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出版走向世界
㈠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 區別
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圖公司")是一傢具有50多年歷史的集報刊、圖書、文獻資料、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等文化信息產品進出口貿易、版權貿易以及出版、印刷、物流快遞、投資、信息技術、物業、展覽和廣告等業務於一體的國有重點骨幹企業,現有總資產20多億元。在財政部2000年對169家中央企業(集團)效績評價綜合排序中,中圖公司列為第11位,在46家商貿企業中名列第4位。
中圖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11月建立的原國際書店,1964年進出口業務劃歸中國外文書店經營,1973年1月中國外文書店改名為中國圖書進口公司,1981年正式更名成立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1999年改為現名。公司始終堅持"社會效益是公司發展的生命線"的經營宗旨,為國家科研、國防、教育、文化和經濟等領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中圖公司每年進出口書報刊幾十萬種,音像製品5,900餘種;累計出版圖書3,000餘種,其它科技資料2,600餘種;累計購買國外科技期刊版權近400種,圖書版權4,000多種。
中圖公司總部設在北京,由報刊、圖書、文獻等8個業務部門及經理辦公室、人力資源部、計劃財務部等9個職能管理部門組成。公司分別在上海、廣州等地設有20多家國內分支機構,在美、英、德、日、俄等國家和地區設立7個境外分支機構。現有在職員工2,330人。
為迎接入世帶來的挑戰,中圖公司確立了以傳統進出口和出版業務為基礎,資本運營與實業經營相結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產業升級的"一個基礎,兩個拳頭"的發展戰略和"十五"發展規劃。圍繞文化信息這一主線,按照相關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逐步整合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縱橫交錯地構建一座極具創新意識的超級"天羅地網"。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原名中國國際書店)成立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是中國最大的專業性書刊進出口公司之一,始終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擴大書刊和其他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為己任。
五十多年來,她不斷拓寬經營范圍,努力開發國際市場,在美國、德國、英國、比利時、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業務網路遍及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海外千餘家發行機構、書店、出版社及數十萬讀者有業務往來。
改革開放以來,公司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積極開拓創新,不斷拓寬發展空間,目前,已形成朝華出版社的出版業務,圖書出口部、報刊出口部的書刊出口業務,中國圖書進口中心、上海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的書刊進口業務,以北京國圖信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依託的電子商務平台,以北京國際書店為龍頭的連鎖經營,以現代商業和地產建設業為主的資本運營等互動互進,共同發展的完整的文化產業,成為一個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和雄厚經濟實力的公司。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遵循重友誼,守信譽的原則,願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書業界的友好合作,願通過書刊貿易和信息產業,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使中國出版物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業務方面內外有別
㈡ 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的其它
中圖公司在致力於將優秀的國外出版物引進中國的同時,積極拓展出口業務,讓更多的中國出版物走向世界,為國家的「走出去」戰略服務。目前,年出口圖書佔全國12-13%。中圖公司已成為聯合國圖書采購的「特約供應商」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約零售商。
由中圖公司創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各主辦單位的領導下,已歷時二十五年,成功舉辦了二十屆。現已成為國際出版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頗具影響力的國際書業盛會,是中圖品牌的重要標志。
中圖公司的信息化建設水平領先於業界同行,較早地建立了獨立的電子商務平台--「中圖在線」,並相繼開發使用了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中圖報刊鏈接服務業務系統cnpLINKer和海外圖書采選系統PSOP等業務系統,並已成為業界廣大客戶的首選,有力促進了主營業務的全面提升、服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總體競爭實力的日益增強。
㈢ 中國書法是怎樣走向世界的
中國書法之花早已在兩個近鄰並有文字淵源的國度生出了新株。
公元二三世紀,中國書法先傳到朝鮮半島,受到朝鮮人的喜愛。到公元7世紀新羅時代,朝鮮漢字大盛,漢字書法進入鼎盛時期,書法人才輩出,書法種類繁多,保存至今的漢字書跡有碑碣、鍾銘、塔志、石經、寫經、造像記等。
公元8世紀,新羅出現了被譽為朝鮮書法史上第一人的金生。他少時學習漢字書法,到八十多歲時還練字不輟,行書、隸書皆入神。據說他的行書和行草可比中國書聖王羲之的妙筆,他在朝鮮國土上也被稱為「東海書聖」。他的整幅墨跡雖然沒留傳下來,但卻有人將他的字收集而成三種碑帖,它們是現在能見到的朝鮮半島上的最早漢字書法遺存。下頁刊出金生的碑刻行書《廬山瀑布詩》,詩是中國唐朝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中國書法對朝鮮書壇仍然發生著重要的影響。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宋朝的蘇軾、黃庭堅,明朝的董其昌,清朝的翁方綱等人的作品均受到尊崇,特別是元朝趙孟頫豐潤和雅的行書楷書。在14世紀之後的數百年中,無論是朝鮮官用書體,還是文人作品,都能見到趙書的蹤影。
大約在7世紀,中國書法從朝鮮半島渡海到了日本。公元615年,日本聖德太子用柔軟的毛筆抄寫了一本闡釋佛教教義的《法華義疏》。它一直留存至今,是日本最早的書法手跡。其筆墨圓潤和諧,帶有明顯的中國晉朝書法氣息。
到了8世紀,中日文化交流頻繁,日本派了許多遣唐使、留學生及僧侶前來中國,長期居留,回國時帶了一些中國書法作品,當然最多的是晉朝王羲之、王獻之、唐朝歐陽詢、顏真卿的作品。日本的光明皇後專心致志地習練王羲之書法,寫出一手極富力感與節奏感的好字,稱得上是當時佼佼的女書法家。以後幾百年間,宋元明清幾朝的蘇軾、黃庭堅、張即之、趙孟頫、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張瑞圖、王鐸、趙之謙等人的翰墨之香也彌漫於東瀛。19世紀末葉,由於精通金石學的清朝駐日官員楊守敬將許多北魏碑版法帖帶到日本,在朋友中傳看學習,這給日本書壇的一池靜水造成不小的波瀾。日本書法從此也出現北碑的雄渾之風。
日本書法家在移植、學習中國書法的同時,還以創造的精神,融入了日本民族的審美情趣和日文的特色,從而使書法發展成有別於漢字書法的新品種。早在公元9世紀的平安王朝,開始出現了「假名」書法。以純假名寫成的書法稱做「連綿體」;用假名及漢字合用連寫而成的書法稱做「調和體」。這就使書法突破了純用漢字書寫的模式,同時也開拓出新的體勢風情。後來又出現「少字數書法」,這種書法品種在中國早就有了,但很少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還出現了「前衛派」書法,那是由於受西方美術思潮特別是抽象繪畫藝術的影響而形成的。前衛派書法與傳統書法面目大不相同,它給日本書壇添加了又一個新品種,這是可喜的。
中國書法如今又遠涉重洋,受到更多國度人士的青睞。西方藝術界人士,特別是從事現代繪畫和雕塑者,還借鑒中國書法用於他們的創作。
早在20世紀初葉,祖籍俄國的德國畫家和美學理論家康定斯基(w.Kandinsky)創建了抽象派繪畫。這個畫派擯棄藝術作品再現客觀物象的功能,而追求抽象的純形式。他們指出,作畫時單憑點、線、面、塊、色這些形體屬性就足以創造出美和表達作者的感情。他們認為,這種藝術的非形象性與中國書法頗有不謀而合之處,並力求從中國書法取得借鑒。請看康定斯基的著名抽象畫《最初的抽象水彩畫》。這幅畫由大小不一的色塊和線條組成,一片散亂,沒有一個中心,似乎是隨意的亂塗,又似乎是作者將種種色彩的、形象的記憶合到一起,然後再將它以自己的理解顯示於畫面上。這些色塊和線條能引發觀賞者作種種聯想:彷彿有一些人在急匆匆地走來走去,又彷彿是一個農村集市,人們在交談些什麼;有些線條像是山脈的走向;有些色彩似乎在向畫框之外擴散。畫面上的筆觸潑辣、鬆散、協調,動感強烈,猛地一看,還真有點中國狂草意味。
瑞士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在繪畫中用形、色、空間等直接表現個人感情,並善於借用音樂的形式。本頁有兩張圖是他的兩幅油畫作品。它們可以說完全是按照歐幾里德幾何原理推導出來的圖形。其線條的奇形怪狀,頗像有成熟漢字之前的上古陶器上的刻劃符號。
英國詩人、評論家赫伯特·里德爵士(sirHerbert Read)在一本論述現代繪畫史的著作中說:抽象表現主義作為一個藝術運動,不過是中國書法的表現主義的擴展和苦心經營而已。
法國野獸主義繪畫運動的領袖、與畢加索一起被看作20世紀法國畫派兩位最重要藝術家的亨利·馬蒂斯(Henri Mattisse),在繪畫中追求線的單純化和流暢化、稀薄明亮的色彩,反抗透視法則,給人以伊斯蘭教地毯、紡織品和圖案的感覺。他承認自己「效法中國人」。
西班牙畫家、雕刻家胡安·米羅(Joan Miro)的作品簡潔而富有想像力。他力求在作品中追求詩意,用20世紀成人的理智像孩子和原始人一樣表現自然本身的概念。有人評論道,他畫上的空間與東方書法的空間具有密切的關系。他的一幅《自畫像》有絕妙的構思,是他對著鏡子用鉛筆畫了幾個星期才完成的。
歐洲不少美術學院開辦專門課程,講授中國書法的用筆技巧。超現實主義的「新藝術」流派的設計、造型以及書刊的裝幀、插圖也都受到中國書法的啟迪和影響。
硬筆書法這種借鑒不是單向的。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二三十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書壇有一些書家在西方抽象藝術及日本前衛派書法的啟迪下,嘗試寫出他們所稱的「現代書法」。
「現代書法」在筆墨線條方面,作出粗細、輕重、疏密、濃淡、枯濕的強烈反差,甚至還用上多種色彩。在字形方面也作極度的變形或誇張。特別是將那些還帶有象形意味的字更向真的物象方向靠近。如《月舟》,月字就寫成一篆書月牙兒;下面的一個「舟」字,也寫成象形意味極濃的篆書「舟」,只不過將字稍稍放倒一些,使其更像水面上的一艘船。畫面上又點綴一些白點,那是夜空中的繁星。也有作者寫字不按筆順寫,像寫美術字那樣,來來回回地塗抹。字的先後次序、行的排列也不按傳統規矩,而是力求寫出讓人眼生名家書法的新形式。
甚至還有一些更現代化的嘗試。他們向西方抽象派或日本墨象派盡量靠攏,只在紙上刷、塗、滴、灑出各種模樣、各種墨彩的點、線、塊狀物,畫面上是一點漢字蹤影都見不到。
這些嘗試在中國的墨海中掀起不小的波瀾,有人稱贊它是中國傳統書法的突破,未來書法的方向;有人則認為離譜太遠,不足為法,特別是那些不寫任何漢字的做法。爭論還在進行,目前尚不可能作出結論,也許根本就不須作出什麼結論。時間會作出裁決。真正的創新之作將會成為一股新流,匯人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長河之中;而那些沒有生命力的嘗試終將成為枯涸之水。它們將得到各自的歸宿。
我在這里想就中國書法與西方抽象藝術之間的異同表示自己的看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抽象性很濃的藝術。這種抽象性表現在:不模擬一般物象,只抽取一般事物的美的方面、關系、屬性,例如整齊、參差、平衡、對稱、疏密、虛實、動靜、變化、和諧,來對漢字進行仿效、加工、重新造型,這種抽象性與西方抽象畫的無物之象、靜止之象、純粹以造型手法作成的有別於現實世界物象的圖形、圖案有一些相似之處。
但是應該指出,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書法雖不模擬一般物象、卻模擬漢字這一特殊物象、又以漢字作為它的載體,並力求使觀賞者能夠辨識,因此在游戲規則及藝術旨趣方面就迥異於西方抽象畫。
名家書法作品西方抽象藝術家不模擬任何物象,也不用任何文字作為藝術載體,來安頓眾多的線條和色彩。他們都在追求獨特的樣式,甚至連自己的作品也要一幅與另一幅大異其趣。他們講究畫面的奇特構思和視覺效果,特別追求象徵的性質和神秘的色彩。他們著意顯示的是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待一切傳統和程式的反叛精神。由於沒有藝術載體、規則、程式的約束,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便搜索枯腸、絞盡腦汁、塗塗改改、左沖右突,力圖找到驚世駭俗、神秘玄妙的東西,只要它能吸引人,越富刺激性越好。在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籌莫展之際,便藉助於器具,以便創造出自己和別人都未曾夢見的藝術幻境。
法國畫家威廉·德孔寧(willem de Kooning)筆下的書法畫頗具中國狂草意味。不過不是用墨,而用各種顏色,寫時信筆狂塗。據說,他的繪畫表明他信奉這樣的藝術原則:要想通往一條使自我爆發的書法表現之路,則必然會通過書法的運動力來求得實現。
中國書法則另是一樣。它書寫的字是有物之象(依然是漢字),受規定約束之象(由各種筆畫組成的在一個方形空間中的字形),是按一定的筆法、字法、章法、有秩序、有先後、一氣貫串地書寫出來的字,這就具有時間藝術所特有的過程美、動態美。書家臨書時雖然也須運思構想、反復琢磨,但從容自如、胸有成竹,他在以平常心作成一種風雅事,感到欣然陶然。他寫成的作品雖然樣式新穎、變化多端、波瀾迭起甚至怪怪奇奇,但因它是按照大家都熟悉的游戲規則寫成的可辨可識之字,因此觀賞者覺得它可親可近,願意接受它的啟迪和挑逗。
書法作者的旨趣在於以形寄情,以理運筆。唐代書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恰好可以用來解釋這種旨趣。前半句的意思是:人們創作書法是由於心中有一種感情要用文字的線條表現出來。後半句的意思是:書法的筆墨形式能表現出不同的體勢風情,它們是合乎天地之心,合乎形式美的原理和客觀世界的本質及規律的。書法所表現的感情與古代《詩經》、《楚辭》詩文所表達的那樣的感情差不多,即有文采、有文學修養的平和、真實、高雅、自然的感情,那是書法作者真實內心世界的反映,而不是無意識、下意識、非理性的感情,或是故作驚人之筆的矯情。中國書法的目的在於撥動心弦,撫慰心靈,而不是挑逗感官,刺激感官。
㈣ 為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文創主題館這么火
8月26日,在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文創主題館,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吸引觀眾駐足。
本屆圖博會將繼續秉承「把世界優秀圖書引進中國,讓中國圖書走向世界」的辦會宗旨,充分發揮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作用,為推動中外出版界的交流與合作搭建重要平台。
㈤ 請問我國成立後在出版社的建立上是如何布局,這裡面有怎麼樣的淵源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記者曲志紅、隋笑飛)10%的版稅,預付10萬美元,2007年全球英語國家同時出版發行,長江文藝出版社的《狼圖騰》創下了國內版權輸出的三項新記錄。2005年8月30日,《狼圖騰》英文版權授權企鵝出版集團簽字儀式在京舉行,中國圖書版權貿易市場著實興奮了一把。
2005年10月,有圖書界「奧運會」之稱的第57屆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中國出版業盛裝亮相。中國外文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在博覽會開幕當天就與來自美、英、德、俄、日等數十個國家的出版商達成圖書版權輸出意向近百個,完成版權輸出談判53項,涵蓋了中國經濟、文學、文化藝術和少兒讀物等多個類別。
「2005年,我國文化出版產業實力明顯增強,版權輸出交易煥發活力。隨著中國出版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出版從被動選擇到主動交易,出版市場逐漸成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聶震寧如此評論中國出版業。
中國出版業正揚帆遠航,信心滿懷地走向世界。
(小標題)中國圖書開始為世界所關注
2005年11月3日,遼寧出版集團大廈,集團副總經理俞曉群還沉浸在參加法蘭克福書展成功的喜悅里。這位從1996年開始嘗試圖書國際化運營的出版界「老人」說:「這屆法蘭克福書展是我們收獲最大的一次。」以前參加書展,該集團主要是去引進國外圖書,而此次書展,他們的140多種圖書與30多個國家簽訂了貿易合同,輸出和引進開始趨向平衡,可謂打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近年來,中國圖書正逐漸沖破國界,為世界各國讀者所關注。
2005年,遼寧出版集團公司與德國貝塔斯曼集團簽署德文版合作協議,《中國讀本》將進入貝塔斯曼圖書俱樂部,殺入歐美市場。業內人士稱,這本既扼要介紹了中國自然概貌、民族繁衍、文化形成等諸多方面的基本知識,同時又客觀地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的書,將把中國文化更多更好地傳播給世界。
2005年10月20日,全世界34家出版社聯合舉行「重述神話」項目叢書首發式,全球同步推出首批圖書《重量》《珀涅羅珀記》和《神話簡史》。中國重慶出版集團北京分公司成為入選該項目的中國出版單位。根據協議,凡入選「重述神話」項目的圖書將由加盟出版社用本國語言出版,這就意味著每部作品將用20多種語言出版。
一度是歐美引進版天下的國內財經圖書市場近年來也出現新的局面,我國原創財經圖書開始走向世界。《聯想風雲》全球英文版權被跨國公司買走進入海外英文市場,開創了財經圖書版權輸出的新局面。據悉,中信出版社與約翰·威利父子公司落實了版權輸出協議的條款,將《聯想風雲》全球英文版權授予約翰·威利父子公司,版權預付金為8000美元。
還有,商務印書館與牛津大學出版社簽下了《漢語辭典》版權合作協議……
中國圖書正越來越自信地走向世界,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小標題)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出版界擁有更積極的心態
「年度中國」叢書、「感動中國」叢書、世界漢語教學叢書、「藝術中國」大型叢書、華人縱橫天下叢書、漢英一百譯叢等,這些都是中國出版集團實施「走向世界」出版工程的內容。而該工程作品均以中英雙語形式出版。
「走出去」是全方位的。中國出版集團成立以來,通過整合所屬出版單位「軟、硬體」資源,全方位、成規模實踐「走出去」。「走出去」不僅包括圖書版權合作與輸出,還包括期刊等其他出版物的版權合作與輸出,不僅支持國際范圍內的多語種交流和文化交流,還積極輸出出版產業鏈和文化產業鏈上的其他產品。
堅決、積極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國出版業可謂碩果累累。
2003年「走出去」的銷售額為500多萬元,2004年增長到1600萬元,2005年突破3000萬元,遼寧出版集團公司實現了「兩年兩大步」。以提升專業性、擴大商業性和實效性為原則,建立了多元化「走出去」進入國際出版市場的運營模式和效益模式,遼寧出版集團公司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遼寧出版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指出,「走出去」要有一個基本戰略,即與巨人同行,選擇好的合作夥伴。近年來,遼寧出版集團公司逐步從個別項目合作,發展到與國外出版公司的整體戰略性合作,並和一批著名出版公司達成深層次戰略合作協議。遼寧出版集團公司先後和德國貝塔斯曼、英國吉尼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等國外知名出版機構進行了合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高等教育出版社對外漢語出版中心延續其名牌產品——「體驗英語」的成功道路,將「體驗」的理念推向國際市場。出版社有關人士稱,「走出去」的發展模式是必然的,也是高教社近年來一直強調的。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法蘭克福書展上與麥克米倫公司、培生教育集團就「漢語國際推廣」這一重大項目共同舉行了海外合資公司的簽約儀式,邁出了「走出去」工程的第一步。據介紹,外研社的出版戰略正在進行重大轉移,在今後的20年,將向世界大力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
(小標題)政府引導,成為中國出版業「走出去」的強大助推力
2005年,備受業界關注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正式啟動,這是中國政府首次資助推動中國圖書對外推廣。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新聞出版總署聯合發布《「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實施辦法》的通知,並公布《2005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推薦書目》。通知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對購買或獲贈國內出版機構版權的國外出版機構進行翻譯費資助。
其實,中國政府對於將中國優秀出版物推向世界的計劃由來已久。近年來,面對中國圖書出口量與進口量的巨大落差,政府投入了很多關注,一直在努力地推動著中國出版業「走出去」。
2000年8月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國家版權局、新聞出版總署首次舉辦了「中國圖書版權貿易成就展」。
2002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時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的楊牧之曾代表中國部分作者向德法兩國的有關機構轉贈了部分中國作品的版權。此舉向世界彰顯著中國政府對版權貿易的支持。
2003年,資助國外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圖書的大型工程「金水橋計劃」全面啟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法國有關出版機構簽署了資助出版中國圖書的協議。
在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共同推動下,2004年3月,首批資助出版的70種各3000本法文版中國圖書亮相第24屆法國圖書沙龍。至2004年下半年,我國政府已與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6個國家9家知名出版機構簽署了資助約200萬元人民幣、出版110餘種中國圖書的協議。
2005年4月,中宣部出版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三局和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部門,集合實力雄厚的出版社及出版集團的80位代表召開會議,結合法蘭克福書展等國際參展事宜,將出版社參展納入對外推出版權軌道,同時要求出版社積極提出推薦書目。
追溯政府對中國出版業「走出去」扶持的軌跡,我們發現,政府在「走出去」的政策上不斷地尋求著切入點和突破口,且日趨理性和富於針對性。隨著中國國際化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國政府將進一步規模化、規范化、合理化、准確化地推動中國圖書走出去,這也將越來越成為中國出版業走向世界的最大支柱和最大動力。
㈥ 讓中國圖書走出去方面中國做的怎麼樣
11月28日,「中國圖書海外發行高峰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外文局主辦,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公司承辦。本次論壇以「深入交流中國圖書海外發行經驗,探討進一步拓展海外發行的途徑,展望未來海外發行的趨勢」為主題,更好地推動中國圖書「走出去」。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司長張福海在講話中指出,面對當前海外圖書發行所面臨的數字化挑戰、人民幣升值壓力、互聯網、新媒體蓬勃發展、可供海外銷售品種仍然有限、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等因素,總局將通過加大對渠道拓展工程扶持力度、擴大經典中國海外出版項目資助范圍、實施版權輸出全面資助政策、實施絲路書香工程以及擴大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范圍等措施對圖書對外發行工作給與支持。他指出,要加強與國外同業溝通聯系,積極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加強聯合、形成聯盟,促進更加密切的合作。
國圖集團公司總經理孟祥傑在發言中指出,65年來國圖公司在5大洲、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的中國圖書發行網,累計出口各種中國出版物近15億冊,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參加過上千次國際書展。孟祥傑認為,出版全球化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給全球出版業帶來深遠的影響和業態的變化,電子書、數字出版蓬勃發展,紙質書仍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在行業、市場、技術嬗變的浪潮下,中國圖書海外發行需要順應趨勢,在思想理念、發行模式、運營方式等方面實現轉型,既要推動海外發行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的融合發展,又要聚合海外發行上下游資源並形成全新的產業鏈條。他指出,要全面吸收國際出版、傳媒、發行、文化等各方面資源,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樹立「大文化」觀念,開展「大文化」經營,使圖書海外發行充分發揮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作用。
㈦ 中國書法成為了意中之意並走向世界是正確的嗎
僅代表個人觀點
怎麼感覺這句話不明確呢,可以這樣說 - 中國書法作為優秀文化走向了世界
㈧ 中國圖書走向世界,是中國出版人的理想和追求。用到了政治上的那些知識點
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使我國對外文化傳播能力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維護文化的多樣性。
㈨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採取什麼翻譯策略
國際上一般提倡外語翻母語.母語翻外語,盡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對國外讀者而言,閱讀起來還是有隔膜. ●我們需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外文化傳播,要看到,翻譯之後,還有出版、傳播、接受,最後才談得上影響力.楊先生的貢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輩繼續努力.推薦閱讀2011年搞笑版新聞聯播:Q幣潘幣實現自由兌換(圖)A股轉機尚需一兩年[時政] 也談「新冷戰」[經濟] 中國股市十年與國足十年[社會] 90後人文素養最高?[熱帖] 明星獲獎感言背後的故事[文史] 楊鈺瑩復出 當年為何被封殺[文史] 1972年朝鮮黃金時代(圖) 水皮:郭樹清救市說法只能當故事 ●嘉賓:謝天振(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比較文學暨翻譯學教授) 龔丹韻:譯界泰斗楊憲益先生的去世,引起了大眾對翻譯和中外文化傳播的熱議.楊先生一生致力於把中國文學翻譯成英文,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您覺得這個領域今天我們做得怎樣? 謝天振:楊先生畢生的願望,就是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全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認同楊先生的理念,那就應該把他所追求的,踏踏實實地做下去.畢竟,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並不是譯文翻完就算成功了.它還涉及到一個更大的命題:中國文化如何才能走向世界?這個問題上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只要把中文翻成外文,就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了.其實並非如此. 作家劉心武告訴我,他去巴黎時驚訝地發現,法國的文化學者們竟然都沒聽說過魯迅,而其實我們已經翻譯了大量的魯迅作品.此外,我的一位博士生,論文就是「《紅樓夢》英譯史研究」.她發現,盡管《紅樓夢》的全譯本中,楊憲益先生的譯本比起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的譯本更加准確高明,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她在國外知名的幾大圖書館發現,借閱率、引用率最高的是霍本,看過楊本的寥寥無幾.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中國讀者如果想看西方名著,一般也會首選國內翻譯家的譯本,比如巴爾扎克的小說,就會選傅雷的譯本.傅譯文筆流暢漂亮,貼近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懂法文的專家甚至覺得比巴爾扎克的原文更美. 龔丹韻:既然選擇本國人的譯本是不可避免的傾向,而西方漢學家畢竟有限,中國文化想要走向世界,突破口究竟在哪裡? 謝天振:現在大家都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意願很強,成百上千種中國文化典籍被翻成了英文,初衷很好,但最後往往是:國內出版,國內發行幾千冊,躺在國內圖書館里.最多讓國外留學生看,留學生回家鄉後,可能還是選擇他們國家的譯本.與此對比的是,中法文化年上,有位中國作家的小說譯本銷售高達9萬多冊,關鍵就在於它由法國出版社出版,很容易經由法國的文化渠道流傳開來. 國際上一般提倡外語翻母語.母語翻外語,盡管可以做到不出差錯,但對國外讀者而言,閱讀起來還是有隔膜.畢竟本國的譯者更了解本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趣味.不過對中國而言,國外精通中文的人才實在有限,任其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目前的策略上,我們不妨積極鼓勵國外學者、國外出版社多翻譯點中國名著,甚至可以給他們配備中方的顧問,或者中外合作翻譯等,在國外的流通渠道出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需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外文化傳播,要看到,翻譯之後,還有出版、傳播、接受,最後才談得上影響力.楊先生的貢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太多的事情有待我輩繼續努力. 龔丹韻:讓外國人來翻譯,難免對中國文化有所誤讀.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村上春樹的小說換了一位譯者,讓讀者們大為吃驚,與原來的風格感覺居然可以完全不同.翻譯究竟該怎麼處理文化之間的差異? 謝天振:中國的翻譯歷史經過兩個階段:清末民初時,我們對西方了解太少,為適應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採取的方法是「歸化」.比如林紓翻譯《福爾摩斯》時,說他「拂袖而去」,現在我們都知道西裝袖口是做不出這個動作的.翻譯中的這類扭曲,當時也無可奈何,必須先讓中國人理解為先.魯迅首先注意到這個問題,極力強調保持語言的原汁原味,可惜他的實踐並不成功,但那種高瞻遠矚的眼光值得肯定.隨著我們對西方文化了解愈深,新時期的翻譯,追求的方法是「異化」,盡量把有差異的文化信息直接翻給中國讀者.其實翻譯永遠不可能百分百契合原著.有一句名言: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叛逆. 我曾對村上春樹小說的第一個譯者林少華說,「中國讀者首先是通過你的翻譯,接受了村上,喜歡上了村上,這就是你的貢獻.」而現在,因為對村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興趣基礎,讀者希望有更貼近原文的譯文,這也是很正常的.翻譯異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了解西方文化用了100多年的時間,而西方對我們的了解才剛剛開始起步,不可能指望西方短時間內就能奉獻出非常忠於原文的中國典籍譯本. 龔丹韻:隨著年輕人的外文水平普遍提高,網友們組成了各種翻譯小組,第一手的外國文化作品,從小說、電影到電視劇等,大多經由這些「字幕組」先在網上流傳,您對此怎麼看? 謝天振:我對年輕人參與翻譯持肯定態度,社會對翻譯的熱情,有助於整體翻譯水平的提高,人們會更了解翻譯是怎麼回事.上外高翻學院的學生中,最優秀的學員往往是非外語專業出身,反而外語專業的學生,局限於單純的語言訓練,缺少文化訓練,知識面狹窄,視野不夠開闊,在翻譯上顯示不出自己的優勢. 現在翻譯已經進入到一個職業化時代,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電腦翻譯軟體,正是這個時代的一大特徵.網上的字幕組也許還無意成為職業翻譯,但是若干年後其中說不定也會冒出幾個優秀的網路翻譯家. 翻譯本來就交匯著各種學科、各種專業,職業化時代的翻譯更是一個開放的大平台,這樣,翻譯事業才會更加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