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路梨花發表於幾幾年
㈠ 《驛路梨花》和《老山界》一起入選在人教版哪一年的版本
最新的人教版七下里,分別是14課和6課
㈡ 彭景峰的驛路梨花這篇文章是什麼時候被定為初中課文的
彭景峰的驛路梨花這篇文章是在1978年定為初中課文的。
早在1978年,內即文章首容次發表的第二年,《驛路梨花》便被選入《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試用本)語文》教材中。此後,1981年至1992年間的中學《語文》課本中均有此篇文章。
在隨後1993年開始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 》和《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教材中,也都選入了這篇課文。到1999年止,這篇經典文章作為中學語文教材課文的經典篇目延續了22年之久,教育、感動了諸多學子。
㈢ 《驛路梨花》文章所寫的事歷時多少年作者將故事集中在什麼時間里
《驛路梨花》文章所寫的事歷時:十多年
作者將故事集中在:作者到時的短暫時間里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後梨花妹妹繼續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借住後送來大米
㈣ 驛路梨花找出梨花描寫的句子並賞析
《驛路梨花》描寫梨花的句子賞析:
1、"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麼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藉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
賞析:以自然環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讀者帶入優美的意境之中。
2、"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
賞析:著意於以自然美襯託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相映生輝。
3「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賞析:文章結尾的引用語「驛路梨花處處開」,引用古詩詞托物寓意,妙語雙關。這"梨花"是邊疆潔白盛開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鋒精神的象徵。以梨花的自然美,來烘託人物心靈的美。
驛路梨花」極富詩意,梨花潔白如雪,香氣四溢。想到梨花,我們就會想到純潔和美麗,想到梨花,我們就會感到一股撲面的春的氣息。梨花在文中出現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
軍旅作家彭荊風自1950年春天隨同人民解放軍進入雲南,已經在紅土高原上生活了68年。1977年,彭荊風發表於《光明日報》的短篇小說《驛路梨花》,是他在特殊年代經歷了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開寫作的雙翼後,情不自禁抒發的對在雲南邊地與朴實、純潔的少數民族人民誠摯相處時光的懷念,及對美好未來的呼喚。
文章開頭對梨花的描寫,是實寫。皎潔的月光,白色的梨花,朦朧的梨樹林,構成了清新宜人的境界。這里以細膩有致的筆墨描寫美麗潔白的梨花,決不是隨意點染的閑筆,也不是孤立地描摹自然風光。不僅揭示了「梨花」和人家的關系,還象徵了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文章第二次對梨花的描寫是虛寫,「我」在睡夢中見到哈尼族小姑娘在梨花叢中唱歌。在這里以花寓人,人花合一,不僅為全文形成了濃重的抒情氛圍,而且賦予未出場的主人公以鮮明美好的形象。
第三次描寫梨花是在文末,也是實寫,看著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想起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文章戛然而止,寓情於景,梨花象徵的是雷鋒精神,開遍天涯海角。
㈤ 驛路梨花課文寫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作者是按什麼順序
時間:一早一晚
順序:按時間的先後順序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彭荊風,男,漢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協。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驛路梨花》的故事發生在哀牢山哈尼族山寨附近。哈尼族人民一向是山有多高就往哪裡攀登,在山的最高處建立山寨、開墾梯田;山高水長,那雲霧深處,也就被他們興建成如海市蜃樓般令人神往的特異景色,讓外來的人們流連忘返。
文中對「梨花」的贊美,傾注著作者對一代新人的歌頌、熱愛、崇敬之情,或描述梨花、梨樹林,或通過夢境,或引用詩句,都是為了寓情於景,使全文結構精巧、含蓄雋永、虛實相映又饒有餘味,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寓情於景,富有詩意美。作者說:「我正是懷著抒發自己對一代新人的崇敬的心情來寫作的。」為了深刻的體現主旨,作者巧妙的運用清新純潔、富有象徵意義的梨花貫穿全文。
㈥ 驛路梨花為什麼寫十多年前的解放軍
說明木屋的由來。
瑤族老人立即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嚇得小姑娘們像小雀似的蹦開了,接著就哈哈大笑起來:「老爺爺,你給我們行這樣大的禮,不怕折損我們嗎?」 老人嚴肅地說:「我感謝你們蓋了這間小草房。」
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
接著,小姑娘向我們講述了房子的來歷。十多年前,有一隊解放軍路過這里,在樹林里過夜,半夜淋了大雨。他們想,這里要有一間給過路人避風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樹割草蓋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過這邊山上來抬菌子,好奇地問解放軍叔叔:「你們要在這里長住?」解放軍說:「不,我們是為了方便過路人。是雷鋒同志教我們這樣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動。從那以後,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葯的機會來照料這小茅屋。
㈦ 「驛路梨花處處開」這一詩句出自於__(朝代)__的《__》。原句是「__,驛路梨花處處開。」
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陸游 北宋
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
列聖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
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
㈧ 概括驛路梨花
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的,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通過與之相關的幾件小事,表現了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熱情歌頌人民群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我」和老余見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寫「我」和老余水足飯飽之後,懷著滿意的心情猜測。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寫「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寫「我們」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後點題點人。
(8)驛路梨花發表於幾幾年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是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 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
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迴,跌宕起伏之勢。
作者簡介:
作者彭荊風,江西萍鄉人。1929年出生,1950年畢業於二野軍政大學四分校。1949年參軍,歷任雲南軍區文化部編輯,昆明軍區創作員、宣傳部副部長,成都軍區創作室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協理事、名譽委員,雲南作協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
著有長篇小說《鹿銜草》、《斷腸草》、《師長在向士兵敬禮》、《綠月亮》等,長篇傳記文學《秦基偉將軍》,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短篇小說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