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出版學的定義

出版學的定義

發布時間: 2021-03-24 06:49:45

『壹』 出版專業工作如何定義報紙算嗎

主要針對紙質媒體和音響製品
圖書、期刊、報紙、光碟、磁帶都算
而且隨著數字媒體的興起,網文、游戲都將被納入出版物。

『貳』 編輯出版學是幹嘛的

你說的是本科專業么?
除了基礎必修(馬哲毛概計算機數學什麼的),偏重中文類課程,比如現代古代漢語等,然後就是傳播學、出版學之類的課程,包括理論和實踐的。比如傳播學、新聞史、新聞實務等。

『叄』 出版學的工作性質

使用價值:即具有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出版物的使用價值是指出版物具有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屬性。
知識生產:這是出版物生產過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出版物使用價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是指人類受對科學對未知探索的本能以及造福人類的責任感與獻身精神的驅使而從事的以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創造性生產活動。
交換價值:是價格的表現形式。由於圖書一般按照定價出售,所以定價反映了圖書的交換價值。
市場壽命周期:商品在進入市場之後,經過試銷、平銷、暢銷、滯銷等幾個階段,到最後退出市場所需的時間。
價值增值現象:某種商品由於在生產過程中凝結了勞動者的剩餘勞動而增加了其價值,通過商品交換實現其增加的價值的現象,稱為價值增值現象。
文化選擇:編輯選題時,按照受眾的總體需求和社會對精神產品價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對大量個體自由創作的作品進行審識鑒別,篩選優化;編輯加工時,對選定的書稿進行增刪整理,按照有利於社會傳播的標准對具體的知識內容進行選擇把關的過程。
文化創造: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社會形式而進行的文化生產活動。文化創造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特質的生產過程,是創造人美沒有的文化特質,具有創新性,同時它也是在一定社會形態下的自由的精神生產。
文化傳播:是人們社會交往活動過程產生於社區、群體及所有人與人之間的共存關系之內的一種文化互動現象。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受社會集團的共同意識制約,也受個人社會心理、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影響。
文化積累:文化通過各種文字載體的形式傳承積淀的過程,主要是指文化在時間上縱向擴散的過程,也是保存舊文化和增加新文化的發展過程。
「兩為」方針:指出版工作中應貫徹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針。「兩為」方針是出版工作性質的集中體現,是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針。
「雙百」方針:指出版工作中應貫徹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其基本點,就是在學術上實行民主討論,在文化上實行自由競賽,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來發展正確的東西、糾正錯誤的東西,以求得社會科學文化的健康發展。
「兩用」方針:指出版工作中應貫徹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出版工作中要繼承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世界各國進步文化,積極藉助外在力量,著眼於出版業的外延式發展。
對口征訂:指出版經營者根據出版物內容,尋找與其內容相關的行業或者部門,主動上門宣傳推銷,徵求訂數的出版物征訂方式。
系統征訂:指出版經營者通過某一專業系統,自上而下的向該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單位或部門)宣傳征訂出版物,以促使整個系統產生購買行為的一種圖書征訂方式。
社會整合:社會整合是指對社會利益進行協調、促進社會個人或社會群體結合成人類社會生活共同體的過程。通過出版工作,使出版物中的知識內容對社會成員的情感與行為產生影響,促使社會個體的情感與行為按照社會整體利益要求來規范,由此使出版工作具有促進社會整合、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功效。
出版資源及其配置
資源:指財富的來源,這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專用名詞。人們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土地等自然和社會的要素都可以稱之為資源。
資源的稀缺性:某種物質或智能的存在與人類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的需求相比是有限的,這種屬性就稱為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經濟性:某種物質或智能的存在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屬性稱為資源的經濟性。
資源的多用性:指資源具有多種用途的屬性,基於資源的多用性,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對其進行多種開發和利用。
出版資源:是指與出版產品形成直接相關的各種要素的集合。能夠形成出版物內容及產品形態的各種精神與物質資源都可稱之為出版資源。出版資源是一個由多種類、多層次的資源組成的有機資源系統,包括出版物生產設備、原材料等物質資源,具有一定管理思想與技能的人力資源,以各種價值形態存在的資本資源,溝通各生產要素之間聯系的信息資源,以及構成出版物內容的社會文化資源等等。
出版物選題資源:出版物選題資源是出版物知識內容的來源。出版物的知識內容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它既來源於社會文化,又要反映社會文化。所以,出版選題資源又可稱之為社會文化資源。出版選題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主要由作者資源、旅遊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現實的社會文化資源、國際出版資源幾類資源組成。
歷史文化資源:這是指由以古籍為主的各類文化遺產以及由此而演繹出來的各類作品所構成的出版物選題來源。我國作為文明古國,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累,成為頗具出版價值和民族特色的出版資源,對古籍的整理出版已經成為我國出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出版物生產要素資源:出版產品的生產,需要多種要素共同作用。除了要有一定的人類社會文化的積累與演進作為出版物的選題及其內容構成的來源之外,還要由一定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形成出版物生產活動的其他要素。這些構成出版物生產要素來源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統稱為出版物生產要素資源,它主要由出版物生產物質資源、出版物生產智能資源、出版物生產資本資源、出版物生產信息資源四類資源構成。
出版資源配置:是指通過一定方式使出版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之間進行分配。資源的多用性是進行出版資源配置的前提,進行出版資源配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出版資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和合理充分的利用。
出版資源優化配置: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指出版資源在各項不同的出版活動之間,以及出版活動的各項不同用途之間進行科學而合理的分配,使其效用達到最優。
出版資源的市場配置:指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出版資源在各類出版物生產活動之間自由流動,來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市場配置的核心是市場機制的作用。
出版資源的政府配置:是指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對出版資源進行計劃、協調與分配。出版資源政府配置手段的運用,是通過各種行政調控方式來實施的。其中最基本的實施方式有:通過出版產業政策及長遠發展規劃的制定來對出版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規劃與導向;通過各年度指令性計劃與指導性計劃的下達來對出版資源配置進行指導與安排;通過各種出版法規的制定來對出版資源配置進行監督與規范;通過對出版物市場的日常監督來對出版資源配置進行控制與引導。

『肆』 出版學的出版過程

是從原稿到成品再到讀者手中一個復雜的過程。對出版學研究對象的探討對出版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是出版學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不少國內外出版學理論探索者對此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其觀點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類。
(1)規律說。持此類觀點的學者,將出版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出版領域的有關規律,但究竟以何種規律作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各位學者又有著不同的看法。孫權松、林人等認為:「出版學是研究出版工作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出版工作包括編輯出版、印刷、發行以及出版物資供應、出版管理等各項工作,出版學就是在對這些工作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註:孫樹松,林人.中國現代編輯學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2)許力以則認為:「出版學是研究了解與掌握出版規律的科學,是研究出版歷史及其對社會所發生作用的科學。」(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出版科研論文選粹.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梁寶柱也認為:「出版學是研究整個人類出版活動的產生、發展及其理論與實踐的科學。」(註:梁寶柱.出版經濟學導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許力以和梁寶柱不僅主張要對全部出版工作過程的規律進行探討,而且還要對出版事業發展規律進行探討,其研究對象的涵義較孫權松等學者的主張更寬泛。與此相比,高斯、洪帆則僅僅將出版全過程中的物質生產階段的規律作為研究對象。他們認為:「出版學研究編輯後續工序中的規律和本質。」(註:高斯,洪帆.圖書編輯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9)其研究對象的涵義則更為狹窄了。
(2)矛盾說。持此類觀點的學者,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論斷:「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持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註: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試圖從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上來確定出版學的研究對象。然而對於什麼是出版領域的特有矛盾,各位學者卻有著不同的理解。彭建炎主張:「出版物的生產和流通的矛盾是出版領域特有的矛盾,是出版學的研究對象。」(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68)林岳生則認為:「出版發行領域的特有矛盾,是出版發行活動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註:林岳生.圖書發行學研究對象的研究.圖書發行研究,1992(3))
(3)文化現象說。持此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出版學的研究不應局限於出版發行領域,而應將社會科學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持此類觀點者,當以日本學者清水英夫為代表。他認為:「出版學是把出版作為社會文化現象科學地進行調查研究的學問。與作為傳播學的新聞學有類似性,但研究對象不一定以作為大眾媒介的出版為限。在與出版有關的研究領域,從來就有書志學、書籍學、圖書館學、讀書學、印刷學,要把它們加以綜合,並藉助鄰近的學科就出版的功能、過程、效果等問題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加以闡明。」(註:平凡社.大網路事典第7卷.日本:平凡社,1985)許力以也指出:「出版業是科學文化的縮影。從一個國家的圖書出版水平,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科學文化的水平。為了發展我國的出版事業,提高我國科學文化水平,必須從理論上研究出版。我們要把出版作為科學加以探索。促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和科學文化事業更快地向前發展。」(註:許力以.努力提高出版科研水平.出版與發行,1987(7))許力以這段話的意思也是主張出版學研究要將社會科學文化發展納入其研究范疇。
(4)出版要素及其關系說。持此類觀點的人認為,出版發行活動是由各種具體要素構成的,要掌握出版發行活動的規律就要對各種出版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行研究。林穗芳是持此觀點的代表。他在《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科學研究》一文中指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包含3個主要成分:①讀者(閱聽人)——出版工作的服務對象和出發點,他們既是閱讀出版物的社會主體,又是作者、出版者和出版物施加影響的社會客體;②出版物——出版者用以為讀者服務的主要產品;③出版業——實現出版物編輯、製作和傳播過程的人員和組織。」因此,他給出版學下的定義是:「研究讀者、出版物、出版業及其相互關系以揭示出版的規律和社會作用的綜合性社會科學。」(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全國首屆出版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101;106)楊斌、鍾義信也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他們把出版物具有物質和意識性的思想因子和形式因子加以概括、抽象,得出一個「出版@①」的概念,並主張:「出版@①可以被確立為出版科學的對象。」(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全國首屆出版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101;106)在這里,出版@①作為出版活動的一個要素,主要是指出版物的內容與形式及其相互關系。「出版@①作為出版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在出版系統中起著支配作用,決定著出版系統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全國首屆出版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101;106)葉再生在其所著的《編輯出版學概論》一書中也提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書刊出版的技術、經濟、版式工藝,以及書刊出版過程中各環節、各工序間相互關系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註:葉再生.編輯出版學概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1;4;1;5)
(5)出版活動說。持此種觀點的學者主張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具體的出版活動,包括出版活動的歷史、出版活動的組織以及出版活動對社會的影響等。如《編輯實用網路全書》認為:「出版學是一個新開拓的學術領域,它的研究對象,除了實體(圖書)的出版活動之外,還涉及數千年之久的圖書出版發行歷程,圖書出版形態在各種不同條件下的演變,以及出版作為一種規模性的事業對全社會產生的影響。」(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在上述關於出版學研究對象的五類觀點中,持規律說者將出版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出版領域的有關規律,我們認為這是將研究目的誤認為研究對象。探討出版活動的各種規律,是出版學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出版學研究的對象;持文化現象說者將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概括得過於寬泛,沒有將出版學的本質特徵揭示出來。將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實在太多,況且,出版也並非是一種純粹的文化現象;持出版要素及其關系說者以及持出版活動說者都是將出版學的具體研究內容看成是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對出版學研究的描述過於具體且不是很准確。因此,我們贊成從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本質,也即從特殊的矛盾性上來確定出版學研究對象的主張。然而,我們卻不贊成彭建炎和林岳生的意見。出版物的生產和流通,作為出版活動的兩個主要環節,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矛盾的,並且,出版物的產、銷矛盾還要受供求市場的制約,充其量也只是供求矛盾的一部分,所以,將出版物的生產和流通的矛盾當成出版學的研究對象,其理由是不充分的。出版發行活動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實際上在任何領域都存在,而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在出版發行領域並不具有普遍性,通過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矛盾的研究是很難達到掌握出版發行活動基本規律的目的的。所以,出版發行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也不應成為出版學的研究對象。

『伍』 一些關於出版學的問題

編輯考試吧? http://www.gzu521.com/zige/chuban/fu/jichu/200904/12851.htm看看這里有沒有。

『陸』 發行和出版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參考資料:http://chuban.bokee.com/4610328.html

『柒』 出版學的研究內容

出版物和出版工作的性質和功能
出版工作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出版工作內部各個環節關系
出版工作的市場的關系
出版工作的國際交流
出版工作的原則和法規
出版隊伍建設
出版工作管理

『捌』 出版學的研究范疇

出版物
是出版工作的最終成果和產品,是建立出版學的重要基石。
出版工作(出版活動)
簡稱出版則
出版人員(出版隊伍)
社會責任、思想素質、業務素質
出版系統
是出版活動來意進行的場所、設施和單位的綜合

『玖』 國外的出版行業劃分為教育出版、專業出版和大眾出版,請問這里的教育出版的詳細概念和定義是什麼

教育出版是程三國最先引進國內的,他在《現代出版業的結構與商業模式》中說:教育出版是指與學習、教育及培訓有關的出版。教育圖書通常以知識深淺程度和門類為分類標准,主要分為基礎教育出版和高等教育出版兩大門類,後者還包括職業教育和終身學習讀物的出版,二者各自又都可按學科和課程細分。

按中國的出版情況來看,教育出版分兩大塊,教材出版和教輔出版。
前者包括幼兒園教材、中小學教材、職業教材、高教教材。如了國家統一的教材,還有一些地方教材。
後者最主要的是中小學教輔,大學教輔主要是英語類(過級、出國)和考研類,職教也有,如公務員的、律師、會計考試等都有。

『拾』 編輯出版學專業的核心知識體系是什麼

可能有些爭議,但是確實是個人切實體驗,而且同專業人細想應該會認同。首先,編輯出版專業目前不存在核心知識體系。我說的是目前。未來媒介發展,出版何去何從,僅僅數字化能說清?暫且不討論。我,包括很多人大概都無法知道業界,學界以後會如何變化。以後會不會衍生出體系的知識脈絡。不敢妄言。但是當下,我認為是沒有的。編輯出版學生需要掌握很多能力,背景知識(太廣泛了,文學社科等),選題,組稿,排版,技術。。。等等。都很重要。但是這些無法串成系統!它們很大程度只是流程上的連接!你很難脫離職業背景說你需要什麼樣的素質。歷史的需要文史知識,文學的需要版本目錄學知雜志需要視覺美學技術,報紙需要新聞素養,太多不列舉學科融合可以理解。但是這過於寬泛,並且不屬於融合。只是你用編輯學科形式去承載其他學科的內容!編輯出版史,編輯業務,出版發行學等等課,並不能形成一個核心的知識群。我不敢懷疑這個學科存在合理性,畢竟自己沒有深入,只是本科。但是確實目前教育沒有找到核心所在。我一直說編輯。沒說出版。嗯嗯,是的。出版相對於編輯學科更加有體系。我個人認為這也是我們這個學科的出路和突破。出版在很多層面連接性很好。版面設計,印刷技術,材質選擇,油墨表現,發行營銷等等。牽涉到純粹的技術和經濟,美學理論。而且新的出版物形態,出版發行方式都是值得研究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