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發表了作家與白日夢
1.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的著作
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又譯《癔病研究》,與 J.布洛伊爾合著,1895)
《夢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1905)
《性學三論》(1905)
《精神分析運動史》(1906)
《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1910)
《圖騰與禁忌》(1913)
《論無意識》(1915)
《超越唯樂原則》(1920)
《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與本我》(1923)
《焦慮問題》(1926)
《幻想的未來》(1927)
《自我和防禦機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
《摩西與一神教》 (1939)弗洛伊德文集8卷本內容提要
第一卷,癔症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時期的重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這兩部著作均屬於弗洛伊德心理病理學的范疇。
第二卷,釋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形成的標志性著作,包括《釋夢》以及相關的《論夢》、《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這些論著均屬於精神分析一大理論支柱~一釋夢的范疇。
第三卷,性學三論與論潛意識,弗洛伊德早期關於精神分析學另外兩大理論支柱——性本能論和潛意識論的主要專著,包括《性學三論》、《兒童性理論》、《「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神經症》、《愛情心理學》、《論自戀:導論》、《本能及其變化》、《壓抑》、《力比多類型》、《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論潛意識》、《精神分析中的潛意識的注釋》。這些論著均屬於弗洛伊德性心理學與潛意識論的范疇。
第四卷,精神分析導論,弗洛伊德第一部全面和系統闡述精神分析學的代表性著作。《精神分析導論》(初版名為《精神分析引論》),屬於弗洛伊德早期對讀者進行精神分析導讀著作的范疇。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論,弗洛伊德關於精神分析學專著的續篇,包括《精神分析新論》(初版名為《精神分析引論續編》)、《精神分析五講》、《精神分析運動史》、《精神分析綱要》。這些著作均屬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論的范疇。
第六卷,自我與本我,弗洛伊德後期關於精神分析學的修正、補充和發展的重要論著,包括《超越快樂原則》、《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自我與本我》、《抑制、症狀與焦慮》。這些論著基本上屬於弗洛伊德社會心理學的范疇。
第七卷,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弗洛伊德關於美學方面的重要論著,包括《戲劇中的變態人物》、《作家與白日夢》、《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覺與夢》、《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非專業者的分析問題》。這些論著均屬於弗洛伊德美學心理學的范疇。
第八卷,圖騰與禁忌,弗洛伊德有關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宗教學、歷史學和哲學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圖騰與禁忌》、《一個幻覺的未來》、《文明及其缺憾》、《為什麼有戰爭?》、《摩西與一神教》。這些論著基本上屬於弗洛伊德心理哲學的范疇。詳情看: http://ke..com/view/2215.htm
2. 誰有佛洛依德的《創造性的作家與白日夢》的中文和英文對照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68912/
我有一本紙質的,沒有電子版的,很遺憾。建議看看上邊的網頁。
3. 弗洛伊德的《創作家與白日夢》書名的英文原文是什麼
正確的原文名字叫 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作家的創作與白日夢》。寫於大概1910年。
4. 什麼是白日夢
白日做夢。比喻不切實際的、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白日夢不是夢。那隻是一些持續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白日夢是思維的產物,是意識的產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白日夢產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疾病因素。
2、流程單調重復、枯燥。
3、對當前所做事情不感興趣。
4、正在從事的活動不需要太多的腦力支持。如果這時候沒有明確目標,腦力資源可以釋放,形成白日夢。如走路、因病卧床等。
5、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如書籍、影視等。或者一些能引起情緒大幅波動的事情,如批評、受欺負、戀人或家庭成員的矛盾等。
6、自身修養。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對學習工作生活的規劃能力與白日夢頻率成反比。
7、對社會或生活的不滿。
8、葯物影響。
人們一般都比較關注白日夢的危害。認為那純粹是浪費時間。
GOPLA研究發現。白日夢是人的本能的休息和放鬆機制。這就是說,白日夢是健康的、安全的,不需要擔憂,更不必有意抑制。
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白日夢的大量出現更是正常的。
只有在白日夢嚴重干擾日常實際生活時,才需要尋求治療。但這種現象在因白日夢而咨詢的患者的少數。
而要消除白日夢,抑制並不是推薦的方法。
只需要提高生活的豐富性,離開單調枯燥的流程,就可以改善。
注意力轉移訓練也是很好的辦法。
至於真正成為疾患的白日夢,往往都有幻覺的出現。這時必須檢查排除有無精神葯物(包括毒品)的影響,鑒別是否存在癔病或精神分裂症的其它症狀。
5. 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創造與人的「白晝夢」有關對嗎
藝術本身 就是白晝夢的延續..
6. 弗洛伊德寫過《作家與白日夢》嗎
1908年弗洛伊德發表了《作家與白日夢》一文。在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認為簡言之就創作過程而言作品是作家的白日夢就欣賞過程而言作品是接受者的白日夢。此外弗洛伊德還在《精神分析引論》、《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等著述中涉及到類似的看法。 弗洛伊德關於「藝術是作家的白日夢」的看法可以很好地概括相當一部分娛樂性藝術作品的創作與欣賞動機。事實上藝術確實是人生的一種替代品只不過在娛樂性藝術作品中白日夢的創作動機與接受動機比較明顯而在娛苦性作品或曰審美性作品中白日夢的創作動機與接受動機十分隱晦而已。
7. 《作家與白日夢》出自哪
題 目 : 讀書筆記——《創作家與白日夢》
尺 寸 : 讀書筆記——《創作家與白日夢》.doc
目 錄 : 不存在
原 文 : 弗洛伊德在這篇文章中,主要討論了作品的"素材是從哪裡來的",作家"又是怎樣利用這些材料來使我們"這些讀著"產生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並且"激發起我們的情感"。這樣一個問題。
弗洛伊德以"創作家與白日夢"為題,但他卻分開論述了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他講了"白日夢",也就是"幻想"。
弗洛伊德由童年時代孩子們最喜歡最熱心的事情——游戲開始著手。他認為,創作家在創作時的心情,和孩子們在玩耍游戲時的心情是一樣的,都是聚精會神得將自己的全部熱情奉獻出來,而又很清楚明顯得將其與現實生活、現實世界分割開來的。而"游戲"又與"幻想"是有區別的。孩子游戲時,"喜歡將他的假想的事物和情景與現實生活中可觸摸到、可看到的東西聯系起來。"而幻想則不然。"因為有許多事物,假如是真實的,就不會產生樂趣,但在虛構的戲劇中去能給人樂趣;而有許多令人激動的事,本身在事實上是苦痛的,但是在一個作家的作品上演時,卻成為聽眾和觀眾樂趣的來源。"
8. 有哪些英美文學作品可以用弗洛伊德 作家與白日夢這一理論來分析
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大都體現了童年時期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城堡》《審判》都可以。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暫時想到這些,若還想知道,稍後聯系。
香港電影《無間道》三部曲也有。
福克納、普魯斯特等後現代主義作家也有。人的作品也有
9. 佛洛伊德的著作
第一卷,癔症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時期的重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這兩部著作均屬於弗洛伊德心理病理學的范疇。 第二卷,釋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形成的標志性著作,包括《釋夢》以及相關的《論夢》、《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這些論著均屬於精神分析一大理論支柱~一釋夢的范疇。 第三卷,性學三論與論潛意識,弗洛伊德早期關於精神分析學另外兩大理論支柱——性本能論和潛意識論的主要專著,包括《性學三論》、《兒童性理論》、《「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神經症》、《愛情心理學》、《論自戀:導論》、《本能及其變化》、《壓抑》、《力比多類型》、《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論潛意識》、《精神分析中的潛意識的注釋》。這些論著均屬於弗洛伊德性心理學與潛意識論的范疇。 第四卷,精神分析導論,弗洛伊德第一部全面和系統闡述精神分析學的代表性著作。《精神分析導論》(初版名為《精神分析引論》),屬於弗洛伊德早期對讀者進行精神分析導讀著作的范疇。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論,弗洛伊德關於精神分析學專著的續篇,包括《精神分析新論》(初版名為《精神分析引論續編》)、《精神分析五講》、《精神分析運動史》、《精神分析綱要》。這些著作均屬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論的范疇。 第六卷,自我與本我,弗洛伊德後期關於精神分析學的修正、補充和發展的重要論著,包括《超越快樂原則》、《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自我與本我》、《抑制、症狀與焦慮》。這些論著基本上屬於弗洛伊德社會心理學的范疇。 第七卷,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弗洛伊德關於美學方面的重要論著,包括《戲劇中的變態人物》、《作家與白日夢》、《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覺與夢》、《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非專業者的分析問題》。這些論著均屬於弗洛伊德美學心理學的范疇。 第八卷,圖騰與禁忌,弗洛伊德有關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宗教學、歷史學和哲學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圖騰與禁忌》、《一個幻覺的未來》、《文明及其缺憾》、《為什麼有戰爭?》、《摩西與一神教》。這些論著基本上屬於弗洛伊德心理哲學的范疇。
http://ke..com/view/66733.htm#3
10. 弗洛伊德有哪些文章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譯《癔病研究》,與 J.布洛伊爾合著,1895)
《夢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1905)
《性學三論》(1905)
《精神分析運動史》(1906)
《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1910)
《圖騰與禁忌》(1913)
《論無意識》(1915)
《超越唯樂原則》(1920)
《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與本我》(1923)
《焦慮問題》(1926)
《幻想的未來》(1927)
《自我和防禦機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
《摩西與一神教》 (1939)
——————————————————————————————————
弗洛伊德文集8卷本
第一卷,癔症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時期的重要著作,包括《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這兩部著作均屬於弗洛伊德心理病理學的范疇。
第二卷,釋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形成的標志性著作,包括《釋夢》以及相關的《論夢》、《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這些論著均屬於精神分析一大理論支柱~一釋夢的范疇。
第三卷,性學三論與論潛意識,弗洛伊德早期關於精神分析學另外兩大理論支柱——性本能論和潛意識論的主要專著,包括《性學三論》、《兒童性理論》、《「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神經症》、《愛情心理學》、《論自戀:導論》、《本能及其變化》、《壓抑》、《力比多類型》、《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論潛意識》、《精神分析中的潛意識的注釋》。這些論著均屬於弗洛伊德性心理學與潛意識論的范疇。
第四卷,精神分析導論,弗洛伊德第一部全面和系統闡述精神分析學的代表性著作。《精神分析導論》(初版名為《精神分析引論》),屬於弗洛伊德早期對讀者進行精神分析導讀著作的范疇。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論,弗洛伊德關於精神分析學專著的續篇,包括《精神分析新論》(初版名為《精神分析引論續編》)、《精神分析五講》、《精神分析運動史》、《精神分析綱要》。這些著作均屬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論的范疇。
第六卷,自我與本我,弗洛伊德後期關於精神分析學的修正、補充和發展的重要論著,包括《超越快樂原則》、《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自我與本我》、《抑制、症狀與焦慮》。這些論著基本上屬於弗洛伊德社會心理學的范疇。
第七卷,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弗洛伊德關於美學方面的重要論著,包括《戲劇中的變態人物》、《作家與白日夢》、《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覺與夢》、《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非專業者的分析問題》。這些論著均屬於弗洛伊德美學心理學的范疇。
第八卷,圖騰與禁忌,弗洛伊德有關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宗教學、歷史學和哲學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圖騰與禁忌》、《一個幻覺的未來》、《文明及其缺憾》、《為什麼有戰爭?》、《摩西與一神教》。這些論著基本上屬於弗洛伊德心理哲學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