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花火出版的所有長篇小說
亂花飛過鞦韆去,星星流浪的城市,梅子青時雨,小熊座少女,薔薇色塵埃,薄荷雙生
梧桐那麼傷,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蒼耳,誰教白馬踏夢船,青城
未見螢火蟲,雲朵上的歌
後來我們都哭了,深海里的星星,錦夜,
北極星下落不明,聽說每顆星球都會哭泣,
金粉記,深宮.美人歸來
青藤之涼
晨光擱淺
蒲公英的半海
每個少年都會遠去
全世界為你唱這小情歌
還有很多,一下子記不起來啦
B. 愛格2013年至2016年的長篇小說有哪些
愛格都新出了《我在灰燼中等你2》《莫失莫忘典藏版》《深愛你這城》《一回千零一個秘密》《我答終究是愛你的》《一紙忘情歌》《如果回憶不記得》《八點半的星光》《摘星2》,
《滄海有時盡》《深海夜未眠》《何必珍珠慰寂寥》《偷心》。《不見茶花好多年》
《悲歌迷藏》
《你虧欠我一段小時光》
《薄荷微光少年時》
《全世界我只想愛你》
《你說牽了手就算約定》
C. 求郭敬明出版的長篇小說 全部
2002年,出版個人作品集《愛與痛的邊緣》。 2003年1月,出版小說《幻城》。 2003年6月,出版個人作品集《左手倒影,右手年華》。 2003年11月,出版小說《夢里花落知多少》 2004年,成立「島」工作室,出版《島》書系列。 2005年,出版小說《1995——2005夏至未至》。 2005年,籌備首部音樂小說《迷藏》。 2005年底,應陳凱歌之意,改編了電影《無極》為小說。 2006年,改編陳凱歌同名電影作品《無極》。 2006年,暫停《島》書系後,成立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並出版刊物《最小說》,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工作人員為I5land原班人馬。 2007年4月底,為湖南衛視「快樂男聲」填詞主題曲《我最閃亮》。 2007年5月,出版《悲傷逆流成河》,一周時間銷量突破百萬冊,三天上當月中國圖書銷量排行前三。 2007年 8月,為「快樂男聲」13強音樂特輯寫真作序。 2007年10月,開始創作新作品《小時代》(Tiny Times)。 2007年10月,郭敬明所創立的柯艾公司中以hansey為首等人跳槽,據稱是由於辦刊理念。 2007年11月,加入中國作協,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成員。 2007年末,發行《〈悲傷逆流成河〉百萬黃金版》,並出版《島9.龐貝》、《N世界》。 2007年11月,首部以郭敬明作品改編的偶像劇《夢里花落知多少》開播。 2007年以來,為《大地之燈》等做策劃。 2008年4月,出版《島10.銀千特》。 2008年6月,《最小說》上全面啟動「TN-文學之新全國新人選拔賽」,評委陣容強大,獎項引人矚目。 2008年10月1日,《小時代》正式出版發售。 2008年,《小時代》三天創下2008年全國第一銷量。 2008年12月8日,郭敬明簽約天娛傳媒。 2009年1月4日,長江出版總社特聘郭敬明為長江出版總社北京圖書中心副總編輯,全面主抓青春類圖書及雜志體系建設。 2009年,《臨界紀年爵跡》開始在09年第一期《最小說-映刻》連載。
麻煩採納,謝謝!
D. 截至現在,花火出版的所有小說。要書名,要作者。謝謝。
截止現在花火出版的所有小說有:
1、《錦夜》 作者:小獅
《錦夜》是2010年2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小獅。本書主要是對一個人18年以前的愛情和18年現實的描寫。
另外其出版的還有:《深海里的星星Ⅰ》《深海里的星星Ⅱ》作者:獨木舟、《如果不能夠永遠走在一起》 作者:童馨兒、《大神》 作者:容九、《小白駕到,請多關照》 作者:路箏、《賊船,等等我》 作者:居筱亦、《天作之合》 作者:赤焰冷、《三千鴉殺》 作者:十四郎。
《穿越時空之絕色神偷Ⅰ》《穿越時空之絕色神偷Ⅱ》《穿越時空之絕色神偷Ⅲ》《翩翩不嫁你》作者:曉丹叮咚、《年華何日不離傷》《聽一場雲朵的潮生》作者:星空飄雨、《後來我們都哭了》《我和你的笑忘書》《妖孽只在夜裡哭》作者:夏七夕、《錦夜》《錦夜Ⅱ》《積木城池》《獅·緋聞記》《積木城池Ⅱ》《小獅很忙·十年榮光》《小獅很忙·十年榮光2》作者:小獅。
《糖果的子彈》《當這星球沒有花》作者:蒹葭蒼蒼、《每個少年都會遠去》作者:純白、《燕歸來熙》《瑪麗在隔壁》作者:校長恨霸王太多、《安之若素,寧之如春》作者:舒暖朝、《暮光薄涼,夏了夏天》作者:王曉露、《我等你,永遠為期》《如果不能永遠在一起》作者:童馨兒、《瓊心醉》作者:七色夭夭、《盛夏流年朝朝》作者:破破、《天空不要為我掉眼淚》《是你路過我的傾城時光》《半夏錦年》《薄荷微光少年時》《櫻花落海洋》作者:微酸裊裊。
《公子,賴上不要逃》作者:桑雪裳、《童養小男友》作者:枝上梢、《小心他的眼睛》作者:早安夏天、《冤家路宰》作者:夜禮服蒙面、《等不到天亮等時光》《一路疼一路愛》作者:投我木瓜等。
(4)出版於1977年的長篇小說城之謎是擴展閱讀:
花火雜志社簡介
《花火B版》(月刊)創刊於1982年,是由湖南長沙魅麗文化有限公司策劃、花火工作室製作、以青春為主打的雜志。雜志定位:國內青春文學第一品牌;雜志口號:綻放青春文學的第一簇花火;雜志風格:清新、成長、勵志;目標人群:13-25歲學生;《花火》分A版、B版。A版每月最後一天截稿,B版15號截稿。A版每月15日上市;B版每月1日上市。
《花火B版》是目前中國青少年閱讀領域的一枝奇葩,以致力於提高青少年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豐富青少年想像力為目標,以積極引導青少年正確健康的閱讀導向、為青少年提供最優質的課外讀物和豐富中國青少年閱讀生活為使命。雜志是中國青少年文學創作及作家培養的優秀基地。
《花火A版》主要欄目:強檔推薦、此間少年、萌心花園、逆風之翼、憂藍風箏、戀之傾城、胭脂醉、蝴蝶牆、吸血盟、此季花火、青色小說。
E. 請根據題目要求,在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最恰當的答案。如今每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已超過千部,但與這種發展相
選B 伴隨、方向
F. 80年代出版的小說
文革後的文學思潮
1、「新時期文學」
1976 年「文革」宣告結束,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狀況,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化。在經歷了70 年代末期的「思想解放」運動之後,文學開始進入了另一個轉型時期。「新時期」這一在社會政治層面提出的概念,被廣泛地運用於文學領域,很多人用「新時期文學」來概括文革後的文學。這一時期,在文學的外部環境上,文學與政治的密切關系逐漸有所疏離,文學與文化市場、讀者選擇之間的關系開始突出出來。作家群體經歷了再一次重組和分化。西方文化思想得到持久的大規模介紹。「新時期文學」的總體風格和作家姿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對歷史的清算和對歷史記憶的書寫,成為無可迴避的主題;2、文學界普遍表現了一種探索、求新的強烈意識。3、文學發展的「潮流化」傾向。
2、 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
70 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災難,描述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的官員在文革中的悲劇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稱為「傷痕文學」。如何看待這批作品的意識形態含義曾在1978年—1979 年發生過爭論,不久「傷痕文學」概念的貶斥含義便逐漸消退,成為一個時期文學思潮的概括。較早出現的作品包括1977 年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隨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小說還有:《神聖的使命》(王亞平)、《靈魂的搏鬥》(吳強)、《獻身》(陸文夫)、《記憶》(張弦)、《姻緣》(孔捷生)、《鋪花的歧路》(馮驥才)、《大牆下的紅玉蘭》(叢維熙)。
「傷痕文學」的概念產生不久,又有了「反思文學」的提法。在特徵上兩者的界線並不是十分清晰。一般認為傷痕文學是反思文學的源頭,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反思文學在主題和結構上,與傷痕文學相比都有所不同,常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來連接「新中國」不同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如40-50 年代的轉折,50 年代的反右和大躍進,60-70 年代的文革等),通過對人物的命運的表現,來反思歷史提出的問題。在對歷史的認識上,相比於傷痕文學也有所變化,即文革並不是突發事件,其思想動機、行動方式、心理基礎,與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甚至與民族文化和心理上的「封建主義」的積習相關。一般作為「反思文學」代表作的有:《李順大造屋》(高曉聲)、《剪輯錯了的故事》(茹志鵑)、《蝴蝶》(王蒙)、《布禮》(王蒙)、《天雲山傳奇》(魯彥周)、《犯人李銅鍾的故事》(張一弓)、《洗禮》(韋君宜)、《美食家》(陸文夫)、《芙蓉鎮》(古華)等。
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文學潮流,「傷痕」或「反思」文學在1979 年到1981 年間,達到高潮,此後勢頭減弱。但對於歷史記憶的書寫,被不同的作家以不同方式繼續挖掘。
3、 知青文學
在80 年代,「知青文學」(或「知青小說」)是用來描述一種敘事體裁的文學現象的概念。但批評界對它的內涵的理解並不一致,較普遍的說法是:1、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2、作品的內容,主要是有關於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後來的生活,比如他們返城以後的情況。「知青文學」在文革期間就已經存在,到80 年代才形成一種文學潮流。在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寫作知青題材的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鄭義、葉辛、張承志、梁曉聲、張抗抗、李銳、肖復興、史鐵生、韓少功、竹林等。由於文革後知青的歷史位置和現實處境的含糊不清,因此,「知青文學」對知青的歷史經歷的挖掘,在不同時間都呈現不同的方式和價值取向。早期的「知青文學」著重寫知青在文革中青春、信念被埋葬,心靈被扭曲的悲劇性經歷,如盧新華的《傷痕》、陳建功的《萱草的眼淚》、遇羅錦的《一個冬天的童話》、竹林《生活的路》、孔捷生《小河的那邊》、老鬼《血色黃昏》等。1981 年出現的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和孔捷生的《南方的岸》,表現返城後知青的生活遭遇,對知青歷史的敘述開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此後,知青小說在對知青歷史和現實生活的評價上開始出現了「分裂」。有的作品繼續批判文革時期「上山下鄉」運動的荒誕性。有的則不斷地將知青投身運動的精神抽象化,試圖從中間剝離出值得珍惜的因素,如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等。而張承志、史鐵生在《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中,則試圖著重去發掘民間生活中可貴的人性品格。
到了80 年代中期以後,「知青文學」作為一種文學潮流,已經沒有多少實質意義。後來出現的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隱形伴侶》(張抗抗)、《年輪》(梁曉聲)、《桑那高地的太陽》(陸天明)。
4、 文學的「尋根」
1985 年,一些中、青年作家和批評家在報刊上撰文,倡議、宣揚有關文學「尋根」的主張,包括韓少功的《文學的「根」》、鄭萬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們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約著人類》等。他們的論述互有差異,但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應該以「現代意識」來重新觀照「傳統」,去發掘有生命力的東西作為「重建」中國文學的道路。被列入「尋根」名下的作品包括: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賈平凹的「商州系列」,韓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王安憶的《小鮑庄》,阿城的《遍地風流》,鄭萬隆的《異鄉異聞》,鄭義的《遠村》等。這些小說普遍地表現了對地方風俗、地域文化的強烈興趣。因此出現了對「風俗小說」的重新注意。在韓少功、阿城、李杭育等青年作家那裡,更多地表現為重新估價和認識傳統文化,尤其是邊遠、封閉地區「非規范」的具有野性生命力的文化的挖掘。抽象的文化主題和象徵性寓言結構,是他們常常用來結構小說的方式。文學「尋根」的提出,同時還受到世界文化尤其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在小說敘述技巧、小說語言和結構安排上,也開始有自覺的意識。
5、「現代派小說」和「先鋒小說」
80 年代的文學一開始便試圖調整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並進而提出「文學自覺」的口號。因此,隨著寫作的推進,文學觀念的反省和調整,文學主題對於現實社會政治問題的超越,在表現方法上擺脫「現實主義」的拘囿,探詢「本體意味」的文學形式,就成了文學創作的主要追求。在這一過程中,文學的創新潮流主要借鑒的是西方20 世紀以後的現代哲學思想、美學追求以及現代主義的藝術形式。1985-1986 年間出現了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藍天綠海》,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污水上的肥皂泡》、《公牛》、《山上的小屋》等。這些小說被批評界稱為「現代派」小說,是因為它們所採用的「荒誕」、「變形」等表現手法,和人物表現出來的「反社會」、「非理性」的情緒,與西方現代派小說如「黑色幽默」、「存在主義」等之間常常可以取得直接的關系。這些小說尤其注重一種帶有「現代」意味的精神氣質的表現。
與殘雪幾乎同時出現的馬原,則具有更鮮明的「文體」實驗傾向。馬原注重的是小說的「虛構」性質,因而他關心的是敘述的多種可能性,而似乎並不關心對「意義」的表達。馬原的《拉薩河女神》、《虛構》、《岡底斯的誘惑》等,被批評者稱為「敘述的圈套」。洪峰的《奔喪》、《瀚海》、《極地之側》等也被看作是馬原小說觀念的延續。到1987 年,這種小說形態成為一種寫作潮流,出現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格非的《迷舟》,孫甘露的《信使之函》,蘇童的《桑園留言》、《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這些小說被稱為「先鋒小說」。在此後的幾年中,上述作家還發表了許多類似的作品,如余華的《現實一種》、《世事如煙》、《鮮血梅花》、《往事與刑罰》,蘇童的《罌粟之家》、《妻妾成群》,格非的《褐色鳥群》、《青黃》、《錦瑟》,孫甘露的《請女人猜謎》、《訪問夢境》等。「先鋒小說」在不同的作家那裡,有不同的敘述特色和關注的主題,但重視故事講述的形式,即如何進行多種敘事方法的實驗是他們的主要共通之處。在小說形式上往往打碎了傳統小說情節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拆解、變形和錯動,並竭力構造一種與「現實」不同的虛構的語言世界。而在敘述內容上,則著意於展示性、暴力、死亡等抽象主題。
6、 「新寫實小說」
在「先鋒小說」出現的同時或稍後,小說界出現了被稱為「新寫實小說」的另一重要現象。創作界和批評界表現出對「寫實」傾向的關注,其原因:1、許多在「寫實」的軌道上寫作的作家,在文學觀念和藝術方法的不斷調整之後,創作出了一些與此前的「寫實」小說(或「現實主義」小說)不同的作品。2、文學界的一些人對過分渲染的「現代派」或「先鋒小說」存在著不滿。1988—1989 年起,以南京的《鍾山》雜志為主,開辟了多種關於「新寫實」的小說「聯展」或討論會,在理論和創作上,都提出了「新寫實小說」這樣的形態。被列入「新寫實」的作家作品有劉震雲的《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官場》,池莉的《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方方的《風景》、《行雲流水》、《一唱三嘆》,劉恆的《狗日的糧食》、《伏曦伏曦》、《本命年》,以及范小青、葉兆言、蘇童等的一些作品。「新寫實小說」的提出,與批評家和文學雜志的操作有較大關系,因此,在對這些小說進行概括時,往往存在不同的描述。一般來說,「新寫實小說」的「新」,是相對於在當代文學中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而提出的,它不同於強調「典型化」和表現歷史本質的「現實主義」小說,而注重寫普通人日常瑣碎的生活情景,尤其注重家庭、單位這樣的空間中的「私人」的慾望、煩惱、心態。在敘述方法上,試圖採取一種「客觀」地展現生活「原生態」的寫法,很少有敘述人直接的情感、判斷的介入。
7、「女性文學」
從80 年代初期起,文壇上出現了一批女性作家,她們在不同階段和文學思潮中都有不同凡響的作品問世。相對於50-70 年代女作家極為稀少的狀況,女性作家開始作為一個群體而引人注目。這引起了一些批評家對於文學創作中「性別」問題的關注。張辛欣、張潔、王安憶等在一些作品中,開始直接表述女性身份在社會生活中帶來的苦惱。80 年代中期,「女性文學」這一概念被提出,用以描述女性作家在性別身份、「女性意識」和寫作風格上的特殊性。但對這一概念的內涵,一直存有較大爭議。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另一批女作家如林白、陳染、徐小斌、海男、張欣、蔣子丹、遲子建、徐坤等,在一些作品中描述了女性獨特的身心經驗和文化遭遇。幾乎與此同時,西方的當代女性主義理論被批評家較多地引入,用以闡釋女性性別的差異性和對男性中心的傳統文化的批判。這些理論與創作互相推動,促使更多的女作家開始關注性別問題對創作的影響。90 年代中期,為推動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的召開而進行的廣泛宣傳,引起了社會對女性問題的熱烈關注,從而使得「女性文學」這一具有激進的文化批判意味的創作形態,構成一段時間的熱潮。其中被較多地談論的作家作品有:林白的《子彈穿過蘋果》、《瓶中之水》、《一個人的戰爭》,陳染的《與往事乾杯》、《無處告別》、《私人生活》,徐小斌的《雙魚星座》、《羽蛇》,海男的《觀望》,蔣子丹的《貞操游戲》,徐坤的《先鋒》等。
G. 從哪裡查全國每一年出版的所有長篇小說的書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adf1c01008c4u.html
網路一下 或者,手氣不錯
H. 最早的長篇小說是什麼書
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是日本的《源氏物語》,其成書年代一般人認為是在公元1001~1008年。 日文「物語」一詞,意思就是「故事」或「雜談」。物語文學是日本古典文學體裁,產生於平安時代(即公元10世紀初)。它在日本本國民間評話的基礎上形成,並接受了我國的六朝、隋唐傳奇文學的影響。這些物語,脫胎於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是向獨立故事過渡的一種文學形式。《源氏物語》一書把創作物語和歌物語結合起來,並繼承了物語的寫作傳統,並有所創新。 《源氏物語》的作者是紫式部,本姓藤原,名字不詳。因其長兄任式部丞,當時宮中女官往往以父兄之官銜為名,以示其身份,故稱為藤式部。後來她寫成《源氏物語》,書中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傳誦,所以稱其為紫式部。作者自幼隨父學習漢詩,熟讀中國古代文獻。她還十分熟悉音樂和佛經。不幸家道中落,她嫁給了一個年齡與她相差20多歲的地方官藤原宜孝,婚後不久丈夫去世,過著孤苦的孀居生活。後來因統治者藤原道長之召,入宮當一名彰子皇後的女官,給彰子講解《日本書記》和白居易的詩,有機會了解宮廷內幕和生活,所以才能寫成這部最早的小說。 《源氏物語》是日本中長篇寫實小說,全書54回,近百萬字,可分為兩大部分:前44回寫源氏極享榮華,伴隨著感情糾葛的一生。這是作品的中心內容。後10回寫源氏之子薰(實為三公子和柏木大將的私生子)與宇冶山莊女子之間錯綜復雜的愛情故事。小說歷經4代天皇、跨越70多個年頭,登場人物數以百計,僅主要人物就有幾十人之多。
I. 夏七年長篇小說《七年》什麼時候出版
《七年》將於2010年9月中旬全國上市 希望這個答案您能滿意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