出版了幾十年了,內容算是很不錯的,而且可以先不急於買全套二十四史,可以先買前四史(史記、兩漢書、三國志)試讀,畢竟二十四史的精華在於前四史。當然看古籍還是繁體字比較有感覺,簡體版古字錯誤不少,價格也只貴一些,還可賣套辭源作為工具書。最後,新修版目前只有史記在8月下旬出來了,但是上市總要在九月份,新書價格肯定貴。二十四史加清史稿新修版全部出齊最快也得在2015年,或者更後。所以要是近期想要買的話,還是推薦平裝綠皮本。
6. 中華書局出版的「簡體字本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各三冊,三國志一冊)怎麼樣,看過的說,急!
原版的話是沒有注釋的, 我看過三國志,其中的注釋指示裴松之的注釋,是把事件敘述清楚的,都是文言白話文,不難懂,基本會意就可以了
7. 前四史和資治通鑒什麼版本比較好要文言的
1.史記(傳世經典文白對照)(共4冊)司馬遷、韓兆琦中華書局(2008-01出版)
2.漢書補注(共12冊)班固、王先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出版)沒有文白對照的
3.後漢書(文白對照)(套裝共5冊)章惠康華夏出版社(2012-01出版)
4.三國志(文白對照)(套裝全3冊)章惠康華夏出版社(2011-01出版)
5.資治通鑒(全18卷)司馬光、沈志華張宏儒中華書局(2009-06出版)
8. 《史記》與後來的哪三部著作合稱「前四史」
《史記》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系紀傳體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著,約成書於西漢武帝征和年間。「史記」一詞,東漢之前乃一切史書之統稱,後始為司馬遷史書之專稱,原書最初被稱作《太史公書》,到東漢桓帝才改稱為《史記》。此書體例為紀傳體之濫觴,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以紀和列傳為主體,故名紀傳體,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歷史。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
《漢書》又稱前漢書,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後為她素服舉哀。
《漢書》包括帝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23年)。
《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這部書記載了整個東漢(自光武帝劉秀至獻帝劉協)近二百年的歷史。在整個《後漢書》中,范曄所撰的「紀」、「傳」當然是最主要的部分。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縣)人,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他曾任宋武帝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因為觸怒了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他鬱郁不得志,於是發奮編寫《後漢書》。在劉義康和宋文帝爭權奪利的斗爭中范曄受到牽連,於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名被殺。范曄是很有才華的史學家,他在各家《後漢書》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刪繁補略,自定體例,訂偽考異,寫成了《後漢書》。這部書具有簡明周詳的特點,因而能拔起於眾家之後。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陳壽是晉代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9. 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出版過程
1930年3月,商務印書館正式發布《百衲本二十四史預約樣本》,其中的「影印緣起」,記述了這部經典版本的誕生經過。1920年,商務印書館開始輯印「四部叢刊」,進行途中,編輯者即注意到《二十四史》存在版本問題。但因一時找不到更好版本,不得已用「殿本」為底本影印。後經張元濟多方搜求,逐漸匯集到一部分宋元古本。1926年「四部叢刊」重印時,商務印書館發布預告稱,除《明史》仍用殿本之外,其它各史都將以珍罕的宋元古本為底本影印。1930年,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以宋版古本影印的同時,商務印書館正式宣布「百衲本」《二十四史》公開發售。
按預售計劃,「百衲本」《二十四史》應當在1933年全部出齊。但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轟炸了商務印書館上海總部,導致已經印製好的大量圖書、印版焚毀,甚至連館藏的宋元古本也未能全部搶救運出。到1934年間,除了「一二八」事變之前已經印製完畢並按預約售出的前兩批六種史書,以及剛印製完成的第三批四種共計十種史書之外,其餘「十四史」均需重新製版,有的還需重新搜求古本。商務印書館同仁全力以赴、共克時艱,學術、藏書等各界人士鼎力襄助,使這項偉大的工程沒有中輟。張元濟於1934年3月發布了「重訂百衲本二十四史」的預約樣本。全書至1936年出齊。
中華書局排印「聚珍本」《二十四史》針對普通讀者的需求,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針對專業讀者的需求。一個有美觀雅緻的字體版式,一個有精益求精的描潤校印,各具特色。論享受閱讀,要看「聚珍本」;論版本權威,當推「百衲本」。
10. 前四史.後四史就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後四史嗎
是的。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包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後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幾部史書,包括元代丞相脫脫的《宋史》、明代宋濂的《元史》、清代張廷玉的《明史》以及清末趙爾巽的《清史稿》。
(10)前四史出版擴展閱讀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點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志性成果。
「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為傳統文獻的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准,為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