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發表sci論文厲害嗎
⑴ 普通研究生發一篇SCI論文容易嗎
發sci都是不容易的,除非你的文章質量過硬
⑵ 醫學生發SCI論文難度有多大
根據學術堂的了解,SCI論文作為進行國際科學交流的重要方式,其發表量的多少和被引用率的高低,成為國際上通用的評價基礎研究成果水平標准,也是招聘、提升、考核、評獎的重要指標。
不過,要想成功發表一篇高質量的SCI論文並不容易,這一點想必大部分作者都深有體會。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發表一篇好的SCI論文為什麼這么難?
一方面,撰寫論文並不比做實驗容易。我們經常發現,在大學里,有些碩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導師交給的實驗任務似乎還可以,可要完成論文寫作就不那麼順當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生認為,寫論文比做實驗還難。要想讓他們寫出一篇高水平論文是十分不易的,特別是要用英文寫出符合要求的SCI論文,這對於很多研究生,乃至專家、教授來說,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盡管現在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都有十年左右或十年以上的英語學習經歷,但有效的書面學術英文表達往往還是制約論文寫作水平的瓶頸。
SCI論文寫作如此之艱難,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科研人員不得不從本來就不寬裕的科研基金中找出專款,聘用有論文寫作專長的人專門負責進行論文潤色、論文翻譯、論文修改等方面的學術服務。
另一方面,發表SCI論文也是困難重重。對於大部分科研者而言,撰寫SCI論文的過程已經夠辛苦,但發表論文的過程也同樣不容易,甚至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打擊,首先一個是投稿錄用率很低,因為全世界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數很多,要發表研究論文的人也很多,期刊收到的稿件數量遠超過其能夠錄用的數量,SCI核心期刊尤其如此,可能有些稿件在期刊編輯的預審中就被退稿了。
SCI期刊用稿率較低,或者說他們的拒稿率較高,有稿件質量上的原因,比如缺乏原創性等,而更多情況是激烈競爭造成的,期刊只能在有限的版面內擇優錄用稿件。一般來說,初投稿者的稿件是很難一次命中的,這可能是投稿者因經驗不足而沒有選對期刊造成的,也可能是期刊編輯對投稿人不了解、用稿十分謹慎造成的。比如有時候,作者所在單位名不見經傳也會增加論文錄用難度,這是因為審稿人可能對作者的研究條件以及數據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
此外,發表SCI論文周期長,這對於許多被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發表論文的國內作者也是一個令人焦慮問題。一般情況下,SCI論文從投稿、審稿、修改、定稿,到辦理版權轉讓手續、校核樣稿,到正式發衣,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時間,常常在一年以上才能完成整個周期。而我們國內學術管理機構常常年底「算賬」,到時「兌現」不了論文,就很「難看」。
總的來說,從科學研究到論文發表、產生影響是一個價值提煉的過程。我們所做的研究並不都是有效的,可能只有一部分是有效的,也就是說取得效果的研究並不是都值得寫成報告或論文,值得寫出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
而且就算是論文可以成功發表,但其研究成果是否有人關注、值得一讀,還要打個折扣。所以說,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要想發表一篇好的SCI論文,並獲得讀者的認可,成為公認的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科學家,是難關重重的。
⑶ 碩士研究生發表sci論文有什麼好處
發表SCI論文除了晉升職稱;1.臨床醫生在發現新的未知疾病時,可以通過醫學專論文很直觀地展示屬出來,這也是專家學者在學術交流時一條很便捷的橋梁,載體;2.不僅能磨練自己的意志也可以加深自己對醫學工作的認知;3.一篇優秀的醫學論文可以作為一張名片把作者介紹出去,對作者有一個中肯的評價,就是對醫生工作的高度贊揚。
⑷ 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SCI是頂尖期刊,SCI論文在國內應該是最不好發表的。
發表一篇SCI能保證畢業,發表兩篇能保證找到工作,發表三篇保證找到好工作。所以對於博士而言,如果能發表5篇以上的話,而且其中還有一篇頂級期刊,那麼在就業層面基本上是任何一個高校或研究院所都搶著要的狀態。
所以說,如果能發表5篇以上,就足夠讓一名博士拿5個博士學位,同時還能找到一個非常理想的工作崗位。
印刷版、光碟版從全球數萬種期刊中選出3300種科技期刊,涉及基礎科學的100餘個領域。每年報道60餘萬篇最新文獻,涉及引文900萬條。進入SCI這一刊物的論文即為SCI論文。
⑸ 發表SCI論文230篇,算不算厲害
SCI收錄的雜志有影響因子的區別,一般影響因子越高的雜志越權威,不過也有研究領域的差異,比如在化學合成領域可能影響因子IF4-5就算比較高了,心血管領域的可以高到10以上,甚至100以上。所以SCI論文的質量要從發表論文所收錄的雜志的權威性來衡量。
但能發230篇SCI的,起碼可以說明他在某一方面的研究已經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可能有一個比較強大的研究團隊。
⑹ SCI論文很難嗎
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在還沒有發英文的文章前,總覺得寫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艱難萬分,再加上道聽途說,聽那些有經驗的人說審稿周期多長啦,審稿意見多難回答啊,整個過程多麼復雜啊,所以對發英文SCI文章總是有一種恐懼感。有一段時間都心裡安慰自己,這輩子就發發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結果好,中文的照樣可以引起別人的關注。再後來,身在國外,不得不用英文寫文章,一段時間下來才發現,其實發英文文章不難,完全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以下是在下的分析: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國、美國出版的)都是被SCI收錄的,這個要比入選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時候,基本上是不用考慮所選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錄的。只要是經常看的文獻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在國內,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層次上高一點。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錄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給收錄的非常少。那麼換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響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別,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別。 SCI一共收錄3700多種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領域劃分的話,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幾十個個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領域的文章,適合投稿的期刊的數量更多。反觀中文的期刊,每一個領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個的樣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數量受限,於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單位都有發文章的要求。在這種科研人員數量眾多,一流期刊數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錄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還不如主動出擊,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寫英文的文章剛開始的時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換來的將是更寬廣的道路。在審稿周期上,綜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審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當然,這里比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國內一二流期刊的比較。國內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費為生。對文章的質量控制不嚴格,編輯覺得差不多的文章就錄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這樣的審稿周期確實很短。但是國內一流期刊的審稿周期都比較長,主要也是因為學術能力強的學者通常都兼帶一些行政職務,平時都比較忙,審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較久一點。在審稿意見上,國外的審稿意見的確是要更加專業一些,要更難回答一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這何嘗不是一個提高自己能力的一個好機會。一個一針見血的意見要比那種籠統的審稿意見好多了。而且國外期刊的審稿意見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同行相輕的惡意評價。
⑺ 被sci ei收錄的論文都很牛逼嗎
一般來來說SCI(科學引文索自引)、EI(美國工程索引)收錄的都是影響力比較高的期刊雜志的文章,在國內被用來衡量一個科學工作者研究成果或評職稱時,其研究或者說論文成果的優劣,SCI要比EI好一些,當然,兩個資料庫有重復收錄。並且SCI刊都有影響因子,影響因子越高,被其他人引用的次數就越多,其影響力也越大。
不得不提的是,國內也有很多質量比較好的中文刊,但是,由於語言的限制,只在國內被引用參考,在國際上影響力不大。
⑻ sci論文發表難度有多大
發表SCI論文不僅要求科研搞得好,而且必須還得有一個好的英語功底,在國內是最不容易發表的期刊。
SCI論文本身來說,我國科研工作者大多面臨英語能力匱乏的缺陷,尤其對於年齡大和專業性強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內容不是問題,英語往往成為了制約的瓶頸。
(8)研一發表sci論文厲害嗎擴展閱讀:
SCI選錄刊物的依據是文獻分析法,即美國情報學家加費爾德提出的科學引文分析法。該分析法以期刊論文被引用的頻次作為評價指標,被引頻次越高,則該期刊影響越大。
在一定時期(通常是前兩年)內,某一刊物發表的論文,被已經進入SCI刊物的論文所引用的總次數,除以該刊物這一時期內的論文總數,即為該刊物的影響因子。一般來說每一年的6月份公布影響因子,影響因子並不是該年度,而是上一年度的影響因子!
⑼ 想問下發表SCI論文有多難
在參加職稱參聘時,對參聘人員的各種環境進行量化,其中發表論文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內。參評人員容總的評價分數為100分,其中發表論文最高為10分(各個專業的最高分數不同)。 有關規定: (1)所有論文應為任現職以來所撰寫並發表或交流的本專業或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