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出版
Ⅰ 夢溪筆談是如何流傳下來
,《夢溪筆談》問世後,受到學界重視,不久即被刊刻印行。《夢溪筆談》最初刻的三十卷本,內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僅二十六卷本經宋元明清刊刻,流傳下來。宋代有揚州刻本,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所以目前最古的版本就是現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元代大德九年(1305)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通行的正、補、續三編本首出《稗海》。大德九年東山書院刻本此書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獨具特色。1956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胡道靜的《夢溪筆談校證》,考據精詳。1957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胡道靜的《新校正夢溪筆談》,很便於閱讀。
Ⅱ 夢溪筆談的版本源流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鍾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該元大德刊本流傳有序:元代曾藏於元宮中,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後得到,並贈送給太子朱標,後又歸宮中「文淵閣」。清代,從宮中流出,為汪士鍾的藝芸精舍、松江韓氏先後收藏。後為近現代著名藏書家陳澄中(1894-1978)收入囊中。陳澄中於解放前後移居香港,1965年,有意將包括這部《夢溪筆談》在內的一批珍貴善本出讓,時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避免珍貴文物外流,親自過問,責成文化部指派專人前去洽辦,最終在國家經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斥巨資購回,成為書林佳話。1976年,文物出版社曾影印出版,為了讓大眾使用方便,2003年,「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出版簡體版的《夢溪筆談》。
關於《夢溪筆談》校訂注釋本等,明、清兩代至民國年間,不斷有高質量版本出現,如:明弘治徐瑤刊本,明1631年(崇禎四年)嘉定馬元調本,清1805年(嘉慶十年)海虞張學鵬學津討原本,清光緒番禺陶氏愛廬刊本,近代王國維、葉景葵也有手校本。 通行的《夢溪筆談》正、補、續三編本首出《稗海》。今有:《夢溪筆談》文物出版社1976年影印元東山書院刻本;《夢溪筆談》國家圖書館「中華再造善本工程」2003年影印元東山書院刻本;胡道靜《新校正夢溪筆談》,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版;《夢溪筆談》中華書局1957年版;《夢溪筆談·補筆談·續筆談》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1956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胡道靜的《夢溪筆談校證》,考據精詳。1957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胡道靜的《新校正夢溪筆談》,很便於閱讀。
此外,《夢溪筆談》在國外也很有影響,早在19世紀,它就因為其活字印刷術的記載而聞名於世。20世紀,法、德、英、美、意等國都有人對《夢溪筆談》進行系統而又深入的研究,並有全部或部分章節的各國譯本向社會公眾加以介紹。日本早在19世紀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夢溪筆談》的國家。從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冊陸續出版了《夢溪筆談》的日文譯本。
Ⅲ 著作《夢溪筆談》是誰編的
沈括
Ⅳ 《夢溪筆談》歷代的主要版本和注本有哪些
《夢溪筆談》是我國北宋時期沈括撰寫的一部筆記著作。沈括(1031-1095),宋錢塘人,字存中。嘉佑間擢進士,累官翰林學士、三司史。博學能文,通天文、歷算、方誌、音樂等。制天文儀器,造新歷,為後世所採用。創隙積、會圓兩術,補《九章算術》所未及,開後世垛積術及弧矢割圓術之先河。著作除《夢溪筆談》外,另有《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還有《長興集》等。《宋史》有傳。
《夢溪筆談》是沈括晚年的見解和見聞的筆錄,內容有故事、辯正、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類,總結了沈括多年來對科學技術、歷史、考古、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學地記錄了許多當時中國勞動人民在工業、工程上的傑出發明,如布衣畢升創造的活字印刷技術、有關中世紀指南針的裝置方法、喻皓的建築技術、陝北鄜延境內的石油等等。保存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據考證,《夢溪筆談》最初刻的三十卷本,內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僅二十六卷本經宋元明清刊刻,流傳下來。宋代有揚州刻本,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所以目前最古的版本就是現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元大德九年(1305)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此書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獨具特色。
陳仁子,號古迂,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舉漕試第一,後五年南宋滅亡。入元後發誓不再出仕,築別墅於茶陵東山,專事講學、著述和刻書。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總結了元代書院刻書的三大優點:1,負責掌管書院的山長多精於校讎,使書校勘精審,版本價值高;2,經費充裕,版刻鋪陳,非常講究,印書質量較高;3,書版藏在書院,印刷起來極為方便,便於流通。這些優點在東山書院刻本的《夢溪筆談》中得到了比較突出的體現,也讓我們對東山書院刻《夢溪筆談》的大開本、小版框的鋪陳有了更多的理解。
此書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鍾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書在元代曾藏宮中,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得之,貽與太子朱標,後又歸宮中「文淵閣」。清代從宮中流出,為汪士鍾的藝芸精舍、松江韓氏先後收藏。時私家藏書多秘不示人,曾見此書者屈指可數。此書後為著名藏書家陳澄中收入囊中。陳澄中移居香港後,於1965年有意將包括這部《夢溪筆談》在內一批珍貴善本出讓。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為避免這批珍貴文物外流,親自過問,責成文化部指派專人前去洽辦,在國家經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斥巨資購回,成為書林佳話。1976年文物出版社曾影印出版,2003年「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也製作出版,為大眾使用提供了方便。
在中國古代眾多的史料筆記中,宋代沈括撰寫的《夢溪筆談》可以說是個少有的異數:它 是為數不多的得到國際漢學家高度評價的筆記作品,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之為 「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它又是被中國學者整理得最為深入的筆記作品,著名文獻學家胡 道靜先生耗費了幾乎大半生的精力,為這部筆記編纂了近百萬言的《校證》。《夢溪筆談》 因此而為學人們所熟知,飲譽學界。為了便於一般讀者使用《夢溪筆談》,胡道靜先生還在 《夢溪筆談校證》的基礎上做了一個簡要讀本——《新校正夢溪筆談》。這個讀本的初版, 距今已經近半個世紀,因為種種原因,原出版社也沒有考慮對這個版本修訂重版,要使用《 夢 溪筆談》的讀者一直缺乏一個好的本子。在此期間,《夢溪筆談》的選注本卻是出了幾個, 據筆者所知,質量較好的有科學出版社版的李群選注本、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安徽科技出版社 共同出版的中國科大選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選注本,但這幾個選本的出版距今也有 二三十年了。胡道靜先生自己還主持編寫過《夢溪筆談導讀》(巴蜀書社出版)和《夢溪筆談 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不過這些本子都替代不了作為一般通行本的《夢溪筆談》標 校整理本。最近,上海書店出版社在該社「歷代筆記叢刊」中出版的《夢溪筆談》,彌補了 這個缺憾。尤為難得的是,該書的整理出於胡道靜先生的受業弟子金良年之手。據該整理本 「後記」稱,金氏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在胡道靜先生指導下研讀《夢溪筆談》,並 參加過胡道靜先生主持的《夢溪筆談導讀》和《夢溪筆談全譯》的注釋,在此基礎上,為了 讓老師整理《夢溪筆談》的事業繼續發揚光大,以《新校正夢溪筆談》為藍本,吸取近年來 的各家研究成果,整理了一個新的本子。經初步翻閱,筆者認為這個新整理本有以下幾個特 點:
Ⅳ 夢溪筆談的創作情況
關於《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裡修築一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
在創作上,作者自謂「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皆不敢私紀。至於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即是說,帝王私事,當朝得失,人事毀譽,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沒有也不願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創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一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註: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沖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Ⅵ 夢溪筆談 這本書有什麼重要的歷史地位
《夢溪筆談》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大約成書於1086年-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
現存《夢溪筆談》分為26卷,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17個門類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學、數學、地理、地質、物理、生物、醫學和葯學、軍事、文學、史學、考古及音樂等學科。《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網路全書式的著作。
在數學方面開創了「隙積術」和「會圓術」。天文方面指出極星不在天極;得出冬至日長、夏至日短等結論。並且對天文儀器也有所改進。歷法上大膽創新,提出《十二氣歷》。地理學方面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記載了磁偏角、凹面鏡成像實驗和聲音共振實驗。書中還記述當時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煉銅、煉鋼、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詞是在該書中首次提出的,並且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