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環保要提交已發表論文
⑴ 關於環境保護的論文 3000字左右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論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危機的
客觀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徑
畢學雲,張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北蔚縣075700)
摘要:在簡要介紹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客觀必然性,認為西
方式社會文化的主導、人口壓力、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傳統生存方式的缺陷、技術的濫用和自由經濟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在於控制人口增長、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實施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
關鍵詞:工業革命;生態環境危機;客觀必然性;根治途徑
中圖分類號: X171.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現狀
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發明所引發的工業革命,使
人類的生產水平和物質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極大提高。但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引發了人類史上空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對當代人類的生
存與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
主要表現為水(藍色)危機、糧食(綠色)危機、人口危機、
荒漠化、物種危機、生態死亡、臭氧層危機、大氣污染、極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彈(人種危機) 、全球變
暖,等等。
聯合國發布的《千年生態環境評估報告》指出,過去
50a中,由於人口急劇增長,人類過度開發和使用地球資
源,一些生態系統所遭受的破壞已經無法得到逆轉。報
告說,地球自然資源每年提供價值15萬億英鎊的物產,
如新鮮的水、清潔的空氣和魚等,但是人類活動破壞大約
2 /3提供上述資源的生態環境,包括濕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動物
瀕臨滅絕; 24個生態系統中的15個正在持續惡化。大約
60%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服務行業,如飲用水供應、漁
業、區域性氣候調節以及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控制等,無法
進行可持續性生產,前景每況愈下。
報告認為,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危及人類健康與長久
發展。如果目前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生態環境就有可能
發生突然變化,將導致水資源質量發生突變,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氣候出現異常變
化。
2 生態環境危機的客觀必然性
今天當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將人類推到生死存亡
關頭之時,只有對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的原因進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尋到解決環境危機的出路。關於環境危機
的主要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
見智。據巴里·康門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歸納,主
要有這幾種見解: ①「富裕說」,認為富裕社會的廢棄物
太多,還不如雖貧窮但與環境相和諧的窮人社會。②「進
取意識說」,認為問題的原因在於人類的內在進取意識,
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最殘忍的物種。③「人口說」,認為環
境危機是人口太多的緣故。④「教育說」,認為人類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變得非人,變成不懂得為什麼要愛自然。
⑤「宗教說」,認為原因在於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務於人類的信條。⑥「需求說」,認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業界而在公眾過旺的物質需求。⑦「技術說」,認
為原因在於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術發展。
⑧「利潤說」,認為原因在於毀壞環境比保護環境更容易
獲得利潤。⑨「政客說」,認為由於制定和執行環境政策
的政府機關被親工業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機關癱
瘓無力。⑩「社會制度說」,認為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社
會制度。
上述各說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夠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態環境危機根源的要害。筆者認為,造成
生態環境危機主要有如下這些原因:
2. 1 西方式社會文化的主導
工業革命導致的環境危機、生態沖突這些問題跟西
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密切的關聯。西方文化有3個顯
著特徵:強調競爭與征服;漠視和諧,不僅僅漠視跟自然
的和諧,還漠視跟其它社會、其它文化的和諧;無限制地
利用物質,認為資源永遠無限。工業文明開採挖掘出地
底深處的幾百種礦產資源,將其轉化為人類可支配使用
的財富,支撐了人口新一輪的膨脹。其主要特徵是:以毀
壞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個人自由與財富消費至
上;解除宗教和倫理對人的控制等等,這些要素構成了傳
·48·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統工業文明的主流意識形態。整個二十世紀,人類消耗
了1420億t石油、2650億t煤、380億t鐵、7. 6億t鋁、4. 8
億t銅。佔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氣、50%以上的重要礦產
資源,全球各國各民族間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僅為1400多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
障年限僅40a;天然氣的剩餘可采儲量為150億立方米,
靜態保障年限僅為60a。與此同時,地球環境遭到嚴重污
染,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森林銳減、物種毀滅、氣候變
暖、荒漠擴大、災害頻發,一場全面的危機擺在人類面前。
2. 2 人口壓力
如前所述,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個最大的生
態系統,它有著自己的負載閾限。而處在生物圈中食物
鏈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長,使生物圈的負載能力已達
到了極限,難以為繼。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如果
聽其自然,人口增長會呈現幾何圖式(2、4、8、16⋯⋯) ,而
人類所需食物的增長最多是算術方式(1、2、3、4⋯⋯) ,最
後的結局當然十分悲慘。據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紀元
以來的第一個1000a里,只有3億人。而在第二個1000a
里,就猛增至約60億人。在這第二個1000a里,世界人口
有過兩次大的增長。第一次發生在工業革命期間, 從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間,世界人口從原來的8億增至
17億。這期間的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西方工業化國家。
1950年以後,世界人口進入第二次高速增長期。從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從25億猛增至50億。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間,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發展中
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更有
甚者,在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與貧困的擴大是同步
的。
2. 3 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地球的自然環
境。然而,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進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奪,卻沒有認識到地球承載人類生存
的能力,取決於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人類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的過
程,這個系統的發展既有利於人類的一面,也存在著不利
的一面,即過度耗竭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最終
將導致人類的不可持續發展。
人類造成的生態環境退化有三個途徑: ①非生物資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資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環境的排放(污染和廢物排放往往超出環境的自凈
能力) 。③生物量的損失(可更新資源的使用速度大於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說,是人類活動產生的總壓力超過了地球
的環境承載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環境危機。關於這
一點,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曾
尖銳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
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見,正是人類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對
生態資源肆無忌憚地無度揮霍,才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
惡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性災難。因此,
人類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態基本規律辦事,運用使發展
更少地依賴地球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地球承載能力達
到有機協調的方式來發展經濟,才有可能躲過大自然對
人類新一輪更大范圍的懲罰。
2. 4 傳統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們知道,人類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從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質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夠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類在和環境
進行了長期的抗爭和苦鬥,極大地發展了自己,增強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後,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為手段,以高速度、高發展為途徑,以高消費、高享受為
目的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的後果是對環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壞,是以犧牲環境來求取發展的。在今天當環
境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社會穩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頻發不斷,生態資
源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人類才對這種傳統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屆聯合國大會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決議(聯大第44 /
228號)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全球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
原因是無法長久維持的生產和消費形態,特別是工業國
家的生產和消費形態。」
當前,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遵循著
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特徵的生存方式。高物質消費生
活方式驅動著高資源消耗的生產,而高資源消耗的生產
又導致了地球環境狀況的惡化。環境危機的出現無不與
這種浪費型、破壞型的傳統生存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人類現在每1年燃燒的礦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萬年
的時間才能形成。
對這種傳統的高消耗生產方式和高消費生活方式,
有識之士稱其為「發展的失敗」。具體地說,即正是傳統
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等幾乎所有方面組成了
威脅生態環境的社會慣性力量。因此,僅僅從其中一個
方面入手,或是以為更新的技術本身就會解決這樣的問
題,或是寄希望於一套全新的發展戰略,肯定是要失敗
的。事實上,許多生物學家、生態學家、技術專家,當然還
有各方面的社會科學家都明確認識到,如果不對人類迄
今所處的生存方式,或者說對整個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
思,人類斷難改弦更張。
2. 5 技術的濫用
如所周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物質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才使人類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類能更大規模地采礦、辦工業,從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質和能量,並同時向環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廢棄
物。尤其是化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合成許多自然界
根本沒有的化學品,在排入環境後長期在食物鏈中循環,
危害人體健康。
可見,由於人類濫用科學技術向大自然貪婪地索取
和掠奪,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但是,科學技術是
一把雙刃劍,它既有為害人類的一面,又有造福人類的另
一面。人類只有正確使用科學技術,將其運用於環境保
護方面,大力發展節能技術、生態農業技術、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術,實行封閉的工業生態循環,採取清潔生產方
式,實現廢物的無害化、資源化,把對環境的負荷減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實現人類社會
的永續發展。
2. 6 自由經濟制度的弊端
自由經濟制度要求整個社會關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價交換的原則自由買賣、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經
營。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勵,甚至放縱私人自
由地無限制地從事各種創造財富的活動。然而,這些活
動大多是以瘋狂掠奪自然資源和嚴重污染環境為代價來
獲取其高額利潤的。在這種制度下,人人只圖急功近利,
不顧長遠後果。而正是這種對利潤的貪婪導致了對大自
然的嚴重破壞。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無內在目標和固定方
向,僅僅服從於供需力量的調節。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某
些人類的共有物(即共有資源) ,如空氣、水等人類生存所
必需的物質基礎,往往被少數人或集團用做換取個人或
集團利益的犧牲品。
對此,美國著名學者巴里·康門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資金趨向於流向能
在最短時間內產生最大收益的生產項目及其所屬的企
業。在這種體制下,投資實際上由公司決定。而公司作
出選擇的依據是收回投資和創造利潤的周期的長短。它
們當然選擇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於環境的,同時從
長遠看經濟效率更高的項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資,
而且資金和利潤的回收周期長,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場
經濟體制下為投資者們所喜歡。因為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下的資金分配不可能自發地照顧環境質量所代表的社會
效益。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強對自由經濟活動
的干預、控制和調節,以克服自由經濟「無形之手」所無法
觸及的個人權利的濫用和資源浪費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劇的發生。
3 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治途徑
環境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導致生態環境退化的
根源在於不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發達國家在發展
中,不顧自然生態系統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資源和能源,向環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導致環境
問題的加劇和環境問題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數地
區的消費極高,但大部分人類的基本消費需求尚未得到
滿足。正是工業化國家的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加
劇了環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區的貧困。
作者認為,要從根本上鏟除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根
源,需從控制人口增長、開發可再生能源、實施可持續生
產和可持續消費等4個方面入手。
3. 1 控制人口增長
根據世界人口學家估計,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億人
的速度在增長,到2030年,人口將可能達到100億。地球
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顯得趕不上人口增長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給生態環境,尤其對
土地、水、物種等造成巨大的壓力,並造成了森林的銳減,
土壤的退化,生態的惡化,資源的浪費,物種的減少等一
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為了保護地球資源和生態環
境,控制人口增長已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務。
3. 2 開發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
能等,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自我恢復能力,人們在使用過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從自然界中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幾乎是零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
壞微乎其微。因此,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緩解煤、
石油、天然氣開采壓力,減輕生態環境破壞的一條重要途
徑。
3. 3 可持續生產
可持續生產是指滿足消費者對產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孫後代對資源和能源需求的生產。實行可持續生產的主
要途徑是在工業發展中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利
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物量生產
經營活動。按照聯合中巴黎工業與環境活動中心的定
義,清潔生產是:「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應用於生
產過程和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達到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
是: ①調整產品結構,用無污染、少污染的產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產品。②調整原料結構,用無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調整企業技術結構,用消耗少、效益高、無污染、少污染
的技術、工藝和設備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產生大、污
染重的技術、工藝和設備。④設計物料閉路循環,開展
「三廢」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實現物
料最大限度的廠內循環。⑤強化企業工業生產管理,減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對少量的、必須排放的污
染物,採用低費用、高效能的凈化處理設備,進行最終的
處理、處置。⑦建立無廢工業區。
(下轉第54頁)
·50·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區,開展規范的濕地和鳥類保護工作,試驗性建設濕地
恢復工程。
(4)建立濕地公園。在北戴河濕地等近城市區和南
戴河、黃金海岸等旅遊區的濕地,規劃建設具有保護和開
發相協調的示範性特色濕地公園,同時發揮濕地的生態
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5)探討建立並逐步健全濕地保護社區參與機制。
在參照國內外其它地區社區參與濕地保護成功經驗的基
礎上,探討性建立符合秦皇島沿海濕地保護實際的社區
參與機制,使沿海濕地的保護和濕地所在縣、鄉、村社區
經濟利益協調發展,讓群眾從保護濕地中得到實惠,從而
更加積極主動參與保護行動。
參考文獻
[ 1 ]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 濕地公約履約指南
[M ].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1.
[ 2 ]國家林業局,等.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M ]. 北京: 中國林
業出版社, 2000.
(上接第50頁)
3. 4 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21世紀議程》提出,世界所有國家均應全力促進可
持續消費模式,發達國家應率先達成可持續消費模式,發
展中國家應在其發展過程中謀求可持續消費模式,避免
工業化國家的那種過分危害環境、無效率和浪費的消費
模式,工業化國家要提供更多的技術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業界對改變消費模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
用。具體手段有:運用經濟刺激,改變消費行為;調整價
格結構,使價格能夠反映出環境的價值;取消對不可持續
消費模式的保護性補貼;提高消費者的環境保護的經驗
和意識等等。
8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以環境標志(綠色標志)
制度為核心的綠色消費浪潮,對轉變不可持續消費模式
產生了推動作用。環境標志(綠色標志)是某一個國家依
據環境標准,規定產品從生產到使用全過程必須符合環
境保護的要求,對符合或者達到這一要求的產品頒發證
書或標志。如果商品上印製了特定的環境標志,就表明
該商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置全過程都符合環境保護的要
求,不危害人體健康,對環境無害或少害,有利於資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參考文獻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長的極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 2 ] 王進.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M ].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
[ 3 ] 陳鴻清. 發展新思路[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0.
[4 ] 王樣榮. 生態與環境[M ].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0.
[ 5 ] [德]狄特富爾特,等. 人與自然[M ]. 三聯書店, 1993.
[ 6 ] 戴星翼. 走向綠色的發展[M ].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
(上接第51頁)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齡時進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齡時翼內皮下刺種雞痘疫苗。在免疫各種疫
苗前後3天內飼料中不加抗菌素葯物。
3. 8 消毒
室內和所用設備都要定時進行消毒。
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潔爾滅或4%來蘇兒水進行
噴灑消毒,每周進行1次。
3. 8. 2 空間消毒 在育雛前20天用熏蒸法進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間用42ml福爾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錳酸鉀的
容器中,熏蒸後密閉24~48h,然後通風換氣放出甲醛氣體。
3. 8. 3 設備消毒 我們用的溫度計、濕度計、飲水器、食
槽等設備,都要用新潔爾滅或生石灰粉等葯品沖洗,然後
用凈水洗凈,在陽光下曬干,即達到消毒效果。
4 小結
通過對褐馬雞雛雞的研究飼養,除獲得了適合雛雞生長
的基本因子的理論數據外,還得出了幾點經驗,總結如下:
4. 1 行為習性
雛雞剛能站穩行走就表現出好動、好鬥的習性,特別
愛啄抱窩雞的冠和眼, 3日齡時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強,在野外不易抓到。雛雞從9日齡時開始有沙
浴現象,兩周後夜間飛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時,下午的5: 00~7: 00時,是其活動和取食最旺盛
的時候,中午11: 00~14: 00時不愛動,也不肯取食,但這
個時間飲水較多。
4. 2 健康標志
雛雞早晨糞便的顏色、形狀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壯,
如果呈圓柱狀、條狀、棕綠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鹽沉著,
說明雞健康;如果鹽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狀或石灰漿樣的
稀糞,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黃白色、黃綠色並附有粘液、
血液等惡臭稀便,說明感染傷寒等急性病。
雞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異食現象和有無軟
腿,能幫助判斷日糧中營養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時調
節各種營養元素。
4. 3 生長情況
從雞群中選即將進入亞成體的5隻雞分別在6周齡、
7周齡、8周齡、9周齡測量其6個相關指標,通過計算、比
較得出:雛雞在即將進入亞成體時,也就是49日齡以後,
生長速度最快。
·54·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⑵ 為什麼發表計算機論文不需要提交源程序
在期刊上發表論文(計算機方面),是不需要提交源代碼的,因為編輯部人員會把關,他們對這方面非常熟悉,你造點假,把數據寫的特別厲害,這樣你就無法發表了。
⑶ 已經是教授了,為什麼還要發表發論文呢
評上了,也要考核。
⑷ 發表論文要提交原始數據嗎
這是數據造假!!!!
⑸ 為什麼要發表學術論文/什麼情況下需要發表論文
● 本科在讀(拿獎學金,評三好學生,保送研究生) 現在的學生都比我們當年聰明,都知道想辦法發幾篇文章,終測的時候加些分數就可以拿到獎學金了,版面費也就賺回來了,這樣即得了名,又得了利,真是比較絕!想當初,我們只是傻不拉唧的一到考試就突擊,一考完就打老師電話,早知道再加上這一手,年年也是三好學生了。最主要的是,可以在保送研究生的時候有加分,即使有的學校沒有加分,在保研面試的時候,簡歷上多一筆在學術期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還是對面試很有作用的。 ● 畢業生(找工作需求) 人到畢業寫簡歷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自己可以拿得出來的東西是在是太少,但是一時又沒有什麼表現機會,只好用發文章這個短平快的方式,水平高的,信息來源廣的,一個晚上就搞定一篇文章。當初一個師兄畢業時有一篇文章在手,多少同學羨慕呀!一談到工作難,別人都說,你有一篇文章呢,還怕什麼?管他有用沒用,至少也增加自信了不是! ● 保研推研生(找工作需求) 現在研究生雖說是個雞肋,但是就業形勢是在太差,更多人還是願意呆在象牙塔里繼續騙自己,所以每年研究生都在擴招。競爭這么激烈,就更別說保研資格了。現在保研不比選美程序復雜,學業成績,社會實踐,個人特長估計一些學校還會考慮一下長相身高都不覺得奇怪。不管怎樣,研究生畢竟是與研究相關,還是學術水平站最核心的地位,這時有幾篇文章,自然是能把很多人拋在後面了。我們當年就幸福多了,學校的研究生生源差呀,只看學習成績,倒是簡單了許多。 ● 碩士研究生畢業(在職,學位) 需要在核心刊物發表兩篇論文(個別學校有具體規定)。 ● 晉升中級職稱(講師,工程師) 需要本專業或相近專業論文三篇,公開發表,省級刊物 ● 晉升高級職稱(高講,副教授,高工) 需要本專業或相近專業學術論文五篇,公開發表,三篇國家級刊物,兩篇省級刊物 如果名額有限,需要核心刊物發表幾篇。 ● 中學生保送 不同的雜志出版周期不一樣,一般要兩三個月(特別快的一個月左右甚至半個月, 一部分可以辦理特別加急發表 ),雜志有個出版周期的問題,而且有的雜志版面很緊張,所以,如果用,應盡早預訂,不宜臨時抱佛腳,以免被動。每年三月份到十月份,是各地陸續上報職稱材料的高峰期,各個正規雜志稿子都大量積壓,版面都比較緊張,有的雜志可以安排的論文又很有限,因此應當及早准備。早准備,早受益,拖拉很有可能誤事。 學術論文的發表需要作者自己出審稿費和版面費。很多作者還是懂得發表學術論文收取版面費的事實,但也有極少數作者似乎還沒有分清楚學術期刊不同於娛樂雜志。學術期刊的存在,旨在向大家傳播相對枯燥的學術研究成果,因此出版發行量較少。
⑹ 什麼是環保助學,為什麼要環保助學求一篇論文,,要長點~!!!
低碳生活是一種非常環保、文明的生活方式。節水、節電、節油、節氣,可以幫助我們將低碳生活變為現實。
現在我們國家對全世界公開承諾減排指標,決定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時代已經如約而至,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低碳"就在我們身邊。
夏天,我們在家用空調時,不要長時間開著,用了幾個小時後,就關掉,再開電風扇。這樣就能省50%的電;在冰箱內放食物時,食物的量以占容積的80%為宜,用塑料盒盛水製冰後放入冷藏室,這樣能延長停機時間、減少開機時間,更節電;用微波爐加工食品時,最好在食品上加層無毒塑料膜或蓋上蓋子,這樣被加工食品水分不易蒸發,食品味道好又省電;開車時盡量避免突然變速,選擇合適檔位,避免低檔跑高速,定期更換機油,輪胎氣壓要適當和少開空調。短時間不用電腦時,啟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關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列印機等外圍設備;少讓硬碟、軟盤、光碟同時工作;適當降低顯示器的亮度。
平時我們勤動手動腦, 也可以實現 "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廢棄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實稍加裁剪,就可以輕松將它們廢物利用,比如製作成儲物盒,可以在裡面放茶葉包、化妝品之類的物品;還可以利用方便麵盒、罐頭瓶、酸奶瓶製作一盞漂亮的台燈;喝過的茶葉渣,曬干做一個茶葉枕頭,既舒適還能改善睡眠……
另外,將普通燈泡換成節能燈,盡量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公交車出行,隨手拔下電器插頭……你看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事,都是在為"減碳"做貢獻。
我們應該從節電、節水、節碳、節油、節氣這種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們要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只要我們去行動,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達到低碳生活的標准。"總之,低碳生活,既是保護環境,也是拯救自己。"
那麼對於我們學生來說,還有其它降耗低碳的好方法嗎?來看看我的建議吧。
紙張的雙面使用,節約用紙;
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和一次性的飯盒;
不用一次性的塑料袋;
減少糧食的浪費;隨手關燈,隨手關好水龍頭。
使用手帕,少用紙巾……
我們的地球需要我們共同來愛護,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珍惜資源,降低能耗,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分享給你的朋友吧:人人網新浪微博開心網MSNQQ空間
對我有幫助
21
⑺ 急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的論文!!!!!!!!
淺析我國環境保護的形勢及對策【摘 要】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積極進展,但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境管理嚴重滯後,與環境保護任務要求不相適應,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當前環境保護要切實解決好防治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核與放射污染,以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等突出問題。加強環境保護必須採取有力的對策措施:健全環境保護法規,加強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管理體制,完善環境監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增加環保資金投入;實行有利於環保經濟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推動環境科學進步,加強環保隊伍建設;落實環境保持責任制,強化環境保護成果效應。
【關鍵詞】環境保護 戰略位置 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污染治理 生態保護
環境、資源、健康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可持續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環境保護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這是「十一五」時期我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導方針。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執行,為我國防治污染、保護生態、實現環境根本好轉做出貢獻。
一、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一)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十五」環境保護計劃指標沒有全部實現,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學需氧量僅減少2.1%,未完成削減10%的控制目標。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簡稱「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和區域的治理任務只完成計劃目標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嚴重。全國26%的地表水國控(國家重點監控)斷面劣於水環境V類標准,62%的斷面達不到III類標准;流經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30%的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不到III類標准;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46%的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數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沒有減輕。全國水力侵蝕面積161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許多河流的水生態功能嚴重失調;生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一些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退化。農村環境問題突出,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危險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污染持續增加。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任務艱巨。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顯現。我國已進入污染事故多發期和矛盾凸顯期。
(二)當前我國環境管理工作嚴重滯後
環境形勢嚴峻,保護環境緊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工作與任務要求不相適應。一些地方對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法制不夠健全,環境立法未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市場化程度偏低;環境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監督能力薄弱,國家環境監測、信息、科技、宣教和綜合評估能力不足,部分領導幹部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有待增強。
(三)加強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強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的實際行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加強環境保護,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於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
二、當前必須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一)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建設好城市備用水源,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二是要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三是要盡快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環境質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峽庫區、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點海域和河口地區作為重點,加強海洋環保工作。五是要嚴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選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強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新(擴)建燃煤電廠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電廠外,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或者採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禁止新(擴)建鋼鐵、冶煉等高耗能企業。四是要根據環境狀況,確定不同地區的脫硫目標,制訂並實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五是要制訂燃煤電廠氮氧化物治理規劃,加大煙塵、粉塵治理力度,採取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能源,積極發展核電,有序開發水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為重點,加強城鄉環境保護
一是要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二是要在建設中注重保護自然和生態條件,盡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灘塗濕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動植物等自然遺產,努力維護地區的生態平衡。三是要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耕地應依法調整。四是要合理使用農葯、化肥,防治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創建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
(四)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
一是要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並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二是要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建設節約型社會。四是要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加強礦產資源和旅遊開發的環境監管。五是要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五)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監管為重點,確保核輻射環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強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國家對核設施的環境保護實行統一監管。二是要科學制訂核電發展規劃,核電建設要充分考慮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廢物處理處置等問題。三是要加強在建和在役核設施的安全監管,加快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步伐。四是要加強電磁輻射和伴生放射性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監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監管體系。剩餘內容參考 http://www.studa.net/huanjing/091209/15050066-2.htmldfs
⑻ 為什麼要環保 百度知道
環境保護又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中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首先,相信看過知網查重報告的論文作者應該都了解,論文查重報告當中,有一個部分就是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的重復率,那麼,這個本人已發表文獻又是如何判斷呢,其實就是由作者信息進行判斷的,知網有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對於已經在知網上檢測過或者發表過的論文會進行收集。換言之,如果論文作者在提交知網查重之後在作者信息處不填上自己的信息,就可能因為跟知網當中自己所撰寫的論文重復而出現大面積重復。
其次,論文作者填上自己的信息之後,也可以幫助知網准確識別自己在知網當中所收錄的文章,知網查重的時候,會自動顯示去除本人已發表的文獻的重復率部分。特別是一些研究生,在畢業之前,學校通常會要求至少在省級期刊以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而通常省級期刊以上的期刊都會和知網之間有戰略合作關系,發表在省級期刊以上的文章基本上都會被知網收錄,因而,在畢業的時候,如果在畢業論文當中引用了自己已經發表的期刊文章的部分段落,如果填上自己的信息,就可以幫助知網准確識別並進行比對。
最後,對於一些延期畢業的學生而言,在正常的畢業年份可能撰寫並發表了論文且提交了知網檢測,知網對於這樣的文章可能在當年不會收錄,但是在第二年有可能就會記錄到曾經查重過的記錄,而如果當年論文作者填寫了自己的信息,第二年在援引該文章時候,知網也是可以自動識別並判定該文章屬於作者已發表的文獻內容。
⑽ 為什麼論文檢測提交需要填寫作者信息
不同的學校要求使用不同的論文檢測系統進行論文查重,畢業論文沒法通過學校的重復率要求版可能權會導致延遲畢業,很多同學想提前進行論文檢測,我們在不同的論文檢測系統進行檢測的時候發現都要填寫作者信息,那麼為什麼論文檢測提交需要填寫作者信息?
其實一般論文查重系統,不填寫作者也不會影響論文查重結果的,比如paperfree,論文作者信息會在查重報告中提現,如果是要提交給學校,就必須要填寫作者信息。不然學校無法判斷論文查重報告就是你的。建議大家在查重的時候還是把作者信息填寫上去。
如果在知網進行論文檢測,你以前發表過論文,有引用過自己發表過的論文,就需要填寫作者,填寫作者是為了讓知網知道你引用的是自己發表過的論文,就不會認為是抄襲。
我們填寫了論文作者信息,為什麼有時候知網識別不出來呢?是因為我們發表的論文需要半年以上才會被知網收錄,有可能需要一兩年才會被收錄。如果沒有識別,可能是沒有被收錄,屬於正常情況。
總結來說,在論文檢測的時候天上我們的作者信息是沒有什麼壞處的,不僅可以判斷我們引用的自己的寫的論文,還可以證明論文是我們自己的,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