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閏年歷發表

閏年歷發表

發布時間: 2021-03-17 01:24:12

① 農歷(中國歷法)閏年閏那個月

現行農歷的底版是《崇禎歷書》,經過多次修訂,到清朝就頒布了《癸卯元歷》,這是最後一個公開的官方版本。以後就不提修訂的事了,讓用公歷。實際紫金山天文台似乎一直在修訂,不斷完善。現在已經很完善了。

農歷以真正的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轉一周是29天多一點(平均值是29.24219天)。於是規定小月29天,零頭(0.24219天)積累下來,積滿一天了,就過一個大月(30天)。注意,農歷不以平均值是29.24219天為一個月的基準,因為月球公轉時快時慢,要以實際觀測為准,這叫「定朔」。你必須得有一個天文台才能「定朔」,外行做不了這個。
12個月就是350多天吧。

再說一年,以2個冬至之間為一年的基準,冬至就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也要以觀測為准。冬至所在的月,叫「月建在子」,定為11月;以下按子丑寅卯...的次序排,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一年就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周,平均值365天5小時48分46秒。

12個月就是350多天,地球繞太陽轉一周平均值365天5小時48分46秒,怎樣彌合這兩個之間的差呢?。
一年中設「24節氣」,就是地球繞太陽轉,從冬至開始,每15度一個。你看一下日歷啊,立春是節氣,雨水是中氣,以下類推,節氣與中氣相間。凡沒有中氣的月,就設為閏月。利用閏月來調整一年的長度,就兼顧整月和整年了。
這24個節氣(含中氣)也是要實測,不要算的。

閏月一般在夏季,冬季很少,因為地球繞太陽轉,是橢圓軌跡,太陽在一個焦點上。在近日點地球走得快,遠日點地球走得慢,這叫開普勒第幾定律來的。近日點就在冬至過後13天吧,所以冬至前後地球公轉快,剛才說了,兩個節氣中氣之間的間隔短,就不容易出現無中氣的月,也就沒有閏月。比如閏正月歷史上就6次,咱們都沒趕上,閏12月還沒有過。

我說的夠亂的
你愛明白不明白吧

② 歷法經歷了哪些改革熱潮

十二氣歷方案

1912年姚大榮在《中國學報》第23期上發表了「改歷芻議」一文,提議摒棄朔望月周期,以立春日為歲首,稱孟春第一日;以立夏、立秋、立冬為每季度第一日,分別稱為盂夏、孟秋、孟冬。每一氣分為3個月。這樣夏氣4,5,6三個月含舛天,秋氣7,8,9,3個月含92天,春氣1,2,3三個月含91天,冬氣10,11,12,3個月含88天(閏年外月含89天)。這樣節氣在月首總是固定的,但所含日數N,j是不均勻的。

1927年張兆麟進一步完善這個方案。把以數字順序的月名取消,完全改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冬、仲冬、季冬共12個「月」,把每月的日數固定為30天或31天,這樣中國的節氣則總是落在1天或2天,16天或17天上面。

當時外國也有人提出了類似方案,不過他們不是出於中國的節氣概念,而是直接使用了一年四季的概念,因而。在他們的方案中沒有解決節氣一定要落在固定日數上的要求,而是簡單地把每月分配為30天或31天,至於閏年多餘一日,則稱為「空日」不計人歷書日數之內。

很顯然這一類的方案是一個日數均勻分配的太陽歷方案,「朔望月」和「星期」均不與日數固定對應。

其實這一類方案的開創者是宋代的沈括,他在《夢溪筆談補》中提出了十二氣歷的理論。沈括寫到;「凡日一出沒,謂之一日,月一盈謂之一月,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復與日會,歲十二會,尚有餘日,積三十二月,復餘一會,氣與朔漸相遠,中氣不在本月,名實相乖,加一月為之閏,閏生於不得已,猶構舍之用楔也。」

沈括進一步指出「氣朔交爭」「歲年錯亂」「四時失位」,「但記月之盈虧都不系歲事之舒慘」。

因之沈括提議:「莫若用二十氣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為孟春之日,驚蟄為仲春之一日,大盡三十一日,小盡三十日,歲歲齊盡,永無閏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間。」

雖然姚大榮、張兆麟並沒有說明他們方案的淵源,但是在幾百年前沈括建議已如此明確,應該認為姚、張改革方案師承於此。

十三月歷方案

1900年高夢旦在《改歷私議》一文中提出了一個13月歷法的方案,它的重點是:

(1)每月4個星期共28天。

(2)每年13個月,則13*28=364,共52個星期。

(3)平年歲餘一天,閏年歲餘二天,歲余均置於年末,不計在每月和每星期內。

(4)每年以春分日為歲首。

這個方案的特點是星期日數與每月中的日數固定聯系在一起,例如星期一,在每月都是1日,8日,15日和X日等等。

這個方案為梁啟超所贊同,梁啟超於1903年在新叢報二十六期上作了如下的評價:「宋沈括氏謂當改為大盡三十一日,小盡三十日實與西人陽歷之制,陰相符。其見誠偉,然西歷每月多者三十一日,少者二十八日亦覺繁雜不便」

梁啟超對高夢旦的十三月歷方案繼續評價寫到:

「若分十三月,得二十八日,所余僅一日有奇,余謂每年宜十三月,每月各二十八日,其最後之月則為二十九日,間四年一閏,最終之月則為三十日,如是按月、日數均各相等甚便一也。……七日休息本基督教之舊規,沿序至今,已成萬國通例,若一月二十八日,每月休息,均有定期,其便二也。」

於是飲冰室按:「改歷私稿一篇,發地球前哲所未發,他日或竟行之未可知也。」

十三月歷方案以「周歷議案」通過中國大學院召集的教育會議於1928年5月20日作出決議,並正式向國際聯盟提出。

但是高夢旦和梁啟超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由於歲余不計人到月日和星期之中,那麼第二年的星期日數已經與現在的星期日數間斷,宗教界是絕對不會接受的。

十月歷方案

1928年錢理在新聞報(6月11日版)上發表了一篇《用歷度量衡幣略說》一文,提出了一個十月歷方案,這個方案主張以春分日為歲首,分全年為10個月。他認為應與度量衡的10進位相一致,奇月(原文作畸月)即1、3、5、7、9諸月為37天,偶月(原文作耦月)即2、4、6、8、10諸月為36天,於是一年10個月共365天,閏年則在10月末多一天。又以6天為一周,一月為6周,第37天不計人於周內。

如果說十二氣歷,十三月歷尚有朔望均勻分配的影子,那麼十月歷就完全拋棄了朔望准均勻的分配。類似這個方案,國夕哄提出了四個方案,它們在每月的日數分配上有的主張全有36天,而使歲末為5個空日或6個空日,但其基本思想與錢理一致。

類似於這種完全拋棄朔望准均勻分配的歷法方案,尚有九月歷,以每月為40天。還有十四月歷,以前12個月為28天,後兩個月各為14天,這是一種奇怪的分配方法,不過每月的日數都是每星期7天的整數倍,其重點目的是使星期的日數固定在月的日數上面。

其實十月歷在我國古代已經產生,根據陳久金、盧央等人的研究,《夏小正》就是一種十月太陽歷,而彝族十月太陽歷更產生於遠古,錢理那個年代,尚未知道這個結淪。可以認為十月歷方案是錢理獨立思考的結果。

均歷法方案

1928年虞和寅提出了一個均歷法方案,即每年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天,歲余空日為5天,置於元旦日,兩分日和兩至日,在閏年時空日為6天,其中元旦日為二。國外類似的方案共提出了瞪個,大同小異,它們的相同點是每月的日數分配為30天或31天,而不同點在於各自對歲余空日處理上有所不同:有的讓歲余空日為1天或2天,有的讓空日為5天或6天。甚至有的讓歲余日為一個星期,稱為特別星期,不計人月中。

這種均歷法只考慮太陽年周期,而以數學的方法分配每月的日數,對於朔望、節氣均只作特殊天象對待,實插人自己應有的位置之中。奇怪的是這一類方案建議最多,似乎說明人們都悟出歷法問題只是一個數值排列問題,越簡單越好。

自然歷方案

比均歷法走得更徹底的,當是1927年熊永先在《現代評論》第6卷144期上發表的「自然歷」方案,詼方案完全摒棄月和星期的概念,直接使用自然數1、2、……365,366來計算每年之日數,他說:「不要禮拜,自然沒有禮拜不固定的困難,不要月,當然沒有大月小月的麻煩」,國外也有一個類似的方案,不過比熊永先方案不同的是主張年的概念也拋棄了,只在日以上設立「旬」的單位。

其實這一方案並無新意。現行的儒略歷和改良的儒略歷就是這樣的歷法,儒略歷比之於熊氏方案更為徹底。中國的干支紀日也是屬於這一類的歷法。

前蘇聯新歷方案

在前蘇聯建國的早期,經濟學家拉林提出一個充分利用工業設備的合理化建議,即是把工人分為7組,採取輪休,即工人休息,設備不休息。其首先實施於莫斯科的橡膠廠,而後推廣到建築、電氣、製革、紡織、化學、食品等行業,稱之為連續生產制?據稱一年內得到了350兆盧布的效益。在此思想基礎上導致了1929年提出的一個改歷方案,這個方案是:

(1)每年12個月,每月30日,每年共360日。

(2)每「星期」5日,每月6個「星期」,每年共72個「星期」。

(3)每「星期」工作4天,工人休息一天,把工人分成5組,設備不休息。

(4)每年空日設在五個紀念日上(它們分別是4月22日列寧生日,5月1日、2日,國際勞動節和11月7日、8日,國慶節)。閏年加上一個特別休息日,在特定的空日5天或6天時才是全體工人休息。

這種歷法方案的根本改變是把「一星期7天」改為一「星期5天」。後者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星期,只是一種工作日調節的周期。對於前蘇聯這樣一個無神論的新國家,當然不需要考慮宗教家是否可以接受。

這種5天輪休制度在沒有正式頒布新歷之前,在公共機關,工廠已經實施,但是1叨0年發行的前蘇聯歷書都沒有使用新歷,仍然使用格里歷,不過每5天一節則在1930年前蘇聯歷書中以5種顏色標記在案。不過5天一「星期」固然促進工業生產,經濟上可能帶來效益,但企業之間的協作,企業負責人不能全部同時到崗,往往又從另一方面帶來負作用,也不利於人們的相互交往,沒有共同休息日難以碰面等等,公眾意見很大,所以後來沒有徹底實施。

③ 閏年的來歷

這是由於一年的時間長短,是根據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所用的時間來定的.我國古代的科學水平是非常先進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測出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多一些.後來,經過科學家精確計算,得出其精確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每年按
365天來計算,每過四年就多出將近一天的時間.因此,規定每四年的二月份增加一日,以補上過去少算的時間.但這樣實際上每四年又要虧一點,推到100年時,虧了又將近一日,所以規定到公元整百年時不增加這一天,而到整400年時再增加這一天.
我們把二月份是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把二月份是29天的這一年叫做閏年.可以這樣記: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④ 農歷裡面有閏年(每4年有一個閏年),看那種萬年歷都是按照歷法早就編好的

中國舊歷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平年比一回歸年少約11天。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在加有閏月的那一年有13個月,歷年長度為384或385日,這一年也稱為閏年。如1984年鼠年的農歷中,有兩個十月,通常成為前十月和後十月(即閏月)。農歷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歷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公歷1982年至2042年與農歷閏年閏月對照表:
1982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壬戊年
1984年11月23日 閏十月小 甲子年
1987年7月26日 閏六月小 丁卯年
1990年6月23日 閏五月小 庚午年
1993年4月22日 閏三月小 癸酉年
1995年9月25日 閏八月小 乙亥年
1998年6月24日 閏五月小 戊寅年
2001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辛巳年
2004年3月21日 閏二月小 甲申年
2006年8月24日 閏七月小 丙戊年
2009年6月23日 閏五月小 己丑年
2012年5月21日 閏四月小 壬辰年
2014年10月24日 閏九月小 甲午年
2017年7月23日 閏六月大 丁酉年
2020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庚子年
2023年3月22日 閏二月小 癸卯年
2025年7月25日 閏六月小 己巳年
2028年6月23日 閏五月小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閏三月小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閏七月小 癸丑年
2036年7月23日 閏六月大 丙辰年
2039年6月22日 閏五月小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閏二月小 壬戊年

⑤ 閏年的來歷是怎樣的

閏年是比普通年分多出一段時間的年分,在各種歷法中都有出現,目的是為了彌補人為規定的紀年與地球公轉產生的差異。

⑥ 閏年。。。。。

在所有的年份中,分為平年和閏年兩類。當年份是整百年時,是400的倍數的年份就是閏年,當年份不是整百年是,只要是4的倍數的年份就是閏年,否則就是平年。閏年2月有29天,一年有366天;平年2月有28天,一年有365天(其餘的月份在什麼年都不變)!
(望採納,謝謝)

⑦ 萬年歷中的閏年、閏月是什麼意思

c 一年有365天5小時48分46秒。然一年之日數,必須是整數,故一年為365日,餘下的5小時48分46秒,積至4年月滿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為閏日,謂之「閏年」,無閏日之年稱「平年」,平年365日,閏年366日。
但4年之閏余,僅23時15分4秒,今潤一日,未免超過44分56秒,積至100年,為17時58分24秒,約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百年廢一閏,至第400年又不廢。如是每4年至一閏,每400年置三閏,記超過2時53分20秒,須八個四百年後,即3200年後,始補足次一日之差。
農歷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5366天,因此農歷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的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或連續兩個小月。由於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所以農歷每100個歷月利,約有53三個大月和47個小月。農歷基本上以12個月為一年。但12個朔望月時間是354。3667天,較陽歷的回歸年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三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月,為了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三年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歷的閏月。有了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所以農歷的閏年就有13個月,究竟潤哪一個月由節氣來決定。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我國農歷將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十二個節氣為: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個中氣為: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二十四節氣在農歷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這正好和需要家閏月的年頭符合。所以,農歷中就規定把只有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跟在幾月後面就叫潤幾月。如,2006年的中氣處暑落在了農歷的七月三十,那麼在八月中就將沒有下一個中氣秋分,所以就閏七月。

⑧ 設置閏年最早岀自什麼歷法

最早設置閏年,是古羅馬帝國,於羅馬紀年709年(即公元前45年),由當時的凱撒大帝頒布實施,稱為《儒略歷》

⑨ 1880--2020哪幾年是閏年

1880年到2020年中是閏年的有以下這些年份:

1880年、1884年、1888年、1892年、1896年、1904年、1908年、1912年、1916年、1920年、1924年、1928年、1932年、1936年、1940年、1944年、1948年、1952年、1956年、1960年、1964年、1968年、1972年、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

閏年分為普通閏年和世紀閏年。

1、普通閏年: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且不是100的倍數,為閏年。(如2004年就是閏年);

2、世紀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如1900年不是世紀閏年,2000年是世紀閏年)

(9)閏年歷發表擴展閱讀

閏年的計算方法:

(按一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5.5秒)

1、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為閏年。(如2004年就是閏年)

2、世紀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閏年。(如2000年是閏年)

3、對於數值很大的年份,這年如果能整除3200,並且能整除172800則是閏年。如172800年是閏年,86400年不是閏年(因為雖然能整除3200,但不能整除172800)(此按一回歸年365天5h48'45.5''計算)。

此外,如依照現有太陽年的長度與上述閏年規則,每8000年又約差一日,因此約翰·赫歇爾提議每逢4000的倍數不閏,如西元4000年。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