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畫報可以發表學術論文嗎
㈠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自1990年8月周鑾書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來,已經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在村中穿梭盤桓,流連忘返,此時雖烈日當空,而興味正濃。唯見種種文化遺存,雜然紛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俯仰皆是,美不勝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確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個代表,也是中國農業社會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個典型。」
第二:建村後注重規劃,並按規劃建設。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孫董燧辭官回村,在以後的20年中,倡集族人對流坑村進行整治規劃。在村莊的西面用人工擴大修整龍湖,將湖水與江水相連,使流坑村成為山環水抱的勝地。以七橫(東西向)一豎(南北向)的八條巷道總攬全村布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條橫巷的巷口都向著烏江,各條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門望樓,門樓之間以牆垣相連,使全村成為一座城堡。靠烏江的七座門樓出去後正對著七個碼頭,給村民生活、出行帶來方便。沿八條巷子的一側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無論天下多大的雨,村裡卻從不積水。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看一個城市現代化程度高不高,並不是看它建築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時積水不積水。因為不積水的城市才是規劃設施完整的現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經下水道排入龍湖,污水經龍湖沉澱後再排入烏江。既環保,河風也可順著巷子進入村中直達龍湖,起到清新空氣,調節氣溫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馬頭牆,既體現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間防火的作用。我們現在的縣城是上個世紀末才開始規劃的,對村莊的規劃是最近幾年搞「新農村建設」才開始的。而流坑村的規劃在450年前的明代就開始實施,使流坑村外有烏江、龍湖環繞,內有村牆門樓守望。巷道規整,道路通達。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會。這在全國古村來說應該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築保存基本完好的不僅數量多,種類多,建築精美,且有準確的年代可考。流坑村從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時建造的18棟聯為一體的住宅開始,經後人多年的努力和經營,達到現在佔地約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餘人的規模。這些建築群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霜雪雨之後,至令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多達260多棟,這在氣候多雨濕潤的江南是罕見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際的民居30餘棟,祠堂60餘座,宮觀廟宇8處,文館、戲台各1座。此外,還有狀元樓、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節孝坊等紀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門、中流砥柱門、里仁門、拱辰門等碉堡式門樓。這些古建築的形狀和結構,是中國近古時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朴實素雅;高峻的馬頭牆仰天昂起,既可防風,又可防火;間或有幾座建有水平高牆的宅第,又儼然如微型城堡;牆體內一般為木架結構,多為兩層,上層藏物,下層住人;廳堂居於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廳大房小,廳明房暗,這是因為前後廳堂可靠天井採光,而廂房耳房僅有墨窗或門窗通氣;廳大便於家人活動,房小適宜寒冬保暖之故。門楣、屋檐上多有雕刻、彩繪,有的還有儺像;屋內牆壁、門柱、窗欞、柱礎、枋頭、雀替、甚至檔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飾,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神魔鬼怪、傳奇故事,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雕工繪制都很精緻細膩,堪稱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築成為當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標本。最為難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築堂上有匾,門旁有聯。而這些匾聯與主人的身世、家族的榮顯息息相關,內涵豐富,意境深遠,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準確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稱流坑為:「萬家之市。」這對全國古村來說也應該算是第一。
第四:書院之眾多,科舉之興盛,歷時之久遠,在全國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淵據其族譜記載可以上溯到西漢著名的儒家學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舉而勃興的真正原因,卻是得益於流坑開基祖董合之長孫董文廣。北宋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偃武修文,大開科舉,董文廣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試取明法科。由於其年歲已高,朝廷三次調他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財,創辦「桂林書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風。董文廣的努力很快有了結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廣長弟文肇的四個兒子滋、湘、淵、淳全部中舉;次年董淳及進士第,成為流坑董氏的第一個進士。從此,董氏科甲之盛一發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續。」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儀、師德、師道叔侄五人同科中進士,時稱「五桂齊芳,」士林傳為佳話。南宋文天祥《謝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門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話中所說的「五子登科,」在全國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雲蓋鄉也因此由太守奏請朝廷改名為「五桂鄉。」流坑董氏為彰顯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的游記中均有記載。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學師承深厚,大小書院林立。明萬曆年間,建書院、書屋19所,清道光年間建書院、書屋23所,可謂「序塾相望,弦誦相聞。」學風之盛,可見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設一科以謀略取士」中,「名選第一,時稱武狀元。」南宋紹興十八年,董德元廷試第一,稱「恩榜狀元。」(現在流坑村文館的大門門額上題字為:「儒林發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為董藻是憑謀略在儒林中選拔的武狀元。據此,我猜測文館有可能是流坑後人為紀念武狀元董藻所建的建築。否則:第一,「儒林發藻」四字很難解釋得通;第二:流坑有紀念文狀元董德元的「狀元樓,」而沒有紀念武狀元董藻的建築是說不過去的。)流坑村在科舉制中的近千年間,共考取進士34名,舉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諭,超過100人。至今,在住宅門口、祠堂門前樹旗以示榮耀的旗桿石仍遍布全村。廢科舉已達105年,而中舉喜報仍張貼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進士共5000餘名,其中曾鞏、王安石、劉恕等家族或一門三進士,或一門四進士,而董氏一門五進士同科高中,這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罕有的殊榮。古人雲:「江以右稱文獻世家,必以樂安董氏為最。」流坑村的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爵位之崇,在全國古村之中可以說是全國第一。其實流坑村還有許多方面可在全國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進流坑就象走進了書法的海洋,流坑村現存木質匾188方、題額362方、楹聯71聯。如宋代朱熹為董德元題寫的「狀元樓」匾和「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對聯;明代大學士、三朝宰輔楊士奇為曾任翰林院編修、與修《永樂大典》、拜國子司業董琰題寫的「少司成第」匾額及「數封天子詔,當代帝王師」楹聯;明代狀元、理學家、地理學家羅洪先為刑部郎中董燧題寫的「高明廣大」坊額和「文章輝列宿,冠冕重南州」對聯;明代吏部尚書曾同亨送給董燧的「理學名家」題匾等,至今保存完好。他們書藝高超,諸體皆長,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仍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書董裕等主編的董氏明代萬曆族譜,在傳世的明刻中,屬罕見的寫刻本,無論書寫、雕板、紙張、印刷都屬上乘,為國內稀有。其模刻的聶豹、譚綸、羅洪先、鄒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跡,遒勁有力,流暢飄逸,使人愛不釋手。專家們一致譽為「稀世珍品。」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所說:流坑「延續時間之長,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之高,建築藝術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內涵之豐富,恐怕是國內其它地區的古村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張文彬局長贊譽流坑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
㈡ 捨得 星雲大師 電子書下載網址 有嗎
問得刁鑽阿
序號 書名 責任者 分類號 出版社
1 1949解放 葛紅國,裴志海著 I25/464 江蘇文藝出版社
2 C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 戴旭著 E2/1 文匯出版社
3 photoshop中國畫繪畫技法 王曉紅等編著 TP391.41/102 清華大學出版社
2 C形包圍:內憂外患下的中國突圍 戴旭著 E2/1 文匯出版社
3 photoshop中國畫繪畫技法 王曉紅等編著 TP391.41/102 清華大學出版社
4 阿里 畢淑敏著 I247.7/280 江西人民出版社
5 埃及藝術 高火編著 J141.1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6 奧運激情滿校園 湖南省教育廳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編 H194/8 銀河出版社
7 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 蕭鴻鳴著 I102.2/1-2 北京燕山出版社
8 巴羅克藝術 邵亮編著 J110.94/2 河北教育出版社
9 把握當下 劉丙仁編著 B821-49/83 中國致公出版社
10 百年大柵欄 張金起著 K291/21 重慶出版社
11 百喻經釋義 王孺童校釋 B942.1/4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 棒喝人生:佛道儒家點醒人生的妙語 王詩書編著 B948-4/1 新世界出版社
13 寶貝,寶貝 周國平著 I267/463 江蘇人民出版社
14 不抱怨的世界②:關系決定命運 (美)威爾·鮑溫著 B821-49/75/2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5 不焦慮的秘密:21種自愈方法迅速擺脫焦慮 (美)波特著 R749.7-4-/1 萬卷出版公司
16 餐巾紙上的創業課 (日)神田昌典著 B848.4-49/103 重慶出版社
17 蒼穹之昴 上 (日)淺田次郎著 I313.45/24/1 湖南出版社
18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德)尼采著 B516.47/7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 超級歌霸MP3(激情廣場) 《音樂無限》主編 J642.1/40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 超級歌霸MP3(想唱就唱) 《音樂無限》主編 J642.1/39 伊犁人民出版社
21 超現實數碼影像創意 1 (英)哈金斯著 TN911.73/1/1 浙江攝影出版社
22 超現實數碼影像創意 2 (英)雷諾-克拉克編著 TN911.73/1/2 浙江攝影出版社
23 出入命門:中醫文化探津 李良松,郭洪濤著 R2-05/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4 創業成功的秘訣 姜博仁著 F276.3/1 當代中國出版社
25 此情自可成追憶 白衣蕭郎著 I217.2/174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6 大師的藝術課:神韻天成 學養齋編 J-49/3 河北大學出版社
27 大學生科研導論 陳中文,袁小鵬編著 G644/3 科學出版社
28 大洋洲藝術 張榮生編著 J160.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29 帶著感恩的心去工作 於學紅著 B821-49/81 哈爾濱出版社
30 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 (英)雅克著 F120.3/1 中信出版社
31 道德箴言錄 (法)拉羅什福科著 B825-49/33 湖南文藝出版社
32 狄小傑偵探社 蔡駿工作室著 I247.7/282 重慶出版社
33 第三隻眼:《同舟共進》精華系列 王家聲主編 D602-62/2 廣東人民出版社
34 第一次當主管 唯高主編 F719.3/2 中國物資出版社
35 東南亞藝術 朗天詠編著 J133.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36 讀史舉要 蘇淵雷著 K0/7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7 讀史入門 許凌雲著 K0/8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8 俄羅斯藝術 胡建成編著 J151.2-64/1 河北教育出版社
39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 曹慶暉編著 J150.095/1 河北教育出版社
40 非洲黑人雕刻藝術 張榮生編著 J309.4/2 河北教育出版社
41 飛揚與落寞:老舍的沉浮人生 蔣泥著 K825.6/187 東方出版社
42 風俗民情 劉泓,浩瀚主編 H319.4:K/4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43 鳳飛千仞:吉首大學形象與精神闡釋 游俊,張建水主編 G649.286.4/2 高教出版社
44 佛傳:《釋迦如來應化事跡》注譯 王孺童注譯 B949.935.1/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5 佛典輯要 賴永海著 B948/1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6 佛教基本知識 正果法師編述 B94/27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7 佛教入門—歷史與教義 姚衛群著 B94/26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8 佛教三字經匯解:含《金剛經述義》《正信錄校注》 王孺童校注 B942/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9 富同學窮同學 王海濱著 B848.4-49/105 山西經濟出版社
50 哥特式藝術 洪洋編著 J131.3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51 跟我學數碼攝影 三品羊編著 TB86/2 人民郵電出版社
52 共和國部長訪談錄 馬國川著 K827.7/43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3 古代西亞藝術 高火編著 J137.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54 古今名人 浩瀚,李生祿主編 H319.4:K/3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55 國歌 袁子彈著 K825.7/48 湖南出版社
56 國史要義 柳詒徵著 K207/30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7 國學詞典 謝謙編著 Z126/5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8 國學導讀 劉兆佑等著 Z126/4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9 國學治學方法 杜松柏著 Z126-3/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0 好萊塢與情路難 (法)朱利耶著 J905.712/2 北京大學出版社
61 和平禮物 林徽因隨筆 林徽因著 I266.1/5 北京大學出版社
62 黑道 上部 何頓著 I247.5/1757/1 湖南文藝出版社
63 黑道 下部 何頓著 I247.5/1757/2 湖南文藝出版社
64 紅樓夢八十回後真故事 劉心武著 I207.411/59 江蘇人民出版社
65 紅色後代的蘇聯印記 趙嘉麟,葛萬青著 I25/465 湖北人民出版社
66 紅葉詩風:第二輯 紅葉詩詞研討組編 I227.8/6/2
67 花樣少年少女:寫真書 八大電視公司著 J905.2/4 上海人民出版社
68 恍若夢中一相逢 胥智慧著 I217.2/173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69 回歸 (英)希斯洛普著 I561.45/63 南海出版公司
70 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周春明著 B821-49/80 萬卷出版公司
71 家庭生活 沈光煜,浩瀚主編 H319.4:D/2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72 甲午戰爭史 戚其章著 K256.306/1 上海人民出版社
73 教育局長 岳東西著 I247.5/1754 春風文藝出版社
74 接觸 (美)卡爾·薩根著 I712.45/170 重慶出版社
75 靜靜的峒河 劉哲主編 I217.1/50 海南出版社
76 居高聲自遠 馬思聰著 I267/467 百花文藝出版社
77 局 葉韌著 I247.5/1756 新世界出版社
78 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導讀 本書編寫組編 D616/10 人民出版社
79 科學發展觀專題輔導 本書編寫組編 D616/11 人民出版社
80 孔子很著急:從「於丹紅」現象說起 鄢聖華主編 B222.55/1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81 跨文化交際 王催春主編 H31/103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82 老師 梁曉聲著 I217.2/175 中國物資出版社
83 老照片 捌 馮克力主編 K106/1/8 山東畫報出版社
84 老照片 貳 馮克力主編 K106/1/2 山東畫報出版社
85 老照片 玖 馮克力主編 K106/1/9 山東畫報出版社
86 老照片 陸 馮克力主編 K106/1/6 山東畫報出版社
87 老照片 柒 馮克力主編 K106/1/7 山東畫報出版社
88 老照片 叄 馮克力主編 K106/1/3 山東畫報出版社
89 老照片 拾 馮克力主編 K106/1/10 山東畫報出版社
90 老照片 拾貳 馮克力主編 K106/1/12 山東畫報出版社
91 老照片 拾叄 馮克力主編 K106/1/13 山東畫報出版社
92 老照片 拾壹 馮克力主編 K106/1/11 山東畫報出版社
93 老照片 肆 馮克力主編 K106/1/4 山東畫報出版社
94 老照片 伍 馮克力主編 K106/1/5 山東畫報出版社
95 老照片 壹 馮克力主編 K106/1/1 山東畫報出版社
96 黎原回憶錄 黎原著 K827=7/15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97 歷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 劉義光著 K204.3/11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98 歷史人物(含《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著 K820.2/4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9 歷史深處:《同舟共進》精華系列 王家聲主編 K209/38 廣東人民出版社
100 綠山牆的安妮 (加)蒙哥馬利著 I711.84/2 重慶出版社
101 羅馬式藝術 王琳編著 J154.6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102 邏輯 金岳霖著 B81/20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3 馬上天下 徐貴祥著 I247.5/1755 人民文學出版社
104 蠻族藝術 廖暘編著 J110.9/17 河北教育出版社
105 美國藝術 郭西萌編著 J171.2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106 美洲印第安藝術 張榮生編著 J17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107 蒙田隨筆 (法)蒙田著 I565.63/1 湖南文藝出版社
108 名山之謎:探秘中國十八座名山 宋本蓉編著 K928.3/5 哈爾濱出版社
109 命在心 運在手 馬銀春編著 B848.4-49/106 中國物資出版社
110 謀職:職業規劃中的9個設問 孟娟編著 C913.2/6 中國物資出版社
111 你的禮儀價值百萬②:職場修煉篇 周思敏編著 K891.26/3/2 紡織工業出版社
112 你的禮儀價值百萬③:商務社交篇 周思敏編著 K891.26/3/3 紡織工業出版社
113 扭力中的思考 易江著 C53/50 中山大學出版社
114 女人平凡不平庸 羅鮮編著 Z228.4/5 中國物資出版社
115 歐洲史前藝術 高火編著 J150.092/1 河北教育出版社
116 歐洲文藝復興造型藝術 下 洪洋編著 J331(5).64/1 河北教育出版社
117 戚繼光 張笑天著 I247.5/1759 作家出版社
118 牽夢北大:北大新生暢談中學學習與成長 劉明利主編 G635.5-53/1 北京大學出版社
119 青少年生存智慧故事 張衛紅編著 B821-49/82 時代文藝出版社
120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著 B249/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1 圈單 元亨著 I247.5/1758 華文出版社
122 全明詩 第二冊 全明詩編纂委員會編 I222.748/2/2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3 全明詩 第三冊 全明詩編纂委員會編 I222.748/2/3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4 全明詩 第一冊 全明詩編纂委員會編 I222.748/2/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5 全球最美的100風情小鎮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編委會編 K915/9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26 群經要義 陳克明著 Z126.1/2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7 人間詞話 王國維著 I207.23/44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8 認識你,是命運對我的恩賜 艾米等著 I207.425/6 萬卷出版公司
129 日本藝術 史玲編著 J131.309/2 河北教育出版社
130 儒家、儒教與中國制度資源 干春松編 B222.05/6 江西人民出版社
131 瑞龍吟草續集 彭瑞龍著 I227/140/2
132 善齋花卉印譜 陳善群著 J821/5 廣東人民出版社
133 捨得:星雲大師的人生經營課 星雲大師著 B948-49/3 江蘇文藝出版社
134 設計素描研究 羅興華著 J214/30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135 詩經講義稿(含《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 傅斯年著 I207.22/157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36 詩經韻讀 楚詞韻讀 王力著 H111/3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37 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藝術 上 邵亮編著 J110.94/1/1 河北教育出版社
138 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藝術 下 邵亮編著 J110.94/1/2 河北教育出版社
139 史學方法導論(傅斯年史學文輯) 傅斯年著 K207-53/3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40 書香門第:王統照隨筆 王統照著 I267.1/159 北京大學出版社
141 數碼人像攝影—主題攝影 向誠編著 J413/6 人民郵電出版社
142 數碼攝影工坊—構圖 (美)費爾著 J406/3 人民郵電出版社
143 數字技術時代的中國電視 彭吉象主編 G229.2/2 北京大學出版社
144 誰在拍賣中國 吳樹著 F724.787/1 山西人民出版社
145 四川讀本 周嘯天編著 K927.1/1 四川文藝出版社
146 四十五歲風滿樓 孔慶東著 I267.1/158 文化藝術出版社
147 宋太祖時代 劉鋒著 K827=441/1 哈爾濱出版社
148 孫正義:夢想與激情 招毅慧著 F49/1 中國經濟出版社
149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鋒的十字路口 王龍著 K817/5 華文出版社
150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研究的新視野: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論文集 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編 G25-53/2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49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鋒的十字路口 王龍著 K817/5 華文出版社 35
150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研究的新視野: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論文集 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編 G25-53/2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9
151 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學教育 吳慰慈著 G25-53/1 書目文獻出版社 32
152 土家族發祥地首八峒 政協保靖縣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保靖縣民族事務局主編 K296.42/14 湖南出版社 48
153 退膛 黃賀著 I247.5/1760 花山文藝出版社 29.8
154 網路藝術教育 石恆利,王春光,徐明君著 J0-39/1 人民出版社 38
155 文化局長 吳國恩著 I247.5/1753 春風文藝出版社 28
156 文化藝術 浩瀚,李生祿主編 H319.4:G/1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2
157 文化與哲學 張岱年著 G04-53/5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6.8
158 文化卮言 金克木著 G112-53/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5
159 文獻檢索 湯林芬,蘇麗主編 G252.7/4 吉林大學出版社 29.5
160 文心雕龍札記 黃侃著 I206.2/122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2.8
161 我的北大青春紀事 馬化祥主編 G645.5/41 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162 我的鄉村記憶 周佩紅著 I267/464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
163 我的鄉土 上冊 湘西自治州作家協會,吉首市作家協會編 I21/80/1 海南出版社 50
164 我的鄉土 下冊 湘西自治州作家協會,吉首市作家協會編 I21/80/3 海南出版社 50
165 我的鄉土 中冊 湘西自治州作家協會,吉首市作家協會編 I21/80/2 海南出版社 50
166 吳正義國畫 吳正義著 J222/52 中國畫報出版社 22.5
167 武陵詩風 第四輯:2009年卷 熊福,賈紹喜主編 I227/141 15
168 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 李軍編著 J154.509.2/1 河北教育出版社 49.8
169 顯密《道德經》 曹越編著 B223.15/5 汕頭大學出版社 38
170 現代心理學原理與應用 朱寶榮等著 B84/23 上海人民出版社
171 現代中國文學史 錢基博著 I209.6/8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72 湘西旅遊詩詞選 劉黎光,彭瑞龍編 I22/37 青海人民出版社
173 湘西苗疆志 龍慶和撰 K281.6/20 天馬出版有限公司
174 湘西苗族調查報告 凌純聲,芮逸夫著 K281.6/19 民族出版社
175 湘西苗族革屯史志 劉善述編著 I127/1-2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76 湘西苗族建築文化 龍傑著 TU-092.816/1 青海人民出版社
177 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增訂本 石啟貴著 K281.6/21-2 湖南出版社
178 湘西民間工藝美術精華 龍頌江,張心平主編 J528/8 學苑出版社
179 湘西詩詞:2008年第2期(總第17期) 湘西州詩詞學會編 I227.8/2/2008/2 湘西州精美印務有限公司
180 湘西詩詞:2009年第1期(總第18期) 湘西州詩詞學會編 I227.8/2/2009/1 湘西州精美印務有限公司
181 湘西詩詞:2009年第2期(總第21期) 湘西州詩詞學會編 I227.8/2/2009/2 湘西州精美印務有限公司
182 湘西詩詞(特刊):湘鄂黔渝毗鄰民族地區詩詞聯誼會第四次年會暨重訪屈原文化路專輯 湘西州詩詞學會編 I227.8/5 湘西州精美印務有限公司
183 小文百篇 葉小文著 D635-53/1 人民出版社
184 欣賞的神奇力量 陶思璇著 B821-49/78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85 新中國 (清)陸士諤著 I242.47/2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86 心會跟愛一起走 朱澤軍主編 I267/465 哈爾濱出版社
187 心理醫生:心理疾病自查和防治專家 聞君,金波編著 R395.6-49/2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188 行走天地間 舒山著 K919/18 吉林人民出版社
189 學校管理的50個典型案例 程鳳春主編 G471.2/2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0 尋根問祖:華夏文明起源的詩意遙想 峻峰著 K203-49/3 華文出版社
191 亞美尼亞藝術 廖暘編著 J136.9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49.8
192 顏斐小說集 1:十姊妹·苦鴨 顏斐著 I247.5/1761/1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3 顏斐小說集 2: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顏斐著 I247.5/1761/2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4 顏斐小說集 3:官園夜月 顏斐著 I247.5/1761/3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5 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 (法)盧梭著 I565.64/5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6 一念之轉: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 (美)凱蒂,(美)米切爾著 B821-49/79 華文出版社 28
197 一生必讀的關於信仰與人生的30部經典:從《懺悔錄》到《復活》 齊宏偉著 I106/73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 伊斯蘭藝術 郭西萌編著 J137.09/2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 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 廉思主編 D663.9/1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 易經的奧秘 曾仕強著 B221.5/14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 隱藏的智慧 (荷)哈木諾著 B848.4-49/104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2 隱之書 (英)拜雅特著 I561.45/64-2 南海出版公司
203 印度藝術 王琳編著 J135.1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4 猶太藝術 廖暘編著 J138.2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5 有效教學 崔允漷主編 G632.0/6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6 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 (美)科特曼著 G613/18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7 窄門:寬巷子·窄巷子 古成都的兩根臍帶 章夫著 K927.11/1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8 哲人與文士 楊天石著 K250.3-53/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9 政黨、國家與法治—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發展透視 封麗霞著 D920.0/3 人民出版社
210 知堂書話(上) 周作人著 I266/66/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1 知堂書話(下) 周作人著 I266/66/2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2 中國佛教文化論 賴永海著 B948-49/2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3 中國服飾史略:新版 黃士龍著 TS941.742/4 上海文化出版社
214 中國共產黨基本知識讀本:第二版 朱新民主編 D2/2-2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15 中國文化論爭 張岱年,程宜山著 G12/15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6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傑著 I209/69 百花文藝出版社
217 中國戲曲概論 吳梅著 J82/2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8 中國哲學小史 馮友蘭著 B2/40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19 中國政治通史 10:步步悲歌的晚清政治 戴鞍鋼著 D69/14/10 泰山出版社
220 中國政治通史 11:巨變與重組的民國政治 溫銳等著 D69/14/11 泰山出版社
221 中國政治通史 12:開天闢地的新中國政治 湯應武,柳建輝,謝春濤著 D69/14/12 泰山出版社
222 中國政治通史 1:萌生中的遠古政治 齊濤,馬新著 D69/14/1 泰山出版社
223 中國政治通史 2:從邦國到帝國的先秦政治 王和著 D69/14/2 泰山出版社
224 中國政治通史 3: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王子今著 D69/14/3 泰山出版社
225 中國政治通史 4:分裂與對峙的魏晉南北朝政治 胡戟著 D69/14/4 泰山出版社
226 中國政治通史 5:繁盛中轉型的隋唐五代政治 馬新,齊濤著 D69/14/5 泰山出版社
227 中國政治通史 6:動盪與變遷的宋遼金政治 李曉,江曉濤著 D69/14/6 泰山出版社
228 中國政治通史 7:恢宏與草味的元朝政治 齊濤,趙文坦,張金銑著 D69/14/7 泰山出版社
229 中國政治通史 8:精緻極權的明朝政治 朱亞非著 D69/14/8 泰山出版社
230 中國政治通史 9:落日余輝的清朝政治 王景澤,趙毅著 D69/14/9 泰山出版社
231 中國禪宗思想史略 麻天祥著 B946.5/9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32 中文版Flash MX 2004動畫設計教程 蔡本有,張金波主編 TP391.41/101 海洋出版社
233 舟邊絮語:《同舟共進》精華系列 王家聲,應春山主編 I267.1/160 廣東人民出版社
234 周易文化大學講稿 楊軍著 B221.5/13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35 走進五溪大湘西 夏長陽著 I267/466 百花文藝出版社
236 左手寫他,右手寫愛 楚妝著 I247.5/1762 重慶出版社
237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陶繼新教育講演錄 陶繼新著 G4-53/8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38 禪宗文化大學講稿 麻天祥著 B946.5/10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39 銼刀下的風景:湘西苗族剪紙的文化探尋 田茂軍著 J528.1/6 貴州民族出版社
······································
說行天下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站大全,好東西要一起分享。
㈢ 馮紹華的學術成就
在《中國陶瓷》等專業核心刊期上發表了二十餘篇學術論文。《人民日報》、《中國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對其作了報道、介紹。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泰國、台灣、香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出版有《馮紹華陶瓷藝術》作品集。藝術作品刊載於《中國美術全集》、《當代景德鎮陶藝精英》、《收藏家喜愛的陶瓷藝術家》、《高端收藏》、《中國藝術報道》、《世界知識畫報》等大型書籍。其中論文「論陶瓷美術教育」還獲得全國美術教師優秀論文獎,美國柯爾比全球文化優秀論文一等獎。
數十件作品刊載於《土與火的歷程》、《瓷韻偉人》、《景德鎮陶瓷全集)、《陶藝)等眾多國內外大型畫冊,並有數項成果獲江西省科研成果獎。個人傳略載人《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景德鎮陶瓷百家》、《中國當代學者大辭典》等辭書。
㈣ 中國有多少個出版社
截止到2018年,中國有467家出版社,其中比較有名的出版社有:科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建築工業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以科學出版社為例:科學出版社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由前中國科學院編譯局與30年代創建的有較大影響的龍門聯合書局合並,於1954年8月成立。1993年8月,恢復使用「龍門書局」副牌。
科學出版社比鄰皇城根遺址公園,是一個歷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學術書刊為主的開放式出版社。1993年,科學出版社榮獲國家首批「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
近年來,科學出版社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在組織結構、選題結構、市場結構、經營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4)江西畫報可以發表學術論文嗎擴展閱讀:
出版社的分類:
1、從出版介質來說,出版社可分為:圖書出版社、音像製品出版社(唱片公司)、雜志出版社等。
2、從出版類別許可來說,出版社可分為:綜合出版社、專業出版社。
3、從出版經營性質來說,出版社可分為:公益性出版社、經營性出版社。
4、出版社的類型、工作范圍和組織機構 出版社的類型,在中國,按隸屬關系區分,有中央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業務范圍區分,有綜合性出版社和專業出版社。綜合性出版社的出書門類比較多,專業出版社只負責編輯出版一定專業和門類的讀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學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出版社
㈤ 邵琦的學術履歷
2013年
《題跋的尷尬:乃是對中國畫認識上的尷尬》《美術觀察》約。
《山水畫家的別調:荷花》載《純美術·清真芙蕖》山東美術出版社。
《渠宜書屋札記·十四》《東方早報·藝術評論》2013、7、8。
《百花齊放:新中國時期的海派美術》《中國藝術宮館刊》第一期。
《江南園林:中國藝術私人化進程中的極則》《吳江文學》2013年第一期。
《薛邃訪談》《書與畫》2013年第五期。
《渠宜書屋札記·七》《東方早報·藝術評論》2013、5、13。
《有意思的何曦》載《藝術當代》2013年第二期。
2012年
和薛邃進行對話訪談,內容收入《薛邃畫集》。
發表文章《先做他一陣再說——彭小佳的雕塑》,《當代藝術新聞》2012第9期和《藝術當代》2012第7期。
出版著作《晚明以來中國畫的語境與語義》,山東美術出版社。
發表論文《歷史在向我們所要標准》和《無奈的「有趣」——關於繪畫中的寫生》先後載於《榮寶齋》。
發表論文《中國畫文脈與語境》,載於《人民藝術家》。
《渠宜書屋札記》連載於《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刊》。
「唐人詩意——邵琦山水畫展」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
山水畫《暗霜》發表於《書與畫》2012年第11期。
書法作品《行書斗方》和山水畫作《天籟》發表於《書與畫》2012年第9期。
山水畫四小卷參加「林泉高致——風、霜、雨、雪展」,先後在海闊美術美術館、陸儼少藝術館和徐匯藝術館展出。
《唐人詩意圖》系列作品6幅和朱淳撰寫的評論文章,載於《中國水墨》。
山水畫一幅書法一幅參加上海市文聯和上海書畫院主辦的「書畫同源」。
在徐州參加「明心見性——王書俠、邵琦山水畫作品展」。
作品10幅(冊頁)參加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中國當代畫家》編委會策劃的「筆墨三味——當代中青年實力派畫家展」,先後在浙江蕭山湘湖美術館、紹興青藤藝術館和成都美術館展出。
《山水》作品刊發於《上海書畫》總第九期。
參加由上海書畫院主辦的「寄情丹青·海上名家迎春邀請展」。
2011年
作品《澄江清暉》、《密樹清風》收入《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集·第一輯》,江西美術出版社。
作品《石壁松雲》、《雨余雲氣濕》、《秋江釣艇》、《煙澹欲無山》、《林影半潭春》、《浩歌向夕霽》,和陳翔文章《詩意地耕耘》、江宏文章《這就是暢神了》同時刊發於《中國水墨》第六輯刊發。
發表論文《王維繪畫工作室考》、《繞不過去的「四王」》,先後載於《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刊》。
作品《秋江澄色》等六幅參加中央電視台《中國當代畫家》編委會主辦的《以畫為寄——中國當代文人書畫名家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並收入《以畫為寄——中國當代文人書畫名家邀請展作品集》(朱良志撰文評論)。
出版畫冊《邵琦山水畫——只在此山中》(石建邦編),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品《松雲書屋》參加由上海書畫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畫小品展」。
參加由海闊美術館主辦的「林泉高致·摩詰詩意展」。
發表論文《僭越與遮蔽》、《精神與神韻》、《海派無派》,先後載於《榮寶齋》。
發表論文《王微〈敘畫〉解讀》,載於《上海中國畫院通訊》2011年第2期。
2010年
《松風如雨動天簧》等9件作品發表於《書與畫》2010年12期。
參加由海闊美術館主辦的「林泉高致——2010年上海山水畫邀請展」。
發表文章《中國美術的轉型:現代性轉向自我性》,載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7日「藝術學」版,後收入《「四大主義」與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中國現代美術之路系列研討會文集之二:上海研討會》,人民美術出版社。
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收藏》欄目拍攝人物專題片《都市隱士的思考——邵琦》。
山水手卷《松風涼如洗》、《元人詩意圖》參加上海書畫院於上海圖書館舉辦的「第二屆山水畫小品展」。
參加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擔任「中國藝術分場(五)」主持人。提交論文《視覺阻隔的畫面:心像》並做大會演講。
2009年
山水畫作品《隔樹人家有燈影》、《清響得松湍》參加上海書畫院於上海圖書館舉辦的「山水畫小品邀請展」。
山水畫作品《無限風煙屬倚欄》、《清江晚煙》參加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作品展。
山水畫作品《高樹晚煙》、《茂松清流》參加上海美術館舉辦的「上海出版界美術大展」。
參加由黑龍江美術協會主辦的「海上清風——上海山水小品展」,並收入《海上清風——上海山水小品》展覽圖錄。
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大型長卷《浦江兩岸盡朝暉》的創作,和余欣合作山水畫《浦江之源》。
發表論文《山水之外別有竹》,載《榮寶齋》總59期。
發表文章《出不去,回不來——讀彭小佳的「書」》,先後載於《雕塑》2009年第2期總70期、《四川美術》2009年第四期總115期、《當代藝術新聞》2009年第五期總52期。
發表論文《王維繪畫工作室考》,載於《上海中國畫院通訊》總第二十八期。
主編《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著作《造物設計史略》(與朱淳合著),上海書店出版社。
擔任上海書畫出版社二十卷本《中國花鳥畫通鑒》叢書編委。著作《花鳥畫通鑒·浣卻鉛華》、《花鳥畫通鑒·徐黃體異》(與江宏合著),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年
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畫集《上海書畫名家精選·邵琦》,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
2007年
出席中國設計史年會,發表論文《中國古典設計思想的現代啟示》並做大會演講論文收入《設計史研究》,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後發表於《裝飾》。
發表論文《與人的距離》,收入中國美術學院80周年校慶紀念論文《民俗美術研究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發表論文《藝念:當代藝術的命名》,載於《藝術當代》。
2006年
擔任十六卷本《中國高等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系列教材》副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畫集《當代中國青年畫家·邵琦》,河北美術出版社。
參加上海書畫出版社暨《朵雲》編輯部主辦「二十世紀山水畫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二十世紀山水畫語境》並做大會演講,文章收入大會文集《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作品《高山流水》、《古溪清音》、《野色初凝》、《煙水空闊》、《松溪煙雨》發表於《書與畫》,鄭巨欣撰文《文韻酣暢》評論。
參加中央美術學院和上海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轉型:現代性向自我性》並做大會演講。
出版著作《山水畫通鑒·胸中逸氣》、《山水畫通鑒·入纘大統》、《山水畫通鑒·松江畫派》(與謝興濤合作)、《山水畫通鑒·托古改制》,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5年
作品《流光凝碧》、《古溪幽樹》參加「朵雲軒105周年同仁展」上海美術館。
發表論文《三個展覽,一堆問題》,載於《藝術家茶座》。
2005年之前
2004年
出版著作《中國畫文脈——藝術院校研修叢書之一》,上海書畫出版社。
參加汕頭大學長江設計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歲寒三友——兩岸三地·中國古典圖形和現代設計研討會」,發表題為《以線取象 以形寫神——中國古典圖形的認知與表現略說》大會主題演講,並收入大會論文集,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3年
應復旦大學《博雅講座》邀請做《藝術與治學》講座。
發表論文《「出路」與「主流」》,載於《藝術當代》。
2002年
出版著作《吳湖帆詞典》(與江宏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著作《中國歷代名畫點讀·百竹圖說》,上海畫報社。
2001年
參加上海書畫出版社暨《朵雲》編輯部主辦的「海派繪畫國際研討會」,撰寫論文《現代認同與自我性》,載《海派繪畫國際繪畫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著作《酒酣心自開》(與鄭巨欣合作),浙江美術出版社。
2000年
擔任責任編輯的《現代設計大系》五卷本出版,獲首屆國家藝術類圖書三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浙江省科研成果一等獎。
發表論文《傳統與出路》,載於《朵雲》。
1998年
出版著作《簪花仕女——先秦漢唐的繪畫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年
出版著作《創造與永恆》(與江宏、陳翔合著),上海百家出版社。
1996年
主編出版《清六家畫叢·王翚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5年
參加上海書畫出版社暨《朵雲》編輯部主辦的「趙孟俯學術研討會」,做題為《巨眼之識——從董其昌看趙孟俯》大會演講,論文收入《趙孟俯研究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發表論文《中國第二代油畫家的歷史地位》,載於《典藏》。
1994年
出版著作《民族藝術精華》(與江宏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發表論文《中國繪畫的私人化演化取向》,載於《朵雲》。
1993年
出版著作《中國畫心性論》(與江宏合著),上海書畫出版社。
發表論文《線·私人化·動作整合》,載於《書法研究》。
1992年
參加上海書畫出版社暨《中國繪畫研究季刊——朵雲》「清初『四王』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講《「四王」——一個關乎當下的課題》,論文收入會議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參加無錫市舉辦的「倪瓚國際學術研討會」。
發表論文《西方觀念下的被選擇》,載於《青年報》。
1991年
參加《朵雲》舉辦的「潘天壽藝術研討會」。
參加上海交通大學藝術系舉辦的「中國畫藝術研討會」。
發表論文《中國畫的文脈》,載於《朵雲》。
1990年
發表論文《重新發現時間——對〈論中國畫的整合〉一文的時間觀考察》,載於《朵雲》。
發表論文《「南北宗」論語境展示》,載於《朵雲》。
1989年
參加上海書畫出版社暨《中國繪畫研究季刊——朵雲》舉辦的「董其昌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南北宗」論的語境展示》,論文收入會議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7年
發表論文《範式與式微》,載於《朵雲》。
1986年
應邀參加北京大學「首屆文學藝術節」,做「新具像的批評」專題演講。
1985年
參與「西南藝術群體」的藝術活動,策劃、組織《首屆「新具像」畫展》和《第二屆「新具像」畫展》。
㈥ 建國60周年電子報啊!急啊!!!!班級用呢!做好的發[email protected] 50分哦!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㈦ 中國所有國家級出版社名單誰能提供啊
中國國家級出版社名單
7-80067 奧林匹克出版社 北京 100010
7-5081 八一出版社 北京
7-80030 寶文堂書店 北京 100086
7-200 北京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301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871
7-5639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22
7-80526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北京 100062
7-5300 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81004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北京 100024
7-810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83
7-5303 北京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5638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北京 100026
7-5304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北京 100035
7-81013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81045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北京
7-80500 北京旅遊出版社 北京
7-80501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北京
7-81002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94
7-80502 北京日報出版社 北京 100734
7-5301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303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88
7-5302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81003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北京 100084
7-5402 北京燕山出版社 北京 100007
7-81034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北京 100083
7-5635 北京郵電學院出版社 北京 100088
7-5619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北京 100083
7-80066 北京周報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038 兵器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5055 博文書社 北京 100005
7-5030 測繪出版社 北京 100045
7-80017 長城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063 長虹出版公司 北京 100035
7-80015 長征出版社 北京 100832
7-5056 朝花美術出版社 北京 100735
7-5054 朝華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5069 春秋出版社 北京 100091
7-80097 大地出版社 北京
7-80094 大眾文藝出版社 北京
7-80115 當代世界出版社 北京
7-80092 當代中國出版社 北京
7-80098 黨建讀物出版社 北京
7-80019 檔案出版社 北京 100032
7-5028 地震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116 地質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5053 電子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36
7-5060 東方出版社 北京 100706
7-81000 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5036 法律出版社 北京 100053
7-5064 紡織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27
7-80072 改革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04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80012 工商出版社 北京 100826
7-80014 光明日報出版社 北京 100050
7-80091 光明日報出版社 北京
7-5626 國防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91
7-118 國防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80049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00009
7-80105 國際文化出版社 北京
7-80054 海潮出版社 北京 100841
7-5070 海軍出版社 北京 100841
7-5027 海洋出版社 北京 100860
7-80051 海豚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046 航空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29
7-80068 紅旗出版社 北京 100727
7-80082 華齡出版社 北京 100034
7-5075 華文出版社 北京 100800
7-5080 華夏出版社 北京 100028
7-80053 華夏出版社 北京
7-80039 華藝出版社 北京 100010
7-80052 華語教學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5025 化學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111 機械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5041 教育科學出版社 北京 100038
7-5033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北京 100034
7-80084 金城出版社 北京 100036
7-5082 金盾出版社 北京 100842
7-80022 金盾出版社 北京 100842
7-5072 今日中國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600 京華出版社 北京
7-80025 經濟管理出版社 北京 100836
7-80118 經濟管理出版社 北京
7-5058 經濟科學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80036 經濟日報出版社 北京 100052
7-81027 警官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31
7-80114 九洲圖書出版社 北京
7-80021 軍事科學出版社 北京 100091
7-80027 軍事誼文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80077 開明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03 科學出版社 北京 100707
7-5023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北京 100038
7-110 科學普及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80040 昆侖出版社 北京 100034
7-80081 藍天出版社 北京 100848
7-5637 旅遊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24
7-5020 煤炭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80112 民主建設出版社 北京
7-105 民族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80018 能源出版社 北京 100036
7-5048 農村讀物出版社 北京 100036
7-109 農業出版社 北京 100026
7-80001 企業管理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5029 氣象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302 清華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84
7-80033 求實出版社 北京 100091
7-80080 群言出版社 北京 100006
7-5014 群眾出版社 北京 100741
7-01 人民出版社 北京 100706
7-80056 人民法院出版社 北京 100745
7-114 人民交通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107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80020 人民軍醫出版社 北京 100842
7-102 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 100735
7-80002 人民日報出版社 北京 100733
7-5009 人民體育出版社 北京 100061
7-117 人民衛生出版社 北京 100050
7-02 人民文學出版社 北京 100705
7-103 人民音樂出版社 北京 100036
7-115 人民郵電出版社 北京 100740
7-80065 人民中國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5003 榮寶齋 北京 100052
7-80103 商務國際出版社 北京
7-100 商務印書館 北京 100710
7-5324 少年兒童出版社 北京 200020
7-80050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北京 100732
7-108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北京 100706
7-5021 石油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80009 時事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5062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北京 100704
7-5012 世界知識出版社 北京 100005
7-81014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1039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北京 210000
7-5013 書目文獻出版社 北京 100802
7-120 水利電力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80062 台聲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80593 同心出版社 北京 100734
7-80061 團結出版社 北京 100006
7-5016 外國文學出版社 北京 100705
7-119 外文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5600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80003 萬國學術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89003 萬國學術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5018 文化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5039 文化藝術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80554 文津出版社 北京
7-5010 文物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80055 文學古藉刊行社 北京 100705
7-80029 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 100010
7-80108 西苑出版社 北京
7-80028 現代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5011 新華出版社 北京 100803
7-5042 新時代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80005 新世界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085 新星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045 學術書刊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80116 學習出版社 北京
7-5077 學苑出版社 北京 100032
7-80060 學苑出版社 北京 100032
7-5024 冶金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80000 印刷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36
7-80034 宇航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80006 語文出版社 北京 100010
7-5022 原子能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5015 知識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059 職工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34
7-80096 致公出版社 北京
7-80023 中共黨史出版社 北京 100091
7-5035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北京 100091
7-5076 中國ISBN中心 北京
7-5066 中國標准出版社 北京 100045
7-5005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北京 100010
7-80057 中國藏學出版社 北京 100036
7-5074 中國城市出版社 北京 100005
7-5000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5031 中國地圖出版社 北京 100054
7-106 中國電影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5001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北京 100810
7-80004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80087 中國發展出版社 北京 100035
7-80083 中國法制出版社 北京 100017
7-80107 中國方正出版社 北京
7-80016 中國婦女出版社 北京 100010
7-5008 中國工人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5043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 100866
7-5078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北京 100866
7-80035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北京 100866
7-80037 中國和平出版社 北京 100035
7-80101 中國和平出版社 北京
7-80074 中國華僑出版社 北京 100007
7-80120 中國華僑出版社 北京
7-80024 中國畫報出版社 北京 100044
7-80010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北京 100062
7-80093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北京 100062
7-80048 中國集郵出版社 北京 100740
7-80058 中國計劃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5026 中國計量出版社 北京 100013
7-80086 中國檢察出版社 北京 100726
7-80090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726
7-112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5049 中國金融出版社 北京 100031
7-5017 中國經濟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5046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5045 中國勞動出版社 北京 100716
7-5061 中國連環畫出版社 北京 100007
7-5038 中國林業出版社 北京 100005
7-5032 中國旅遊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5002 中國盲文書社 北京 100072
7-5040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北京 100031
7-80078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北京 100034
7-80069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北京 100028
7-80032 中國農業機械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026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5006 中國青年出版社 北京 100708
7-5019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北京 100011
7-80008 中國曲藝出版社 北京 100026
7-80079 中國人口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300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872
7-81011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38
7-5065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北京 100035
7-80076 中國人事出版社 北京 100034
7-80099 中國三峽出版社 北京
7-5044 中國商業出版社 北京 100801
7-5007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北京 100708
7-80007 中國攝影出版社 北京 100005
7-80088 中國社會出版社 北京 100006
7-5004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 100720
7-80064 中國審計出版社 北京 100086
7-80043 中國石化出版社 北京 100029
7-80044 中國食品出版社 北京 100055
7-5052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568 中國書店 北京 100052
7-5068 中國書籍出版社 北京 100031
7-113 中國鐵道出版社 北京 100005
7-5037 中國統計出版社 北京 100826
7-5059 中國文聯出版社 北京 100026
7-5034 中國文史出版社 北京 100811
7-5071 中國文學出版社 北京 100037
7-80075 中國舞蹈出版社 北京 100026
7-80070 中國物價出版社 北京 100837
7-5047 中國物資出版社 北京 100834
7-104 中國戲劇出版社 北京 100086
7-80041 中國新聞出版社 北京 100733
7-5067 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 北京 100810
7-5057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北京 100028
7-5050 中國展望出版社 北京
7-5620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88
7-80089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 北京 100027
7-80100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北京 200063
7-101 中華書局 北京 100710
7-80042 中外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00027
7-80073 中信出版社 北京 100027
7-80109 中央編譯出版社 北京
7-304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北京 100083
7-81001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5073 中央文獻出版社 北京 100081
7-80013 中醫古籍出版社 北京 100700
7-80011 專利文獻出版社 北京 100088
7-80071 卓越出版公司 北京 100027
7-80047 紫禁城出版社 北京 100009
7-5063 作家出版社 北京 100027
㈧ 交通類期刊有哪些怎麼發表交通類論文
1、北方交通 2、北京公路
3、北京汽車 4、變流技術與電力牽引
5、長客科技 6、車輛與動力技術
7、車迷 8、車時代
9、車世界 10、車用發動機
11、車與人 12、車主之友
13、城市車輛 14、城市道橋與防洪
15、城市公共交通 16、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17、城市交通 18、船舶
19、船舶標准化 20、船舶標准化工程師
21、船舶標准化與質量 22、船舶工程
23、船舶經濟貿易 24、船舶力學
25、船舶設計通訊 26、船舶物資與市場
27、船電技術 28、船海工程
29、船檢科技 30、船艇
31、大眾汽車(豪華版) 32、當代汽車
33、道路交通管理 34、道路交通與安全
35、地下工程與隧道 36、電動自行車
37、電力機車與城軌車輛 38、電氣化鐵道
39、東北公路 40、東風汽車
41、都市快軌交通 42、發動機燃料系統
43、福建交通科技 44、港工技術
45、港工技術與管理 46、港工勘察(內部資料)
47、港口經濟 48、港口科技
49、港口裝卸 50、公路
51、公路工程 52、公路交通技術
53、公路交通科技 54、公路與汽運
55、廣船科技 56、廣東公路交通
57、廣東造船 58、廣鐵科技
59、廣西交通科技 60、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
61、國際船艇 62、國家安全通訊
63、國外機車車輛工藝 64、國外艦船工程
65、國外內燃機車 66、國外鐵道車輛
67、哈爾濱鐵道科技 68、海交史研究
69、海事大觀 70、航道科技
71、航海 72、航海技術
73、黑龍江交通科技 74、湖北汽車
75、湖南交通科技 76、華東公路
77、華南航道 78、機車車輛工藝
79、機車車輛通訊 80、機車電傳動
81、機電兵船檔案 82、機電設備
83、集裝箱化 84、駕駛天地
85、駕駛園 86、減速頂與調速技術
87、艦船電子工程 88、艦船科學技術
89、艦船知識 90、江蘇船舶
91、江蘇交通 92、江蘇交通科技
93、江西交通 94、交通標准化
95、交通環保 96、交通節能與環保
97、交通科技 98、交通科技與經濟
99、交通世界(建養機械) 100、交通世界(運輸車輛)
101、交通與計算機 102、交通與社會
103、交通與運輸 104、交通運輸工程學報
105、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 106、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107、轎車情報 108、京鐵科技通訊
109、客車技術 110、客車技術與研究
111、路基工程 112、眉廠科技
113、名車志 114、摩托車
115、摩托車技術 116、摩托車信息
117、內蒙古公路與運輸 118、內燃機車
119、汽車導購 120、汽車電器
121、汽車工程 122、汽車工業研究
123、汽車工藝與材料 124、汽車技術
125、汽車駕駛員 126、汽車科技
127、汽車情報 128、汽車生活
129、汽車時代 130、汽車實用技術
131、汽車維護與修理 132、汽車維修
133、汽車維修技師 134、汽車維修與保養
135、汽車文摘 136、汽車與安全
137、汽車與駕駛維修 138、汽車與你
139、汽車與配件 140、汽車與社會
141、汽車運輸研究 142、汽車運用
143、汽車雜志 144、汽車之友
145、汽車知識 146、汽車族
147、橋梁建設 148、青海交通科技
149、輕型汽車技術 150、山東交通科技
151、山西交通科技 152、商用汽車
153、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 154、上海公路
155、上海汽車 156、上海鐵道科技
157、上海造船 158、時代汽車
159、實用汽車技術 160、世界海運
161、世界汽車 162、世界橋梁
163、世界隧道 164、水道港口
165、水路運輸文摘 166、水運工程
167、水運管理 168、水運科學研究
169、四機科技 170、隧道建設
171、隧道譯叢 172、天津航海
173、天津汽車 174、鐵道標准設計
175、鐵道車輛 176、鐵道工程學報
177、鐵道貨運 178、鐵道機車車輛
179、鐵道機車車輛工人 180、鐵道技術監督
181、鐵道建築 182、鐵道建築技術
183、鐵道勘測與設計 184、鐵道勘察
185、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 186、鐵道通信信號
187、鐵道文摘 188、鐵道學報
189、鐵道運營技術 190、鐵道知識
191、鐵路安全 192、鐵路采購與物流
193、鐵路地質與路基 194、鐵路工程造價管理
195、鐵路技術創新 196、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
197、西部交通科技 198、現代城市軌道交通
199、現代船舶 200、現代交通技術
201、現代隧道技術 202、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
203、學術動態 204、移動電源與車輛
205、遊艇業 206、雲南交通科技
207、雲南現代交通 208、運輸經理世界
209、造船技術 210、浙江交通科技
211、中船重工 212、中國船檢
213、中國道路運輸 214、中國港口
215、中國港灣建設 216、中國公路
217、中國公路學報 218、中國海事
219、中國航海 220、中國航務周刊
221、中國機械 222、中國艦船研究
223、中國交通年鑒 224、中國交通信息產業
225、中國輪胎資源綜合利用 226、中國汽車工業年鑒
227、中國汽車畫報 228、中國汽車市場
229、中國水運(理論版) 230、中國水運(上半月)
231、中國水運(下半月) 232、中國水運(學術版)
233、中國索道 234、中國鐵道科學
235、中國鐵道年鑒 236、中國鐵路
237、中國鐵路(英文版) 238、中國修船
239、中國造船 240、中國自行車
241、中外船舶科技 242、中外公路
243、中文科技資料目錄-船舶工程 244、重型汽車
245、珠江水運 246、築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
247、專用汽車 248、裝備維修技術
249、綜合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