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宣和北苑貢茶錄出版

宣和北苑貢茶錄出版

發布時間: 2021-03-22 03:13:48

『壹』 中國茶樹的栽培歷史是怎樣的

茶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飲料作物。飲茶、藝茶始於中國西南。戰國以前,飲茶和茶業主要在巴蜀和漢中的部分地區。秦漢統一中國以後,飲茶和種茶由巴蜀首先東傳到荊楚廣大地區。漢代,茶的飲用和栽種傳播到了湘粵贛毗鄰的茶陵一帶。至三國和兩晉時,飲茶不但流行於中原官宦人家,在長江下游和江浙沿海一帶,飲茶之風也非常盛行。並出現了一些
「彌谷被崗」的茶園。唐代,茶進一步發展為全國性的一種飲料,其產茶的區域,已遍及長江流域和河南、陝西等地。並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陸羽《茶經》。《茶經》分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等十篇,講述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用茶的葯方等。書中對於茶樹形態、茶園的擇地和採摘進行了描述和總結。如:「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對不同生態環境所產茶葉的質量,也作了評述:「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又明確提出:「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對於「茶之筍者」要「凌露」采之;「茶之芽者」,要選「中枝穎拔者」采之;天氣則「其日有雨」或「晴有雲不採,晴采之。」陸羽總結的這一採摘經驗,直至明清的有些茶書中,仍奉為經典,井作為某些名茶的采摘要求在運用。

但《茶經》中對茶樹的栽培方法的敘述卻很簡略,只提到「法如種瓜,三歲可采」一句。只是到了韓鄂的《四時纂要》中才有詳細的記載:「種茶,二月中於樹下或北陰之地,開坎圓三尺深一尺,熟劚著糞和土,每坑種六七十顆子,蓋土厚一寸強,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種一方,旱即以米泔澆。此物畏日,桑下竹陰地種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糞、蠶沙澆壅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帶坡峻,若於平地,即須於兩畔深開溝壟泄水,水浸根必死。……茶未成,開四面不妨種雄麻、黍穄等。」又載「熟時收取子,和濕土沙拌,筐籠盛之,蓋穰草,不爾即乃凍不生,至二月出種之。」這是中國有關茶樹栽培技術的最早記載,也是清以前所有茶葉文獻中關於茶栽培的最完整記述。

北宋茶區北限的南移,也促使了茶葉生產技術中心的南移。繼唐朝顧渚(江蘇宜興和浙江長興相界處)之後,福建建甌的北苑成為中國的茶葉生產技術中心。有宋一代,建州和北苑成了出版茶書最多的地方。蔡襄《茶錄》、《東溪試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和趙佶的《大觀茶論》等均以建甌或北苑貢茶為主要描述對象。從茶書的數量和內容上看,宋代建甌貢茶代表了中國當時茶樹栽培和茶葉製造的技術水平。宋代茶樹栽培技術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茶樹品種分類和茶園管理方面。在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中,根據茶樹的外形、葉形、葉色、芽頭大小和發芽早晚等不同情況,將北苑一帶的茶樹地方品種歸納為七類:一「白葉茶」,其特徵是「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端」;二「柑葉茶」,葉厚芽肥、狀類柑葉,是喬木型的良種茶樹;三「早茶」,發芽較早,一般都用其作「試焙」;四「細葉茶」,生沙溪一帶山中,「葉比柑葉細薄」;五「稽茶」,芽葉細小厚密,呈青黃色,發芽也遲;六「晚茶」,特點近似稽茶,但較諸茶更晚;七「叢茶」,也稱櫱茶,是灌木型茶樹,一歲「發者數回」。這是古代對地方茶樹品種最早的分類記載。關於茶園中耕除草,《四時纂要》中只有「二年外方耘治」一句。據《北苑別錄》所引的《建安府志》載:「茶園惡草,每遇夏日最烈時,用眾鋤治,殺去草根,以糞茶根。名曰開畲。若私家開畲,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再如茶園冬管和茶樹越冬保護方面,有了「摯稻糠入茶園培壅根株」的措施。

明清時期,在茶園管理方面有所發展,認識到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等與茶葉質量和產量的關系。如明程用賓在《茶錄》中指出:「肥園沃土,鋤溉以時,萌櫱豐腴,香味充足」,羅廩在《茶解》中也指出:「茶根土實,草木雜生則不茂,春時薙草,秋夏間鋤掘三四遍,則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覺力薄,當培以焦土」;「每茶根旁掘一小坑,培以升許,須記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明代中期以前,中國種茶基本都採用種子直播的方法。清代,福建建甌一帶的農民,發明了壓條繁殖茶樹的方法。明末清初還出現了茶樹台刈技術,使用的方法有伐、燒和刈等。晚清時還出現了一種與茶修剪有關的光緒時的「種理茶樹之法」,據《時務通考》記載:「其茶樹生長有五六年,每樹既高尺余,清明後則必用鐮刈其半枝,須用草遮其餘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後方去其草,此時全樹必具發嫩葉,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猶好。」

『貳』 《茶經》是誰寫的

陸羽
參見周傑倫《爺爺泡的茶》

『叄』 宋代茶葉達到鼎盛時期都出現過幾種貢茶,叫什麼

飲茶到了宋代,飲茶風俗已相當普及,「茶會」、「茶宴」、「鬥茶」之風盛行。帝王嗜茶,也數宋代最甚,特別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101~1125年)更是愛茶頗深,親自撰寫《大觀茶論》。皇帝嗜茶,必有佞臣投其所好,以求幸進。因此,宋代貢茶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保留宜興和長興的顧渚山貢茶院之外,在福建建安又設專門採制「建茶」的官焙,規模之大、動員役工之浩繁,遠遠超過顧渚。
宋代宋子安《東溪試茶錄》(1064年前後)記述:「舊記建安郡官焙(貢茶工場)三十有八,自南唐歲率六縣民采造,大為民間所苦…二至道(公元 995~997年)中,始分游坑、臨江、汾常、西蒙洲、西小豐、大熟六倍隸屬南創,又免五縣茶民,專以建安一縣民力栽足之……。
建安即現今福建省建甌縣,境內建溪兩岸、鳳凰山麓盛產茶葉,且天然品質好。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開始設立官焙,專門採制龍風餅茶,供朝廷享用。其中鳳凰山麓北苑的貢茶最為出名。宋•熊蕃著《宣和北苑貢茶錄》(熊蕃,建陽人,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遣使就北苑送圃茶,到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北苑貢茶極盛,熊蕃親見當時情況,遂寫此書),記述了北苑貢茶的由來與發達沿革:
陸羽之《茶經》、裴汶之《茶述》,皆不評建安之茶。……昔日建安山川大抵閉塞,靈芽(茶)亦尚未顯名於世,至於唐末,猶依然如故也。此後,至北苑之茶出,始成為最佳之茶。……聖朝(宋朝)開寶(太祖的年號)末年,南唐降伏,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特備龍鳳之模,派遣使臣,命在北苑製造團茶,使與民間茶有區別,龍鳳茶蓋於此時所開始也。
宋太宗至道初(公元995年),詔造石乳、的乳、白乳(均為茶名)作貢茶。
至宋真宗咸平(公元998~1003年)初,丁謂為福建轉運使,監造貢茶,專門精工製作了40餅龍鳳團茶,進獻皇帝,獲得寵幸,升為「參政」,封「晉國公」。此後,建州歲貢大龍鳳茶各二斤,八餅為一斤。
至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蔡襄(君謨,公元1012~1067年)任福建轉運使時,又將丁謂創造的大龍團改制為小龍團,更受朝廷賞識。蔡襄《北苑造茶》待自序中有雲:「是年,改而造上品龍茶,二十八片僅得一斤,無上精妙,以甚合帝意,乃每年奉獻焉。」當時的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年)《歸田錄》記載,茶之品無有貴子龍鳳者,小龍團茶,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丁謂和蔡襄如此創制龍鳳團茶精品,貢獻討好皇帝,也曾遭到世人的譏諷與鞭撻。宋詩人蘇東坡就有詩雲:「武夷溪(即建溪)邊粟粒芽,前丁(丁謂)後蔡(蔡襄)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依上意又創造了「密雲龍」,比小龍團更佳。宋哲宗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又創造了「瑞雲祥龍」。至宋徽宗大觀(公元1107~1110年)初,皇帝趙佶著《大觀茶論》,認為白茶是茶中第一佳品。當此之時,又創制三種細芽及「試新」、「貢新」,即: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製造「御苑玉芽」、「萬壽龍芽」,大現四年(公元1110年)又造「無比壽芽」、「試新」,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造「貢新」。自創三色細芽後,「瑞雲祥龍」又似居細芽之下了。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一個善於造茶獻媚的轉運使鄭可簡,別出心裁,創制了一種「銀絲水芽」,即「將已精選之熟芽再剔去葉子,僅存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即模型),有小龍暴露蜿蜒其上,號『龍團勝雪』。」龍鳳團茶發展到「龍團勝雪」,其精美可算達到極點了。整個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間,北苑貢茶的製造技術不斷改進,先後創造出的貢茶品目,就有四、五十種之多。想要了解這方面更多資料可以訪問http://hi..com/御道_茶業/blog/item/35baa7ba601f93d237d3cac7.html裡面有全面的介紹宋代的貢茶制度以及各種各樣的貢茶。

『肆』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是誰的詩句

《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

年代:宋作者:梅堯臣

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
聞香已入中都府,團品爭傳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吳中內史才多少,從此蒓羹不足跨。

『伍』 唐宋明清的主要茶典籍

唐陸羽的《茶經》
唐張又新的《煎茶水記》
唐蘇廙的《十六湯品》
宋蔡襄的《茶錄》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
宋熊蕃 的《宣和北苑貢茶錄》
宋審安的《茶具圖贊》
明朱權的《茶譜》
明顧元慶的《茶譜》
明屠隆的《茶說》
明許次紓的《茶疏》
明程用賓的《茶錄》
明馮時可 的《茶錄》
明聞龍的的《茶箋》
明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
明 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
清劉源長的《茶史》
清余懷的《茶史補》
清冒襄的《岕茶匯鈔》

『陸』 我國歷史上所著的茶書有哪些

茶書開始於我國。它是我國古代專門論述茶的圖書,是茶葉科學書。

我國茶書,開始見於唐,唐朝是我國茶業和茶葉生產技術空前發展的時期。在唐以前,我國飲茶、經營茶,主要限於南方;北方初不多飲,但到開元年間,由於北方大興禪教,坐禪夜不餐食,只許飲茶,所以飲茶在北方也很快興起。唐朝時,北方飲茶的興起,有力地促進了南方茶葉生產和南北茶葉貿易的迅速發展。據記載,中唐以後,每到採茶時節,茶商雲集茶區,舟車相繼,貨如山積。唐朝茶業的繁榮景象,也引起了整個社會對茶的普遍重視。公元8世紀,唐代學者陸羽應社會的需要,親身實踐,廣泛調查,博採群書,編寫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

《茶經》全書三卷,分十篇,論述了我國種茶的歷史,介紹了茶樹的產地、品種、適宜生長的環境、栽培方法、生產工具、茶葉採摘、製造技術、煮茶飲茶的器具、烹茶用水的品第、煮飲方法、茶葉的種類、各地飲茶的習慣、茶史資料的搜集和各地茶葉的品質等等。可以說,《茶經》實際就是祖國全部茶書的總目。此書不但對我國茶葉種植事業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而且對世界各地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茶葉於公元850年首次傳到阿拉伯,後來傳入威尼斯、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地。

陸羽《茶經》是一部綜合性的茶書,我國茶書除《茶經》、《茶譜》和《茶論》等一類綜合性的著作以外,還有許多隻是就《茶經》中一項或幾項內容加以專門輯錄,有關茶的詩文和茶馬政要,專述其一,其他概不兼及。還有一類茶葉專著,也就是地方性的茶書,如專門記述福建建安茶葉的《東溪試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以及專門介紹芥茶的《羅芥茶記》、《洞山芥茶系》和《芥茶匯鈔》等著作。這類地方性的茶書,是專著一地或某一名茶的歷史、生產情況和茶葉特色的。

我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撰寫茶書的國家,也是撰寫茶書最多的國家。據萬國鼎先生於1958年在《茶書總目提要》所列,從唐朝陸羽《茶經》算起,至清末程雨亭的《整飭茶皖文牘》為止,我國歷史上刊印的各類茶書共97種。最近又發現了唐朝裴汶《茶述》、宋朝桑尼茹芝的《續譜》和明末無名氏撰的《茗芨》等3種茶書。如將萬國鼎的總目加上3種茶書,正好是100種。但這並不是准確數字,可以肯定,我國歷史上所著的茶書不止這些。

『柒』 《茶經》一書背後世祈為茶神,你知道是誰寫的嗎

茶 葉類著作中以陸羽 的《茶經》 為最早。陸羽(733——804)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薴翁」,又號「東岡子」,「竟陵子」。原本為棄兒,後為僧人收養,因不堪師傅虐待,離開了寺院,並一度曾為伶工,後隱居。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朱放等人論茶。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後來陸龜蒙 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一本茶葉專著。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茶 經》 分三卷十門,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其中「一之源」記茶的生產和特性;「二之具」記採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這兩節的中心是敘述餅茶的製法,即用甑蒸茶葉,用杵臼搗茶,放入鐵模中,拍以為餅,用錐刀開孔,用竹貫茶放入焙爐中焙之,最後剖竹或紉榖樹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四之器」記茶葉加工時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記述茶葉的飲用方法,把茶餅以緩火炙過,用木質葯研碾為粉末,用羅篩為茶末,煮時用鍑沸湯,一沸之時調以鹽少許,二沸之時一邊攪動一邊放入茶末。飲茶之時,因為茶色以淡黃為貴,所以要酌入越州出產的青瓷茶具中,乘熱啜飲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飲」,介紹了飲茶方法,列舉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餅茶(磚茶)。「七之事」中掇拾古書中有關茶的文字,敘述了茶的歷史。這部分所佔的篇幅較長。「八之出」,敘述茶的產地,並按上、次、下三個等級評價各地茶葉的優劣。「九之略」,講述野外茶葉加工的有關事宜。「十之圖」,即將上述九個方面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置諸座隅,以備便覽,實際內容還是九個方面。全書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種茶經驗和自己 的體會,包括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葯用價值等,是世界第一部關於茶葉的專著。

《茶 經》 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系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茶事活動的歷史,從而說明我國是世界上茶樹的原產地。《茶經·一之源》記載:「茶者,南方 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這是對茶樹的原產大樹種的描述,比英國人1823年在印度發現的原產大樹種要早一千多年。《茶經》還從植物學和古農學的角度,記錄了茶樹的植物形態、命名 、生態環境、種植方法,以及自古以來種茶的加工製作和飲方法等,表明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二,《茶經》對飲茶功的探討,為茶葉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基礎.書中把飲茶的作用概括為幾個可以理解和驗效的方面,即飲茶有解熱渴,驅凝悶,緩腦疼,明眼目,息煩勞,舒關節,盪昏寐等功效,同時《茶經》中還具體提出,飲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長期飲茶能「有力悅志」,「增益思考」,「輕身換骨」(減肥);茶葉還被列入醫葯處方,主治「瘺瘡」,「小兒驚厥」等症。三,《茶經》總結,推廣了迄唐代中期我國先進的造茶工藝.把造茶法歸結為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並提出了制茶質量的鑒別方法「別」。使得造茶有個完整的概念和統一的規范,便於推廣。這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在《茶經·二之具》和《茶經·三之造》中。四,《茶經》記載了一整套茶的煮飲法。總結出了被後人概括稱為的「煎茶法」的煮飲法,正如唐代皮日休在「茶經序」中所言:「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淪蔬而啜者無異也。」陸羽 的煎茶法是飲茶史上的一次飛躍,這種茶法至今仍然保留在閩越一帶的功夫茶和日本的茶道之中。

《茶 經》 的問世對於茶業和茶學的發展起到奠礎的作用。唐代皮日休評價陸羽 和《茶經》的功績時說:「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季疵始為《經》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其為利也,於人豈小哉!」[1]自陸羽著《茶經》以後,「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2]因此,《茶經》的問世還促進了中國與周邊民族和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的交往。

《茶 經》 流傳極廣,版本很多。除收入《百川學海》、《說郛》、《文房奇書》、《山居雜志》、《百名家書》、《格致叢書》、《唐宋叢書》、《小史集雅》、《學津討源》、《湖北先正遺書》、《唐人說薈》、《茶書全集》等叢書以外,還有大量的單行本行世,包括幾種明刻本、清刻本和民國刻本,以及日本刻本。日本天野元之助在《中國古農書考》一書中對《茶經》在日本的流傳情況有較為詳細的敘述,據他估計,《茶經》的刊本大約可以數上三十種[3]。還被譯成外文,收錄進英國人威·烏克斯所著的《茶葉全書》(AllAboutTea)中。

《茶 經》 之後,各種與茶有關的著相繼出現,據《宋史·藝文志》的記載,陸羽 在《茶經》三卷之外,又有《茶記》一卷、溫庭筠《採茶錄》一卷,不知作者的《茶苑雜錄》一卷,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一卷,毛文錫《茶譜》一卷,蔡襄《茶錄》一卷、沈立《茶法易覽》十卷,呂惠卿《建安茶用記》二卷,章炳文《壑源茶錄》一卷,宋子安《東溪試茶錄》 一卷,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一卷等12種。不見於「藝文志」的還有陶榖的《茗錄》一卷,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 ;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一卷。周絳的《補茶經》一卷;劉異的《北苑拾遺》一卷;王端禮的《茶譜》;蔡宗顏的《茶山節對》一卷,又《茶譜遺事》一卷;曾伉的《北苑總錄》十二卷;還有佚名的《北苑煎茶法》一卷;佚名的《茶法總例》一卷;佚名的《茶雜文》一卷;佚名的《茶苑雜錄》一卷等。

在眾多茶 葉類著作中,又以建安茶的著作最多。建安今屬福建,北苑是建安屬下的一個茶葉產地,其所產之茶,又名「建茶」。宋代福建是全國主要的茶葉生地之一,在宋代出現的各種茶錄、茶經中,以記建茶者為最多,第一本就是丁謂的《北苑茶錄》。丁謂在寫作《北苑茶錄》(又名《建安茶錄》)時仍然採用了繪圖的形式,所以有人稱丁謂的著作為「茶圖」。

緊接著蔡襄又撰《茶 錄》二卷,蔡襄認為陸羽 的《茶經》 ,不載閩茶;丁謂的「茶圖」雖載閩產,但僅僅是論采造,而不及烹試,於是作者便在皇佑中撰寫了《茶錄》二卷,並於治平元年(1064)自書刻石。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論茶」中說:「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又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並認為「茶味主於甘滑」。自唐至宋,飲茶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前者為煮茶,後者為泡茶,從而使茶器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宋代羅大經撰《鶴林玉露》中對此有如下的敘述:「《茶經》以魚目、湧泉連珠,為煮水之節。然後世淪茶,鮮以鼎鍑,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說。又陸氏之法,以末就茶鍑,故以第二沸為合量而下末。若以今湯就茶甌淪之,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4]《茶錄》下篇「論茶器」中的「湯瓶」相當於陸羽說的「鍑」。在「湯瓶」取代「鍑」的同時,製造湯瓶使用的金屬也趨於貴重。對此,《茶錄》中也有論述。

不過蔡襄的《茶 錄》也有不完備的地方,於是宋子安又作有《東溪試茶錄》 一卷。東溪,是建安的地名,書中對它的地理情況做了詳細敘述。宋子安作此書,目的是補丁謂「茶圖」和蔡襄《茶錄》之遺。書分八目,其基本觀點是品茶要辨所產之地,有的產地相距很近,而好壞差別很大。因此書中對於諸焙道里遠近,言之最詳。在「茶名」條中提到,「柑葉茶樹高丈余,細葉茶樹高者五六尺,叢茶叢生,高不數尺」。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推想到當時摘葉茶樹的大小。

《東溪試茶 錄》之後,講建茶的又有黃儒的《品茶要錄》二卷。黃儒是建安人。這本書專門論述建茶的採制和加工,不過這本書與別人的著作有個很大的區別,它不是專講有關建茶的好話,而是針對建茶在加工和制售過程中所出現的假冒偽劣現象進行暴光,以表建茶之真。全文約1300字。分為:一采造過時;二白合盜葉;三入雜;四蒸不熟;五過熱;六焦釜;七壓葉;八漬膏;九傷焙;十辨壑源沙溪。

黃儒之後,接著熊蕃又撰有《宣和北苑貢茶 錄》一卷。北苑位於建安東部的鳳凰山麓,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3)之初,在這里製造磚茶。到了宣和年間(1119-1125),北苑以盛產貢茶聞名。撰者熊蕃(建陽人)親自觀察了產茶的情況,並作了記錄。全文約一千七、八百字,舊注約一千字。所論皆建安焙造貢茶的法式,包括建安茶的沿革、貢茶的變遷、茶芽的等級,還列舉了貢茶四十餘種的名稱及其製造年份。書中附有三十八個圖,是熊蕃之子熊克所補,把貢茶的形態和尺寸一一圖示,以「寫其形制」。書出版於淳熙九年。

趙汝礪又作《北苑別錄》一卷。趙汝礪是熊蕃的門生,他在擔任福建路轉運使主管帳司之時,有感於《貢茶錄》一書中有不完備的地方,撰著此書,全書約二千八百字,舊注約七百字。補「別錄」所遺。熊氏書中輯入貢品,此書均有著錄。其內容詳於採茶、制茶的方法。在「採茶」條中寫道:「採茶之法……每日常以五更撾鼓,集群夫於鳳凰山(山有打鼓亭),監采官人給一牌入山,至辰刻則復鳴鑼以聚之」。在「揀茶」條中寫道:「小芽者其小如鷹爪」,「中芽古謂之一槍二旗是也」,「紫芽,葉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兩葉抱而生者是也」,「烏蒂,茶之蒂頭是也」,又說:「凡茶以水芽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烏蒂皆在所不取」。又在「榨茶」條中說:把蒸好的茶葉做原料的「茶黃」再三淋洗,放在榨機中使它出膏。

『捌』 宋代最有影響力的茶著作是

在宋代茶葉著作中,最有影響力的應該是蔡襄的《茶錄》,這被認為是繼《茶經》後第二部茶著作。
其他比較著名的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唐庚的《鬥茶記》、熊蕃、熊克父子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等。

『玖』 茶的歷史

中國是茶的祖國。中華民族是發現、栽培茶樹,加工、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悠久的產茶歷史,遼闊的茶區,優越的自然條件,精湛的採制技術,形成了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千姿百態的中國名茶。中國所以能形成四千餘年的茶文化歷史,是因為茶具有自然的、誘人的、獨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對人體特有的功效。
中國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鬥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於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於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於萬曆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茶經》,彭昌運的君山茶詩。
據查證,清朝以後,傳統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
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展,反而有的停產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百業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制的名茶如雨後春筍,這些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拾』 中國茶文化的著名茶學專著

唐陸羽的《茶經》
唐張又新的《煎茶水記》
唐蘇廙的《十六湯品》
宋蔡襄的《茶錄》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
宋熊蕃 的《宣和北苑貢茶錄》
宋審安的《茶具圖贊》
明朱權的《茶譜》
明顧元慶的《茶譜》
明屠隆的《茶說》
明許次紓的《茶疏》
明程用賓的《茶錄》
明馮時可 的《茶錄》
明聞龍的的《茶箋》
明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
明 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
清劉源長的《茶史》
清余懷的《茶史補》
清冒襄的《岕茶匯鈔》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