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出版觀
⑴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文獻書籍有哪些
緒論參考書目:
1.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寧:《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寧:《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寧:《卡爾•馬克思》(節選),《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斯大林:《論列寧》,《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斯大林:《論列寧主義基礎》,《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⑵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提出的嗎
不是馬克思提出來的:
對於如今我們定義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個名詞,馬克思本人未必知道,他老人家在做新聞的時候,絕不是先建立了一個「觀」,然後因循為之,所以,它不是一個固若金湯的、一成不變的概念,它是一個過程。它是馬克思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對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是新聞的本質、本源、傳播規律。
1840年,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學哲學時,開始涉及社會政治,當時他希望能辦一份雜志,但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放棄。後來,他開始給《德意志年鑒》雜志寫文章,逐漸引起注意,1842年初,他寫下的第一篇政論文章《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主要闡述了出版自由的思想,集中抨擊了普魯士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專制主義。同年他寫的另一篇《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中,馬克思再次表達了對出版和出版自由的看法,並提出「自由出版物人民性」的觀點,他認為,自由出版物表現了一定的人民精神,「是把個人同國家和整個世界聯系起來的有聲的紐帶」,是「人民用來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它可以教育人民變得聰明起來」。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正是歷史所賦予它的獨特性質。馬克思也是從寫這些政論文章開始,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開始了自己的政治活動。接著他又給《萊茵報》寫稿,很快從眾多的投稿者中脫穎而出,成了該報的主編。當上主編後,《萊茵報》的訂戶量不斷上升,從885戶一直增加到1870戶。在馬克思的主辦之下,這張報紙有了鮮明的革命傾向,關注勞苦大眾的利益,為貧苦群眾大聲疾呼。與此同時,恩格斯也因向《萊茵報》投稿而與馬克思結識,後來兩人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共同辦報、編雜志、寫書,結下了深厚的戰斗情誼。他們共同創辦、主編、編輯的報刊有十多家,指導過的各地工人報紙有幾十家,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我們的先驅在豐富的報刊實踐中所總結出的對一般新聞規律的認識,這些實踐活動確定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理。在這個基礎上,以列寧為代表的蘇聯共產黨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繼承、發揚、充實、完善、創新,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所以它是一個發展中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
⑶ 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的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本來是豐富的,可是在我們手中變成了幾條乾巴巴的「原理」。追根溯源,這也許要怪始作俑者俄國人先搞了本「原理」,但更多的恐怕要怪我們自己,怪我們哲學文化土壤的貧瘠。吉林大學高清海教授在《哲學——一種精神意境》一文中曾說,「中國幾十年來未曾出過一位真正像樣的『哲學家』」。他認為這是我們「長期以來失落了自己的家,哲學家也跟著失去了自我的緣故。」我想,我們失落的「家」,首先是馬克思等人的原著這一精神之「家」。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大多沒有讀原著的習慣,缺乏對馬克思等人文本的深入研究,人們的教研重心只是放在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並且抱著這部「原理」高喊著要豐富和發展它。 粗糙的「哲學原理」在我國哲學文化中確有喧賓奪主之嫌——盡管它與其他教材相結合教育了中國幾代人、功不可沒。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陳先達教授指出的:「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來說,幾乎每一條原理都沒有搞得很清楚,都可以進一步研究和探討」。蘇聯人發明的「哲學原理」教科書,決不是在系統解讀原始文本形成的符合馬克思與恩格斯本來思想的理解和闡釋,而是一個體現蘇聯人的哲學理解力的話語系統。由於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以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作出了有違原意的解釋,把一些並非馬克思、恩格斯的論點附加其中。而這些缺陷在我們的原理教科書中至今仍在。例如,我國最新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仍然是以唯物論、辯證法,歷史唯物論,認識論來安排篇章結構,而不是描述馬克思等人的真實的思想發展歷程。這樣,不僅導致對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固有內容的曲解,也使各條「哲學原理」的闡述零散無序而缺乏整體性。 事實上,馬克思作為預示新世紀的哲人,其學術大成主要是從政治經濟學解剖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他的哲學更多地體現在他的政治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人類學等著作中,是一種關於人類解放和社會發展的學說。這只要深入馬克思的著作殿堂就可以知道這一點。馬克思從早年辦《萊茵報》時初次討論林木盜竊和地產析分時遇到難事後,開始作《克羅茨納赫筆記》,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轉而寫作《經濟學-哲學手稿》,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清算德國各種唯心主義思想流派後,進而研究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繼之撰寫以《資本論》為中心的政治經濟學著作系列。到晚年,他又回歸到作《歷史學筆記》,摘寫《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佔有制,其解體的原因、進程和結果〉一書摘要》和《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等著作,並關心非西方的亞洲社會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發展。馬克思同時還留下了《共產黨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從美國革命到1801年合並的愛爾蘭》和《法蘭西內戰》等政治分析著作。這許多著作記錄了馬克思辛苦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心路歷程,紀錄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長期關注和對社會結構以及具體形式演化的終身研究。馬克思也很關心科學的發展,認為它與人類的解放切切相關。故他更看重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作用,更看重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革命力量。與馬克思相比,恩格斯同樣關心人的解放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關心社會主義事業;不過他比馬克思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自然界的規律,並留下了《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等著作。明確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思想的總體特徵後,就不難知道「原理」的敘述與之相去太遠,幾乎是兩個話語體系。 正因為這樣,「原理」教科書雖然力求吸取國內外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中產生的成果,但不是很成功。例如「原理」吸收了對「實踐的唯物主義」的討論成果,突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但它沒有把同樣重要的需要、利益、主體等概念與實踐放在一起作全面的敘述。「原理」的這種弱點也許反映了中國哲學工作者的一種通病,即在研究問題時總愛從原子論的觀點出發孤立強調某一點,要麼說「人」或主體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要麼說需要或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而不是以系統的眼光把實踐、需要、利益等看成是作為主體的人的生存特徵。 從文獻學角度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可以嘗試從三個系列來解讀:人的哲學、社會哲學、自然哲學。人的哲學內容包括作為主體的人本身,人的本質,人與社會的關系,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人的實踐活動(生產活動、政治活動、認知活動、科學技術活動及其他精神活動等),人的交往,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權力,人的發展,人的解放和自由等。社會哲學內容包括人類社會結構(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和思想意識即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精神結構等),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管理(如國家政權及各職能部門的功能,各種社會組織及其作用等),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方向,社會遠景等。自然哲學內容包括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的認識(如物質觀、時空觀,聯系、發展觀等),人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知識及對它的運用,人對客觀環境的改造,自然界及其發展、演化的規律,等等。 不從原著出發系統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就有可能對某些理論和概念的解釋造成「失真」。例如「原理」教科書對馬克思揭示社會結構的一組相關概念即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解釋就不恰當。由於受斯大林式的解釋的影響,它把政治上層建築隸屬於思想關系的范疇,未注意馬克思從政治社會學角度剖析政治社會的實況。同時,它把同政治法律制度相適應的機構與設施如國家政權、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等都稱之為有組織的暴力,這縮小了上層建築的整體功能,強化了其暴力作用,淡化了其民主、管理能職、經濟職能及其他職能。從原著看,馬克思的社會結構理論同他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人類學、政治學、歷史學有密切的關系,同時他也運用了系統研究的方法。對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三者內在聯系的研究,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系列中表現最透徹。馬克思曾明確指出,作為現實基礎的生產關系同時是法的關系,它本身離不開社會法律的和政治的制度以及人們的意識活動;作為上層建築領域的政治、司法、軍事等行為屬生產過程中的「非生產勞動」,是一種對生產勞動的服務;而社會意識則直接指導著人們的經濟、政治行為,人們的智力、人們所創造出來的知識尤其是科學技術會直接成為生產力和管理要素。顯然,馬克思是把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這三個相關層次視為構成整個社會系統的各構成部分,把它們各自發生的相對獨立功能看作社會功能的總和。 「原理」的另一個弊端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任意進行附加。這主要表現在自然哲學部分。例如,「原理」教科書中講時間與空間的節次,主要是講牛頓、愛因斯坦的時空觀,讀後不知馬克思主義的時空觀在哪裡;其無限性節次所講的內容主要涉及現代宇宙學,然而人類目前的科學實踐對這些尚無法證實,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能最終解決這一任務;其系統觀的內容是從古希臘的「系統」觀點講到貝塔朗菲的現代系統觀,可是講完後卻聲明「系統論畢竟不是哲學」;其文化、文明等章節則是自成一說,於中幾乎難以見到對馬克思的文化與文明思想的闡述。這種附加,把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加到馬克思主義中去,使人弄不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范圍到底有多大。 由上可見,要真正繁榮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應該扭轉以「原理」為中心研究和講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狀況,恢復馬克思主義原著的權威,即轉向以解讀馬克思等人的文本為根本的治學方向。讀原著雖然是個常識問題,但不一定能作到。原著不僅是漢文譯著這樣的「原著」(我們已習慣稱之為原著),而是馬克思、恩格斯用德、英、法文寫成的原始文本。這不僅要有較好的外語修養,也要懂得西歐歷史和文化。而正確的解讀方法是,應注意馬克思、恩格斯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中怎樣從事理論活動,進行怎樣的理論活動,關注些什麼重大問題,在著作中使用過哪些概念、術語和話語表達思想,他們的觀點、理論、思想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和轉化;而不是把眼睛僅僅盯住一些概念和術語,將它們固化或割裂,或停留在對已經固化的文字的淺層理解上,或擺脫不了前蘇聯哲學教科書的偏見,並帶著這種先入之見去認同原著的思想,去曲解原著的精神。 讀原著的優點是有助於了解漢文譯著與原著之間存在的差異。由於中、西社會條件和語言的特質,使一些語言文字難譯甚至「不可譯」,使漢語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彙或不能恰如其分地翻譯。加之一些漢譯文也許缺乏精心推敲,這導致原著意思的走樣。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國家」學說中的Staat(德)或State(英)一詞,與中國的國家概念差異較大。從辭源上看,漢語中是先有「國」這個詞。「國」的內容比「國家」的內容要豐富。漢語中的國家還往往與社稷並用,加之孔子的仁政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綱常在政治文化中占統治地位,掩蓋了統治者的階級身份,古時的國家對中國人來說有點像個宗族大家庭。國家一詞中包含階級壓迫的機關等意思是在20世紀上葉列寧學說傳入中國以後才有的。 但馬克思、恩格斯及列寧的國家觀與近代以前中國人的國家觀的差異是明顯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斗爭的產物,國家按地區劃分國民,設立公共權力,政府官吏掌握公共權力和征稅權,並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在德文中,Staat作為可數名詞有國、國家的意思,其轉義為政府,或動物集群等。在英文中,State一詞不下20個釋義,其政治釋義有國家、政府、領土、州、國務、國務院等等。在俄文中,государство和страна這兩個詞用來表示國家,前一詞具有政治學意義,其同根詞如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ть有國家組織、國家體制等義;後一詞則指國、國家、地域等。這與德、英文用一個詞表示多種意義也有所區別。然而,漢文卻只用「國家」一個詞去對應翻譯德、英文中的Staat、State或俄文中的государство,這不免有局限而造成誤譯。因為Staat、State、государство(的同根詞)等譯成漢文時,是表示國家,還是表示握有國家權力的政府,或是表示政要的政務活動,一切取決於語境。朱光潛先生曾提出將列寧的《國家與革命》改譯為《國權與革命》,正是根據語境而言,因為列寧著作中所言的用革命來摧毀的不是國家整體而是國家政權。這有其道理,也與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以反抗暴政的理念為旗幟相通。在漢語環境中,說國家是暴力機關會造成思想混亂:如果這一命題成立並且合理,那麼每個公民都生活在法治缺失的暴力中就是合理的了。可見,這個詞的具體譯法應該細心推敲,該譯成政府或政權的地方就不作他譯。 漢譯文缺乏精心推敲使原著信息失真,從「意識形態」這個重要的譯詞被普遍濫用帶來不良後果更可看出來。王蔭庭教授早在1988年就指出它譯得不對。「意識形態」的對應詞法文是idéologie,德文為Ideologie,英文為ideology,俄文為идеология,其源自希臘文,由ιδεα(思想或觀念)和λογοσ(理性或學說)這兩個詞合成,意思是「思想或觀念之學」。在20世紀上葉,中國學術界在根據原文翻譯這個具有多種含義的名詞時有過多種譯法,如譯成「思想」、「思想學」、「思想體系」、「空論」、「觀念學」等等。將這個詞譯為「意識形態」的主要有郭沫若,他1938年翻譯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Die deutsche Ideologie』時,即將書名譯為《德意志意識形態》(節譯本)。1960年,中共中央編輯局編輯『Die deutsche Ideologie』的新譯本時,本著約定俗成原則對「意識形態」的譯法未作改動。但如王蔭庭教授指出的,把Ideologie譯為「意識形態」嚴格說來是錯誤的。因為這個復合詞中的-logie有「規律」之意,而根本沒有「形態」的意思。 可見,要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先要在原著上下苦功。不過,在消解原理情結的基礎上全面理解馬克思哲學思想,更要面向實踐,並且需要大力提倡創造性和反對教條主義,這是中國幾代革命者的成功經驗。創造性要求不拘守馬克思、恩格斯的只言片語而是與時俱進。例如,我們在建構社會哲學、研究社會結構時,是否一定要沿用馬克思的術語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式呢?也許,使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精神文化結構」這些與現代政治學、社會學同一的概念來表述可能更精確,至少不會造成人們的任何誤解,也和其他社會科學各學科的術語更具通約性。當然,這決不是鼓勵話語越新越好,術語越奇越好,更不是提倡「跟風」,如國外學者關注什麼問題,提出什麼話題,我們即接過來談。你談現代性,我也談現代性,甚至更進一步談後現代、談當代性。但「現代性」是一個容易談清楚的問題嗎?這正如我們手中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等話題難於真正談清楚一樣。 消解原理情結,要拋棄構造一個絕對真理體系的理念。我們不能試圖用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去囊括一切優秀哲學理論和觀點,更不能把僅從哲學角度難於釋清的問題納入到哲學中來。我們不僅首先要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什麼,還要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什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⑷ 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把握和貫徹好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
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是馬克思主義對新聞出版的屬性、地位、作用以及出版的自由問題和出版工作者的職業素質等問題的基本看法,是我們做好新聞出版工作的思想理論基礎。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我國的新聞出版業才能健康發展,新聞出版工作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
⑸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1、《共產黨宣言》
作者是恩格斯。該書是一部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兩大理論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導致社會主義的必然出現。
⑹ 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把物和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
第一,做好宣傳工抄作,要掌握好一個最基本原則,即宣傳要講究分寸。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宣傳工作有錯誤認識,他們通常把宣傳與「吹捧」、「貼金」等字眼相聯系,對宣傳工作持有偏見。因此,搞好宣傳工作要講求策略,拿準火候,注意分寸,要謹用誇大之詞、慎用虛浮之語。
第二,宣傳要做到三勤:眼勤,腦勤,手勤。即勤於觀察,勤於動腦,勤於練筆。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觀察生活中的閃光點,善於培養自己的創作熱情和寫作靈感,並及時記錄和編寫,用流暢而優美的語言真實傳遞誠摯的情感和美好的信息。
第三,宣傳要善於總結。宣傳工作,應體現工作中的亮點,挖掘更深一層的有重大教育意義特色的閃光之處,用精闢而又不脫離實際的語言加以理性的總結並進行重組設計,做到不僅實事求是,而且又能夠從繁雜的工作中發現具有本質性和發展方向的東西。
第四,宣傳工作者,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還要有大膽開拓、勇於創新的精神。重點要對內容、形式等諸方面進行精心策劃和設計,要做到體現大局意識和服務第一的基本思想。
第五,要做好宣傳工作,需要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需要將精神鼓勵與物質利益相結合,不能一味搞精神鼓勵。
⑺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各指的是什麼
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形成了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學說和理論體系,方法論同世界觀是統一的。
1.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以總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最新成就為依據的,關於整個物質世界的科學圖景,從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為科學的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與革命實踐以及各門科學緊密聯系,給予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銳利的思想武器。
2.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
徹底而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建立,為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著重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形成了科學的剩餘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論證了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總結各國工人運動的斗爭經驗,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指明了實現這一歷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以及無產階級建黨學說,從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⑻ 如何再實際工作中把握和貫徹好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
第一,做好宣傳工作,要掌握好一個最基本原則,即宣傳要講究分寸。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宣傳工作有錯誤認識,他們通常把宣傳與「吹捧」、「貼金」等字眼相聯系,對宣傳工作持有偏見。因此,搞好宣傳工作要講求策略,拿準火候,注意分寸,要謹用誇大之詞、慎用虛浮之語。
第二,宣傳要做到三勤:眼勤,腦勤,手勤。即勤於觀察,勤於動腦,勤於練筆。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觀察生活中的閃光點,善於培養自己的創作熱情和寫作靈感,並及時記錄和編寫,用流暢而優美的語言真實傳遞誠摯的情感和美好的信息。
第三,宣傳要善於總結。宣傳工作,應體現工作中的亮點,挖掘更深一層的有重大教育意義特色的閃光之處,用精闢而又不脫離實際的語言加以理性的總結並進行重組設計,做到不僅實事求是,而且又能夠從繁雜的工作中發現具有本質性和發展方向的東西。
第四,宣傳工作者,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還要有大膽開拓、勇於創新的精神。重點要對內容、形式等諸方面進行精心策劃和設計,要做到體現大局意識和服務第一的基本思想。
第五,要做好宣傳工作,需要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需要將精神鼓勵與物質利益相結合,不能一味搞精神鼓勵。
⑼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包括哪些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包括如下內容:
1、社會是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的有機整體和復雜系統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2、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3、馬克思主義強調要正確處理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標。
(9)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誕生歷程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
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它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
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
他們按其社會地位而言,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按其哲學觀點而言,原是唯心主義者;按其政治觀點而言,原是民主主義者。大體上在1842~1844年間,他們積極投身於現實的政治斗爭、工人運動和科學研究,轉變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
從1844年起合著《神聖家庭》《德意志意識形態》,並分別著有《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等書,闡明無產階級的新世界觀。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作了系統的表述,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以後他們的畢生活動中,繼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詞,是在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後,才被作為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