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出版物開發

出版物開發

發布時間: 2021-03-19 19:04:01

❶ 什麼叫出版出版物出版是指什麼出版物是指什麼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❷ 採用定額資料庫開發的算量軟體屬於出版物嗎

軟體屬於電子出版物,採用開發工具開發的軟體有產品的性質。如果採用定額資料庫開發自己的算量軟體應該屬於一種應用,如果用於復制分發使用或者盈利性質,就屬於商業電子出版物了。

❸ 發行和出版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採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制,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大眾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眾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眾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制,並把復製品向公眾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眾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著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產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向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產方式將其復制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產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產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網路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制;④向公眾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網路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產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復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眾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產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眾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眾」。可見,在賦予「出版」的眾多涵義中,「公之於眾」的涵義更有著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參考資料:http://chuban.bokee.com/4610328.html

❹ 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的創作過程包括哪幾步

製作多媒體電子出版物,分兩個階段。首先,是單媒體素材的獲取與加工;其次,是多媒體信息的編輯和創作。
基於此,多媒體電子出版物製作系統,也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單媒體獲取與加工系統,包括文字錄入系統、音頻採集系統、圖像掃描系統、圖形繪制系統、動畫創作系統和視頻捕獲系統等。二是多媒體編輯和創作系統,將零散、非連貫的各種單媒體信息整合到一起,進行多媒體編輯、創作,使其彼此之間按照有機的方式交互聯系,具備良好的可讀性。
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的興起,造就了一種全新的數字化職業──多媒體編輯,一種兼具藝術性與高技術特色的創造性行業。多媒體編輯人員要求文理兼通,需要計算機、通信、文學、藝術、影視、編輯等各領域知識,並有所側重、各盡所能、通力合作。
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的製作流程,一般分10個階段:選題策劃、素材積累、腳本創意、系統設計、圖文處理、動畫製作、音視頻信號處理、多媒體編輯創作、樣盤測試以及批量製作發行。
MEP發展前瞻
90年代以來,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發展勢頭迅猛。現階段,中國的多媒體電子出版產業正緊起直追,呈現出良好的態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化資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具備開發多媒體電子出版物所必須的深厚的文化基礎。目前,中國的計算機普及率和網路化程度日益提高,用戶逐日劇增,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的市場潛力巨大、亟待挖掘。
然而,在多媒體電子出版物開發的硬體設備、製作技術與人才、投資規模、出版物品種與數量等方面,中國同發達國家、地區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中國大陸開發、製作的多媒體出版物,數量上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製作成本較高,發行上遭受到盜版的強烈沖擊。面對中國多媒體電子出版市場這一巨大的掘金之地,國外機構也爭相介入、激烈角逐,給民族產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多媒體電子出版物提倡「無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綠色出版物」。光碟版、聯機版出版物的開發,可節省大量的木材資源,有利於保護地球生態。除此之外,多媒體電子出版物與傳統印刷品出版物相比,有如下優越性:
第一,無紙化出版物大大降低了出版物的成本,縮短了出版周期,增強了出版的時效性;
第二,光碟介質存儲容量大,攜帶方便,而且永不破損;
第三,多媒體的信息保存、檢索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出版物的內涵,觀賞性和娛樂性大大增強,讀者閱讀時可產生濃厚的親切感和強烈的參與感。
因此,多媒體電子出版產業前景燦爛。專家預測,今後全球的多媒體電子出版產業將以年平均24% 的增長率發展,多媒體電子出版物在出版物中所佔的份額將越來越大。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的爭斗,將成為數字化時代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

❺ 學校自己開發的校本課程出版物需要書號嗎有著作權方面的要求嗎

學校自己開抄發的校本課程出版物(學校內部使用,不盈利),不需要書號。
收錄其他人的作品,只能收錄已經發表的,必須註明作者姓名,維護作者人身權(比如不得歪曲修改、保證作品完整性等)。

權威解釋問出版局或者律師

❻ 出版物的營銷手段大體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特點,有哪些具體案例

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又被形象地稱作「眼球經濟」,注意力經濟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對大眾媒介的分析。美國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指出,注意力是媒體的一種資源。它的特點是:稀缺性、不可復制性、從眾性、傳遞性。注意力經濟通過眼球爭奪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使消費者的注意力轉化為購買力,從而獲得更大商業利益。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如何更好地開發注意力資源,提升出版物的內容質量,提高出版企業的實力,打勝「眼球爭奪戰」,是每個出版企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出版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例如,消費者到當當網站購書的時候會看到網站為消費者定製的各種廣告,如與消費者所購圖書相類似的其他圖書、消費者可能喜歡的圖書、熱賣的新書等。以此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這種通過售賣注意力而吸引用戶的廣告模式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

4P理論
本文的出版物營銷基於市場營銷學中的經典理論——4P理論進行,即以產品(Pro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為核心的營銷策略。當一個營銷活動中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合理時,那麼這個營銷活動將取得成功,其營銷目的將得以實現。在新的經濟大背景與出版物市場環境下,4P理論依然適用於出版物的銷售活動,但必須指出的是,隨著經濟大背景與出版物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4P理論的策略內容與實施方法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注意力經濟背景下的出版物營銷工作需要更多的創新和創意來與4P理論進行有機的融合。

眼球經濟下出版物營銷4P 理論之運用
Part.1
出版物營銷的產品策略
01
創新選題策劃
實行產品經理制,把出版物作為產品進行經營,根據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從敲定選題到制定相應的裝幀設計、文案、定價等產品要素,乃至預測產品進入市場後的利潤狀況,打磨包裝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並跟進後期推廣、銷售的整個過程。隨著出版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讀者的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個性化,選題策劃不再僅僅是出版的一個環節,而是對於整個出版流程的統籌規劃。出版企業只有主動貼近市場,優化出版流程,加強對於各出版要素的控制,依據讀者需求進行出版物的全面策劃,才能打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出版產品。這就要求產品經理統籌所有環節,對現有出版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傳達產品理念、強化流程執行,並對出版各個環節中產生的成本、費用進行跟蹤監測,設法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例如:磨鐵圖書是產品經理制度的首創者。磨鐵在打造朱德庸所著《大家都有病》時,由產品經理負責的團隊先敲定了編印發所有細節流程,然後對內容進行繁簡互換、校對排版、封面製作,與印刷廠、油墨供應商、紙張供應商等商議確認,繼而在圖書印刷的同時,通過微博平台、視頻製作、新書發布會等方式進行立體化營銷,在短短2-5天之內完成了從僅有電子書稿到圖書上市的全部過程。這本暢銷書的成功是將出版物當成產品進行全流程市場化運作的大膽嘗試。

02
創新出版內容
1、差異化策略:
即尋找細分市場,打破思維定式培養逆向思維,採取內容異質策略,避免出版內容同質化。例如:清華大學出版社在2011年1月出版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就是一個通過逆向思維實現出版暢銷的典型案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從小成績不好,卻最終取得令人矚目成就的男孩於智博的成長經歷。這本書的主人公在年輕時成績並不優異,但經過不懈的努力與勤勞刻苦的學習,他在21歲時就在戴爾公司的重要部門任職,還曾是花旗銀行的「全球領袖計劃成員」之一。這本書通過這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而非先天的聰明才智,所謂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並不一定正確。這樣的觀點和曾經風靡一時的諸如《哈佛女孩劉亦婷》之類的勵志書籍有很大不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樣的教育模式和成長模式與人們以往推崇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差異,這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興趣。

2、內容精品策略:
精品策略也即提升出版物的內容質量,打造精品內容。雖然在當今的市場化潮流下,成功的營銷策劃和裝幀設計對於出版物的暢銷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出版物的暢銷仍要以好的內容質量為前提。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貝貝特公司的「理想國」品牌就是以富有文化底蘊的優秀作品感染讀者的典範。該品牌做每一本書都基於文化層面的考慮,雖然並非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但是每本書都力求達到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的最大化。該品牌擁有蔣勛、舒國治、陳丹青、梁文道、白先勇、董橋等知名作者,意在通過一些在時代喧囂中引人思考的好書,喚醒讀者對於理想的熱情。貝貝特始終堅持文化擔當,以諸多高質量出版物塑造了獨特文化品牌。

03
創新出版形式
創新出版形式,就是要通過別具一格的設計,更恰當地表現出版內容,更迅速地吸引讀者眼球,更好地為出版內容服務。要通過創新出版形式,達到迅速傳遞內容信息、展示出版物藝術性、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效果,最終促成讀者購買,促進出版物的銷售。
幾米所著《世界別為我擔心》的巧妙設計值得借鑒。在這本書的封面上,一個小男孩趴在一隻被蒙上雙眼、束縛了手腳的大灰兔上。這個意象具有豐富的涵義,象徵著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被捆綁的手腳和被蒙蔽的雙眼就像生活中的諸多無奈以及不可控的因素,對未知、對跌倒的恐懼導致我們有了諸多對生活、對外界、對自己、對他人的擔心與質疑。封面上的繪畫既貼切這本書的主題,又以明亮的顏色吸引了讀者的眼球。同時,以橙色為基調、形式新穎的腰封也為這個充滿創意的封面添加了更多新鮮的元素,使得這本書在眾多圖書中能夠迅速被讀者發現。這本書以合適的裝幀、豐富新穎的內容、鮮明的色彩刺激讀者的感官,以其可感度和吸引力凝聚了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產生了新鮮感、親切感和認同感,刺激了讀者的購買慾望,促進了該書的暢銷。

❼ 什麼叫出版,什麼叫發行,出版和發行的關系是什麼

出版:通過可大量進行內容復制的媒體實現信息傳播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有文字以後發展起來的。現代出版主要內容為國家關於出版產業的法律、規章、制度;相關學科有創見的研究成果;數字出版技術及製作、管理、設計、教學等方面的應用文章;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代表出版產業發展方向的綜合評論;圖書評介等,也就是將知識信息產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產的形式大量復制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發行:1發出新貨幣、新書刊等;2出版物經發行人員、渠道經銷商、書店、郵局發售到讀者手裡的工作。

出版行業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圖書、期刊、報紙、音像製品等的出版和發行。他們其實大致意義差不多,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❽ 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的開發步驟

簡單:你的答案是:E,B.A,G,C,F,D

❾ 出版和發行有什麼區別

出版和發行區別如下:

1、定義不同

發行是廣義出版的一部分,但是,其實他在大多數人眼裡看來是與出版對等的,是出版的繼續。它包括總發、批發與零售。出版或稱發表,是指將作品通過任何方式公之於眾的一種行為。

在大多數國家,作品一經完成,不論是否出版,即享有著作權。作品獲得國際標准書號並經過一定資質的出版機構印刷成書籍稱為出版物;出版物內容以數碼形式呈現的稱之為電子出版物或叫做電子書。以出版為主的生產或者產業領域稱為出版業。擁有大量復制或同等規模的傳播力的公開發表都統稱之為出版。


2、環節不同

出版包括編輯加工、印刷復制和發行三個環節;狹義地講,出版就是具體製作出版物並復制生產,而發行就是銷售出版物,尤其是銷售渠道的開發和管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發行是出版的一種。

出版是通過可大量進行內容復制的媒體實現信息傳播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有文字以後發展起來的。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寫、刻繪書籍,是一定意義上的出版。正式的出版是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至唐代中葉盛行。現代出版主要指對以圖書、報刊、音像、電子、網路等媒體承載的內容進行編輯、復制、發行三個方面。

3、內容不同

發行是廣義出版的一部分,是出版的繼續。它包括總發、批發與零售。一般而言現代的出版概念包括以下內容:印刷圖書,復制錄音、錄像磁帶,利用縮微技術將書籍、報刊、文章等復製成縮微膠片,以及利用電子技術製作計算機可讀磁帶、軟磁碟、只讀光碟等。

泛指出版事業中編輯、印刷、發行三個方面的工作。專指出版社內部負責管理書稿印刷、生產方面的工作。

❿ 哪些出版物在出版環節可享受增值稅先征後退50%的優惠政策

一、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53號)規定:「一、自2018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執行下列增值稅先征後退政策。
......
(二)對下列出版物在出版環節執行增值稅先征後退50%的政策:
1.各類圖書、期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但本通知第一條第(一)項規定執行增值稅100%先征後退的出版物除外。
2.列入本通知附件2的報紙。
......
五、已按軟體產品享受增值稅退稅政策的電子出版物不得再按本通知申請增值稅先征後退政策。
......
七、本通知的有關定義
(一)本通知所述「出版物」,是指根據國務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出版的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所述圖書、報紙和期刊,包括隨同圖書、報紙、期刊銷售並難以分離的光碟、軟盤和磁帶等信息載體。
(二)圖書、報紙、期刊(即雜志)的范圍,仍然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增值稅部分貨物征稅范圍注釋>的通知》(國稅發〔1993〕151號)的規定執行;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的范圍,按照《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簡並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37號)的規定執行。
......」
二、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增值稅部分貨物征稅范圍注釋>的通知》(國稅發〔1993〕151號)規定:「十一、圖書、報紙、雜志
圖書、報紙、雜志是採用印刷工藝,按照文字、圖畫和線條原稿印刷成的紙製品。本貨物的范圍包括:
(一)圖書。是指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出版單位出版,採用國際標准書號編序的書籍,以及圖片。
(二)報紙。是指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部門登記,具有國內統一刊號(CN)的報紙。
(三)雜志。是指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登記,具有國內統一刊號(CN)的刊物。」
三、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簡並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37號)附件一規定:「
四、音像製品
音像製品,是指正式出版的錄有內容的錄音帶、錄像帶、唱片、激光唱盤和激光視盤。
五、電子出版物
電子出版物,是指以數字代碼方式,使用計算機應用程序,將圖文聲像等內容信息編輯加工後存儲在具有確定的物理形態的磁、光、電等介質上,通過內嵌在計算機、手機、電子閱讀設備、電子顯示設備、數字音/視頻播放設備、電子游戲機、導航儀以及其他具有類似功能的設備上讀取使用,具有交互功能,用以表達思想、普及知識和積累文化的大眾傳播媒體。載體形態和格式主要包括只讀光碟(CD只讀光碟CD-ROM、互動式光碟CD-I、照片光碟Photo-CD、高密度只讀光碟DVD-ROM、藍光只讀光碟HD-DVD ROM和BD ROM)、一次寫入式光碟(一次寫入CD光碟CD-R、一次寫入高密度光碟DVD-R、一次寫入藍光光碟HD-DVD/R,BD-R)、可擦寫光碟(可擦寫CD光碟CD-RW、可擦寫高密度光碟DVD-RW、可擦寫藍光光碟HDDVD-RW和BD-RW、磁光碟MO)、軟磁碟(FD)、硬磁碟(HD)、集成電路卡(CF卡、MD卡、SM卡、MMC卡、RR-MMC卡、MS卡、SD卡、XD卡、T-F1ash卡、記憶棒)和各種存儲晶元。」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