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演藝界發表
⑴ 香港文藝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香港文藝抄會文化傳媒有襲限公司是一家集演藝經紀、影視廣告攝制、文化演藝活動策劃承辦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傳媒機構,擁有「廣告策劃」「影視傳播」「音樂推廣」「商業策劃」「大型演出」五大基礎版塊,曾參與cctv《夢想劇場錄制》、《藝苑風景線錄》、《心連心節目》、《鄉村大世界》、《我要上春晚》、《我愛世界盃》、《同一首歌》、《夢想合唱團》、《鑒寶》、《豪門盛宴》、《第二起跑線》、《大風車》、《超級戰士》、《唱響中國》、《非常「6+1」》、《星光大道》參與《CCTV第五屆全國模特大賽》音樂製作等節目錄制。
⑵ 為什麼香港會出現這么多演藝界的名人
因為香港在各方面各更先進,而演員們能接受到更好的演藝知識。 再者就是說,香港也沒有太多能夠發展的東西,但是影視業確實很發達的,所以說香港才會出現這么多演藝界的名人。
⑶ 香港娛樂演藝界名人有哪些
佘詩曼,林峰,楊怡,廖碧兒,馬俊偉,陳健鋒,薛家燕,陳豪,鍾嘉欣,歐陽震華,胡定欣,吳卓義,謝天華
⑷ 如何進香港演藝圈
現在有很多香港媒體舉辦的演藝比賽及選美比賽,
都歡迎國內朋友參與的內,例如,每年的無線電視香港小容姐選美,
亞洲電視的亞洲小姐選美無線電視的超級巨聲歌唱比賽,
亞洲電視的星光大道歌唱比賽
無線電視和英皇娛樂聯合舉辦的英皇新秀歌唱比賽
這些都是進入香港演藝圈的途徑啊
⑸ 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成立了嗎
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3月21日舉行啟動禮,標志著這一由香港演藝界人士自發發起、致力於協助香港演藝人員北上發展的組織正式成立。
擔任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會長的成龍在儀式上表示,內地影視市場過去10年來越做越大,機會越來越多。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希望加強香港與內地演藝界的合作溝通,讓香港台前幕後的演藝人員有更多機會到內地發展,實地學習和體驗。
啟動禮現場播放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預先錄制的視頻。林鄭月娥在視頻中表示,香港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演藝界人才輩出。隨著國家改革開放,近年香港演藝界人士北上發展,很多合拍片成績理想。
林鄭月娥表示,本屆特區政府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深化香港與內地合作,抓住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其中當然也包含香港演藝事業的機遇。
⑹ 香港麗君文化演藝策劃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香港麗君文化演藝策劃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公司創辦人是演藝界人士,公司新成立就吸引了不少專業經紀人及策劃人士加入,演員資源廣泛、一直與上海演出家知名團體合作。
⑺ 香港文化界名人有哪些
高劍父 林奕華 范止安
中山大學名譽博士梁潔華女士 香港美術家協會專主席文樓伉儷、香港春潮書屬畫會會長黎明伉儷、港澳台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會長李汝匡先生、香港保良局副主席、香港詩書聯會會長李智廣先生、香港傳統文化交流協會主席陳秀燕女士,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先生後人高勵節先生、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先生後人趙之干先生、趙之泰先生、嶺南畫派大師楊善深先生後人楊天健先生
⑻ 為什麼有人覺得香港娛樂圈斷代了,不再有往日的輝煌
香港本來就是地少人稀,因此香港娛樂圈中的人更少,香港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地方,可以說是寸土寸金,商業發達,科技先進。
⑼ 香港娛樂界發展史
香港娛樂界的發展史基本上就是電影界和音樂界的發展史。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十年就會翻新人,確實,在復雜的娛樂圈,尤其是新人輩出的香港娛樂圈,TVB無線電視台和亞視ATV相互競爭,促進了香港娛樂圈的發展,港姐選舉,港男選舉,華裔小姐,亞洲小姐選舉,TVB藝員培訓班,各樣的歌唱比賽,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無論是現在的巨星還是未來之星,抑或是曾經的巨星,香港娛樂圈真是歷經一切!當然在金融風暴,SARS時期的香港依舊那麼團結,不管娛樂圈發生多少事情,香港演藝協會始終都是為香港人民在服務,保證香港藝人的安全!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更加繁榮,和內地台灣合拍片也更多!不過也有些不開心的事情,像張國榮,梅艷芳,柯受良,翁美玲,李小龍,鄧麗君,黃家駒,羅文,陳百強等巨星的離世,也讓香港娛樂圈的人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應該要更加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