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明發表論文
⑴ 近代中國地質學創建早期中國學者對河北地質調查的貢獻
杜汝霖牛樹銀孫愛群
(石家莊經濟學院)
河北省(包括北京)位於晚清和民國時期首都北京附近及周圍地區,當時稱直隸省。受北京輻射影響比較大,這一區位的優勢,使其成為中國地質科學發展歷程中的搖籃地區,也是我國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最早的地區。已有140多年調查歷史,就中國地質學者的調查,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在為了迎接即將到來201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和中國近代地質事業發展100年之際。我們會深切緬懷近百餘年左右在中國近代地質事業創建早期的前輩先驅學者,特別是他們在河北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資料,為當地開發礦業和以後地質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近幾年有幸參加《河北省地質科學史稿》的編撰過程,深為前輩學者堅定執著創建的光輝業績所嘆服,更為他們矢志報國、勤奮求實、勇於創新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他們為後輩樹立了光輝的學者風范和學習的榜樣。由此更真切感悟到編撰地質學史所擔負的「承前啟後」的歷史重任和神聖使命,這是一筆留給後代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我們願為河北地質學史的編撰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敬請各位領導和專家多給指導幫助批評指正。現僅就近百餘年到80年前在河北地質調查的中國學者貢獻簡述如下:
1)作為最早對河北進行地質調查和取得成果第一人應該首推直隸省礦政調查局知礦師鄺榮光(1862~卒年不詳)。
1910年,鄺榮光在《地學雜志》第一期(創刊號)出版了著色1:250萬《直隸地質圖》和1911年出版了《直隸礦產圖》,圖長36cm,寬24cm。《直隸地質圖》將地層劃分為太古代、甘布連紀、炭精紀、朱利士紀和黃土(甘布連紀即寒武紀,炭精紀即石炭紀,朱利士紀即侏羅紀)。此外,還劃分出太古代火石、甘布連紀火石和近代火石(火石即火成岩)。圖中甘布連紀廣泛分布於太行山、北京西山和冀東,實際上包括了現在的中—上元古界至奧陶系。《直隸礦產圖》上標明了煤、鐵、銅、鉛、銀、金礦產地,「煤」還大致繪出了煤田的范圍和地層走向。這兩張圖雖說簡單、粗略,但其內容大多是作者實地踏勘結果,而不是照抄李希霍芬和維里士等人的著作,可以說是中國學者自己編繪的第一張地質圖和區域礦產圖。[1]
鄺榮光還是第一位編繪古生物圖版的學者,1910年他在《地學雜志》第一卷第四號中,發表了一幅《直隸石層古跡圖》,標「礦師鄺榮光考察並繪」這也是我國第一張古生物圖版(1)[1]。
圖1 直隸石層古跡圖
2)丁文江(1887~1936),他是中國第一篇正式地質調查報告的作者。1913年,丁文江帶隊,與王錫賓、梭爾格一起調查正太鐵路沿線地質礦產,他們填繪了太行山中東部地質圖,調查研究了石炭系煤田和「山西式」鐵礦,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們的《調查正太鐵路附近地質礦務報告書》發表於1914年的《農商公報》。這是中國地質學家第一個公開發表的學術報告,值得特別重視。該報告附有三張分幅地質圖,包括1:10萬井陘煤田地質圖等,內容比較詳細,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系統填繪地質圖[2]。
3)章鴻釗(1877~1951)、虞錫晉,開創了北京西山地質調查工作。
1914年章鴻釗、虞錫晉兩君率領地質研究所21名學員赴北京西山一帶進行地質調查,南至磨石口、西至門頭溝、北由玉泉山而抵溫泉村,主要項目是地質調查,測繪地層剖面,尋找化石[1]。
4)馬秉鐸、劉世才、仝步瀛、陳樹屏在直隸獲鹿、山東嶧縣進行地質調查,趙志新在直隸贊皇縣東北對五台系作了專題調查與研究,並採集了有關化石[1]。
5)1919年,丁文江、張景澄對冀晉邊境一帶的煤田進行了調查,著《直隸、山西間蔚縣、廣靈、陽原煤礦地質報告》,並附有1:10萬煤田地質圖,對煤系地層進行了粗略劃分,載於《地質匯報》創刊號中[2]。
6)葉良輔(1894~1949)、劉季辰是最早對柳江盆地煤田進行研究的中國學者,1919年他們對直隸臨榆縣柳江煤礦進行地質調查,著有《直隸臨榆縣柳江煤田報告》,刊於《地質匯報》創刊號中[3]。
7)李捷(1894~1977)是最早到保定地區進行地質調查的中國學者,1919年4月他由蔚縣至淶源、阜平、曲陽、唐縣、完縣、滿城等地,調查了當時已知的各種礦產,歷時2月余在《地質匯報》第4號上發表了《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4]。
8)王烈(1887~1957)於1920年以前,具體年代不詳。他是中國地質學會26名創立會員之一,曾對河北省懷A一帶進行煤田地質調查,著有《河北省懷A縣八寶山煤田地質報告》,是我國地質工作創建早期的重要地質報告[5]。
9)1920年,朱庭祜(1895~1984)、李捷到井陘煤田調查,著《調查直隸井陘地質礦產報告》,並附有1:6萬直隸井陘煤田地質圖。此外,1921~1930年間,王景尊、王曰倫、喻德淵也先後到井陘、獲鹿一帶調查。他們對井陘一帶的地質、礦產(特別是煤礦)特徵都有較詳細的記述[3]。
10)盧祖蔭(1889~1976)、周贊衡是最早進行鐵礦調查的學者。
1917年盧祖蔭、周贊衡到興隆高板河一帶調查,著有《高板河鐵礦報告》[6]。
11)葉良輔等13人是中國同時也是河北第一位撰寫區域地質志的學者
1920年出版的《北京西山地質志》是我國和河北第一部對北京西山進行大區域綜合性系統調查寫出的區域地質專著,對地層、構造、岩漿岩和礦產都有較全面的論述,從而奠定了中國北方地層學的基礎,使北京西山成為中國北方地質工作的搖籃,並使北京西山和河北隣區的地層系統和構造格局,由此初步確定[9][12]。
12)李四光是第一位論述華北地區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學者。
1922年他在中國地質學者第一次年會上宣讀了題目為「中國更新世冰期的證據」的論文,文中指出在太行山東麓的沙河縣白錯盆地首先發現了一些帶條痕的巨大漂礫,認為是冰川活動遺留的證據,文中還談到了山西大同盆地也有條痕礫石,兩處的冰川遺跡,開創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歷史[8]。
13)丁文江是最早在河北進行錳礦調查的學者。
1922年丁文江考察北京昌平西湖村錳礦,認為該錳礦為原生錳礦,所著《京兆昌平縣西湖村錳礦》一文刊於《地質匯報》第4 號。馮景蘭(1927)調查了昌平縣分水嶺金礦[9]。
14)1923年田奇
15)1924年以譚錫疇(1892~1952)為主編人,在中央地質調查所翁文灝等統一規劃領導下,完成了我國第一幅1:100萬的地質圖——《北京—濟南幅》,這是我國首次按國際分幅編制的小比例尺地質圖[10]。
16)王竹泉、趙亞曾(1898~1929)、田奇
17)趙亞曾、田奇
18)翁文灝(1889~1971)是最早提出燕山運動的學者。
20世紀20年代晚期翁文灝深入研究了華北地區的區域構造特徵和構造運動,1927年,翁文灝以燕山為標志地區首先提出「燕山運動」一名,原義代表侏羅紀末期與白堊紀初期間產生的不整合、岩漿活動和成礦作用。他所創立的燕山運動論點,是對中國構造運動的重要貢獻並產生深遠的影響[7]。
19)孫雲鑄(1895~1979)、葛利普等是最早對開平盆地寒武系和奧陶系進行研究的學者。
1920年孫雲鑄、葛利普將開平盆地趙各庄奧陶系劃分為下奧陶統冶里灰岩和珊瑚灰岩。1922年孫雲鑄、楊鍾健創名中奧陶統馬家溝灰岩[13]。
1923~1924年,孫雲鑄詳細研究了開平盆地的寒武系,自下而上劃分為饅頭層、張夏層、崮山層、長山層和鳳山層;除饅頭層、張夏層外,統稱上寒武統[22]。1935年,孫雲鑄根據開平、臨城和北京西山等地的資料,將長山層和鳳山層詳分為5個化石帶,並發表了《中國北部上寒武紀之三葉蟲化石》[14]。
孫雲鑄等的傑出工作,為華北地區寒武-奧陶系的劃分對比奠定了基礎。
20)舒文博是最早對火成岩侵入體進行調查的學者。
1924年舒文博在《河南武安(今河北省武安縣)紅山火成岩侵入體的研究》中,利用氧化鈣等氧化物等量線圖說明岩石化學組分的同化作用,其方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人們所引用[20]。
21)李學清(1892~1977)是最早研究河北礦物的學者,1926年他對河北平山縣剛玉,從礦物學角度進行專題研究,著有《直隸西部平山縣的剛玉》[21]。
22)王竹泉(1891~1975)是最早對河北武安涉縣等地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的學者。
1927年王竹泉對河北武安涉縣及河南林縣安陽一帶進行地質礦產調查,對武安涉縣地層、構造及煤鐵礦產論述較詳,著有《河南武安涉縣林縣安陽一帶地質礦產》刊於《地質匯報》第九號[3]。
23)1927年,黃汲清(1904~1995)在北京車庄一帶寒武系和奧陶系進行較詳細的劃分和對比,奠定了西山下古生代地層的基礎,著有《北京西山之寒武紀及奧陶紀層》[9]。
24)王竹泉等是最早研究河北井陘雪花山玄武岩的學者。
從1927年開始,王竹泉對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層」進行了詳細研究,1930年發表了《河北省井陘縣雪花山玄武岩及砂土層之研究》《地質匯報》第15號[3]。詳細地記述了這里的地層、岩石、構造和地貌特點,並在「砂土層」中採到一些腹足類化石,他根據岩性對比和地文期的觀點,認為雪花山「砂土層」與山西省的「三趾馬紅土」相當,因而把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層」歸為晚上新世末期。
25)趙亞曾等是最早對開平盆地煤田及外圍調查的學者。
1928年,趙亞曾等3人到開平煤田及其外圍調查,測有唐山西山至清涼山一帶的1:5萬地質圖和雙鳳山附近的1:1萬地質圖,對區域構造輪廓反映較清楚[6]。
26)李春昱(1904~1988)、楊曾威、黃汲清、朱森等1928年研究了北京楊家屯煤系的沉積特徵,將楊家屯煤系分為上、中、下三層,分別與石盒子系、山西系、太原系和本溪系對比[9]。
27)王曰倫(1903~1981)等是最早對承德大廟鐵礦進行調查的學者。
1929年,王曰倫、孫健初在北平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曾到承德一帶調查,首次對大廟、黑山斜長岩和鐵礦進行了研究[6][18]。
28)譚錫疇、王恆升等是最早對張(張家口)宣(宣化)及外圍地區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的中國學者。
1928~1929年,譚錫疇、王恆升、王曰倫和孫健初到張家口地區調查。譚錫疇在《直隸宣化、涿鹿、懷來三縣地質礦產》一文中,闡述了以涿鹿為中心的區域地質特徵。王恆升的《直隸宣化一帶古火山之研究》和王曰倫、孫健初的《宣化一帶地質構造研究》,涉及的范圍與譚文基本相同,可以說是對譚文在岩石學和構造學上的補充[6]。另王恆升在1928年還在《地質匯報》發表了《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帶之火成岩》[3]。
29)李四光(1889~1971)、趙亞曾等是最早對太行山東麓石炭二疊系進行正確劃分的中國學者。
自從1922年瑞典人那琳根據化石鑒定,在山西太原建立了包括太原系、山西系、石盒子系在內的上古生界剖面,但時代問題並未解決。李四光(1923、1927)經過對華北
30)裴文中(1904~1982)是首次發現中國猿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學者。
1927年裴文中到北京地質調查所工作,第二年被派往周口店參加古生物化石的發掘工作,從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猿人遺址發掘和研究工作,同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第1地點首次發現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震驚中外,為人類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證據,1931年又確認舊石器和用火痕跡的存在,從而為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上的重要證據[16、17]。
31)李善邦(1902~1980)在北京西郊最早自建第一個標准地震台,開創了我國地震研究工作。
李善邦是中國近代地震學的開創者,1928年參加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工作,籌建北平西郊鷲峰山地震台,於1929年建成,並任鷲峰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年9月20日記錄到第一個地震,從此地震台即轉入正式運轉。由於地震台儀器已屬世界一流,加之管理完善,地點合適,記錄數據准確,很受世界地震學界的重視和推崇[19]。
32)1930年侯德封(1900~1980)對太行山東麓邯邢一帶煤田地質構造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太行山東麓煤田地質構造研究》一文,刊於《地質匯報》第15號[3]。
[1]吳鳳鳴.關於中國古生物地層研究的早期史料.吳鳳鳴文集(第一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11~19
[2]王仰之.丁文江年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20~23
[3]程裕淇,陳夢熊.前地質調查所1916~1950 的歷史回顧,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98~100
[4]李建初,張建中.保定地區現代地質調查工作簡史.見: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88~90
[5]於洸.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學.見: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256~261
[6]河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河北省志·第7卷·地質礦產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3~8
[7]翁文灝.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的地殼運動及岩漿活動.見:潘雲唐編.翁文灝選集.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27,207~226
[8]黃汲清.我國地質科學工作從萌芽階段到初步開展階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驅學者.見: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7~35
[9]北京市地質礦產局.北京市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1~4
[10]秦鼐.中國百萬分之一和三百萬分之一地質圖的編輯和出版.見:前地質調查所(1916~1950)的歷史回顧.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59~60
[11]田奇
[12]河北省地質礦產局.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3~4
[13]中國地層典編委會.中國地層典.奧陶系,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67~68,99~100
[14]孫雲鑄.中國北部上寒武紀之三葉蟲化石.見: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7號,第二冊.1935,英文84頁,中文2頁,圖3版
[15]李四光.中國北部紡錘蟲化石.見:中國古生物志.乙種,第4號,第—冊.1927,英文123頁,中文10頁,圖24版
[16]吳汝康,吳新智,張森水.中國遠古人類,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93~95
[17]黃汲清.北京猿人學術上的意義(1930).見:翁文灝選集.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9,268~271
[18]孫靜,王德忠,等.河北承德市大廟式含釩鈦磁鐵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方法研究.見:2010年河北省地礦局科技大會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2~13
[19]王仰之.中國地質學簡史.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34~136
[20]舒文博.豫北紅山侵入體的地質調查結果.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4,3(2):117~126
[21]李學清.直隸西部平山縣的剛玉.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6,5(1):77~82
[22]孫雲鑄.開平盆地的上寒武統.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3,2(1~2):93~100
⑵ 糖尿病護理論文寫作3篇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研究進展
摘要:糖尿病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患者幾乎成為了中國患者的主流。而糖尿病的危害也在日趨嚴重,它可能會導致以酮症酸中毒為代表的急性並發症和慢性並發症,包括整個視網膜的病變和神經病變,有血管病變引起的下肢截癱等嚴重後遺症。本文從糖尿病的病因切入,了解糖尿病的爆發原因以及臨床症狀,社會發展糖尿病的分類的具體化,不同類型的不同表現與原因。普及糖尿病臨床的治療方法與注意事項,更是強調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的重要性,對此,我們對於糖尿病未來的預防和治療,要更加的努力鑽研。
關鍵詞: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分類、防治方式、未來展望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in recent years, diabetes patients have almost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patients. The harm of diabe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t may lead to acute complications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s such as ketoacidosis, including retinopathy and neuropathy, paraplegia caused by vascular diseases and other serious sequela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outbreak of diabetes and clinical symptom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diabetes, different types of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To populari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nd precautions of diabetes,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care of diabetes patients. For this, we should make more efforts to study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diabetes class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uture prospect
目錄
1糖尿病病因以及患病比率.....................3
2.11型糖尿病....................................4
2.22型糖尿病...................................5
2.2.1遺傳易感性....................................5
2.2.2胰島素抵抗(IR)和B細胞的功能缺陷.............5
2.2.3糖耐量降低(TGP)和空腹血糖.....................5
2.2.4臨床糖尿病....................................6
2.3妊娠糖尿病等等...............................6
3非科學性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列舉和糾正..........7
3.1認識錯誤.....................................7
3.2飲食問題.....................................7
3.3 運動問題.....................................8
3.4 心理健康.....................................8
4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展望.................9
5糖尿病自我管理不當對老年人的生活響..........10
老年人是指步入65歲之後的群體,不同於青壯年時期的身姿矯健,老年人在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出現了難以逆轉的損傷,生理機能逐漸退化,列如消化系統和代謝功能的衰退。由於老年人身體素質的羸弱,增大了老年人患病的幾率,尤其是在老年人群體中高發病率的糖尿病患病率首當其沖,每年患糖尿病的老人人數占老年人總人口數量的26%,且這個數據近幾年不斷上漲,更加醒目的數據是每年大約有近130萬老年人由於糖尿病去世。
隨著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運動量的減弱,糖尿病的患病率[1]不可小覷,況且糖尿病對不少的老人造成了極大的身心痛苦,也對這些家庭有著不小的經濟負擔。然而糖尿病此類慢性病,一蹴而就的治療方式並不存在,它更大程度上要求老年人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控,需要長此以往的進行與糖尿病的斗爭。
一、糖尿病病因以及患病比率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徵的代謝性疾病群,由於胰島素的分泌絕對不足或者相對不足,引起的機體血糖升高的一系列代謝性疾病。患有糖尿病之後具有一些典型特徵:多尿、多飲、多食與體重減輕之類,這些方法是判斷老年人是否患糖尿病的一個參考方法。准確的檢驗和判斷老年人是否換糖尿病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連續檢測兩次老年人空腹靜脈血糖,觀察是否大於等於7.0mmol,第二種是觀察老年人餐後血糖大於等於11.1mmol / l ,最後一種是老年人血糖不論任何時候都大於等於11.1mmol / l 。老年人一旦出現以上三種檢測結果,應立即就醫,謹遵醫囑,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胰島素是從胰島素原分解的,每當一個胰島素分子產出,同時一分子的C-肽也應運而生。C-肽能夠檢測自身胰島素分泌的情況,對鑒別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有極大的幫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報告,2019年全世界約有3.82億人口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國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就有1.144億,位居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數之最。2008年我國的成人中糖尿病患者占據了9.7%,2010年上升至11.6%,多麼觸目驚心的證據,而且糖尿病患者的人數仍然日趨增長,基於此數據,有眾多學者預測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高達5.784億,2045年繼續上漲,最有可能達到7.002億,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就2019年的數據計算大約11人中有1 人為糖尿病患者,而就2030年數據計算大概每9 人中將有1名患有糖尿病。2045年呢?長此以往糖尿病的可怕性不言而喻。而我們更應該清楚的知道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治療的難纏的會對患者家庭造成多大的經濟困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和家庭由於糖尿病這個惡魔漸入困頓,甚至於分崩離析。糖尿病除去其自身病因的侵擾,不可忽略的是它多樣的並發症,涉及之廣小到糖尿病神經病變,大到心血管疾病等等,無法徹底根治。據現有資料分析、可得出結論,糖尿病患者中最終會由於各種原因,約15%的糖尿病患者將患發糖尿病足病,在這其中約80%的糖尿病足病患者可能由於此病導致截肢,而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危險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以上[2]杜絕此類病情的主要方法就是本遍論文的研究重點和意義即糖尿病的全面認識和自我管理方式方法。
二、糖尿病的分類
糖尿病是腎上腺素分泌不足的一類統稱。實際上糖尿病的分類可以大概分為三類。
(一)1型糖尿病
該類型的病因是由於胰島B 細胞的破壞或者功能不完善造成的胰島素分泌不足,從而產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是由於機體胰島素分泌的絕對不足,所以治療1型胰島素口服葯物完全無效,只能通過終生注射胰島素來對人體進行胰島素的補充。對1型胰島素二次分類存在自身免疫性與特發性,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又因為發病時間的遲早分為急發性和緩發型。急發性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期就已見端倪,易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緩發型又稱成人晚發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通常在20-48歲之間發病。
(二)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分類中發病率最高的糖尿病類型,高達95%的發病率。其發病基礎具有明顯遺傳基礎、胰島素抵抗和B 細胞分泌異常。但究其病因主要可以從遺傳、飲食不當造成的身體負荷加重、運動量過少、生活壓力過大,過量飲酒分析,該類型糖尿病發病階段分為四個階段[3]:
①遺傳易感性:在遺傳特性的基礎下,它更多的發病誘因是環境因素。可以從人口老齡化,人體肥胖症、運動量減少、壓力驟增等等因素入手,迫使糖尿病的遺傳基因進行激活。
②胰島素抵抗( IR ) 和B 細胞的功能缺陷
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是一個長此以往的誘因,作為2型糖尿病病發的兩個主要因素,它們在糖尿病病發之前已經潛伏多年,尋找機會伺機而動。
③糖耐量降低( TGP )和空腹血糖調解受損( IFG )
一般 TGP 更多的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現,具體為葡萄糖不受耐的類型之一;IFG 是一類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通過其血糖濃度高於正常值,但低於糖尿病的判斷值。這兩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穩態和糖尿病的高血糖之間的代謝狀態,表明其調解受損。
④臨床糖尿病
在該階段糖尿病對機體的侵蝕速度加快,但由於各自機體情況不同,有的機體無明顯的症狀,有的或伴隨出現代謝紊亂症侯群,還有甚著出現糖尿病的並發症。此期,胰島分泌功能漸漸敗下陣來,分泌功能降低,胰島素抵抗能力加強,外周組織器官列如脂肪組織、肌肉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著明顯的降低,葡萄糖攝入利用量不足,胰島素對肝臟葡萄糖輸出抑制減弱,葡萄糖外輸情況嚴重,從而引起餐後血糖升高,及空腹、餐後持續高血糖。嚴重時或出現胰島B細胞功能衰竭,基礎胰島素分泌不足患酮症[4]。
(三)、妊娠糖尿病等等
此類糖尿病的發病期集中在妊娠期,孕期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即可避免[5],即使此類糖尿病在分娩期之後就會恢復,但存在22%-50%的孕婦會發展成2型糖尿病,且當孕婦再次妊娠時有50%的可能性復發[5]。妊娠糖尿病的另一方面不得不強調說明,孕婦在孕期如若血糖控制不良,極有可能使得孩子患有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謝綜合征[6]。
三、非科學性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列舉和糾正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必須依從於一個科學合理的防治計劃,合理的計劃將在糖尿病的防治行動中事半功倍,但一個不合理的自我管理必將使患者墜入深淵,加重病情,導致糖尿病的並發症發生[7]。因此,對糖尿病自我管理的誤區進行整理,並加以指導和糾正,能大大避免非科學性糖尿病自我管理,對患者以及家屬將起到極大的幫助[7]。
(一)認識錯誤
據2017公布的一組數據而言,在中國平均每30秒就會有一個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個人由於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所以這也造成了另一個局面,一部分患者和患者家屬介懷,對糖尿病存在認知誤差 ,認為一旦患有糖尿病就是被判了死刑,從而放棄治療,導致糖尿病得不到有效抑制,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段[8]。另一部分患者由於自身糖尿病無明顯症狀,覺得「沒關系」,「我沒病,吃嘛嘛香」因此在糖尿病初期不甚在意,延誤治療。更有患者在使用過葯物後,糖尿病在短期內得以控制,就放棄繼續治療,認為自己已經痊癒,殊不知這樣做將面臨更嚴重的後果[9]。
(二)飲食問題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一定要注意均衡飲食,搭配合理,患者每天攝入的熱卡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這三大供能物質提供[10],除此之外,人體內另一部分物質:水、微量元素、維生素、礦鹽等作為輔助物質用以均衡機體營養。但部分悲觀患者認為餘下的時光所剩無幾,從而大吃特吃,認為不應該「虧待」自己;也有患者採用飢餓式療法,造成營養缺失,其實以上兩種心理認識都是不全面、不正確的,糖尿病患者是需要控制攝入量但並不意味著糖尿病患者要背負節食的枷鎖[11]。
由於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入的熱卡要基本維持不變,部分患者為了不出錯的或許會選擇一成不變的飲食物質,忽略飲食的多元性[12],一味的盯住一樣,造成患者的厭煩情緒,在糖尿病的飲食管理中在保障攝入熱卡不變的條件下,可以對患者飲食進行變動[13]。同時不應該對飲食時間沒有規劃,進食時間和進食量不規律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極大不利。糖尿病患者要捉到少食多餐,餐餐定時定量,戒煙戒酒[14]。
運動問題
由於老年人的身體難以經受高強度的運動量,所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了居家休息,但科學調差顯示適當的運動將有助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對於糖尿病人呢?2018年5月9日昆明新華社報道:中科院科學家通過四年時間進行了獼猴實驗,此實驗最終數據結果揭示了肥胖是導致糖尿病的罪魁禍首,印證了糖尿病發病的獨立且危險要素是糖尿病。該成果已在國際期刊《美國生理學-內分泌及代謝》上發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梁斌如是說道,肥胖與糖尿病的關聯簡而言之就是由肥胖轉為糖尿病過程中,人體肝臟能量代謝出現了轉變,脂肪積累到支鏈氨基酸降解」。由此建議糖尿病患者運動要進行運動,比如一些強度小的有氧運動,散步、太極、空竹、廣場舞等運動,相比較蝸居在家,外出運動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著極大的幫助[15]。但一部分患者對自己的身心素質有著很大的自信,可能會選擇引體向上、俯卧撐等一類力量性運動,但這是非常不理性的。據醫學數據分析,力量性運動通常會對患者的心臟負荷在短時間內會有明顯的加強,極有可能引發心臟病[16]。
心理健康
據科學分析部分糖尿病患者由於患有糖尿病之後,心理上產生抑鬱傾向,且精神病患者患抑鬱症的幾率遠大於普通人,這一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為明顯。特別是由於病情出現反反復復,患者可能出現疲於人際交往,疲勞嗜睡,食慾不振甚至於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但更多的由於我們不能與患者感同身受,所有我們很難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變化,繼而忽略。患者一旦出現不遵醫囑、抵觸治療的傾向,其家人往往難以理解,造成患者與家人的矛盾,使患者的情緒雪上加霜[17]。
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治療中,可以適當加入心理治療,減輕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負擔。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與家人的交流也必不可少,這兩者齊頭並進能很大程度上對患者的內心世界了深入的了解,繼而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18]。
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展望
迄今為止糖尿病的發病率和傷殘率仍舊只高不低,難以根治,但一個合理、可行性高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體系將有效的抑製糖尿病的發病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一套基於患者層面的社會生態模式,其目的在於控製糖尿病畫著的血糖,以達到穩定病情的目的,防治糖尿病並發症。通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數[19]。
目前的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分為四類,飲食管控、運動管控、心理檢查和葯物管理。基於葯物管理,即謹遵醫囑的條件下,對患者展開自我管理。經由科學研究證明自我管理系統的完善與否直接於患者生命時長掛鉤。因此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更多取決於生活中的自我管理[20]。
糖尿病的治療過程我們一定要積極動員身邊的一切社會資源,為糖尿病患者營造一個高效便利的方式,使患者有足夠的空間與醫療水平去完善自我管理[21]。在醫療層面上,應當分配更多的資源給予糖尿病患者,加強治療糖尿病新葯的研究和臨床試驗,將中草葯、西葯混合研究,探索道路,也要考慮到人工智慧,或許它也能幫助我們攻克糖尿病,避免未來糖尿病成為困擾中國社會的疑難雜症;在社會層面上,給予糖尿病患者更多的幫助,對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進行幫扶、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同時,加大對糖尿病的宣傳,讓普通民眾對糖尿病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做到及早發現、及早防治[22]。而且為一些有患者的家庭提供了一些自我管理參考,避免由於知識盲區對患者的管理出現偏差。隨著全球乃至我國的醫療水平發展日趨上升,對糖尿病的治癒方式也會有很大的提升,通過患者家庭的積極監督和患者的自我管理,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為糖尿病患者創造良好的醫療條件,在我國的糖尿病患者治療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共同提升下,相信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未來可期[23]。
五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當對老年人的生活影響
對於長期患糖尿病的患者來說,自我管理的水平決定著生活質量的高低。在糖尿病易患高發群體[24]中老年人是占據主要地位的,所以說老年人對於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和護理是起著關鍵作用的。從社會層面上來說,這項任務並不簡單。因為現在的社會基本是空巢老人比較多,兒女都外出務工,自我管理的完善性並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證。[25]①老人對於糖尿病的認識有所欠缺,以至於很多的自我管理的要點不能完全掌握,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程度不能完整正確的評價。包括家裡人對於糖尿病知識[26]的混淆,可能會導致老年人生活的舒適度下降,出行一時受到限制,盲目的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糖尿病惡化。②在基本知識了解的基礎上,自我管理開始對飲食和運動量進行控制,老人的身體本來代謝下降,運動耐力差,在自我管理不當的情況下,可能會引發更加嚴重的並發症如酮症酸中毒[27],糖尿病性腎衰竭以及血管病變引起的呼吸衰竭或下肢截癱,加劇了老年生活的悲劇。面對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更是在老年人所剩無幾的短暫時光里雪山加霜,所以老年人在做好自我管理[28]的同時,享受美滿的晚年。
參考文獻:
[1] 王憶黎 為什麼老年人易患糖尿病[J]. 養生月刊 2001,(02) 期刊
[2]劉建琴,許樟榮。 糖尿病足的預防與患者的自我管理[J]. 中國醫刊,2017,(02):14-17.
[3]劉艷,孫勇,姚華。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徑的Meta分析[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7,(04):530-534.
[4]殷榮平,王琪,王麗麗,汪小華。 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自我管理的知信行調查分析[J]. 護理學報,2017,(02):11-13.
[5]朱遠,張愛霞,徐桂華。 妊娠合並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7,(09):1025-1028.
[6]劉竹韻,高玲玲。 基於Web of Science資料庫妊娠期糖尿病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 護理研究,2017,(09):1108-1111.
[7]趙麗華,張宇,王詠梅,王麗華。 一日多餐飲食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J]. 中華護理教育,2017,(01):65-68.
[8]袁曉丹,姚平,劉超,樓青青。 個體化行為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1年效果評價[J]. 護理與康復,2017,(03):212-216+220.
[9]馮小芬,韋玉和,邵雪景,趙志勇,印永,羅春媛。 微信群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觀察[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7,(02):149-153.
[10]王君,王愛民。 糖尿病患者血糖黎明現象研究進展[J]. 護理學雜志,2017,(03):23-26.
[11]鄧開琴,何仕蓉,彭露瑤,陳青青,王璉,胡慧。 同伴支持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中華護理教育,2017,(02):116-118.
[12]孟朝琳,程嬋嬋,崔軼男,王媛媛,吳小彬,沈興平。 自我管理網路支持模式在初發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2017,(01):22-25.
[13]劉霞,楊貴雲,張泓,李芸。 動機性訪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01):202-204.
[14]倪雲霞,劉素珍,李繼平,刁永書,董婷,陶琳。 護士主導的管理模式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就醫行為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2017,(02):222-227.
[15]於鵬,溫肇霞,胡新林,尹雪燕,張凡,劉紹。青島市不同等級醫院護士糖尿病飲食管理認知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6, (11)1498- 1502.
[16]展恩欣,宋歡,柳韋華。 中文版糖尿病與吸煙信念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護理研究,2017,(01):39-42.
[17]趙正清,張渭芳,錢進軍,江萍,隆衛娟,於德純。 PDCA循環結合手測量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指導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2017,(01):45-48.
[18]呂莉慧,丁淳,王穎。 延伸護理服務對軍隊老幹部糖尿病患者保健康復的影響[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7,(02):186-189.
[19]溫桂敏,孫田傑,趙宏,馮會玲。 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飲食行為階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17,(03):7-11.
[20]薛亞男,尚國愛,呂倩,翟春娟,侯月穎。 健康自我管理對糖尿病足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 實用預防醫學,2017,(02):137-140.
[21]高晨晨,周蘭姝。 國外糖尿病自我管理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17,(03):18-22.
[22] Li Hui. The role of diabetes care group in the clinical care of diabetic patients [J]. Chinese community physician, 2014, 30 (22): 143-143145.
[22] Li Xia.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zed service in diabetes care [J].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ine Study, 2016, 14 (1): 95-96
[23] Zhang Yaling.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diabetes care group in the care of diabetic patients [J]. Chinese modern medicine application, 2015, 9 (21): 231-232.
[24]LiMeimei.LiuHongmei.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related endocrine hormone level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thyroid cancer after operation.
[25]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Influence of diabetes nursing home on health ecation of diabetic patients. 2018.Issue 17 .
[26]Hu Xiao.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mod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erythroderma psoriasis and diabetes mellitus. Dermatology and venereal diseases 2020.2.20
[27]Liang Xiaolan. study 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knowing, believing and doing" health ecation model applied to the nursing of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Basic medical forum 2020.2.20
⑶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構造地質、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地應力與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油氣地質及礦田構造、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等研究領域具有專業優勢。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專委會、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第四紀地質與冰川專業委員會和古地磁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所,主辦學術刊物《地質力學學報》。
2008年承擔各類項目總計182項,其中國家(科技部)科技項目2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土資源部項目18項,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19項,其他類項目100餘項。
2008年承擔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9568萬元。其中,國家(科技部)科技項目經費3908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195萬元;國土資源部項目經費993萬元;地質大調查項目經費2736萬元;其他類項目(包括所長基金及橫向項目)經費1735萬元。
2008年有12項科技成果通過專家評審和驗收,其中地調項目評審成果7項,6項優秀,1項良好;自然基金項目5項通過結題驗收。本所作為第二獲獎單位和第三獲獎單位獲得2008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作為第二獲獎單位獲2008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本所青藏高原新構造與古大湖研究成果入選2008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阿爾金山東段鐵礦找礦新進展被評為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2008年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15篇,出版專著4部。
副所長趙越研究員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何長虹高級工程師
副所長李貴書研究員
所長龍長興研究員
2008年度主要科研成果
滇藏鐵路沿線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張永雙、胡道功、吳中海、張加桂、吳樹仁、趙希濤、蔣良文、郭長寶、石菊松等。項目組開展了滇藏鐵路沿線第四紀地層對比研究,首次編制了鐵路沿線及周邊夷平面分布圖,對區內51條活動斷裂(帶)的展布、最新活動時代、分段性和活動方式等進行了研究和總結,對與鐵路相交或近距離平行的20條活動斷裂進行了重點調查、探槽揭露和取樣測試,重新釐定了鐵路沿線14條重要的晚更新世以來的活動斷裂。對可能遇到的地質災害和重大工程地質問題進行了系統調查和預測評價,深入研究了鐵路沿線特殊岩土體的主要工程地質特性,提出了實用性的工程判別指標。綜合活動斷裂、地震活動、地熱場、構造應力場、地形變場、工程地質岩組及地質災害等因素,採用基於Arc GIS的信息加權疊加方法,開展了滇藏鐵路沿線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和工程近期規劃段工程地質穩定性綜合評價,提出了線路比選和優化方案,在指導鐵路選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瀾滄江斷裂帶
項目組人員在進行斷裂測量
技術人員在柴達木盆地獅子溝沙山安裝微地震台站設備
技術人員在安裝微地震台站
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屬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負責的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及評價(XQ-2004-01)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項目的課題之一,主要完成人員:王小鳳、馬寅生、馮梅、安美建、史大年、陳宣華、區明益、王連慶、霍光輝、李會軍、范桃園、李國岐、田曉娟、張西娟、蔣榮寶、李麗。總體目標任務是運用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進行英雄嶺凹陷及周邊地區深層地質構造解析,結合柴達木盆地西部地、物、化、遙資料綜合分析,探索復雜地形區深部構造勘探的新方法。經過艱苦的野外施工、數據採集、數據處理、波速反演和地質解釋,首次在國內將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於油田深部構造探測,在國內沒有可借鑒實例的條件下,經過近4年的引進—吸收—再創新的實踐,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陣網深部構造探測的技術方法體系;建立了運用微地震台陣網進行中等尺度構造探測的台站部署原則、記錄參數選取、高質量數據採集標准和數據處理工作流程;確立了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層析成像速度結構反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圖件;初步形成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層析成像結果地質解釋的准則;獲得了自然條件惡劣、地形地貌復雜、人工地震難以實施的柴西獅子溝—游園溝地區、乾柴溝—鹹水泉地區的深部構造信息;在油氣資源評價新技術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其成果曾被評中國地質科學院2006年十大科技進展。
獅子溝地區地震反射剖面速度結構圖
東部疊合盆地深層油氣成藏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成果為優秀等級。主要完成人員:龍長興、周新桂、張林炎、劉和甫、范昆、李濤、王宗秀、肖偉峰。項目組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指導,多學科結合,對渤海灣—南華北盆地深層油氣成藏潛力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緯向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聯合復合控制。首次提出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深部存在多層次滑脫拆離,晚中生代—現今為統一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盆—山變形系統的新模式;首次編制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1:100萬前古近系和前侏羅系地質圖,研究了中生代以來盆地疊加改造對古生界油氣成藏的影響;首次編制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1:200萬上、下古生界生儲蓋組合分布及其自生自儲油氣成藏潛力評價圖,並結合3次資評、深層油氣勘探及成藏必要條件,圍繞「有效生烴區和有利保存單元」兩個核心問題,評價了深層油氣成藏潛力,明確指出了深層油氣有利勘探區帶。
吉黑東部山區內生金銅礦床找礦模型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孟憲剛、邵兆剛、朱大崗、王津、韓建恩、余佳。經過野外調查與室內綜合研究,本項目取得以下進展:查明了區域構造體系及其在歷史演化過程中的控岩控礦作用,吉黑東部豐富的內生金銅多金屬礦產的成岩成礦過程主要受新華夏系、緯向系、經向系和北西向構造帶控制。劃分了吉黑東部岩石圈單元和成礦區帶,在本區進行了構造帶礦化特徵對比,構造層含礦性與構造演化階段對比,劃分了構造成礦序列。構建了本區宏觀的構造動力成岩成礦三維地質模型,在宏觀構造動力成岩成礦三維地質模型中,簡述了金銅礦成岩成礦物質來源及過程。對典型礦床進行構造控礦分析,根據X光岩組和磁組構分析,進行了分階段的運動學、動力學分析工作。總結了本區最特徵的構造控礦類型,修正、完善、建立了8個控礦類型和模型,首次建立了吉黑東部地區的有限單元法數學模型和該區金銅礦床找礦模型。
華北北緣東西向右旋逆沖斷層帶考察
專家組驗收項目成果現場
小西南岔金銅礦北山礦脈與礦石產狀
九三溝銅金礦床礦化脈
青藏鐵路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屬地質調查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吳珍漢研究員,項目成員包括胡道功研究員、吳中海副研究員、王雙緒研究員、彭華研究員、陳群策研究員、苗放教授、王連捷研究員等。相關成果入選2006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對庫賽湖斷裂、西大灘斷裂、溫泉盆西邊界斷裂、安多盆北邊界斷裂、崩錯斷裂、谷露盆西邊界斷裂及當雄—羊八井活動斷裂,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斷錯地貌分析、探槽工程揭露和高精度測年,揭示了晚更新世與全新世斷裂活動期次、運動速率和古地震周期。在拉薩地塊中段沿青藏鐵路建立由15個測點組成的GPS觀測區域網,完成3期GPS測量,為分析青藏鐵路沿線現今地殼運動和斷層速率積累了高精度實測資料。完成西大灘180m、五道梁150m、安多120m、羊八井300m、曲水150m地應力鑽探和水壓致裂法地應力測量,獲得青藏高原不同地塊地應力隨深度變化曲線;建立西大灘體應變綜合監測站、安多體應變綜合監測站、羊八井體應變綜合監測站、曲水三分量應力綜合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遠程自動傳輸,初步建成青藏鐵路沿線應力應變綜合監測系統。運用三維有限元數值模擬方法和ANSYS軟體,計算分析了斷裂誘發移動冰丘的形成機理、災害效應及工程影響;發現83道班移動冰丘與錯那湖沙害等災害隱患,為青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據。項目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4篇,包括國際核心期刊論文3篇,出版專著1部。
安多盆地北部活動斷層探槽剖面照片
項目成員沿青藏鐵路開展冬季野外觀測
吳珍漢研究員參加青藏鐵路通車典禮
青藏高原東緣第四紀環境調查與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完成人員:趙志中、王書兵、喬彥松、王燕、徐剛、傅建利、李朝柱、姚海濤、劉宗秀、蔣復初、錢方、彭陽、李永昭、牟傳龍、徐建民。成果如下:
(1)通過調查,若爾蓋土地沙化呈近南北向分布,主要位於山前沖洪積台地及山間盆地中。分析沙化因素,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幾乎是同等的,降水和風速是草地沙化自然因素的主因素,在人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量及開墾規模為主,提出對策建議。
(2)川西黃土紅土磁性地層均出現了B/M 界限以及賈拉米洛事件,川西黃土在空間上具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川西黃土兼具風塵和冰川特徵,說明物質主要源於青藏高原及其周緣的冰水沉積物。紅土成因分析說明其為風塵成因。
(3)昔格達古湖主要形成於高斯期,青藏高原東緣大湖階段形成約4-3Ma BP。典型剖面記錄了5個旋迴,15個階段,有機碳記錄了涼→暖的9個古氣候變化階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記錄了4-2.6Ma BP間古氣候環境周期變化規律。
甘孜黃土剖面與磁性地層
項目組成員在野外合影
測量黃土地層剖面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陳柏林、張永雙、劉建民、董誠、彭華、劉建生、王春宇、吳乃芬等。取得主要進展:
研究表明祁連山北緣斷裂、河西走廊中西段盆地內斷裂、龍首山南緣斷裂和阿爾金斷裂東段等斷裂屬於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動斷裂。發現高台車站斷裂、新民堡斷裂等是祁連山北緣前展式逆沖推覆構造中最前緣斷裂,形成時代最新、全新世活動性最強。首次獲得肅北當今山口現今地應力數據,特別是肅南地震和民樂地震前後的地應力值變化的寶貴資料。通過14個地區穩定性評價因素的量化,計算了區內128個評價單元的綜合評價參數,劃分了3個極不穩定—不穩定區、2個次不穩定區。針對西氣東輸管線穿越極不穩定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在新民堡、高台車站活動斷裂、豐樂活動等地段進行必要的現今地應力監測和位移速率監測」的建議。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質構造略圖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圖
西部地區主要沉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資源富集成藏規律綜合研究(柴達木部分):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綜合研究類項目,主要完成人員:王小鳳、馬寅生、陳宣華、李會軍、王連慶、馮梅、李國歧、武紅嶺、蔣榮寶、李麗、安美建、田曉娟、王治順、李中堅、王寶瑜、張梓歆、郭輝、尹成明、彭德華、江波。
主要進展:從柴達木盆地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石炭系地層特徵與岩相古地理、構造應力場、流體勢場和油氣分布規律與油氣資源前景四個方面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資源富集成藏規律進行了綜合研究。劃分了柴達木盆地構造體系,明確了盆地大地構造歸屬;編制了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石炭紀各門類生物地層對比表,進行了石炭系地層劃分與對比;編制了盆地地質構造系列圖件;開展了盆地應力應變測量和構造應力場模擬研究;對石炭系、中新生界油氣分布規律與油氣資源前景進行了綜合評價。2008年12月27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審,結果為優秀。
柴達木盆地盆地內向斜構造
項目組人員在盆地內進行現場考察
⑷ 王水的第一/通訊作者發表的主要論文
1. Wang S, Ding YB, Chen GY, Xia JG, Wu ZY. Hypermethylation of Syk gene in promoter region associated with onc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rcinom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12), 1815-1818
2. Ling LJ, Wang S*, Liu XA, Shen EC, Ding Q, Lu C, Xu J, Cao QH, Zhu HQ, Wang F. A novel mouse model of human breast cancer stem-like cells with high CD44+CD24- /lower phenotype metastasis to human bone. Chin Med J (Engl), 2008, 121(20), 1980-1986
3. Ding Q, Yang LX, Yang HW, Jiang C, Wang YF, Wang S*. Cytotoxic and antibacterial triterpenoids derivatives from Clematis ganpiniana. .J Ethnopharmacol, 2009, 126(3), 382-385
4. Wang J, Xia TS, Liu XA, Ding Q, Du Q, Yin H, Wang S*. A novel orthotopic and metastatic mouse model of breast cancer in human mammary microenvironment.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0, 120(2), 337-344
5. Xia TS, Wang J, Yin H, Ding Q, Zhang YF, Yang HW, Liu XA, Dong M, Du Q, Ling LJ, Zha XM, Fu W, Wang S*.Human tissue-specific microenvironment: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mouse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Oncol Rep, 2010, 24(1), 203-211.
6. Liu X, Wang Z, Yu J, Lei G, Wang S*. Three polymorphisms in interleukin-1beta gene and risk for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0, 124(3), 821-825
7. Zhu J, Meng X, Yan F, Qin C, Wang M, Ding Q, Li P, Yang J, Ju X, Zhang Z, Wang S*, Yin C. A function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polymorphism, EGF serum level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 risk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J Hum Genet, 2010, 55(4), 236-240
8. Ling LJ, Lu C, Zhou GP, Wang S*. Ectopic expression of RhoBTB2 inhibits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Cancer Biol Ther, 2010, 10(11), 1115-1122
9. Zhou WB, Yin H, Liu XA, Zha XM, Chen L, Dai JC, Tao AD, Chen L, Ma JJ, Ling LJ, Wang S*. Incidence of chemotherapy-inced amenorrhea associated with epirubicin, docetaxel and navelbine in younge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MC Cancer, 2010, 10, 281
10. Zou J, Zhang X, Yang H, Zhu Y, Ma H, Wang S*. Rapamycin-loaded nanoparticles for inhibition of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experimental vein grafts. Ann Vasc Surg, 2011, 25(4), 538-546
11. Zhou WB, Ding Q, Chen L, Liu XA, Wang S*. Toremifene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alternative to tamoxifen in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results of four randomized trial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1, 128(3), 625-631
12. Zhou WB, Liu XA, Dai JC, Wang S*. Meta-analysis of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at the time of prophylactic mastectomy of the breast. Can J Surg, 2011, 54(5), 300-306.
13. Zhou WB, Xue DQ, Liu XA, Ding Q, Wang 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history and histological stratification on breast cancer risk in women with benign breast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1, 137(7), 1053-1060
14. Ni XJ, Xia TS, Zhao YC, Ma JJ, Zhao J, Liu XA, Ding Q, Zha XM, Wang S*. 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in situ breast cancer risk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2, 13(8), 3917-3925
15. Wang M, Zhou W, Zhao Y, Xia T, Zha X, Ding Q, Liu X, Zhao Y, Ling L, Chen L, Wang S*.A novel finding of sentinel lymphatic channels in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hich may influence detection rate and false-negative rate of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PLoS One, 2012, 7(12), e51226.
16. Chen L, Zhou WB, Zhao Y, Liu XA, Ding Q, Zha XM, Wang S*. Cancer/testis antigen SSX2 enhances invasiveness in MCF-7 cells by repressing ERalpha signaling Int J Oncol, 2012, 40(6), 1986-1994
17. Zhou W, Zha X, Liu X, Ding Q, Chen L, Ni Y, Zhang Y, Xu Y, Chen L, Zhao Y, Wang S*. US-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of small breast cancers: a clinical study. Radiology, 2012, 263(2), 364-373.
18. Wang X, Wang G, Zhao Y, Liu X, Ding Q, Shi J, Ding Y, Wang S*. STAT3 mediates resistance of CD44(+)CD24(-/low)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to tamoxifen in vitro. Biomed Res, 2012, 26(5), 325-335
19. Xu L, Ju XB, Li P, Wang J, Shi ZM, Zheng MJ, Xue DD, Xu YJ, Yin YM, Wang S*, You YP.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Ku70-1310C/G promoter polymorphism and cancer risk:a meta-analysis.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2, 13(2), 683-687
20. Zhao YC, Ni XJ, Wang MH, Zha XM, Zhao Y, Wang S*. Tumor-derived VEGF-C, but not VEGF-D, promotes sentinel lymph node lymphangiogenesis prior to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ed Oncol, 2012, 29(4), 2594-2600
21. Zhou W, He Z, Xue J, Wang M, Zha X, Ling L, Chen L, Wang S*, Liu X. Molecular subtype classification is a determinant of non-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entinel lymph nodes. PLoS One, 2012, 7(4), e35881
22. Zhou W, Ding Q, Liang X, He Z, Zha X, Liu X, Wang S*. The risk of amenorrhea is related to chemotherapy-inced leucopenia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epirubicin and taxane based chemotherapy. PLoS One, 2012, 7(5), e37249
23. Zhou W, Ding Q, Liu X, Jiang Y, Chen L, Zhang Y, Xia T, Wang S*. 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for eradication of VX2 tumors subcutaneously in rabbits. World J Surg Oncol, 2012, 10, 97
24. Zheng MJ, Wang J, Chen YW, Xu L, Xue DD, Fu W, Zhang YF, Du Q, Zhao Y, Ling LJ, Ding Q, Liu XA, Zha XM, Zheng W, Xia TS, Wang S*.A novel mouse model of gastric cancer with human gastric microenvironment Cancer Lett, 2012, 325(1), 108-115
25. Liu X, Qin Z, Shen H, Xue J, Jiang Y, Hu Z, Shen H, Wang S*. Genetic variants at 5p12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Han Chinese. J Hum Genet, 2012, 57(10), 638-641
26. Xia TS, Shi JP, Ding Q, Liu XA, Zhao Y, Liu YX, Xia JG, Wang S*, Ding YB. Reactivation of Syk gene by AZA suppresses metastasis but not prolifer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Med Oncol, 2012, 29(2), 448-453
27. Chen L, Zhou WB, Zhao Y, Liu XA, Ding Q, Zha XM, Wang S*. Bloody nipple discharge is a predictor of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2, 132(1), 9-14
28. Cui YY, Qian JM, Yao AH, Ma ZY, Qian XF, Zha XM, Zhao Y, Ding Q, Zhao J, Wang S*, Wu J. SOD mimetic improves the functi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small-size liver graf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Transplantation, 2012, 94(7), 687-694
29. Xia TS, Wang GZ, Ding Q, Liu XA, Zhou WB, Zhang YF, Zha XM, Du Q, Ni XJ, Wang J, Miao SY, Wang S*. Bone metastasis in a novel breast cancer mouse model containing human breast and human bone.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2, 132(2), 471-486
30. Ni X, Ma J, Zhao Y, Wang Y, Wang S*. Meta-analysi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use and ovarian cancer. Br J Clin Pharmacol, 2013, 75(1), 26-35
31. Pan H, Xia K, Zhou W, Xue J, Liang X, Cheng L, Wu N, Liang M, Wu D, Ling L, Ding Q, Chen L, Zha X, Liu X, Wang S*. Low serum creatine kinase level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case-control study. PLoS One, 2013, 8(4), e62112
32. Zhou W, Pan H, Liang M, Xia K, Liang X, Xue J, Cheng L, Xue J, Chen S, Liu X, Ding Q, Ling L, Wang S*. Family history and risk of ctal carcinoma in situ and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in a Han Chinese population: a case-control study. World J Surg Oncol, 2013, 11, 248
33. Ni X, Zhao Y, Ma J, Xia T, Liu X, Ding Q, Zha X, Wang S*. Hypoxia-inced factor-1 alpha up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 to promote lymphangi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J Biomed Res, 2013, 27(6), 478-485
34. Zhou W, Liang M, Pan H, Liu X, Jiang Y, Wang Y, Ling L, Ding Q, Wang S*. Comparison of ablation zones among different tissues using 2450-MHz cooled-shaft microwave antenna: results in ex vivo porcine models. PLoS One, 2013, 8(8), e71873
35. Zhou W, Liu X, Ding Q, Zha X, Wang S*. Long-term outcomes of breast cancer ablationRadiology, 2013, 269(1), 309-310
36. Zhou W, Ding Q, Pan H, Wu N, Liang M, Huang Y, Chen L, Zha X, Liu X, Wang S*. Risk of breast cancer and family history of other cancers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in Chinese women: a case control study. BMC Cancer, 2014, 14, 662
37. Ni X, Xia T, Zhao Y, Zhou W, Wu N, Liu X, Ding Q, Zha X, Sha J, Wang S*. Downregulation of miR-106b inced breast cancer cell invasion and motility in association with over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 Cancer Sci, 2014, 105(1), 18-25
38. Miao SY, Zhou W, Chen L, Wang S*, Liu XA. Influence of ABO blood group and Rhesus factor on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9665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244,768 controls. Asia Pac J Clin Oncol, 2014, 10(2), 101-108
39. Yang T, Xu F, Zhao Y, Wang S*, Yang M, Chen Y. A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based targeted proteomics approach for the assessment of transferrin receptor levels in breast cancer. Proteomics Clin Appl, 2014, 8(9-10), 773-782
40. Ren Y, Han X, Yu K, Sun S, Zhen L, Li Z, Wang S*. microRNA-200c downregulates XIAP expression to suppress proliferation and promote apoptosis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Mol Med Rep, 2014, 10(1), 315-321
41. Chen J, Jiang P, Wang HJ, Zhang JY, Xu Y, Guo MH, Zhang B, Tang CY, Cao HY, Wang S*. The efficacy of molecular subtyping in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a 15-study meta-analysis. World J Surg Oncol, 2014, 12, 212
42. Zhou W, Jiang Y, Chen L, Ling L, Liang M, Pan H, Wang S, Ding Q, Liu X, Wang S*. Image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fter microwave ablation of breast cancer: a pilot study. Eur J Radiol, 2014, 83(10), 1771-1777
43. 王水,張保康,趙同生, Hassab 手術後肝硬變大鼠動脈血酮體比改變的意義, 南京醫學院學報, 1991, (04), 302-305
44. 王水,劉訓良,陸輝,孔連寶, B 型 Niemann-Pick 病脾臟切除一例, 南京醫學院學報, 1993, (02), 186
45. 王水,沈亞勛, 老年原發性膽囊癌誤診 27 例分析,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1997, (02), 77
46. 王水,查小明,武正炎, 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症術後低鈣血症及其處理, 江蘇醫葯, 2001, (03), 180
47. 王水,查小明, 三苯氧胺對絕經後乳腺癌患者子宮和卵巢的影響,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2001, (04), 320-321
48. 王水,林紅軍,查小明, 三苯氧胺對乳腺癌患者子宮卵巢的影響, 中國腫瘤臨床, 2001, (05), 389-390
49. 王水,武正炎,范萍,查小明, 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生物學意義,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2001, (06), 503-505
50. 王水,查小明,范萍,武正炎, 乳腺癌染料法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臨床意義, 中華腫瘤雜志, 2002, (02), 90
51. 王水,劉曉,劉曉安,查小明,符德元,甄林林,范萍,武正炎,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染料和手術時機選擇,腫瘤學雜志, 2002, (06), 332-335
52. 王水,劉曉安,武正炎,影響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成功率的一些因素外科理論與實踐, 2004, (02), 107-109
53. 王水,范萍,武正炎,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淋巴細胞亞群的初步研究,中華腫瘤雜志, 2004, (04), 31-33
54. 王水,劉曉安,趙燕超,武正炎,採用異硫藍和美藍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臨床價值,江蘇醫葯, 2004, (07), 506-507
55. 王水,范萍,劉曉安,武正炎,乳腺癌骨髓和前哨淋巴結微小轉移檢測的臨床研究,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04, (09), 54-55
56. 耿強,王水,范萍,劉曉安,鄭偉,乳腺癌前哨淋巴結和骨髓和外周血微小轉移的聯合檢測,腫瘤防治雜志, 2005, (02), 85-88
57. 徐鯤,劉曉安,王水,張小林,陸輝,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染料選擇的實驗研究,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03), 201-203
58. 徐鯤,劉曉安,王水,王振中,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常用染料效果實驗研究,現代腫瘤醫學, 2005, (04), 433-435
59. 徐鯤,劉曉安,王水,周青,耿強,中華墨汁作為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示蹤劑的實驗研究,腫瘤防治雜志, 2005, (05), 321-324
60.王水,劉曉安,早期乳腺癌治療中前哨淋巴結活檢應用價值探討,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6, (04), 312-314
61. 王水,趙佳,劉曉,甲狀腺炎合並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手術治療,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6, (07), 503-505
62. 王水,劉曉安,趙佳,耿強,劉力嘉,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通道的研究,中華外科雜志, 2006, (11), 748-750
63. 曹勤洪,王水,徐鯤 ,劉曉安,劉力嘉,中華墨汁作為前哨淋巴結活檢新型示蹤劑的實驗研究,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6, (01), 36-39
64. 郝漢霞,王水,劉力嘉,范萍,杜青,張偉民,王聰, 乳腺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 HIF-2α/EPAS1 表達與血管生成的關系,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6, (03), 169-172
65. 王鋒,王水,陸輝,鄭偉,孫琳, 乳腺癌組織中 p21~(WAF1)、CDK4 的表達及臨床意義,江蘇醫葯, 2006, (06), 520-522
66. 趙佳,劉曉安,王水,劉力嘉 免疫組織化學和RT-PCR法檢測乳腺癌骨髓和前哨淋巴結微小轉移的臨床研究現代腫瘤醫學, 2006, (07), 813-816
67. 鄒漢青,王水,林紅軍,張智弘,劉曉安,彭曉靜, 活體兔肌肉組織微波固化後病理學變化的實驗研究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6, (07), 489-491
68. 凌立君,魏惠華,曾莉,劉曉安,王鳳良,趙佳,賈曉斌,王水,鹽酸川芎嗪微囊的制備及質量控制,中成葯, 2006, (11), 1692-1693
69. 趙佳,王水,劉曉安,劉力嘉,IHC 和 PCR 法聯合檢測乳腺癌前哨淋巴結的微轉移,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6, (16), 1229-1231
70. 王水,劉曉安,趙佳,耿強,劉力嘉,聯合法觀察前哨淋巴通道的臨床研究,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07, (01), 35-38
71. 王鋒,王水,宣卓琦,孫琳,陸輝,乳腺癌細胞中 p53、C-erbB-2、p21~(WAF1)和 CDK4 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01), 70-73
72. 凌立君,趙佳,王水,劉曉安,核素法前哨淋巴通道的研究,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07, (02), 16-18
73. 王鋒,夏添松,夏建國,陳國玉,王水胃腸道間質腫瘤伴肝轉移 18 例臨床分析,臨床腫瘤學雜志, 2007, (03), 191-193
74. 許健,王水,許立生,杜青,劉曉安,乳腺癌細胞系中腫瘤幹細胞相關亞群初步研究,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04), 350-355
75. 謝錫駒,王水,鄭偉,查小明,乳腺癌患者血清 IGF-Ⅱ水平及其在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江蘇醫葯, 2007, (07), 672-674
76. 王鳳良,凌立君,沈恩超,劉曉安,王水,血清 Tracp5b 診斷乳腺癌骨轉移的臨床價值,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07), 702-705
77. 許健; 王水;許立生,杜青,劉曉安,趙佳,雌激素對 MCF-7 中腫瘤幹細胞相關亞群影響的實驗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7, (09), 650-652
78. 陳龍舟,趙佳,王鳳良,凌立君,劉曉安,王水 淋巴結陰性乳腺癌骨髓微小轉移聯合檢測的臨床研究,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09), 939-942
79. 許立生,王水,許健,杜青,無血清懸浮法培養MCF-7細胞系並篩選該細胞系中腫瘤幹細胞相關亞群的初步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7, (10), 736-740
80. 謝暉,曹勤洪,夏鍇,劉曉安,王水乳腺癌組織 APRG1 基因表達的初步研究,江蘇醫葯, 2007, (10), 1006-1008
81. 劉月仙,夏添松,李俊芳,王水,共刺激分子 B7-2 基因轉染抑制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實驗研究,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11), 1228-1232
82. 孫蓉,凌立君,劉曉安,趙佳,耿強,王水,聯合法前哨淋巴通道的臨床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7, (17), 1328-1330
83. 王鳳良,王水,凌立君,沈恩超,劉曉安,血清 Tracp5b 診斷乳腺癌骨轉移及評價雙膦酸鹽治療療效的臨床意義,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7, (21), 1628-1631
84. 王水,趙佳,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的研究進展,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 2008, (02), 147-152
85. 王水,趙佳,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的進展,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08, (03), 255-261
86. 王水,重視老年甲狀腺疾病診斷與治療,實用老年醫學, 2008, (04), 243-244
87. 李昌文,劉曉安,林紅軍,章宜芬,王水冷循環微波固化家豬乳腺實驗研,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01), 16-19
88. 沈恩超,凌立君,王水,劉曉安,朱海清,李鳳山,SDF-1、CXCR4 在乳腺癌組織及轉移淋巴結中的表達及其意義,江蘇醫葯, 2008, (04), 367-369
89. 錢超,夏鍇,張靜靜,杜青,劉曉安,王水缺氧條件下雷帕黴素抗人乳腺癌 MCF-7 細胞增殖作用的研究,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06), 742-746
90. 高澤俊,袁小青,沈捷,馬向華,王水,MAPKs通路在Leptin促人乳腺癌細胞系增殖中的機制研究,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11), 1410-1414
91.劉學敏,王水,夏添松,王珏,劉曉安 慢病毒轉染綠色熒光蛋白對乳腺癌細胞系腫瘤幹細胞相關亞群的影響,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8, (38), 7507-7510
92.王水,乳管鏡技術臨床應用及其診療價值,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9, (03), 261-263
93. 顧則娟,王水,張鎮靜,王榮,謝曉峰,朱琳,戴曉冬,葉桂華,林征,方小平, 殷蓉,舒心病房護理運行模式的建立與應用,中華護理雜志, 2009, (10), 929-931
94. 宋兵,沈歷宗,徐皓,黃華興,肇毅,史京萍,王水外科實習生出科量化考核結果的研究分析與思考,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0, (05), 353-355
95. 傅衛,王水,杜青,肇毅,查小明,劉曉安,巢式 RT-PCR 檢測乳腺癌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的臨床價值,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06), 818-821
96. 蔣超,丁強,王水,楊海偉,張煒明,FISH 檢測乳腺癌石蠟組織切片的酶消化時間的探究,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0, (15), 2907-2909
97. 陳翔,王水,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研究現狀及進展,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1, (01), 98-102
98. 黃華興,沈歷宗,肇毅,凌立君,史京萍,徐皓,吳蔚,王水,PBL與LBL相結合在基礎外科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03), 227-229
99. 崔一堯,王水,臨床推廣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醫學倫理學, 2011, (05), 611-613
100. 黃華興,沈歷宗,肇毅,凌立君,史京萍,徐皓,吳蔚,王水,外科學基礎考試模式的改革與探討,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06), 488-490
101. 崔一堯,王水,前哨淋巴結活檢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意義,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 2011, (08), 41-42
102. 史京萍,夏添松,丁強,劉曉安,査小明,王水,CpG 寡核苷酸促進 Toll 樣受體 9 的表達增強乳腺癌細胞侵襲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08), 1161-1163
103. 崇梅紅,王水,乳腺癌血行微小轉移研究進展,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1, (10), 2970-2974
104. 崇梅紅,王水,乳腺癌淋巴結微小轉移研究進展,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1, (11), 3254-3257
105. 許立生,王水,黃中晶,沈恩超,錢超,人生長激素對乳腺癌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天津醫葯, 2011, (12), 1141-1143
106. 馬晶晶,王水,鄭明潔,繆蘇宇,徐露,王珏,乳腺癌細胞株兩種原代培養方法的比較,江蘇醫葯, 2011, (16), 1865-1867
107. 劉釗,王水,孕激素及雌激素對乳腺癌細胞 RANKL 及其受體的調節作用,江蘇醫葯, 2011, (16), 1874-1876
108. 許立生,王水,黃中晶,沈恩超,錢超,CD44~+/CD24~(-/low)/ABCG2~-乳腺癌幹細胞與臨床治療及預後的關系,實用醫學雜志, 2011, (21), 3877-3879
109. 崇梅紅,王水,查小明,劉曉安,凌立君,肇毅,實時熒光定量PCR法檢測乳腺癌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的臨床價值,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02), 220-225
110. 趙奕華,李鑫,王水,王虹,公立醫院改革背景下醫用耗材管理的困難與對策,中國醫療設備, 2012, (11), 100-102
111.周茜,王水,錢寧,劉小豐,陸澄,骨橋蛋白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和 p53 的關系,江蘇醫葯, 2012, (20), 2387-2389
112. 許立生,王水,黃中晶,趙志泓,沈恩超,錢超,ER、PR、VEGF、CA15-3、CA125 和 CEA 水平在乳腺癌預後判斷中的臨床意義,實用醫學雜志, 2012, (21), 3565-3567
113. 張桂普,王水,鄭明潔,王珏,「人源性」乳腺微環境促進人源性乳腺癌細胞發生上皮細胞間充質轉化,江蘇醫葯, 2012, (22), 2652-2654
114. 王水,劉釗,乳腺神經內分泌癌,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3, (03), 238-240
115. 姚秀蕾,肇毅,姚志勇,王水,超聲引導粗針活檢在觸診陰性乳腺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意義,中國醫葯導報, 2013, (02), 41-43
116. 黃華興,張永傑,沈歷宗,肇毅,王水,整合外科與解剖教學,架構臨床與基礎橋梁,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03), 273-275
117.周悅,黃華興,駱金華,陳亮,王水,胸腔鏡技術應用以提高胸心外科教學效果的研究與實踐,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05), 472-473
118. 楊小冬,黃華興,黃平,沈歷宗,王水,淺談外科學基礎實踐教學師資的選拔與培養,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06), 564-566
119. 朱倩男,夏添松,凌立君,王水,乳腺癌術後上肢淋巴水腫發生機制及預防進展,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13, (06), 442-445
120. 王若曦,王水,乳腺癌 ER、PR 及 HER-2 在原發灶和轉移灶之間表達關系的研究進展,江蘇醫葯, 2013, (08), 958-961
121.吳丹,劉曉安,查小明,王水,乳腺淋巴瘤 12 例臨床分析,江蘇醫葯, 2013, (14), 1660-1662
122.吳蔚,沈歷宗,肇毅,凌立君,史京萍,黃華興,王水,積極心理學在外科學總論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中國醫學創新, 2013, (34), 141-142
123.徐海萍,王娟,孫傑,王珏,王水,查小明,魯婷婷,孫茹萍,楊曉文,優化乳腺癌健康宣教的探討,江蘇醫葯, 2014, (05), 604-606
⑸ 關於糖尿病的論文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研究進展
摘要:糖尿病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患者幾乎成為了中國患者的主流。而糖尿病的危害也在日趨嚴重,它可能會導致以酮症酸中毒為代表的急性並發症和慢性並發症,包括整個視網膜的病變和神經病變,有血管病變引起的下肢截癱等嚴重後遺症。本文從糖尿病的病因切入,了解糖尿病的爆發原因以及臨床症狀,社會發展糖尿病的分類的具體化,不同類型的不同表現與原因。普及糖尿病臨床的治療方法與注意事項,更是強調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的重要性,對此,我們對於糖尿病未來的預防和治療,要更加的努力鑽研。
關鍵詞: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分類、防治方式、未來展望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in recent years, diabetes patients have almost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patients. The harm of diabe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t may lead to acute complications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s such as ketoacidosis, including retinopathy and neuropathy, paraplegia caused by vascular diseases and other serious sequela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outbreak of diabetes and clinical symptom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diabetes, different types of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To populari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nd precautions of diabetes,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care of diabetes patients. For this, we should make more efforts to study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diabetes class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uture prospect
目錄
1糖尿病病因以及患病比率.....................3
2.11型糖尿病....................................4
2.22型糖尿病...................................5
2.2.1遺傳易感性....................................5
2.2.2胰島素抵抗(IR)和B細胞的功能缺陷.............5
2.2.3糖耐量降低(TGP)和空腹血糖.....................5
2.2.4臨床糖尿病....................................6
2.3妊娠糖尿病等等...............................6
3非科學性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列舉和糾正..........7
3.1認識錯誤.....................................7
3.2飲食問題.....................................7
3.3 運動問題.....................................8
3.4 心理健康.....................................8
4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展望.................9
5糖尿病自我管理不當對老年人的生活響..........10
老年人是指步入65歲之後的群體,不同於青壯年時期的身姿矯健,老年人在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出現了難以逆轉的損傷,生理機能逐漸退化,列如消化系統和代謝功能的衰退。由於老年人身體素質的羸弱,增大了老年人患病的幾率,尤其是在老年人群體中高發病率的糖尿病患病率首當其沖,每年患糖尿病的老人人數占老年人總人口數量的26%,且這個數據近幾年不斷上漲,更加醒目的數據是每年大約有近130萬老年人由於糖尿病去世。
隨著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運動量的減弱,糖尿病的患病率[1]不可小覷,況且糖尿病對不少的老人造成了極大的身心痛苦,也對這些家庭有著不小的經濟負擔。然而糖尿病此類慢性病,一蹴而就的治療方式並不存在,它更大程度上要求老年人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控,需要長此以往的進行與糖尿病的斗爭。
一、糖尿病病因以及患病比率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徵的代謝性疾病群,由於胰島素的分泌絕對不足或者相對不足,引起的機體血糖升高的一系列代謝性疾病。患有糖尿病之後具有一些典型特徵:多尿、多飲、多食與體重減輕之類,這些方法是判斷老年人是否患糖尿病的一個參考方法。准確的檢驗和判斷老年人是否換糖尿病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連續檢測兩次老年人空腹靜脈血糖,觀察是否大於等於7.0mmol,第二種是觀察老年人餐後血糖大於等於11.1mmol / l ,最後一種是老年人血糖不論任何時候都大於等於11.1mmol / l 。老年人一旦出現以上三種檢測結果,應立即就醫,謹遵醫囑,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胰島素是從胰島素原分解的,每當一個胰島素分子產出,同時一分子的C-肽也應運而生。C-肽能夠檢測自身胰島素分泌的情況,對鑒別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有極大的幫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報告,2019年全世界約有3.82億人口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國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就有1.144億,位居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數之最。2008年我國的成人中糖尿病患者占據了9.7%,2010年上升至11.6%,多麼觸目驚心的證據,而且糖尿病患者的人數仍然日趨增長,基於此數據,有眾多學者預測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高達5.784億,2045年繼續上漲,最有可能達到7.002億,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就2019年的數據計算大約11人中有1 人為糖尿病患者,而就2030年數據計算大概每9 人中將有1名患有糖尿病。2045年呢?長此以往糖尿病的可怕性不言而喻。而我們更應該清楚的知道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治療的難纏的會對患者家庭造成多大的經濟困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和家庭由於糖尿病這個惡魔漸入困頓,甚至於分崩離析。糖尿病除去其自身病因的侵擾,不可忽略的是它多樣的並發症,涉及之廣小到糖尿病神經病變,大到心血管疾病等等,無法徹底根治。據現有資料分析、可得出結論,糖尿病患者中最終會由於各種原因,約15%的糖尿病患者將患發糖尿病足病,在這其中約80%的糖尿病足病患者可能由於此病導致截肢,而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危險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以上[2]杜絕此類病情的主要方法就是本遍論文的研究重點和意義即糖尿病的全面認識和自我管理方式方法。
二、糖尿病的分類
糖尿病是腎上腺素分泌不足的一類統稱。實際上糖尿病的分類可以大概分為三類。
(一)1型糖尿病
該類型的病因是由於胰島B 細胞的破壞或者功能不完善造成的胰島素分泌不足,從而產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是由於機體胰島素分泌的絕對不足,所以治療1型胰島素口服葯物完全無效,只能通過終生注射胰島素來對人體進行胰島素的補充。對1型胰島素二次分類存在自身免疫性與特發性,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又因為發病時間的遲早分為急發性和緩發型。急發性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期就已見端倪,易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緩發型又稱成人晚發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通常在20-48歲之間發病。
(二)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分類中發病率最高的糖尿病類型,高達95%的發病率。其發病基礎具有明顯遺傳基礎、胰島素抵抗和B 細胞分泌異常。但究其病因主要可以從遺傳、飲食不當造成的身體負荷加重、運動量過少、生活壓力過大,過量飲酒分析,該類型糖尿病發病階段分為四個階段[3]:
①遺傳易感性:在遺傳特性的基礎下,它更多的發病誘因是環境因素。可以從人口老齡化,人體肥胖症、運動量減少、壓力驟增等等因素入手,迫使糖尿病的遺傳基因進行激活。
②胰島素抵抗( IR ) 和B 細胞的功能缺陷
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是一個長此以往的誘因,作為2型糖尿病病發的兩個主要因素,它們在糖尿病病發之前已經潛伏多年,尋找機會伺機而動。
③糖耐量降低( TGP )和空腹血糖調解受損( IFG )
一般 TGP 更多的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現,具體為葡萄糖不受耐的類型之一;IFG 是一類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通過其血糖濃度高於正常值,但低於糖尿病的判斷值。這兩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穩態和糖尿病的高血糖之間的代謝狀態,表明其調解受損。
④臨床糖尿病
在該階段糖尿病對機體的侵蝕速度加快,但由於各自機體情況不同,有的機體無明顯的症狀,有的或伴隨出現代謝紊亂症侯群,還有甚著出現糖尿病的並發症。此期,胰島分泌功能漸漸敗下陣來,分泌功能降低,胰島素抵抗能力加強,外周組織器官列如脂肪組織、肌肉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著明顯的降低,葡萄糖攝入利用量不足,胰島素對肝臟葡萄糖輸出抑制減弱,葡萄糖外輸情況嚴重,從而引起餐後血糖升高,及空腹、餐後持續高血糖。嚴重時或出現胰島B細胞功能衰竭,基礎胰島素分泌不足患酮症[4]。
(三)、妊娠糖尿病等等
此類糖尿病的發病期集中在妊娠期,孕期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即可避免[5],即使此類糖尿病在分娩期之後就會恢復,但存在22%-50%的孕婦會發展成2型糖尿病,且當孕婦再次妊娠時有50%的可能性復發[5]。妊娠糖尿病的另一方面不得不強調說明,孕婦在孕期如若血糖控制不良,極有可能使得孩子患有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謝綜合征[6]。
三、非科學性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列舉和糾正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必須依從於一個科學合理的防治計劃,合理的計劃將在糖尿病的防治行動中事半功倍,但一個不合理的自我管理必將使患者墜入深淵,加重病情,導致糖尿病的並發症發生[7]。因此,對糖尿病自我管理的誤區進行整理,並加以指導和糾正,能大大避免非科學性糖尿病自我管理,對患者以及家屬將起到極大的幫助[7]。
(一)認識錯誤
據2017公布的一組數據而言,在中國平均每30秒就會有一個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個人由於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所以這也造成了另一個局面,一部分患者和患者家屬介懷,對糖尿病存在認知誤差 ,認為一旦患有糖尿病就是被判了死刑,從而放棄治療,導致糖尿病得不到有效抑制,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段[8]。另一部分患者由於自身糖尿病無明顯症狀,覺得「沒關系」,「我沒病,吃嘛嘛香」因此在糖尿病初期不甚在意,延誤治療。更有患者在使用過葯物後,糖尿病在短期內得以控制,就放棄繼續治療,認為自己已經痊癒,殊不知這樣做將面臨更嚴重的後果[9]。
(二)飲食問題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一定要注意均衡飲食,搭配合理,患者每天攝入的熱卡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這三大供能物質提供[10],除此之外,人體內另一部分物質:水、微量元素、維生素、礦鹽等作為輔助物質用以均衡機體營養。但部分悲觀患者認為餘下的時光所剩無幾,從而大吃特吃,認為不應該「虧待」自己;也有患者採用飢餓式療法,造成營養缺失,其實以上兩種心理認識都是不全面、不正確的,糖尿病患者是需要控制攝入量但並不意味著糖尿病患者要背負節食的枷鎖[11]。
由於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入的熱卡要基本維持不變,部分患者為了不出錯的或許會選擇一成不變的飲食物質,忽略飲食的多元性[12],一味的盯住一樣,造成患者的厭煩情緒,在糖尿病的飲食管理中在保障攝入熱卡不變的條件下,可以對患者飲食進行變動[13]。同時不應該對飲食時間沒有規劃,進食時間和進食量不規律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極大不利。糖尿病患者要捉到少食多餐,餐餐定時定量,戒煙戒酒[14]。
運動問題
由於老年人的身體難以經受高強度的運動量,所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了居家休息,但科學調差顯示適當的運動將有助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對於糖尿病人呢?2018年5月9日昆明新華社報道:中科院科學家通過四年時間進行了獼猴實驗,此實驗最終數據結果揭示了肥胖是導致糖尿病的罪魁禍首,印證了糖尿病發病的獨立且危險要素是糖尿病。該成果已在國際期刊《美國生理學-內分泌及代謝》上發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梁斌如是說道,肥胖與糖尿病的關聯簡而言之就是由肥胖轉為糖尿病過程中,人體肝臟能量代謝出現了轉變,脂肪積累到支鏈氨基酸降解」。由此建議糖尿病患者運動要進行運動,比如一些強度小的有氧運動,散步、太極、空竹、廣場舞等運動,相比較蝸居在家,外出運動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著極大的幫助[15]。但一部分患者對自己的身心素質有著很大的自信,可能會選擇引體向上、俯卧撐等一類力量性運動,但這是非常不理性的。據醫學數據分析,力量性運動通常會對患者的心臟負荷在短時間內會有明顯的加強,極有可能引發心臟病[16]。
心理健康
據科學分析部分糖尿病患者由於患有糖尿病之後,心理上產生抑鬱傾向,且精神病患者患抑鬱症的幾率遠大於普通人,這一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為明顯。特別是由於病情出現反反復復,患者可能出現疲於人際交往,疲勞嗜睡,食慾不振甚至於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但更多的由於我們不能與患者感同身受,所有我們很難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變化,繼而忽略。患者一旦出現不遵醫囑、抵觸治療的傾向,其家人往往難以理解,造成患者與家人的矛盾,使患者的情緒雪上加霜[17]。
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治療中,可以適當加入心理治療,減輕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負擔。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與家人的交流也必不可少,這兩者齊頭並進能很大程度上對患者的內心世界了深入的了解,繼而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18]。
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展望
迄今為止糖尿病的發病率和傷殘率仍舊只高不低,難以根治,但一個合理、可行性高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體系將有效的抑製糖尿病的發病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一套基於患者層面的社會生態模式,其目的在於控製糖尿病畫著的血糖,以達到穩定病情的目的,防治糖尿病並發症。通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數[19]。
目前的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分為四類,飲食管控、運動管控、心理檢查和葯物管理。基於葯物管理,即謹遵醫囑的條件下,對患者展開自我管理。經由科學研究證明自我管理系統的完善與否直接於患者生命時長掛鉤。因此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更多取決於生活中的自我管理[20]。
糖尿病的治療過程我們一定要積極動員身邊的一切社會資源,為糖尿病患者營造一個高效便利的方式,使患者有足夠的空間與醫療水平去完善自我管理[21]。在醫療層面上,應當分配更多的資源給予糖尿病患者,加強治療糖尿病新葯的研究和臨床試驗,將中草葯、西葯混合研究,探索道路,也要考慮到人工智慧,或許它也能幫助我們攻克糖尿病,避免未來糖尿病成為困擾中國社會的疑難雜症;在社會層面上,給予糖尿病患者更多的幫助,對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進行幫扶、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同時,加大對糖尿病的宣傳,讓普通民眾對糖尿病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做到及早發現、及早防治[22]。而且為一些有患者的家庭提供了一些自我管理參考,避免由於知識盲區對患者的管理出現偏差。隨著全球乃至我國的醫療水平發展日趨上升,對糖尿病的治癒方式也會有很大的提升,通過患者家庭的積極監督和患者的自我管理,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為糖尿病患者創造良好的醫療條件,在我國的糖尿病患者治療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共同提升下,相信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未來可期[23]。
五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當對老年人的生活影響
對於長期患糖尿病的患者來說,自我管理的水平決定著生活質量的高低。在糖尿病易患高發群體[24]中老年人是占據主要地位的,所以說老年人對於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和護理是起著關鍵作用的。從社會層面上來說,這項任務並不簡單。因為現在的社會基本是空巢老人比較多,兒女都外出務工,自我管理的完善性並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證。[25]①老人對於糖尿病的認識有所欠缺,以至於很多的自我管理的要點不能完全掌握,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程度不能完整正確的評價。包括家裡人對於糖尿病知識[26]的混淆,可能會導致老年人生活的舒適度下降,出行一時受到限制,盲目的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糖尿病惡化。②在基本知識了解的基礎上,自我管理開始對飲食和運動量進行控制,老人的身體本來代謝下降,運動耐力差,在自我管理不當的情況下,可能會引發更加嚴重的並發症如酮症酸中毒[27],糖尿病性腎衰竭以及血管病變引起的呼吸衰竭或下肢截癱,加劇了老年生活的悲劇。面對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更是在老年人所剩無幾的短暫時光里雪山加霜,所以老年人在做好自我管理[28]的同時,享受美滿的晚年。
參考文獻:
[1] 王憶黎 為什麼老年人易患糖尿病[J]. 養生月刊 2001,(02) 期刊
[2]劉建琴,許樟榮。 糖尿病足的預防與患者的自我管理[J]. 中國醫刊,2017,(02):14-17.
[3]劉艷,孫勇,姚華。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徑的Meta分析[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7,(04):530-534.
[4]殷榮平,王琪,王麗麗,汪小華。 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自我管理的知信行調查分析[J]. 護理學報,2017,(02):11-13.
[5]朱遠,張愛霞,徐桂華。 妊娠合並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7,(09):1025-1028.
[6]劉竹韻,高玲玲。 基於Web of Science資料庫妊娠期糖尿病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 護理研究,2017,(09):1108-1111.
[7]趙麗華,張宇,王詠梅,王麗華。 一日多餐飲食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J]. 中華護理教育,2017,(01):65-68.
[8]袁曉丹,姚平,劉超,樓青青。 個體化行為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1年效果評價[J]. 護理與康復,2017,(03):212-216+220.
[9]馮小芬,韋玉和,邵雪景,趙志勇,印永,羅春媛。 微信群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觀察[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7,(02):149-153.
[10]王君,王愛民。 糖尿病患者血糖黎明現象研究進展[J]. 護理學雜志,2017,(03):23-26.
[11]鄧開琴,何仕蓉,彭露瑤,陳青青,王璉,胡慧。 同伴支持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中華護理教育,2017,(02):116-118.
[12]孟朝琳,程嬋嬋,崔軼男,王媛媛,吳小彬,沈興平。 自我管理網路支持模式在初發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2017,(01):22-25.
[13]劉霞,楊貴雲,張泓,李芸。 動機性訪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01):202-204.
[14]倪雲霞,劉素珍,李繼平,刁永書,董婷,陶琳。 護士主導的管理模式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就醫行為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2017,(02):222-227.
[15]於鵬,溫肇霞,胡新林,尹雪燕,張凡,劉紹。青島市不同等級醫院護士糖尿病飲食管理認知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6, (11)1498- 1502.
[16]展恩欣,宋歡,柳韋華。 中文版糖尿病與吸煙信念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護理研究,2017,(01):39-42.
[17]趙正清,張渭芳,錢進軍,江萍,隆衛娟,於德純。 PDCA循環結合手測量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指導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2017,(01):45-48.
[18]呂莉慧,丁淳,王穎。 延伸護理服務對軍隊老幹部糖尿病患者保健康復的影響[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7,(02):186-189.
[19]溫桂敏,孫田傑,趙宏,馮會玲。 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飲食行為階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17,(03):7-11.
[20]薛亞男,尚國愛,呂倩,翟春娟,侯月穎。 健康自我管理對糖尿病足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 實用預防醫學,2017,(02):137-140.
[21]高晨晨,周蘭姝。 國外糖尿病自我管理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17,(03):18-22.
[22] Li Hui. The role of diabetes care group in the clinical care of diabetic patients [J]. Chinese community physician, 2014, 30 (22): 143-143145.
[22] Li Xia.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zed service in diabetes care [J].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ine Study, 2016, 14 (1): 95-96
[23] Zhang Yaling.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diabetes care group in the care of diabetic patients [J]. Chinese modern medicine application, 2015, 9 (21): 231-232.
[24]LiMeimei.LiuHongmei.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related endocrine hormone level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thyroid cancer after operation.
[25]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Influence of diabetes nursing home on health ecation of diabetic patients. 2018.Issue 17 .
⑹ 張永強的科研項目:
目前主持教育部博士點新教師基金1項(20100182120021),中央直屬高校專項科研經費1項(XDJK2009C140),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CSTCjjA80008),作為主研參加6項煙草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的課題。
主研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2010GB2F100388)和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CSTC, 2008AC1094),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14篇,作為副主編出版《蟎類控制劑》1部。 [1] 植物源殺蟲劑的研究,(2001-6599,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
[2] 姜黃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殺蟎活性研究,(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 重慶市優質煙葉有害生物規范化控制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重慶市煙草公司項目)
[4] 源於姜黃素的殺蟎活性化合物的分子設計及活性評價,(3067139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5] 無公害殺蟎活性物質的仿生合成及新殺蟎劑創制,(CSTC,2008AC1094,2008年度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 [1] 第九屆「挑戰杯」飛利浦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全國三等獎
[2] 第九屆「挑戰杯」飛利浦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重慶特等獎
[3] 2005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4] 2005、2006年度重慶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
[5] 2003-2004年度蔣書楠獎學金
[6] 2006-2007年度蔣書楠獎學金
[7] 西南大學第五屆侯光炯獎學金
[8] 2003-2004年度校級優秀研究生
[9] 2006-2007年度西南大學優秀博士研究生一等獎
[10] 2006至2007學年度重慶市普通高校學生科技學術創新先進個人
[11] 2008年西南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
[12] 2008年重慶市優秀畢業研究生
[13] 2008年西南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14] 2008年度西南大學研究生優秀科技成果獎3項。 [1] 一種源於黃花蒿的植物性殺蟎劑及其制備方法;排名第二
[2] 一種植物性殺蟎葯劑、制備方法及用途;排名第四
[3] 源於商陸科植物的提取物的植物性果品保鮮劑、制備方法及其用途;排名第四 [1] 張永強,丁偉,趙志模,吳 靜,樊鈺虎. 黃花蒿提取物對硃砂葉蟎生物活性的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2008,41(3):720-726.
[2] 張永強,丁偉,趙志模. 姜黃素類化合物對硃砂葉蟎的生物活性. 昆蟲學報,2007,50(12):1304-1308.
[3] ZHANG Yong-qiang, DING Wei, ZHAO Zhi-mo, WU Jing, FAN Yu-hu. Studies on Acaricidal Bioactivities of Artemisia annua L. Extracts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 (Acari: Tetranychidae).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7(5):577-584.
[4] 張永強,丁偉,趙志模,吳靜,樊鈺虎. 不同生長時期黃花蒿提取物對硃砂葉蟎的生物活性. 生態學雜志,2007,26(12):1969-1973.
[5] 張永強,丁偉,吳靜,趙志模. 3種殺蟎劑生物測定方法的比較研究. 農葯科學與管理,2007,28(7):50-53.
[6] 張永強,丁偉,趙志模,王進軍,廖涵傑. 姜黃對硃砂葉蟎的生物活性. 植物保護學報,2004,31(4):390-394.
[7] 張永強,丁偉,趙志模,王進軍,劉麗紅. 中葯植物丁香殺蟲殺蟎活性研究.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4):429-432.
[8] 張永強,王進軍,丁偉,趙志模. 昆蟲熱休克蛋白的研究概況. 昆蟲知識,2004,41(1):16-19.
[9] 張永強,丁偉,趙志模,王進軍,陶卉英. 嗜卷書虱抗氣性和抗葯性品系呼吸代謝的比較.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3, 25(5):413-416.
[10] 嚴少輝,彭心賦,張永強,孫敘. 我國白蟻資源利用的現狀. 昆蟲知識,2008,45(2):336-339.
[11] 陳燕芳,丁偉,張永強. 百草枯與草甘膦對蕨類植物的控製作用. 農葯,2007,46(5): 355-356 & 358.
[12] 吳靜,丁偉,張永強,周宇傑. 提高青蒿素產量的生物技術研究進展. 中草葯,2007,38(2):305-308.
[13] 吳靜,丁偉,張永強,郭文明. 黃花蒿(Artemisia annuaL.)提取物對兩種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 農葯,2007,46(10):713-715 & 718.
[14] 馮小桂,丁偉,張永強. 姜黃素苯腙衍生物的合成及殺蟎活性評價.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32(3):56-59.
⑺ 求一篇中國鐵路發展史結課論文1500字
一、宏觀視角的總體史式審視
將近代中國鐵路作為一個整體,從某一個側面來加以研究、審視,這種總體式的史學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論述鐵路的作用、影響的,有關於鐵路發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債問題的,此乃學界著意的大要所在。
鐵路的影響:學界在談及此問題時,強調了三個方面,即城市化、農業、民俗。
探討鐵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兩篇:李占才所著《鐵路與近代中國城鎮變遷》(《鐵道師院學報》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鵬合著《鐵路對近代中國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鐵道大學學報》2000年第7期),兩文指出,鐵路促進了客貨運輸,人口流動,市場擴大,經濟發展及城市的變遷:一些新興城鎮崛起,一些古城鎮的功能發生變化,一些不通鐵路的古城鎮衰落。
關於鐵路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李占才著有兩文:《鐵路對近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影響》(《同濟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鐵路與近代中國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區域化趨向》(《鐵道師院學報》1997年第5期)。兩文闡述的主體意思是:鐵路運輸促進了商品流通的擴大,從而也就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區域化傾向的發展,加速了農村自然經濟的解體。
從民俗角度看鐵路的影響,這是較為新穎的探索。這方面李占才之文《鐵路與近代中國民俗的嬗變》(《鐵道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及《鐵路與中國近代的民俗嬗變》(《史學月刊》1996年第1期)認為:鐵路引發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導致衣、食、住、行等生活習俗的變遷,促使相見禮、婚禮、喪禮等禮儀風尚演變,推動了國人娛樂、紀年、剪辮放足等習俗的進化,盡管民俗嬗變中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現象,但總體而論,是朝著進步、健康的方向發展。
另外,王旭章還著文《走向市場的中國鐵路向歷史借鑒什麼》(《鐵道師院學報》1995年第2期),指出鐵路當之無愧是市場經濟的主動脈,其表現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沿線資源的規模經營,加快了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產業的轉移,促使統一的全國市場逐步形成和國內外市場的接軌,經濟區域化趨勢發展。朱從兵著文《鐵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廣西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第4期)相對要冷靜一些,該文認為:鐵路與沿線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雙向需要的互動關系,鐵路對沿線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是以工業為中介的,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鐵路建成後還需有正確的政策導向,完善配套的規章制度以及社會經濟各部門的密切配合。
鐵路發展:包括商辦鐵路、修築及管理特色、政府政策、不發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內容。
商辦鐵路的研究是學界的弱項,對此問題宓汝成著文(《中國近代鐵路發展史上民間創業活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通過對民間投資鐵路史的梳理,得出如下結論:民間資本有投資鐵路的意願,其壓抑力量主要來自列強資本,其次才是封建勢力;資金匱乏、技術落後不是商辦資本鐵路不發達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因果關系恰恰應該顛倒;商辦鐵路資本在清政府國有化政策影響下零碎化是歷史的倒退。
關於鐵路管理問題,芮坤改之文《晚清對官辦鐵路的管理述論》(《保定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釐清了晚清朝廷逐漸將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辦」鐵路收歸朝廷統一管理的過程。對於我國近代鐵路的修築及管理特色,胡正民、李占才著文(《強人築路以線設局——近代中國鐵路發展特色》,《鐵道師院學報》1995年第2期)將之歸納為:強人築路,以線設局,鐵路的修築及管理權掌握在實力派官僚的手中,因而非常混亂和紛繁。
論及清政府的鐵路政策,駱向韶著文(《清政府的鐵路政策》,《湘潭師院學報》2002年第6期)將之劃分為三個階段:1863—1889年、1889—1900年、1900—1911年。孫自儉之文《晚清鐵路政策的官辦與商辦之爭》(《安慶師院學報》2002年第6期)則主要討論了官辦還是商辦的問題。該文指出:經過多年實踐,清政府對鐵路的認識逐步深化,最終在1911年確立了官辦鐵路政策,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客觀必然性和可行性。
關於鐵路干線國有問題,馬陵合著文(《論清末鐵路干線國有政策的兩個促動因素》,《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第1期)認為,該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盛宣懷建立官僚壟斷資本集團的野心,二是立憲派社會輿論宣傳的推動。
論述鐵路權為外資侵奪的文章有謝撼瀾之文《近代列強對中國鐵路利權的瘋狂掠奪》(《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年第6期)。
探討近代中國鐵路發展緩慢的原因的文章較多,其中歸咎於內因的有三篇:祝曙光所著文《近代中日兩國鐵路發展比較研究》(《貴州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尹鐵所著《近代中國鐵路建設延誤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李文耀、王成林之文《近代中國農民對鐵路態度的變化》(《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歸咎於外因的有宓汝成所著文《中國產業近代化為什麼徘徊不前——以中國鐵路的建設和運營(1895—1927年)為中心作一試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1期)。
鐵路外債:
丁永剛在《論近代清政府建設中的外債問題》(《陝西省行政學院,陝西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一文中,將清政府借用外債修鐵路的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甲午戰前、甲午到《辛丑條約》、《辛丑條約》到辛亥革命前。借債築路符合歷史趨向,功不可沒,不應片面地認定是「賣國主義」行經。張九洲也著有《論甲午戰後清政府的鐵路借款》(《史學月刊》1998年第5期)一文,類之。
孔永松、蔡佳伍之文《晚清鐵路外債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1期)將清政府借外債修路劃分為四個階段:1881年唐胥鐵路的修成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到1903年頒布《鐵路簡明章程》,1903年到1911年5月10日頒布鐵路干線國有政策,1911年5月10日到10月10日武昌起義;外債的類別有築路、贖路、路政借款三種;借款抵押有一個從以路為抵向以地方厘金稅捐抵押的轉變。
基於解讀近代國人外債觀的努力,馬陵合著文《經濟民族主義的悖論——關於近代中國對鐵路外債認識歷程的思考》(《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以經濟民族主義為概念支撐,道出了外債觀中的超經濟性質,及其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功利。否定經濟民族主義,有利於理性闡釋鐵路外債問題。馬陵合另著文《略論清季東北鐵路外債的超經濟特質——以均勢外交為中心》(《歷史教學》2003年第10期)、《晚清鐵路外債觀初探——以蘆漢鐵路為中心》(《史學月刊》2001年第6期),類此。
從外債角度重新審視蘆漢鐵路的收回,馬陵合之文《論蘆漢鐵路的外債問題》(《歷史教學》1996年第5期)認為其意義要打折扣。馬陵合之另文《文明排外與贖路情結》(《安徽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紀初中國收回鐵路利權的基本口號,它較集中地體現了近代國人的贖路情結,文明排外不能解決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維持國權與引進外資的兩難抉擇。至於《潛流:清季對鐵路外債的重新估價》(《江漢論壇》2003年第11期)一文,馬陵合的主體意思是:晚清最後幾年,收回利權運動趨於式微。而從經濟學理角度就債論債,肯定借款築路的積極作用,逐漸為人注意。只是它的聲音是微弱的,難以得到社會更多的認同。清季對鐵路外債的部分認同,應是近代中國在維護主權與利用外資之間難以取捨的真實體現。
在借款模式方面的研究中,馬陵合著文《「浦口條件」:近代中國鐵路借款模式的變與不變》(《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國與英、德簽定的、以地方稅捐為擔保而非以路作抵的《津浦鐵路借款合同》為研究對象,集中論述了學界忽視的有關條約的運用情況及其如何被棄用等問題。
從政策角度研究外債,王致中之文《論晚清鐵路外債國家政策的確立》(《上海鐵道大學學報》2000年第7期)認為:晚清鐵路外債國家政策的確立,時在甲午戰敗之後。決策背景為籌築盧漢鐵路,鐵路發展定為國家「實政圖強」要務,但國庫「點金乏術」,商資籌招落空,鐵路資金來源僅有外債外資一途。政策要點乃「洋債」由國家鐵路總公司統籌,路借路還,以路作抵,拒招洋股,「路權仍屬於我」。
二、鐵路與地方的區域史式探析
鐵路與地方的關系研究,屬於個案式、區域式的史學研究。
京漢鐵路作為晚清時期修築的第一大動脈,此前學界已予以較多注目,對此,田伯伏從直隸採煤業人手,著文《京漢鐵路與直隸沿線近代採煤業的起步》(《河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漢鐵路修建對直隸煤礦業如井陘、臨城、磁州等的影響,指出鐵路作用體現在運輸速度的提高和運費的降低擴大了煤的銷售市場,此外,鐵路本身就是煤的固定消費者。
我國近代的鐵路網是以北京為中心的,蘇生文著文《晚清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網的形成》(《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1年第1期),針對這一問題做了專題研究,該文認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修路風氣已經大開,清政府在北方地區修築了京奉鐵路、京漢鐵路、京張鐵路和津浦鐵路四條主幹線和一些支線,構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網。
西北鐵路發展在近代屬於落後地區,有關研究注意到了這一問題。趙志龍著文《近代西北鐵路規劃述論》(《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認為,從晚清到民國,西北鐵路規劃經歷了一個內容由簡到繁,地位由次要到主要的發展過程,西北鐵路的重要性已成為共識。任軍利著文《鐵路與近代陝西的商品經濟》(《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主要分析了鐵路所導致的陝西經濟變化。
正太鐵路是山西近代第一條鐵路,自如雪之文《正太鐵路建築始末》(《廣西師大學報》1997年增刊),闡述了該路建設過程中的艱難歷程,並指出其對山西經濟的影響如下:運輸量很大且逐年遞增,收益可觀屢有盈餘,促進了工廠的建立。
滇越鐵路對封閉的雲南來說,高勢能的影響之大可以相象。顧繼國、楊金江合著《滇越鐵路與雲南近代進出口貿易》(《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指出:滇越鐵路開通後,雲南形成了與世界資本主義相聯系的、相對獨立於國內市場的雲南地方市場。王文成也著文《滇越鐵路與近代雲南對外貿易——兼談雲南與東南亞間的通道建設和經濟技術合作》(《經濟問題探索》1994年第1期)做了相似的分析。而張軼群之文《滇越鐵路的歷史記憶——滇越鐵路沿線的近代鐵路社區建築初探》(《小城鎮建設》2003年第4期),則以建築為視點。
廣西鐵路的發展,紳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此,陳志波著文《紳商與近代廣西經濟》(《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指出其具體表現有二:首先,從領導力量上看,政府雖然是名義上的領導者,但直接操作各項具體事務的卻是紳商;其次,從路款的認集的比例來看,紳商認集的路款占絕大部分。專論龍州鐵路的有朱從兵之文《廣西龍州鐵路籌建始末》(《廣西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
南潯路是近代江西第一條商辦鐵路,楊會清之文《略論南潯鐵路興衰的歷史命運》(《撫州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分析了築路過程中在籌款、技術、時局等諸多方面的困難,運營中有關會計制度、股東大會制度等內部管理改革,及對汀西經濟產業結構變化的促進作用。 滬寧鐵路乃清末最為重要的鐵路之一,對此,高志斌、王國平合著《晚清政府借外債修築滬寧鐵路述論》(《江海學刊》2000年第3期)闡釋了借外債的原因、經過及民眾抵制情形。
除了上引文之外,還有其它一些文章,其中有粗涉上海鐵路發展的(劉華明:《近代上海地區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工具的變遷(1840—1949)》,《史學月刊》1999年第3期),有談論鐵路與晉商興衰關系的(謝元魯:《明清北方邊境對外貿易與晉商的興衰》,《四川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有探討鐵路對移民的助力的(周春英:《淺析近代華北移民大規模遷居東北的社會背景》,《荷澤師專學報》2000年第3期),有研究鐵路促進城市發展的(王杉:《簡析近代東北城市的興起》,《遼寧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段光達:《哈爾濱早期城市特點芻議》,《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紀鳳輝、張翠華:《哈爾濱近代城市的特點與作用》,《黑龍江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有介紹鐵路股票的(夏詳烈:《清代川漢鐵路股票》,《中國錢幣》1998年第3期)。
三、關鍵人物與鐵路發展
與鐵路發展有關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鴻章、張之洞、孫中山、詹天佑、劉銘傳、盛宣懷、容閎等。
在研究李鴻章與近代鐵路的文章中,餘明俠所著《李鴻章在中國近代鐵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論述的較為全面。該文認為,李鴻章在修建鐵路問題上的認識,從1863—1867年的短短四年間,經歷了嚴詞拒絕、朦朧認識、正確了解和堅決實踐等四個階段。李鴻章不顧謗議叢集,獨開風氣之先,主張利用西方技術但必須權自我操,初步規劃了鐵路幹路藍圖,執著不渝興修鐵路,於此可知,李鴻章在中國近代鐵路史上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此外,餘明俠另著有《李鴻章和甲午戰爭前後的鐵路建設——兼論洋務運動在甲午戰後的新發展》(《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一文,類之。從鐵路外債角度研究李鴻章的文章有馬陵合之文《論甲午前借債築路的開啟及其困境——兼評李鴻章的鐵路外債觀》(《安徽史學》2002年第1期)。相形亦肯亦否李鴻章的文章也有一些,如周輝湘之文《李鴻章與中國鐵路業的開創》(《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在肯定了李於凇滬鐵路談判中維護國家利益、首倡自建鐵路的同時,指出:李鴻章在19世紀80年代中法談判中及之後的思想開始向出讓路權轉變,其借債修路思想損害了國家利益。此外,築路也有發展個人實力的意圖。類似的文章有趙東喜之文《論李鴻章與近代中國鐵路的興辦》(《河南職業技術師院學報》2000年第1期)、朱從兵之文《李鴻章與中東鐵路》(《徐州師大學報》1998年第1期)、《試論李鴻章在中國鐵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
從總體上研究張之洞的文章有吳劍傑之文《張之洞與近代中國鐵路》(《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該文認為,真正能從開發利源以振興經濟的高度認識鐵路的近代化價值的,張之洞是第一人,鐵路成為他一生最後20年的生命主題。此外,陳曉東也著文《張之洞與晚清鐵路》(《鐵道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對張之洞發展鐵路的貢獻作了介紹。具體研究張之洞的文章有朱從兵之文《粵漢路權贖回後張之洞的自建主張與實踐》(《廣西師大學報》1999年第3期)、吳劍傑之文《論張之洞湖廣任內的外才引進》(《武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將李鴻章與張之洞聯系起來予以研究是有益的探索,這方面的文章有周輝湘所著《李鴻章和張之洞與近代中國鐵路建設論略》(《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研究孫中山與鐵路的文章有數篇,之一是朱從兵所著《孫中山對近代世界鐵路的認知述論》(《學術論壇》2003年第5期),該文認為:由於第二次現代化大浪潮時期美國的鐵路建設速度最快,孫中山對近代世界鐵路的認知以美國為主。他對近代世界鐵路的發展大勢、基本成就、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建設與管理體制或經驗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認識,其認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國近代的其他先進人物。之二是馮君之文《論孫中山鐵路建設的戰略構想》(《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此外,朱從兵另有文《鐵路建設與民生主義——民元孫中山鐵路建設思想新探》(《學術論壇》2002年第5期)以鐵路與民生的關系為視點,來探悉民元孫中山的鐵路思想。
詹天佑在近代中國鐵路史上,如同秋瑾在近代婦女史上一樣,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以往人們多注目於京張鐵路的獨立築造,而經盛鴻等則著意於其他方面的內容,其著文《詹天佑與清末民辦川漢鐵路》(《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詹天佑與辛亥革命》(《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指出: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在中國近代鐵路建設中,不僅開創了中國獨立造路的奇跡,建成了震驚世界的京張鐵路,而且率先支持在20世紀初興起的民辦鐵路事業,並親自主持艱險異常的民辦川漢鐵路。當清廷在1911年5月頒布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後,他勇敢地支持保路運動,進而支持辛亥革命。這是他對中國走向近代化的又—偉大貢獻。
關於劉銘傳在台灣修築鐵路問題,陳九如著文《劉銘傳與台灣鐵路近代化》(《安徽師大學報》2002年第1期)指出:劉銘傳從禦侮圖強的目的出發,力主修築台灣鐵路,妥善解決資金短缺和技術力量不足的難題。台灣鐵路的興築,便利了台灣的交通,促進了台灣的開發,傳播了近代化觀念。劉銘傳在台灣近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盛宣懷是近代中國鐵路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呂錫生著文《盛宣懷傳略》(《無錫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涉及到了這一問題。
關於容閎的影響,陳漢才之文《容閎的留學教育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華南師大學報》1998年第6期)主要強調了他對鐵路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
⑻ 文章惟有少年心 作者
(1) 整理書櫃時,在角落裡發現一舊課本,我有點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覺有點阻力,於是稍微用力把它從書櫃壁上揭了下來,只聽「刺啦」一陣響。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撫摸著它的蒼老,幾道灰白的摺痕上,模糊的「昝聖騫」三個字告訴我。這是我十歲讀初中二年級時用過的語文課本。
(3)我一直認為。自己比同齡的孩子少了許多童年的樂趣。因為父母急盼著我成材,五歲就進了小學。但媽媽還是嫌慢,於是又跳過了四年級,最後以小學的年齡上了初中。正常學齡孩子的童年是隨著小學畢業而畢業的。而我的童年卻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著十歲時讀過的課本。翻開它吧,我對自己說,去找一找童年的蹤跡。
(5)長期被擠壓在櫃壁上,書頁間已沒了空氣,很實在,也變的難以翻動。我盡量溫柔的慢慢捻開相鄰的兩張,緩緩掀起,再輕輕放下,無聲無息,全然沒有翻動新書時「嘩嘩」的響。這一連串的動作在我看來是如此慎重與長久,彷彿過去了一個世紀。我不敢用力.只想輕輕喚醒一篇篇記憶深處的文章.喚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頁頁翻下去,彷彿是走進一片寧靜的大海,波瀾不驚。九年,竟讓一本書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過了《白楊禮贊》,望見了《背影》。看到了《楊修之死》……他們都被我打上了兒時的烙印——空白處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紀學那樣的經典,只知道把老師講的內容趕緊寫下來。我那時大概屬於「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那類學生吧,對課文大多是囫圇吞棗。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師,向父母,也向自己證明:我看過了,我學過了。這種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來多麼可愛。
(7)當眾朗讀,是那時語文課上的一大快事,務求讀得抑揚頓挫,神采飛揚,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學的羨慕,老師的贊許。童年就是這樣一個痛快的年紀.展示自己不會被說成「出風頭」。投入感情也沒人認為是 「做作」。我的朗讀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學中,我很容易爭取到讀書的機會。但有多少次。「眉色飛舞」的朗讀,我已經不記得了。
(8)手裡這冊舊課本與案頭的書相比.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寫在書中的字跡的顏色了。小時候對紅顏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現在,隨手「硃批」。那個時候總認為紅筆代表了正確,代表了輩分,代表了學問,是老師、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餘,更多是羨慕.期盼自己快點長大,這樣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紅筆了。現在大了,這個願望徹底實現了。所看之書,隨手的圈畫批註都是紅筆.內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覺得少了些什麼。
(9)忽然想在這語文書里找找自己年少頑劣的痕跡,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聲來。那是上課無聊時,畫在頁腳的一幅簡筆畫,簡單到畫中僅有的兩個小人全由不規矩的圓和歪歪扭扭的線組成。我會心地向後翻去,果然連續十幾頁都有。一頁頁單獨看,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連續翻過去.人物都活了。內容是兩個武林高手過招,有持流星錘的,有舞狼牙棒的.還有在遠處發氣功的。翻著,看著,耳邊猶聞打鬥聲。
(10)在課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鍾里,忙裡偷閑,上演一場場孩童心中最簡陋的功夫戲,也算是老師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舊游無處不堪尋,無尋處,惟有少年心。」舊課本中的情景仍歷歷可尋,但年少時的那種情懷·卻無從尋覓了。 (略有刪改)
⑼ 青島科技大學怎麼樣
青島科技大學(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於山東省青島市,是原化學工業部直屬重點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是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是國內第一家設立橡膠專業的高等院校,亞洲唯一的橡膠專業領域高校。曾先後隸屬國家輕工業部、國家化學工業部,現為山東省屬重點建設的大學和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評估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被社會贊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
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50年的沈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1956年遷至青島。1958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組建為山東化工學院,開始了正式舉辦高等教育的歷程。1984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青島化工學院,1998年由化學工業部劃轉到山東省,2001年青島工藝美術學校並入,2002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青島科技大學。
據2018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現有嶗山、四方、黃島、高密、濟南五個校區,校舍面積92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資料300萬冊,固定資產總值28億元;有教職工2100餘人。
⑽ 丁偉的近期論文
至今已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的國際學術刊物上12篇。近年來代表論文有:Ding W, Wang J J, Zhao Z M, Tsai J H. Effects of controlled atmosphere and DDVP 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resistance development by the psocid,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 Liposcelididae). J. Stored. Prod. Res. 2002, (38): 229-237.Ding W, Eli Shaaya, Wang J J, Zhao Z M, Tao H Y. Efficacy of Pyriproxyfen and Methoprene for control of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 Liposcelididae).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2003, 5(4):16-21Ding Wei, Wang Jin-jun, Zhao Zhi-mo, et al. Laboratory selection of resistance of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 Liposcelididae) to CA and insecticides and its heritability (h2).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200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624.Wei Ding, Zhimo Zhao, Wenjun Wu, Huiying Tao, Jinjun Wang. Action mechanism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elangulin to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Acari: Tetranychidae), Systematic & Applied Acarolog, 2004, (9): 27-32.Ding wei, Zhao Zhi-mo, Wang Jin-jun, Tao Hui-ying, Zhang Yong-qi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stance to controlled atmosphere and insecticides of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 Liposcelididae).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4, 11(3):822-830.Ding Wei, Hu Xing-ping. Antitermitic effect of the Lantana camara plant on subterranean termite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Insect Science, 2010, 17(5):427-433.Li-Juan Ding, Wei Ding, Yong-Qiang Zhang, Jin-Xiang Luo. Bioguided fractionation and isolation of esculentoside P from Phytolacca americana L. Instrial Crops and Procts, 2013, 44: 534-541.Dousheng WU, Gaofei JIANG, Yanmei YU, Ying LIU, Wei DING. Advance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alstonia solanacearum and Hosts.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14(12): 1698-1701, 1718.丁偉,趙志模,王進軍,陳貴紅. 三種玉米蚜蟲種群的生態位分析. 應用生態學報,2003,14(9):1481-1484.丁偉,陶卉英,張永強,等. 磷化氫熏蒸處理對嗜卷書虱不同蟲態的致死作用. 農葯學學報,2003,5(3):24-30.丁偉,趙志模,王進軍,陶卉英,張永強. 嗜卷書虱氣調抗性與熏蒸劑抗性間相互關系的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2004,37(9):1038-1315.丁吉林,丁偉,張永強,王志坤,郭文明. 混合葯劑對受O3傷害煙草的保護作用及生理響應[J].中國煙草學報.2009,15(2):66-70.丁偉,張永強,劉祥貴,杜根平,董鵬,成國義,王振國,鄭世燕,羅金香,王澤樂,袁國明,成立,吳月.土壤修復對作物根莖病害防控作用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科技成果.2013, (19):51-55.丁偉,張永強,冉春,劉洪,王進軍,李鴻筠,羅金香,孫彭壽,周剛,胡軍華.植物性蟎類控制劑的開發研究與應用[J].中國科技成果.2013, (18):61-64.鄭世燕,丁偉,杜根平,楊亮,劉曉姣,張永強. 增施礦質營養對煙草青枯病的控病效果及其作用機理[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6):1099-1110.湯荔枝,丁偉,羅金香,張永強,張凱.東莨菪內酯在水中的光解特性研究[J].農葯學學報,2014,16(3):3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