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存取出版
『壹』 開放存取期刊一般級別如何,好像國外有很多出版商和資料庫,不知道被EI\SCI收錄不
開放存取期刊一般不經過審稿環節、需要作者付費。一直不是出版界的主流。
開放存取期刊中有級別很高的,但是,大多數級別都較低。是否被EI/SCI收錄要看具體的期刊。只有出版商沒辦法判斷。
『貳』 開放存取出版模式與傳統出版模式有什麼區別
雖然我國學術界在國內不遺餘力地推動開放
存取出版
(
Open Access Publishing
)
的發展,
但出版
界對其和傳統學術出版業的關系的研究還不夠充
分。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開放存取倉儲出版的現狀、
機制和發展趨勢,
針對我國傳統學術出版現狀,
揭
示開放存取倉儲出版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和策略,
借
以為傳統學術出版單位的新業務轉型提出建議。
一、
開放存取出版的背景
1. 起源及分類
開放存取出版是指基於圖書館的開放存取理
念,
藉助互聯網技術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型信息
交流模式,
上個世紀
90
年代從美國開始出現,
在
我國又被翻譯成開放存取、
公開存取、
開放使用
以及開放式出版等
(本文採用
「開放存取出版」
譯
名)
。
2001
年
《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
(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
BOAI
)
給其的定義為:
對
某文獻的
「開放存取」
意味著它在
Internet
公共領
域里可以被免費存取,
並允許任何用戶閱讀、
下
載、
復制、
傳遞、
列印、
搜索和超鏈接,
也允許用
戶將其遍歷並為之建立索引,
用作軟體的輸入數
據或其他合法用途。用戶在使用該文獻時不受財
力、
法律和技術的限制,
而只須在存取文獻時保持
文獻的完整性,
對其復制和發行是唯一的限制
[
1
]
。
開放存取出版最基本的特徵是資源的數字化、
在
線傳播及賦予讀者最寬泛的使用許可權。
傳統的學術出版模式正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現
代學術交流的開展,
主要表現在:
出版學術作品的
周期大大延長;
在線資料庫由於收費及版權糾紛
讓人詬病;
傳統的學術交流渠道日益集中到少數
出版商;
學術出版及其增值服務價格不斷攀升;
圖
書館不得不減少訂購品種;
研究人員失去閱讀更
多文獻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
基於免費、
在線、
開放的學術
交流新模式
—
開放存取出版被科學界推動並逐
漸發展起來。開放存取在發展過程中又分為兩種
模
式,
即
開
放
存
取
期
刊
(
Open Access Journal
,
即
OAJ
或
BOAI-2
,
也被稱為
「金色
OA
」
)
和開放存取
倉儲
(
Open Access Repository
,
即
OAR
或
BOAI-1
,
也被稱為
「綠色
OA
」
)
。
「金色
OA
」
容易理解,
它指
「期刊」
的內容是
「開放」
地存儲,
很多學術期刊將
其過刊作成開放存儲;
「綠色
OA
」
則指通過開放倉
儲庫,
科研人員可以利用自我歸檔技術提交、
存放
自己的論文或者是發表過的文章,
從而使其文獻可
以迅速、
便捷地在其學科領域內被傳播、
檢索和談
論。本文將在第三部分重點討論
「綠色
OA
」
模式。
2. 概念及意義
按
照
BOAI
的
分
類,
開
放
存
取
倉
儲
也
稱
為
自
存
檔、
電
子
預
印
本
文
庫
或
E
印
本
文
庫
(
E-Print
archive
)
,
是指作者自己將數字資源存儲於公眾可
自由獲取的網站上。存儲內容包括日期、
題名、
作
者名、
DOI
等元數據以及全文。用戶可以免費檢
索和下載,
也可以發表評論,
引用時需要註明作者
及出處。資源可以分為預印本
(
PrePrints
)
和後印本
(
PostPrints
)
兩類,
預印本文檔經過同行評審或在正
式刊物上發表之後,
作者可以修改其出版項標志。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的普及,
開放存
取倉儲不再限於自然科學領域。作為一種免費的
在線資料庫,
它不僅為用戶提供免費檢索和下載服
務,
也為作者提供免費的存儲服務。存儲的學術論
文一般未經過同行評議,
由作者以
「自存檔」
(
Self
-
archiving
)
方式存入,
其出版模式分為基於學科分
類的學科倉儲
(
Subject
-
based Repository
)
和基於機
構產生的機構倉儲
(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簡稱
IR
倉儲)
。機構倉儲模式一般由大學、
圖書館、
學
術機構或政府部門創建和維護,
可以保證機構自
身產生的科研成果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通常情況下,
科研人員出版學術著作或發表
論文是為了獲得學術承認,
在學術社群內獲得首
發權,
而不像大眾暢銷書的出版是為了追求銷量
和
「碼洋」
。通過互聯網,
以電子預
(後)
印本的形
式,
大大降低了傳統學術期刊的交流成本,
提高了
傳播速度,
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科研人員的學
術交流需求。同時基於免費閱讀的模式可以大大
提高期刊和論文的影響,
發掘更多的潛在讀者,
有
利於信息資源的交流和科學知識的普及,
從而促
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眾科學素養的提高。
有數據表明,
開放存取出版可以顯著提高論
文的被引頻次。通過對
119 924
篇公開發表的計
算機科學方面的會議論文調查發現,
開放存取論
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
7.03
,
非開放存取論文的平
均被引次數為
2.74
;
在電子工程學科中,
發表於
同一種期刊的
OA
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
2.35
,
非
OA
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為
1.56
[
2
]
。學術論文傳播
得越快、
越廣,
越有利於其成果的利用,
而經過同
行評議的論文,
因其質量有更充分的保證,
更受讀
者的歡迎。截至
2008
年
12
月的統計,
在
ROAR
網
站上注冊的開放存取倉儲庫已達
1 239
個
『叄』 開放存取期刊和開放存取網站一樣嗎
打個比方,漢斯出版社的期刊是開放存取期刊,但是它們都屬於開源網站
『肆』 開放存取的定義
根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解釋,「開放存取」是在基於訂閱的傳統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種選擇。這樣,通過新的數字技術和網路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時、免費、不受任何限制地通過網路獲取各類文獻,包括經過同行評議過的期刊文章、參考文獻、技術報告、學位論文等全文信息,用於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動。從而促進科學信息的廣泛傳播,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這是一種新的學術信息交流的方法,作者提交作品不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錢回報,而是提供這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公共網路上利用。
按照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先導計劃(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中的定義,是指某文獻在Internet公共領域里可以被免費獲取,允許任何用戶閱讀、下載、拷貝、傳遞、列印、檢索、超級鏈接該文獻,並為之建立索引,用作軟體的輸入數據或其它任何合法用途。用戶在使用該文獻時不受財力、法律或技術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時保持文獻的完整性,對其復制和傳遞的唯一限制,或者說版權的唯一作用應是使作者有權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准確接受和引用。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
開放存取是不同於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徵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首先,開放存取是基於互聯網的學術傳播機制。互聯網是開放存取賴以生存的媒介形態,這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了學術傳播成本的下降,從而為學術信息的開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態本身並不是區別開放存取與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的標志,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網路版的資料庫和電子期刊,但在營銷策略上仍然採用了傳統的基於訂閱的傳播模式。其次,開放存取是免費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務方式。在開放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員不需要通過付費(包括個人訂閱或者團體訂閱)就能訪問學術信息的全文。換言之,只要具備鏈接互聯網的物理條件,科研人員就可以方便地獲取學術信息的全文。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是開放文獻的基本書目信息並不是開放存取的表現形式。事實上,傳統出版機構往往允許用戶免費瀏覽其文摘,這種做法只是他們推廣和銷售全文服務的一種常用的營銷戰略而已 。其次,開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權益,並不違背知識產權的精神 。基於開放存取傳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領域作品」,它並沒有要求作者放棄對作品的全部權利,作者可以基於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權協議(比如創作共用協議)對作品版權進行取捨。
開放存取自出現以來,OA期刊和倉儲得以迅速發展。目前全世界已有5225個人和534個相關研究機構簽署了信息自由傳播會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BOAI)計劃協議。
截至2010年,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開放存取期刊目錄)共收錄OA期刊4953種,其中2014種提供文章層次的瀏覽,共收錄文章384945篇;在OpenDOAR(由英國的諾丁漢大學和瑞典的倫德大學圖書館於2005年2月共同創建的開放獲取機構資源庫、學科資源庫目錄檢索系統)注冊的OA倉庫已達1620個。
目前,OA在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如我國被DOAJ收錄的OA期刊僅有14種;而被OpenDOAR注冊的OA倉儲也僅有7個。此外,開放存取在用戶中的認知度還很低,大部分用戶從未聽說過開放存取,使用過開放存取資源的用戶更是少之又少。
『伍』 開放存取 意義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國際科技界、學術界、出版界、信息傳播界為推動科研成果利用網路自由傳播而發起的運動。根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解釋,「開放存取」是在基於訂閱的傳統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種選擇。這樣,通過新的數字技術和網路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時、免費、不受任何限制地通過網路獲取各類文獻,包括經過同行評議過的期刊文章、參考文獻、技術報告、學位論文等全文信息,用於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動。從而促進科學信息的廣泛傳播,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這是一種新的學術信息交流的方法,作者提交作品不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錢回報,而是提供這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公共網路上利用。
按照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先導計劃(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中的定義,是指某文獻在Internet公共領域里可以被免費獲取,允許任何用戶閱讀、下載、拷貝、傳遞、列印、檢索、超級鏈接該文獻,並為之建立索引,用作軟體的輸入數據或其它任何合法用途。用戶在使用該文獻時不受財力、法律或技術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時保持文獻的完整性,對其復制和傳遞的唯一限制,或者說版權的唯一作用應是使作者有權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准確接受和引用。
開放存取是不同於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徵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首先,開放存取是基於互聯網的學術傳播機制。互聯網是開放存取賴以生存的媒介形態,這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了學術傳播成本的下降,從而為學術信息的開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態本身並不是區別開放存取與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的標志,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網路版的資料庫和電子期刊,但在營銷策略上仍然採用了傳統的基於訂閱的傳播模式。其次,開放存取是免費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務方式。在開放存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員不需要通過付費(包括個人訂閱或者團體訂閱)就能訪問學術信息的全文。換言之,只要具備鏈接互聯網的物理條件,科研人員就可以方便地獲取學術信息的全文。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是開放文獻的基本書目信息並不是開放存取的表現形式。事實上,傳統出版機構往往允許用戶免費瀏覽其文摘,這種做法只是他們推廣和銷售全文服務的一種常用的營銷戰略而已 。其次,開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權益,並不違背知識產權的精神。基於開放存取傳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領域作品」,它並沒有要求作者放棄對作品的全部權利,作者可以基於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權協議(比如創作共用協議)對作品版權進行取捨。
『陸』 開放存取的類別
OA期刊
開放存取期刊是一種免費的網路期刊,旨在使所有用戶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無限制地訪問期刊論文全文。此種期刊一般採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獲得、無限制使用的運作模式,論文版權由作者保留。在論文質量控制方面,OA期刊與傳統期刊類似,採用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開放存取期刊不再利用版許可權制獲取和使用所發布的文獻,而是利用版權和其他工具來確保文獻可永久公開獲取。
OA倉儲
OA存儲也稱為OA知識庫,包括基於學科的存儲和基於機構的存儲。
學科OA存儲最早出現在物理、計算機、天文等自然科學領域,採取預印本的形式在網上進行專題領域的學術交流。於是一些學術組織開始自發地收集這些可共享的學術信息,將其整理後存放於伺服器中供用戶免費訪問和使用。發展至今,很多學科OA倉儲仍主要以預印本資源庫的形式存在,對某一學科領域或多個學科領域中的所有研究者開放,提供免費的文獻存取和檢索服務,以供交流、學習。
機構OA存儲的主體一般為高校圖書館、科研院所或學術組織,存儲對象為組織或機構的內部成員在學術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有價值資源,如項目研究成果(包括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等)、調查研究報告、碩/博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甚至包括課程講義、多媒體資料等。這些資料雖不一定曾正式發表出版,但是作為學術研究活動過程中的產出,仍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如能通過積極的存儲與管理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對促進與推動組織內部其他學者的科研創新活動,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其他OA資源
除上述兩種形式外,各種其他形式的OA資源也陸續涌現,如個人網站、電子圖書、博客、學術論壇、文件共享網路等。但這些資源的發布較為自由,缺乏嚴格的質量保障機制,較前兩類開放存取出版形式而言,隨意性更強,學術價值良莠不齊。
『柒』 開放存取的出版形式
(1)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OAJ), 即基於OA出版模式的期刊,OAJ既可能是新創辦的電子版期刊,也可專能是由已有的屬傳統期刊轉變而來。開放獲取期刊大都採用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獲取方式。
(2)開放存檔(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 即研究機構或作者本人將未曾發表或已經在傳統期刊中發表過的論文作為開放式的電子檔案儲存。
『捌』 開放存取期刊的相關項目
High Wire Press 由美國斯坦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於1995 年建立, 是免費提供全文的、全球最大的學術文獻出回版商之一, 提供高質答量、經同行評議的網路期刊。最初它僅提供《生物化學雜志》 (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一種期刊, 現在它已經能夠提供《科學》 ( ScienceMagazine)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等刊物。
『玖』 開放存取出版模式和傳統出版模式有什麼區別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國際科技界、學術界、出版界、信息傳播界為推動科研成果利用網路自由傳播而發起的運動。
定義
根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解釋,「開放存取」是在基於訂閱的傳統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種選擇。這樣,通過新的數字技術和網路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時、免費、不受任何限制地通過網路獲取各類文獻,包括經過同行評議過的期刊文章、參考文獻、技術報告、學位論文等全文信息,用於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動。從而促進科學信息的廣泛傳播,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長期保存。這是一種新的學術信息交流的方法,作者提交作品不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錢回報,而是提供這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公共網路上利用。
按照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先導計劃(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中的定義,是指某文獻在Internet公共領域里可以被免費獲取,允許任何用戶閱讀、下載、拷貝、傳遞、列印、檢索、超級鏈接該文獻,並為之建立索引,用作軟體的輸入數據或其它任何合法用途。用戶在使用該文獻時不受財力、法律或技術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時保持文獻的完整性,對其復制和傳遞的唯一限制,或者說版權的唯一作用應是使作者有權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准確接受和引用。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
開放存取是不同於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徵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首先,開放存取是基於互聯網的學術傳播機制。互聯網是開放存取賴以生存的媒介形態,這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了學術傳播成本的下降,從而為學術信息的開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態本身並不是區別開放存取與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的標志,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網路版的資料庫和電子期刊,但在營銷策略上仍然採用了傳統的基於訂閱的傳播模式。其次,開放存取是免費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務方式。在開放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員不需要通過付費(包括個人訂閱或者團體訂閱)就能訪問學術信息的全文。換言之,只要具備鏈接互聯網的物理條件,科研人員就可以方便地獲取學術信息的全文。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是開放文獻的基本書目信息並不是開放存取的表現形式。事實上,傳統出版機構往往允許用戶免費瀏覽其文摘,這種做法只是他們推廣和銷售全文服務的一種常用的營銷戰略而已 。其次,開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權益,並不違背知識產權的精神 。基於開放存取傳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領域作品」,它並沒有要求作者放棄對作品的全部權利,作者可以基於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權協議(比如創作共用協議)對作品版權進行取捨。
開放存取自出現以來,OA期刊和倉儲得以迅速發展。目前全世界已有5225個人和534個相關研究機構簽署了信息自由傳播會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BOAI)計劃協議。
截至2010年,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開放存取期刊目錄)共收錄OA期刊4953種,其中2014種提供文章層次的瀏覽,共收錄文章384945篇;在OpenDOAR(由英國的諾丁漢大學和瑞典的倫德大學圖書館於2005年2月共同創建的開放獲取機構資源庫、學科資源庫目錄檢索系統)注冊的OA倉庫已達1620個。
目前,OA在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如我國被DOAJ收錄的OA期刊僅有14種;而被OpenDOAR注冊的OA倉儲也僅有7個。此外,開放存取在用戶中的認知度還很低,大部分用戶從未聽說過開放存取,使用過開放存取資源的用戶更是少之又少。
『拾』 什麼叫開放獲取 (Open Access,簡稱OA)期刊
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或開放獲取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利用互聯網自由傳播而採取的行動。
其目的是促進科學及人文信息的廣泛交流,促進利用互聯網進行科學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信息的保存,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
截至2010年,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開放存取期刊目錄)共收錄OA期刊4953種,其中2014種提供文章層次的瀏覽,共收錄文章384945篇。
在OpenDOAR(由英國的諾丁漢大學和瑞典的倫德大學圖書館於2005年2月共同創建的開放獲取機構資源庫、學科資源庫目錄檢索系統)注冊的OA倉庫已達1620個。
(10)開放存取出版擴展閱讀:
類別:
1、OA期刊
開放存取期刊是一種免費的網路期刊,旨在使所有用戶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無限制地訪問期刊論文全文。
此種期刊一般採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獲得、無限制使用的運作模式,論文版權由作者保留。在論文質量控制方面,OA期刊與傳統期刊類似,採用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
開放存取期刊不再利用版許可權制獲取和使用所發布的文獻,而是利用版權和其他工具來確保文獻可永久公開獲取。
2、OA倉儲
OA存儲也稱為OA知識庫,包括基於學科的存儲和基於機構的存儲。學科OA存儲最早出現在物理、計算機、天文等自然科學領域,採取預印本的形式在網上進行專題領域的學術交流。
於是一些學術組織開始自發地收集這些可共享的學術信息,將其整理後存放於伺服器中供用戶免費訪問和使用。發展至今,很多學科OA倉儲仍主要以預印本資源庫的形式存在,對某一學科領域或多個學科領域中的所有研究者開放,提供免費的文獻存取和檢索服務,以供交流、學習。
3、其他OA資源
除上述兩種形式外,各種其他形式的OA資源也陸續涌現,如個人網站、電子圖書、博客、學術論壇、文件共享網路等。但這些資源的發布較為自由,缺乏嚴格的質量保障機制,較前兩類開放存取出版形式而言,隨意性更強,學術價值良莠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