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發表艾粄
『壹』 清明艾草的用法和作用有哪些
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可以內服(一般入復方),到絨為
艾絨
,為
灸法
的主要材料。
『貳』 關於端午插艾草習俗的詩句有嗎
習俗來源: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己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雲雲。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註:黃巢(?~884) 唐末農民戰爭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
關於艾草的詩:
七律 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還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對聯:
門高無礙齊公子,海闊難尋楚大夫。
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蒲劍沖天皇斗觀,艾旗拂地神鬼驚。
松大夫招來百福,竹君子掃去千災。
思無邪正心誠意,慮有德履泰臨豐。
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劍斬千妖。
盛世本無邪,寰宇長昭天子鏡;德門原有慶,端陽亦鎮赤靈符。
勝地紀中天,象取白芳占匯吉;翔風符正午,薰來引竹報平安。
『叄』 關於艾粄的作文
艾是一種野草,客家人把凡是用糯米粉做的吃食,都叫做「粄」,艾草與糯米粉搓揉做成的就叫艾粄。每年的陽春三月,客家人都興做艾粄,用來敬謝神明和招待客人。至時,家家戶戶邀請親朋匯集一起吃艾粄。這一風俗起源於何朝何代,已無法考證。但在紫金縣城一帶都流傳著一個美好的傳說——
很久以前的一個初春,東海一孽龍以到南海為龍王爺掃祭掛紙為名,瞞過龍王,騙過蝦兵蟹將的把守,逃出水晶宮。其作惡多端,時而騰雲駕霧於縣城,時而興風作浪在紫金。所到之處,狂風吹倒房屋、拔起樹木,暴雨淋壞莊稼、流失土地,惡浪打翻船隻、沖塌河岸,孽龍還吞食人畜,給黎民百姓帶來深重災害,造成十苦九難。百姓們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怒氣沖天,但又無計可施,只得眼睜睜地看著被毀的一切欲哭無淚。
二月十九這天,觀音菩薩雲游出行到紫金縣城一帶,眼見孽龍無法無天,可孽龍又不在觀音的管轄之內,對它無可奈何,降服不得。但是觀音菩薩也深知龍的致命弱點,懼怕人多勢眾和聲響煙熏,尤其忌憚艾葉的氣味,龍一聞到艾葉味便逃之夭夭,像蛇見雄黃。
於是,觀音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眼的老婦人下凡,告訴百姓們如此這般,用以制服孽龍。勤勞聰明的百姓,說干就干,趕緊用艾葉加麵粉等做出粄類,讓親朋好友都來吃。吃過艾粄的人,散發出一股治龍的氣味。為使氣味更濃,各家還裝上一盤盤艾粄放在屏風前的案上,或者掛在高處,讓艾氣味徐徐散發,蒸蒸向上。另外還點上香燭,燃放爆竹,加上路上人來車往,整個人間熱鬧非凡,簡直沸騰起來了。孽龍哪見過這場面,早嚇得魂飛魄散,又被艾葉味熏得昏頭轉向,半死不活,只得乖乖退回海里。從此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即使出海也是和風細雨。
關於艾粄的來由,客家地區還流傳著另一個傳說。太平天國年間,康王汪海洋為逃避清兵的追殺,逃到客家的一個村莊。他看見田地里有許多村民在務農,為躲避追兵,於是下田裝成一個農民彎腰插秧。當地的老農隨手在田邊抓了一把艾草與自家帶來的粄揉在一起,丟到田上。康王猜到了他的用意,遂撿起來就塞進嘴裡吃。清兵看見,以為他吃的是牛屎,只把他當成是瘋老農,沒發現是康王,於是帶兵走了,康王順利逃過一劫。後來為紀念康王,客地人們都在清明時節吃艾粄。艾粄呈青綠色,又俗稱牛屎粄。客家地區有一說法,鬼是吃牛屎的,於是拿艾粄去祭祖拜山。另外,《本草綱目》里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艾草性溫補,清明時節天氣
『肆』 艾粄的起源追溯
艾草制糕點是廣泛流行於我國江浙地區、客家地區、閩南地區及潮汕、廣府地區的傳統糕點,江浙地區稱「青團」,粵東及台灣客家地區稱「艾粄」,粵北及江西地區一般稱「艾米果」或「艾糍」,閩南和潮汕地區稱「艾粿」,廣府地區稱「艾餅」。各地的製作方法及相關習俗都大同小異,甜餡或咸餡、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帶通常包入豆沙餡或其他甜餡製成團狀;而客家人一般將艾粄壓成扁圓狀,甜味為主;江西地區喜歡裹肉餡並且捏成餃子形。
「粄」 為客家方言里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間製作使用,故屬於清明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麴草)粄」、「薴葉粄」等。每年清明節,清明時節,人們在外出祭祀、踏青時便會採摘些鮮嫩的艾葉、鼠麴草、竺葉、雞矢藤和使君子等用於製作各類清明粄。
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一書中記載了寒食節食品「青隋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
明郎瑛在《七修類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節吃「青團子」。「這種青團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多為豆沙或棗泥。放入蒸籠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熟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蘆葉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更多細節請參考「青團」詞條。
『伍』 為什麼到了清明節就要做艾糍的
桂嶺的客家人在清明節前都有做「艾糍」的傳統習俗。曾經聽奶奶說,新鮮的艾草是一種「避邪」之物。如果在清明節吃用新鮮艾草做的並且冷的「艾糍」可以「避邪」。長年百病不侵!為什麼要吃冷的而不吃熱的呢?當然自有其中緣由。因為清明的前一日叫寒食節,而寒食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日子非常接近,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節既成了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不動煙火,只吃冷的食品。說「避邪」也不無道理,因為艾草本身就是一種草葯,有芳香化濕的作用,對於在清明這個氤氳漫天的季節來說,確實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等傳染病的作用!
麻煩採納,謝謝!
『陸』 清明節做艾葉粄作文
清明節的那一天早晨,天正下著傾盆大雨。我看見媽媽和爸爸的身影,興奮地嚷叫起來。因為今天是清明節,爸爸媽媽早晨四五點鍾就從縣里趕過來了,為的就是掃墓。
這天早晨的六點三十分,爸爸問我要和他一起去掃墓嗎?我爽快地答應了。
在路上,我突然發覺爸爸的手裡比以前少拿了一樣東西——鞭炮。我覺得很奇怪,心想:爸爸會不會是忘了拿鞭炮了呢?於是,我用驚訝的眼光望瞭望爸爸。
「爸爸,您是不是忘了拿鞭炮了,以前您都會帶著鞭炮來的啊?」
爸爸聽了我的話,回過頭來,然後親切地對我說:「是啊!我今天確實沒帶鞭炮。」
爸爸的話音剛落,我馬上接上了嘴。「那您為什麼明知道又不帶來呢?」
爸爸知道我是一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他於是對我說:「那是因為今年這兒發生太多火災,所以不許燃放鞭炮,難道你沒有看告示嗎?聽了爸爸這段話,我腦海立即浮現出那張告示來,上面確實有不許燃放鞭炮這一條。
沒想到爸爸還挺守規的嘛!
在掃墓時,我看到了許多來掃墓的人,但他們好像沒把那張告示放在眼裡,同我爸爸比起來,他們真是不如我爸爸呀!
看到這里,我想到社會中又有多少個這樣不守規的人呢?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罷了,但它卻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品德,倘若人人都守規的話,那該是多麼和諧的一個社會呀!
讓我們做一位文明人,好嗎?那現在就行動起來吧,改掉以往社會中的陋習,讓一個嶄新的社會呈現在我們面前吧!
『柒』 清明果艾糍的介紹
清明果1艾糍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小吃,一般在清明節食用。艾糍在客家地區較常見。原料艾草、糯米粉、大米粉、小麥澱粉、白砂糖、色拉油、豆沙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