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評獎與發表

評獎與發表

發布時間: 2021-03-23 18:32:50

① 研究生9月發表論文可以參與評獎嗎

國獎一般在十月份,學校自己的獎學金就不是統一的時間了,有的在九月有的在十月,自己問清楚了提前准備論文就好。

② 畢業生推薦表上「獲獎情況」和「發表作品及參加賽事情況」的區別

可以,這個畢業生推薦表是沒有什麼剛性規定的,就是一個推薦表而已,用人單位都不一定看。我們學校的招聘基本上都不要,最多就是看一眼。

③ 國家獎項,有品質講的是什麼

現代社會處於信息時代,好酒也怕巷子深,正當參與競爭,以可靠的質量,出色的業績獲得認可有利於個人、集體或產品發展。但畸形的評選、假評選使這種競優走入歧途,假的多了,真的也難立足,評選正在遭遇公信力和信任危機。 而為什麼變味甚至違法的評選得不到有效制止呢?一方面與對其危害認識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相關部門即為組織者或利益相關方不無關系。

情景再現1:

海爾最近得獎了,但這個獎項沒有給海爾帶來預期的光環,反而演變為了被同行攻擊的「靶心」。1月11日,中國質量協會、中國用戶委員、品質雜志社共同發布了2006年全國白色家電產品性能比較試驗結果。 其中,在測試的電冰箱品牌中,西門子和海爾最省電;在洗衣機品牌中,海爾和松下洗得最干凈。測試發現,在冰箱類產品中,新飛和海信的能效指數相對於海爾、容聲品牌有較大差異。洗衣機類產品中,惠爾浦、榮事達、三洋的洗凈比相對於海爾、松下的洗凈比有一定差異;三星脫水雜訊、松下的洗滌雜訊相對較大。最終,主辦方還通過對這些產品進行星級評級的方法進行了標示。

隨即,中國家電協會和幾家在此次評選中「落後」的企業,對此次評選發表了質疑:評選的權威性如何體現?海爾一家企業分獲多類家電評選的冠軍,是否有些異常?

詭計揭秘1:

首先,國家對性能指標的判定只有合格與不合格,沒有星級之說。中國質量協會的測試結果顯示,部分名牌、免檢產品的性能指標與標稱值不符,存在虛高問題。

「其實,圈子裡的人都明白,很多評比的背後,都是金錢在起作用」,一位在家電行業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在記者采訪中,參與此次冰箱產品評測的某品牌相關人士表示,許多質量與技術檢測大多要收「贊助費」,這是整個行業的「潛規則」。檢測結果一邊倒、過分吹捧一個企業,這種有償排名的報告的確不少。而在家電銷售旺季到來之前,通過一次評測打擊主要競爭對手是企業常用的一個絕招,個別不道德的企業甚至在家電賣場大量散發影射對手、未經國家權威機構認可的非法報告。 就這件事而言,不管廠商有沒有花錢買獎,問題的關鍵還是要落在消費者身上。無論是打廣告還是評獎項,企業無非是想通過各種宣傳手段,最終達到推銷產品的目的。而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在對產品廣告宣傳的認知度日益下降,而行業內各類評選獎項的公平性也遭受到質疑後,選購家電產品的標准接近「真空」,成為了當務之急。

情景再現2:

上海倒塌的「樓脆脆」竟是獲獎樓,其所在樓盤曾獲「文明工地」稱號,讓人大跌眼鏡。但倘若看看這些新聞,你就見怪不怪了,排名靠前的大學是花錢買的排行,含三聚氰胺的奶粉是免檢名牌,權威鑒定部門違規做認證。很多大獎、品牌、優秀,其實不過是騙名騙錢的幌子。

詭計揭秘2:

評選活動的最初目的是鼓勵優秀,但泛濫的評獎、排行,真真假假的組織者,不能為外人道的潛規則,把本具參考意義的評選搞得烏七八糟,公信力全無。評選潛規則大致有如下幾種:按資排輩、權錢交易、評選造假。 有些評選還算正規,不收取參評者費用,但存在按資排輩傾向,什麼級別什麼獎項,地域和單位、人員身份要平衡,去年沒拿到獎的今年是不是考慮該輪一次?如此一來,評選不再是擇優,成了「排坐坐,分果果」,起不到鼓勵先進,促進競爭作用。

有的評選中存在腐敗。天津大學校長曾遇到過排行榜製作機構上門推銷生意,作家石鍾山抨擊文學藝術界關於獎項評定的見不得光的行為:「某人的獎是通過什麼關系拿到的,某人又在評委身上花了多少銀子……」,錢名互換,拿錢買名成為當今評選活動一大「潛規則」。有些評選中還存在拉選票,托關系現象,優不優秀不看實力,看人際關系。

也有參評者為獲獎而參評,平日不認真工作,集中精力做出少數精品送去參賽。送去參評的作品、產品光鮮亮麗,可圈可點,而其日常工作中大部分都平平庸庸甚至不達標。如果參與評選造假的是政府,老百姓就更要遭殃了。前不久某地為迎接上級檢查,覺得報刊亭有礙觀瞻,拆除了事,如此城市,即使評上衛生文明獎項又有何意義? 評選之所以盛行,因其中有利可圖。組織者利用評判大權暗箱操作搞名利交易,參評者交錢換名氣,再利用名氣狠狠賺錢。其間利益鏈條,催生了種種真真假假獎項、排行。

查處騙人的假評選不難,令其出具資質證明,參評者自覺抵制、舉報索取不正當費用的評選即可將其揭穿。真正困難的是那些確由權威機構組織,但在操作中不守正規程序,或者超出業務范圍,淪為斂財工具的評選。這些評選看上去頗有一定公信度,容易誤導群眾,如果涉及到健康安全項目,危害更烈。要想還評選以公信,整頓、取締假評選固然重要,用制度建設,法律監督來約束、規范有資質的合法評選,破除種種潛規則更加緊迫。

情景再現3:

記者走訪了百安居、樂安居、世紀中心、國安居等深圳市各大建材、家居商場。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打綠色、環保牌的產品佔了絕大多數,什麼「綠色產品」、「綠色建材產品」、「綠色環保產品」等證書令人眼花繚亂,而頒發單位則有中國中輕產品質量保障中心、中國建材協會、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等,讓人摸不著頭腦。 據記者查證,其中有不少產品的證書在國家環保總局官方網站上根本無法查到,有的雖然可以查到,但早已過了有效期限,更多的是那些沒有頒證權利的機構頒發各種無效的證書,這其中還包括一些著名的建材品牌。 綜觀建材家居市場上出現假環保認證情況,其中最多的情況就是偷梁換柱、打擦邊球,將一些合格證書或者某些部門、組織評的獲獎證書當綠色環保認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將通過國家十項強制標准說成是獲得「綠十環」認證。 詭計揭秘3: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要獲得這些環保標志、認證很容易,方法主要有兩招,一招是找一些協會組織、社會機構製造假的環保認證標志;另一招是乾脆花錢向有關機構買一個認證,價錢2000元-50000元不等。如果既不想出錢,又怕麻煩,就自己給自己捏造一個。 而所謂的綠十環更是莫名其妙,業內專家指出,2002年7月,國家頒布實施了室內外裝修材料10項強制標准,其實,這10項標准只是市場准入的最低標准,只要是合格產品就一定能通過。「綠十環」要求從設計、生產、使用到廢棄處理都要全控制,不僅要求產品把污染消除在生產階段,還要最大限度地減少該產品在使用以及廢棄處理時對環境的危害。因此「綠十環」認證要比10項標准認證嚴格得多。所以,到目前為止,真正獲得「綠十環」標志的企業還為數不多。所以可以斷定,目前市場上大部分號稱獲得「綠十環」認證的所謂綠色產品都是自封的,有的可能只是通過了10項強制標准認證。 詭計分析:

縱觀現在行業內的榜單和獎項,最讓人難以信服的是評選方法不透明,且大部分沒有一個科學、系統的調研過程作為基礎,單靠幾個專業人士、媒體人憑主觀意識進行評價,結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

現在大部分評獎媒體和機構打造的獎項和榜單似乎都是心血來潮之作,一些小網站掌握不了科學系統的市場調研也要開展評獎,這是誠信缺失的表現。

很多小網站在評選自己的年度榜單或獎項時,為了加強說服力,經常會把幾個知名的地板企業放進榜單中,但這些企業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獲得了這個榜單或獎項。

行業評獎不能說完全不可取,但沒有公正的評選過程和科學的評選調查,就會使評獎行為淪為雞肋,得不到公眾和行業的支持。

可以這樣說,即使這些獎項的評選方式足夠公正,市場調研足夠專業,這樣龐大的信息量一次灌輸給消費者,讓他們從中篩選自己需要的東西是非常困難的,更別提其中還有很多商業操作的水分。而且,對企業來說,這種獎項每年一評,人人有份,其帶給企業的榮譽也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

消費指南:

作為商家,參與一些國內、國際權威部門正規的大獎評選無可厚非,能真正憑借自己的質量獲得國內、國際權威部門舉辦的正規大獎,在某一領域榜上有名或得到了權威部門的認可,無疑能提高產品的身價。然而,誠信是商家的立身之本。作為商家應該明白,只有靠實力贏得的榮譽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只有真正高質量的產品才能贏得消費者長久的青睞。

當然,作為消費者,也務必理性地看待「國際大獎」,要提高識別獎項真假的能力,在選購商品時,切不要被各種假冒的「國際大獎」迷住眼睛。

④ 先頒獎還是先讓員工發表獲獎感言

程序上肯定是先頒獎,然後再讓員工發表獲獎感言。

⑤ 工作中得獎如何發表獲獎感言

獲獎感言要表達自己獲獎感想、對自己有幫助的人表示感謝以及今後努力方向。

⑥ 評獎評優論文發表有用嗎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一般來說是可以的

⑦ 發表論文和獲獎論文哪個好

獲獎論文更好看

⑧ 已經發表的文章能拿去評獎嗎

看看評獎說明不就知道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