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鄉土中國出版社
『壹』 鄉土中國費孝通
文件傳不了啊,不過你可以去浩揚去下載,只少了一個前言。下面是前言
這本小冊子的寫作經過,在《後記》里已經交代清楚。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後期,根據我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而寫成分期連載的十四篇文章。
我當時在大學里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那時年輕,有點初生之犢的闖勁,無所顧忌地想打開一些還沒有人闖過的知識領域。我借「鄉村社會學」這講台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講的,所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沒有經過琢磨,大膽樸素,因而離開所想反映的實際,常常不免有相當大的距離,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樣。我敢於在講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盤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教育方法。我並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敢於向未知的領域進軍。作為教師的人就得帶個頭。至於攻關的結果是否獲得了可靠的知識,那是另一個問題。實際上在新闖的領域中,這樣要求也是不切實際的。
在教室里講課和用文字傳達,公開向社會上發表,當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師是在帶領學生追求知識,把未知化為已知。在社會上發表一種見解,本身是一種社會行動,會引起廣泛的社會效果。對實際情況不正確的反映難免會引起不良的影響。我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在發表這些文章之前,猶豫過。所以該書初次出版時在《後記》中向讀者懇切說明:由於刊物的編者「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後才發表」。「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了」。嘗試什麼呢?嘗試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這書出版是在1947 年,離今已有三十七年。三聯書店為什麼建議我把這本小冊子送給他們去重刊,我不知道。我同意他們的建議是因為我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經歷中留下的一個腳印,已經踏下的腳印是歷史的事實,誰也收不回去的。現在把它作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輕人在知識領域里猛闖猛攻的標本,拿出來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義。至於本書內容所提出的論點,以我現有的水平來說,還是認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沒有現實的意義。
這本小冊子和我所寫的《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調查報告性質不同。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這里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並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著中國的社會,那些影響同樣可以在中國的基層社會里發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我這種嘗試,在具體現象中提煉出認識現象的概念,在英文中可以用Ideal Type這個名詞來指稱。 Ideal Type的適當翻譯可以說是觀念中的類型,屬於理性知識的范疇。它並不是虛構,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於具體事物中的普遍性質,是通過人們的認識過程而形成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形成既然是從具體事物里提煉出來的,那就得不斷地在具體事物里去核實,逐步減少誤差。我稱這是一項探索,又一再說是初步的嘗試,得到的還是不成熟的觀點,那就是說如果承認這樣去做確可加深我們對中國社會的認識,那就還得深人下去,還需要花一番工夫。
這本書最初出版之後,一擱已有三十七年。在這一段時間里,由於客觀的條件,我沒有能在這方面繼續搞下去。當三聯書店提出想重刊此書時,我又重頭讀了一遍。我不能不為當時那股闖勁所觸動。而今老矣。回頭看,那一去不復返的年輕時代也越覺得可愛。我願意把這不成熟的果實貢獻給新的一代年輕人。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議論,但是這種一往無前的探索的勁道,看來還是值得觀摩的。讓我在這種心情里寄出這份校訂過的稿子給書店罷。
費孝通
1984年10月11日
『貳』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哪個出版社的版本最好是否為刪節版有沒有沒有刪節的原版呢
建議你去大學的圖書館找找老一些的版本,你說的刪減問題無非是一些關於policy的敏感話題,如果中文的找不到就去找英文的,一般英文的不會刪減
『叄』 費孝通 《鄉土中國》
江蘇文藝出版社在1948年出版的
2007年有新發行的版本
『肆』 如何評價費孝通《鄉土中國》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名著。1947年出版,這一年費37歲。這是一本解讀農耕文化下中國社會文化形態的書,處處充盈真知灼見。一種沿襲已久的社會文化形態,有相對的穩定性,不會輕易隨著政權和制度的變化而消失,對今天的讀者,仍有很大啟示意義。
這里舉兩個例子和感悟:
為什麼「愛情」這件事,在中國人的婚姻中如此不受重視?中國人的婚姻為什麼不需要愛,甚至相當多的人,認為沒有愛,才是更適合的婚姻?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如果事業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於家庭;如果事業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親戚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裡。
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之間只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而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婚姻和家庭,不講愛,不講私情。講的是紀律,追求的是效率。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上相親結婚,立馬生一堆孩子,然後女人管家,男人賺錢,如同合作夥伴一樣,分工清楚,責任明確。
所以,中國人不講來世信仰,不講形而上學,講的是三綱五常,忠孝義悌,君臣父子,克己復禮。這些都是紀律,是家法。
另外一點就是婚姻彩禮:
原文出處找打不到了,但是大意是彩禮是雙方的新人組建新的家庭生活的基礎。要不然兩個新人如何生活和發展。這也是彩禮的原始意義,而不是現在的發財意義。
『伍』 誰知道費孝通《鄉土中國》這本書,
江蘇文藝出版社在1948年出版的
2007年有新發行的版本
『陸』 求費孝通《鄉土中國》,北大出版社,電子書什麼格式都行
可到京東或者拍拍網等電商平台上搜搜看,上面有不少二手書。
當然,由於二手書屬稀缺品,售價可能相對略高一些,但一般是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柒』 哪位達人知道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共有多少版,除1947,2005,2007,2008,2009版,還有別的版本么如
1985年三聯書店
1986年三聯書店
199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捌』 求費孝通《鄉土中國》的電子版!謝謝!
你好,找的是不是這個,要劉郵箱才能發啊
『玖』 請問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您說的是哪個出版社的,然後有多少頁啊
北京大學出版社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合編 347頁。質量還可以。。。就不上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