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的意義
① CNKI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增強出版」的含義是什麼,使增強出版,不是優先出版
是在紙質版還沒出來之前,出版社已經把電子版提交給知網了,可以查詢的到,方便後來人研究借鑒使用,等紙質版出版後,就沒有「優先出版」這四個字了。。。我曾經投稿時遇到的情況就是這個樣子,希望能幫到你。
② 數字版權的意義
主要是優化登記速度,然後價格便宜,國家也是想通過這塊來提升全民的版權保護意識
③ 數字出版在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方面的作用
數字出版不僅僅是傳統出版內容的數字化,其未來的核心應該是人和服務。
1、數字出版由於其技術和形式上的靈活性,必定是走向個性化、立體化,並從單純的內容提供轉為服務提供和解決方案提供,如按需印刷等。目前階段,我們是否可以選擇一兩個點,開始嘗試性的工作,但要考慮到消費對象和產品形式適應性。
2、傳統出版內容數字化的工作是基礎,即使不是馬上可以看到盈利前景,也要做。
傳統出版內容的數字化,是整個數字印刷的基礎,這個工作早晚要做,只是如何應用還可以繼續探討。這一數字化工作包括將已有內容的數字化,和新出版內容的文檔規范保存。
數字出版將是一種新型的、方便的、簡介的、安全的、文明的傳播方式。有利於資料的存儲、閱讀、查閱、使用等! 必將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同時,也是出版行業發展的一種潮流和趨勢!
④ 簡述數字出版的含義
它不僅僅指直接在網上編輯出版內容,也不僅僅指把傳統印刷版的東西數字化.又或者把傳統的東西掃描到網上就叫做數字出版.真正的數字出版是依託傳統的資源.用數字化這樣一個工具進行立體化傳播的方式。
⑤ 優先數字出版期刊的目的和意義
優先出版的目的和意義在於實現學術期刊稿件即時數字出版,加快出版速度 。
1)對作版者而言,發權錶快慢意味著作者的研究成果的首發權能夠及時得到確認。
2)對讀者而言,及時獲取科研情報和新知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否具備在國際國內同行的競爭能力。
3)對期刊而言,作者和讀者的信賴是期刊的生命線。發表速度的快慢意味著學術期刊是否具有對國際國內稿件的吸引力;傳播的快慢意味著期刊能夠贏得廣大科研工作者的信賴和學術圈的先發影響力,這些決定著期刊的核心競爭力。
優先數字出版是我國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的革命。
⑥ 你是如何看待現在的出版行業的
整個出版社從上至下時刻都面臨著來自讀者,來自所屬集團,來自出版總署,甚至來自國家的重重考核,圖書質量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任何一個正規的出版社都會將其放在經濟效益之上。如此這般如履薄冰太難堅持了。
⑦ 加快推進文化事業的重要意義
1、發展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顯著標志。
2、文化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滲透在各個領域,與其他建設相輔相成、相互支撐、互為條件。文化建設不僅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越來越大,而且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創造物質條件的同時,文化建設也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形成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逐步增強的良性互動局面。文化建設是推進政治建設、發揮政治制度優勢的深厚土壤。
3、文化改革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人民越富足,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國家越富強,對國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十幾億中國人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必然更高、更加多樣化,而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標志之一,也將成為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會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
4、提升文化產業的比重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選擇方向。文化產業以創意為源頭,是一種科技含量高、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知識密集的綠色產業,在增加就業、擴大消費、拉動內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電影產業出現井噴式增長,2010年票房過百億元,連續6年增幅超過30%,進入全球電影市場前十名,扭轉了國內電影票房前五名都是進口大片的局面。出版行業整合資源、改革體制,組建了若干個跨地區跨行業、資產和產值雙雙過百億的大型企業集團,整個行業年產值突破1萬億元。網路游戲產業的規模達349億元,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路視頻、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公共視聽載體、數字出版、網路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迅速崛起。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⑧ 數字出版的概念,內容,發展模式,理念。前景
2007年的數字出版行業可謂風生水起,出版行業推進數字出版的積極性高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2008年文化藍皮書」指出,我國數字出版潛在市場巨大。未來五年,將有超過30%的手機用戶通過手機閱讀電子書和數字報,由圖書館等機構用戶采購的電子書、數字報的銷售規模將達到10億元,由網民和手機用戶帶動的電子書、數字報內容銷售及廣告收入將達到50億元。
數字出版蘊含巨大潛在市場
雖然以紙質媒介為代表的傳統圖書仍在當今的出版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全球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信息技術向各個領域不斷延伸,我國數字出版產業迅速發展,數字出版理念逐漸深入,技術不斷完善,形態日益豐富,受眾迅速增加,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勢頭強勁,並日益成為我國出版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
據idpf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全年電子圖書渠道銷售額達到3180萬美元,約合2.2億人民幣,同比2006年增長23.6%。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數字出版行業的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數字出版整體規模從2000年的15.9億元人民幣發展到2006年的200億元人民幣,到了2007年,其市場整體規模更飆升至300億元人民幣。
2008年,隨著網路及手機普及率的持續提升及3g的到來,中國數字出版行業的發展被業內普遍看好。更有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網路出版的銷售額將佔到出版產業的50%;2030年,90%的圖書都將出版網路版本。可以說,數字出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朝陽產業。
信息化沖擊傳統紙媒出版業
數字出版形態不斷創新,在電子書的基礎上形成對其他領域的擴張,包括從電子書到數字報紙,從電腦閱讀到手機閱讀,未來將在手機上形成隨身「書報亭」,通過這個隨身的書報亭來管理雜志、圖書,給讀者一個有沖擊力的閱讀體驗。
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數字出版所表現出的強勁發展勢頭和巨大產業潛力不容忽視。相對的,傳統出版業也由此面臨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傳統出版業如何依靠數字化信息和數據佔領未來市場、謀求新盈利和發展模式,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重大問題。
一方面,圖書出版單位總體規模相對較小,而在未來的競爭中,經濟實力將決定企業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互聯網發展賦予了「內容為王」概念以新的含義,但幾乎所有的圖書出版社在圖書資源數字化整合集成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電子圖書出版資源提供者。全國電子圖書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掌握在少數幾家非傳統出版單位的電子圖書出版商手中。這一點也使得傳統圖書出版社在未來的市場控制力上的弱勢。同時,在數字平台上,傳統的出版企業也已經失去占據網路平台品牌的先機。
數字出版發展尚存三大難題
我國數字出版市場雖已取得巨大的進步,但中國整體的數字出版產業還受到現有的技術條件、閱讀習慣和版權等問題的制約。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版權問題。數字出版領域的版權糾紛由來已久,且呈愈演愈烈的趨勢。2007年「七位知名作家狀告書生」和「400位學者狀告超星盜版」一度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數字版權問題也成為業界的焦點話題。
⑨ 我們是否需要自建數字出版平台
「當下業內業外都在為數字出版搭建平台。為什麼要搭建平台?搭建什麼樣的平台?怎樣搭建平台?」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季守利同志的一條微博引發業者廣泛議論。 筆者的博士論文曾想嘗試用模型來解釋這一問題,但得出的是我自己都不滿意的結論。在中國真正的理論指導不了實踐。而蒼白的實踐又被總結提升為所謂的理論。在這里,嘗試用最通俗的語言回答一個問題對於出版業,特別是中國出版業而言,是否需要搭建自己的平台? 平台是個寬泛的概念,按照出版業的需求,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內容生產、管理支撐平台,某種意義上的信息化服務平台也涵蓋在其中;二是數字化的投送平台。 前者是出版機構進行數字化內容生產和管理的基礎性平台。圖書的內容是深內容、關聯內容,和新聞、資訊不同,需要獨特的編排方式,需要人性化的檢索方式,需要個性化的呈現方式,而實現這一切,需要技術平台的支撐。如果一個出版社認為把紙書授權交給一個數字出版機構就是數字出版的話,那麼,它可以不擁有自己的內容生產和管理的支撐平台。而在一個真正的數字出版機構中,數字出版物從策劃到組織到實施,都需要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來完成,這時,如果沒有數字出版支撐平台的支持,不可能開展數字出版業務。 顯而易見,一個真正想開展數字化業務的出版機構,必須擁有數字化的支撐平台。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自己開發這個平台呢?不,國外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技術,比如PTC、ORACLE等等。出版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購買相關的平台改造使用。當然,一套完善的平台價值不菲,這時集團化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出版集團大多實力雄厚,他們可以購買統一的支撐平台。對於一些小出版社,如果你買不起也不要緊,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立項的四大數字出版工程字型檔工程、國家復合出版工程等,都是為了開發適合我們國家國情的支撐系統。國家財政投入了億元資金,就是為了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一句話,這是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條件,是國家應該做的事,總署牽頭做的這件事會在未來幾年顯示出其價值。一些走得快的有實力的出版社,可以先行一步自行解決問題;而相對落後的出版社,或許政府會幫忙解決基礎技術層面的問題。 其實,我們討論更多的,是每家出版社是否需要自己的數字出版投送平台。 數字出版最終要服務的是用戶,但要搭建起一個面向用戶的B2C數字化內容投送平台並不容易。看看電子書領域最早的從業者方正、中文在線,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建設數字化門戶網站,但運營到現在,有哪一個基於PC互聯網的數字化門戶賺錢了?方正的阿帕比、番薯網都持續虧損,中文在線也只是在移動基地里撈到了金。 對於傳統的出版機構而言,我們能做好B2C的數字化投送平台嗎?個人覺得沒有可能。 投送平台考驗的是2C的市場能力,而這正是中國出版業一直以來所缺乏的。簡言之,互聯網是高度競爭的,出版業則是高度壟斷的。國有資本只能打造出新華網和人民網來,卻永遠造不出新浪、搜狐、網路和阿里巴巴。問題在哪兒?出在誰都明白的「機制」。出版人會說我們轉企了呀,我們改制了呀,我們也是現代企業制度了呀,但這距離互聯網公司的市場化機制有多遠,每個人心裡都清楚。 再者,出版集團也並沒有什麼所謂的內容資源優勢。除了高教社、大網路等為數不多的出版社掌握自己策劃組織的內容資源外,絕大多數出版機構的內容版權是作者的,出版社只是一段時期內的使用權。好吧,假設出版社出版的所有的書版權都在出版社手裡,那麼我要問,每家集團又能有多少書呢?這些書里又有多少是讀者還會看的呢? 數字出版需要大規模的資源集中,這句話說了一萬遍了,但出版集團割據讓資源集中難以成型。我河南寧可不做數字出版,也不願意把內容給你河北;你湖南上市了,我湖北也要上市,憑什麼內容給你?當年中國出版集團做大佳網,為了游說兄弟集團給內容,把聶震寧總裁的嘴皮都快磨破了,但如今大佳上運營的仍然是中版自己的東西。中南上市後,龔曙光董事長提出了中部省份集團一起出資共建數字出版公司的提議,中部6省老總均表示有興趣,但誰控股?即使資本形式,總還涉及一個誰的股份額最大的問題,大家都是上市公司,關系如何平衡?主意雖好,國情使然,最後恐又流產。 所以,大佳網也好,天聞數媒也罷,都成為不了真正有影響力和龐大用戶的B2C的數字化投送平台。 財大氣粗的鳳凰出版傳媒提出,在大眾出版領域,想要以兼並的方式介入。乍一聽,哎喲哎喲,這下厲害咯。但你們知道一家出版企業想兼並一家互聯網企業需要多長的周期嗎?半年?一年?……要知道,半年時間,團購網站都倒閉一波了,一年,本來很有前途的企業就喪失機遇死掉了,誰能等得起?有人會說,他們兼並一家成熟的?那你是說當當、卓越還是網路呢?哪一個鳳凰兼並得起? 所以,筆者淺薄地向出版集團建議,不要自建數字化投送平台,要想辦法跟已經有的強勢平台網路、谷歌、當當、卓越以及盛大合作。他們太強勢了?太霸道了?不,你們要的做,正是去改變他們這種強勢和霸道,用你們聯合起來的影響力去重新設置游戲規則。 最後,或許你要問投送平台能夠依託政府呢?
⑩ 什麼是網路出版
信息時代,出版業也在向網路邁進,網路出版已經形成比較成型的市場,從最初的萌芽狀態進入加速增長階段。
在一些發達國家,網路出版的發展速度相當驚人。德國網路出版的營業額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而在網路出版發展最早的美國,目前已有80%的出版社擁有自己的網站。2000年3月,美國暢銷書作家斯蒂芬·金
與西蒙舒斯特公司合作,在網上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說《騎彈飛行》,開創了網路出版史上嶄新的一頁。這本66頁的電子圖書,僅發行的頭兩天,就有50萬人次登陸並成功下載,點擊網站要求下載的讀者更多達200萬人次!這部小說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完成了完全意義的網路出版實驗。
作為網路出版的基礎,互聯網在我國發展極為迅速。2005年1月19日發布的第1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網民「在網上經常查詢的信息」是「新聞」,「尋找電子書籍」排在第五,佔36.7%;在「在網上哪些產品還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調查中,排第一位的是「電子書刊」,佔39.8%。而目前中國網民數目最保守的估計也已經超過9400萬,按照36.7%的比例,應該存在近3500萬人的消費市場。因此,網路出版在中國的市場前景是相當光明的。
網路出版具有產品的數字化、流通的網路化、交易的電子化等特性,目前主要有在線閱讀、電子圖書(e-book)、按需印刷(POD)等形式。
網路出版是以互聯網為傳播平台,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的出版過程,它同時也繼承發揚了傳統出版,尤其是電子出版中的長處,所以與傳統出版相比,網路出版具有快速、便捷、低定價、低成本、無需倉儲、無需運輸等優勢。在資源利用上,它不需要紙張、不需要油墨等,是一種純粹的環保、綠色產品。這些優點給網路出版的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
網路出版的種種優勢無疑強烈地敲打著出版單位的心,傳統出版社該如何應對網路出版的沖擊呢?
由於出版成本低,網路出版實際上是對出版社資源和利益的再分配,誰及早佔領了市場,誰就在網路出版領域樹立了自己的品牌。電子書出版的過程其實也是出版社在網上重塑形象的過程。出版社應積極實踐,努力成為網路出版的先行者,走在網路出版的前列。
出版社擁有廣泛的作者群,同時擁有已經出版的龐大的內容資料庫。因此,發展網路出版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低成本、便捷地獲得原始素材,這相當於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出版社的讀者涉及各行各業,有教育界、文藝界、普通人群等,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同時不排斥新的閱讀方式。網路出版是傳統出版在網路上的延伸,讀者仍然需要採用閱讀的方式來消化電子內容,這與普通出版沒有不同,因此,擁有傳統出版業豐富經驗的人才,是從事網路出版的一大優勢。
出版社應建立自己的網站,推出每月新書、圖書介紹、網路購書以及市場圖書動態等品牌服務,以滿足廣大讀者的多方面需求,同時也是宣傳自己的一個途徑。
出版社要解決與著作權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的問題以及完整保留出版物的電子排版文檔,使出版社在進入網路出版的過程中,沒有版權顧慮之憂,能夠順利地涉足網路出版,縮短進入網路出版的周期。
網路出版有別於傳統出版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它必須有先進的技術平台作為支撐。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開始採取自主出版的模式,採取技術提供商提供的出版工具自主開展網路出版業務。對於技術供應商的選擇,出版社應該注意:版權保護上是否保護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商務模式是否保護各個環節參與者的利益;技術上是否有持續的研發能力,良好的品牌。
目前,在我國,雖然互聯網全面介入出版業還存在許多具體的困難,但是一些意識超前的出版社已經在網路出版或者電子商務上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