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日報發表
⑴ 接觸污水的工人有補帖嗎
污水操作工是運行污水處理設備和調整污水處理工藝的特殊工種,他們就像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一樣細小、不起眼,但就是這些細小、不起眼的螺絲釘保障了設備正常運轉,確保污水處理廠時刻處於正常運行。近日,如東日報記者跟隨他們,體驗了一把污水廠操作工的經歷。
前天上午,天空下著蒙蒙細雨,當如東日報記者見到管珣和石西珍時,他們正在縣城第二污水處理廠忙著巡檢、提取水樣、整理記錄。兩人裹在厚厚的黑色工作服里,他們干污水操作工這一行已經快兩年了。縣城第二污水處理廠主要負責如泰河以南、洋口運河以西的老城區、陳高工業區和城南片區約30平方公里的工業和生活污水的處理,每天處理城市污水約2.5萬噸。石西珍告訴如東日報記者,他們平時工作一共四個班組輪流兩班倒,每個班組三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節假日,包括春節和中秋這些重要節日。
上午8時,管珣和石西珍開始了接班後的第一次巡檢。石西珍說,因為廠區很大,每巡檢一次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在這里上班每天最起碼要走四五趟,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順便減肥了。」石西珍笑著說。如東日報記者跟著他們兩人來到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進水口,在散發著一股刺鼻化學氣味的污水中,石西珍用水桶取了一點水。石西珍說,他們每隔兩小時就要巡查一次,對各個環節的污水進行一次取樣,再送到化驗室檢測,以保證處理過的污水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好奇心驅使如東日報記者也拿著取樣桶學著他們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擰開進水口的龍頭,鋪面而來的臭味讓如東日報記者感到胃裡一陣翻湧,在倒廢液的過程中如東日報記者不小心將瓶中的廢液濺到羽絨服上,衣服立馬被腐蝕出一個小洞。在出水口如東日報記者看到,經過十多個程序的處理之後,黑乎乎的污水變清了,一點臭味也沒有了。石西珍說,經過處理的污水可以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有時候比如泰運河的水質還好。如東日報記者在現場還看到,有一個紅外線視頻監控設備對著出水口,石西珍說,這個監控將數據實時反饋給環保部門,如果水質達不到排放標准,系統就會自動報警。說著,她從排水口打出一桶水,然後裝進玻璃容器里進行觀測。
在污水廠工作,大部分的時間是與污水、污泥打交道,身上難免會有臭味,特別是在MSBR池上手動調控操作板,環境衛生差,工作時間長。有次從MSBR池上下來走在廠區的路上時,其他同事都會開玩笑說:「你身上的味道就像是移動的污水池!」管珣呵呵一笑,對大家說:「我們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做一行、愛一行,不能因為他人的嘲笑而放棄這個職業。」污水操作工將污水變成清水,將污染物變成可利用物,他們是環境的凈化者,是環境的守護者。
由於前幾天連續大雨,污水池液位接近警戒線,此時池上的紅外線監測系統有故障,污水廠啟動應急預案,本應回家休息的管珣依然帶病堅守崗位,挑燈夜戰,帶領同事一起搶修設備,組織人員調整污水處理方案。經過3個小時的奮戰,監測設備終於恢復正常運行,從而避免了污水外溢而造成環保事故。
恪守螺絲釘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不僅僅要做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做好本職工作,感染他人,管珣和石西珍堅守在環保工作一線,做合格的環境守護者,讓天更藍、水更綠、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