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林清玄味之素出版

林清玄味之素出版

發布時間: 2021-03-16 03:55:50

①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

散文《也是水湄》滿溢著古色古香的中國風味,從細微的感受、情緒的流動到遣詞造句,意境經營,無不暗涌著一股典雅的「古風」。作者無意尾隨西化成癖的作家,讓作品中充斥著「失落」、「自我」、「虛無」,以晦澀冒充高深。這篇短文也堅守和曉風其他作品一樣的創作準則:「保護中國文化的一脈血傳。像一口井,生根在自己的土地上,拒絕移植,不想興波助瀾,只想湧出一勺一勺淡淡的水,淡淡地交還給所愛的地方,所愛的人群」。

當然,這篇散文也閃耀著現代意識的光澤,表現出現代社會中人生面臨的困境和戰勝困境的勃然不磨的英偉之氣。新穎灑脫的意象跳接而來,織成莽莽蒼蒼的感性世界,武斷而迅速的句法使旺盛的文氣一貫到底;這快節奏、多義性的手法正是現代詩的作風。情隨浪涌,思乘風馳,握撥一彈,心弦立應。能寫出這種節奏,這種氣魄,這樣胸襟的文章也稱得上是健筆淋漓,腕挾風雷了。

曉風說過:「有人以為詩在題詩的壁上,扇上,搜納奇句的古錦囊里,或一捲毛詩,一卷杜子美里。其實,不是的,詩是地泉,掘地數尋,它便翻湧而出,只要一戴長如思緒的汲綆,便可汲出一挑挑一擔擔透明的詩」。曉風的散文都是透明的詩,但又比詩寫得從容自在。於人人日日立腳之地輕輕下筆,那詩情便如萬槲清泉不擇地而出。我們不能不嘆服,不能不發問,她這支筆,不,她這顆心,是否生有千竅,莫非就是那無一竅不通明透亮的碧色玉玲瓏,要不怎地萬事萬物一入其中,便異彩紛呈,成詩成畫?

敬畏生命
文章寫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次小小的經歷所引起的聯想。一個夏日的午後,作者在湖邊看書時,偶然發現湖邊的樹正在飄散著大團大團的、棉花似的白色纖維。沉浸在書本中的作者以為這只是一時被風吹散開來的,並未在意。可是,漸漸地,這漫天漫地、無止無休地飄送著的、雲朵般的種子,完全轉移了作者的注意力。它們自顧自地壯觀地飄散著,本是來看書的人,卻靜靜地坐在湖畔,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那整個的「長得不能再長」的夏日午後與整個的晚上。

是的,我們許多人都知道,「有一類種子是靠纖維播送的」。在我們所習見的植物中,比如柳樹,便是以這樣的方式傳播種子的。那麼,在楊柳吐絮的時節,那如雪的楊花,曾在你的心中留下怎樣的印象呢?也許是楊萬里那樣的「楊花可是多情思,飛入船中落酒中」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或者是像黛玉「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一樣的傷感?亦或是煙惹風迎的熱燠燠的煩擾?要不就是四處飛附的輕薄繚亂?有時,那鋪天攪地的茫茫漫漫,是否又會不期然地使你覺得搖搖無主?——當然,它也可能在你心中引起美好的遐想,比如像韓愈的「為將纖質凌清鏡,濕卻無窮不得歸」;但是楊花,這漫天飛舞的雲絮樣的種子,在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積淀而成的思維定勢中,總不是積極的。

然而,作者在那鋪天蓋地的飄灑中,卻感到別樣的震撼。那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我們看到的,不論是感時傷春,還是煩惹繚亂,其實都是觸物而發的自己的心情;作者看到的,卻是那種子本身,是——生命。如果你沒有一顆體物之心,你看到的,總是你自己;而作者面對這樣的壯觀,卻由衷地覺得自己「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舉目可見的芸芸眾生,俯仰之間的草木鳥獸,不都是生命嗎?——不,作者指的不是具體的客觀存在,而是生命本身的生命力,是生命之為生命的那令人驚心動魄的執著。

於是,「那雲狀的種子在「我」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麼東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也許在不分晝夜地飄散之餘,只有一顆種子足以成樹」,然而這卻是造物者在不經意之中所成就的,屬於生命本身的轟轟烈烈的美。作者心底被碰撞的,其實就是她面對偉岸的造物者時,所具有的由衷的感恩之心。

這種感覺你似曾相識嗎?它曾在你有點粗心的生活中一掠而過嗎?這種傾心的感動你已經久違了嗎?——作者以其特有的體貼之心,提煉並強化了每個人都會有的對生命的最美好的感情。你還要傷春悲秋嗎?想一想已經擁有的吧:紅楓青荇、春絮秋螢,再柔弱的東西也是一種頑強的生命啊!

這是一篇純粹的感受性的散文,語不多贅,盡意而止,非常簡潔。然而,它卻不僅僅是散文而已。這短短的幾百字,每個字都是在作者心裡蔚然成陰的那棵樹的鮮活的種子,它們在不計成本、不問收獲地默默飄灑。此後,如果你也有一刻會為沒膝的豐草,或是蜻蜓的薄翼而驀地感動莫名,那就是向你的心飄灑的那些種子中,有一顆已經悄悄地成長,並且教會你,怎樣敬畏生命了。

林清玄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 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非常喜歡「溫一壺月光下……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的台灣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於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沖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溫和的光的台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凈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需要一種本身的能力,而我們更需要一種獨立自主的心。
依賴父母和老師,並不是我們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一種不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一顆依賴的心。
要想獲得自理能力,必須經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中深化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對於簡單的物質,更會有深刻理解。
在生活中,我們總投靠父母,無論在做什麼事,總是喜歡選擇訴說,向父母說明困難,而不去自己動手解決。日常的雜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幫忙,不管現是用餐還是娛樂,父母的關懷和照顧總是無微不至。
學習空間里,老師又在不停的催促。幫助我們批改作業、糾正錯誤。他們不就像辛勤的種樹人嗎?朴實無華的老師,往往日夜操勞。而我們也總依賴著他,讓他總有操不完的心。
桃花心木還在成長,而我們也漸漸長大。勤勞的「種樹人」永遠栽培著我們。
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生命的化妝》
先從自己對化妝的錯誤認識談起,認為「化妝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就引發了下文對化妝師的詢問,問「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 化妝師的回答讓林先生感嘆不已,並從內心裡嘆服,認為化妝師就是一個智慧的人。在這里,化妝師談到: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並分了四類來談,談得很有條理,說得讓人只有點頭的份。但這只是淺層次的化妝。更深層次的化妝師是「改變體質」「改變氣質」,接著引發了對「生命的化妝」的三種劃分: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讀到這些文字,更讓人驚嘆化妝師看法的經典,化妝師用他一生的經驗准確的總結了化妝的全部內涵。接著又拿寫文章來類比,也寫到三種寫作: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至此,「生命的化妝」一語再次突現,讓我們真正的體會到為生命化妝是多麼的重要,正像林先生所說,我們要「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尊嚴」,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煥發出燦爛之光!
林先生的文章從自己的認識談起,經過自己的詢問,化妝師巧妙作答,讓全文主題一步一步凸現,讓讀者清楚的明白了化妝的內涵。全文很好的運用了類比的寫法,讓我們更好的接受了作者的看法,全文雖沒有華麗的詞藻,讀來卻給人一種流水樣清涼的感受,讓我們的心靈為之震撼,並真切想讓我們的生命也變得像化妝手下的人一樣靚麗起來!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准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龍應台
這是一本口碑很好的書,很早就聽過,提起龍應台,第一反應是她的散文《野火集》。我會以為那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散文。這里的龍應台全然沒有《野火集》里的憂國憂民,呈現於書里眼前的只是一個母親,愛著她的兩個孩子,僅此而已,卻使我產生了更大感動與共鳴,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 龍 女士的這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書適合所有已經或將會成為母親的人看,適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過,這本書裡面的文章,大概是龍應台所有文章中最特別的,它們完全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里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麵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大部分的女作家在文章里都會流露出一點女性獨有的筆調,但是看她的文章一開始會讓人覺得是個男作家寫的。而這本書則完完全全是從一個女性的感受,一個媽媽的視角寫的,所以充滿了溫馨的感覺。如天上的雲,一團團一塊塊的,有時白、有時黑,雲的背後是藍色的天空,偶然飛機經過時有長長的尾巴,把天空分開,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 龍應台 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諸如送孩子上學時見到一景一物,嚴選孩子看的故事書,孩子犯錯時循循善誘……這些平常的事,描寫得細膩動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

「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 ——這段話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因為愛,她並不遺憾為了孩子而佔去她原本計劃好的時間、不在乎歲月侵蝕漸漸變成「黃臉婆」的容顏。她知道:一旦身為母親,「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用心的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東西並獲得快樂。雖然身為兒女,還未嘗試過為人父母,有父母的感受,但想到有個與我血脈相連的人這樣無私地深愛著我頓時很感動。我想,到媽媽年老行動不便時,我也要緊握她的手說:「媽媽,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所包藏的母愛,除了一個母親能用心感受到,還有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能挖掘。我好羨慕安德烈和飛飛。在這個沒有冬陽的日子讀這本暖暖的書,整個人都暖和了,被溫情包圍許久感動。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開店鋪的人天亮時打開大門,不會想到是否有人來搶劫。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護在前胸,時時刻刻戒備。睡在屋裡的人可以酣睡,不擔心自己一醒來發現屋子已經被強制拆除,傢具像破爛一樣丟在街上。到雜貨店裡買嬰兒奶粉的婦人不必想奶粉會不會是假的,嬰兒吃了會不會死。買廉價的烈酒喝的老頭不必擔心買到假酒,假酒里的化學品會不會讓他瞎眼。江上打魚的人張開大網用力拋進水裡,不必想江水裡有沒有重金屬,魚蝦會不會在幾年內死絕。小學生一個人走路上學,不必顧前顧後提防自己被綁票。到城裡閑盪的人,看見穿著制服的人向他走來,不會驚慌失色。到機關去辦什麼證件的市井小民不必准備受氣。在秋夜寒燈下讀書的人,聽到巷子里突然人聲雜沓,拍門呼叫他的名字,不必覺得大難臨頭,把所有的稿紙當場燒掉。

幸福就是,富人不必害怕綁票,窮人不必害怕最後一隻碗被沒收,普羅大眾不必害怕明天可能有戰爭。

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水果攤上仍舊有普通的香蕉。市場里仍舊有一籠一籠肥胖的活雞。花店裡仍舊擺出水仙和銀柳,水仙仍然香得濃郁,銀柳仍然含著毛茸茸的花苞。俗氣無比、大紅大綠的金橘和牡丹一盆一盆擺滿了騎樓,仍舊大紅大綠、俗氣無比。銀行和郵局仍舊開著,讓你寄紅包和情書到遠方。葯行就在街角,金鋪也黃澄澄地亮著。電車仍舊叮叮響著,火車仍舊按時到站,計程車仍舊在站口排隊,紅綠燈仍舊紅了變綠,消防車仍舊風風火火趕路,垃圾車仍舊擠擠壓壓駛進最窄的巷子。打開水龍頭,仍舊有清水流出來;天黑了,路燈仍舊自動亮起。

幸福就是,機場仍舊開放,電視里仍舊有人唱歌,報攤上仍舊賣著報紙,飯店門口仍舊有外國人進出,幼兒園里仍舊傳出孩子的嬉鬧。幸福就是,寒流來襲的深夜裡,醫院門口「急診室」三個字的燈,仍舊醒目地亮著。

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在晚餐的燈下,一樣的人坐在一樣的位子上,講一樣的話題。年少的仍舊嘰嘰喳喳談自己的學校,年老的仍舊嘮嘮叨叨談自己的假牙。廚房裡一樣傳來煎魚的香味,客廳里一樣響著聒噪的電視新聞。

幸福就是,頭發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頭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倉皇的電話,什麼都不問,人已經出現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幸福就是,在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裡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讀後感受頗深。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 原來用心感受,懂得珍惜身旁的一切,這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煩惱很多,幸福也無處不在。有天中午,本來感冒了,又有事拖到兩點才回家,路上已無行人,我頭重腳輕,又累又餓,看著自己孤獨的影子,禁不住鼻子發酸。走在路邊,忽然發現短短的樹蔭下,兩個瘦骨嶙峋的民工直直地躺在不平的水泥台上酣睡,他們很響的打著鼾,青筋暴露的手偶爾趕一下耳邊飛舞不休的蚊蟲。那一刻,覺得自己好幸福,再累再晚,都有家可回,疲憊至極,不必睡在路邊。

推而廣之,當你的忙碌被文字忽略的時候,想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他們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在夏季揮灑著心血和汗水,到了收獲的季節,正當他們露出微笑准備收割的鐮刀時,說不定突然而至的一場狂風、一場惡雨,傾刻間將所有的希望吹打得支離破碎。他們沒有時間嘆息,更沒有時間怨天憂人,只能一邊搶收殘存的莊稼,一邊補植其他作物。當你不名一文的時候,想想那些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那些被迫下崗的工人,那些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賣廉價勞力和自尊的人們……在他們眼中,你難道還不夠幸福嗎?有屋頂為你遮風擋雨,有節假日讓你休養生息,更有一份雖不豐厚卻固定的薪水讓你衣食無憂。足夠了,想想世界上那些仍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的難民,自己縱然頓頓吃著蘿卜白菜,也是幸福人生。

人生的境遇不同,幸福也是千差萬別。與其為大大小小的事情煩惱,不如隨時地珍惜身邊的幸福,給自己一片陽光也好,愁雲也好,都取決於你的人生態度,取決於你是否珍惜自己的幸福。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讀龍應台《你為什麼不生氣》有感
《你為什麼不生氣》是龍應台暢銷書《野火集》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質疑了中國人為什麼要一味隱忍,不站出來對不法分子、小攤販、污染河流的化學工廠等等無法忍受的問題質疑?為什麼不因為這些而生氣?這篇文章鼓勵了我們勇敢質疑,不做沉默的受害者,不要害怕這些人的威脅和迫害,無論我們是什麼身份。其實我們都只想要做一個文明人,生活在一個文明的社會里而已。我們應該拒絕活在一個警察不執法、官吏不做事的社會里,我們應該拒絕活在一個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也許我們並不需要做烈士——看到他們拿著傢伙來找你時,不一定要咬牙頂上去,只是不要迷信「逆來順受」,也許只是每天做點微不足道的事情:提醒別人不要插隊;叫司機稍微耐心些,不要動不動罵人;發現地下工廠就請公安部來取締他們;在美麗的山上撿起一個礙事的易拉罐;扶一個瞎子過街;請鄰座不要吸煙……也許只要我們對某件事情生氣,告訴自己不能再視若無睹,相信這個社會一定會美好起來。但是,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我想起不知多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一群西方人到台灣去觀光,他們的旅行社頻頻叮嚀:絕對不能吃攤子上的東西;最好也少上餐廳;飲料最好喝瓶裝的,如果都是中國的沒辦法,如果有國外進口的就喝,沒有最好自己燒水,他們的東西不保險……
這是我們美麗的中國的名譽,但名譽還真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健康、我們下一代的健康。難道要讓下一代在化學廢料中學習游泳、要讓他們血液裡面流著連我們都不知名的毒素嗎?
也許這件事無法讓「沉默是金」的中國人們出離憤怒。那100位「交大」學生食物中毒呢?——這真的是一場笑話嗎?中國人的命真的這么不值錢嗎?
就是因為中國人的隱忍、就是因為中國人不說話、不回答、不發表意見,那麼所有中國人真的希望自己的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素嗎?也許你忘了,多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9月中,她們也閉著眼睛夢想這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凈的沙拉油,孩子們生下來是瞎的、黑的!如果這些中國人有良心,就該馬上告訴你們的公僕:政府、衛生署、環保局、立法委員們:你受夠了、你很生氣!而且你一定要很大聲地喊出來,所有中國人都應該很大聲地喊出來,因為我們很激動、很痛苦、在摸索出路、在尋找自由呼吸的空間。
也許看完我的讀後感,你沒有感受到我的憤怒,也並不覺得生氣。但是請看看你的周圍,看看污穢的世界。你一定會感到氣憤。因為這「生氣」不是一種心情,而是一種精神,中國人,就該生氣起來。所以現在從每個人做起,而你還不開始帶上審視的眼鏡,開始你的氣憤?

② 林清玄合歡山印象讀後感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像「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③ 林清玄散文<走鋼索與空中飛人>讀後感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 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像「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④ 有關於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 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非常喜歡「溫一壺月光下……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像「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裡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著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脫,放逐後的回首,宣洩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裡,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⑤ 寫一篇讀後感(初中散文),800字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 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像「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採納i哦|~~

⑥ 林清玄散文精選內容總結

朋友不需要時時刻刻的聯系,天天在一起。朋友是當你開心時,陪你一起分享的人,傷心時給你送來安慰的人;朋友是當你在人生的低谷,陪在你身邊給你鼓勵的人,朋友是當你站在人生的巔峰,不獻媚你,還時刻提醒你,潮有起落花有開謝的人。朋友是當你需要時,TA卻會立刻出現在你身邊,風風雨雨陪伴著你,不求回報,不計較得失,不用說客氣的話,甚至在你情緒失控的時候,可以破口大罵也不會和你計較的人。

⑦ 林清玄的散文寫得好不好

好,本人非常喜歡。 《木魚餛飩》 《味之素》 《清歡》 《法圓師妹》 《黃昏菩提》 《四隨》。。。

⑧ 誰能推薦幾部讓人很有食慾的小說 感謝不盡 最好是名著

爾雅的《方大廚》,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⑨ 文學名人的代表作

林清玄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林清玄作品有散文集第一輯 少年游
少年游
暖暖的歌
旅店
冷月鍾笛
生平一瓣香
月光下的喇叭手
溫一壺月光下酒
無關風月
第二輯 金色印象
籮筐
鴛鴦香爐
木魚餛飩
青山元不動
邊城之夜
金色印象
夜夢記五則
發芽的心情
紅心番薯
白雪少年
光之四書
星落尼羅河
陰陽巷
形式
法圓師妹
武昌街的小調
日光五書
味之素
食家筆記
第三輯 佛鼓
佛鼓
清歡
三生石上舊精魂
期待父親的笑
求敗的心情
黃昏菩提
四隨
飛入芒花
放生鳥
清凈之蓮
木炭與沉香
棒喝與廣長舌
吾心似秋月
家家有明月清風
無常兩則
在夢的遠方
札記一束
有情十二帖
鳥聲的再版
清雅食譜
養著水母的秋天
生命的化妝
紅蜻蜓
路上撿到一粒貝殼
拈花四品
第四輯 雪中之火
我所認識的李敖
思想起隨風飄去的陳達
炫耀性消費泛濫
永遠的一支燭
腳與鞋子余秋雨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禧日記》和《千年一嘆》
林清玄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林清玄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借我一生》(不是《給我一生》)、 《千年一嘆》、《山居筆記》、《霜冷長河》 、《行者無疆》、《出走十五年》、《笛聲何處》、《中國之旅》、《非亞之旅》、《歐洲之旅》、《心中之旅》、《晨雨初聽》

劉墉作品有散文集《螢窗小語》、《點一盞心燈》、《真正的寧靜》、《我不是教你詐》、《姜花》、《四情》、《悲歡離合總是緣》、《超越自已》、《創造自已》、《肯定自己》、《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唐詩句典》、《花卉寫生畫法》、《山水寫生畫法》、《翎毛寫生畫法》、《白雲堂畫論畫法》《、林玉山畫論畫法》

⑩ 跪求名人的代表作!~~~

林清玄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林清玄作品有散文集第一輯 少年游
少年游
暖暖的歌
旅店
冷月鍾笛
生平一瓣香
月光下的喇叭手
溫一壺月光下酒
無關風月
第二輯 金色印象
籮筐
鴛鴦香爐
木魚餛飩
青山元不動
邊城之夜
金色印象
夜夢記五則
發芽的心情
紅心番薯
白雪少年
光之四書
星落尼羅河
陰陽巷
形式
法圓師妹
武昌街的小調
日光五書
味之素
食家筆記
第三輯 佛鼓
佛鼓
清歡
三生石上舊精魂
期待父親的笑
求敗的心情
黃昏菩提
四隨
飛入芒花
放生鳥
清凈之蓮
木炭與沉香
棒喝與廣長舌
吾心似秋月
家家有明月清風
無常兩則
在夢的遠方
札記一束
有情十二帖
鳥聲的再版
清雅食譜
養著水母的秋天
生命的化妝
紅蜻蜓
路上撿到一粒貝殼
拈花四品
第四輯 雪中之火
我所認識的李敖
思想起隨風飄去的陳達
炫耀性消費泛濫
永遠的一支燭
腳與鞋子余秋雨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禧日記》和《千年一嘆》
林清玄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林清玄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借我一生》(不是《給我一生》)、 《千年一嘆》、《山居筆記》、《霜冷長河》 、《行者無疆》、《出走十五年》、《笛聲何處》、《中國之旅》、《非亞之旅》、《歐洲之旅》、《心中之旅》、《晨雨初聽》

劉墉作品有散文集《螢窗小語》、《點一盞心燈》、《真正的寧靜》、《我不是教你詐》、《姜花》、《四情》、《悲歡離合總是緣》、《超越自已》、《創造自已》、《肯定自己》、《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唐詩句典》、《花卉寫生畫法》、《山水寫生畫法》、《翎毛寫生畫法》、《白雲堂畫論畫法》《、林玉山畫論畫法》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