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壹』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6冊語文後面古詩
龜雖壽
神龜雖壽
猶有盡時
騰蛇乘霧
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
『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上語文書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一)課內古詩
【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 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 壕 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歸園田居 (其三)】(陶淵明"東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王維"唐)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游 山 西 村】(陸游"南宋)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二)課外古詩詞
【長 歌 行】(漢樂府)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野 望】(王績"唐)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唐)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 鶴樓】(崔顥"唐)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送 友 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秋 詞】(劉禹錫" 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魯山山行】(梅堯臣"北宋)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浣 溪 沙】(蘇軾"北宋)蘭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叄』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目錄
第一組
1 我們的民族來小學自
2 金色的草地
3 爬天都峰
4 槐鄉的孩子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5 灰雀
6 小攝影師
7 奇怪的大石頭
8* 我不能失信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9 古詩兩首
10 風箏
11 秋天的雨
12* 聽聽,秋的聲音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13 花鍾
14 蜜蜂
15 玩出了名堂
16* 找駱駝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17 孔子拜師
18 盤古開天地
19 趙州橋
20*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21 古詩兩首
22 富饒的西沙群島
23 美麗的小興安嶺
24* 「東方之珠」
語文園地六
第七組
25 矛和盾的集合
26 科利亞的木匣
27 陶罐和鐵罐
28 獅子和鹿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29 掌聲
30 一次成功的實驗
31 給予樹
32* 好漢查理
語文園地七
選讀課文
△1 不懂就要問
△2 做風車的故事
△3 五花山
△4 六個矮兒子
△5 神筆馬良
△6 字典公公家裡的爭吵
△7 喜愛音樂的白鯨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肆』 誰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學語文課本1—12冊的古詩(要全)
小學生必背古詩八十首:
1長歌行--漢樂府 2七步詩——曹植 3敕勒歌——北朝民歌。。。12冊全部的都有,但懸賞分都沒有,不想寫了
『伍』 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1(P29)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一、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在江西臨川)人。他「少好讀書」(《宋史•王安石傳》),「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答曾子鞏書》)。慶歷二年(1042)登進士第。嘉佑六年(1061)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積弱貧窮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並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國力有所加強。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對西夏的作戰形勢。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於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再為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辭去相位,退居江寧(現在江蘇南京),潛心學術研究和詩文創作。封舒國公,又改封荊國公,故世稱「荊公」。元佑元年(1086)司馬光執政,廢盡新法,王安石憂憤去世。卒謚文,故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是個革新派。他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反對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風,主張文章「務為有補於世」。他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時寫的一篇敘議結合的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的經過,並藉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二、文本疏通
第一段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①,而卒葬之②【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築屋定居,死後葬在這里。】;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③。【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後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④。【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⑤。【現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滅⑦,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⑧。【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⑨。【現在把「華」念作「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
【文言現象】
①浮圖:梵(fàn)語(古印度語)音譯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河山。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詞活用作動詞,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這里指山腳。②而:連詞,並且。卒:死,去世。之:指褒禪山麓。③以故:因為(這個)緣故,譯為「因此」。名:命名,動詞。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後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④慧空禪院:寺院名。廬(zhǒng)冢:古時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後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一說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墳墓。⑤華山洞:南宋王象生《輿地紀勝》寫作「華陽洞」,看正文下出應寫作「華陽洞」。以:因為。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陽:山的南面。古代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名:命名,動詞。⑥仆道:「仆(於)道」的省略,倒在路旁。⑦其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文:碑文,與下文「獨其為文(碑上殘存的文字)」的「文」不同。⑧獨:唯獨,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這里指的是碑上殘存的文字。猶:還,仍。⑨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後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按,這里說的不是五嶽中的「華(huà)山」)。言:說。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因為」的意思。謬:錯誤。
【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後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環相扣。
第二段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①。【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湧出,題字記游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③,——謂之後洞。【順山而上走五六里,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④,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⑤愈奇。【我和同游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⑥。【有松氣懈怠想要退出的夥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於是跟他們一起退出洞來。】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⑦,然視其左右,來而⑧記之者已少。【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來說,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來到這里題字記游的已經少了。】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⑨。【大概洞更深,那麼到達那裡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時⑩,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正當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既其出⑿,則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⒁。【我們已經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那游覽的樂趣。】
【文言現象】
①側出:從旁邊湧出,記游:指在洞壁上題詩文留念。②上:名詞活用作動詞,向上走。窈(yǎo)然:深遠幽暗的樣子。③問:探究,追究。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深度。則:副詞,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就」。雖:即使。窮:窮盡。④擁火:拿著火把。擁,持,拿。以: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⑤見:動詞活用作名詞,見到的景象。⑥怠:懈怠。且:副詞,將,將要。⑦蓋:表猜測的發語詞,大概。尚:還。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⑧而:表遞進的連詞,並且,而且。⑨蓋:表猜測的發語詞,大概。則:表假設的連詞,那麼。至:動詞活用作名詞,到達的人。加:更,更加。⑩方是時:正當這個時候。方:當,正在。是時:指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⑾以:相當於「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明:形容詞或用作動詞,照明。⑿既:已經,……以後。其:助詞。⒀則:副詞,就,便,表示前後兩事緊密相承或時間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責怪。其:那,那些。⒁其: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而: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於。不得:不能,極:盡,這里有盡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夫:這,那,指示代詞。
【內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
先略述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後洞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徵,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後洞之難,揭示一般遊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後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
然後詳記游後洞的經過。「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後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後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
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至此結束。
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寫出洞後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由此而「悔」,並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三段
於是余有嘆焉①。【對於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③。【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④。【地方平坦並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並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裡。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志矣,不隨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隨從別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達。】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⑧,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⑨,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鬆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然力足以至焉⑩,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⑾;【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裡,(結果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⑿【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此余之所得⒀也!【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心得。】
【文言現象】
①於是:對於這種情況。焉:句末語氣詞。②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得:心得,收獲。③以:因為。求思:探求、思索。而:連詞,表遞進,而且。無不在:無所不在,沒有不探索、思考的。④夫:表議論的發語詞。夷:平坦。以:連詞,表並列,而且,並且。則:表假設的連詞,那麼。⑤而:可是。觀:景象,景觀。險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⑥而:因而。焉:兼詞,相當於「於此」。⑦隨:跟隨(別人),「隨」字後面省略「之」。以: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於。⑧怠:懈怠。⑨至於:這里是抵達、到達的意思,不同於現代漢語用在下文開頭,表示提出另一話題。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昏惑:迷亂。以:連詞,表目的。相(xiàng):幫助,輔助。⑩以:相當於「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焉:兼詞,相當於「於此」。這一句在「焉」後面省略了「而不至」。⑾於人:在比如人(看來)。為:是。⑿其:加強反問語氣的副詞,難道。孰:誰。⒀得:心得,收獲。
【內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以「於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
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和標准,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
以下以游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論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後,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里以景喻物,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
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三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是說有「力」而無「志」,因此未達到目的,這會被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盡吾志也而未能至」兩種情況,得出「可譏」「有悔」和「無悔」「無譏」兩種結果。這一正一反的兩層意思,照應「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突出了「有志」的決定作用,並且提出「盡吾志」,即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的高標准要求,從事物的規律性歸結到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所議論的道理推進一層。
最後,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後呼應。
第四段
余於①仆碑,又以②悲夫古書之不存③,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④,何可勝道也哉⑤!【我對於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嘆惜那古代書籍的失傳,後代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⑥。【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文言現象】
①於:對於。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③悲:感嘆。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④後世:後代的人,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性,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錯,弄錯。其:指「古書」。傳:動詞活用作名詞,流傳的文字。而:因而。莫:否定性無定代詞,沒有誰,沒有哪一個,沒有任何人。名:動詞,說出,說明,指識其本名。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⑤何可勝道:那能說得完。勝:盡。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的固定格式,在這里表示原因。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學者:做學問的人。現在說「學者」是指學有專長的人,古今不同。慎取:謹慎地採取。
【內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感慨,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這一段與第一段記仆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先由所見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於「古書之不存」,致使後人以訛傳訛。「何可勝道也哉」,這是從個別到一般,由「華山」的「音謬」概括出社會上輾轉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這段議論一正一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深思而慎取」。
第五段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①,長樂王回深父②,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③。【同游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④。【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文言現象】
①廬陵:現在江西吉安。蕭君圭,字君玉。②長樂:現在福建長樂。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純父」的「父」同。③王安國,字平父。王安上,字純父。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號。臨川:現在江西臨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後在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根據書稿編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樣。
【內容分析】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游的結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三、寫作特點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於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游的內容為喻,生發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准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
文章前面記游山,後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並且前後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游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後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後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於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餘從略;後者又記前洞和後洞概況從略,記游後洞經過頗詳。記前洞和後洞概況,又前洞略,後洞詳;記游後洞,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餘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附:課本練習參考答案
二、辨析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乃:1.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2.竟,竟然,居然。3.於是。4.才。
道:1.路,道路。2.道理。3.主張。4.說,講。5.方法。
蓋:1.車蓋。2.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於」等。3.超過,勝過。4.有「大概」的意思。
文:1.文字。2.紋。3.文章。4.掩飾。
然:1.如此,這樣。2.對,正確。3.形容詞詞尾,「……的樣子」。4.但,但是。
三、解釋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照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2.把……當作老師,名詞的意動用法。
3.認為……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認為……有好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一、褒禪山與慧空禪院
褒禪山舊名華山,今稱褒山,位於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內,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對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頂東面稍高,其餘處則平而長。《含山縣志》:「褒禪山舊名華山,以唐貞觀慧褒禪師得今名,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雲峰,欲雨則雲先起,春夏往往見之,又有龍洞、羅漢洞與龍女泉、白龜泉,山腰有一小塔,與大塔相望。」現在除羅漢洞外皆湮沒無聞,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廟村的一個趙姓社員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一盒藏於中空的大石中,內有不少「開元通寶」銅錢,可見這座塔確是唐代的建築。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為褒山寺舊址,即王安石所謂「慧空禪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絕。前殿匾額題有「褒山禪寺」四個鎦金大字。據《歷陽典錄》所載:「褒山寺築於唐貞觀年間。黃庭堅、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內留有文跡。寺內曾藏有玉杵、鐵杖、金磐、錦帨、玻璃盤、旃枟、避塵珠、藏經櫝等,寺院近旁絕壁斷碑,往往有宋人題刻。」可見,當時的褒山禪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愛的遊憩處。今天這些碑刻已盪然無存。
二、華陽山與前洞
從褒山寺向東行三里即達華陽山,舊名蘭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對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緩,兩側幾乎等高,山頂平而長。華陽山下有一洞,當地人叫華陽洞,亦稱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於「其下平曠」,因而引起一些爭論:有人認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則認為「其下」是指洞下,其實洞口與山腳齊,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曠就是山下平曠。
華陽山下過去亦有一寺,今遺址猶有石礎。寺前道上曾有一碑,《歷陽典錄》載:「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讀,亦未知誰氏書撰。王荊公記所謂其額可識,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據此推斷華山即花山,認為是「蓋音謬也」,進而發了一通「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論。據我們看,這個推斷其實也是不確的,因這塊碑上說的是「花山寺」,並不是說這山叫花山,況且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華陽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禪寺和華山(褒禪山),更不能從中得出華山(褒禪山)叫花山的結論。「大唐花寺碑」何時亡佚,今尚不知。《歷陽典錄》成書於清同治四年,亡佚時間不會在此之前。洞的東側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從中汩汩流出,這就是王安石所雲的「有泉側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徑約兩米,洞內空闊處高六米、廣約四米,類似一大廳。人在洞內說話,嗡然和鳴。洞左側石壁上的題刻,因年久剝蝕,多不可辨。較清晰的一塊為「熙寧四年,過華陽至淮南,江寧楊口口。」熙寧四年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記的至和元年僅隔十七年,可見此洞在宋代是經常有人來探游的。洞內的路徑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處為亂石所阻,道遂斷。洞的盡頭處,嗡嗡作響,伏壁細聽,可辨出是右側的泉流聲。
三、馬山與後洞
華陽山上有三個洞,下面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為天洞,左上方為後洞。後洞距前洞約五十米,狀似石罅,淺而窄,人縮身以入,匍伏約二米即達盡頭,與王安石所記的後洞毫無共同之處。景色稍勝的是天洞,洞口為一陡坡,有巨石當洞口,口徑極小,洞內高約三米,西上方為一大裂縫,從頂端透進亮光,當地人稱一線天。進洞約五米,又有石壁擋道,中有一孔,徑約一尺許,鑽進後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餘丈,白色的鍾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氣逼人、陰森恐怖。《含山縣志》可能把此洞當為王安石所雲的後洞。但有兩點不好解釋:一是距離不對。王安石雲「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謂之後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幾米遠。再者文中沒有提及湍溪。據此我們認為王安石所雲的後洞是馬山上的北洞。其理由是:一、馬山北洞在前洞的東北五里處,與王安石所說的「後洞」距離、方位皆相同;二、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處偏僻,人跡罕至,與王安石游後洞而發的感慨:「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狀、景色與王安石所記的後洞相吻合。確如王安石所雲:「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這洞也非常深邃。現在只能前進到洞內的二百多米處。洞內石壁有多處石刻,因長年腐蝕,多不可辨。這與王
『陸』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五年級電子課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是www.pep.com打開這個網站,找到裡面小學語文,再找五年級,上下兩冊的電子課本都有!
『柒』 請問有誰是初一的用的語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木蘭去集市各個地方買駿馬,鞍韉,長鞭出征馬具。
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身經百戰之後,有的將士戰死沙場,有的將士凱旋而歸。
這兩句的意思是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3.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後轉到西閣的床上去坐著。
4.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看看這些句子各有什麼句式特點,從詩中再找出一些類似的句子。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注意這首詩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學生只要注意到這些句子的特點即可,至於所涉及的修辭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這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2.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這兩句是頂真句。頂真,又稱「聯珠」。「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也是頂真。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句。此外,「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也是很工整的對偶句(是很古老的修辭手法,「互文」)。另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等不甚工整的對偶句(古代稱「互文」)。
4.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這幾句是排比句。「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一節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討論: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
本題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木蘭的形象。認識木蘭的形象要抓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傳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要引導學生緊密聯系課文內容,從故事情節中體察木蘭的思想感情,並加以適當概括。
五、品析:詩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中的「赴」和「度」兩字用的極好,請品析它好在何處?
「赴」字寫出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沙場,積極主動參加戰斗的決心和熱情。「度」用誇張的手法寫木蘭身跨戰馬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寫出一位身經百戰、轉戰南北的英姿颯爽的女英雄形象。
包含成語包含成語:撲朔迷離 磨刀霍霍
『捌』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語文出版社哪個出版社的教育好
人民教育出版社很好,它上面的內容與現行課本一樣,希望能幫助你!
『玖』 晨讀 小學語文課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晨讀》
清晨,天氣格外晴朗,.溫暖的陽光灑滿山村,.村頭的場院,一隻內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容,悠閑的找食物.幾盆花草迎著朝陽,呈現出生機勃勃.
村裡那個小女孩讀的多入神哪!鉛筆放在身邊,兩手捧著書,完全被課文吸引住了,連小雞在她的身邊嘰嘰叫都沒有觀察。做在當中戴紅領巾的男孩,仰著頭,正在高聲背誦英語單詞,旁邊放著單詞卡片,他背的熟,記得牢,顯出一副十分得意的樣子。靠左邊坐的小男孩,可能平時有點貪玩,彈弓經常裝在書包里。這會兒,他用書托著下巴,正認真思考,是思考今後應該怎樣專心學習?
現在他們已經懂得珍惜時間,用功讀書。幾年、十幾年,以後他們一定會有出息,用智慧和勤勞,建設可愛家鄉。
『拾』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怎麼預習
延安的孩子們
1946年,我在延安八路軍子弟小學任教。當時學校圖書極度匱乏。圖書館是一孔挺大的窯洞,裡面的書架上只擺著可憐巴巴的幾十本課外讀物。後來,雖然一些機關單位為孩子們捐贈了一百多本書,但還是滿足不了酷愛讀書的孩子們的渴求。
我們學校的學生有的是烈士子女;有的很小就成了流浪兒、乞丐;有的雖是小不點兒,卻成了游擊隊的偵察員,同日本侵略軍戰斗過;有的還是經過長征的紅小鬼。過去,他們看到同年齡的娃娃背著書包進學校,只能眼巴巴地羨慕。這些孩子來到延安,進了學校,感到無比幸福。他們看見書,就像一群飢餓的孩子聞到香噴噴的飯菜,饞極了,恨不得一口吞進肚中。
校長對我們說:一定要千方百計,自己動手,開辟書源,盡量滿足孩子們渴求讀書的慾望。
從此,圖書館增加了指導教師,增添了小館員。老師和同學們在勞動課上,把看過的《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群眾報》收集起來,挑選適合同學讀的好文章剪下來,分為科學知識、政治常識、兒童故事、小說、詩歌、劇本等幾類,貼在裝訂的本子上,再由美術老師和美術組的同學畫上封面,做成一本本「書」。
雖然自己做的書有些粗糙,但同學們對這些書格外珍愛,他們爭先恐後借閱,津津有味地讀著。
延安八路軍子弟小學的孩子們勤奮學習,如飢似渴地讀書,師生自己動手做「書」,……這些消息傳到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傳到周恩來同志的耳朵里。他從重慶回延安的時候,特地買了二百多本少兒讀物和四十多幅彩色自然掛圖。
周伯伯送圖書的喜訊傳來,學校一下子沸騰起來了。孩子們歡呼雀躍,自動布置圖書館,興高采烈地將圖書從山下迎接到半山腰的圖書館里,然後小心翼翼地把那些裝幀精美的書籍,分類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書架上,把彩色自然掛圖掛在窯洞左右兩面牆上。圖書館立刻煥然一新,熠熠生輝。孩子們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讀《延安的孩子們》有感
那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延安的孩子們》。讀完後,我深刻體會到了孩子們那種酷愛讀書和愛護書籍的學習精神。
這篇文章講的是:因為八路軍子弟學校的圖書不夠,滿足不了酷愛讀書的孩子們,於是師生共同做「書」。周恩來同志知道後,買了許多書給孩子們,孩子們不僅高興還很格外的愛惜的事。
啊,他們多麼愛讀書啊。雖然,他們出生在戰爭年代,但依舊如飢似渴的學習,。可我們呢?
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師里上課。可是,有的同學為了上網而荒廢學業,有的同學遇到問題就得過且過,不求甚解,也有的同學不學無術,做作業時急於求成而粗枝大葉……
再想想我。書櫃上的書不可計數,可我有認認真真地讀過、看過嗎?擺在上面的書並不是一種房間的裝飾,是增長知識的東西,可我卻在上面亂塗亂畫——一點都不珍惜。
所以,咱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也要學習延安的孩子們那種酷愛讀書以及珍愛書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