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周堯天則出版社

周堯天則出版社

發布時間: 2021-03-19 19:10:55

A. 誰有周堯老師的《中國蟬科志》的電子版

《中國蟬科志 同翅目 蟬總科》作者:周堯,蕾仲仁主編;周堯等著者 頁數:380 出版社:香港天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B. 馮紀年的著作論文

1.袁鋒 馮紀年1991 《陝西渭北煙草病蟲害防治手冊》,陝西科技出版社
2.張興,王興林,馮紀年1992 《西北地區農作物病蟲草害葯劑防治技術指南》,陝西科技出版社,
3.馮紀年 張滿良《煙草病蟲害防治》電視教材 長28分 1991西北農業大學電教室錄制
4.袁鋒 馮紀年 張滿良 《煙草彩色掛圖》1992 中國科技出版社
5.袁鋒 張雅林 花保禎 馮紀年 1996 《昆蟲分類學》中國農業出版社
6.段半鎖 馮紀年 1999 纓翅目 《雞公山昆蟲》 147-152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7.劉紹友 馮紀年等譯 1990 《植物上的昆蟲群落格局和機制》天則出版社
8.馮紀年 纓翅目 2001《中國煙草害蟲防治》 科學出版社
9.袁鋒 張雅林 馮紀年 花保禎 2006 《昆蟲分類學》 中國農業出版社
10.馮紀年等 2006 草原鼠蟲害及其防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11.王慧,馮紀年等 2006 動物學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1.袁鋒 馮紀年 冉西京 關於安康地區平利縣興隆鄉「竹節蟲」的考察報告 1985陝西省昆蟲學會論文集 P56
2.周堯 馮紀年 中國扁薊馬屬三新種(纓翅目:薊馬科) 昆蟲分類學報 1990 7(1):9-14
3.馮紀年 侯有明 袁鋒 錢立信 煙田煙薊馬種群空間分布型及序貫抽樣技術的研究 西北農業大學學報 1991 19(4):69-73
4.李夢樓 馮紀年 吳定坤 陝西秦嶺蝗屬一新種 西北林學院學報 1991 6(1):55-57
5.馮紀年 秦嶺山區薊馬種類識別,陝西林業科技, 1991 (3):44—50
6.袁鋒,馮紀年 渭北煙區煙蚜發生規律的研究,西北煙草, 1992 23:31—33
7.馮紀年 中國薊馬科七新記錄種昆蟲分類學報 1992 14(3):235-236
8.馮紀年 趙小蓉 中國齒薊馬屬一新種 昆蟲分類學報 1994 16(1):1-3
9.袁鋒 馮紀年 斑須蝽三代卵塊的空間分布和抽樣技術研究 昆蟲知識 1994 31(2):88-91
10.袁鋒 馮紀年 李茂輝 煙蚜為害的經濟損失研究 昆蟲學報 1994 37(4):440-445
11.馮紀年 周堯 李萍 中國大薊馬屬一新種 昆蟲分類學報 1995 17(1)15-17
12.Feng jinian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record species of chirothrips from china 昆蟲分類學報 1996 18(3):175-177
13.馮紀年 煙蚜遷飛高峰期的預測預報研究 陝西農業科學 1996(2):12-14
14.馮紀年 陝西果區薊馬種類調查 1997 全國昆蟲學會議文集 P8-9
15.董應才 馮紀年 卵形異絨蟎對桃蚜的控制功能研究 蛛形學報1997 6(2):146-149
16.馮紀年 袁鋒 董應才 南新平煙蚜的早期防治與病毒病的關系 西北農業學報1998 7(5):33-36
17.馮紀年 南新平 郭宏偉 中國小頭薊馬屬二新種昆蟲分類學報 1998 20(4):24-27
18.Dong Y.C.,Feng J.N. & Zhang Q.Z. Host selection by parasitic Allothirombium ovatum larvae (Acari:Troombidiidae) and mite-aphid population dynamic on cotton, wheat and rape. Systematic and Aphlied Acarology1998 3:97-104
19.董應才,馮紀年,井升選. 卵形異絨蟎幼蟎的生態適應性研究 西北農業大學學報 1998 26(5):81-85
20.馮紀年,董應才,李娟麗. 不同棉花品種棉蚜和卵形異絨蟎消長關系研究 西北農業大學學報 1999 27(1):24-27
21.馮紀年 魏永平 惠有為 昆蟲保健食品的研究進展西北農業學報1999 8(5):136-139
22.馮紀年 張雅林 袁鋒 搞好教學基地建設,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西北高等農林教育 1999 (2):59-60
23.董應才 馮紀年 卵形異絨蟎的寄生捕食作用 西北農業學報1999 8(2):37-41
24.馮紀年 晁平安 馬彩霞 陝西太白大薊馬屬二新種(纓翅目:薊馬科)昆蟲分類學報 1999 21(4):261-264
25.馮紀年 張建民 中國齒薊馬屬一新種(纓翅目:薊馬科)2000 中國昆蟲學會第五屆全國昆蟲分類區系研討會論文集 36-37,中國農業出版社.
26.Liu Z. J. and Feng J. (2000) DNA marker technologies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9, 413-421.
27.Liu, Z.J., Feng, J. Gene mapping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2001 10(2):110-114.
28.Karsi, A., Li, P., Kocabas, A., Ju, Z., Mickett, K., Silvernail, T., Feng, J., Cao, D., Dunham, R., and Liu, Z.J. 2001. Proction of transgenic channel catfish using the synthetic transposon system sleeping beauty.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p618.
29.Cao, D., Kocabas, A., Ju, Z., Karsi, A., Li, P., Patterson, A., Feng, J., and Liu, Z.J. 2001.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gene cataloguing and profiling from the head kidney.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p620.
30.Kocabas, A., Feng, J., Patterson, A., Cao, D., Li, P., Ju, Z., Karsi, A., and Liu, Z.J. 2001. Comparative EST analysis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dentified by digital hybridization from channel catfish and blue catfish.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IX, San Diego, p619.
31.Attila Karsi, Andrea Patterson, Jinian Feng, Zhanjiang Liu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atfish: I. A trescriptomic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32 40S ribosomal protein ge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Gene 291 (2002) 177-186
32.Attila Karsi, Dongfeng Cao, Ping Li, Andrea Patterson, Arif Kocabas, Jinian Feng, Zhanlin Ju, Kathryn D. Mickett, Zhanjiang Liu 2002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channa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init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microsatellite-containing cDNAs in the skin. Gene 285 (2002) 157-168
33.Karsi, A., Patterson, A., Feng, J., Liu, Z.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hannel catfish: I. a transcriptomic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32 40s ribosomal protein ge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p632.
34.Patterson, A. Karsi, A. Feng, J., and Liu, Z. J. 2002. Translational machinery of channel catfish: II. complementary dna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te set of 47 60s ribosomal proteins.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p633.
35.Song, X., Feng, J., Wei, X., Li, P., He,C., Wallace, R., Dunham, R., Rouse, D., and Liu, Z. J. 2002. Mitochondrial genes are expressed at unusually high levels in the gill of oysters (Crassostrea virginica) as analyzed by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X, San Diego, p640.
36.馮紀年,張建民,沙忠利 中國小頭薊馬屬一新種記述 昆蟲分類學報 2002 24(3):167-169.
37.Patterson, A., Karsi, A., Feng, J., Liu,Z. 2003. Translations machinery of channal catfish: II. Complementary DNA and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te set of 47 60S ribosomal proteins. Gene 305(2): 151-160.
38.沙忠利,馮紀年,段半鎖 中國棘腿管薊馬屬一新種(纓翅目:管薊馬科)記述 昆蟲分類學報 2003 25(1):14-16.
39.馮紀年,張桂玲,王培明 中國梳薊馬屬一新種記述(纓翅目:薊馬科)昆蟲分類學報 2003 25(3):175-177.
40.沙忠利,郭付振,馮紀年,段半鎖 中國竹管薊馬屬分類研究(纓翅目:管薊馬科)昆蟲分類學報 2003 25(4):243-248.
41.魏 琮,戴 武,楊兆富,花保禎,馮紀年 普通昆蟲學教學內容立體化傳授模式的探索 西北高等農林教育 2003(4):44-45
42.馮紀年,王培明,李隴梅,周 堯 中國盾介科二新種記述 (同翅目:盾介總科)昆蟲分類學報 2004 26(1):19-22.
43.Mickett, K., Morton, C., Feng, J., Li, P., Simmons, M., Dunham, R.A., Cao, D., and Liu, Z.J. (2003) Assess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domestic population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in Alabama using AFLP markers. Aquaculture 228, 91-105
44.魏琮,馮紀年,花保禎.2004.普通昆蟲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西北高等農林教育,61:16-17
45.馮紀年,郭付振. 中國率管薊馬屬一新種記述(纓翅目:薊馬科)昆蟲分類學報 2004 26(2):104-106.
46.張桂玲,馮紀年,張建民. 中國大薊馬屬一新種記述 昆蟲分類學報 2004 26(3):163-165.
47.郭付振,馮紀年,段半鎖.中國跗雄管薊馬屬一新種記述(纓翅目:管薊馬科).動物分類學報 2004 29(4):733-735.
48.馮紀年,田宏剛,郭付振,鄧雪華.昆蟲細胞色素P450研究進展中國昆蟲學會2004年論文集《當代昆蟲學研究》200-206.
49.Jerry Serapion, Huseyin Kucuktas, Jinian Feng, Zhanjiang Liu Bioinformatic Mining of Type I Microsatellites from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Mar. Biotechnol. 2004 6, 364–377.
50.Peatman, E., Wei, X., Feng, J., Liu, L., Kucuktas, H., Li, L., He, C., Rouse, D., Wallace, R., Dunham, R., Liu, Z.J. (2004) Development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from Eastern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 Lessons Learned from Previous Efforts. Marine Biotechnology 6, S491-496.
51.戴武,花保禎,魏琮,馮紀年,楊兆富. 多媒體課件在《普通昆蟲學》雙語教學中的應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4(增刊):154-155.
52.馮紀年, 付 健,韓明理. 2005 辣椒鹼的研究概述 西北農業學報 15(1):84-87.
53.郭付振,馮紀年,段半鎖. 中國新記錄屬-大薊馬屬分類研究(纓翅目:管薊馬科)昆蟲分類學報 2005 27(3):173-178.
54.馮紀年,張風萍. 中國片盾蚧屬一新種記述(同翅目:盾蚧科)昆蟲分類學報 2005 27(4):269-271.
55.Feng Ji-Nian, Guo Fu-Zhen, Duan Ban-Suo.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Oidanothrips Moulton from China (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 動物分類學報 2006, 31(1):165-167.
56.楊兆富,張長龍,李克亮,馮紀年. 退耕還草對陝北乾草原邊緣地帶鼠害發生的影響及防治.陝西農業科學 2006(2):64-65.
57.Guo Fu-Zhen, Feng Ji-nian.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Compsothrips Reuter (Insecta: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 From China, 動物分類學報 2006,34(4):843-845.
58.張鳳萍,馮紀年,劉憲偉. 中國片盾蚧屬一新種及一新紀錄種(半翅目:盾蚧科).動物分類學報 2006,34(4):832-834.
59.馮紀年,袁水霞,章偉年. 中國牡蠣蚧屬一新種記述(半翅目:盾蚧科)昆蟲分類學報 2006 28(4)265-267.

C. 世界上的昆蟲學家有誰(除了法布爾)

胡經甫(1896-1972)

原名宗權,筆名胡烈。原籍三水,生於上海。191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1920年赴美留學,獲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返國後歷任清華學校生物學講師,江蘇昆蟲局技師,南京東南大學、蘇州東吳大學、上海光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昆蟲系客座教授。曾受聘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中國動物圖譜編委會委員等。
生平致力於生物學研究和教育工作,為中國昆蟲學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國昆蟲名錄》、《無脊椎動物》、《中國水生昆蟲》等。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巨著之一,記載昆蟲25目、392科、4968屬、20069種;抗美援韓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周堯
男,漢族,l9l2年6月8日生於浙江鄞縣。義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研究所名譽所長,昆蟲博物館館長。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名譽所長。陝甘寧青新五省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總顧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
先後創辦昆蟲趣味會、天則昆蟲研究所、天則出版社,主編《趣味的昆蟲》、《中國昆蟲學雜志》、《中國之昆蟲》、《昆蟲分類學報》、《動物世界》等學術刊物。
著有昆蟲學等論文、專著200餘種,重要的有《中國昆蟲學史》、《中國盾蚧志》、《中國蝴蝶分類與鑒定》等,主編《中國蝶類志》、《農業昆蟲學基礎》等。

D. 跪求中國蝶類志電子版

新華網陝西頻道(記者都紅剛)著名蝴蝶專家壽建新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翻閱大量蝴蝶研究資料後認為,目前我國蝴蝶種類已超過2000種。
我國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孕育著十分豐富的蝴蝶資源,尤以雲南、海南、四川、福建、台灣等南方各省較為集中。
壽建新認為,因為蝴蝶的幼蟲離不開植物,中國蝴蝶多少與中國植物相聯系,他以中國植物約3萬種,約為世界植物30萬種的十分之一,推出世界蝴蝶約2萬種的十分之一,即中國蝴蝶應為2000種。但中國實際有多少種蝴蝶?壽建新說:「人們對我國蝴蝶種類和數量的認識,經歷了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的過程」。
1798年,英國博物學家多諾萬(E.Donvan)出版了《中國之昆蟲》,這是第一部描述我國蝴蝶的著作,書中記載中國蝴蝶44種。1892—1894年,英國學者李奇(J.H.Leech)出版了《中國、日本及朝鮮之蝶》一書,這是一本較為完整的著作,記載中國蝴蝶594種。隨著認識的深入,1938年中國學者胡經甫先生發表了《中國昆蟲名錄》第四卷,記載中國蝴蝶1243種。1958年和1993年李傳隆先生先後在其《蝴蝶》和《中國蝶類圖譜》二書中指出中國蝴蝶總數為244屬、1277種。壽建新和周堯先生1990年在《世界蝴蝶郵票》一書中統計中國蝴蝶總數為245屬、1339種。
1994年是中國蝴蝶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周堯先生主編的《中國蝶類志》出版了,該書100多萬字,5000餘幅彩圖,共記載中國蝴蝶369屬、1225種。1998年,周堯先生又在《中國蝴蝶分類與鑒定》中記載中國蝴蝶371屬、1317種,比《中國蝶類志》增加中國蝴蝶92種。
《中國蝶類志》出版後,國內蝴蝶研究出現熱潮,隨著一些省、市的蝴蝶地方誌、蝴蝶採集調查報告及新種、新記錄種的發表,中國蝴蝶總數不斷增加。《海南島蝴蝶》(1997出版)、《東北蝶類志》(1999出版)、《新疆蝴蝶》(2000出版)、《福建昆蟲志》(2001出版)、《中國灰蝶志》(2002出版)及國內外其他刊物,先後發表了數百種中國蝴蝶新種、新記錄種。

E. 昆蟲學家

世界最著名的:
亨利·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

1823年12月22日,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聖雷恩村。此後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兒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七歲那年,法布爾回到聖雷恩開始上學,但那一段兒時歲月一直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爾一家來到了羅德茲,其父靠經營一家咖啡館維持生計。四年後,一家人又移居到圖盧茲。法布爾進了圖盧茲的神學院,但中途退學,出外謀生,曾在鐵路上做過工,也在市集上賣過檸檬。後來,他通過了阿維尼翁師范學校的選拔考試,獲得獎學金,並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了高等學校文憑。
畢業後,時年十九歲的法布爾在卡本特拉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所教授的課程就是自然科學史。
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師。島上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種,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熱情。阿維尼翁的植物學家勒基安向他傳授了自己的學識。此後,他又跟隨著莫坎-唐通四處採集花草標本,這位博學多才的良師為法布爾後來成為博物學家、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
1853年,法布爾重返法國大陸,受聘於阿維尼翁的一所學校,並舉家遷進了聖-多米尼克街區的染匠街一所簡朴的住宅里。1857年,他發表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贊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這期間,法布爾還將精力投入到對天然染色劑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當時法國士兵軍褲上的紅色,便來自於茜草粉末。1860年,法布爾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
後來,法布爾應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的邀請,負責一個成人夜校的組織與教學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課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於是,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並一住就是十餘年。
在這這十餘年裡,法布爾完成了後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一卷。期間,他多次與好友一同到萬度山採集植物標本。此外,他還結識了英國哲學家米爾,但米爾英年早逝,兩人醞釀的計劃「沃克呂茲植被大觀」因此夭折。同時,一大不幸降臨到法布爾身上:他共有六個孩子,其中惟一與父親興趣相投、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兒子儒勒年僅十六歲便離開了人世。此後,法布爾將發現的幾種植物獻給早逝的儒勒,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對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爾的愛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呂茲的真菌為主題寫下許多精彩的學術文章。他對塊菰的研究也十分詳盡,並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們聲稱能從真正的塊菰中品出他筆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爾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並一直居住到逝世。這是一塊荒蕪的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鍾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這兒,法布爾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如今,這所故居已經成為博物館,靜靜地坐落在有著濃郁普羅旺斯風情的植物園中。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業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緻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
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朴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於《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並不頻繁。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崙三世,後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
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茜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 「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餘,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一些小曲。
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1915年,將一生奉獻給昆蟲研究的學者法布爾逝世了,享年九十二歲,他在鍾愛的昆蟲的陪伴下,靜靜地長眠於荒石園,然而他僅有的幾張照片,以及他所留下的朴實優美的文字,仍能讓讀者們瞥見這位學者的身影:一位和藹老者,鶴發童顏,目光敏銳而純真,一副法國南部鄉間的樸素打扮,頭戴寬邊遮陽帽,脖系方巾,手裡握著他的寶貝捕蟲網;不用開口,他嘴邊常掛著的舒心微笑,就彷彿已經在邀請您進入他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原著書名可直譯為《昆蟲學的回憶》,副標題為「對昆蟲本能及其習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節組成,絕大部分完成於荒石園。1878年第一卷發行,此後大約每三年發行一卷。
原著內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觀的就是對昆蟲的研究記錄。作者數十年間,不局限於傳統的解剖和分類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實地對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種類繁多的昆蟲進行觀察,或者將昆蟲帶回自己家中培養,生動詳盡地記錄下這些小生命的體貌特徵、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蛻變、繁衍和死亡,然後將觀察記錄結合思考所得,寫成詳細確切的筆記。
但《昆蟲記》不同於一般科學小品或網路全書,它散發著濃郁的文學氣息。
首先,它並不以全面系統地提供有關昆蟲的知識為惟一目的。除了介紹自然科學知識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學識,通過生動的描寫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昆蟲的生活與人類社會巧妙地聯系起來,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認識體系搬到了筆下的昆蟲世界裡。他透過被賦予了人性的昆蟲反觀社會,傳達觀察中的個人體驗與思考得出的對人類社會的見解,無形中指引著讀者在昆蟲的「倫理」和「社會生活」中重新認識人類思想、道德與認知的准則。這是一般學術文章中所沒有的,但卻是文學創作中常見的。不同於許多文學作品的是,《昆蟲記》不是作家筆下創造出來的世界,所敘述的事件都來自於他對昆蟲生活的直接觀察,有時甚至是某種昆蟲習性的細枝末節。
其次,雖然全文用大量筆墨著重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但並不像學術論著一般枯燥乏味,本書行文優美,堪稱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作者的語言朴實清新,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和詩意。作者對自然界動植物聲、色、形、氣息多方面恰到好處的描繪,令讀者融入了19世紀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迷人的田園風光中。作者在描寫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憑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基礎,在文中引用希臘神話、歷史事件以及《聖經》中的典故,字里行間還時而穿插著普羅旺斯語或拉丁文的詩歌。法布爾之所以被譽為「昆蟲界的荷馬」,並曾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提名,除了《昆蟲記》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羅萬象的內容之外,優美且富有詩意的語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蟲記》融合了科學與文學,這也意味著它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文學的感性。書中不時語露機鋒,提出對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試圖在科學中融入更深層的含義。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體現作者的研究與思考中。法布爾在對昆蟲的觀察研究中,反復試驗,並考證多方資料,對主流學術觀點敢於質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盡自己之所能對知識結構不斷探索和補充,對自己的觀察結果不輕易下定論,同時表明自己的懷疑態度與自身的局限。他在觀察昆蟲之餘抒發感想時,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自大,機械化社會的野蠻,話語間時常譏諷人類僵硬不化的成見,並謹慎地對社會現狀進行冷靜的思索。
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僅反映在作品的內容與語言表達上,甚至還反映在作者的研究與思考中。從行文來看,作品充滿了擬人化的昆蟲生活,從用人類著裝來形容昆蟲的外部特徵,到用婚禮來象徵昆蟲求偶交配的過程,再到對它們在自然界所做貢獻的歌頌,作者的情感隨著昆蟲的命運而變化。此外,在研究記錄之餘,作者在字里行間也提及自己清貧樂道的鄉間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蟲的經歷,向讀者介紹膝下的兒女,乃至他的家犬,這正符合了「回憶」二字,充滿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與思考過程中,使用野外實驗法與觀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著的昆蟲,悉心觀察生命,這與解剖分類相比,本身就帶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許多觀察之後的想法也無不與生命有關,建立在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之上。
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感性基調以及動力,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一種對生存的清醒認識;一種對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學的理性就是得到了這種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續下去。作者由熱愛自然、熱愛生命而產生了對生命的好奇,於是在觀察中認真體驗生命的每一種表現,並陶醉其中,樂此不疲,這繼而又支撐了學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學精神。
如果說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一般文學作品或一般科學作品所無法企及的,那麼嚴格來說,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專業的標准來衡量,法布爾是個博物學家,「非專業」的昆蟲學家;其文學手法也不能超越當時所有卓越的文學作品。在作品中,人作為觀察者,用文學的筆調讓昆蟲帶上了「人性」的色彩,卻不足以成為社會學或倫理學的專著。總之,單獨從昆蟲學、社會學或倫理學的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承認,將科學研究成果與文學寫作相結合,歷史上並非只有法布爾一人。然而,《昆蟲記》以自己的特色,獲得了極大的影響與聲譽。
《昆蟲記》並非刻意寫就,而是作者自得其樂地觀察與寫作的成果。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調:看似平平淡淡,但卻無時無刻地反映出作者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實清貧,但寧靜美好的鄉間生活。他留下的觀察記錄是不變的,但給讀者的思索卻是靈活可變的,他沒有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只是給讀者帶去了知識、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蟲記》原著問世以來,已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有了漢譯本,引發了當時廣大讀者濃厚的興趣。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國讀書界再度掀起「法布爾熱」,出現了多種《昆蟲記》的摘譯本、縮編本,甚至全譯本。

中國的:
胡經甫(1896-1972)

原名宗權,筆名胡烈。原籍三水,生於上海。191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1920年赴美留學,獲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返國後歷任清華學校生物學講師,江蘇昆蟲局技師,南京東南大學、蘇州東吳大學、上海光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昆蟲系客座教授。曾受聘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中國動物圖譜編委會委員等。
生平致力於生物學研究和教育工作,為中國昆蟲學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國昆蟲名錄》、《無脊椎動物》、《中國水生昆蟲》等。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巨著之一,記載昆蟲25目、392科、4968屬、20069種;抗美援韓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周堯
男,漢族,l9l2年6月8日生於浙江鄞縣。義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研究所名譽所長,昆蟲博物館館長。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名譽所長。陝甘寧青新五省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總顧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
先後創辦昆蟲趣味會、天則昆蟲研究所、天則出版社,主編《趣味的昆蟲》、《中國昆蟲學雜志》、《中國之昆蟲》、《昆蟲分類學報》、《動物世界》等學術刊物。
著有昆蟲學等論文、專著200餘種,重要的有《中國昆蟲學史》、《中國盾蚧志》、《中國蝴蝶分類與鑒定》等,主編《中國蝶類志》、《農業昆蟲學基礎》等。

張廣學
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
回族,山東定陶人,1921年1月31日生。張先生1946年2月畢業於中央大學農藝系,1946年2月——1951年元月在四川遂寧棉場、北京農業部華北棉產改進處任技佐,1948年2月與當時的北平研究院朱弘復先生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2月調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現動物所),從事棉蟲學、昆蟲生物學和蚜蟲分類學的研究。50多年來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專著20多冊、科普文章及小冊子33篇,編寫科教影、視劇本和任科學顧問10部。發現並記述蚜蟲8個新屬、211個新種、新亞種,對蚜蟲種型的演化提出了創見,首次報道61種蚜蟲的核型、2種蚜蟲的C-帶帶型,並分析了其在分類學上的意義,對我國蚜蟲系統分類做出突出貢獻。工作中能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如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良種繁育體系技術一般可增產50%,當歸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畝增效益千元,該項目具創新性,在國際屬領先地位。獲得各種成果獎10多項。

欽俊德
男,漢族。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Entomologia Sinica(中國昆蟲科學,英文刊)主編。
1916年4月12日出生於浙江省安吉縣。194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1941年進燕京大學研究院主修實驗動物學。1947年赴荷蘭,進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院攻讀昆蟲生理學,1950年畢業獲理科博土學位。1950一1951年任美國明尼達大學榮譽研究員。1951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理事長,《昆蟲學報》主編。1979-1980年任荷蘭瓦赫寧根農業大學昆蟲系訪問教授。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欽俊德是我國昆蟲生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開拓人之一。從195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及合並以後的動物研究所創辦昆蟲生理研究室,並主持該室工作達三十年之久。在五十年代曾應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校聘請講授昆蟲生理學課程。業務專長為昆蟲食性營養及卵期生物學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末開始研究昆蟲與植物間的生理關系,曾數次總結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對昆蟲在寄主植物選擇時的行為反應、營養需要和代謝適應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提出鏈索反應的觀點。五十年代對飛蝗食料植物及蝗卵發育與抗逆機制的研究,曾為飛蝗的預測預報和根治蝗災提供理論依據。其後,從事於七星瓢蟲和赤眼蜂食性、營養的研究;旨在為將來大規模利用此類害蟲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奠定基礎。主要著作有《昆蟲與植物的關系》、《昆蟲的鳴聲》等;有關蝗卵的研究、棉鈴蟲、粘蟲、七星瓢蟲食性營養的科學論文50多篇。曾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陸寶麟
男,生於191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蚊蟲分類學、生物學和防治的研究,著有《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八卷·雙翅目·蚊科(上卷)》、《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九卷。雙翅目·蟻科(下卷)》、 《蚊蟲綜合防治》等專著,主編(醫學昆蟲學》等著作。

尹文英
女,生於192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科學(英文版Entomologia Sinica)》編輯委員會委員。
尹先生致力於原尾目的系統分類研究,通過比較精子學和內部各器官的亞顯微結構等,將原尾目提升為與昆蟲綱並行的原尾綱,同時對原尾綱的分類系統作了重大改進。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動物志·原尾綱》等。

F. 請問哪裡可以買到《中國蟬科志》

書店裡有,濟南新華書店`!!!~~~

G. 天則出版社兼職是騙子嗎

網上這個打字的都是假的
這個很好鑒別,大家可以看他們的網站,都沒有ICP備案號

正規的網站都有的,就在網站的最下方
這個備案就跟營業執照一個道理。必須得有法人身份證等等才能辦理
想要做網站的話也是需要營業執照的,也就是這個備案號。想做網站的必須需要提供法人身份證,公司住址等證件才能開通。
如果這個網站犯法了,是可以通過備案找到他的住址的

而這個打字的,根本就沒有備案。只是一個圖標什麼什麼備案信息,實際只是個圖標而已,根本就點不開。所以就算他犯法了,上哪去找人家呢???簡單的只留個口口,再看似正規點的,也只是留有一個電話號碼,現在買電話號碼都不用身份證滴~~
他們為什麼不敢備案?因為他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正當生意啊。。。。。怕有人報案了,公,安局找他啊....知道了吧

H. 舉出幾個昆蟲學家的例子

世界最著名的:
亨利·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

1823年12月22日,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聖雷恩村。此後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兒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七歲那年,法布爾回到聖雷恩開始上學,但那一段兒時歲月一直深深地銘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爾一家來到了羅德茲,其父靠經營一家咖啡館維持生計。四年後,一家人又移居到圖盧茲。法布爾進了圖盧茲的神學院,但中途退學,出外謀生,曾在鐵路上做過工,也在市集上賣過檸檬。後來,他通過了阿維尼翁師范學校的選拔考試,獲得獎學金,並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了高等學校文憑。
畢業後,時年十九歲的法布爾在卡本特拉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所教授的課程就是自然科學史。
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師。島上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種,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熱情。阿維尼翁的植物學家勒基安向他傳授了自己的學識。此後,他又跟隨著莫坎-唐通四處採集花草標本,這位博學多才的良師為法布爾後來成為博物學家、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
1853年,法布爾重返法國大陸,受聘於阿維尼翁的一所學校,並舉家遷進了聖-多米尼克街區的染匠街一所簡朴的住宅里。1857年,他發表了《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昆蟲學祖師萊昂·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贊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這期間,法布爾還將精力投入到對天然染色劑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當時法國士兵軍褲上的紅色,便來自於茜草粉末。1860年,法布爾獲得了此類研究的三項專利。
後來,法布爾應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的邀請,負責一個成人夜校的組織與教學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課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於是,他辭去了工作,攜全家在奧朗日定居下來,並一住就是十餘年。
在這這十餘年裡,法布爾完成了後來長達十卷的《昆蟲記》中的第一卷。期間,他多次與好友一同到萬度山採集植物標本。此外,他還結識了英國哲學家米爾,但米爾英年早逝,兩人醞釀的計劃「沃克呂茲植被大觀」因此夭折。同時,一大不幸降臨到法布爾身上:他共有六個孩子,其中惟一與父親興趣相投、熱愛觀察大自然的兒子儒勒年僅十六歲便離開了人世。此後,法布爾將發現的幾種植物獻給早逝的儒勒,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對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爾的愛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呂茲的真菌為主題寫下許多精彩的學術文章。他對塊菰的研究也十分詳盡,並細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們聲稱能從真正的塊菰中品出他筆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爾買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園,並一直居住到逝世。這是一塊荒蕪的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鍾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這兒,法布爾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如今,這所故居已經成為博物館,靜靜地坐落在有著濃郁普羅旺斯風情的植物園中。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業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喜愛古羅馬作家賀拉斯和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緻的菌類圖鑒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贊不絕口。
法布爾晚年時,《昆蟲記》的成功為他贏得了「昆蟲界的荷馬」以及「科學界詩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法布爾雖然獲得了許多科學頭銜,但他仍然朴實如初,為人靦腆謙遜,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才華受到當時文人學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德國作家榮格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詩人馬拉美、普羅旺斯文學家魯瑪尼耶等。由於《昆蟲記》中精確地記錄了法布爾進行的試驗,揭開了昆蟲生命與生活習慣中的許多秘密,達爾文稱法布爾為「無法效仿的觀察家」。當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時,不少學者、文學家們紛紛前去拜訪他。法布爾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國哲學家米爾等學者,但與他們的通信並不頻繁。公共教育部長維克多·杜盧伊將法布爾舉薦給拿破崙三世,後者授予他榮譽勛位勛章。法國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萊途經塞利尼昂,特意繞道荒石園向他致意。
擁有多重身份的法布爾的作品種類繁多: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論著,其中包括《茜草:專利與論文》、《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等;作為教師,他曾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語寫下了許多詩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 「牛虻詩人」,此外,他還將某些普羅旺斯詩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閑暇之餘,他還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譜下一些小曲。
然而,法布爾作品中篇幅最長、地位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蟲記》。這部作品不但展現了他科學觀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學才華,還向讀者傳達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生命的無比熱愛。
1915年,將一生奉獻給昆蟲研究的學者法布爾逝世了,享年九十二歲,他在鍾愛的昆蟲的陪伴下,靜靜地長眠於荒石園,然而他僅有的幾張照片,以及他所留下的朴實優美的文字,仍能讓讀者們瞥見這位學者的身影:一位和藹老者,鶴發童顏,目光敏銳而純真,一副法國南部鄉間的樸素打扮,頭戴寬邊遮陽帽,脖系方巾,手裡握著他的寶貝捕蟲網;不用開口,他嘴邊常掛著的舒心微笑,就彷彿已經在邀請您進入他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原著書名可直譯為《昆蟲學的回憶》,副標題為「對昆蟲本能及其習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節組成,絕大部分完成於荒石園。1878年第一卷發行,此後大約每三年發行一卷。
原著內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觀的就是對昆蟲的研究記錄。作者數十年間,不局限於傳統的解剖和分類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實地對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種類繁多的昆蟲進行觀察,或者將昆蟲帶回自己家中培養,生動詳盡地記錄下這些小生命的體貌特徵、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蛻變、繁衍和死亡,然後將觀察記錄結合思考所得,寫成詳細確切的筆記。
但《昆蟲記》不同於一般科學小品或網路全書,它散發著濃郁的文學氣息。
首先,它並不以全面系統地提供有關昆蟲的知識為惟一目的。除了介紹自然科學知識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學識,通過生動的描寫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昆蟲的生活與人類社會巧妙地聯系起來,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認識體系搬到了筆下的昆蟲世界裡。他透過被賦予了人性的昆蟲反觀社會,傳達觀察中的個人體驗與思考得出的對人類社會的見解,無形中指引著讀者在昆蟲的「倫理」和「社會生活」中重新認識人類思想、道德與認知的准則。這是一般學術文章中所沒有的,但卻是文學創作中常見的。不同於許多文學作品的是,《昆蟲記》不是作家筆下創造出來的世界,所敘述的事件都來自於他對昆蟲生活的直接觀察,有時甚至是某種昆蟲習性的細枝末節。
其次,雖然全文用大量筆墨著重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但並不像學術論著一般枯燥乏味,本書行文優美,堪稱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作者的語言朴實清新,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和詩意。作者對自然界動植物聲、色、形、氣息多方面恰到好處的描繪,令讀者融入了19世紀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迷人的田園風光中。作者在描寫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憑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基礎,在文中引用希臘神話、歷史事件以及《聖經》中的典故,字里行間還時而穿插著普羅旺斯語或拉丁文的詩歌。法布爾之所以被譽為「昆蟲界的荷馬」,並曾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提名,除了《昆蟲記》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羅萬象的內容之外,優美且富有詩意的語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蟲記》融合了科學與文學,這也意味著它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文學的感性。書中不時語露機鋒,提出對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試圖在科學中融入更深層的含義。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體現作者的研究與思考中。法布爾在對昆蟲的觀察研究中,反復試驗,並考證多方資料,對主流學術觀點敢於質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盡自己之所能對知識結構不斷探索和補充,對自己的觀察結果不輕易下定論,同時表明自己的懷疑態度與自身的局限。他在觀察昆蟲之餘抒發感想時,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自大,機械化社會的野蠻,話語間時常譏諷人類僵硬不化的成見,並謹慎地對社會現狀進行冷靜的思索。
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僅反映在作品的內容與語言表達上,甚至還反映在作者的研究與思考中。從行文來看,作品充滿了擬人化的昆蟲生活,從用人類著裝來形容昆蟲的外部特徵,到用婚禮來象徵昆蟲求偶交配的過程,再到對它們在自然界所做貢獻的歌頌,作者的情感隨著昆蟲的命運而變化。此外,在研究記錄之餘,作者在字里行間也提及自己清貧樂道的鄉間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蟲的經歷,向讀者介紹膝下的兒女,乃至他的家犬,這正符合了「回憶」二字,充滿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與思考過程中,使用野外實驗法與觀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著的昆蟲,悉心觀察生命,這與解剖分類相比,本身就帶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許多觀察之後的想法也無不與生命有關,建立在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之上。
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感性基調以及動力,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一種對生存的清醒認識;一種對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學的理性就是得到了這種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續下去。作者由熱愛自然、熱愛生命而產生了對生命的好奇,於是在觀察中認真體驗生命的每一種表現,並陶醉其中,樂此不疲,這繼而又支撐了學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學精神。
如果說法布爾的《昆蟲記》是一般文學作品或一般科學作品所無法企及的,那麼嚴格來說,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專業的標准來衡量,法布爾是個博物學家,「非專業」的昆蟲學家;其文學手法也不能超越當時所有卓越的文學作品。在作品中,人作為觀察者,用文學的筆調讓昆蟲帶上了「人性」的色彩,卻不足以成為社會學或倫理學的專著。總之,單獨從昆蟲學、社會學或倫理學的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承認,將科學研究成果與文學寫作相結合,歷史上並非只有法布爾一人。然而,《昆蟲記》以自己的特色,獲得了極大的影響與聲譽。
《昆蟲記》並非刻意寫就,而是作者自得其樂地觀察與寫作的成果。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調:看似平平淡淡,但卻無時無刻地反映出作者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實清貧,但寧靜美好的鄉間生活。他留下的觀察記錄是不變的,但給讀者的思索卻是靈活可變的,他沒有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只是給讀者帶去了知識、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蟲記》原著問世以來,已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有了漢譯本,引發了當時廣大讀者濃厚的興趣。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國讀書界再度掀起「法布爾熱」,出現了多種《昆蟲記》的摘譯本、縮編本,甚至全譯本。

中國的:
胡經甫(1896-1972)

原名宗權,筆名胡烈。原籍三水,生於上海。191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1920年赴美留學,獲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返國後歷任清華學校生物學講師,江蘇昆蟲局技師,南京東南大學、蘇州東吳大學、上海光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昆蟲系客座教授。曾受聘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中國動物圖譜編委會委員等。
生平致力於生物學研究和教育工作,為中國昆蟲學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國昆蟲名錄》、《無脊椎動物》、《中國水生昆蟲》等。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巨著之一,記載昆蟲25目、392科、4968屬、20069種;抗美援韓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周堯
男,漢族,l9l2年6月8日生於浙江鄞縣。義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蟲研究所名譽所長,昆蟲博物館館長。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名譽所長。陝甘寧青新五省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總顧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
先後創辦昆蟲趣味會、天則昆蟲研究所、天則出版社,主編《趣味的昆蟲》、《中國昆蟲學雜志》、《中國之昆蟲》、《昆蟲分類學報》、《動物世界》等學術刊物。
著有昆蟲學等論文、專著200餘種,重要的有《中國昆蟲學史》、《中國盾蚧志》、《中國蝴蝶分類與鑒定》等,主編《中國蝶類志》、《農業昆蟲學基礎》等。

張廣學
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現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
回族,山東定陶人,1921年1月31日生。張先生1946年2月畢業於中央大學農藝系,1946年2月——1951年元月在四川遂寧棉場、北京農業部華北棉產改進處任技佐,1948年2月與當時的北平研究院朱弘復先生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2月調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現動物所),從事棉蟲學、昆蟲生物學和蚜蟲分類學的研究。50多年來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專著20多冊、科普文章及小冊子33篇,編寫科教影、視劇本和任科學顧問10部。發現並記述蚜蟲8個新屬、211個新種、新亞種,對蚜蟲種型的演化提出了創見,首次報道61種蚜蟲的核型、2種蚜蟲的C-帶帶型,並分析了其在分類學上的意義,對我國蚜蟲系統分類做出突出貢獻。工作中能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如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良種繁育體系技術一般可增產50%,當歸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畝增效益千元,該項目具創新性,在國際屬領先地位。獲得各種成果獎10多項。

欽俊德
男,漢族。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Entomologia Sinica(中國昆蟲科學,英文刊)主編。
1916年4月12日出生於浙江省安吉縣。194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1941年進燕京大學研究院主修實驗動物學。1947年赴荷蘭,進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院攻讀昆蟲生理學,1950年畢業獲理科博土學位。1950一1951年任美國明尼達大學榮譽研究員。1951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理事長,《昆蟲學報》主編。1979-1980年任荷蘭瓦赫寧根農業大學昆蟲系訪問教授。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欽俊德是我國昆蟲生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開拓人之一。從195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及合並以後的動物研究所創辦昆蟲生理研究室,並主持該室工作達三十年之久。在五十年代曾應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校聘請講授昆蟲生理學課程。業務專長為昆蟲食性營養及卵期生物學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末開始研究昆蟲與植物間的生理關系,曾數次總結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對昆蟲在寄主植物選擇時的行為反應、營養需要和代謝適應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提出鏈索反應的觀點。五十年代對飛蝗食料植物及蝗卵發育與抗逆機制的研究,曾為飛蝗的預測預報和根治蝗災提供理論依據。其後,從事於七星瓢蟲和赤眼蜂食性、營養的研究;旨在為將來大規模利用此類害蟲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奠定基礎。主要著作有《昆蟲與植物的關系》、《昆蟲的鳴聲》等;有關蝗卵的研究、棉鈴蟲、粘蟲、七星瓢蟲食性營養的科學論文50多篇。曾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陸寶麟
男,生於191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蚊蟲分類學、生物學和防治的研究,著有《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八卷·雙翅目·蚊科(上卷)》、《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九卷。雙翅目·蟻科(下卷)》、 《蚊蟲綜合防治》等專著,主編(醫學昆蟲學》等著作。

尹文英
女,生於192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科學(英文版Entomologia Sinica)》編輯委員會委員。
尹先生致力於原尾目的系統分類研究,通過比較精子學和內部各器官的亞顯微結構等,將原尾目提升為與昆蟲綱並行的原尾綱,同時對原尾綱的分類系統作了重大改進。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動物志·原尾綱》等。

I. 周堯的去世

2008年12月15日7時40分,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並在國內外享有「蟲壇怪傑」和「蝶神」美稱的世界著名昆蟲學家、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周堯教授,因病在陝西楊凌逝世,享年98歲。
周堯教授1912年6月生於浙江鄞縣塘溪上周村。他自小就立志學農,報效祖國。1939年11月,他懷著「科學救國」、「學習先農先儒,為中國農業與教育做出貢獻」的理想來到西北農學院,從此紮根西北,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昆蟲學教學和科研事業。他學識淵博,睿智過人,在昆蟲分類學研究中成果斐然,是中國昆蟲分類學的重要奠基人,在國際昆蟲學界享有盛譽。歷時20餘年著成的《中國昆蟲學史》,被國外專家譽為「不朽的著作」;主編出版的《中國蝶類志》,被譽為「科學界創舉」,他本人也被同行尊為「蝶神」。他建立了「農業昆蟲學」、「昆蟲形態學」及「昆蟲學史」等學科研究體系,昆蟲學者以周堯姓氏命名的昆蟲新分類單元就達56個之多。他在科學研究上一絲不苟,經他之手採集收藏的僅蝴蝶標本就有九百多種。他注重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解決中國農業生產中的重大現實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組織和領導開展小麥吸漿蟲研究,對控制這一毀滅性害蟲、保護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堅持學以致用,言傳身教,深受學生愛戴,被譽為「一代師表」。先後編寫出版了《普通昆蟲學》、《昆蟲分類學》等10多部教材,為我國農業教育,尤其是昆蟲學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先後創立了「昆蟲趣味會」學術團體和《趣味的昆蟲》雜志、天則昆蟲研究所、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並主編《昆蟲與藝術》、《中國昆蟲學雜志》等期刊;創辦國際性學術刊物《昆蟲分類學報》、昆蟲研究所、全國第一家民辦出版社——天則出版社;創建了我國第一家昆蟲博物館,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有較高知名度的綜合性專業博物館;設立了周堯昆蟲分類學獎勵基金。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