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發表方式 » 山水畫參考文獻出版社

山水畫參考文獻出版社

發布時間: 2021-03-12 07:25:34

① 求一篇論文,論宋元山水畫之美,800字,謝了!

摘 要:宋元時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巔峰,宋代的山水畫也逐漸發展成熟,形成了許多具有生態意蘊的生態文本,在這些生態文本中,自然山水,人與自然,藝術與生命之間形成了對生性中和,共生性中和,和整生性中和,進而構成了宋元山水畫的生態大和。

關鍵詞:宋元山水;生態美蘊;共生之美;整生之美

宋元時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巔峰時期,而描繪自然情懷又是中國畫的重要母題之一,從宋代開始中國山水畫開始逐漸發展成熟,並體現出了極其深厚的文化精神內涵和哲學底蘊。中國人通過對自然山水的描述,把自己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而藝術作為「天地之和」的產物,首先就是天地間萬物和諧共生的反映,是宇宙廣大和諧生命的縮影,作者通過藝術作品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進而體現出生態中和之韻味,從而形成了山水畫這個不斷生長的生態文本,在這個生態文本中,自然山水,人與自然,藝術與生命之間形成了對生性中和,共生性中和,和整生性中和,儒家與道家和禪宗的思想也在其中耦合發展,構成了生態大和,深刻地影響著宋元山水畫獨有的生態審美意蘊。
一、宋元山水畫生成背景
早在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中最早的山水畫就已經出現了,文中寫道:「山有面,則背向有影,可令慶雲西而吐於東方……西去山,別詳其遠近……」這些文字便體現出了山水的特有樣貌。在之後,藝術家宗炳在山水畫論《畫山水序》中闡明的山水與道的關系,也為中國的山水畫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從而影響了後代山水繪畫的趨勢與山水畫的特徵。之後,王微創作的山水繪畫理論著作《敘畫》,點明了傳統山水畫不是地理繪圖,而是為了進一步表達文人與畫家們真情實感。這些系統的理論的出現,使中國古代文人畫家們的創作開始逐步深入,並且開始注意到山水畫的內在的表現效果。從宋代開始,傳統的山水畫已經開始達到了頂峰時期,這一階段的官僚與皇室貴族士大夫階級都開始關注與沉醉於山水畫的創作。傳統的山水畫在宮殿與貴族廳堂中幾乎到處都可見,並且也有一些小尺幅的山水畫作品出現在案頭與家中。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文化與藝術的重視與鍾愛程度日益加深,很多人為了體驗自然萬物的美好,常常親身投入自然當中,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妙與萬物的靈性,並為此創作了大量的精品山水畫作品,從而便開啟了宋代這個山水繪畫最為繁盛的時期。
二、宋元山水的生態之美
在宋元山水畫中處處都滲透著無限的生態之美,天地山川,花鳥樹木,都在畫家的秒筆下呈現出氣韻生動、虛實結合、縹渺致遠的生態景緻,而山水畫作品便構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山水風景畫。中國傳統的生態山水作品從來都是秉承著「師法自然」的創作準則,徜徉於天地萬物之間,品味著自然天地的美好,並將創作者內心的感情寄託於山水之中,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的山水畫作品。
由於南北地貌氣候條件的差異,反映在山水繪畫中就呈現出不同的生態意向:在北方的山水場景中多峻嶺與巨石、懸瀑與峭壁。在藝術創作與山水畫描繪中石頭菱角分明,樹木褐色參天,山巒起伏,筆法剛勁有力。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描繪到的「西北之山多渾厚,天地非為西北偏也。西北之地極高,水源之所出,以岡隴臃腫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於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於四逵之野。如嵩山少室,非不拔也,如嵩少類者鮮爾,縱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地上也」。可見,北方的山水人文特徵大體上給人以一種雄偉、壯觀、粗獷、凌厲的生態美感。而南方的山水地貌卻有著別樣的風貌,南方峰巒疊起,霧靄繁花,江河復甦,畫中用筆多溫和細致,線條平緩朦朧。從山水畫意上更突顯出天真淡泊,寧靜致遠,婉麗和諧。董源作為南方山水畫派的開山之祖,作品多描寫江南之景,在他的作品《瀟湘圖》中,山巒起伏平緩,山腳林木扶疏,鬱郁蔥蔥,水波不興。整幅畫作清新秀麗,雅緻和諧,這便是典型的江南之景。因此,南方的山水作品給人一種平淡天真、秀雅溫柔的生態美感。南北方的山水畫作在審美特徵和意態狀貌上形成了深層次的對生之美,也進一步構成了生態中和之美。
三、人與自然中和的共生之美
宋時有名的藝術家們常常過著隱居山林的生活,這也對他們的繪畫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於藝術家們傾心於傳統山水畫的創作,使宋代的山水畫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歷史成就,進而形成了人與自然中和之美。
縱觀宋代山水畫作品,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與內涵,但人物往往不佔主導地位或根本沒有在畫作中出現,可這並不能說明人只是山水畫創作中的襯托部分,而是進一步表達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審美情境。這並不是刻意的表現自然或人文,而是「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三國魏・王弼:《老子注・第五章》)在這期間,人作為自然萬物的一部分理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萬物,這樣才能使人與自然的精神達到和諧與統一,並且使人與自然相互促進發展,進而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審美生境。在藝術創造中,人與自然不是主客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中和的共生發展。在「天人合一」的道家觀點中,人與自然是合二為一的,人融入自然萬物的同時,也使本心回歸自然當中。米友仁雲:「畫之為說,心畫也」。在文人的藝術創作中,人與自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生命存在。所以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不是人對於自然的掌控,而是自然與生命交融的過程。宋代藝術家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認真留意體味自然萬物,抓住山水的細微特點,精妙的表達出直接內心的真情實感,最終達到 「中得心源」的藝術境界,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這不僅是對藝術家們內心的真實寫照,也是欣賞者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與藝術家產生共鳴的巧妙途徑,這是一種對生性中和,在這種生態的中和中體現出畫作之傳神。因此在宋代,人們將傳「神作」為創作中的最高要求,此處的傳神之作便是人與自然中和構成的美的整體。例如,宋代著名山水畫家范寬創作的《溪山行旅圖》,在整幅畫採用全景式構圖,上有天,下有地,樹木高低錯落。從外部看,高聳的山峰,飛瀉的瀑布,山丘與亭台,和若隱若現的溪流,這些創作元素都在范寬的筆下被生動的描摹出來。這些線條不僅表達出作者體味到的山水美蘊,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意蘊。這中的天地萬物,與儒家「禮」的思想不謀而合,體現出儒家的倫理綱常。這幅畫表面上似乎描繪的是關陝地區的自然風光,但是我們在當地卻未曾發現與畫中類似的景象,可見這是范寬對這一地區山水意象總結與提煉,其實這也更是作者對自己內心中自然的濃縮,整部作品展現出宋代山水畫作品可游可居的高深境界,表現出山水之間的中和美,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的情境,形成最具美感的生態意境。 四、藝術與生命「氣韻生動」的整生之美
宋代的傳統山水畫意境幽深,在畫中往往通過剛柔、動靜、遠近、虛實等技法,展現出自然生態與生命律動相契合的生態藝術作品,從而顯示出人的生命與自然生態相融合後所體現出的自然整生之美。
中國繪畫的第一準則便是「氣韻生動」,在山水畫的創作中正是體現出了這種自然生態審美智慧。正像曾繁仁先生所說的:「國畫『氣韻生動』的重要美學原則是將大自然作為有生命的靈性之物加以描繪的。」並且此時的藝術作品不是獨立的生命體現,而是自然生命之整體蘊含。在對自然生命的整體觀照中,人之生命融合於自然萬物生命中,並且人之生命與自然生命融合的同時,人之生命得到了進化與升華。在生態審美藝術作品中,作者追求的是自然生命的整體和諧之美,藝術家把山水自然視為一大生命。生命萬物彼此相連,相互需要,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雲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山川、草木、雲霞全都是自然萬物生命整體的組成部分,在這萬物的生命整體之中,各個部分和諧共生,煥發出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總之,宋元山水畫雖是藝術的,但也是生命的,宋元山水畫將人與自然和藝術連接起來,用藝術的手法,表現自然萬物的美的同時,表達出藝術家關於生命的感悟與人生的追求。在中國畫論中,繪畫不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想的詩意表達,更是宇宙和諧生命系統的一部分。藝術家以中和為美,致力於表現的是宇宙生命的廣大和諧。在構圖、筆墨等作品構成的形式方面也滲透著濃郁的生態意識。它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在方寸間,感知萬物,感悟生命,縱情於山水之中,表達人們對自然生命的崇敬;同時也讓人們留戀與山水性情,體味生命的情趣,讓人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將人與大自然萬物真正的融合起來,只有這樣,山水畫的創作才能超越人類審美的想像,和大自然和諧共生達到全新的藝術境界。進而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藝術與生命合二為一的整生生態審美境界。
在宋元山水的世界裡,山水畫家以儒家思想為正統,卻又融合著道禪思想。人們感受到使心靈深沉、靜默的和無限的自然匯合在一起的巨大力量,就像倪雲林的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簡之又簡、確實自然最深最厚的形狀,縱然天地毀滅,此山此水精神不滅,這便是生態的永恆。山水之間融匯了一條回家的路,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若想再建美學傳統,更要回歸中國古典山水美學中的美妙意境。中國人看山看水其實就是在看我們自己的人生,山水中的自然是一個讓人心馳神往的自然,也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永恆的精神家園。如今的人們依然嚮往山林悠壑,依然渴望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所以宋元山水所蘊含的主客體共生的中和神韻也就顯得特別的深厚,所顯示的中華文化氣韻也就特別深長。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7
[2]夏曉春.《論中國畫意境審美動態》《裝飾》.2004年3期
[3]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3月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5]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6]袁鼎生.《超循環生態方法論》科學出版社
[7]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8]邵金峰.《中國畫論中生態審美智慧研究》
[9]楊建 康瓊.《論中國山水畫的生態美蘊》美術天地
[10]連曉紅.《試談老莊沂弊裸星翔寸中國山水畫意境的影響》美術大觀2007(3)12
[11]張子程.《論中國古典山水畫之生態美蘊》繪畫美學

② 請問論山水畫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有哪些文獻資料啊還有國內外現狀及水平

中國山水畫、西方風景畫。它們分別處在兩大不同的文明當中,卻各自擁有巨專大的成就,這兩種使用不同的屬藝術表現手法的形式在世界藝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東方古老璀璨的歷史和文化,古希臘及羅馬的巨大藝術成就;兩種藝術的審美價值都是人類發展的寶貴遺產。我在比較這兩種巨大的藝術成就時,是分析它們各自的發展、形成、成就、表現手法、以及藝術內涵。將異同點一目瞭然的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山水畫起步》浙江出版社 1994年版徐英槐著
《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宏建 袁寶林主編
《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葉朗著
《中國藝術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 徐復觀著
《外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外國美術史綱要》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陳洛加編著
《中國美術史綱要》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黃宗賢編著

③ 中國畫的參考文獻

國畫的簡介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地宣紙或絹上作畫,題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兩種,富於傳統特色。
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都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
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編輯本段]國畫的起源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雲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蹈紋彩陶盆
青銅器物上的裝飾畫,主題約可分為兩類,一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樂、射札、表祭等:一是描寫水陸攻戰等。如趙固出土的《刻紋銅鑒》,集中表現了貴族生活的儀禮活動。另一類是描繪水陸攻戰的圖象,以山彪鎮出上的《水陸攻戰紋鑒》為代表。其他百花潭銅壺,故宮《宴樂銅壺》都有表現戰爭景象的圖畫。這些畫幅中,有水陸交戰、堅壁防守、雲梯攻地等情節。還有描繪水戰、陸戰的陣勢中,表現了沖鋒擊殺攻堅的細節。士兵有的執劍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動。這些藝術手法,給漢畫石刻、磚刻以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編輯本段]國畫的發展
國畫發展的基本歷史進程
侯子墓帛畫(西漢)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像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20世紀中國畫的創新與繼承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高舉起了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大旗。在美術領域,主張革新的美術家們紛紛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新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一部分美術家積極引進西方美術的寫生,寫實方法,在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方繪畫,興辦美術學校的熱潮。「寫實改造中國畫」,主要針對明清時期文人墨畫模擬古人筆法,缺少新的創造而進行變革。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風格畫家與古代畫家作品的比較中,可以部分了解這種變革的特點。
【起因】
封建社會後期,舊文人畫家沉浸於對古人筆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脫離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種因襲守舊的局面限制了畫家對時代生活和個人感情的表現。與徐悲鴻同為20世紀新美術變革開拓者的林風眠,從突破傳統筆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寫生,主張減弱「寫」的用筆方法,突出「畫」的自由表達特性,力圖在中西繪畫之間學一種新的創作道路。被推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改革】
20世紀力求變革的中國美術家,更加關注對描繪對形象具體形象特點的深度刻畫,更加突出對自然景物表現的個人感受。這些創新探索,與當時中國新文學創作所提倡的「白話文」,「自由體詩」一樣破舊立新,開辟了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應的中國新美術變革的道路。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新時代】
具有千年傳統的中國畫,經過20世紀的變革歷程。在「中西融合」與「借古開今」兩大創新追求的推動下,產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豐富多樣的新風格,以獨特的現代品格立於當代世界美術藝術之林。
[編輯本段]國畫的分類
【國畫分類概況】
古代國畫分科之說法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
【國畫代表種類】
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徐悲鴻的《泰戈爾像》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准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是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買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2)山水畫的組成: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3)山水畫主要代表:
◆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 淺絳山水
蔡彥才淺絳山水畫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漫畫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贊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 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涌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花鳥畫
(1)花鳥畫的歷史進程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一直是以圖案紋飾的方式出現在陶器、銅器之上。那時候的花草、禽鳥和一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有著復雜的社會意蘊。人們圖繪它並不是在藝術范圍內的表現,而是通過它們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是服從於內容的需要。
人類早期對花鳥的關注,是孕育花鳥畫的溫床。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其中有顧愷之的《鳧雁水鳥圖》、史道碩的《鵝圖》、陸探微的《半鵝圖》、顧景秀的《蟬雀圖》、袁倩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繹的《鹿圖》,如此等等可以說明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雖然現在看不到這些原作,但是通過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了解到當時的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飛鳥等。
墨僧寫意花鳥畫 這一時期的花鳥畫較多的是畫一些禽鳥和動物,因為它們往往和神話有一定的聯系,有的甚至是神話中的主角。如為王母搗葯的玉兔,太陽中的金烏,月宮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個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說花鳥畫在唐代獨立成科,屬於花鳥范疇的鞍馬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現在所能見到的韓乾的《照夜白》、韓滉的《五牛圖》以及傳為戴嵩的《半牛圖》等,都表明了這一題材所具有的較高的藝術水準。
而記載中曹霸、陳閎的鞍馬,馮紹正的畫鷹,薛稷的畫鶴,韋偃的畫龍,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鳥,孫位的畫松竹,不僅表現了強大的陣容,而且各自都有傑作。如薛稷畫鶴,杜甫有詩贊曰:「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
(2)花鳥畫的畫法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二類:工筆花鳥;寫意花鳥。昆蟲亦有工、寫之分。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又稱雙勾)、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樣,有悠久的歷史。花鳥畫的學習步驟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表現的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鳥有:雞、鵝、鴨、仙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有:鸚鵡、蝴蝶、豐、蜻蜓、蟬,雜蟲有:蟈蟈、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新文人畫
新文人畫,即「中國新文人畫」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
1996年北京畫家邊平山經常同福州畫家王和平、河北畫家北魚在邊平山先生的「平山書屋」聚晤聊天,由於在藝術見解和追求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故萌發了發起中國畫聯展的想法。後又與南京畫家王孟奇、方駿等商定,由天津畫家霍春陽在天津美院展覽館操辦此次展覽,這樣,便是「新文人畫」的開端。
後來全國各地的畫家如:朱新建、劉二剛、王鏞、徐樂樂、朱道平、陳平、田黎明、江宏偉等響應並加入進來,成為一種在全國很有影響的文化現象。「新文人畫」同「』85新潮」、「星星畫展」等成為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藝術史的輝煌一頁。
[編輯本段]國畫的特點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李可染作品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④ 山水畫論文題目怎麼寫

關於中國山水畫的論文。 畢業論文。 可提供一些題目,這樣有點頭緒,好寫一點。謝謝。
推薦內容
關於中國山水畫的論文。 畢業論文。 可提供一些題目,這樣有點頭緒,好寫一點。謝謝。
最佳答案
淺談對中國畫的認識
首先我想說對於我們建築學來說,對國畫的認識是更有裨益的。各類的中國畫首先給人一種意境美和音樂美,在使人在了解畫的同時,也得到審美能力的鍛煉
在著我就談一下自己對中國畫的認識,我覺得了解中國畫首先應該了解中國畫的產生,發展及其內在精神
山水畫萌芽於晉朝,顧凱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第一句就是「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水畫已成為一個主要表現題材,我覺得人對人自己認識太深才覺得每幅畫人的言態表現得不盡人意,山水可誇大其氣勢表達出其意境即可,狗馬只須表達出其形而已從顧凱之僅有的山水畫《洛神賦圖》中可以窺見當時山水畫初期形態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所記載的樣子,傳本〈洛神賦圖〉中的山水部分,確實如其所言「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無論是山水還是樹石,都表現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樹的表現,銀杏樹僅象徵性地以三五片銀杏葉概括,樹枝的「列植之狀」也是「若神臂布指,離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印行樹有很大距離,正如前邊所論「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石僅以「高古游絲」線條勾勒,而沒有皴法,但我認為,水法和雲法的表現是極為純熟的,水雲的流態動勢相當完美,由此可見,山水畫的表現在當時已達到的藝術水準只是沒有後來的布局合理罷了
初期的山水畫往往是人物活動的背景,配景,即使獨立為一個專門畫種也是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的,山水畫初期的這種形態是不足為奇的,雖然我們現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時期的山水畫作品而且見於史料的早期山水畫家也不是很多,顧凱之,宗炳,王微等人關於山水畫論的發展為當世山水畫的發展和成熟作了理論上的准備歷隋唐,五代諸朝,山水畫漸盛。他們可謂山水畫的先驅,六朝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真正起點,雖說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期,卻導致了美學上的最燦爛,我認為這應該歸功於當時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書畫的隱士,且當時類似於陶哦淵明,謝靈運的隱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時人們對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認識更促進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謝靈運《山居賦》中所記載的始寧山就是典型的例證,他的山水詩開拓了山水詩寫實的審美之路,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正說明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也益於詩的發展和衍生。
山水畫在六朝時期興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藝術家自身的發展。汗以前的藝術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現他們都依靠繪畫的手藝謀生,繪畫是功利的,必須圍繞服務對象的要求進行創作,但也不同程度促進山水畫的發展
說山水畫的內在精神,中國山水畫十分強調作者的主觀因素,在山水畫創作中,作者對自然界的認識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著主導作用的,畫家應當「以情入畫」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畫上題一首詩或多一個紅戳更能增加山水畫的內在精神和蘊涵,在對客體世界有一個多側面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憑借心靈感受概括勾畫出山水形象,者便是「遷想妙得」許多優秀的山水作品所顯露出來的氣質和高雅的格調,並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飽滿的創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學修養。因此山水畫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實踐中去。

⑤ 求中國山水畫的傳統與成就的文獻綜述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向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
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覺醒便以圖案方式紀錄下來。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線刻表達著觀念性文化的內涵,定居的農耕文明起源,不僅讓人認知了工具美,亦讓人於器之上認知了形上美。藝術不但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想像,還是一種征服自然想像的象徵。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鑒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頓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與自然的關系便具有了象徵性。在幾何裝飾的手法中,對稱、運動等構成概念己明顯地運用於時空的表現之中。特別讓人感動的是《稷神祟拜圖》。在以農立國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風。而這幅圖中的禾、田、人的關系傳達了先祖對生命意義的一種素樸理解。在沉澱了人與動物、植物的自然關系認知的基礎上,社會意識又成為最為關鍵的文明起源。滄源文化的《村落圖》,用岩畫形式記述了人類對農耕定居的「家」的理解。這幅畫最有視覺趣味的是以村落為中心的道路關聯,以及押俘、趕畜、祭天、跳神等場面圍繞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這幅畫中得到有力的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就這樣拌隨著藝術的看,不斷地深化與發展。
到了秦漢時期,描繪勞動生活的場面,由鄉土而至皇權,殿堂宮室的壁畫成為時代的主流。這種以宮室喻家室的認信取向,使中國美術擺脫了原始形態。統治階級士大夫文化開始佔主導地位。士者文化實現了與鄉土文化的分離。對於山水畫而言,這一分離是深刻的。若我們認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圖》,就會被其視錯覺創意震撼。這是兩種視覺沖突的藝術:在滿足正面的平視前題下,建築物的平移重迭與傾斜重迭構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兩種不同透視法則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畫面具有了超現實的立體感。有趣的是,先賢的藝術家一開始便使用了縱橫平移重迭、視線具有深度卻不消失的重迭透視法則,而且在復合視域中能將正面與傾斜兩種透視法則藝術的沖突起來。應該說這一法則較之當今的西方立體派早了近兩千年。正如本書一再所講的,祖先的聰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白,只要我們認真地憑藉科學的雙眼走入先賢的思想,我們一定會發現經學方式能告知我們的更多更多。
這種用視覺形式沖突所構成的藝術感動,在石刻畫的《春雨圖》、畫像磚的《宅門圖》、《收獲戈射圖》等等古遠經典中可以得到更為豐富的體驗。一個十分明顯的指向是,隨著人與自然、社會的認識關系的深入,人們看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觀念為象、裝飾為用、幾何為圖的原始圖式,演化為意志為象、生活為用、境界為圖的古典圖式。這一看的歷程,認信的積淀,山水畫構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為山水畫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從個體生命的角度體驗天地宇宙的永恆,體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晉山水詩的開啟。謝靈運的意義就是在文的自覺時注重形的依託,從哲學的本體論出發,追求玄遠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國山水情懷的是陶潛。陶詩是超越玄言的哲學深刻,它沒有放棄玄言詩的宇宙本體和生命本體的體悟,並通過某種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體現這種體悟的本質和意義,把它們變成一種可觸知的東西。一個有藝術的創意,就是將親身體驗到的無形結構找到形狀。山水草木在陶詩中是真意深情,是體現中國精神的哲學,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顧凱之《洛神賦圖》局部 現今,用「確立」二字來正名山水畫的眾說是顧凱之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在這類摹本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峰、石、雲、水、樹的復雜表現。這位「發前人所未發,開後人之師承」的藝術家,第一次將山水搬上了中國美術的表現舞台,他的《畫雲台山記》可算山水畫論的開山之作。雖然文題中心是趙升捨命從師的故事,但其環境刻劃部分卻成為中國山水畫的後來觀照。
這一模板作用的確立,主要源於以下幾點:
a .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雲可成為東與西的重要觀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陽的天氣。
b . 按照東西的順序排置遠近山峰,營造一個高峻險絕的境地。
c . 中段布局主要講求取勢的「對峙」,具有相對意義。
d . 東、西、中三段山要用「緊湊性」將長卷關聯起來。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氣使之分為兩重。
顧氏的理論之所以重要,在於他提出了行雲流水的線性形狀,鳥瞰呼應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間模式。
被稱為中國第一篇山水畫論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畫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視法則:「豎畫三寸,當千刃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遠」。與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縱情丘壑的人物,他在《敘畫》中提出了「望秋雲,神飛場;臨春風,思浩盪」的怡情說,和「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說。可以講,至魏晉以降,中國山水畫的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核心認信已確立了邏輯起點,而空間視覺原則也得以邏輯的深化。

⑥ 竹類的參考文獻

摘 要:從古至今,竹類以其獨特的優勢在中國園林景觀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園林綠化植物。用實例工程闡述了竹類在中國園林景觀中的設計與應用,並對其今後在中國的發展趨勢作了客觀的分析。
關鍵字:竹類;園林;景觀設計;竹類植物;趨勢

前言

以竹造園,竹因園而茂,園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園因竹而顯,從古至今,竹類以其獨特的優勢在中國園林景觀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竹造園,不管是紛披疏落竹影的畫意;不管是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是用竹點景、框景、移景,都能組成如詩如畫的美景,且風格多種多樣。諸如竹籬夾道、竹徑通幽、竹亭閑逸、竹圃綴雅、竹園留青、竹外怡紅、竹水相依等景觀藝術,無不遍及中國園林。

1. 竹類植物與中國古代園林的發展史

1.1 萌芽階段

竹子是我國古典風格園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國的造園史從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築靈台、靈沼、靈囿」開始,可以說是最早的皇家園林。據《尚書·禹貢》「東南之美會稽之竹箭」,說明古人懂得欣賞秀麗的竹林風光更早。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興土木,為建「上林苑」從山西雲岡引種竹子到咸陽(見《拾遺記》「始皇起虛明台,窮四方之珍,得雲岡素竹」),這是竹子用於造園的最早記載。當時的種竹、建竹園大多隻限於營建狩獵場和戰略物資基地,竹子造園還處於萌芽狀態。

1.2 發展階段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園林從萌芽期進入了發展期。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動亂和宗教處世思想影響,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訪名山大川成了一時之風尚,謳歌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詩文及剛萌芽的山水畫,刺激了園林,產生了有別於皇家宮苑的「自然山水園」,竹子隨即融入了造園之中。當時的皇家園林和官宦私家園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應得到發展。《水經注》介紹北魏著名御苑「華林園」稱:「竹柏蔭於層石,綉薄叢於泉側。」《洛陽伽藍記》記錄了洛陽顯宦貴族私園「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

1.3 全盛時期

由唐代文人王維規劃的「輞川別業」中有「斤竹嶺」、「竹里館」等竹景;「壽山艮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親自參與規劃的,從宋徽宗本人所寫《艮獄記》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宮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為行都,改稱臨安,貴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宮苑、私家園林之盛不言而喻,為後來發展的江南園林起了推動作用。竹子在唐宋兩代運用較為廣泛。北宋李格非所寫《洛陽名園記》共評述了19座私園,對其中的歸仁園、董氏西園、富鄭公園、苗帥園等10座宅園作了專門的竹子景觀描述。從南宋周密《吳興園林記》也可了解到吳興的宅園「園園有竹」。竹子造園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

1.4 成熟階段

明清園林繼承了唐宋傳統,且逐漸形成地方風格,其中以宅園為代表的江南園林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園林發展的一個高峰。竹子與水體、山石、園牆建築結合及竹林景觀,是江南園林、嶺南園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滄浪亭、獅子林等蘇州六大名園及揚州個園、惠州逍遙堂等在竹子造園上運用相當成功,許多造園手法仍為今人造園所採用。明清時期刊行多冊造園技術理論書籍,有王象晉《群芳譜》、屠隆《山齋清閑供箋》、李漁《閑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響的要數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都對竹子造園作了詳盡、精闢的論述,為後人推崇、仿效。明清園林,特別是竹子園林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2. 竹類植物與現代園林的融合

中國從幾千年前的文明古國發展到今天的社會主義國家,幾經風雨,竹子一路見證。發展永不停息,追求永無止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了許多新思想和新觀點,園林領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國古典園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許多新的造園手法和造園材料應運而生,竹類植物並不因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們遺忘,相反,人們的喜竹之情是有增無減。竹類植物正以一種新的姿態亮相現代園林。

2.1 竹類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

綜觀這幾年竹類植物在園林中的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1 城市樓盤中的竹文化園林景觀
2.1.2 風景名勝區的竹海旅遊景觀
2.1.3 別墅區中竹韻主題的景觀設計
2.1.4 營造竹類專類園景觀
2.1.5 作為城市各種公園中竹林的綠化材料
2.1.6 作為城市街道兩旁的行道樹
2.1.7 通過加工成園藝製品裝飾居家環境

其中以竹類植物在城市樓盤中的竹文化園林景觀、風景名勝區的竹海旅遊景觀、別墅區中竹韻主題的景觀設計這三方面最有發展潛能。

3. 竹類植物在現代園林中的實例工程

3.1 竹類植物在城市樓盤景觀中

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是現在中國最熱門的產業之一,就目前來看還是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近年來與園林結合起來,給中國的房地產業帶來了第二次春天。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必將導致人們對高標准生活環境的追求,甚至現在有的房地產廠商打出這樣的口號:「我們不賣房子,我們只賣環境」,在城市樓盤中千方百計的營造出個性化的園林景觀環境,是房地產廠商們之間競爭的重要手段。可以說城市樓盤中的經典園林景觀現在有許多,像廣州番禺南村鎮「清華坊」樓盤中的竹文化景觀,就有著自己獨特的意韻

水木清華,坊間流芳,「清華坊」竹子景觀的設計初衷就是以竹為師,以竹為友,營造一個清幽、質朴的居家生活環境,以點帶面,用竹子特有的文化氣息來陶冶人們的情操。在整個「清華坊」園林景觀的設計中,紅竹、金竹景觀的營造是其中的一大亮點,於情處、於理處都將竹子的韻味表現的淋漓盡致。小溪蜿蜒而過,溪水潺潺而流;竹林清風斜影,竹徑百里通幽。

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說過:「可以把一幅畫掛起來,也可以收起來,但一座建築物一旦建起來,就要幾十年、幾百年站在那裡,不由分說的成了居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如此說來,宅院比其它藝術更要追求藝術的美和文化的品位」。同時我們也知道宋代詩人蘇東坡在《詠竹》中頌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從兩個不同方面來反映生活環境的來之不易,好的生活環境需要我們用心去營造,更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

喧鬧的都市生活,使得人們更加渴望有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清幽之地,在閑暇之餘,邀三五知己對酒當歌,暢所欲言,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竹類植物在城市樓盤景觀中的運用,使得許多問題迎刃而解。縱所周知,土地在城市中是十分寶貴的,在以前作設計時規劃面積小是我們遇到的一大難題,而竹類植物的成功進入,使我們可以營造出更多小而精、微而妙的園林景觀。

3.2 竹類植物在風景名勝區的竹海旅遊景觀中

我們見過藍色的海洋,可您見過綠色的海洋嗎?我不是說遠在山野的原始森林,如果說這種海洋由數萬公傾竹子組成,更難能可貴的是海洋中有無數讓人流連忘返、樂不思蜀、像珍珠一樣串連起來的景點。風景名勝區中竹海旅遊項目的開發,給中國的生態旅遊注入了新的活力。

說到竹海旅遊,最有名的當屬四川省境內的蜀南竹海,蜀南竹海位於四川省南緣、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市境內,方圓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區44公里,是國內唯一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於一體,兼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的最大原始「綠竹公園」,是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游覽勝地。

整個竹海成「之」字形,東西寬、南北狹。山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海拔600-1000.2米,境內共有大小景點134處,主要景點63處。成景區內,景觀集中區劃分為:仙寓洞景區、天皇寺景區、七彩飛瀑景區、忘憂谷景區、青龍湖景區、龍吟寺景區、迎風灣景區、虎龍坪景區。景區東西大門外還各有兩個序景區:夕佳山民俗博物館、淯江;另有竹海溫泉。景區內主要自然景觀為一潭(照影潭)、一山(茶花山)、二廊(翡翠長廊、青雲長廊)、二洞(飛泉洞、浩瀚洞)、三溪(幽溪、潦水溪、墨溪)、四瀑(七彩飛瀑、忘憂疊瀑、月亮灣瀑布、水簾洞瀑布)、四岩(擦耳岩、煙雨龍岩、普陀岩、天花岩)、五湖(青龍湖、大龍潭湖、三松湖、仙女湖、七彩湖)。蜀南竹海可謂是竹的海洋,7萬余畝翠竹覆蓋了27條峻嶺、500多座峰巒。這里生長著15屬58種竹子,除盛產常見的楠竹、水竹、慈竹外,還有紫竹、羅漢竹、人面竹、鴛鴦竹等珍稀竹種。

竹海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最熱的8月平均氣溫只有27.4攝氏度,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也不過8攝氏度,空氣相對濕度常年都在83%以上。這里不僅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我國最大的「換肺工廠」,而且也可欣賞到竹根雕、竹簧雕、竹編、竹製傢具等品種繁多、技藝精湛的竹工藝品,品嘗到竹蓀、竹筍、竹海豆花、竹熏臘肉等天然綠色食品,可謂是度假、休閑、療養的勝地。

古有松濤之說,今有竹海之觀,人的品位源於自然但總是要高於自然,對於如此迷人的旅遊勝地,我們沒有理由視而不見。據了解,廣東省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竹海旅遊風景區,為了滿足遊客的要求,廣州富韻竹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正在策劃建設以中國竹文化為主題的竹海旅遊項目,面積達千畝,預計投資一千五百萬。而在全國的其它省份和地區,類似的項目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3.3 竹類植物在別墅區以竹韻為主題的景觀中

近年來,私家別墅在中國異軍突起,發展迅猛,這其中少不了園林景觀的一份功勞,搶手的別墅區往往是那些園林景觀搞的非常經典的地方。好的園林作品,重在設計,而設計的關鍵是立意有韻味,設計材料有品位。正所謂「意在筆先,意韻同行」。竹子,這種平凡但卻脫俗的園林設計材料,正越來越被人們所喜愛。

以竹韻為主題對別墅區進行園林景觀的營造,效果甚佳,倍受人們的推崇。廣州竹韻山莊別墅區的竹韻景觀園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竹韻山莊以竹韻主題「日出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聲,雨來有清韻」為始終,營造出了一番別具風格的城中異景。

在竹韻山莊中心廣場的進口,布置了一個高4米,長6米的石景,上面刻有一個大的「韻」字,「竹」字以身旁的金絲慈竹喻示出來。金絲慈竹項端竹葉細長,下垂如釣絲狀,葉形披針狀,先端漸尖,基部收縮成圓形,竹桿瑰麗具黃色條紋,飄逸灑脫,瑰麗多姿,猶如團花簇錦,美不勝收。綠黃色的竹稈在陽光的哺育下,閃閃生輝,竹稈中間的金線條紋畫龍點睛,燦爛耀眼,整叢竹子猶如鶴立雞群,表現出竹子篷勃向上,虛心有節的高尚品質,和雕刻在石景上的韻字互相烘托。石景前面分別用觀音竹球、佛肚竹球、一米高方竹進行點綴,宣染竹子的氣氛,營造石景的生態景觀;石景背後用玉韻竹、黃金間碧玉竹及佛肚竹的竹葉來襯托「竹韻」的內涵,讓茂盛的竹葉來表示竹子的韻味;周邊是在小佛肚竹環抱下的紫美人竹,竹以黑為美,紫色柔和發光,竹枝修長,竹葉飄灑,雍容高貴的紫美人竹在小佛肚竹的襯托下,顯示高昂的氣勢,有溫馨的觀感,讓背後高大參天的大樹暗然失色,把「竹韻」表達得淋漓盡致。

4. 總結

綠竹櫛風沐雨,心有靈犀。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聲,雨滌有清韻,霜凝有清光,雪染有清趣。以竹為友,以竹為師,會使人悟天地之正氣,育崇高之美德,激人生之理想。竹類植物正符合造園要求自然、純朴的潮流,是古往今來園林中很好的綠化植物。從這些年來竹類植物在中國園林中的運用來看,在城市樓盤竹文化景觀中的應用、在風景名勝區竹海旅遊景觀中的應用、在別墅區以竹韻為主題景觀中的應用是竹類植物今後在中國園林景觀中應用的總趨勢。

5. 結束語

事實勝於雄辯,竹類植物正以其颯爽的英姿向前大步邁進,我們相信,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中國歷史前進的腳步,也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竹類植物在中國園林歷史中永恆的延伸!

參考文獻:黃盛林《竹資源開發利用技術與竹產業發展策略》 銀聲音響出版社

⑦ 中國古代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異同

1、畫畫主體不同

中國古代山水畫是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

西方風景畫是以風景為題材的繪畫。

2、代表人物不同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代表有展子虔、王維等。

西方風景畫的代表有戈延、雷斯達爾、康斯特布爾等。

3、技法要點不同

山水畫是由風景到作品,從創作到欣賞都有著引人入勝和移情於景的特點,沒有作者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的體驗就沒有讀者身臨其境的,體味和感受,作為山水畫家應具備導游的精神,引領觀者一起瀏覽其間,體察其中,為之怡情,為之陶冶,達到情緒的放鬆,心靈的正合。

西方風景畫的空間距離的表現方法是根據形體的透視原理和空氣色彩的透視變化,表現景物之間的遠近層次關系。還可以利用主次、濃淡和虛實加強空間感,在表現手法上有意識地將主要與次要、虛與實結合起來處理。

⑧ 中國山水畫解讀方面書籍。。。。

高居翰的一系列論著。三聯出版社出版的

⑨ 中國畫意境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中國畫從形式上區分,大致可以歸納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大類。其中工筆畫的產牛源遠流長,並有過輝煌的成就。1972午春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元前206—公元25年)墓中發現的漢代帛畫,就顯示出工筆畫的高超水平。在唐代(公元618—907午)以前,工筆畫可以說足中國繪畫的主體。至宋代(公元960—1279午)工筆畫和寫意畫雖然並重,但工筆畫仍然佔有一定的優勢。只是到了元(公元1271—1368午)、明(公元1368—1644年)時期,某些文人畫家崇尚寫意手法,提倡水墨畫而致使工筆畫口趨衰微。然而發展到了近現代,人們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革新中國畫之後, 工筆畫才逐漸有了轉機,不過中國工筆畫藝術真正得到復興還是在現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 國家重視民族藝術,提出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創作方針, 中國畫也隨著整個文藝事業的發展進入了—個新的發展時期。不少畫家在傳統中國畫以及年畫、連環畫、壁畫等領域中,廣泛地採用廠工筆畫技法,在實踐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出現了如《考考媽媽》(姜燕作)、《西廂記》(王叔暉作)、《大鬧天宮》(劉繼鹵作)、《同歡共樂》(劉文西作)、《玉蘭黃鸝》(於非間作)等優秀作品。不過由於畫壇積習甚深,致使工筆畫這一畫種尚未達到人們應有的重視程度。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地才真正迎來了藝術的春天。這時工筆畫藝術才得以顯現出其蓬勃的生機。當今的工筆畫創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既有反映古歷史題材或貼近現實生活內容的人物畫, 又有意境清新、別開牛面的山水畫以及牛機盎然、栩栩動人的花鳥畫;畫家們在藝術和技法的運用上也爭相展示各自的特色, 並皆有所創新。更為可貴的足,畫家們在實踐與創新的過程之中,越來越發現工筆畫藝術及其技法有著極大的潛能,其表現力之強、適應性之廣,使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也必然會有無限廣闊的前途。
藝術反映時代, 當今的工筆畫藝術足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加以創造和革新的,它融進了新的內容和形式,在整體上真正展現出了時代的風采和面貌。這本畫冊正足反映這轉變發展時期工筆畫的藝術風貌。

中國畫構圖的特點 1.散點透視 2.平面布置 3.隨「意」組合 4.詩書畫印 5.立軸、長卷、扇面、...

構圖,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現代繪畫中稱為構成,新老觀念雖有不同,但基本含義還是共通的。人生活在時間與空間之中,現實世界的時間是流逝的、無限的,空間是三維立體的,無邊無界的;而人的創造物——繪畫,就時間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間而言是二維平面的,有邊界的。這兩者是如此地截然不同,卻又有著最密切的對應聯系。所謂構圖,就是將無限的立體結構轉換成有限的平面結構。這種轉換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創造過程。尤其是現代繪畫,這種轉換以純粹創造的外表顯示出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聯系就更為抽象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