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發表的多篇訓詞
❶ 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發表演講具體說了什麼
1938年7月17日,盧溝橋事變後的第10天,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這對蔣介石來說,是一個大的進步。
❷ 蔣介石在退出聯合國後發表的《告全國同胞書》
日本已向我們聯合國家正式簽訂降書,世界反侵略戰爭至今已經完全結束了。我們中國八年來艱辛的抗戰,到今天才算是達到了最後勝利的目的。今天是薄海騰歡的一天,也是我全國同胞在飽受艱難備嘗痛苦之餘,應該慶祝鼓舞的一天。我們遙祭國父,告慰我們中華民國開國導師在天之靈,也可以告慰國民革命先烈和抗戰期中慷慨捐軀的軍民先烈之靈。我全國軍民經過這八年來無比的痛苦和犧牲,始結成今日光榮的果實;這一個光榮的果實,是全國同胞每一個人所應該十分尊重的保持的,只可使之發揚光大,不可使之有所損害,以至於喪失。中正個人感懷過去全國的奮斗,撫念當前的滿目瘡痍,更覺得感想萬千,不知所雲。在此從戰爭到和平的緊要關頭,我們正與各盟邦,結束五十年來日本侵略主義釀成的險惡局勢,共同締造東亞與世界普遍永久和平與安全;我們更須在四鄰親睦,四境安定之中,收十戰局,恢復秩序,救濟收復區被難同胞,撫恤死傷軍民的遺族,安輯閭閻,醫治疾苦。而且為使過去犧牲真正有代價,更必須在此時此際開創民主憲政的規模,鞏固國家統一的基礎。我全國同胞在過去曾經團結一致以支持抗戰,爭取勝利,在今後必能團結一致,使民主與統一共底於成,使民生主義的政策與計劃在我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得以貫徹實施。因此在薄海歡騰同祝勝利之今日,僅以國民政府關於內政最重要最具體的方針,陳述於我全國同胞之前,共資策勵。
第一、我們革命抗戰的目的,不只是在戰勝敵人,並且要建立三民主義新中國。在此八年抗戰之中,我全國軍民,歷盡艱辛,今當抗戰結束之後,全國同胞應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我們中國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全國人口大多數為農民,其次為工人,我們作戰部隊兵員的補給,以農民為主要來源,而後方武器與民生物資的生產以工人為基幹。在此抗戰的綿長歲月之中,工商都市大批殘破不堪,於是軍隊兵員的補充,與國家戰費的負擔,乃大部分都落在農民的肩上。今當抗戰勝利結束之際,農民之服役者,與工人之生產者,皆應使之早日減輕其義務與負擔。國民政府體念及此,決定在今日頒發明令,全國兵役,自今日起,一律緩征一年。全國軍隊現役士兵,亦由軍政機關擬定退伍步驟,分期實施。國民政府對於戰士授田的辦法,亦已依照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所決定的綱領,次第訂定,剋期實施。凡我曾經陷敵各省本年度的田賦,一律豁免一年;後方各省亦定於明年度豁免田賦一年。並責成主管機關和地方政府,依照二五減租的原則,參酌各地實況,擬訂減租辦法,限於本年十一月十二日以前,呈請國民政府核定,予以實施。我們認為,必須農工有喘息之機,而後社會有蘇生之望;而且必須農村生活有提高的方法,而後工商都市有復興的基礎。所以國民政府為全國同胞謀休養生息的最低限度辦法,不得不著重於農民與工人的負擔之減輕,使其生活得以改善。至於其他積極方面,民生主義政綱和政策之實施,國民政府自當視此為實現三民主義之首要,引為政府今後最大之職責。
第二、抗戰結束之後,民主憲政不容再緩。國民革命的最高理想是全民政治,實現理想的最要關鍵,還政於民,而國民大會是國民政府還政於民必經的階段,也是國民革命必須完成的重要程序。在抗戰發動之初,我們預期抗戰勝利與憲政實施,畢其全功於一役。今當抗戰勝利結束之際,我們認為:憲政實施愈早愈好,因此召開國民大會不可再事遷延。我懇切希望全國同胞與各方賢達能一致真誠的為國為民盡量協助政府這一個政策,促成國民大會的及早召開,以祈求民主政治的及早完成,而不可再加以阻撓。當此長期抗戰勝利結束的時期,正是建國大業開始的機會,政府施政的方針,必將本於大公,出以至誠,只要是在革命建國的最高原則三民主義不至動搖,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法統不致紊亂的前提之下,一切問題無不可以推誠相與,方能求得合理合法的解決。尤願社會賢達,各黨領袖,皆能參加政府,共策和平建國的百年大計。而在召開國民大會之前,政府甚願博訪,期無缺憾,就是國民大會的代表名額和其他有關的問題,政府亦可順應輿情使之合理的增加,和合法的解決。至於保障人民自由問題,國民政府除已切實施行人身自由保障法以外,且已決定剋期取消新聞檢查制度,使人民有言論的自由;並將制定公布政治結社法,使人民有結社的自由。務使各政黨皆有共同的軌轍和合法的地位。如此,民主政治始能追溯英美以樹立五權憲法的典型。總之,我們要實現民主政治,應以法治為憲政的基礎,以憲政為民權的保障。軍閥時代以武力作政爭,借地盤以自固的惡習,早成過去,決不是現代民主國家所當有,亦不是和平建國時代所許可。必使國內一切問題皆循政治方法求得解決,各方意見遵循法律軌轍以為標的,而後我革命先烈及全國同胞五十年來所共同祈求的根本大法,不至重蹈民國初年的復轍,這是我們政府唯一的方針,也是全國人民最迫切的需要。
第三、國家的統一,是近代立國絕對必需的要素,抗戰結束之後,國家統一,必因國民全體的協力愛護而有堅實的保證。我們知道,國家統一是抗戰勝利的保證條件,我們更要知道,國家統一是民主憲政的唯一基礎。惟有統一的國家,才能收獲最後勝利的成果;亦惟有統一的國家,才能保障民主制度,發揚民意,集中民力,維護主權的獨立,完成建國的大計,以貢獻於國際和平與世界的繁榮。我們要完成國家的統一,惟一的前提,是要我全國軍隊國家化,在我國家領土之內,不可有私人的軍隊,亦不再有任何一黨軍隊;惟有軍隊不受個人私利一黨私見支配,而後國家的統一,乃有真正確實的基礎。我今日代表政府特別負責聲明,凡受國家編組和恪遵軍令的軍隊,其待遇必一視同仁,決不有所歧視;而且中國國民黨二十年來之軍隊黨部,今已完全撤銷,以樹軍隊國家化的先聲。我們希望全國同胞,認定軍令政令的統一,為國家存亡所系的命脈,共同一致,期其實現,加以維護。謹掬衷忱,為我國家的前途與人民的福利作懇切的呼籲。
上述三點,是我們當前最低限度的設施和最為迫切的要求。只要全國同胞撫循革命的歷史,接受抗戰的教訓,自能領悟破壞之後,必須繼之以建設,則破壞時期所受痛苦犧牲,終算是獲得了寶貴的代價。八年以來,我淪陷的同胞,或流離轉徙於異鄉,或顛頓病困於窮途,亟待救濟;尤其是殘臂斷股的戰士,和孤兒寡婦的遺族,未尚撫恤;與後方同胞服兵役者,為國忘家,從事生產者負擔綦重。言念及此,不勝戰栗。所以我們今後的工作,不獨要恢復戰時為平時,並且要轉化無業為有業。我們國家的基礎,比聯合國任何一國為薄弱,我們抗戰的時間,比聯合國任何一國為久長。我們不但要在戰火的廢墟上精誡團結,一德一心建立現代國家,並且要充實國力,與聯合國共同負起國際和平世界繁榮的責任。我們在創巨痛深的破壞之後,面對任重道遠的建國大業,深覺工作的紛繁,彌感責任的重大。我誠懇希望全國同胞,對於上述最低限度的設施和最為迫切的要求,要舉國一致積極推進,期於完成。我們過去的工作,是軍事第一,勝利為先;我們今後的努力,則在國家統一,政治民主。我們只有共循統一與民主的道路,完成建國工作,實行國父的三民主義,才能同臻於國力充沛民生康樂的境域。五十年國民革命所期求,八年抗戰所祈向,就在於這個最大最後的成功。總之,我們必須以和藹親睦共同互助的精神,正視八年來國內殘破創痍的現實,而導國家於復興;更必須以堅毅刻苦,自覺自勉的精神,使我中國躋於平等自由的現代國家之林,以慰國際友人的期望。我在今天溯憶抗戰的初衷,敬悼忠勇的先烈,感謝友邦的援助,懷念人民的痛苦,真覺得感想無限,特以這個內政方針普告於全國國民,切望真純坦白,共矢精誠,同負責任,以實現我們國家民族迫切的要求,達成我們全國一致奮斗共同建設的使命。
❸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講話,事
√ |
❹ 關於蔣介石資料
【蔣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軍事家、教育家、思想家、書法家、詩人。1906年,在中學讀書時即向家裡提出要求到日本學習軍事。赴日後,因非公費派遣,不能入軍校,只能就讀於東京清華學校。1907年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1908年春被保送日本東京振武學校,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910年入日本陸軍第13師野炮兵第19團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時歸國,自「二次革命」後追隨孫中山。1924年國民政府成立黃埔軍校,蔣介石出任校長。黃埔軍校是近代培養中國軍事人才的搖籃。蔣介石兩次指揮東征,避免中國走向分裂,凝聚中華,初步完成中國統一。抗日戰爭前期,蔣介石主持制定了對日軍持久消耗的戰略方針,在軍事委員會下劃分若干戰區,中國陸海空軍大元帥,並一度兼任第一、第三、第五、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國民黨軍在正面及敵後戰場抗擊日軍進攻,先後進行了平津、淞滬、太原、徐州以及保衛武漢等戰役,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1943年1月被同盟軍推舉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全面負責主持指揮東方戰場的軍力,牽制抵禦抗擊日本法西斯。
蔣介石學留日本時就對日本國民性有認識,認為中日必戰。一次日本教官在上生物課,指著桌上的一塊泥說裡面有3萬萬寄生蟲就象中國人一樣多,當時激怒了正年輕氣盛的老蔣,蔣隨即走上講台將那塊泥分成若干,並只著最小一塊說,這裡面的寄生蟲就象日本人一多…… 留學日本22歲時所做一首詩表達了他當時的雄心壯志: 「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蔣介石曾在日記中表示他不喜歡政治,他寫道:「政治使人過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誼何在?」,但他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不得不參與政治,並成為高手。1927年秋,蔣介石赴日時曾回答記者說,他最佩服的歷史人物是岳飛、文天祥,最崇拜的偉大人物是孫中山。蔣介石上台就已經著手准備對日戰爭。西方評價蔣介石是遠東地區骨頭最硬的領導人。
1932年在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1932年1月29日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後蔣介石向報界發表談話說「余決心遷移政府。與日本長期作戰,將來結果不良,必歸罪於一人。然而兩害相權,當取其輕,政府倘不遷移,隨時受威脅,將來必做城下之盟。此害之大,遠非一人獲罪之比。余早有志犧牲個人,以救國家,他復向所惜哉! 」隨後蔣介石通電全國 「同胞慘遭蹂躪,國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氣,寧能再忍? 我十九路軍將士即起為忠勇之自衛,我全軍革命將士處此國亡種滅,患迫燃眉之時,皆應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為革命盡責任,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以與此破壞和平,蔑棄信心之暴日相周旋 !中正與諸同志久共患難,今日雖在野,猶願與諸將士誓同生死,盡我天職。」在蔣公的感召下第十九軍、第五軍(第五軍是後來蔣介石暗中派遣的,參戰也是打的十九路軍旗號)將士與上海民眾同仇敵愾、奮勇抵抗、浴血奮戰迫使日軍在30多天的攻勢中屢戰屢敗,迫使東京四易其帥,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1932年3月3日在國聯的緊急要求下,中日雙方同意停戰。「一·二八」抗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第一次與世界強國打成了平手,震動了日本。此後,國內外對國民政府領導的抵抗都一致肯定。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反對孤注一擲的作戰方法,強調對日作戰是一場長時期持久的戰斗,必須「以時間為基礎, 與敵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時」。他反對「一線配備」與「一次決戰」,認為那樣做,一敗之後,將永無復興之望。他說:「我們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他把我們第一線部隊打敗之後,我們再有第二、第三等線的部隊去補充,把我們第一線陣地突破以後,我們還有第二、第三各線陣地來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1936年6月,蔣介石對英國人李滋羅斯說:「對日抗戰是不能避免的。由於中國的力量尚不足擊退日本的進攻,我將盡量使之拖延。」他還說:「當戰爭來臨時,我將在沿海地區做可能的最強烈的抵抗,然後逐步向內陸撤退,繼續抵抗。最後,我們將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維持一個自由中國,以待英美的參戰,共同抵抗侵略者。」可見蔣介石早已經料出後來戰事的發展進程並為此作了准備。中國國民政府自1935年起前後在上海附近修築了吳福線、錫澄線、乍平嘉線三道國防工事年1937就已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