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高曉松發表中美關系論

高曉松發表中美關系論

發布時間: 2021-03-24 17:11:23

Ⅰ 高曉松直播竟翻車,引發事件的關鍵節點是什麼

高曉松,在北京出生,祖籍是浙江杭州,是音樂人、製作人、導演、以及節目主持人。先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後來退學轉入了北京電影學院進行學習,2011年的時候,高曉松將全國19家媒體以及戴粼 告上法庭,主要原因是由於某女歌手的自殺和他與戴粼的糾紛 ,在2006年,高曉鬆起訴韓寒,原因是韓寒沒有經過統一引用了《青春無悔》裡面的歌詞,2011年的時候,高曉松呼籲音樂界封殺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五月的時候,高曉松因駕駛車致他人受傷,被拘役六個月,罰款4000元,2014年高曉松發表離婚聲明,表示與妻子已經離婚。

Ⅱ 馬東,蔡康永,高曉松在一起的辯論節目說得啥

馬東,蔡康永,高曉松在一起的節目叫做《奇葩說》。

這個節目每一期說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每一期都會提前定出一個爭論的主題,然後分為兩個陣營去進行辯論,而且每一期節目都會邀請一個明星來坐鎮。

Ⅲ 高曉松為什麼現在這么多人罵他

高曉松節目得罪了外國人,結果被一些中國人罵慘了……
環球時報mp 08-28 20:19 大
這兩天,中國娛樂圈的名人高曉松突然引起了網民們的強烈關注。因為他不僅曝光了一個西方國家的政府幹涉他的創作自由,更因為他說了真話,而遭到一群中國人的辱罵!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高曉松突然在微博上爆料稱,他的團隊製作的一期介紹加拿大的節目,因為提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鬧獨立的事情,以及加拿大土著居民過去遭到非人對待的「黑歷史」,居然被加拿大官方找上門,要求他刪除這些內容,並威脅說【如果播出會「上升到政治高度造成非常嚴重後果」 】。


關曉彤在線送好禮!喜歡誰就養誰,沒有...
廣告

然而,一些被西方政治的「美好幻象」洗腦多年、自己本身對於世界的認知又狹隘如「井底之蛙」的網民,卻根本不信加拿大官方能幹出這種「審查」的事情。

於是,他們反過來宣稱高曉松是在造謠,甚至他們中還有人「腦補」說【高曉松肯定是被中國「小粉紅」假冒的加拿大政府忽悠了】,以及【這肯定是中國政府在打著加拿大政府的旗號威脅高曉松吧】。


此事還引起了加拿大籍的知名相聲演員大山的關注。他也不相信這事加拿大政府幹得出來。而他的質問也進一步引起了更多不明真相的網民跟風,稱「人家加拿大人都辟謠了」,並辱罵高曉松滿嘴跑火車。




不過,面對這些不信任,高曉松並沒有退縮,他也沒必要退縮,因為他手上有充足的證據,而他今天更是將這些證據——與加拿大旅遊局方面的郵件往來——都公布了!



從截圖來看,這些郵件發自一個名為「@destinationcanada.cn」的域名,而郵件的內容則確實是要求高曉松方面刪除涉及魁北克獨立以及原住民「黑歷史」的問題,甚至要求刪除的內容,乃至其他的「審查內容」,都精確到了節目中具體的分秒時,以及具體的被采訪對象。


但令人覺得異常荒唐的是,即便高曉松拿出了證據。那些之前噴他造謠的人,仍然不相信這是真的。為了挽救自己那點源於對西方的「錯覺」而建立起來的「優越感」,他們開始各種「挑刺」這封郵件的細節,比如那個「.cn」的域名...

其中,一位網民就宣稱,加拿大政府機構注冊的域名不可能是.cn,應該是.gov;並表示自己通過調查發現這個發郵件的destinationcanada.cn看起來更像是個「皮包公司」。(目前此貼已被他刪除)


而@大山 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示,雖然高曉松拿出了證據,但那個.cn的域名確實很可疑。


他們的言論,也引起了很多一開始就狹隘地認為加拿大官方不可能審查節目的人拚命地轉發。



然而,耿直哥經過多重核實可以證實,高曉松在其博文中提到的Destination Canada就是加拿大旅遊局,其前身是Canada Tourism Commission(加拿大旅遊委員會),是1995年加拿大政府為了推廣加拿大旅遊業而成立的國有企業,而後為了便於推廣更名為了Destination Canada。

展開剩餘58%

Ⅳ 曉松奇談自從講台灣後,高曉松言論明顯偏向當局,對校長極力貶低,這跟他以前捧民國 美國 的風格不同呀

可能是坐牢坐怕了

Ⅳ 高曉松在一集的最後講了三種理論,第一是民族主義理論,第二是以人為

按照《從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到「沖擊-反應」論》一文,該理論是由赫爾德等人開創,由馬克思發展、費正清等人集成的。而赫爾德最重要的著作是《論語言的起源》(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這本書論述的思想成為日後「狂飆猛進」的基礎。
赫爾德是最早在學術和思想上提出民族主義的人。
「民族主義」,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美國學者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思想狀態。」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
赫爾德,全名為約翰·哥特弗雷德·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8.25 - 1803.12.18) 是德國、哲學家、路德派神學家,詩人。其作品《論語言的起源》(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成為狂飆運動的基礎。
赫爾德認為人類和自然的成長與衰頹都是依循相同的法則,因此將歷史視為所有人類共通的有機演變,而顯示於各民族特有文化的發展中。其中歷史觀中的革命運動也是歷史演變不可缺少的要素。他並主張各民族本土文化的發展,產生一種表現於藝術與文學的「民族精神」。對赫爾德而言,「民族精神」這種概念並不表示任何民族較其它民族更具優越性;相反的,他大力鼓吹所有文化均為平等並具有其各自的價值。
附:從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到「沖擊-反應」論——考察毛澤東的國情觀與革命論的一個視角2014年02月08日 17:25 來源:《江蘇行政學院學報》(南京)2012年2期 作者:王四達 字型大小列印 糾錯 分享 瀏覽量內容摘要:「沖擊-反應」論是近現代西方學者包括馬克思以中國國情為依據分析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一種觀點。中國革命的導師毛澤東對中國國情的分析就明顯受到馬克思中國觀的影響,其觀點與「沖擊-反應」論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現代中國革命任務的問題上,毛澤東卻在當時蘇聯的影響下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這使他的革命論與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世界歷史理論與東方社會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偏差,並影響了建國後的政治實踐。
關 鍵 詞: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沖擊-反應」論;毛澤東;國情觀;革命論
作者簡介:王四達(1953—),男,福建泉州人,哲學博士,華僑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國哲學、政治學等。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860(2012)02-0005-05
「沖擊-反應論」曾經是西方學術界分析中國國情以解釋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種主流性觀點。一般認為20世紀的美國學者費正清、列文森是這種觀點的鼓吹者。但如果追根溯源即可發現,該觀點是由赫爾德等人開創,由馬克思發展、費正清等人集成的。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及其中國觀可以說是「沖擊-反應」論的一個中間環節。中國革命導師毛澤東的中國國情觀就明顯受到馬克思的中國觀與「沖擊-反應」論的影響。但在中國革命的問題上,毛澤東卻在十月革命的「沖擊」下得出了自己的革命論,並影響了建國後的政治實踐。因此,考察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及其中國觀與「沖擊-反應」論的淵源關系,對我們認識毛澤東的國情觀和革命論具有重要意義。
一、「沖擊-反應」論的來龍去脈
從歷史的大視野看,中國與西方在近代分別出現了前者從先行到落後和後者由後來而居上的巨大變化。在西方引領時代大潮背景下,一些目光遠大的思想家開始運用他們的思想利器——自由價值觀,通過中西文化比較來重新剖析過去被理想化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停滯論」即是這種重新認識的產物。18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就曾敏銳地指出,中國歷代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使經濟無法向工商業轉移,社會沒有向平等、自由轉變的機會,從而導致發展停滯不前;而歐洲近代「工商業的發達卻逐漸使他們有秩序,有好,有個人的安全和自由」[1](P371)。稍後的德國思想家赫爾則從文化角度分析問題,批評中國文化是一種「幼年文化」,因此,「幾千年來他們一直停滯不前」[2](PP87-95)。其後,黑格爾又從「家長制」壓制個人自由的角度深化了這種觀點,由於個人沒有任何主觀自由,所以無從發生任何變化,他還天才地預見到「中國和印度可以說還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而只是預期著、等待著若干因素的結合,然後才能夠得到生動活潑的進步」[3](P123)。此後,約翰·密爾在其《論自由》中又高度強調了自由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呼籲歐洲人要以中國為「前車之鑒」。「要使一切人都成為一樣」的「中國理想」扼殺了個人的自由、個性,「而他們如果還會有所改進,那必定要依靠外國人」[4](P77)。不管是黑格爾所說的能促發中國「生動活潑的進步」的「若干因素」,還是密爾所說的「有所改進必定要依靠外國人」,均表明他們認為古老的中國需要異質文化的觸動才能改變自身,這可以看作西方學者從「中華停滯論」到「沖擊-反應論」的一個過渡。
應該承認,馬克思的中國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輩們的影響,但馬克思又比他們更為高瞻遠矚,因為他對中國問題的看法是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並通過其世界歷史理論與東方社會理論來展開的。由於學術界對此已有許多研究,我們這里只勾勒出幾個基本環節:第一,聯系與發展是唯物史觀的基石,西方近代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與民族聯系交往的擴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於是,「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5](P35)。不僅物質的生產是這樣,「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5](P35)。而當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6](P541)。第二,以中、印為代表的東方社會是以農業和手工業結合一體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由於生產結構的簡單性、社會的封閉性與視野的狹隘性,印度人「沒有推動社會進步所必需的願望和行動」_[5](P688)。在中國,盡管它歷史悠久,但幾千年來卻呈現出一種「社會基礎不動而奪取到政治上層建築的人物和種族不斷更迭的情形」[7](P114)。第三,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客觀進程必然帶來西方的沖擊,促進東方社會的瓦解。他甚至把中國稱為「活的化石」。「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持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6](P609)。盡管馬克思沒有直接使用「沖擊」、「反應」的字眼,但他的論述已清楚地表明,亞洲的社會變革及傳統中國的解體都是在西方的沖擊下發生的。
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費正清、列文森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觀點。費正清認為傳統中國的核心是由獨裁主義構成的。造成傳統中國社會穩定的一個因素是中國人「在傳統以內變」的歷史觀。對此,費正清提出一種「文化主義」理論,即中國作為古代東亞文明中心的漫長歷史使其人民對所有外國人具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8](P182)直到19世紀,「西方的沖擊無可挽回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給中國「注入了引起現代化並導致永久性變化的力量」,它表現為「民族主義、科學、民主和其他推動社會文明的要素」[9](P124)。隨後,列文森在其所著的《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也認為中國不可能憑借自身的力量邁入一個具有科學取向的社會,「然而鴉片戰爭後,歐洲的工業主義和商業事業開始成為傳統的中國社會的催化劑」[10](P42)。他反駁那種把中國馬克思主義看作儒教繼承者的觀點,認為中國人推動了社會變革,「但是變革的根源則深植於一個半世紀以來西方對中國早期社會結構的破壞性沖擊」[10](P144),這就進一步強調了「沖擊-反應」的觀點。

Ⅵ 高曉松曾經作為《奇葩說》的導師,為何現在卻很少參加此類節目

主要還是自己個人的原因,自己本身可能在人生的現階段是不想再參加什麼節目了。大家可以發現不僅僅是《奇葩說》高曉松沒有再參與,自己的節目《曉說》、《曉松奇談》現在也已經停更了,在《奇葩說》雖然時不時的會回歸,但是也不再是常駐的導師了。

在高曉松自己總結的文章里說到自己的最後一個節目應該就是《曉年鑒》,這個節目一直會持續到自己五十歲生日的那一天結束,為自己人生的前半部分劃上一個重要的節點,並開始人生新階段,不論如何,都希望高曉松在自己的人生新階段能夠找到他想要的遠方。

Ⅶ 高曉松在曉說里說過的15%傻叉理論是哪一期

只有人數比較多,總會有一小部分人變成傻叉。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