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業發展現狀
㈠ 中國商業出版社的發展前景
本社更名為中國商務出版社後,將以「立足內外貿,引領商務潮」為宗旨,為中國的商務活動提供更廣闊的交流空間。 本社更名後的圖書出版范圍為: 出版發行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方面的著作、譯著; 出版發行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方面的文獻、資料、統計、工具書以及有關的普及讀物; 出版發行商務系統職工政治思想教育、職業道德以及業務培訓方面的教材、商務院校的教材和教材輔導用書。
地 址北京市宣武區報國寺1號
㈡ 你怎樣看待現在圖書行業的現狀分析
中國圖書出版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圖書出版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並且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圖書出版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圖書出版業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832.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4.3億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1.19%和7.18%。在零售市場端,根據數據, 2016年圖書零售市場碼洋為701億,2017年零售市場碼洋803億,2017年市場同比增長14.55%。圖書零售市場的增速相較於整體圖書市場表現更好。
2012—2017年圖書零售市場碼洋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㈢ 中國出版如何走向世界
「五四」以後,中國20世紀的文學始終努力地走文學大眾化之路。在走向大眾化的路途上,將求雅與隨俗努力結合起來,構成其獨有的面貌和特點。老舍的市民小說,用傳統的敘事方式表達新的倫理觀念,將對於傳統的國民性的揭示與對於理想的民族性格的刻畫結合起來,俗中見雅,在詼諧幽默中使作品達到雅俗共賞的境地。趙樹理的小說創作,努力走「地攤文學」的路,企望讓文學創作為農村的普通百姓能夠讀懂,他借鑒了中國民間的說書藝術、話本小說的傳統,在深入而淺出的表述中,開展了中國小說的大眾化之路。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其發展途中,努力在求雅中隨俗,又常常在隨俗中見雅,讓其能夠大多數民眾所接受,讓新文學為民族的解放與繁榮出力。 現當代文學在傳承中國文化文學的傳統中走向大眾化之路,並在借鑒接受西方文化文學的影響中,努力走向世界。例如魯迅是五四時期反傳統是最為堅決的,也是一位最具自我批判精神的作家,他常常針貶自己所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與影響。但魯迅以「拿來主義」的精神對待西方文化與西方文明,尼采、叔本華、達爾文等人的思想都被他拿來, 成為與中國傳統封建文化作斗爭的思想武器。他的創作引起了世界的矚目,他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成為具有世界性色彩的形象。 還有一些走向世界的作家作品啟發了我們,當代文學作品要想走向世界,不僅需要需要傳承中國文化文學,借鑒接受西方文化文學,還要為世界讀者所喜愛。老舍的市民小說為世界上諸多的讀者所喜愛,他塑造的駱駝祥子、虎妞等人物,為世界文壇增添了色彩。沈從文從邊城走向世界,他小說的寫實中的浪漫氣息、人性謳歌中的理想色彩,為國外的讀者所偏愛。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新時期的文學中,王蒙、舒婷、顧城、莫言、韓少功、汪曾棋、賈平凹等人的努力,是當代文學作品都在世界文壇上具有一定的聲譽和影響。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要想走向世界,最重要的一點是翻譯。翻譯對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文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中國當代文學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大力發展翻譯事業。好的翻譯能夠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學、文化之間的交流,幫助他們相互理解,相互產生興趣,但是不好的翻譯卻使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因此而產生誤解,加深偏見,甚至造成相互排斥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抓住「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出去」這個問題的實質,才有可能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
㈣ 我國出版行業的現狀
4月20日剛剛公布的新聞出版產業的十二五規劃 網上應該很好查,各媒體也列舉的很多點,你要求的字數才2500,我覺得你就選一個點說清楚即可,面面俱到反而沒有重點,可選擇的有數字電子出版,這個現在熱,報道的 你的參考資料也多,還有就是版權,因為這次版權也剛推出了一個規劃,有針對性又很詳細。
一般大眾媒體都是總結性觀點,你要找全文內容就去新聞出版總署的網站,或者新聞出版報的中國新聞出版網都會有。
㈤ 如何改善中國出版行業的現狀
這么長
㈥ 中國出版業距春天還有多遠
諸多出版人紛紛發表意見。 文學閱讀被置於金字塔尖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報告文學家、作家出版社前社長何建明認為,莫言獲「諾獎」對於文學類圖書的出版無疑注入了「正能量」。一方面,它使文學工作者在「生產」作品的環節,精益求精,好中求好,相信最近幾年會有更多的純文學精品出現。另一方面,它也使出版工作者更有底氣,使以中青年為核心的文學閱讀市場十分活躍。中國文學類圖書的出版狀況一度十分低迷。一般來說,一本書如果銷售到2萬~3萬冊,就算很不錯了。在市場中能否銷售至20萬冊、產生一定社會影響的作品當屬鳳毛麟角。而近期,圍繞著文學出版市場確實出現了一些亮點。 何建明說,最關鍵的是,諾獎使世界關注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化中的民族性部分,這使得中國作家有更多的自信和自覺進行創作。他們會從原先的「我是世界的中心」進而考慮「我離世界有多遠」。這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內驅力。 中國文聯出版社編輯室主任、詩人洪燭說:「一輪新的出版潮的出現往往是需要契機來啟動的。莫言-諾獎對於2013年中國出版業最實質性的影響是——純文學被重新置於金字塔尖,文學閱讀也被置於金字塔尖。因為,經濟唱主角,文學被邊緣,『掙錢』是『主流』,已有相當長的時間。這個文化事件似乎有『扭轉乾坤』的意義。」他說,以前逛書店會發現,擺在顯著位置的全是大眾暢銷書、勵志讀物、富豪傳記,或者「舌尖上的美食」。而現在卻被替代為莫言作品——這將會帶動一場文學閱讀熱。當然,它對於其他作家的影響則有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就像珠穆朗瑪峰帶動喜馬拉雅山脈一樣」。 洪燭看好2013年的中國出版業。他說,以往,互聯網上的文學寫作已經升溫,如,博客寫作、微博寫作,幾乎掀起了一場全民寫作熱,但這是自下而上的。莫言獲諾獎確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文學變革。兩者將共同推動出版業的發展。 一個人不可能拯救一個行業 洪燭表示,以往,中國出版業所追求的,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前,從社會效益來看,純文學升溫,出版業水漲船高。從經濟效益來看,拉動了市場銷售鏈條。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眾曾一度懷疑現當代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反而對古代文學高山仰止。這個文化事件正是一場「造山運動」:為當代文學建造一座高峰。一個莫言出來了,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創造中國文化的高海拔。 然而,北京經典博維文化發展公司負責人之一史翔,卻冷靜地直接從市場銷售上談到,莫言獲諾獎已經對出版業形成了一段時間的刺激。如,賣場銷量上漲、網路閱讀量上浮、書店人流量增長等。同時,與此相關的印刷業、造紙業、物流業被拉動。「但這種畸形的暢銷會逐漸趨於平淡。不可能指望一個人拯救一個行業。」 在出版的延伸行業之一的雜志社裡,相關編輯也感到興奮。《長篇小說選刊》編輯馬季說,在促進出版業發展的同時,作家作品的版權問題不容小覷。無論是誰,出版商一窩蜂開始印書,缺乏必要的市場評估,資源就會過度集中在一個人的作品上,造成資源浪費。隨之而來的版權大戰,更是凸顯無序競爭的急功近利。中國出版業應在法規上規范強化,遏制亂的局面。 馬季說,這段時間,一批1980年代成長起來的成年讀者,似乎回到年輕時代——理想復甦,夢想升溫。當然,對於作家本身而言,還是要冷靜、踏實地寫作。以往作家似乎總是趕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總是慢一拍。現在,中國的「移動閱讀」量從18億攀升到30億。讀者和作家都搭上了時代的列車。 翻譯作品「自覺」走向世界 何建明指出,優良、貼切的翻譯,有助於中外文化溝通。對於中國出版來說,以往的情況是:中國引進外國作品多。如,幾乎九成以上是「走進來的」,只有一二成是「走出去的」——圖書貿易逆差大。而且輸出的作家、作品也顯得比較單一。如,外國讀者似乎只知道余華、莫言、《狼圖騰》等作家或作品。當下正是改變這種現狀的開端。 「中國出版人的眼光,更具有了世界性,心境與胸懷更加寬廣。作家的寫作,也不只局限於一個地區、一個事件、一個領域,而是有可能放眼到國際視野中去書寫、去刻畫、去記錄。走出國門成為一種自覺。」 何建明相信,2013年,國外出版商會對翻譯中國作品更感興趣。「國際圖書博覽會」中的版權交易,會有更多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正能量。 史翔說,作為目前大陸莫言作品的授權出版方,他深感規范市場版權亂象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㈦ 中國數字出版業在發展途中所遭遇的困境有哪些
目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正處於初期的高速發展階段,轉型過程中應該注意:
1. 優質內容乏善可陳,創新不足。數字世界,信息完全開放對等,消費者只會對引起自己興趣的優質產品產生購買慾望。創新將是數字出版未來一段發展時間的主要核心關鍵詞。
2. 法律保護問題。法律環境和版權保護亟須加強;侵權盜版現象嚴重;執法和監管方式亟待加強;手機成本監管亟待加強。
3. 技術標准難以統一;缺乏統一平台下的技術與資源交流。
4. 企業層面的問題。發展方向不明;領導不重視、認識不足,企業缺乏信心;
5. 缺乏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產品缺乏競爭力;產業鏈斷裂;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均衡。
6. 還應該注意政府對行業的支持和要求,監管機制不全。
7. 缺乏全數字化流程的操作,沒有一個統一健全的機制。
8. 傳統出版社對自己產業鏈的有效整合,形成一個全新的數字出版產業。
9. 數字出版產業要首先考慮方向。傳統出版對風險比較敏感,但數字出版的決策層要學會如何快速想明白:方向對不對、選點准不準,而不是因為算不清楚投資回報率就先袖手旁觀了。
與傳統出版業產業鏈相比,數字出版產業鏈的最大特徵是設備製造商和技術提供商的地位凸顯。它的另一特點是簡化了出版流程,縮短了流通環節,使讀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從出版社網站、光碟、智能手機、掌上電腦、電子移動終端等許多地方方便、快捷、直接地獲取到數字內容資源。
出版從傳統的物流轉變為信息流,從單向傳遞轉變為雙向互動,從以產品為主轉變為以產品和服務為主。服務為主,必將是出版社未來必不可忽視的一個發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