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對舌尖2發表看法

對舌尖2發表看法

發布時間: 2021-03-17 22:30:49

㈠ 如何從紀錄片的角度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兩季都看了,對比一下。


第一季是看食物, 很羨慕那些做菜的人, 向自己成為做菜的人。原來我吃了那麼多東西, 連好吃的邊也沒碰, 更是吃的味道的心態。故事裡的人也是美味的一部分。

我個人更喜歡看第二季, 這種在中國社會的平滑心態的普通人的概念描繪的真實變化, 這與中國目前的社會浮躁的現狀是不一樣的, 它更真實, 這是中國老百姓, 真正的老百姓。

㈡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2》的突破與局限

本以為介紹完早飯以後會將中飯進行到底,可沒想到卻成為了「人海戰術」的狂歡,似乎紀錄片里出現摩肩接踵就能讓老外們目瞪口呆。組成「人海戰術」的兩大群體想必也是會讓老外望而生畏,大型電子加工廠的員工和備戰高考的高三學生,也正是這兩大群體的埋頭苦幹給疾駛中的發展列車添加源源不斷的燃料,如此的狂歡在全國各地無時不刻都在上演著,只不過選擇了最舉代表性的兩個標本。

大型電子加工廠的盛名不用我多說了,廠區里就像是另一個城,員工是無比忠實如同上了發條的機器人,他們會在不同的時間出現在自己的位置之上。從這一集呈現出來的此廠的工作來看的確值得其他更多廠的員工艷羨,七小時工作制,中午有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工作到一定時間也能得到休息,清潔而又能保證營養的餐飲管理設施,員工下班以後並不是回到宿舍倒頭就睡而是能開始自己的夜生活,如此的模式看起來像是一台永動機,零部件、飯菜、員工每天都進行著互動式的狂歡,身處其中的他們看不清也看不到狂歡的盡頭是什麼。

㈢ 《舌尖2》為什麼會受到觀眾熱捧請運用文化創新知識分析

吃貨最愛

㈣ 如何從紀錄片的角度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從紀錄片的角度上來說,許多其它評論都已經指出了舌2的不足之處——過度強調了人文關懷而忽視了「食物」本身的製作工藝和流程,食物已變成了敘事的附屬,甚至,部分敘事內容採用了故事片而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如留守兒童的遠望,麥客的秦腔等,在許多專業人士看來可能是擺拍而成……等等。
但是,如果從更廣義的角度去認識《舌尖》系列片子,看清其希望傳達的是什麼理念,以及紀錄的是什麼內容,也許我們便不會從狹隘的「講吃的少了啊」這個點去理解了。
《舌尖》系列,固然講的是中餐精湛的製作工藝,以及各地獨具特色的美食,但這僅是第一層意義。
我認為這並不是一部純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一部具有嚴謹科學探索性的食物介紹紀錄片。
這部片子本身,也猶如中餐一樣——不嚴謹,但講求「意境」和「味道」。
與其說它介紹了中華文化中的美食,倒不如說通過美食傳達出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國社會在劇變之下的世間百態——這一切,都由「吃」給符號化,物質化,從而以一種抽象的方式傳遞給了大家。
中餐,無疑是中華文化最具對外傳播力的一個文化內容,其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力,甚至遠超中國的藝術和商品。
這其中原因,除了中餐菜色豐富,口味鮮美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哲學理念,生活習慣等等,都傾注在了「吃」中。
中國人衡量生活品質的最高標準是吃,所有慶典活動的主體都是吃。
中國東西南北人們口味,菜式差別之大,譬如山東大餅和廣東精緻小盤之間的區別,絕不只是氣候,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區別——看懂了吃,便看懂了中國文化,想看懂中國文化,恐怕相當部分需要從「吃」下手。
從這個角度來看,《舌尖2》的意圖也許已經並非單純客觀地描述食物本身的工藝,口感等內容,而是將食物做成了一個線索,去紀錄中國當代社會下,人性的美好,人們為了生活的奔波,以及傳統與現代的沖突。
《舌尖2》第一集《腳步》,描寫了西藏采蜂少年,夫妻養蜂隊,陝西麥客,浙江夫妻船,各種麵食,貴州打工夫婦,福建歸國老華僑等人的故事。每個故事中,都有一種或幾種食物作為線索,但側重描寫的,卻是人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表達,是非常內斂,隱晦,也非常符合中國人特點的。
而情感的強烈部分,卻「盡在不言中」地被食物的畫面所傳達了——譬如片中不厭其煩地描寫了貴州魚醬和稻花魚的復雜工藝,事實上已將難得的打工父母與孩子團聚的時光一並描寫了。
而在短暫的團聚之後,父母幾句看起來很平淡的「走了啊」便離開了孩子,但那種感情,卻彷彿濃縮在了幾罐隨身帶走的魚醬中,成為一種精神的寄託——除了食物,還有什麼更適合成為中國人的情感寄託呢?除了中國人,還有誰會在吃中傾注了如此的情感呢?

㈤ 求. 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

今天看了舌尖第二季的《腳步》一集,僅就這集與第一季做個簡單的比較,已經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從節目的結構來看,與第一季相同的是,依舊採用小段落的方式行進,不同的是,段落的長度變短了,所以,段落增加了。第一季每集差不多四五個故事,每個小故事長度在8分鍾左右,因為根據BBC的研究表明,每個段落在8分鍾長度左右是觀眾關注度最集中的,再長,節奏就會拖沓。而《腳步》一集裡面講述的故事大概有九個左右,比第一季增加了一倍,這意味著,每個故事展開的空間不足。
其次,從鏡頭的設計來看。第一季最讓人稱道的鏡頭,是主觀鏡頭的運用,由於使用了佳能5D2,機器的機動性大大加強,所以,機器能夠被綁在竹竿頂端,被放置在井底,被擺在托盤上,拍攝出了一個個極具震撼性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腳步》一集,主觀鏡頭大大減少,特寫鏡頭明顯增多,食物的鮮美,基本是靠大特寫鏡頭強調出來的。
再次,從音樂的鋪墊來說,第一季的音樂非常優美,在悠揚中常常帶著一點俏皮的感覺,很好地詮釋出故鄉、時間的感覺。《腳步》一集,基本延續了第一季的音樂,不過還是有些變化,像那對做稻花魚、魚醬的去廣東打工的夫妻離開家鄉時,用的那段音樂應該是新的,不過,感覺更像故事片的配樂。
最後,從主題的角度來說。第一季每集的主題都很明確,所有的美食也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像《自然的饋贈》,每個故事講述的,都是食材的來源。《時間的味道》講述的都是某種食材經過時間的加持,或發酵、或腌制、或風干,因而產生了另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美味。但是,不得不說,《腳步》一集,讓人覺得比較困惑的就是每集的主題。簡單歸類一下幾個「故事樹上采蜂蜜」、「山上采香菇」基本屬於食材的採集過程比較艱難。「養蜂人的遷徙」、「出海捕魚的夫妻」基本講的是路菜,是行程中自己做的美食。「山東大煎餅」、「望潮和跳跳魚」基本是就地取材,坐在家裡製作的美食。「稻花魚和魚醬」、「歸鄉的老華僑」基本講述的是故鄉的味道。「麥客」一段,我是沒覺得跟美食有什麼必然的關系,若說收割小麥可以做出面條,那麼加工小麥的人一樣可以選作素材,若說為了生活和美食而遷徙勞作,全中國太多這樣的例子。當然,你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來解讀以上的各個段落,但不管怎樣解讀,總有段落是例外的,比如,你說故鄉的味道,大多數段落可以歸納進去,但「山東大煎餅」「上山采香菇」等等,並沒有離開故鄉,一直呆在家鄉,就不存在故鄉的概念,再說,本集的名字叫《腳步》。所以,就是說,這一集給我的感覺是多主題的。
在網路上,是這么介紹《腳步》這一集的,[「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進而被演化成標志性的中國美食。味覺記憶的強大,往往讓人們對故鄉食物的迷戀十分牢固,甚至被賦予「鄉愁」這樣的文學語匯。舌尖第二季分集《腳步》,將跟隨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們,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怎麼看,都是文不對題。
最後,從立意的角度說。看了《腳步》這一集,我的總體感受是,美食不再是敘事的主體,第一季盡管也講了大量跟美食相關的人們的故事,但點還是落在美食上的,美食本身才是中心。而第二季,食物已經是個道具,跟食物有關的人們才是重點,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的方式的人們圍繞著食物,一一將自己的生活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比第一集在人文角度更進一步,更像國家地理了。這一點算是一個突破吧。
《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作文
昨天終於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邊看邊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麵食,職業割麥人那裡,不知為什麼心裡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麥場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這樣的割麥人來的,他們大多從河南來,我們叫他們小河南,因為小的時候家裡沒有那麼多人幹活,除了爸媽就我和姐姐能幫忙,那時最討厭過麥秋和大秋,因為我也要下地割麥子,那時56月份,天氣熱,而且麥穗癢人,之後是捆麥、打麥這些會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對於這些至今記憶猶新。割麥真的是個體力活,看到那些割麥人,再看到那些現在的收割機,我只能說社會進步終將把古老的東西湮沒在歷史之中,看到他們的臉我只看了無奈和哀傷,他們真的是最後的割麥人了,在現在除了可能偏遠的山區,基本上平原地帶的麥子從種到收全部是機械化了,他們真的是要被歷史遺忘了,我只能說,現在人基本沒見過和經歷過以上我說的那些所以他們不知道失去的是什麼。
看到小花菇那裡,我感嘆時間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貼近他們的人才能品嘗和體會,但是老人獨自一人的晚餐,讓我鼻子發酸,現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歡快速的生活,什麼都要快速,連生病了都要立刻葯到病除,其實根本不可能,時間真的是藝術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誰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覺這一集的編導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獨居老人、割麥人、留守兒童,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看到留守兒童那裡,我真的很有感觸,我上大學時去過支教,那些偏遠山區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們需要翻幾座山去上學,早上5點鍾起床去上學,下午3點鍾就下課,因為他們有好長的山路要走,回到家還要自己洗衣做飯寫功課,他們的 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餘時間也只是在電話里叮嚀安慰了。 這些社會問題沒接觸的人只會覺得這與我無關,別人的事我管不了,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覺和心態,有時真的也是愛莫能助,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一點自省都沒有,那麼這個國家會怎樣呢,在這里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編導的用心,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曾經有過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是現在現代化的進程已經快要將這個國家席捲一空了,食物是個好的媒介,它承載著歷史、傳承、人情、文化、還有就是情感媒介,每個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家鄉味,希望我們的家鄉味能夠留下來繼續傳承下去,不要讓她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600字作文
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變革體,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觀念的國度,食物背後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各個地域的人們在穿、住、用、行上愈發的相似,似乎當下的中國食物是最能區分一個地域特點的了。飲食文化是人類在長期日常生活中飲食行為習慣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時空相互作用的產物。
自然環境對人們獲得的食物種類起到很大的影響,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環境使得人們為了生存而對飲食結構和食物做出選擇。貯存、腌漬、晾曬、冷凍等諸多方式被使用來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同風味的食物。
舌尖2中說「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白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樹為弟弟獲取蜂蜜,歸鄉華僑的一頓蘿卜飯,為女兒苦練抓跳跳魚技巧的父親,養蜂父親顛簸路途中的患難與共等等,通過食物所承載的那份親情,是更重要的。
這世間最好的廚師,最好的食物永遠都是父母和愛著的人。這不僅在於食物,更是那份親情。
因為中年人外出務工而造成的「鄉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隊,麥客們低下的效率與現代化社會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斷進程,裹挾著一些人們走進城市,進入高樓,而他們是否能夠適應?市場化的大潮,是否會讓那些記憶中的味道不復存在?
所以中國這輛列車,請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人都順利平安地抵達終點。

你好!shaorunjia2001真心為您解答~~

~親,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果我做錯了歡迎大家指出我的錯誤,畢竟我不是萬能的】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好評和採納後重新另外起一題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祝共同進步!

㈥ 舌尖上的中國2地理知識觀後感不少於500字

這是《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作文,《舌尖上的中國2》里更多的顯示了人與食物的故事,雖然生活辛苦,但有家,有家的味道,那就是幸福,更多《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作文盡在巨人作文網。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裡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常會想起家裡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並不懷念故鄉,也許只是故鄉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蜂的女人說,結果我跟她結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驗。這些感受與經驗,在作家那裡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裡吟成了詩,在母親那裡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裡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並不那麼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後來再也沒嘗到過?

㈦ 很多網友評論《舌尖2》:「少了口水,沒控制住潮水。」網友這樣評論的原因

《舌尖2》過分追求所謂「背後的東西」,講故事占據了80%,美食倒成了一閃而過的東西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