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在紀念講話發表70年會議上的講話當代意義

在紀念講話發表70年會議上的講話當代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3-16 08:09:39

1. 論述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活動的現實意義

9.3舉行抗戰勝利紀念日首都閱兵,不為仇恨,只為銘記歷史守望和平。這是對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的紀念;這是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堅定意志的彰顯;這是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強決心和不可動搖的原則立場的宣示!

「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70年前那場決定世界前途命運的偉大勝利,永遠銘記在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心中。舉行抗戰勝利紀念日首都閱兵,隆重紀念那場偉大勝利,就是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事業,更好地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全體同胞團結奮斗的結果,也是中國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人民並肩戰斗的結果。中國人民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感到驕傲,也為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感到自豪。

閱兵式紀念,是為了警告那些罔顧事實、篡改歷史的人,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積貧積弱之民族;是為了提醒我們的同胞,銘記先輩們的犧牲,銘記今天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是為了謳歌無數先烈浴血奮戰、窮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強的精神。飽經滄桑、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更加熱愛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要凝聚中國力量,為了共同夢想努力奮斗。抗日戰爭的歷史雄辯地證明,正是有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匯集起奪取抗戰勝利的磅礴力量。我們要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團結一心,捍衛人類尊嚴和歷史正義,維護國家主權和世界和平,我們就一定能夠開創嶄新的未來,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輝煌成就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的感受

應當寫出祖國這七十年的變化,寫出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們的感受。

與國同夢,夢的是外侮盡退,四海歸一。曾歷經列強鐵爪鋼牙的撕扯,我們午夜夢回,滿心皆是痛悔往日祖國所受苦楚,誓以全副心力,與國同一場盛世千秋之夢!於是前有林則徐逆昏命冒巨險為國塑根骨,後有兩彈元勛們數十年拼搏探索為國鑄剛強依仗。

而生於今日,太平歲月中的我們,亦有盡微薄之力為祖國謀安樂榮光的赤誠之心。抵制辱華之名人、名品,不吝言辭,力駁網路上割裂國土的小人之聲。也許我們人微言輕,但與國同夢之心卻是百折不改。我們將以最熱情的心血,為國織就光明永安的夢想。

(2)在紀念講話發表70年會議上的講話當代意義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相關情況:

1、10月1日,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名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發表重要講話。慶祝大會以後,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和群眾遊行。

2、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在保衛國家中做出重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道德品質高尚、群眾公認的傑出人士,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中做出傑出貢獻的外國人,在各領域、各行業做出重大貢獻、享有崇高聲譽、道德品質高尚、群眾公認的傑出人士,將分別授予「共和國勛章」「友誼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3.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要講話

好,新中國成立人們揚眉吐氣,國泰民安,人人平等。講話精神要領悟,實施。祝祖國昌盛繁榮富強。

4. 闡述南方談話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重大意義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初,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面臨著嚴重的考驗,能否汲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深刻教訓,避免來自「左」與右兩個方面的消極影響,使改革開放順利進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講話。談話的主要精神在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政治報告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上面這段話就是 如果還想知道南方談話的重要內容 可以看下面的地址 地址里也有上面那段話 重要意義

5.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讀後感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中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表現和產物。而長徵文化,便是「五四」以來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文化之一。「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紅軍長征已過去了七十年,但長征精神依然鮮活地留在人們心中,鼓舞著我們每一人。
我是一名普通學生,在我小時候,就熟悉了紅軍的事跡,特別是「會澤擴紅」更加耳熟能詳,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結愈發強烈。在我眼裡,紅軍能完成「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的長征,每一位紅軍將士都是英雄好漢。連外國人斯諾「索爾茲伯里都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沒有長征,就不能保存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就不會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會有新中國,更不會有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
飲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們紀念紅軍長征的動力,在紅軍長征七十周年之際,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為了把這感動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面對自己的先輩,每一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裡?我們有沒有忘記那些為我們打天下的革命先輩?
有人可能會認為,當年窮人參加紅軍是為了有飯吃。確實是有這樣的人,但是他們當了紅軍以後,其信念就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在長征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巨大犧牲,「送郎當紅軍」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紅軍將領就出身於書香門第,家裡有飯吃,他們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大眾的解放扛起了搶。
假如僅僅為了吃飯,你就無法解釋這樣的故事,紅軍長徵到咱們雲南時,有12位紅軍傷員被敵人抓住了。敵人說,只要你們不當紅軍了,就可以放你們生路,不殺你們,但是這幾位紅軍戰士個個堅強不屈,敵人沒有辦法,就把紅軍傷員帶到半山腰一個深不見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兩個傷員推到山洞裡面,在後面的10位紅軍就說:「不用你們推,我們自己跳」。當地群眾後來把這個洞叫「紅軍洞」,這個事跡刻在那個洞口的碑上。
我覺得,紅軍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那個年代裡,承擔起了自己的歷史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最值得我們紀念,也是今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最需要的。
什麼樣的精神讓我落淚?那就是寧可犧牲自我,去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從資料上見到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部隊為紅軍墊後。掩護主力隊伍撤退以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們撤退的時候,湘江已經被國民黨封鎖了。他們又餓著肚子翻山越嶺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部中了敵人的子彈,他命令其他的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非常得意,在抬著他去邀功的時候,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年僅29歲。這個故事讓我流淚,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如果一支軍隊,一個民族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長征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如果要問我,紀念長征的感悟是什麼?我們今天紀念紅軍「長征」,已經沒有了戰火紛飛的氛圍,七十年前艱苦程度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但其精神卻會永遠激勵著我們。毛主席曾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談,但不能虛度光陰。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們今後要繼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遙望著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總會浮現長征中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今天的紀念活動遠遠無法表達出我們對紅軍的崇敬之情。

6. 毛澤東的文學造詣和成就並不是很高,為什麼在延安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於中國當代文學有指導意義詳細回答哈

上編從延安時期的社會結構與知識分子政策、知識分子的精神形態與左翼文學傳統等方面,對《講話》的產生語境進行描述和還原,考辯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原因,分析蘇聯文藝政策與左翼文學傳統對《講話》的影響,以及《講話》對它們的吸收與改寫。

下編從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文藝與生活的關系、生活美與藝術美的關系入手,闡釋《講話》的人民性、實踐性等理論價值;把《講話》置於馬克思主義、新文學、中國傳統文化等多重維度中,探詢其思想淵源、指導意義、傳播接受、版本沿革,以及與《祝詞》的承繼關系,以一種平和冷靜的心態,回溯歷史的點點滴滴,在社會史、文化史、文藝史的燭照下,認識《講話》、發展《講話》,糾偏《講話》研究中的絕對主義、虛無主義看法,回答新中國文學不斷激進的歷史與現實原因。

研究過程中,堅持歷史的與美學的觀點,客觀評價《講話》的文本價值與歷史局限。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要求思想的「同一性」是必要的,以戰爭形式表現出來的極端化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需要知識分子在思想立場上與工農兵保持一致,這是政治的邏輯,也是歷史的邏輯。政治的、歷史的邏輯自然就不能用倫理的、情感的邏輯來判斷。犧牲不和諧的個體和個性,以維持革命機體的正常運轉,這也許是歷史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

主要觀點包括:1、一篇《講話》的接受史貫穿了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史,《講話》重點論及的文藝的人民性、實踐性、民族性等問題,仍然是當下文學需要繼承和解決的命題。2、在甄別、佔有大量史料基礎上,評價《講話》的文本價值與歷史價值,堅持《講話》的人民本位立場和實踐品格。3、綜合國內外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成果,論述《講話》與馬克思主義文藝、中國傳統文化、新文學的淵源關系,考察《講話》的生命力。4、借鑒國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拓寬視野,突破《講話》研究中的絕對主義、虛無主義誤區,認識《講話》,反思《講話》,回答新中國文論建設不斷激進、左傾的歷史與現實原因。

7. 在黃汲清先生誕辰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紀念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黃汲清先生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黃汲清先生的科學活動和著作涉及地球科學的諸多方面,在開創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和地質制圖事業,建立中國大地構造理論,提出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生儲油理論,勘查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在從事地質事業70年的時間里,發表論文250餘篇,出版專著20部,其中,一些被國外譯成多種文字出版。1982年,他獲得國家頒發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一項;1994年,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黃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獻給了地質工作和科學事業,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

黃汲清先生1904年3月30日出生於四川省仁壽縣,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1928年畢業後一直從事地質事業。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他對秦嶺、四川、雲南和貴州進行了開拓性考察和研究,撰寫了專著《中國南部的二疊紀地層》,奠定了中國二疊紀地層劃分的基礎。1932年,他赴瑞士留學,在濃霞台大學進行地質研究,寫成《瑞士華萊縣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研究》,1935年獲得瑞士濃霞台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他1936年回國,1937年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40年代初在新疆尋找石油;1945年,他出版了《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英文版),首次系統劃分了中國及鄰區的基本構造單元和構造旋迴,提出了多旋迴構造運動理論,被譽為亞洲構造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著作,也使他成為中國大地構造領域無可爭議的奠基人。他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在40年代末主編出版的14幅中國東部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及1∶300萬首幅中國地質圖,對20世紀50年代全國大規模礦產普查和區域調查起到了指導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汲清先生積極投身於新中國地質找礦事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擔任中央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常委、地質部石油地質局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等職。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曾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和參議委員會副主任,第15和32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常委、榮譽委員等。

20世紀50年代,他參與主持了全國第一輪石油普查,提出並具體部署了松遼平原等地的工作,為一批重要油田的發現作出了重大貢獻。60年代,他組織並指導全國1∶100萬國際分幅包括地質圖、地質構造圖和成礦規律圖在內的綜合地質圖件的編制,對地質找礦和國家建設起到了多方面的指導作用。70年代,他結合板塊構造理論,發展了多旋迴觀點,提出了「手風琴」式構造運動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他出版的《中國及鄰區特提斯海的演化》,獲首屆國家圖書獎;1984年,在塔里木盆地石油資源座談會上,作了長篇發言,促進了塔里木油氣勘探工作的發展。進入90年代,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關心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開發工作。

黃汲清先生不僅在地質學理論和地質找礦方面有突出的建樹,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科學遺產,而且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愛國敬業是他取得輝煌成就的力量源泉。黃汲清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熱愛中華民族、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地質事業,把祖國的榮辱作為自己的榮辱,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地質事業上。

治學嚴謹是他科學精神的突出特點。黃汲清先生重視野外調查、堅持地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百家爭鳴,體現出了一代地質大師的優良學風。

為人正直、光明磊落是他優秀品格的重要表現。他襟懷坦白,剛正不阿,堅持真理,敢於直言,表現了一位科學家的處事品格。

關心青年、培養人才是他不遺餘力、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他親自培養的一大批學生中,不少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學者。黃汲清先生曾提出,以他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獎金建立一項基金,以獎勵在地質科研和地質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人。自2001年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設立以來,已有10位青年同志獲獎。今天,在我們紀念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又有14位青年同志獲獎,具有特殊意義。在此,我向獲得此項殊榮的青年同志們表示衷心的祝賀!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取得更大的成績。同時,我也希望在各方面的關心支持和努力下,把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辦得更好,使之在激勵青年地質科技人才獻身地質事業,促進我國地質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紀念和學習黃汲清先生,繼承和發揚黃汲清先生的精神,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號召廣大地質工作者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目標,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國家的繁榮強盛作出貢獻;就是為了大力弘揚求實創新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積極探索,追求真理,與時俱進,勇攀科學高峰;就是為了大力弘揚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精神,為科技進步和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地質工作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和先行,必須統籌規劃,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加快發展。希望廣大地質工作者特別是青年地質工作者,要繼承和發揚黃汲清先生等前輩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頑強拼搏,勇攀高峰,在發展繁榮地質事業、全面推進國土資源工作的新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再創新的輝煌。

8. 毛澤東紀念郵票的紀念《毛澤東延安講話發表70周年》郵票

201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周年》紀念郵票在全國發行,郵票共一套兩枚,面值1.20元,郵票名稱分別為「座談會舊址」和「文藝發展繁榮」。
70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提出的這個問題,是文藝創作的根本問題。70年來,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在《講話》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創作了大批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國畫作品。「為人民大眾」,成為中國進步文藝的一個重要特徵。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