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出版地指什麼

出版地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22 15:58:06

出版號是什麼

出版號即為國際標准書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簡稱ISBN,由條型碼和那一串數字組成。

採用ISBN編碼系統的出版物有:圖書、小冊子、縮微出版物、盲文印刷品等。2007年1月1日前,ISBN由10位數字組成,分四個部分:組號(國家、地區、語言的代號),出版者號,書序號和檢驗碼。2007年1月1日起,實行新版ISBN,新版ISBN由13位數字組成,分為5段。

即在原來的10位數字前加上3位EAN(歐洲商品編號)圖書產品代碼「978」。在聯機書目中ISBN可以作為一個檢索欄位,從而為用戶增加了一種檢索途徑。

(1)出版地指什麼擴展閱讀: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將於2005年1月出版新的標准,該標准將以13位數字的BooklandEAN條形碼,作為圖書和圖書相關產品的唯一條形碼。到2007年1月1日起,全世界所有ISBN代理機構將只發布13位的ISBN。

所以,出版社將有兩年時間來完成10位ISBN到13位ISBN的升級。過渡期間內(2005~2007年),鼓勵出版社根據國際ISBN中心(International ISBN Agency)出版的《13位國際標准書號指南》為同一個文獻提供10位和13位的ISBN號。

新的國際標准書號在國際上簡稱「ISBN-13」。而前綴碼979將作為ISBN-13備用的新系列號碼,在978系列號碼用盡後開始啟用。在使用ISBN-13時,EAN-13條碼與ISBN-13數字碼需同時排列,且ISBN-13數字碼應排在EAN-13物品條碼上方。

它包括國際標准書號的標識符「ISBN」、數字型大小碼以及數字型大小碼各標識組間的連字元「-」。而與物品條碼編碼相同的13位數字則應連續排列(無連字元和空格)在物品條碼下方,其前也無須添加國際標准書號的標識符「ISBN」。

Ⅱ 出版社是干什麼的

出版社是指從事書籍、報紙及刊物出版,通過經營獲得利益、名聲或者知識積累目標的企業。它的主要工作是先付給作者一定的報酬,再把該作品通過合法的渠道進行市場推廣和銷售。
出版特徵:
一、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二、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刷新、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三、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四、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Ⅲ 出版社是干什麼的

出版社是指從事書籍、報紙及刊物出版,通過經營獲得利益、名聲或者知識積累目標的企業。它的主要工作是先付給作者一定的報酬,再把該作品通過合法的渠道進行市場推廣和銷售。
出版特徵:
一、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二、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刷新、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三、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四、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Ⅳ 出版地指的是什麼意思

出版地,其實就是印刷地,即那個省的出版社印刷的。
(1) 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
(2) 泛指書刊、圖畫等的編輯、印刷、發行等工作。

Ⅳ 請問 出版和發行 各指什麼及其他。

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出版和發行
我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表達一下
所謂出版就是說選擇稿件編輯,然後印製成書。
所謂發行就是通過一定的渠道把書賣出去。
在90年之前的出版業,當時出版社都還沒有建立自己的發行隊伍,大多依靠新華系統,也就是新華書店來完成發行工作。那時候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民營的私人書店很少,所以出版社只需要把書交給新華書店,實際上就等於完成了發行工作。
但在90年以後,許多的民營書店破土而出,出版社逐漸意識到自辦發行的迫切需要,畢竟不能把生命線放到第三方手中。況且通過新華書店再專賣給民營書店也不是很合理的方法。這時候起,各家出版社紛紛自己辦起了發行,有自己的發行人員把書發給新華書店系統(主渠道)和民營書店系統(二渠道),這時候發行許可權是掌握在出版社手裡的。

現在擁有出版許可權的只有出版社(當然,比如有些名稱上貌似書店,比如三聯書店、中華書局之類的,但是他們實際上都是出版社,名字都是按照解放前的,沒有改動),所以所有的圖書版權頁上印製的出版方都是XXX出版社。

至於發行的情況,據我所知,目前全國560家出版社,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發行渠道。這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發行許可權都還是出版社自己,那麼為什麼有些書的版權頁上會把發行單位寫成:新華書店呢?
原因有如下幾條:
一、新華書店是一個老品牌,出版社希望讀者能夠集中的到新華書店去購買圖書;
二、沿用舊的習慣,沒有改變;
三、北京新華書店的總店,他們有時候喜歡包銷大批量的書,所以一些書的版權頁上也會照顧性的寫上他們的名字;
四、有極少一部分的專業社和部位社,他們規模小,沒有自己的發行人員,往往通過系統發行,這時候他們也會把發行寫上:新華書店。這類書往往集中在文件、學習材料之一類上。

如果你想要開書店需要如下步驟
1、准備注冊資金,成立公司,並到相關工商部分背案,具體事宜你可去所在地的工商部門咨詢;
2、選擇適合的場地與經營的主要圖書品種;
3.、聯繫上游供貨商,一種選擇是找出版社,另一種是找大的批發商;初期建議找批發商(目前圖書的批發商大多是民營的書店,新華書店在零售上很強,但在批發上做的不好),因為出版社太多,你沒有精力一家一家聯系,而且你的規模小,出版社也不會把你放在眼裡;
4、付錢進貨,銷售。

進貨折扣不是固定的,這主要跟書的類別、書的性質(是出版社做的還是書商運作的)、出版社的品牌有關系
一般情況:社科的折扣在60%-75%之間;
教輔、少兒在35%-55%之間
這主要是要靠你談的
一般的情況是,批發商在自己的進貨折扣基礎上再加5%專賣給下級經銷商,因為你是直接先款後貨的,可以向他們討價。

大致如此,有什麼你再問我吧。

Ⅵ 出版社和出版地是什麼關系

出版地就是出版社所在的城市

Ⅶ 省級以上出版機構是指哪些

1. 人民出版社
2. 人民文學出版社
3.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科學出版社
5. 人民郵電出版社
6. 商務印書館
7. 中華書局
8. 機械工業出版社
9. 電子工業出版社
10. 中國農業出版社
11.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2. 人民衛生出版社
13.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4. 化學工業出版社
15. 石油工業出版社
16. 法律出版社
17. 國防工業出版社
18.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9.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 中國電力出版社
22.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3.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4. 經濟科學出版社
25. 三聯書店
26. 地質出版社
27. 海洋出版社
28. 氣象出版社
29. 冶金工業出版社
30. 作家出版社
31. 人民體育出版社
32. 中國文聯出版社
33.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34. 兵器工業出版社
35. 航空工業出版社
36. 語文出版社
37. 人民音樂出版社
38. 中國計量出版社
39.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40. 地震出版社
41. 軍事科學出版社
42. 原子能出版社
43. 中國文學出版社
44. 宇航出版社
45. 外國文學出版社
46. 外文出版社

Ⅷ 什麼叫出版出版物出版是指什麼出版物是指什麼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