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資源管理平台
Ⅰ 數字出版包含哪些行業
答:目前數字出版產品形態主要包括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路原創文學、網路教育出版物、網路地圖、數字音樂、網路動漫、網路游戲、資料庫出版物、手機出版物(彩信、彩鈴、手機報紙、手機期刊、手機小說、手機游戲)等。
只要使用二進制技術手段對出版的整個環節進行操作,都屬於數字出版的范疇,其中包括原創作品的數字化、編輯加工的數字化、印刷復制的數字化、發行銷售數字化和閱讀消費數字化等。也就是說,數字出版涉及到版權、發行、支付平台和最後具體的服務模式,它不僅僅指直接在網上編輯出版內容,也不僅僅指把傳統印刷版的東西數字化,又或者把傳統的東西掃描到網上就叫做數字出版,真正的數字出版是依託傳統的資源,用數字化這樣一個工具進行立體化傳播的方式。
手機出版屬於數字出版的范疇為傳統數字出版轉向智能數字出版的一個重要標桿,也是傳統數字出版通過移動網路、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為基礎,結合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流媒體、雲存儲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整理、優化、加工原有版權內容的一種出版形式,為用戶主要呈現的方式為手機app(軟體應用)。
它更加強調內容的移動化、數字化、生產模式、運營管理和運作流程的數字化、傳播載體的數字化和閱讀消費、學習形態的數字化。手機出版在近年得到了迅猛發展,是目前傳統出版社、傳統數字出版、傳統辭書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
Ⅱ 數字出版專業干什麼的
數字出版本科專業介紹
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並通過網路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徵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路化。
數字出版本科就業前景
在以IPAD及淘寶為代表的數字閱讀及電子商務廠商取得奇跡般的成功之後,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數字媒體及電子商務已經融入甚至開始引導我們的生活,無數企業不斷加入到這兩個充滿機遇的行業中來。「十二五(2011-2015)」期間,深圳前海將崛起國家級的數字出版基地,將充分利用粵港兩地比較優勢及前海地區的政策優勢,發揮深圳數字技術和內容創意產業集聚優勢,建設具有行業引領和國際影響的全球華文數字出版中心。
數字出版本科學習課程
數字媒體原型製作、界面設計、數字動畫技術、數字音頻與視頻、網頁布局與設計、Web前端技術、移動終端出版、電子出版物製作、數字媒體項目管理。
數字出版本科培養目標與要求
本專業培養能網上編輯出版內容,把傳統印刷版的東西數字化的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有關數字出版和計算機的基本技術,受到數字出版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相關工作的實際能力。
數字出版本科必備能力
1.掌握數字出版的基本知識和理論;
2.了解數字出版專業發展動態;
3.了解網路與數字出版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本學科的前沿成就和發展前景;
5.能閱讀古典文獻,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
Ⅲ 數字出版呈現了碎片化的業態嗎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如今,多數國外圖書館都建成了數字內容管理平台,方便用戶利用。而目前在中國,這一塊正是如今圖書館行業的短板之一。
擁有全球數量最多中文家譜原件的上海圖書館,就將自己的優勢資源利用起來。2016年在全國公共圖書館界率先推出基於關聯數據開放的數字人文服務——「家譜知識服務平台」,公眾足不出戶,在網上就可以進行6000多種家譜的全文瀏覽和檢索。
但是上海圖書館負責人表示,整個數字出版業態還是碎片化的,沒有統一而完整的各方利益保障平台,沒有一個廠商願意把自己最有價值的版權資源打開來,提供面向讀者的遠程服務。他會限制你只能打開多少次,只能在固定的埠。非要買遠程服務,那就是天價。
希望數字化出版可以早日實現!
Ⅳ 童之磊總裁認為數字出版的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童之磊說,全媒體數字出版運營策略,包括了四個方面,內容集版權的管理,通過整體資產管理平台,實現內容的管理,並實現風險控制,用戶分析數據,內容智能推薦,用戶互動機制。具體來說,第一是內容版權管理,是數字出版應用的基礎。今天可以看到,面對數百家出版機構,上千家文化公司,幾十萬的作者,形成強大的數字採集平
台,在採集入庫以後,進行嚴格的審核。今天碰到的挑戰,原有的紙質沒有碰到過,尤其面臨挑戰的是,我們在紙質出版中,網路作者不知道他的真名是什麼?如何
判定確實擁有他的版權。實際上因為網路授權的隨意性,我們發現一個作者一稿多投也給版權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和問題。
更
重要的是內容的審核,把這個單元分成兩部分,技術掃描和人工審核,概括為八個字:機審人讀,編審一體。但是僅僅是靠機器的方法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解決問題,
肯定有誤刪。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一定要配合人工的審核。但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面臨每個編輯要看上百萬字,怎麼保證編輯沒有疏漏,需要多層次的審
核,才能保證我們這套系統是穩定的,我們的內容是經得起嚴格推敲的。
策劃營銷,根據圖書的屬性,根據目標和對象,選擇最適合的平台。用戶的分析和數據挖掘,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分成了五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思想領導層,也是我
們用戶分析的數據挖掘的理念,第二個層面是數據挖掘的分類層,第三層內容層面,第四層報表層,通過這個層面來說,通過數據挖掘的結果進行運營分析,發展新
用戶,留住老客戶。面對不同的內容,找到自己最合適的用戶。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化了要進行內容智能推薦,比如說在我們的平台上通過為讀者圖書建立各類行為與內容容量,對用戶閱讀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圖書的精確營銷。這當中圖書排行榜都是非常重要的方式,確保我們的運行有效性。
我
們發現數字出版超越於紙質出版最大的優勢和互動,過去是單項的,大量的讀者其實有意向希望成為作品的參與者。比如中文在線的一部作品,可以選擇是悲劇還是
喜劇。在這種情況下,用戶的互動會非常重要,幫助我們找到最好的內容。我們會發現未來的內容,可能不僅是作者創造,廣大的讀者一起創造。比如《潛伏在辦公
室》這本圖書創造過程中讀者積極參與意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僅把紙書搬到數字平台上,誕生了全新的數字出版模式。
Ⅳ 武漢大學數字出版和編輯出版哪個好
武漢大學是國內第一個建立圖書發行學專業的高校,該校在編輯出版學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武漢大學的編輯出版學專業,前身是1983年武漢大學與新華書店總店合作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圖書發行學專業。 2006年,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在武漢大學建立出版發行學高級人才培訓基地,並設立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研究所,成立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期刊《圖書情報知識》和《出版科學》雜志,作為該學科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出版學是研究各類傳播媒介的編輯、出版、發行及管理的方法、規律與基本理論的應用學科,主要培養適應現代出版產業發展要求,具備先進的文化產業經營理念和市場意識,掌握系統的編輯出版學學科理論和專業技能、廣博的科學與文化知識,能適應出版業市場化、信息化與網路化發展趨勢的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出版學基礎、編輯學原理、書業營銷學、出版經濟學、書業企業管理、書業物流管理、書業財務管理、數字出版導論、多媒體應用技術、網路編輯、編校軟體應用、網頁設計與網站建設、Photoshop入門與提高、圖書裝幀設計、期刊編輯與製作、期刊廣告與發行、對外圖書貿易、世界書業導論、書業法律基礎、出版物市場管理、讀者學、出版文化、中國出版史、文獻編纂實務等。
武漢大學的編輯出版學作為國內最早創辦的同類本科專業,在出版業界和學界擁有廣泛影響。迄今為止,本專業已經為我國出版行業培養了6000餘名優秀人才,被譽為「出版業的黃埔軍校」。歷年來畢業生主要在出版社、雜志社、報社、圖書發行部門、書報刊對外貿易部門、音像出版公司、電子與網路出版機構、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編輯出版學科研與教學單位,承擔書刊選題策劃與編輯、出版項目經營、出版物發行等實務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教學與科研工作。
Ⅵ 中國知網數字出版平台的頁面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rrrrrrrrrrrrwc人vrev是深色是深色
Ⅶ 為什麼文章在知網數字出版平台上有,但是在學校圖書館知網上查不到(一般期刊的文章)
我覺得後者導致的原因居多,因為無論購買與否,在知網都是能夠查詢的,起碼能查詢到2014年及以前的文章,沒有購買,無非是不能下載其論文而已。若是收錄延遲半年,查詢不到是有可能的。
Ⅷ 國內數字出版做得最好的是哪家網站具體點!
誰也不敢說自己是最好吧!
我只是推薦下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的現在網
Ⅸ 我們是否需要自建數字出版平台
「當下業內業外都在為數字出版搭建平台。為什麼要搭建平台?搭建什麼樣的平台?怎樣搭建平台?」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季守利同志的一條微博引發業者廣泛議論。 筆者的博士論文曾想嘗試用模型來解釋這一問題,但得出的是我自己都不滿意的結論。在中國真正的理論指導不了實踐。而蒼白的實踐又被總結提升為所謂的理論。在這里,嘗試用最通俗的語言回答一個問題對於出版業,特別是中國出版業而言,是否需要搭建自己的平台? 平台是個寬泛的概念,按照出版業的需求,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內容生產、管理支撐平台,某種意義上的信息化服務平台也涵蓋在其中;二是數字化的投送平台。 前者是出版機構進行數字化內容生產和管理的基礎性平台。圖書的內容是深內容、關聯內容,和新聞、資訊不同,需要獨特的編排方式,需要人性化的檢索方式,需要個性化的呈現方式,而實現這一切,需要技術平台的支撐。如果一個出版社認為把紙書授權交給一個數字出版機構就是數字出版的話,那麼,它可以不擁有自己的內容生產和管理的支撐平台。而在一個真正的數字出版機構中,數字出版物從策劃到組織到實施,都需要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來完成,這時,如果沒有數字出版支撐平台的支持,不可能開展數字出版業務。 顯而易見,一個真正想開展數字化業務的出版機構,必須擁有數字化的支撐平台。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自己開發這個平台呢?不,國外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技術,比如PTC、ORACLE等等。出版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購買相關的平台改造使用。當然,一套完善的平台價值不菲,這時集團化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出版集團大多實力雄厚,他們可以購買統一的支撐平台。對於一些小出版社,如果你買不起也不要緊,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立項的四大數字出版工程字型檔工程、國家復合出版工程等,都是為了開發適合我們國家國情的支撐系統。國家財政投入了億元資金,就是為了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一句話,這是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條件,是國家應該做的事,總署牽頭做的這件事會在未來幾年顯示出其價值。一些走得快的有實力的出版社,可以先行一步自行解決問題;而相對落後的出版社,或許政府會幫忙解決基礎技術層面的問題。 其實,我們討論更多的,是每家出版社是否需要自己的數字出版投送平台。 數字出版最終要服務的是用戶,但要搭建起一個面向用戶的B2C數字化內容投送平台並不容易。看看電子書領域最早的從業者方正、中文在線,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建設數字化門戶網站,但運營到現在,有哪一個基於PC互聯網的數字化門戶賺錢了?方正的阿帕比、番薯網都持續虧損,中文在線也只是在移動基地里撈到了金。 對於傳統的出版機構而言,我們能做好B2C的數字化投送平台嗎?個人覺得沒有可能。 投送平台考驗的是2C的市場能力,而這正是中國出版業一直以來所缺乏的。簡言之,互聯網是高度競爭的,出版業則是高度壟斷的。國有資本只能打造出新華網和人民網來,卻永遠造不出新浪、搜狐、網路和阿里巴巴。問題在哪兒?出在誰都明白的「機制」。出版人會說我們轉企了呀,我們改制了呀,我們也是現代企業制度了呀,但這距離互聯網公司的市場化機制有多遠,每個人心裡都清楚。 再者,出版集團也並沒有什麼所謂的內容資源優勢。除了高教社、大網路等為數不多的出版社掌握自己策劃組織的內容資源外,絕大多數出版機構的內容版權是作者的,出版社只是一段時期內的使用權。好吧,假設出版社出版的所有的書版權都在出版社手裡,那麼我要問,每家集團又能有多少書呢?這些書里又有多少是讀者還會看的呢? 數字出版需要大規模的資源集中,這句話說了一萬遍了,但出版集團割據讓資源集中難以成型。我河南寧可不做數字出版,也不願意把內容給你河北;你湖南上市了,我湖北也要上市,憑什麼內容給你?當年中國出版集團做大佳網,為了游說兄弟集團給內容,把聶震寧總裁的嘴皮都快磨破了,但如今大佳上運營的仍然是中版自己的東西。中南上市後,龔曙光董事長提出了中部省份集團一起出資共建數字出版公司的提議,中部6省老總均表示有興趣,但誰控股?即使資本形式,總還涉及一個誰的股份額最大的問題,大家都是上市公司,關系如何平衡?主意雖好,國情使然,最後恐又流產。 所以,大佳網也好,天聞數媒也罷,都成為不了真正有影響力和龐大用戶的B2C的數字化投送平台。 財大氣粗的鳳凰出版傳媒提出,在大眾出版領域,想要以兼並的方式介入。乍一聽,哎喲哎喲,這下厲害咯。但你們知道一家出版企業想兼並一家互聯網企業需要多長的周期嗎?半年?一年?……要知道,半年時間,團購網站都倒閉一波了,一年,本來很有前途的企業就喪失機遇死掉了,誰能等得起?有人會說,他們兼並一家成熟的?那你是說當當、卓越還是網路呢?哪一個鳳凰兼並得起? 所以,筆者淺薄地向出版集團建議,不要自建數字化投送平台,要想辦法跟已經有的強勢平台網路、谷歌、當當、卓越以及盛大合作。他們太強勢了?太霸道了?不,你們要的做,正是去改變他們這種強勢和霸道,用你們聯合起來的影響力去重新設置游戲規則。 最後,或許你要問投送平台能夠依託政府呢?
Ⅹ 國內有什麼個人數字出版平台,雲展網可以么
可以啊,他們網站的轉換技術可以說是一流啊!我都在用,國內少見這樣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