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強度投稿
① 機械強度排名,機械強度投稿,機械強度怎麼樣
機械強度分為抗壓強度、抗折強度、抗拉強度。 抗壓強度(compressive strength)代號σbc,指外力是壓力時的強度極限 抗折強度指材料單位面積承受彎矩時的極限折斷應力 單位為N/mm2(MPa)
② 機械強度投稿好中嗎
看你是哪一本期刊了
③ 如何進行激光打標機焦距調整
目前的激光打標機焦距調節的方法不外乎諧振腔升降和工作台升降兩種。
目前的主流是工作台升降,其機械的原理是工作台平面四角由四根光圓支撐,中間位一根絲桿;工作台底座上有4個導套,中間有一套螺母機構,該螺母通過一對傘齒輪轉向90度傳遞,在工作台前部有一個手柄旋轉,調節工作台高度。該機構從原理上說比較復雜,零件多,尤其四個光圓和導套與絲桿之間由於加工精度的問題,容易造成在升降過程中不順暢,工作台平面邊升降邊扭擺。更關鍵的是,這樣的機構機械強度非常差,對於重型的工件並不適應,長期使用會造成激光打標機工作台平面扭轉。
深圳艾迪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汲取十多年來在激光打標機產業中的經驗和教訓在2010年推出了第一款諧振腔升降實現焦距調節的AS-CO2-GT30E()型二氧化碳激光打標機。諧振腔升降式焦距調節,由於諧振腔的重量是機器設計時確定的,並不隨激光加工中的工件不同而改變。此外由於諧振腔的截面積小,適合採用Ω型直線導軌和直線軸承,大大提高了運動的穩定性,整套機構零件少,機械原理簡單。由於採用了諧振腔升降的方式,該款機器特別適合於配備在流水線上使用。(end)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投稿) (2012-11-2)
④ 電的發展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發電魚會發出電擊。根據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
1832年法國人皮克西製造出世界第一台試驗性發電機。1850年英國斯旺用紙碳製成燈絲泡問世。1866年德國西門子制出可應用的發電機。
1879年10月21日,美國愛迪生(和英國約塞夫·斯旺)都研究碳質燈絲電燈泡。愛迪生經千餘次的試驗用碳素燈絲的白熾燈泡得到了實際應用,故稱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傑克·基爾比於1958年和羅伯特·諾伊斯於1959年分別獨立發明集成電路。現今,大量晶體管、二極體、電阻器、電容器等等電子原件都可以被裝配在單獨的集成電路里。
電真正的應用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直到20世紀21世紀才真正的走入平常百姓家。
(4)機械強度投稿擴展閱讀
起電現象
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式使得物體帶上電荷的物理現象。摩擦起電的步驟,是使用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相互摩擦,使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發生轉移,摩擦起電後兩絕緣體必帶等量異性電。
靜電吸附,是當帶靜電的物體靠近微小的不帶靜電的物體時,微小物體表面的自由電荷發生轉移,感應出與帶靜電物體相反的電性,而被吸引貼附於帶靜電物體上。利用靜電吸引輕小物體的原理,可以達到吸附工業粉塵的效果。
靜電感應,是指導體中的電荷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在導體中重新分布的現象,由英國科學家約翰·坎通和瑞典科學家約翰·卡爾·維爾克分別在1753年和1762年發現。
靜電屏蔽,是指對於一個接地的空腔導體,外接電場不會影響腔內的物體,腔內帶電體的電場也不會影響腔外的物體。
靜電屏蔽的應用很廣泛,例如電子儀器外的金屬網罩、電纜外層包裹的金屬皮等都是用於防止外部電場對內部的影響。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電場是交變電場,則靜電屏蔽的條件不再成立,另見電磁屏蔽。
⑤ 我國省級刊物及學報有哪些,投稿信箱是什麼
發表論文的話一般看期刊類別,按高級等級分為1類,2類到5類。一般發表在3類以上就不錯了。像這樣的期刊很多,我僅就三類的列出來,當然只是自然科學版的,(社科版的如果需要再說):
ISTP收錄、國外刊物,自然科學進展,天津大學學報(原名為: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原名為:中南工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理工大學學報,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工業大學學報,西北工業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方交通大學學報,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陝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太原理工大學學報,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空軍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海軍工程大學學報,吉林工業大學學報.工學版,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上海理工大學學報,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甘肅工業大學學報(改名為:蘭州理工大學學報),桂林工學院學報,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四川大學學報(工學科學版),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高技術通訊,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海大學學報,中國科學基金,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湖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山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應用科學學報,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南昌大學學報(理學版),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版),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湘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應用數學和力學,應用概率統計,工程數學學報,運籌學學報,數學的實踐與認識,高校應用數學學報A輯,應用數學,數學雜志,生物數學學報,數學研究與評論,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固體力學學報,力學與實踐,應用力學學報,實驗力學,力學季刊,模糊系統與數學,系統工程,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系統科學與數學,量子光學學報,高能物理與核物理,強激光與粒子束,物理,工程熱物理學報,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量子電子學報,液晶與顯示,波譜學雜志,應用聲學,計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評論,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紅外與毫米波學報,高壓物理學報,低溫與超導,低溫物理學報,聲學技術,質譜學報,雜訊與振動控制,光子學報,光譜學與光譜分析,環境化學,分析試驗室,化學通報,色譜,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學報,物理化學學報,催化學報,燃料化學學報,電化學,有機化學,分析測試學報,化學試劑,無機化學學報,煤炭轉化,化學研究與應用,結構化學,生物多樣性,昆蟲學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動物學研究,遺傳,水生生物學報,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獸類學報,人類學學報,植物生理學通訊,實驗生物學報,植物學通報,植物研究 ,菌物系統(改名為:菌物學報),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微生物學通報,武漢植物學研究,西北植物學報,廣西植物,生命的化學,植物分類學報,動物學雜志,雲南植物研究,昆蟲分類學報 ,植物生理學報,四川動物,動物分類學報,新型炭材料,復合材料學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玻璃鋼/復合材料,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材料導報,稀土,材料熱處理學報,材料工程,材料科學與工藝,稀有金屬,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宇航材料工藝,材料保護,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材料,耐火材料,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煤炭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湘潭礦業學院學報,中國鎢業 ,煤田地質與勘探,金屬礦山,礦山機械,煤炭科學技術,鈾礦冶,煤礦自動化,礦業研究與開發,理化檢驗——化學分冊,鋼鐵,粉末冶金工業,北京科技大學學報,鋼鐵研究學報,礦冶工程,硬質合金,冶金自動化,冶金能源,鐵合金,焊接學報,特種鑄造及有色金屬,機械科學與技術,鑄造,機械設計,金屬熱處理,機械傳動,振動與沖擊,無損檢測,製造技術與機床,真空,機械設計與研究,機械強度,感測技術學報,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光學技術,金剛石與磨料磨具工程,潤滑與密封,液壓與氣動,鑄造技術,工具技術,低溫工程,繼電器,熱加工工藝,機床與液壓,流體機械,機械設計與製造,鍛壓技術,模具工業,壓力容器,變壓器,焊接,起重運輸機械,軸承,工程機械,儀表技術與感測器,內燃機學報,電網技術,電池,電力自動化設備,微特電機,華北電力大學學報,中國電力,動力工程,電力電子技術,電氣傳動,高電壓技術,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燃燒科學與技術,微電機,水力發電學報,電氣自動化,高壓電器,電機與控制學報,車用發電機,中小型電機,熱能動力工程,低壓電器,電工技術雜志,汽輪機技術,水力發電,大電機技術,機器人,製造業自動化,光電子•激光,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電子科技大學學報,電波科學學報,探測與控制學報,激光雜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信號處理,壓電與聲光,應用激光,電子技術應用 ,數據採集與處理,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紅外技術,光電工程,電子元件與材料,光通信技術,微波學報,彈箭與制導學報,激光技術,現代雷達,紅外與激光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動化學報,半導體技術,半導體光電,通信技術,微電子學,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管理版),微電子學與計算機,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計算機應用,中文信息學報,計算機與應用化學,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計算機工程與應用,計算機應用研究,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計算機工程與設計,計算機工程,微型機與應用,計算機應用與軟體,中國塑料,塑料工業,合成樹脂及塑料,塑料,現代化工,膜科學與技術,合成纖維,合成纖維工業,化學工程,天然氣化工.C1.化學與化工,硅酸鹽通報,無機鹽工業,合成橡膠工業,日用化學工業,塗料工業,過程工程學報,林產工業,農葯,中國醫葯工業雜志,北京化工大學學報,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橡膠工業,離子交換與吸附,海湖鹽與化工,中國陶瓷,棉紡織技術,中國糧油學報,食品科學,印染,製冷學報,中國造紙,中國乳品工業,中國油脂,紡織學報,中國皮革,糧食與飼料工業,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絲綢,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釀酒技術,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城市規劃匯刊,建築結構,給水排水,暖通空調,工業建築,工程勘察,建築科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建築機械,施工技術,建築技術,四川建築科學研究,築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水處理技術,應用生態學報,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化工環保,環境科學研究,生態學雜志,工業水處理,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資源科學,海洋環境科學,環境科學與技術,農業環境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環境工程,環境與健康雜志,環境污染與防治,中國環境監測,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西北地震學報,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學進展,地球科學,地學前緣,地球化學,第四紀研究,地球學報,地球科學進展,古生物學報,中國沙漠,地質科技情報,地質與勘探,現代地質,成都理工學院學報,高校地質學報,地層學雜志,礦物岩石,岩石礦物學雜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國岩溶,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乾旱區地理,冰川凍土,地理學與國土研究,山地學報,地理科學進展,大地構造與成礦學,乾旱區研究,中國新葯與臨床雜志,中國葯理學通報,中國葯理學與毒理學雜志,中國新葯雜志,中國抗生素雜志,中國葯房,中國醫院葯學雜志,中國臨床葯理學雜志,沈陽葯科大學學報,中國葯科大學學報,華西葯學雜志
⑥ 科學手抄報
「電」一詞在西方是從希臘文琥珀一詞轉意而來的,在中國則是從雷閃現象中引出來的。自從18世紀中葉以來,對電的研究逐漸蓬勃開展。它的每項重大發現都引起廣泛的實用研究,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現今,無論人類生活、科學技術活動以及物質生產活動都已離不開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些帶有專門知識的研究內容逐漸獨立,形成專門的學科,如電子學、電工學等。電學又可稱為電磁學,是物理學中頗具重要意義的基礎學科。
電學的基本內容
電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靜電、靜磁、電磁場、電路、電磁效應和電磁測量。
靜電學是研究靜止電荷產生電場及電場對電荷作用規律的學科。電荷只有兩種,稱為正電和負電。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電荷遵從電荷守恆定律。電荷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任何物理過程中電荷的代數和保持不變。所謂帶電,不過是正負電荷的分離或轉移;所謂電荷消失,不過是正負電荷的中和。
靜止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符合庫侖定律:在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作用力的大小與它們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著它們之間的聯線,同號電荷相斥,異號電荷相吸。
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是通過電荷產生的電場相互作用的。電荷產生的電場用電場強度(簡稱場強)來描述。空間某一點的電場強度用正的單位試探電荷在該點所受的電場力來定義,電場強度遵從場強疊加原理。
通常的物質,按其導電性能的不同可分兩種情況:導體和絕緣體。導體體內存在可運動的自由電荷;絕緣體又稱為電介質,體內只有束縛電荷。
在電場的作用下,導體內的自由電荷將產生移動。當導體的成分和溫度均勻時,達到靜電平衡的條件是導體內部的電場強度處處等於零。根據這一條件,可導出導體靜電平衡的若乾性質。
靜磁學是研究電流穩恆時產生磁場以及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學科。
電荷的定向流動形成電流。電流之間存在磁的相互作用,這種磁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傳遞的,即電流在其周圍的空間產生磁場,磁場對放置其中的電流施以作用力。電流產生的磁場用磁感應強度描述。
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了電磁場普遍遵從的規律。它同物質的介質方程、洛侖茲力公式以及電荷守恆定律結合起來,原則上可以解決各種宏觀電動力學問題。
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導出的一個重要結果是存在電磁波,變化的電磁場以電磁波的形式傳播,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這也說明光也是電磁波的一種。
電路 包括直流電路和交流電路的研究,是電學的組成部分。直流電路研究電流穩恆條件下的電路定律和性質;交流電路研究電流周期性變化條件下的電路定律和性質。
直流電路由導體(或導線)連結而成,導體有一定的電阻。穩恆條件下電流不隨時間變化,電場亦不隨時間變化。
根據穩恆時電場的性質、導電基本規律和電動勢概念,可導出直流電路的各個實用定律:歐姆定律、基爾霍夫電路定律,以及一些解決復雜電路的有效而簡便的定理:等效電源定理、疊加定理、倒易定理、對偶定理等,這些實用定律和定理構成電路計算的理論基礎。
存在電磁感應和位移電流,存在電磁波。
電磁效應 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比如:
電致伸縮、壓電效應(機械壓力在電介質晶體上產生的電性和電極性)和逆壓電效應、塞貝克效應、珀耳帖效應(兩種不同金屬或半導體接頭處,當電流沿某個方向通過時放出熱量,而電流反向時則吸收熱量)、湯姆孫效應(一金屬導體或半導體中維持溫度梯度,當電流沿某方向通過時放出熱量,而電流反向時則吸收熱量)、熱敏電阻(半導體材料中電阻隨溫度靈敏變化)、光敏電阻(半導體材料中電阻隨光照靈敏變化)、光生伏打效應(半導體材料因光照產生電位差),等等。
對於各種電效應的研究有助於了解物質的結構以及物質中發生的基本過程,此外在技術上,它們也是實現能量轉換和非電量電測法的基礎。
電磁測量也是電學的組成部分。測量技術的發展與學科的理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理論的發展推動了測量技術的改進;測量技術的改善在新的基礎上驗證理論,並促成新理論的發現。
電磁測量包括所有電磁學量的測量,以及有關的其他量(交流電的頻率、相角等)的測量。利用電磁學原理已經設計製作出各種專用儀表(安培計,伏特計、歐姆計、磁場計等)和測量電路,它們可滿足對各種電磁學量的測量。
電磁測量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非電量(長度、速度、形變、力、溫度、光強、成分等)的電測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電磁量與非電量相互聯系的某種效應,將非電量的測量轉換為電磁量的測量。由於電測量有一系列優點:准確度高、量程寬、慣量小、操作簡便,並可遠距離遙測和實現測量技術自動化,非電量的電測量正在不斷發展。
其它電學分支學科
磁學、電學、電動力學
其它物理學分支學科
物理學概覽、力學、熱學、光學、聲學、電磁學、核物理學、固體物理學
電學發展史
1.公元前的琥珀和磁石
希臘七賢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學家。公元前600年前後,泰勒斯看到當明的希臘人通過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用磁錢礦石吸引鐵片的現象,曾對其原因進行過一番思考。據說他的解釋是:「萬物皆有靈。磁吸鐵,故磁有靈。」這里所說的「磁」就是磁鐵礦石。
希臘人把琥珀叫做「elektron」(與英文「電」同音)。他們從波羅的海沿岸進口琥珀,用來製作手鐲和首飾。當時的寶石商們也知道摩擦琥珀能吸引羽毛,不過他們認為那是神靈或者魔力的作用。
在東方,中國人民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就已經具有天然的磁石知識。據《呂氏春秋》一書記載,中國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就已經有的指南針,他們在古代就已經用磁針來辨別方向了。
2.磁,靜電
通常所說的摩擦起電,在公元前人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現象。很長時間里,關於這一種現象的認識並沒有進展。
而羅盤則在13世經就已經在航海中得到了應用。那時的羅盤是把加工成針形的磁鐵礦石放在秸稈里,使之能浮在水面上。到了14世紀初,又製成了用繩子把磁針吊起來的航海羅盤。
這種羅盤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及1519年麥哲倫發現環繞地球一周的航線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磁,靜電與吉爾伯特
英國人吉爾伯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御醫,他在當醫生的同時,也對磁進行了研究。他總結了多年來關於磁的實驗結果,於1600年出了一本取名為《論磁學》的書。書中指出地球本身就是一塊大磁石,並且闡述了羅盤的磁傾角問題。
吉爾伯特還研究了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的現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琥珀上,而且存在於硫磺,毛皮,陶瓷,火漆,紙,絲綢,金屬,橡膠等是摩擦起電物質系列。把這個系列中的兩種物質相互摩擦,系列中排在前面的物質將帶正電,排在後面的物質將帶負電。
那時候,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思考,而他主張真正的研究應該以實驗為基礎,他提出這種主張並付諸實踐,在這點上,可以說吉爾伯特是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開創者。
(2)雷和靜電
在公元前的中國,打雷被認為是神的行為。說是有五位司雷電的神仙,其長者稱為雷祖,雷祖之下是雷公和電母。打雷就是雷公在天上敲大鼓,閃電就是電母用兩面鏡子把光射向下界。
到了亞里斯多德時代就已經比較科學了。認為雷的發生是由於大地上的水蒸氣上升,形成雷雨雲,雷雨雲遇到冷空氣凝縮而變成雷雨,同時伴隨出現強光。
認為雷是靜電而產生的是英國人沃爾,那是1708年的事。1748年,富蘭克林基於同樣的認識設計了避雷針。
能不能用什麼辦法把這種靜電收集起來?這個問題很多科學家都考慮過。1746年,萊頓大學教授繆森布魯克發明了一種存貯靜電的瓶子,這就是後來很有名的「萊頓瓶」。
繆森布魯克本來想像往瓶子里裝水那樣把電裝進瓶子里,他首先在瓶子里灌上水,然後用一根金屬絲把摩擦玻璃棒能到水裡。就在他的手接觸到瓶子和棒的一瞬間,他被重重地「電擊」了一下。據說他曾這樣說過:「就算是國王命令,我也不想再做這種可怕的實驗了」。
富蘭克林聯想到往萊頓瓶里蓄電的事,於1752年6月做了一個把風箏放到雷雨雲里去的實驗。其結果,發現了雷雨雲有時帶正電有時帶負電的現象。這個風箏實驗很有名,許多科學家都很感興趣,也跟著做。1753年7月,俄羅斯科學家利赫曼在實驗中不幸遭電擊身亡。
通過用各種金屬進行實驗,義大利帕維亞大學教授伏打證明了鋅,鉛,錫,鐵,銅,銀,金,石墨是個金屬電壓系列,當這個系列中的兩種金屬相互接觸時,系列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帶正電,排在後面的金屬帶負電。他把銅和鋅做為兩個電極置於稀硫酸中,從而發明了伏打電池。電壓的單位「伏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紀初,正是法國大革命後進入拿破崙時代。拿破崙從義大利歸來,在1801年把伏打召到巴黎,讓他做電實驗,伏打也因此獲得了拿破崙授予的金質獎章和萊吉諾-多諾爾勛章。
(3)伏打電池的利用與電磁學的發展
伏打電池發明之後,各國利用這種電池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和研究。德國進行了電解水的研究,英國化學家戴維把2000個伏打電池連在一起,進行了電弧放電實驗。戴維的實驗是在正負電極上安裝木炭,通過調整電極間距離使之產生放電而發出強光,這就是電用於照明的開始。
1820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奧斯特在一篇論文中公布了他的一個發現:在與伏打電池連接了的導線旁邊放一個磁針,磁針馬上就發生偏轉。
俄羅斯的西林格讀了這篇論文,他把線圈和磁針組合在一起,發明了電報機(1831年),這可說是電報的開始。
其後,法國的安培發現了關於電流周圍產生的磁場方向問題的安培定律(1820年),法拉第發現了劃時代的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電磁學得到了飛速發展。
另一方面,關於電路的研究也在發展。歐姆發現了關於電阻的歐姆定律(1826年),基爾霍夫發現了關於電路網路的定律(1849年),從而確立了電工學。
3.有線通信的歷史
有人說科學技術是由於軍事方面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歷史事實根據。
英國害怕拿破崙進攻,曾用桁架式通信機向自己的部隊進報法國軍隊的動向。瑞典,德國,俄羅斯等國家也以軍事為目的,架設了由這類通信機組成的通信網,據說都曾投入了龐大的預算。
將這種通信機改造成電通信方式的構想大概就是有線通信的開始。
(2)莫爾斯電報機
1837年,莫爾斯電報機在美國研製成功,發明人就是以莫爾斯電碼而聞名的莫爾斯。莫爾斯電碼是一種以點,劃來編碼的信號。
莫爾斯本來是想當一名畫家,他為此在倫敦留學。1815年,他在回美國的船上聽了波士頓大學教授傑克遜關於電報的一席談話,萌發了莫爾斯電碼和電報機的構想。為了鋪設電報線,莫爾斯成立了電磁-電報公司,並於1846年在紐約-波士頓,費城-匹茲堡,多倫多-布法羅-紐約之間開通了電報業務。
莫爾斯的事業獲得了極大成功,於是就在美國各地創辦電報公司,電報業務逐漸擴大起來。
1846年,莫爾斯電報機裝上了音響收報機,使用也更加方便。
(3)電話和交換機
1876年2月14日,美國的兩位發明家貝爾和格雷分別遞交了電話機專利的申請,貝爾的申請書比格雷的申請書早兩個小時到達,因而貝爾得到了專利權。
1878年,貝爾成立了電話公司,製造電話機,全力發展電話事業。
從發展電話業務開始,交換機就擔負著重要的任務。1877年前後的交換機稱為傳票式交換機,話務員收到通話請求,很把傳票交給另一位話務員。
其後,經過反復改進,開發出了框圖式交換機,進而又開發出了自動交換方式(1879年)。
1891年,史端喬式自動交換機研製成功。至此,自動交換的願望就算實現了。之後研究仍在繼續,又經過了幾個階段才達到現在的電子交換機。
(4)海底通信電纜
陸上通信網日漸完備,人們開始考慮在海底敷設通信電纜來實現跨海國家之間的通信。1840年前後,惠斯通就已經考慮到了海底電纜的問題。
海底電纜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電纜的機械強度,絕緣及敷設方法都陸上電纜不同。
1845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報公司成立,開始了從英國到加拿大並跨過多佛爾海峽到達法國的海底電纜敷設工程。
海底電纜敷設中碰到了電纜斷裂等大難題,但敷設誨底電纜是時代的要求,各國都為此投稿了力量。
1851年,最早的加來-多佛爾海底電纜敷設完畢,成功地實現了通信。以此為契機,歐洲周邊和美洲東部周邊也敷設了許多電纜。
現在,世界上的大海里遍布著電纜,供通信使用。
4.無線通信的歷史
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的信息都能顯示在電視機上,這種方便是電波帶給我們的。
最早的電波實驗是德國的赫茲在1888年進行的。通過實驗,赫茲弄清了電波和光一樣,具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現象。
頻率的單位赫茲就是來自他的名字。
(1)馬可尼的無線電裝置
在雜志上讀到過赫茲實驗文章的義大利人馬可尼,在1895年研製出了最早的無線電裝置,利用這一裝置在相隔大約3公里遠的距離之間進行了莫爾斯電碼通信實驗。他想到了要把無線通信企業化,就成立了一個無線電報與信號公司。
盡管馬可尼在無線通信領域獲得了諸多成功,但由於與海底電纜公司的利益相沖突,他想在紐芬蘭設立無線電報局的事遭到了反對,馬可尼的反對者還不在少數。
(2)無線電話
如果傳送的不是莫爾斯信號而是人的語言,那就需要有運載有信號的載波。載波必須是高頻波。
1906年,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的亞歷山德森製成了80KHZ的高頻信號發生裝置,首次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話的實驗。
用無線電話傳送語音,並且要收聽它,這就需要有用於發送的高頻信號發生裝置和用於接收的檢波器。費森登設計了一種多差式接收裝置,並於1913年試驗成功。
達德爾設計出了以包魯森電弧發送器為發送裝置,以電解檢波器為接收裝置的受話器方式。在當時,由於都是採用火花振盪器,所以雜訊很大,實驗階段可說是成功了,但離實用化還很遠。
要想使產生的電波穩定,接收到的雜訊小,還得等待電子管的出現。
(3)二極體和三極體
1903年,愛迪生發現從電燈泡的熱絲上飛濺出來的電子把燈泡的一部分都熏黑了,這種現象被稱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弗萊明從愛迪生效應得到啟發,造出二極體,用它來進行檢波。
1907年,美國的D。福雷斯特在二極體的陽極和陰極之間又加了一個叫做柵極的電極,發明了三極體。
這種三極體既可以用於放大信號電壓,也可以配以適當的反饋電路產生穩定的高頻信號,可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電路元件。
三極體經過進一步的改進,能夠產生短波,超短波等高頻信號。此外,三極體具有能控制電子流的功能,隨後出現的陰極射線管和示波器與此有密切的關系。
5.電池的歷史
1790年,伽伐尼根據解剖青蛙實驗提出了「動物電」,以此為開端,伏打發現了兩種金屬接觸就有電產生的規律,可以說這就是電池的起源。
1799年,伏打在銅和鋅之間夾入一層浸透鹽水的紙,再把它們一層一層地迭起來,製成了「伏打電堆」。「電堆」的意思就是指把許多單個電池單元高高地堆在一起。
(1) 一次電池
一次電池放完電後不能再用的電池稱為一次電池。伏打對伏電電堆做了改進,製成了伏打電池。
1836年,英國人丹尼爾在陶瓷桶里放入陽極和氧化劑,製成了丹尼爾電池。與伏打電池相比,丹尼爾電池能長時間提供電流。
1868年,法國的勒克朗謝公布了勒克朗謝電池,1885年(明治18年)日本的尾井先藏發明了尾井乾電池。尾井乾電池是一種把電解液吸附在海綿里的特殊電池,具有搬運方便的特點。
1917年,法國的費里發明了空氣電池,1940年,美國的魯賓發明了水銀電池。
(2)二次電池
放完電還可以充電再用的電池稱為二次電池。1859年,法國的普朗泰發明了能夠反復充電使用的鉛蓄電池,其結構是稀硫酸中裝有鉛電極,這是最早的二次電池。現在,汽車里使用的就是這種類型的電池。
1897年(明治30年),日本的島津源藏開發出了具有10A*H容量的鉛蓄電池,並把他本人名字GENZO SIMAZU的字頭GS作為商品名稱,取名為GS電池投放市場。
1899年,瑞典的容納製成了容納電池,1905年愛迪生製成了愛迪生電池。這些電池的電解液都用的是氫氧化鉀,後來就被稱為鹼性電池。
1948年,美國的紐曼發明了鎳鎘電池。這是一種能充電的乾電池,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池。
(3)燃料電池
1939年,英國人格羅夫發現氧和氫的反應中有電能產生,並由實驗證明了燃料電池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電解水的時候消耗了電能而生成了氧和氫,反過來,從外部給陽極一側送入氧,給陰極一側送入氫,就能夠產生電能和水。
格羅夫當時只是做了實驗,並未實用化。1958年,劍橋大學(英國)製成了5KW的燃料電池。
1965年,美國GE公司成功地開發出了燃料電池,這個電池就安裝在1965年的載人飛船雙子星5號上,用於供給宇航員飲用水的飛船電能。1969年登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飛船上的電源也使用了燃料電池作為飛船內電源。
(4)太陽能電池
1873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用硒和鉑絲製成的光電池。現在照相機曝光表上所用的就是這種硒光電池。
1945年,美國的夏品發明了硅太陽能電池,這是一種當太陽光或燈光照到其PN結上時能產生電能的元件,廣泛用於人造衛星,太陽能汽車,鍾表,台式計算器等。提高這種元件轉換效率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仍在進行中。
6.照明的歷史
18世紀60年代由英國興起的產業革命使工廠進入了連續加工,批量生產的時代,夜間照明成了重要問題。
前面已經講過,英國人戴維1815年曾做過用2000個伏打電池產生電弧的有名實驗。
(1)白熾燈泡
1860年,英國人斯旺把棉線碳化後做成燈絲裝入玻璃泡里,發明了碳絲燈泡。
然而,由於當時的真空技術不高,點燈時間不能過長,時間一長,燈絲就會在燈泡里氧化而燒掉。
斯旺所想到的白熾燈泡的原理是現在的白織燈的起源。隨著燈絲研究和真空技術的進步,白熾燈最終達到了實用化。從這點不說,斯旺的發明是一項大發明。
1865年,施普倫格爾為研究真空現象而開發出水銀真空泵。斯旺知道這件事後,就在1878年把玻殼內的真空度提高,又在燈絲上下了一番功夫。他先把棉線用硫酸處理,然後再碳化,最後,他公布了斯旺燈泡。斯旺的白熾燈泡曾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
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成功地把白熾燈泡的壽命延長到了40小時以上。1880年,愛迪生發現竹子是做白熾燈燈絲的優良材料,就把日本,中國,印度的竹子收集起來反復進行實驗。
愛迪生把部下穆爾派到日本,在京都的八幡尋找優質竹子,若乾年後,用八幡竹子製造出了燈絲。為了製造這種竹燈絲的燈泡,1882年他在倫敦和紐約成立了愛迪生電燈公司。
在日本,1886年(明治19年)東京電燈公司成立,明治22年起,一般的家庭開始用上了白治燈泡。
1910年,美國的庫利廳用鎢絲做燈絲,發明了鎢絲燈泡。
1913年,美國的蘭米爾在玻殼里充入氣體以防止燈絲蒸發,發明了充氣鎢絲燈泡。
1925年,日本的不破橘三發明了內壁磨砂燈泡。
1932年,日本的三浦順一發明了雙螺旋鎢絲燈泡。
正是由於上述的不斷探索,今天我們才能享受白熾燈照明的日常生活,想起來真是漫漫長路啊。
(2)放電燈
1902年,美國的休伊茲特在玻殼內裝入水銀蒸氣,發明了弧光放電汞燈。由於這種汞燈在汞蒸氣的氣壓較低時發出了紫外線較多,所以常作為殺菌燈使用。而當水銀氣壓較高時,可發出很強的可見光。
現在廣泛用於廣場照明和道路照明的高壓汞燈所發出的光是一種混合光,混合光包括水銀電弧放電的光和紫外線照到塗敷在玻殼內壁的熒光材料上所發出的光。
1932年,荷蘭菲利浦公司開發出了波長為590nm單色的鈉燈,這種燈廣泛用於公路的隧道照明。
1938年,美國的英曼發明了現在廣泛使用的熒光燈。這種燈通過用水銀電弧放電發出的紫外線照射塗敷在燈管內壁的不同熒光粉而發出不同顏色的光。通常,白色熒光燈用得最多。
7.電力設備的歷史
可以說,1820年奧斯特所發現的電磁作用就是電動機的起源。
而1831年法拉第所發現的電磁感應就是發電機的變壓器的起源。
(1)發電機
1832年,法國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通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並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復改進,於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製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美國的特斯拉在愛迪生公司的時候就決心開發交流電機,但由於愛迪生堅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兩相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專利權賣給了西屋公司。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岡州建設了發電廠,1892年成功地將15000伏電壓送到了皮茨菲爾德。
(2)電動機
1834年,俄羅斯的雅可比試制出了由電磁鐵構成的直流電動機。1838年,這種電動機開動了一艘船,電動機電源用了320個電池。此外,美國的文波特和英國的戴比德遜也造出了直流電動機(1836年),用作印刷機的動力設備。由於這些電動機都以電池作為電源,所以未能廣泛普及。
1887年,前面所講過的特斯拉兩相電動機作為實用化感應電動機的發展計劃開始啟動。1897年,西屋公司製成了感應電動機,設立專業公司致力於電動機的普及。
(3)變壓器
發電端在向外輸送交流電的時候,要先把交流電壓升高,到了用電端,又得把送來的交流電壓降低。因此,變壓器是必不可少的。
1831年,法拉第發現磁可以感應生成電,這就是變壓器誕生的基礎。
1882年,英國的吉布斯獲得了「照明與動力用配電方式」專利,其內容就是將變壓器用於配電,當時所用的變壓器是磁路開放式變壓器。
西屋引進了吉布斯的變壓器,經過研究,於1885年開發出了實用的變壓器。
此外,在此前一年的1884年,英國的霍普金森製成了閉合磁路式變壓器。
8.電子電路元器件的歷史
當代,是包括計算機在內的電子學繁榮昌盛的時代,其背景與電子電路元器件由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的不斷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1)電子管
電子管是沿著二極體-三極體-四極管-五極管的順序發明出來的。
二極體:前面曾經講過,愛迪生發現了電燈泡燈絲發射電子的「愛迪生效應」。1904年,英國人弗萊明受到「愛迪生效應」的啟發,發明了二極體。
三極體:1907年,美國的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體。當時,真空技術尚不成熟,三極體的製造水平也不高。但在反復改進的過程中,人們懂得了三極體具有放大作用,終於拉開了電子學的帷幕。
振盪器也從上面所講過的馬可尼火花裝置發展為三極體振盪器。三極體有三個電極,陽極,陰極和設置在二者之間的控制柵極,這個控制柵極是用來控制陰極所發射的電子流的。
五極管:1927年,德國的約布斯特在陽極與簾柵極之間又加了一個電極,發明了五極管。新加的電極被稱為抑制柵。加入這個電極的原因是:在四極管中,電子流撞到陽極上時陽極會產生二次電子發射,抑制柵就是為抑制這種二次電子發射而設置的。
此外,1934年美國的湯綠森通過對電子管進行小型化改進,發明了適用於超短波的橡實管。
管殼不用玻璃而採用金屬的ST管發明於1937年,經小型化後的MT管發明於1939年。
自己找要的吧!
⑦ 中華外科雜志的相關說明
主要欄目有臨床論著、基礎研究、述評、專家論壇、綜述、病例報告、臨床病理討論、國內外學術動態、學術爭鳴、問題與探討、外科新技術、專題講座、書評、消息等。
期刊範文
結直腸手術預防應用頭孢三嗪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劉玉村,高付生,萬遠廉,徐文懷,黃莚庭
1629例普外科手術病例醫院感染分析 柏茂仁,王修玉,張健
開胸術後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張國良,沈晨陽,劉軍,姜冠潮,彭潔,張靜華
氣管切開術後氣道獲得性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葯敏 譚平國,鍾偉健,張燦嫦,鍾志光,林吉惠
心臟移植圍手術期感染的特點及處理 董然,陳寶田,孟旭,韓玲,李岩
抗生素對肝臟和胰腺組織穿透能力及殺菌效力的實驗研究 黎沾良,鄧群,陸連榮,祝小楓,呂國平,馬楠,熊德鑫
重症急性胰腺炎腸微循環的改變與細菌移位關系的實驗研究 陳建中,戴植本,Chen Jianzhong,Dai Zhiben
三種抗生素骨水泥抗菌作用和機械強度的研究 呂厚山,馬迪,丁海明,Lu Houshan,Ma Di,Ding Haiming
慶大黴素重組合異種骨復合體的制備及相關研究 張超,胡蘊玉,孫怡群,張立紅,李丹
抗生素治療導致細菌內毒素釋放的研究進展 李晉,彭毅志,肖光夏,吳其林
外科危重病患者的醫院獲得性感染 劉大為
局部應用抗生素的新進展 盧欣,趙玉沛
胸骨裂-心臟異位一例 張滌生,錢雲良,唐思聰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致心內膜炎一例 沈文勝,徐英春,任華
閉合性胸外傷並胸內大血管破裂一例 李維東,李成茂,李華貴
枯否細胞對內毒素吞噬能力的實驗研究 秦孝建,袁建成,周立新
腎上腺囊性佔位性病變 孔垂澤,張維國,劉同才
Steffee椎弓根鋼板疲勞特性的生物力學研究 朱青安,歐陽鈞,趙衛東
肝性腦病大白鼠急性分離的海馬CA1區錐體細胞K+、Na+電流改變 張宗明,吳才宏
不同壓力T管膽道造影周圍血內毒素含量變化臨床分析 陳登庭,高萬勤,王建軍
肝癌的病理類型與血清層粘連蛋白含量的關系 廖彩仙,趙國湘
膽腸一層連續外翻吻合的臨床研究 馬凱,戴顯偉,徐彥
座帶型骨折固定器械的穩定性評價 歐陽鈞,朱青安,翟文亮
縮乳術治療乳腺病的初步探討 李志宏,袁輝生,程石
急性胰腺炎相關蛋白 mRNA表達機制 么改琦,吳咸中
食管胃底曲張靜脈套扎術對擇期手術肝硬變患者的作用 樂可贊,徐傳德,周怡和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預防肝外膽管橫斷性損傷的經驗 周正東,陳訓如,毛靜熙
轉化生長因子β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在骨折癒合過程中的作用 姬洪全,黨耕町
陰莖海綿體α1-腎上腺素受體亞型的實驗研究 彭明強,張幼怡,薛兆英
包埋後的幾丁質與軟骨細胞體外培養的實驗研究 劉彥春,王煒,曹誼林
修復關節軟骨大面積缺損的實驗研究 楊貴勇,盧世璧,張伯勛
門腔靜脈側側分流加肝動脈強化灌注對肝硬變肝臟影響的實驗研究 翁以炳,王宇,薛建國
nm23-H1基因與惡性及半惡性骨腫瘤相關性的初步報告 哈力南,郭衛,馮傳漢
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與肝細胞癌 鄭起,湯釗猷,吳志全
胃癌患者卡鉑腹腔化療時體內葯物濃度分析 王娟,陳峻青,吳永生
腦膠質細胞增生症(34例隨訪與病理分析) 於如同,高立達,毛伯鏞說明:1、目錄是每期雜志的的刊內容的索引,單一的把期刊目錄做為詞條內容是否有一定的參照意義?同時也不排除一些造假者以正規期刊之名行發布虛假信息之實,望用戶能自行甄別其直實性。2、注意所列內容與投稿須知內容所述事實為類同, 且在多個詞條以斷章取義的形式全部重復或部分重復出現,望用戶能仔細甄別其真實性。3、參考資料和擴展閱讀為詞條內容的信息來源和內容的延伸閱讀,而一些專職的編輯網路詞條的機構和個人大量的在詞條正文中增加不相關和重復的內容以增加虛假參考資料和擴展閱讀的目的,請用戶能識別詞條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向期刊舉報不實信息的信息來源,以便於期刊能更健康的發展。
⑧ 哪種礦物質最硬
新產品 最新動態 技術文章 企業目錄 資料下載 視頻/樣本 反饋/貼吧
技術應用 | 基礎知識 | 外刊文摘 | 業內專家 | 文章點評 投稿 發表科技文章
金剛石介紹
newmaker
金剛石在自然界材料中具有特別優異的機械性能、熱學性能、透光性、縱波聲速、半導體性能及化學惰性,是一種全方位的不可替代的特殊多功能材料。用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簡稱CVD)方法生長的金剛石膜具有與顆粒狀天然金剛石和高壓人造金剛石幾乎完全相同的性能,但卻克服了小顆粒狀天然金剛石和高壓人造金剛石尺寸大小的限制。材料學家一致認為只有這種連續性大尺寸塊狀材料,才能使得金剛石全部優異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金剛石膜的優異性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機械性能: 金剛石在已知材料中硬度最高(維氏硬度可達10,400kg/mm2本站註:約合102GPa)、耐磨性最好且摩擦系數極低。CVD金剛石膜中不含任何粘結劑,其多晶結構又使其在各個方向具有幾乎相同的硬度,且沒有解理面,因此其綜合機械性能兼具單晶金剛石和聚晶金剛石(PCD)的優點,而在一定程度上又克服了它們的不足,而且價格低廉。它不僅可代替天然金剛石、高壓人造單晶金剛石和聚晶金剛石在機械領域應用而且大大拓寬了其應用范圍:如製造各種適合拉制軟硬絲的高性能拉絲模具;焊接型CVD金剛石工具(使用壽命超過PCD工具的1-3倍);製作形狀較為復雜的CVD金剛石塗層硬質合金刀具(使用壽命比塗層前提高10-50倍);其低摩擦系數還可用於摩擦部件如軸承的耐磨塗層等。據國外專家統計,僅應用於超硬材料方面就可以開發、改造出二千多種新產品。
聲學性能: 金剛石在所有材料中的傳聲速度最快,為18.2km/s。利用此性能不僅能製作頻率響應超過5GHz的聲表面波器件(這種最高頻響聲表面波器件在通信領域的應用極其廣泛)而且還可製作頻響達60kHz以上的超高保真揚聲器及性能最優異的聲感測器。
熱學性能: 天然金剛石熱導率達20W/cm.K, 為所有物質中最高者, 比SiC大4倍, 比Si大13倍, 比GaAs大43倍, 是Cu和Ag的4-5倍; 高純CVD金剛石膜熱導率已達到甚至超過天然金剛石熱導率,而且其較大面積膜片狀形態使之成為極為理想的電子器件大面積散熱材料(又稱為熱沉),而高絕緣性與低熱膨脹系數,可作為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微波器件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最好的熱沉。CVD金剛石膜熱沉的大量應用將引起電子工業的一場巨大變革。
光學性能: CVD金剛石膜在X射線—紫外光—可見光—紅外光很寬的波長范圍內都具有高透過性且能抗高溫、抗腐蝕、機械強度大,因此可用作在惡劣環境中使用的光學窗口等。如各種光制導的高速攔截導彈頭罩和應用極廣的多色紅外探測器窗口、紅外焦平面陣列熱成像裝置窗口、高功率微波窗口、高功率激光窗口等;透X光特性可成為未來微電子器件制備的亞微米級光刻蝕技術的理想材料。優異光學性能和較低的價格使得CVD金剛石膜在軍用和民用光學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電學和半導體性能: 利用CVD金剛石膜優異的電學特性,可用於高溫、高功率、高頻率、強輻射環境中工作的電子器件及各種特性的感測器等。它的冷陰極發光特性,已有可能獲得低功耗、高清晰、超薄、超大屏幕多種色彩的顯示屏。其最有前途的高溫半導體器件工作溫度可達到600℃,金剛石高溫半導體器件的問世,將是電子技術的一場革命。
化學性質: 室溫時可耐所有酸、鹼及溶劑,即使在高溫時,也抗所有的酸腐蝕。可見,金剛石極其穩定,可用作抗腐蝕防護層。在醫療器械領域,由於金剛石手術刀極其鋒利並和人體血液不相容,手術效果佳,病人康復快,CVD金剛石手術刀將代替目前使用的金屬手術器械;CVD金剛石膜為純碳元素組成且耐磨、耐腐蝕是植入人體內金屬元件表面最好的塗層。
CVD金剛石膜在機械、熱學、光學、聲學、電子、航天等領域廣泛應用將對這些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因此CVD金剛石膜材料被材料學家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材料,「金剛石膜時代已露出曙光」。
⑨ 電學發展
電學發展史
1.公元前的琥珀和磁石
希臘七賢中有一位名叫泰勒斯的哲學家。公元前600年前後,泰勒斯看到當明的希臘人通過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用磁錢礦石吸引鐵片的現象,曾對其原因進行過一番思考。據說他的解釋是:「萬物皆有靈。磁吸鐵,故磁有靈。」這里所說的「磁」就是磁鐵礦石。
希臘人把琥珀叫做「elektron」(與英文「電」同音)。他們從波羅的海沿岸進口琥珀,用來製作手鐲和首飾。當時的寶石商們也知道摩擦琥珀能吸引羽毛,不過他們認為那是神靈或者魔力的作用。
在東方,中國人民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就已經具有天然的磁石知識。據《呂氏春秋》一書記載,中國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就已經有的指南針,他們在古代就已經用磁針來辨別方向了。
2.磁,靜電
通常所說的摩擦起電,在公元前人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現象。很長時間里,關於這一種現象的認識並沒有進展。
而羅盤則在13世經就已經在航海中得到了應用。那時的羅盤是把加工成針形的磁鐵礦石放在秸稈里,使之能浮在水面上。到了14世紀初,又製成了用繩子把磁針吊起來的航海羅盤。
這種羅盤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及1519年麥哲倫發現環繞地球一周的航線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磁,靜電與吉爾伯特
英國人吉爾伯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御醫,他在當醫生的同時,也對磁進行了研究。他總結了多年來關於磁的實驗結果,於1600年出了一本取名為《論磁學》的書。書中指出地球本身就是一塊大磁石,並且闡述了羅盤的磁傾角問題。
吉爾伯特還研究了摩擦琥珀吸引羽毛的現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琥珀上,而且存在於硫磺,毛皮,陶瓷,火漆,紙,絲綢,金屬,橡膠等是摩擦起電物質系列。把這個系列中的兩種物質相互摩擦,系列中排在前面的物質將帶正電,排在後面的物質將帶負電。
那時候,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思考,而他主張真正的研究應該以實驗為基礎,他提出這種主張並付諸實踐,在這點上,可以說吉爾伯特是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開創者。
(2)雷和靜電
在公元前的中國,打雷被認為是神的行為。說是有五位司雷電的神仙,其長者稱為雷祖,雷祖之下是雷公和電母。打雷就是雷公在天上敲大鼓,閃電就是電母用兩面鏡子把光射向下界。
到了亞里斯多德時代就已經比較科學了。認為雷的發生是由於大地上的水蒸氣上升,形成雷雨雲,雷雨雲遇到冷空氣凝縮而變成雷雨,同時伴隨出現強光。
認為雷是靜電而產生的是英國人沃爾,那是1708年的事。1748年,富蘭克林基於同樣的認識設計了避雷針。
能不能用什麼辦法把這種靜電收集起來?這個問題很多科學家都考慮過。1746年,萊頓大學教授繆森布魯克發明了一種存貯靜電的瓶子,這就是後來很有名的「萊頓瓶」。
繆森布魯克本來想像往瓶子里裝水那樣把電裝進瓶子里,他首先在瓶子里灌上水,然後用一根金屬絲把摩擦玻璃棒能到水裡。就在他的手接觸到瓶子和棒的一瞬間,他被重重地「電擊」了一下。據說他曾這樣說過:「就算是國王命令,我也不想再做這種可怕的實驗了」。
富蘭克林聯想到往萊頓瓶里蓄電的事,於1752年6月做了一個把風箏放到雷雨雲里去的實驗。其結果,發現了雷雨雲有時帶正電有時帶負電的現象。這個風箏實驗很有名,許多科學家都很感興趣,也跟著做。1753年7月,俄羅斯科學家利赫曼在實驗中不幸遭電擊身亡。
通過用各種金屬進行實驗,義大利帕維亞大學教授伏打證明了鋅,鉛,錫,鐵,銅,銀,金,石墨是個金屬電壓系列,當這個系列中的兩種金屬相互接觸時,系列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帶正電,排在後面的金屬帶負電。他把銅和鋅做為兩個電極置於稀硫酸中,從而發明了伏打電池。電壓的單位「伏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紀初,正是法國大革命後進入拿破崙時代。拿破崙從義大利歸來,在1801年把伏打召到巴黎,讓他做電實驗,伏打也因此獲得了拿破崙授予的金質獎章和萊吉諾-多諾爾勛章。
(3)伏打電池的利用與電磁學的發展
伏打電池發明之後,各國利用這種電池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和研究。德國進行了電解水的研究,英國化學家戴維把2000個伏打電池連在一起,進行了電弧放電實驗。戴維的實驗是在正負電極上安裝木炭,通過調整電極間距離使之產生放電而發出強光,這就是電用於照明的開始。
1820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奧斯特在一篇論文中公布了他的一個發現:在與伏打電池連接了的導線旁邊放一個磁針,磁針馬上就發生偏轉。
俄羅斯的西林格讀了這篇論文,他把線圈和磁針組合在一起,發明了電報機(1831年),這可說是電報的開始。
其後,法國的安培發現了關於電流周圍產生的磁場方向問題的安培定律(1820年),法拉第發現了劃時代的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電磁學得到了飛速發展。
另一方面,關於電路的研究也在發展。歐姆發現了關於電阻的歐姆定律(1826年),基爾霍夫發現了關於電路網路的定律(1849年),從而確立了電工學。
3.有線通信的歷史
有人說科學技術是由於軍事方面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歷史事實根據。
英國害怕拿破崙進攻,曾用桁架式通信機向自己的部隊進報法國軍隊的動向。瑞典,德國,俄羅斯等國家也以軍事為目的,架設了由這類通信機組成的通信網,據說都曾投入了龐大的預算。
將這種通信機改造成電通信方式的構想大概就是有線通信的開始。
(1)有線通信的原理
除了將前面所講到的西林所發明的電磁式電報機以外,還有德國的簡梅林發明的電化學式電報機,高斯和韋伯(德國)的電報機,庫克和惠斯能(英國)的5針式電報機等。電報機的形式也是各種各樣的,有音響式,印刷式,指針式,鍾鈴式等。其中,庫克和惠斯通的5針式電報機最為有名。1837年,這種電報機曾通過架設在倫敦與西德雷頓之間長達20公里的5根電線而投入實際使用。
(2)莫爾斯電報機
1837年,莫爾斯電報機在美國研製成功,發明人就是以莫爾斯電碼而聞名的莫爾斯。莫爾斯電碼是一種以點,劃來編碼的信號。
莫爾斯本來是想當一名畫家,他為此在倫敦留學。1815年,他在回美國的船上聽了波士頓大學教授傑克遜關於電報的一席談話,萌發了莫爾斯電碼和電報機的構想。為了鋪設電報線,莫爾斯成立了電磁-電報公司,並於1846年在紐約-波士頓,費城-匹茲堡,多倫多-布法羅-紐約之間開通了電報業務。
莫爾斯的事業獲得了極大成功,於是就在美國各地創辦電報公司,電報業務逐漸擴大起來。
1846年,莫爾斯電報機裝上了音響收報機,使用也更加方便。
(3)電話和交換機
1876年2月14日,美國的兩位發明家貝爾和格雷分別遞交了電話機專利的申請,貝爾的申請書比格雷的申請書早兩個小時到達,因而貝爾得到了專利權。
1878年,貝爾成立了電話公司,製造電話機,全力發展電話事業。
從發展電話業務開始,交換機就擔負著重要的任務。1877年前後的交換機稱為傳票式交換機,話務員收到通話請求,很把傳票交給另一位話務員。
其後,經過反復改進,開發出了框圖式交換機,進而又開發出了自動交換方式(1879年)。
1891年,史端喬式自動交換機研製成功。至此,自動交換的願望就算實現了。之後研究仍在繼續,又經過了幾個階段才達到現在的電子交換機。
(4)海底通信電纜
陸上通信網日漸完備,人們開始考慮在海底敷設通信電纜來實現跨海國家之間的通信。1840年前後,惠斯通就已經考慮到了海底電纜的問題。
海底電纜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電纜的機械強度,絕緣及敷設方法都陸上電纜不同。
1845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報公司成立,開始了從英國到加拿大並跨過多佛爾海峽到達法國的海底電纜敷設工程。
海底電纜敷設中碰到了電纜斷裂等大難題,但敷設誨底電纜是時代的要求,各國都為此投稿了力量。
1851年,最早的加來-多佛爾海底電纜敷設完畢,成功地實現了通信。以此為契機,歐洲周邊和美洲東部周邊也敷設了許多電纜。
現在,世界上的大海里遍布著電纜,供通信使用。
4.無線通信的歷史
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的信息都能顯示在電視機上,這種方便是電波帶給我們的。
最早的電波實驗是德國的赫茲在1888年進行的。通過實驗,赫茲弄清了電波和光一樣,具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現象。
頻率的單位赫茲就是來自他的名字。
(1)馬可尼的無線電裝置
在雜志上讀到過赫茲實驗文章的義大利人馬可尼,在1895年研製出了最早的無線電裝置,利用這一裝置在相隔大約3公里遠的距離之間進行了莫爾斯電碼通信實驗。他想到了要把無線通信企業化,就成立了一個無線電報與信號公司。
盡管馬可尼在無線通信領域獲得了諸多成功,但由於與海底電纜公司的利益相沖突,他想在紐芬蘭設立無線電報局的事遭到了反對,馬可尼的反對者還不在少數。
(2)高頻波的產生
要實現無線通信,首先要產生穩定的高頻電磁波。
達德爾採用由線圈和電容器構成的電路產生出了高頻信號,但頻率還不到50KHZ,電流也只有2~3A,比較小。
1903年,荷蘭的包魯森利用酒精蒸氣電弧放電產生出了1MHZ的高頻波,彼得森又對其進行了改進,製成了輸出功率達到1KW的裝置。
其後,德國設計出了機械式高頻發生裝置,美國的斯特拉和費森登,德國的戈爾德施米特等人開發出了用高頻交流機產生高頻波的方法等,很多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曾致力於高頻波發生器的研究。
(3)無線電話
如果傳送的不是莫爾斯信號而是人的語言,那就需要有運載有信號的載波。載波必須是高頻波。
1906年,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的亞歷山德森製成了80KHZ的高頻信號發生裝置,首次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話的實驗。
用無線電話傳送語音,並且要收聽它,這就需要有用於發送的高頻信號發生裝置和用於接收的檢波器。費森登設計了一種多差式接收裝置,並於1913年試驗成功。
達德爾設計出了以包魯森電弧發送器為發送裝置,以電解檢波器為接收裝置的受話器方式。在當時,由於都是採用火花振盪器,所以雜訊很大,實驗階段可說是成功了,但離實用化還很遠。
要想使產生的電波穩定,接收到的雜訊小,還得等待電子管的出現。
(4)二極體和三極體
1903年,愛迪生發現從電燈泡的熱絲上飛濺出來的電子把燈泡的一部分都熏黑了,這種現象被稱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弗萊明從愛迪生效應得到啟發,造出二極體,用它來進行檢波。
1907年,美國的D。福雷斯特在二極體的陽極和陰極之間又加了一個叫做柵極的電極,發明了三極體。
這種三極體既可以用於放大信號電壓,也可以配以適當的反饋電路產生穩定的高頻信號,可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電路元件。
三極體經過進一步的改進,能夠產生短波,超短波等高頻信號。此外,三極體具有能控制電子流的功能,隨後出現的陰極射線管和示波器與此有密切的關系。
5.電池的歷史
1790年,伽伐尼根據解剖青蛙實驗提出了「動物電」,以此為開端,伏打發現了兩種金屬接觸就有電產生的規律,可以說這就是電池的起源。
1799年,伏打在銅和鋅之間夾入一層浸透鹽水的紙,再把它們一層一層地迭起來,製成了「伏打電堆」。「電堆」的意思就是指把許多單個電池單元高高地堆在一起。
(1) 一次電池
一次電池放完電後不能再用的電池稱為一次電池。伏打對伏電電堆做了改進,製成了伏打電池。
1836年,英國人丹尼爾在陶瓷桶里放入陽極和氧化劑,製成了丹尼爾電池。與伏打電池相比,丹尼爾電池能長時間提供電流。
1868年,法國的勒克朗謝公布了勒克朗謝電池,1885年(明治18年)日本的尾井先藏發明了尾井乾電池。尾井乾電池是一種把電解液吸附在海綿里的特殊電池,具有搬運方便的特點。
1917年,法國的費里發明了空氣電池,1940年,美國的魯賓發明了水銀電池。
(2)二次電池
放完電還可以充電再用的電池稱為二次電池。1859年,法國的普朗泰發明了能夠反復充電使用的鉛蓄電池,其結構是稀硫酸中裝有鉛電極,這是最早的二次電池。現在,汽車里使用的就是這種類型的電池。
1897年(明治30年),日本的島津源藏開發出了具有10A*H容量的鉛蓄電池,並把他本人名字GENZO SIMAZU的字頭GS作為商品名稱,取名為GS電池投放市場。
1899年,瑞典的容納製成了容納電池,1905年愛迪生製成了愛迪生電池。這些電池的電解液都用的是氫氧化鉀,後來就被稱為鹼性電池。
1948年,美國的紐曼發明了鎳鎘電池。這是一種能充電的乾電池,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池。
(3)燃料電池
1939年,英國人格羅夫發現氧和氫的反應中有電能產生,並由實驗證明了燃料電池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電解水的時候消耗了電能而生成了氧和氫,反過來,從外部給陽極一側送入氧,給陰極一側送入氫,就能夠產生電能和水。
格羅夫當時只是做了實驗,並未實用化。1958年,劍橋大學(英國)製成了5KW的燃料電池。
1965年,美國GE公司成功地開發出了燃料電池,這個電池就安裝在1965年的載人飛船雙子星5號上,用於供給宇航員飲用水的飛船電能。1969年登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飛船上的電源也使用了燃料電池作為飛船內電源。
(4)太陽能電池
1873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用硒和鉑絲製成的光電池。現在照相機曝光表上所用的就是這種硒光電池。
1945年,美國的夏品發明了硅太陽能電池,這是一種當太陽光或燈光照到其PN結上時能產生電能的元件,廣泛用於人造衛星,太陽能汽車,鍾表,台式計算器等。提高這種元件轉換效率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仍在進行中。
6.照明的歷史
18世紀60年代由英國興起的產業革命使工廠進入了連續加工,批量生產的時代,夜間照明成了重要問題。
前面已經講過,英國人戴維1815年曾做過用2000個伏打電池產生電弧的有名實驗。
(1)白熾燈泡
1860年,英國人斯旺把棉線碳化後做成燈絲裝入玻璃泡里,發明了碳絲燈泡。
然而,由於當時的真空技術不高,點燈時間不能過長,時間一長,燈絲就會在燈泡里氧化而燒掉。
斯旺所想到的白熾燈泡的原理是現在的白織燈的起源。隨著燈絲研究和真空技術的進步,白熾燈最終達到了實用化。從這點不說,斯旺的發明是一項大發明。
1865年,施普倫格爾為研究真空現象而開發出水銀真空泵。斯旺知道這件事後,就在1878年把玻殼內的真空度提高,又在燈絲上下了一番功夫。他先把棉線用硫酸處理,然後再碳化,最後,他公布了斯旺燈泡。斯旺的白熾燈泡曾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
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成功地把白熾燈泡的壽命延長到了40小時以上。1880年,愛迪生發現竹子是做白熾燈燈絲的優良材料,就把日本,中國,印度的竹子收集起來反復進行實驗。
愛迪生把部下穆爾派到日本,在京都的八幡尋找優質竹子,若乾年後,用八幡竹子製造出了燈絲。為了製造這種竹燈絲的燈泡,1882年他在倫敦和紐約成立了愛迪生電燈公司。
在日本,1886年(明治19年)東京電燈公司成立,明治22年起,一般的家庭開始用上了白治燈泡。
1910年,美國的庫利廳用鎢絲做燈絲,發明了鎢絲燈泡。
1913年,美國的蘭米爾在玻殼里充入氣體以防止燈絲蒸發,發明了充氣鎢絲燈泡。
1925年,日本的不破橘三發明了內壁磨砂燈泡。
1932年,日本的三浦順一發明了雙螺旋鎢絲燈泡。
正是由於上述的不斷探索,今天我們才能享受白熾燈照明的日常生活,想起來真是漫漫長路啊。
(2)放電燈
1902年,美國的休伊茲特在玻殼內裝入水銀蒸氣,發明了弧光放電汞燈。由於這種汞燈在汞蒸氣的氣壓較低時發出了紫外線較多,所以常作為殺菌燈使用。而當水銀氣壓較高時,可發出很強的可見光。
現在廣泛用於廣場照明和道路照明的高壓汞燈所發出的光是一種混合光,混合光包括水銀電弧放電的光和紫外線照到塗敷在玻殼內壁的熒光材料上所發出的光。
1932年,荷蘭菲利浦公司開發出了波長為590nm單色的鈉燈,這種燈廣泛用於公路的隧道照明。
1938年,美國的英曼發明了現在廣泛使用的熒光燈。這種燈通過用水銀電弧放電發出的紫外線照射塗敷在燈管內壁的不同熒光粉而發出不同顏色的光。通常,白色熒光燈用得最多。
7.電力設備的歷史
可以說,1820年奧斯特所發現的電磁作用就是電動機的起源。
而1831年法拉第所發現的電磁感應就是發電機的變壓器的起源。
(1)發電機
1832年,法國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通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並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復改進,於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製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美國的特斯拉在愛迪生公司的時候就決心開發交流電機,但由於愛迪生堅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兩相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專利權賣給了西屋公司。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岡州建設了發電廠,1892年成功地將15000伏電壓送到了皮茨菲爾德。
(2)電動機
1834年,俄羅斯的雅可比試制出了由電磁鐵構成的直流電動機。1838年,這種電動機開動了一艘船,電動機電源用了320個電池。此外,美國的文波特和英國的戴比德遜也造出了直流電動機(1836年),用作印刷機的動力設備。由於這些電動機都以電池作為電源,所以未能廣泛普及。
1887年,前面所講過的特斯拉兩相電動機作為實用化感應電動機的發展計劃開始啟動。1897年,西屋公司製成了感應電動機,設立專業公司致力於電動機的普及。
(3)變壓器
發電端在向外輸送交流電的時候,要先把交流電壓升高,到了用電端,又得把送來的交流電壓降低。因此,變壓器是必不可少的。
1831年,法拉第發現磁可以感應生成電,這就是變壓器誕生的基礎。
1882年,英國的吉布斯獲得了「照明與動力用配電方式」專利,其內容就是將變壓器用於配電,當時所用的變壓器是磁路開放式變壓器。
西屋引進了吉布斯的變壓器,經過研究,於1885年開發出了實用的變壓器。
此外,在此前一年的1884年,英國的霍普金森製成了閉合磁路式變壓器。
(4)電力設備和三相交流技術
兩相交流電是用四根電線輸電的技術。德國的多勃羅沃爾斯基在繞組上想出了竅門,從繞組上每隔120度的三個地方引出抽頭,得到了三相交流電。1889年,利用這種三相交流電的旋轉磁場,製成了功率為100W的最早的三相交流電動機。
同年,多勃羅沃爾斯基又開發出了三相四線制交流接線方式,並在1891年的法蘭克福輸電實驗(150VA三相變壓器)中獲得了圓滿成功。
8.電子電路元器件的歷史
當代,是包括計算機在內的電子學繁榮昌盛的時代,其背景與電子電路元器件由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的不斷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1)電子管
電子管是沿著二極體-三極體-四極管-五極管的順序發明出來的。
二極體:前面曾經講過,愛迪生發現了電燈泡燈絲發射電子的「愛迪生效應」。1904年,英國人弗萊明受到「愛迪生效應」的啟發,發明了二極體。
三極體:1907年,美國的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體。當時,真空技術尚不成熟,三極體的製造水平也不高。但在反復改進的過程中,人們懂得了三極體具有放大作用,終於拉開了電子學的帷幕。
振盪器也從上面所講過的馬可尼火花裝置發展為三極體振盪器。三極體有三個電極,陽極,陰極和設置在二者之間的控制柵極,這個控制柵極是用來控制陰極所發射的電子流的。
四極管:1915年,英國的朗德在三極體的控制柵極與陽極之間又加了一個電極,稱為簾柵極,其作用是解決三極體中流向陽極的電子流中有一部分會流到控制柵極上去的問題。
五極管:1927年,德國的約布斯特在陽極與簾柵極之間又加了一個電極,發明了五極管。新加的電極被稱為抑制柵。加入這個電極的原因是:在四極管中,電子流撞到陽極上時陽極會產生二次電子發射,抑制柵就是為抑制這種二次電子發射而設置的。
此外,1934年美國的湯綠森通過對電子管進行小型化改進,發明了適用於超短波的橡實管。
管殼不用玻璃而採用金屬的ST管發明於1937年,經小型化後的MT管發明於1939年。
(2)晶體管
半導體器件大致分為晶體管和集成電路(IC)兩大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半導體技術的進步,電子學得到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晶體管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布拉特在1948年發明的。
這種晶體管的結構是使兩根金屬絲與低摻雜鍺半導體表面接觸,稱為接觸型晶體管。
1949年,開發出了結型晶體管,在實用化方面前進了一大步。
1956年開發出了製造P型和N型半導體的擴散法。它是在高溫下將雜質原子滲透到半導體表層的一種方法。1960年開發出了外延生長法並製成了外延平面型晶體管。外延生長法是把硅晶體放在氫氣和鹵化物氣體中來製造半導體的一種方法。
有了半導體技術的這些發展,隨之就誕生了集成電路。
(3)集成電路
大約在1956年,英國的達馬就從晶體管原理預想到了集成電路的出現。
1958年美國提出了用半導體製造全部電路元器件,實現集成電路化的方案。
1961年,得克薩斯儀器公司開始批量生產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並不是用一個一個電路元器件連接成的電路,而是把具有某種功能的電路「埋」在半導體晶體里的一個器件。它易於小型化和減少引線端,所以具有可靠性高的優點。
集成電路的集成度在逐年增加。元件數在100個以下的小規模集成電路,100~1000個的中規模集成電路,1000~100000個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100000個以上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都已依次開發出來,並在各種裝置中獲得了廣泛應用。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