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瘞鶴銘出版

瘞鶴銘出版

發布時間: 2021-03-23 13:41:03

Ⅰ 《瘞鶴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什麼意義

《瘞鶴銘》得到歷代書家的高度評價。如黃庭堅認其為「大字之祖」,作詩說:「大字無過《瘞鶴銘》。」《東洲草堂金石跋》雲:「自來書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貞白《瘞鶴銘》者。」 其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性術高,影響極大的著名碑刻。《瘞鶴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坐標意義,被譽為「大字之祖」,其藝術影響力綿長悠久、遠及海外。素稱「書法之山」的鎮江焦山,歷代書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為寶墨軒碑林中被譽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 ,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這是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內容雖不足道,而其書法藝術成就極高。

Ⅱ <瘞鶴銘>到底是哪位書法家寫的

瘞鶴銘》刻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傳為陶弘景書。其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性術高,影響極大的著名碑刻,楷書摩崖。存90餘字 ,

Ⅲ 誰知道瘞(yi)鶴銘詳細介紹下!

《瘞鶴銘》刻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傳為陶弘景書。其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性術高,影響極大的著名碑刻,楷書摩崖。存90餘字。

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後始有著錄,後遭雷擊崩落長江中,南宋淳熙間挽出一石二十餘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餘字。乾隆二十二年嵌於焦山定慧寺壁間,共九十餘字。未出水時之拓本稱「水拓本」,字數不多;出水後初拓本(五石本)即上皇山樵書。唐人孫處元《潤州經》認為系王羲之書,宋黃庭堅、蘇舜欽等亦持此看法;因陶弘景曾自號華陽隱居,宋人李石《續博物志》即認為系陶弘景書。

金山本《瘞鶴銘》原文: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余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彷彿,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後盪洪流,前固重局,余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Ⅳ 瘞鶴銘為什麼有行書筆意

這個問題,首先瘞鶴銘沒有過多的加入行書筆意,瘞鶴銘是南北朝時期的碑刻書法作品,他的主要書風是楷書+篆隸。因為那時候二王已經出現,如果加入行書筆意,那麼瘞鶴銘應該歸屬到二王體系下,然而,他是作為北碑的重要法帖存在,同帖學有明顯的分解,碑學主要是楷書和篆隸,所以由此可以看錯,瘞鶴銘沾染行書的法度可能性不大。
網路的解釋如下:
《瘞鶴銘》用筆純熟,體現出成熟楷書的書法特徵,同時也體現出書寫者很好的書法修養。用筆起收有致,撐挺勁健,多用圓筆藏鋒,逆起圓收,飽含篆隸之意,故意趣高古。而在此基礎上,北碑風格的方折用筆也間或出現,增強了其雄健之氣,從而體現了《瘞鶴銘》「意會篆分,派兼南北」的風貌。而且,在用筆上,《瘞鶴銘》與《石門銘》頗為相似,豪逸古樸,深沉凝重,鋒中筆圓,勢若飛動。主筆往往伸得很開,意如盪槳行舟意境幽遠。圓筆藏鋒,卻從篆隸變化而來。
南北朝時期位於唐朝之前,整體崇尚法度的全盛唐楷尚未出現,楷書的主要風格是尚韻的魏碑和魏晉小楷,這時候的楷書結字結體比較隨意,意趣天然古拙,規度性質不強,所以可能感覺有點類似行書的「隨意」。

Ⅳ 瘞鶴銘的藝術價值

《瘞鶴銘》發現以後,得到歷代書家的高度評價。如黃庭堅認其為「大字之祖」,作詩說:「大字無過《瘞鶴銘》。」《東洲草堂金石跋》雲:「自來書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貞白《瘞鶴銘》者。」 其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性術高,影響極大的著名碑刻。《瘞鶴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坐標意義,被譽為「大字之祖」,其藝術影響力綿長悠久、遠及海外。素稱「書法之山」的鎮江焦山,歷代書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為寶墨軒碑林中被譽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 ,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這是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內容雖不足道,而其書法藝術成就極高。
《瘞鶴銘》被譽為「大字之祖」,其藝術影響力深刻久遠、遠及海外。《瘞鶴銘》原刻於鎮江焦山西側臨江崖壁之上,大約在唐代後期或稍晚墜落江中,破裂殘損。自宋代《瘞鶴銘》殘石被發現以來,歷代書法家均給予其高度評價,對它的時代、作者、思想藝術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

Ⅵ 瘞鶴銘:全文的內容

瘞鶴銘

《瘞鶴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坐標意義,被譽為「大字之祖」,其藝術影響力綿長悠久、遠及海外。
《瘞鶴銘》原刻於鎮江焦山西側臨江崖壁之上,大約在唐代後期或稍晚墜落江中,破裂殘損。自宋代《瘞鶴銘》殘石被發現以來,歷代書法家均給予其高度評價,對它的時代、作者、思想藝術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且至今未有定論,成為千古之謎。
清代康熙52年,閑居鎮江的蘇州知府陳鵬年曾募工打撈出5方《瘞鶴銘》殘石,共93字。經歷代專家考證,《瘞鶴銘》原文應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瘞鶴銘》殘石的打撈成為縈繞在學術界的一種「情結」。1997年,鎮江博物館和焦山碑刻博物館聯合對「瘞鶴銘」殘石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考古、打撈,發現了「欠」和「無」二字,但仍殘缺很多。2008年10月8日,《瘞鶴銘》殘石打撈考古開工。此次打撈工程主要由鎮江水利局水投公司、省交通工程公司實施,焦山碑刻博物館、鎮江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全程介入,動用一艘打撈船、一艘挖泥船、兩條小工作艇,利用現代化的打撈技術,包括GPS技術、超聲波技術、多波束水下地形測量技術及潛水等,對焦山西麓江灘進行一次科學、全面的打撈考古作業。
素稱「書法之山」的鎮江焦山,歷代書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為寶墨軒碑林中被譽為「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這是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內容雖不足道,而其書法藝術誠然可貴。
此銘究竟是何人所書?歷來就有爭議。宋人黃長睿考證它為梁代陶宏景所書。陶宏景隸書、行書均佳,當時他已解官歸隱道教聖地鎮江茅山華陽洞,故認為屬於他的墨跡。另一說,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他生平極愛養鶴,在家門口有「鵝池」。他常以池水洗筆,以鶴的優美舞姿來豐富他的書法。傳說此銘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兩只仙鶴而作。還有以為唐代王瓚、顧況所作,但均無確據、由於書法絕妙,後被人鐫刻在焦山後山的岩石上,因被雷轟崩而墜江中。至宋代淳熙年間(1174一1189)石碑露出水面,有人將它從江中撈起,仍在原處豎立起來,許多人前來觀摩摹拓,有的甚至鑿幾字帶走,學者們也來研究它,因而遠近聞名。不意數十年後,其碑又墜入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鎮江知府陳鵬年募工再度從江中撈出,粘合為一,僅存殘字九十餘個,移置焦山觀音庵。現在,在寶墨軒仍有《重立瘞鶴銘碑記》,碑記文中說到:「蓋茲銘在焦山著稱,殆千有餘年,沒於江者又七百年。」敘述了這段經過。碑文存字雖少而氣勢宏逸,神態飛動,讀之令人回味無窮。北宋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其勝乃不可貌」,譽之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則推崇其「筆法之妙,書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為南朝時代書法氣韻,特別是篆書的中鋒用筆的滲入;加之風雨剝蝕的效果,還增強了線條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韻味。此碑的拓本及字貼久傳國際,名震海內外,是研究書法藝術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書,而又可從中領會楷書發展過程中之篆、隸筆勢遺蹤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Ⅶ 王羲之 瘞鶴銘真跡

是的!在焦山

Ⅷ 瘞鶴銘的宋拓本

南北朝梁國摩崖刻石《瘞鶴銘》的宋拓本。剪條裝,共15頁,每頁 2字,縱24.5厘米,橫14.6厘米。書法厚重高古,用筆奇峭飛逸,雖稱楷書,略帶隸書和行書意趣,字里行間顯露出六朝時期的風韻,為隋唐以來楷書的風范。歷代文人書法家評價甚高,對後世書壇有較大影響。此銘早拓本流傳極少,此冊紙墨醇古,字無剜剔,神完氣足,宛如真跡,「未逐吾翔」的「逐吾」 2字左只稍損,「翔」字左「羊」部右點尚見;「胎禽浮」的「浮」字左下點尚存,實為現存最舊拓本。此拓本有潘寧題簽,潘寧、王文治、費兆錕、鐵保等跋,並有南宋「游似」、清「崇恩私印」、「石賓」等藏印23方。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