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魯迅傷逝最早發表在

魯迅傷逝最早發表在

發布時間: 2021-03-16 04:11:56

㈠ 請問魯迅的《傷逝》是什麼時候寫的以及其寫作背景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為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說,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但它的悲劇原因又是什麼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首先,他們生活在那「萬難破壞的鐵屋子裡」,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不可能不毀滅這個愛情的綠洲。
封建禮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愛情,當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獲得婚姻自主和愛情上的自由,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小小的願望,但那些「仁義道德」卻容不下他們的叛逆!他們需要的是奴隸!一個「忠誠」的奴隸!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衛道士和「鐵屋子」裡面的「沉睡者」們,他們都不允許他們的「屋子」里出現叛逆者!
在那間「鐵屋子」里,人們永遠地維護著他們認為是無法替代,無法逾越的禮教精神。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諸如節烈、孝道。「以不情為倫理,都是吃人」的東西,最低限度也是壓制人的個性的東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愛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時候,便觸動了「仁義道德」者們。在他們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間是沒有愛情自由可言的,有的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脫離了他們的准線,那就是「叛逆者」,當然,他們是不會讓那些「叛逆者」好過的。於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個眾人白眼的環境里。
涓生和子君經過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在他們自己看來,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碼剛開始的時候是那樣),但在那些封建衛道士的眼裡,他們這些壞綱亂常的「激進分子」是不允許存在的!「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人們為什麼要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他們?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人們一直以來所認同的「道德」。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地壓在每一位生活在「鐵屋子」裡面的人們身上,他們一旦脫離了這些准則,在社會上就難以走動。男女之間如果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結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在社會里很難太得起頭來。一不小心便要落個身敗名裂,更有甚者連命都保不住。魯迅的《離婚》中的主人公愛姑,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潑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麼來武裝自己的呢?是因為自己家裡有六個身強力壯的弟兄和家庭殷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1反過來說,愛姑的反抗,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在「仁義道德」的范圍內,是道德所鼓勵的,所允許的。所以,她有那麼大的勇氣去反抗。但封建的權威也深深地傷害著她,七大人的一聲:「來~~兮」,就把她的氣勢給壓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氣了。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但是,同樣,她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傳統的「守節」,雖然她第二次結婚得到了幸福,但她還是怕人家說起,為啥?因為她不「守節」了啊!祥林嫂因為沒有守節而受苦,在祝福的聲中默默地死去。與其說祥林嫂死於無愛的人間,倒不如說她是死於封建的禮教下,死於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單四嫂子受苦於守節,她的唯一願望就是好好地養活她的寶兒。就是退一步來說,假如單四嫂子沒有守節,去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又可以照顧自己兩母子的男人,也許,她的寶兒就不要死掉,就不會那麼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長長的指甲」。總的來說,封建社會就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靈魂!當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愛情更加不用說了。

封建思想數千年來,都在沉重地壓制著人們的思想,壓制著人的個性的發展。它不會給你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你去發展。在那些「衛道士」的眼裡,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們為敵了。涓生的失業,說到底一句就是那些「衛道士」們在壓制著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長的兒子賭友,一定要去添些謠言,設法報告的」,添什麼謠言?那還不是說涓生和子君違背了封建倫理道德,沒有經過雙方家長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壞社會風氣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經鬧開,至於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連自己的侄女的不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子君是個不遵守「道德」的人。記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時候,「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詞拒絕」。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人們是看不慣,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為的「叛逆者」的,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有禮教這兩個字,而沒有愛情兩個字!
也許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得而復失的時候,子君可以重新過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劇,最多我們只是可惜他們的愛情是那麼的弱不禁風而已,也不會太大的悲傷。但是,在當時那樣沉滯、腐朽的社會里,她只能:「現在她知道,她以後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虛。負著空虛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麼可怕的事呵!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那是什麼?那是吃人的社會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會就不會讓她有機會「改正」的了,既然子君違背了他們的「倫理道德」「三綱五常」,那子君最後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沒有墓碑的墳墓」了,這些是多麼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強的意志與鬥志,到頭來也會有給它吃掉的危險,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隻有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推翻一切沉滯、腐朽的制度。
回顧魯迅先生的愛情,可以說,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傷害。他在1906年奉了母親的命,和朱安結婚,可以說,朱安是母親送給魯迅的一份禮物,一份他絕對不願意收的禮物,因為他對朱安一點都不了解,一點感情都沒有。但他為了不要傷害母親,同時,也可以說為了保護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為在那樣的社會里,「嫁出的女,潑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沒有了退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果被休了回來,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說生不如死了。魯迅也想到了這點,所以只有苦苦地維持著這段不是愛情的婚姻。
可以說社會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議論?「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樣,「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其實魯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為了和許廣平同居,為了他們的愛情,他們只有離開了北京,作為一個戰士的魯迅尚且要里開,涓生和子君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會不會給他們的愛情一個自由的空間,「戀愛是自由的」在他們那個社會里是不會出現的,那他們的愛情綠洲也就被破滅了。
在那沉滯的社會里,他們想跨出一步是那麼的困難,可以用許廣平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在社會上嚴厲的戴著道德的眼鏡,專唱高調的人們,在愛之國里四不配領略的人們,或者嫉恨於某一樁事,某一方面的,對愛的他倆,也給予一番猛烈的襲擊。」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們本身的性格弱點也註定了他們的愛情必定是一個悲劇。
他們兩個人同居之後,他們的性格也隨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生活的壓迫接踵而來,生計斷絕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沒有了,隨即自己的自私、虛偽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脹起來。這樣,他們的愛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脹的心理中慢慢地變質,慢慢地變淡,最後走向了破裂。
剛開始的時候,涓生是勇敢的,對愛情也是真摯的,也是令人感動的。「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他們都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彼此鼓勵著,彼此依偎,准備逃脫這個沉滯的社會,追求自己的愛情,他們拋棄了世俗的眼光。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他們的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他們的愛是甜蜜的,「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點,在社會和生活的壓力下,慢慢地流露出來。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教育兒子:「要記住,愛情首先意味著對你的愛侶的命運、前途承擔責任……愛,首先意味著獻給,把自己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他(她)締造幸福」3。愛情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奉獻。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嗎?我想他沒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雖戰士也難於戰斗,只得一同滅亡」「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咋一看,好象還挺有道理的,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里,我們看上去也是無可厚非的,也會贊同。但是,我們想想,他們所生活是怎樣一個社會?是一個沉滯的「吃人」的社會。涓生那樣做,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現!一種虛偽的心態!他也知道子君一旦離開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裡,她一定會死於那「無愛的世界」。最後子君死於那無愛的世界裡。涓生沒有做到為愛侶奉獻,更沒有盡到對愛情應該負的責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說句不好聽,是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里,他離開了子君,實際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盡頭!

傷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兩次想到過,他離棄子君的結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離開子君的時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並且立即懺悔、自責。第二次,是他決定說出他不再愛子君之前,「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決心,說了下面的一段話:
「……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
也許在他說:「人是不應該虛偽的」的時候,就是他最虛偽,最卑怯的時候。他所講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說的一樣嗎?子君真的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了」嗎?其實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對而已!
當然,我們不可以認為涓生就是一個壞人,他也沉痛地說出了自己悔恨:「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專制的斗爭中,子君同樣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決,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呼聲,但她以為爭得「同居」的權利,就獲得了一切,從此安於平庸的生活,將「別的人生的要義」都忘卻了。舊思想的束縛使子君心甘情願地成為捶著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婦,「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4的思想牢牢地禁錮著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愛,便無可奈何地退回父親那裡,獨自負荷著虛空的愛的重擔,走完人生的長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與「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轉變,從原來那個勇敢和堅強的子君變得如此的軟弱。一切都是因為她自身性格弱點和傳統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雞和阿隨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務,其他的事情都已經不再記得。隨後漸漸陷入了小市民的爭斗中,為了那小油雞而和鄰居吵開了,為了一些並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於懷,「她說,阿隨實在瘦得太可憐,房東太太還因此嗤笑我們了,她受不住這樣的奚落。」這樣的生活和傳統的那些小市民有什麼差別?人是會變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腳步,不再前進的話,那就變得消沉了很多,記得路遙說過這么一句話:「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實」,那的確不錯,一個人要想活得充實,就要不斷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樣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無謂的小市民爭斗中,那樣只會磨滅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畢竟是那個沉滯的社會中的一個覺醒者,她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聲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點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雖然涓生和子君他們的性格都被傳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們到底是當時極少數覺醒的知識分子成員。

最後,經濟上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輕松自如的心態,他們的愛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級,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礎的位置。一個人想在社會有一番建樹,首先應該是解決生存問題,生存的問題解決不了,還談什麼其他奮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會里,他們要生存,最起碼的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他們必須解決經濟這個問題才有機會令愛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愛情雖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剛開始的時候)。但是,到最後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會壓逼和他們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鬥志!我雖然不敢說沒有麵包就沒有愛情,但是沒有麵包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難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飲水飽」嗎?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在經濟困頓上,涓生和子君那輕松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裡開除了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於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松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生了矛盾。涓生要一個安靜環境去工作,而子君也為了生活上的一點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據而同鄰居爭論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麼的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這樣的生活,愛情會長久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人要想戰斗,首先你得不餓著肚子,「不至於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5,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但是由於經濟陷入了困境,涓生無法在家裡靜靜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為了生計而忙碌著,他們再也沒有時間「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與交流了。也許他們都忘卻了經濟對他們來說是那麼的重要,記得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裡面說道:「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斗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辦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滿的愛情,得去解決一下自己的經濟問題才行啊。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就這樣說了出來,也可以說是對青年的一種告誡吧。他和許廣平離開北京正是經濟困頓的時候,他們相約「分頭苦幹兩年,掙得足可以維持半年生活費的積累,以便不至於社會壓迫來了,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6。他告訴我們,不要讓愛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為有了愛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問題」同樣要解決,否則,腳下的路便難走了很多。

總的來說,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失敗,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沉滯的「鐵屋子」裡面,同時他們自身的性格所表現出來的弱點和經濟的困頓也是他們愛情失敗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愛情自由,必須打破那沉滯的「鐵屋子」,做一個真正的覺醒者,同時也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要「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

《傷逝》的藝術特色:

小說採取「手記」的方式,用詩一樣的語言抒寫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於事實的縷述。有追憶中的內心獨白與傾訴,也有回想里的細節點綴與刻畫,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與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說的敘事、議論、寫景都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小說大體上是按照會館]吉照胡同、會館這樣回顧式結構進行描述的,在具體事件回顧中,作者沒有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敘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後 ,涓生又回到會館,回憶一年前與子君相戀時的情景,是用敘述的語言抒發他們相戀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靜和空虛中並不是這樣,常常含著期待,期待子君的到來」、「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然而現在呢,只有寂靜和空虛依舊,子君卻決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

其次,也通過議論直抒胸臆

小說結尾段:「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饒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
這是表達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藉助景物描寫抒情

作者寫道:一年前兩人相戀時,子君就帶著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來,使我看見,還有掛在鐵式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後,依然是這樣的破屋,這樣的板床,這樣的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但那時使我希望、歡欣、愛、生活的,卻全都逝去了。
作者寫出了人去樓空的空虛與寂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具有資產階極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有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無畏的反抗精神。為了爭取戀愛和婚姻自由,敢於同舊勢力進行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高傲地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子君反封建專制的戰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現了她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評了子君軟弱、妥協和思想的停滯不前,當他們建立起小家庭以後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寧與幸福里,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把精力頃注到家務里及恭順地侍奉丈夫,表現出舊式婦女賢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祿祿的家庭奴隸。由於她性格的軟弱,最後不得不回到她曾經背叛的舊家庭里去,走進了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作者也寫出了她純撲善良的性格,她為了愛情,不計較涓生是個門第卑微的窮青年,當離開涓生的時侯,沒有留下字條,卻默默地把僅有的生活用品留給涓生,這里有關心,有惋惜,有對愛情的最後留戀,表現出子君純撲和善良的品性

㈡ 魯迅《傷逝》在收入《彷徨》前有沒有發表

有。
上網路查唄!

㈢ 魯迅 傷逝故事簡介

:《傷逝》寫




與婚姻自由
追求
追求
初已經獲

終於
失敗
其根本原
由於社
迫害
《傷逝》
篇作品著重

於寫

迫害涓


於寫





施加給
迫害


君作

解剖
直接

歸根結底

破裂


自身
尋找

迫害頂
能剝奪
存權利

剝奪

明眼
都看



緣於
敢、
思想進步
與眾


甚實質
恐怕難
維系;



專注深至
其內容

空洞虛幻、
切實際
盲目

要歸於幻滅

自由
底哪
更重要


公主

結局
許諾
幸福
現實
遠沒
輕描淡寫
篤定
究竟

形式
種冗餘
神聖
魯迅
《娜拉走

演講
已說

苦痛
夢醒






昏睡
夢境
清醒
覺醒僅僅
斗爭



明確
目標
甚至
目標似乎

重要
現實主義作品

處便

——關注現俗
指明並試圖解決其弊病
薩特

主義哲
詮釋
情:
本質

選擇
選擇
自由
前提
判定
自由
必須獨自承擔選擇
或者柏拉圖式
情或者自由主義者

根本

朝夕相隨、
死與共

干擾自由
或許
簡單
情慾吧
願意


自由
情懷其實
厚非;

叫嚷著孤獨

渴望馬軛
哀鳴

㈣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最初是在《》半月刊上陸續發表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
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
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
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
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
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
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關於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如有出版處所,
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註釋恐不易看懂,注釋一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
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寫法較差,還是割愛為好。」

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范愛農》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狗·貓·鼠》

㈤ 魯迅傷逝發表的時間

《傷逝》作於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一九二六年九月收入小說集《彷徨》,這篇小說在收入此書前未在報刊上發表過。因此發表的時間應為小說集《彷徨》出版的時間,即為一九二六年九月。

㈥ 魯迅的《傷逝》寫於什麼時間什麼背景下

《傷逝》
在魯迅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中,《傷逝》(作於1925年10月21日,後收入小說集《彷徨》)是惟一的一篇直接表現青年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對受到"五四"新思潮影響,要求個性解放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相互認識後,在時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膽追求自由戀愛,勇敢地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見,毅然地沖出了家庭的束縛,在眾目睽睽之下同居在一起。最後卻因涓生得到的一張辭退信而斷了生路,他們也與狂人、呂緯甫和魏連殳一樣,在強大的社會勢力面前,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
因此,魯迅創作《傷逝》的目的,不同於當時流行的同類題材小說,不是為了表現青年人為爭取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對封建婚姻觀的反抗,也不是為了歌頌當時風行一時的"個性解放思想",而是為了指出"個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討受"個性解放思想"影響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沖出家庭的牢籠後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

㈦ 關於魯迅的《傷逝>> 謝謝

--涓生的手記
彷徨
狂人日記
我是我自己的」
1925年10月,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

㈧ 魯迅的《傷逝》屬於哪個時代創作

《傷逝》屬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出作品, 其主題如下:
1.表現了男女青年對愛情的自由大膽而熱烈的追求,從而表達了對封建的專制的傳統婚戀觀念的勇敢的反抗精神,也由此而使作品充滿了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
2.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後因為斷絕了生活的來源而終至於分手,各自又回到了同居前的起點上去,這至少說明了這樣的幾個問題:(1)任何浪漫的高貴的情感及關系,都不能脫離實際的社會環境而存在,理想必須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之上,脫離客觀現實的理想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其實也就含有了提醒人們(特別是青年們)斗爭應與現實的社會緊密結合之意了;(2)在封建的勢力相當強大的時候,僅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與之相抗爭的,甚至會在它的面前碰得個頭破血流。這也就啟示了人們斗爭應該團結起來,結成同盟,然後才可能有勝利的希望。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