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版概念
A. 什麼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它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
(1)教育出版概念擴展閱讀:
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徵,科學地指明前進方向。教育理念並不就是教育現實,實現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出自《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恆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質特點,從根本上回答為什麼要辦教育。——出自《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
B. 梳理"教育"概念不同歷史時期的涵義(詳細點,拜託!)
教育概念的綜述
(一)西方歷代教育學家對教育含義的理解
誇美紐斯認為, 人人俱有知識、德行和虔信的種子, 但這種子卻不能自發地生長, 需要憑借教育的力量, 只有受過恰當的教育之後, 人才能成為一人。他沒有給教育直接下定義, 但很明顯, 上面的話是對教育的一種解釋。這裡麵包含著宗教的影響, 他認為人的天賦是上帝創造的, 知識、德行和虔信三個種子是自然存在我們的身上, 教育則使這些種子發芽生長。他的學說可以稱之謂「生長說」。
英國教育家洛克則主張人心沒有天賦的原則,人心是白紙, 通過教育能使兒童掌握知識和德行。是謂「白板說」。
法國教育家盧梭則提倡自然教育, 教育的任務是使兒童從社會因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歸於自然, 培養自然的人, 自由的人。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了作為獨立的一門科學的教育學的理論體系。他說: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 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 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德行」, 同時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因此他認為, 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和「無教育的教學」。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則把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狹義的教育中, 學校、負實際責任的教育者和教師是教育者; 廣義的教育是無意識的教育, 大自然、家庭、社會、人民及其宗教和語言都是教育者。他認為:「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類的身體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廣泛的發揮」。
美國教育家杜威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出發, 主張「教育即生長」。他給教育下過一個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 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 又能提高指導後來經驗進程的能力0。杜威的教育觀也是「生長說」,但與誇美紐斯的「生長說」有所不同。杜威把教育建立在兒童的經驗上, 雖然他認為兒童的經驗是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上的,但又認為經驗是人的有機體與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1]
(二)中國古代對教育的理解。
1. 在先秦古籍中教和育不連用,常用教來表述教育的現象和活動。
2. 春秋戰國末期《學記》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3. 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四書之一《中庸》稱:「修道之謂教。」
4. 戰國時期的荀子說:「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5. 戰國時,孟子最早把教育二字合為一體作為一個新詞使用,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6.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子使做善也。」
(三)現代社會中教育的定義
1、列舉教科書式的比較權威性的定義
(1)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必要手段。(《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
(2)傳遞社會生活經驗並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通常認為:廣義的教育, 泛指影響人們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各種活動。(《教育大辭典》)
(3) 廣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影響,俱得雲教育。只稱其結果,不計其方法;狹而言之,則唯有目的,出以一定方案者,始雲教育。此中亦分二類:對象及限期有定,其功效有可以明確表出者;反是,前者指學校教育,後者指社會教育。(《教育大辭書》)
(3) 廣義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進人們知識、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活動。(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
(4) 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 它區別於其他社會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人的培養。(潘懋元主編《高等教育學》)
(5)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
(6)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或教育的本質。( 王道俊, 王漢瀾主編《教育學》)
(7) 吳宗璜為首的「 主客體關系學」 研究課題組在《教育是什麼》一書中, 試圖用主客體關系的理論來論述教育問題。他們認為,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 總是力爭生存和發展的, 要生存和發展, 就要趨利避害,因此「 教育屬於人的趨利避害的活動」,「 人的教育, 或者狹義的教育, 應該定義為『 智能的積累遺傳』, 這是人的教育的基本特徵, 也是人的教育的『 本質』」。作者認為,當今的教育, 由於對思維——智力的機制和規律還沒有像對基因遺傳的機制和規律那樣已經被揭示和掌握,所以認識教育只能停留在人們可以認識和把握的外在行為的教育(傳授)水平上。作者斷言,「 當今人的教育, 本質上還是動物式的教育」; 傳統教育是「 傳授知識——接受知識」 的教育模式, 新型教育模式應是「 開發智力——培養創新」 的教育。
(8)魯潔在《教育: 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一書中對教育作了一個界定性的表述:「 教育實踐的出現,表明人決心要按照他的目的———人的理想存在來改造人的現實存在, 改變人在自然、自發狀態下的發展結果, 為此, 教育過程的人的發展是一種人的有目的的參與、干預下所發生的運動過程,由這一過程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的創造物, 可以說是一種「人造的人工對象」 。 魯潔的文章強調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 教育是使人在已有規定性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出自己的新的規定性來」,教育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2]
2.對認可度較高的教育定義的分析理解。
(1)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這個詞,有時還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詞使用。」[3]
上述的描述性定義中,教育有三層含義,即廣義的、狹義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詞,這目前在我國國內是通用的。
(2)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4] [5]
這個定義中:(1)「人」指各種年齡的受教育者;(2)強調「有意識的」,是為了把教育與其他並非有意,但可能對人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社會活動區別開來;(3)「目標」前加上「直接」二字,有兩層意義:不以影響人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活動不屬於專門的教育活動;教育除影響人身心發展外,還有間接目標,如推動社會發展。
作為名詞的「教育」,有廣義狹義之分,上述為廣義教育的含義,而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的教育。
「教育」作為動詞,表示教育活動進入行為狀態。
(3)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實踐活動。[6]
這個角度的定義點明了:首先,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並非偶然的、自發的活動。其次,教育是有背景條件的:是在一定的人類社會背景下,受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制約,並非是自然狀態下發生的。 再次,教育包含著規范、引導、限制等語義。
教育等同與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朗特里將教育定義為成功地學習知識、技能、正確態度的過程。單純從社會角度定義將教育曲解為外在強制過程,忽略個體的需要。而且過於寬泛,幾乎是生活的同義語。單純從個體角度定義,又會忽視社會要求在教育中的巨大影響。
理解這個角度對於教育的定義,就要理解兩個耦合過程:一方面根據社會的要求將個體培養成具有一定態度、技能、知識情感的社會人;另一方面,把各種社會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內化到素質、需要、興趣各不相同的個體身上,形成具有個性的獨立的人。
[1] 顧明遠.對教育定義的思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1999(1).
[2] 葉菁,王健. 關於教育定義的文獻綜述[J]. 當代教育論壇, 2005,(12) .
[3] 《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4] 葉瀾主編:《教育學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頁。
[5] 王守恆,查嘯虎,周國興主編:《教育學新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頁。
[6] 教育學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所重點大學聯合編寫 .2010.1.
C. 統編教材和部編教材是一個概念嗎
是一個概念。
統編教材亦稱「通用教材」、「部編教材」。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編輯,通用於全國各地學校的教材。
通用教材和部編教材:
都是由國家教育委員會(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和國務院有關部委組織編審、出版的可供各級各類學校普遍採用的教材。
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及習題集、實驗教材等。基本要求:符合教學大綱要求,觀點正確穩妥,內容科學、系統,材料充實、可靠。
(3)教育出版概念擴展閱讀
1987年10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工作章程》,規定在統一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領導、有計劃地實現教材的多樣化。
2017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部編本。今後三年,「部編本」將陸續推向全國使用。
「部編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等多個版塊,把課外閱讀也納入教學體制。
2018年,全國七年級新生統一使用部編本教材(《語文》、《中國歷史》、《世界歷史》、《道德與法治》)。
參考資料
網路-統編教材
網路-部編本
D. 教學的概念是什麼
【楊德發專欄】
什麼是教學
文|楊德發(重慶市重點課題《學本式教師培訓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負責人)
什麼是教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並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第150頁,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
這個定義似乎中規中舉,無隙可擊。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實作中,「教師的教」極容易左右「學生的學」形成「教師主動地教、學生被動地學」的局面。然而如何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以避免學生被動地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從而形成「教師主動、學生主動」的雙主動局面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孝+攵,攵是攴(pō)的變形。攴下面的「又」表示手,上面部分表示教鞭。「教」表示教師手拿教鞭培養的學生的孝心和孝能。教師拿著教鞭高高在上的教,學生在下面心驚膽顫地學,這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教學,遠遠不適應於現代信息社會的教學了。
學,學,「冖」表示家中,家中的孩子為了生存而向老師學習織網(用於網野獸或網魚)。古代學織網是學習具體的技能,模仿即可完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的學習要復雜得多,學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抽象概念及規律(規律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知識網。
「教學」一詞最先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辭源》,第1767頁,商務印書館,2015年10月)「教學相長」表示教與學互相促進,我理解有三層意思:教師自己的學與教師自己的教互相促進,教師自己要先學後教,教後再學;學生的學與學生的教(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相互促進,學生學懂學會這可以教別人學習,這個教別人學習又有利於自己的學;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相互促進,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教學相長——高水平的教師教出高水平的學生,高水平的學生倒逼教師水平提高。
(▲楊德發的培訓「思考的方法」用思維導圖作的板書板畫)
(▲學生劉羽檬作的筆記。楊德發在西安以「深度學習」為例培訓「16問思考法」,在培訓的過程中劉羽檬提出還可問「過程怎麼樣」,「16問思考法」升級為「17問思考法」。)
教學,教讀四聲(jiào)時,表示教師高高在上獨霸話語權,對學生進行滔滔不絕的灌輸,學生不得不被動地聽、記,思考的時間機會很少。
教學,教讀一聲(jiāo)時,表示師生平等,教師教(jiāo)學生學習,學習任務的完成由每個學生擔當,如果有疑難則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仍不能完成的極難問題,才由老師來教。根據伍永剛定律(《伍永剛定律》),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懂學會的均不教需要老師教,凡是學生之間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不需要老師教,只有全班學生均不能解決的極難問題,才有必要由老師教。
教(jiào)學,是授人以魚,教師主動、學生被動。
教(jiāo)學,是授人以漁,教師主動、學生主動。(《楊德發新發現:一個字的讀音破解新課改》)
在課堂教(jiāo)學中,由於學習任務的完成要由學生來承擔,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十分突出,定位準確。學生由教(jiào)學中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建構者。
在課堂教(jiāo)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每節課均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主動地教(jiāo),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是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領導、向導。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角、主人。教師的教(jiāo)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先學後教」,學生先學習能學懂學會的內容,教師後教(jiāo)學生學不懂學不會的少數內容及突破難點的方法。每節課中均有學生獨立的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能學會自學。一旦學生學會了自學,老師的教就更加輕松。「因學活教」,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隨機應變的靈活決定教什麼,而不是一上課都一股老兒地一講到底。
教師,您的工作是教(jiāo)學,您的名稱要改為教(jiāo)師——教(jiāo)學生學習的人。如果您能盡早教會學生學習,則您將是學生的大恩人。如果您遲遲不能教會學生學習,則您將把自己和學生都弄得很累,學生甚至仇視您——您的滿堂灌極容使學生陷入被迫學習、怠學、假學、拒絕學習的處境中。
如果您是一名參加過教師培訓學習的教師,我想您對我講的話應該有切膚之體驗——當業余培訓師坐在講台邊照著PPT對參培教師滔滔不斷地灌3個小時的過程中,您是不是很難受?在滿堂灌的3個小時之後,您能學懂什麼?您能學會什麼?恐怕由於您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可能長達3個小時早已精力分散而沒有學懂什麼,更別談學會什麼。
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教(jiāo)學方式,讓學生用積極主動的方式來學習!(《楊德發學習方式定律》)請注意我上文中了「擔當」「承擔」這兩個詞,用來取代「參與」。讓學習者「參與」,程度深淺也不確定。學習任務的完成由學生來「擔當」「承擔」,這個就是深度參與了,它帶來的是深度學習。「承擔」是一個法律上的詞彙,表示學生是自己學習效果的負責人。
如果有人問您做什麼工作?您這樣回答為好——我從事X(學科,小學語文、初中語文等)教(jiāo)學工作。
(本文為楊德發老師原創投稿)
E. 教育名詞解釋是什麼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
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
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5)教育出版概念擴展閱讀:
教育的種類:
(1)幼兒教育。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是學前教育或說早期教育的後半階段,前面與o~3歲的嬰兒教育銜接,後面與初等教育銜接,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
(2)正規教育。社會、群體或私人開設課程教育人們,通常是年輕人。正規教育比較系統完整。正規教育體系傳授理想或有價值的知識,但有時會出現濫用情況。
(3)成人教育。終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在許多國家已經非常普及。'教育' 還被看作兒童的事,成人教育經常看作'成人學習'或'終身學習'.。
成人教育意義是負擔成人社會角色人所進行有系統持續的學習活動目的在促進知識、態度、價值和技巧上的改變。早期曾被認定唯一種掃除文盲,教導民眾基本讀、寫、算術技能的活動,逐漸拓展至因應技術變遷的需要而提升個人知識能力為目的。
(4)高等自學教育:針對在職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學歷而沒時間去進行脫產學習;在工作期間自學通過國家統考的教育方式。
(5)開放教育: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取消和突破對學習者的限制和障礙,對入學者的年齡、職業、地區等方面沒有太多的限制,學生對課程選擇和媒體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權,在學習方式、學習進度、時間和地點等方面也可以由學生根據需要決定;在教學上採用面授、多種媒體教材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等等。
(6)遠程教育。通過互聯網等方式進行授課的方式。
F. 教育學的基本概念是誰提出的出自哪本書
德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學》中提出了「教育學」(Pedagogy)的概念。在這本著作中,教育學指的是探討哲學層次的、以學校教育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基本理論意義上的狹義教育學。
G. 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下冊概念匯編(按單元)
三年級下冊科學概念匯編(按單元) 小學科學 2009-03-18 15:17:25 閱讀54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三年級下冊科學概念匯編(按單元)第一單元 植物的生長變化1 綠色開花植物(生長)一般都要經歷一定的生命周期: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2一粒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萌發,長成一棵植物,這棵植物又能結出許多種子,植物的種子就是這樣不斷繁衍的。3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結構,這種(結構)與它們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所承擔的(功能)相適應。4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還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5 植物的綠葉可以(製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6植物的莖具有(支撐)植物體及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7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徵各不相同。8種子萌發先長(根),再長(莖)、(葉),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花要經歷花開花謝的過程。花謝後結果,果實是由(花)發育來的。9 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10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第二單元 動物的生命周期1 蠶的一生是不斷(生長變化)的,要經歷蠶卵——蠶——蛹——蠶蛾四個不同形態的變化階段。2蠶的一生會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這一過程稱為蠶的(生命周期)。3自然界中的動物(人)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4人和動物壽命的長短與(生活環境)有關。5人和動物通過(繁殖)使其物種不會隨著個體的衰老死亡而滅亡,並得以不斷延續。第三單元 溫度與水的變化1 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稱為(溫度)。2物體的溫度可以用溫度計進行測量。3對一個物體來說,物體失去(熱量),溫度下降;物體獲得熱量,溫度上升。通過測量一個物體的溫度變化可以知道這個物體失去熱量還是獲得熱量。4水在自然界有固態液態氣態三中存在狀態,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5水的三種狀態之間可以(互相轉化),這使水在自然界中產生了循環運動。第四單元 磁鐵1 磁鐵能吸引鐵質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2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3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4磁鐵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極叫南極,用s表示。5磁鐵的同極(相互排斥),異極相互吸引。兩個磁極的作用是相互的。6兩個或多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大小會(發生改變)。7指南針是利用磁鐵能指南北的性質,製成的指示方向的一起。8(鋼針)經過磁鐵摩擦可以變成磁鐵。9磁鐵的用途和(它的性質)是相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