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網查重 » 雜阿含經目錄

雜阿含經目錄

發布時間: 2021-03-29 10:03:53

㈠ 請問一下,《大藏經》里有多少本佛經是釋迦牟尼親口講的

只有巴利文三藏是佛在世時親口說的、佛陀的直接弟子說的
佛陀在世時親口說的經文只有四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多數都是第一次集結中佛陀二弟子多聞第一,阿難尊者,背誦。
加上講述佛陀涅槃故事的《涅槃經》等就是巴利三藏了。
其他都是佛陀入滅後幾百年裡,後世佛教徒編造,聲稱是佛傳授的,用我們熟悉的說法,就是託名著書,自己寫本書說是佛陀菩薩傳授的……
典型例子:
1、無著的《瑜伽師地論》,說是他打坐入定到了兜率天,慈氏菩薩傳給他的……
2、密宗的經典與秘法,按密宗的說法,是龍樹在鐵塔中發現的,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傳下來的……
3、大乘派的經典主要來自「龍藏」,何為龍藏?龍樹聲稱自己在沙伽羅龍王的龍宮中讀到的龍宮藏經(你信么?)……我們都知道佛陀時代是沒有文字經文的,佛經都是口述 和今天印度的史詩流傳方式是一樣的。所以龍宮哪來什麼經典藏書?(龍樹咋沒淹死在海里。。。)
所以龍樹可以說是大乘佛教的祖宗了……被稱為八宗共祖,大乘佛教信的不是佛陀,而是龍樹,大乘尊龍樹為「第二釋迦」。
巴利文三藏的目錄你在網上是查的到的可以看一下。大乘佛教漢文《大藏經》中有近兩千種經書,絕大部分都是佛陀時代後形成的東西……
所以按照上座部的說法,大乘派就是倆字——「戲論」(胡扯)。
但是大乘的邏輯是啥呢?大乘的邏輯是:凡是符合佛陀所說義理就是佛經,不符合就算是佛陀親口說的也是假的……(感情對不對、怎麼理解不是佛陀本人說了算?)

大乘佛教是徹底的唯心論,在他們看來人類的歷史、考據、時間對不對得上,都不值一提。。。(也就是說徹底的不講理,耍無賴,所以人要想死是救不回來的,人要裝睡也是叫不醒的,人一旦「信」什麼東西,就走火入魔、無葯可救了。所以年輕人一定要秉承科學之精神,懷疑一切,不要去信,這世上除了人類的理性之外沒有值得「信」的東西,只不過人類的理性沒法否定神佛存在的可能性,人也全然的理性生物)
涅槃經中說的很明白:佛祖涅槃前,阿難尊者問佛祖還有沒有遺訓,佛祖說:我能教你們的都已經教給你們了……也就是說,除了五百集結所頌的經文之外都是偽經。

㈡ 小乘佛法經典典籍有哪些

阿含是小乘經的總名,譯為法歸,是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之義,又譯作無比法。共分四部,即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

㈢ 直奔主題,我想要寫一套修武玄幻類的小說的修真體系,最好是自創,看小說這么多年不寫一個難受。拜謝!

看一看古時的典籍如道家的《道德經》、《南華經》 、《清虛經》 、《道法會元》
《道德》、《南華》、《四品》、《陰符》、《素書》、《左傳》、《尚書》、《易經》。
《道藏精華錄》:
《正統道藏》 《萬曆續道藏》 《道藏闕經目錄》 《道藏目錄詳注》 《道藏輯要》 《雲笈七簽》 《無上秘要》 《三洞珠囊》 《道德真經》 《南華真經》 《沖虛真經》 《通玄真經》 《洞靈真經》 《太平經》 《黃庭經》 《老子化胡經》 《西升經》 《上清大洞真經》 《度人經》 《清靜經》 《陰符經》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想爾注》 《抱朴子內篇》 《真誥》 《老子義疏》 《玄珠錄》 《道教義樞》 《化書》 《〈正易心法〉注》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道德會元》 《道德玄經原旨》 《易圖通變》 《周易集說》 《重陽立教十五論》 《凈明忠孝全書》 《老君音誦誡經》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周易參同契》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 《太上洞淵神咒經》 《養性延命錄》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 《坐忘論》 《玄綱論》 《鉛汞甲庚至寶集成》 《古文龍虎經》 《道門科範大全集》 《靈寶畢法》 《崔公入葯鏡》 《悟真篇》 《修真十書》 《道樞》 《中和集》 《靈寶玉鑒》 《金丹大要》 《道法會元》 《庚道集》 《方壺外史》 《道書十二種》 《古書隱樓藏書》 《道書十七種》 《列仙傳》 《神仙傳》 《三洞群仙錄》 《混元聖紀》 《金蓮正宗記》 《甘水仙源錄》 《清微仙譜》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漢天師世家》 《三教搜神大全》 《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 《武當福地總真集》 《茅山志》 《重陽全真集》 《磻溪集》 《長春真人西遊記》 《海瓊白真人語錄》 《張三豐先生全集》
佛家: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印度教:《吠陀(韋達經)》、《摩訶婆羅多》、《薄迦梵歌》、《羅摩衍那》、《往世書》、《奧義書》、《森林書》
看完這些你絕對可以悟出修煉方法體系

㈣ 佛教有哪些經文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乘妙法蓮華經》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阿彌陀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葯師如來本願經》 、《佛說地藏菩薩本願經》、《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

內容介紹:

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 有時也稱《般若波羅蜜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簡稱《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餘卷中的一節。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釋義: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簡稱《金剛經》。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本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

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首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4.《妙法蓮華經》

此經被稱為『成佛的妙法』,經中有原文稱此經為『經中第一』,可見其重要性。此經也比較長,有28品,但也是比較容易讀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經中佛理至深,讀此經前讀者一定要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否則如讀了又不信,乃至謗經,反而可能遭大惡報,不如不讀。佛講此經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動離開,因為他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業障所阻,得少為足,不願意聽。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緣足夠,對佛有絕對的信心,絕不會誹 謗此經,當然應盡快找來看,大有益處。

5.《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此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後首先講的第一部經,最適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釋迦牟尼初成佛時,猶如太陽剛 升出來,光芒照耀高山,所講的《華嚴經》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聽不見,或者聽見了也等於沒聽見;

到了最後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又似太陽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頂上的人;相對而言《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則是如日當空,可照遍全人。《華嚴經》很長,比《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都長,可看其中有名 的幾品,比如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凈行品等。

(4)雜阿含經目錄擴展閱讀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范;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其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為經、律、論三藏是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分類。經、律、論所載內容分別:

一.經,一般被認為是佛說過的話的匯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二.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范,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確定的,而系統化的佛教戒律是後來才逐步形成的。

三.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可也有一些極少數的論被認為是佛自己做的。

㈤ 佛經共有幾部

佛經有三藏十二部之說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
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論藏,佛弟子所造的論述
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長行,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
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

三、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十、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系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

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重頌與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其餘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之別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三類,故僅有九部經。

㈥ 中國貝葉經全集的目錄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1卷)摩訶賓圖·天界星宿》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2卷)本名占星學·建城建寨》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3卷)十五誦經·坦厄伽尼伴》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4卷)粘芭細敦(第一部)》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4卷)粘芭細敦(第二部)》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4卷)粘芭細敦(第三部)》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4卷)粘芭細敦(第四部)》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5卷)烏沙與巴羅(上)》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5卷)烏沙與巴羅(中)》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5卷)烏沙與巴羅(下》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6卷)增一阿含經》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7卷)雜阿含經》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8卷)小阿含經》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99卷)中阿含經》
《中國貝葉經全集(第100卷)長阿含經》

㈦ 《大藏經》中都有哪些經

大藏經目錄

01. 阿含部(0001-0151)
GBK繁體版整卷下載:第1卷、第2卷 經號 卷號 頁碼 經名 (卷數) 〖 朝代 譯者或作者〗

0001 01 P0001 長阿含經 (22卷)〖 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宗教文化出版社版本<br>
0002 01 P0150 佛說七佛經 (1卷)〖 宋 法天譯〗<br>
0003 01 P0154 毗婆屍佛經 (2卷)〖 宋 法天譯〗<br>
0004 01 P0159 七佛父母姓字經 (1卷)〖 失譯〗<br>
0005 01 P0160 佛般泥洹經 (2卷)〖 西晉 白法祖譯〗<br>
0006 01 P0176 般泥洹經 (2卷)〖 失譯〗<br>
0007 01 P0191 大般涅盤經 (3卷)〖 東晉 法顯譯〗<br>
0008 01 P0207 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 (2卷)〖 宋 施護等譯〗<br>
0009 01 P0213 佛說人仙經 (1卷)〖 宋 法賢譯〗<br>
0010 01 P0216 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3卷)〖 宋 施護等譯〗<br>
0011 01 P0222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2卷)〖 宋 施護等譯〗<br>
0012 01 P0226 佛說大集法門經 (2卷)〖 宋 施護譯〗<br>
0013 01 P0233 長阿含十報法經 (2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14 01 P0241 佛說人本欲生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15 01 P0246 佛說帝釋所問經 (1卷)〖 宋 法賢譯〗<br>
0016 01 P0250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17 01 P0252 佛說善生子經 (1卷)〖 宋 支法度譯〗<br>
0018 01 P0255 佛說信佛功德經 (1卷)〖 宋 法賢譯〗<br>
0019 01 P0258 佛說大三摩惹經 (1卷)〖 宋 法天譯〗<br>
0020 01 P0259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21 01 P0264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22 01 P0270 佛說寂志果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023 01 P0277 大樓炭經 (6卷)〖 西晉 法立共法炬譯〗<br>
0024 01 P0310 起世經 (10卷)〖 隋 闍那崛多等譯〗<br>
0025 01 P0365 起世因本經 (10卷)〖 隋 達摩笈多譯〗<br>
0026 01 P0421 中阿含經 (60卷)〖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宗教文化出版社版本<br>
0027 01 P0810 佛說七知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28 01 P0810 佛說園生樹經 (1卷)〖 宋 施護譯〗<br>
0029 01 P0811 佛說鹼水喻經 (1卷)〖 失譯〗<br>
0030 01 P0811 佛說薩缽多酥哩逾捺野經 (1卷)〖 宋 法賢譯〗<br>
0031 01 P0813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32 01 P0814 佛說四諦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33 01 P0817 佛說恆水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034 01 P0818 法海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035 01 P0819 佛說海八德經 (1卷)〖 後秦 鳩摩羅什譯〗<br>
0036 01 P0819 佛說本相猗致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37 01 P0820 佛說緣本致經 (1卷)〖 失譯〗<br>
0038 01 P0821 佛說輪王七寶經 (1卷)〖 宋 施護譯〗<br>
0039 01 P0822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040 01 P0824 佛說文陀竭王經 (1卷)〖 北涼 曇無讖譯〗<br>
0041 01 P0825 佛說頻羅婆裟羅王經 (1卷)〖 劉宋 法賢譯〗<br>
0042 01 P0826 佛說鐵城泥犁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043 01 P0828 佛說閻王五天使者經 (1卷)〖 劉宋 慧簡譯〗<br>
0044 01 P0829 佛說古來世時經 (1卷)〖 失譯〗<br>
0045 01 P0831 大正句王經 (2卷)〖 宋 法賢譯〗<br>
0046 01 P0835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1卷)〖 後漢 支曜譯〗<br>
0047 01 P0837 佛說離睡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048 01 P0837 佛說是法非法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49 01 P0839 佛說求欲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050 01 P0842 佛說受歲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051 01 P0843 佛說梵志計水凈經 (1卷)〖 失譯〗<br>
0052 01 P0844 佛說大生義經 (1卷)〖 宋 施護譯〗<br>
0053 01 P0846 佛說苦陰經 (1卷)〖 失譯〗<br>
0054 01 P0848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55 01 P0849 佛說苦陰因事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056 01 P0851 佛說樂想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057 01 P0851 佛說漏分布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58 01 P0853 佛說阿耨風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059 01 P0855 佛說諸法本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60 01 P0856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1卷)〖 劉宋 慧簡譯〗<br>
0061 01 P0858 佛說受新歲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062 01 P0859 佛說新歲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063 01 P0861 佛說解夏經 (1卷)〖 宋 法賢譯〗<br>
0064 01 P0862 佛說瞻婆比丘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065 01 P0863 佛說伏淫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066 01 P0864 佛說魔嬈亂經 (1卷)〖 失譯〗<br>
0067 01 P0867 弊魔試目連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68 01 P0868 佛說賴吒和羅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69 01 P0872 佛說護國經 (1卷)〖 宋 法賢譯〗<br>
0070 01 P0875 佛說數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071 01 P0876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072 01 P0878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1卷)〖 失譯〗<br>
0073 01 P0879 佛說須達經 (1卷)〖 蕭齊 求那毗地譯〗<br>
0074 01 P0880 佛說長者施報經 (1卷)〖 宋 法天譯〗<br>
0075 01 P0882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1卷)〖 失譯〗<br>
0076 01 P0883 梵摩渝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77 01 P0886 佛經尊上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078 01 P0887 佛說兜調經 (1卷)〖 失譯〗<br>
0079 01 P0888 佛說鸚鵡經 (1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br>
0080 01 P0891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1卷)〖 隋 瞿曇法智譯〗<br>
0081 01 P0895 分別善惡報應經 (2卷)〖 宋 天息災譯〗<br>
0082 01 P0901 佛說意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083 01 P0902 佛說應法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084 01 P0903 佛說分布施經 (1卷)〖 宋 施護譯〗<br>
0085 01 P0904 佛說息諍因緣經 (1卷)〖 宋 施護譯〗<br>
0086 01 P0907 佛說泥犁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087 01 P0910 佛說齋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088 01 P0912 優陂夷墮舍迦經 (1卷)〖 失譯〗<br>
0089 01 P0913 佛說八關齋經 (1卷)〖 劉宋 沮渠京聲譯〗<br>
0090 01 P0913 佛說鞞摩肅經 (1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br>
0091 01 P0915 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92 01 P0916 佛說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93 01 P0917 佛說邪見經 (1卷)〖 失譯〗<br>
0094 01 P0917 佛說箭喻經 (1卷)〖 失譯〗<br>
0095 01 P0918 佛說蟻喻經 (1卷)〖 宋 施護譯〗<br>
0096 01 P0919 佛說治意經 (1卷)〖 失譯〗<br>
0097 01 P0919 廣義法門經 (1卷)〖 陳 真諦譯〗<br>
0098 01 P0922 佛說普法義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099 02 P0001 雜阿含經 (50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宗教文化出版社版本<br>
0100 02 P0374 別譯雜阿含經 (16卷)〖 失譯〗<br>
0101 02 P0493 雜阿含經 (1卷)〖 失譯〗<br>
0102 02 P0499 佛說五蘊皆空經 (1卷)〖 唐 義凈譯〗<br>
0103 02 P0500 佛說聖法印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104 02 P0500 佛說法印經 (1卷)〖 宋 施護譯〗<br>
0105 02 P0501 五陰譬喻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106 02 P0501 佛說水沫所漂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107 02 P0502 佛說不自守意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108 02 P0502 佛說滿願子經 (1卷)〖 失譯〗<br>
0109 02 P0503 佛說轉**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110 02 P0504 佛說三轉**經 (1卷)〖 唐 義凈譯〗<br>
0111 02 P0504 佛說相應相可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112 02 P0504 佛說八正道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113 02 P0505 佛說難提釋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114 02 P0506 佛說馬有三相經 (1卷)〖 後漢 支曜譯〗<br>
0115 02 P0507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 (1卷)〖 後漢 支曜譯〗<br>
0116 02 P0507 佛說戒德香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117 02 P0508 佛說戒香經 (1卷)〖 宋 法賢譯〗<br>
0118 02 P0508 佛說鴦掘摩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119 02 P0510 佛說鴦崛髻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120 02 P0512 央掘魔羅經 (4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br>
0121 02 P0544 佛說月喻經 (1卷)〖 宋 施護譯〗<br>
0122 02 P0545 佛說波斯匿王太後崩塵土坌身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123 02 P0546 佛說放牛經 (1卷)〖 後秦 鳩摩羅什譯〗<br>
0124 02 P0547 緣起經 (1卷)〖 唐 玄奘譯〗<br>
0125 02 P0549 增一阿含經 (51卷)〖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宗教文化出版社版本<br>
0126 02 P0831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1卷)〖 宋 法賢譯〗<br>
0127 02 P0834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1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br>
0128a02 P0835 須摩提女經 (1卷)〖 吳 支謙譯〗<br>
0128b02 P0835 須摩提女經 (1卷)〖 吳 支謙譯〗 (與上文略有不同)<br>
0129 02 P0843 佛說三摩竭經 (1卷)〖 吳 竺律炎譯〗<br>
0130 02 P0845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3卷)〖 宋 施護譯〗<br>
0131 02 P0854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132a02 P0854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1卷)〖 失譯〗<br>
0132b02 P0854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1卷)〖 失譯〗 (與上文略有同)<br>
0133 02 P0855 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1卷)〖 西晉 法炬譯〗<br>
0134 02 P0857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1卷)〖 劉宋 慧簡譯〗<br>
0135 02 P0857 佛說力士移山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136 02 P0859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br>
0137 02 P0860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1卷)〖 後漢 康孟詳譯〗<br>
0138 02 P0861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1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br>
0139 02 P0861 佛說四泥犁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140 02 P0862 阿那邸邠化七子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141 02 P0863 佛說阿遬達經 (1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br>
0142a02 P0863 佛說玉耶女經 (1卷)〖 失譯〗<br>
0142b02 P0863 佛說玉耶女經 (1卷)〖 失譯〗 (與上文略有不同)<br>
0143 02 P0865 玉耶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144 02 P0867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1卷)〖 西晉 白法祖譯〗<br>
0145 02 P0869 佛母般泥洹經 (1卷)〖 劉宋 慧簡譯〗<br>
0146 02 P0870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1卷)〖 失譯〗<br>
0147 02 P0872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1卷)〖 失譯〗<br>
0148 02 P0873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1卷)〖 東晉 竺曇無蘭譯〗<br>
0149 02 P0874 佛說阿難同學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150a02 P0875 A佛說七處三觀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150b02 P0883 B佛說九橫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br>
0151 02 P0883 佛說阿含正行經 (1卷)〖 後漢 安世高譯〗

法華部·華嚴部

法華部·華嚴部)

法華部(0262-0277)

經號 卷號 頁碼 經名 (卷數) 〖 朝代 譯者或作者〗

0262 09 P0001 妙法蓮華經 (7卷)〖 姚秦 鳩摩羅什譯〗寶庫錄校版本
0263 09 P0063 正法華經 (10卷)〖 西晉 竺法護譯〗
0264 09 P0134 添品妙法蓮華經 (7卷)〖 隋 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0265 09 P0197 薩曇分陀利經 (1卷)〖 失譯〗
0266 09 P0198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3卷)〖 西晉 竺法護譯〗
0267 09 P0226 不退轉**經 (4卷)〖 失譯〗
0268 09 P0254 佛說廣博嚴凈不退轉輪經 (6卷)〖 劉宋 智嚴譯〗
0269 09 P0285 佛說法華三昧經 (1卷)〖 劉宋 智嚴譯〗
0270 09 P0290 大法鼓經 (2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0271 09 P0300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3卷)〖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0272 09 P0317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10卷)〖 元魏 菩提流支譯〗
0273 09 P0365 金剛三昧經 (1卷)〖 失譯〗
0274 09 P0374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
0275 09 P0379 大乘方廣總持經 (1卷)〖 隋 毗尼多流支譯〗
0276 09 P0383 無量義經 (1卷)〖 蕭齊 曇摩伽陀耶舍譯〗
0277 09 P0389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1卷)〖 劉宋 曇無蜜多譯〗

--------------------------------------------------------------------------------

華嚴部(0278-0309)

0278 09 P0395 大方廣佛華嚴經 (60卷)〖 東晉 佛馱跋陀羅譯〗第9卷共788頁
0279 10 P0001 大方廣佛華嚴經 (80卷)〖 唐 實叉難陀譯〗寶庫錄校版本
0280 10 P0445 佛說兜沙經 (1卷)〖 後漢 支婁迦讖譯〗
0281 10 P0446 佛說菩薩本業經 (1卷)〖 吳 支謙譯〗
0282 10 P0451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1卷)〖 西晉 聶道真譯〗
0283 10 P0454 菩薩十住行道品 (1卷)〖 西晉 竺法護譯〗
0284 10 P0456 佛說菩薩十住經 (1卷)〖 東晉 只多蜜譯〗
0285 10 P0458 漸備一切智德經 (5卷)〖 西晉 竺法護譯〗
0286 10 P0497 十住經 (4卷)〖 姚秦 鳩摩羅什譯〗
0287 10 P0535 佛說十地經 (9卷)〖 唐 屍羅達摩譯〗
0288 10 P0574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3卷)〖 西晉 竺法護譯〗
0289 10 P0591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1卷)〖 唐 玄奘譯〗
0290 10 P0592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1卷)〖 宋 法賢譯〗
0291 10 P0592 佛說如來興顯經 (4卷)〖 西晉 竺法護譯〗
0292 10 P0617 度世品經 (6卷)〖 西晉 竺法護譯〗
0293 10 P0661 大方廣佛華嚴經 (40卷)〖 唐 般若譯〗
0294 10 P0851 佛說羅摩伽經 (3卷)〖 西秦 聖堅譯〗
0295 10 P0876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1卷)〖 唐 地婆訶羅譯〗
0296 10 P0878 文殊師利發願經 (1卷)〖 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
0297 10 P0880 普賢菩薩行願贊 (1卷)〖 唐 不空譯〗
0298 10 P0883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1卷)〖 唐 實叉難陀譯〗
0299 10 P0884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5卷)〖 宋 法天譯〗
0300 10 P0905 大方廣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1卷)〖 唐 提雲般若譯〗
0301 10 P0909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1卷)〖 唐 實叉難陀譯〗
0302 10 P0912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1卷)【失譯】
0303 10 P0917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2卷)〖 隋 闍那崛多譯〗
0304 10 P0924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1卷)〖 唐 實叉難陀譯〗
0305 10 P0928 信力入印法門經 (5卷)〖 元魏 曇摩流支譯〗
0306 10 P0959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1卷)〖 唐 提雲般若等譯〗
0307 10 P0961 佛說庄菩提心經 (1卷)〖 姚秦 鳩摩羅什譯〗
0308 10 P0963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1卷)〖 元魏 吉迦夜譯〗
0309 10 P0966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10卷)〖 姚秦 竺佛念譯〗

㈧ 佛教《雜阿含經》的內容及譯文是什麼內容

梵名Sam!yukta^gama ,巴利名Sam!yutta-nika^ya 。音譯作散瑜乞怛迦阿甘。凡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為北傳四阿含之一。關於雜阿含名稱之由來,據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舉,此經乃佛陀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等講說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之教說,今集為一部,稱雜阿含。又據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二載,以匯集文句之雜者,故稱雜阿含。另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雜阿含,乃闡明諸禪定,為坐禪人所必習之法門。又據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載,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故稱雜阿笈摩(雜阿含)。全經包括五十一相應,乃佛祖在世時對弟子所說的重要教理,以「五蘊」、「六入處」、「十八界」為禪觀,對「緣起」、「四聖諦」的闡釋,了知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雜阿含經》是禪修的經典,文章精簡雜錄,超過一千三百多篇經文,包含:「五陰誦」、「六入處誦」、「雜陰誦」、「道品誦」等。南朝宋時大秦僧人求那跋陀羅(約435年—453年)譯出漢文,但在中國被視為小乘佛教,流傳不廣。
據《精刻大藏經目錄》(支那內學院編)記述,現存歷代異譯本39種。都是從大部中撮要別譯。這些異譯本大多依中亞或北印度流行的傳本譯出,各出自何派,尚無定論。《雜阿含經》與南傳《相應部經典》大體相應,但後者無論在經典內容還是經文編排方面都比前者更有系統性。有的學者認為此經有受大乘思想影響的痕跡。《長阿含經序》記《雜阿含經》有四分十誦,但現存刻本品目均不全,且經文多有重復,似譯出後未作系統整理。《大智度論》卷八十五有「弟子所說佛所說」、「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道品」、「結集」等四分之說,與現行刻本大體相同,但順序略異。
現代佛學家呂澄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作《雜阿含刊定記》,調整後的四分十誦次第是:
● 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有六誦,即五取蘊誦、六處誦、緣起誦、食誦、諦誦、界誦
● 佛弟子所說佛所說分有二誦,即佛弟子所說誦和佛所說誦
● 道品分為念住等誦
● 結集分有八眾誦。
此經主要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 聯系比丘修習禪定講述佛教教義.主張「善攝諸根」,「內寂其心,如實觀察」。闡明正確的禪思,並斥責外道(異教)的禪觀。記述修禪的步驟、方法,注意事項及其所要達到的結果等。故有人認為此經重在指示止觀道理,為修禪者所專習。
■ 論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首先詳釋五蘊、六處、緣起、十二因緣等學說,以闡明無常、苦、空、無我之思想。此外闡述了四諦、四食、八正道、四念處、七覺分、四禪、十八界、因果報應等學說。
■ 向優婆塞、優婆夷弘揚佛法。鼓勵他們信奉佛教,皈依三寶,勤修善業。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所引用的《雜阿含經本母》和《思所成地》所引用的《雜阿含經伽陀舊解》,為比較完備的注釋此經之書;而《攝異門分》則為解釋此經中異門法相之作。全經共有五十卷,一三六二小經(大正藏編目),內容相當於南傳巴利本之相應部(Sam!yutta-nika^ya,共有五聚五十六篇二○三品,計二八五八小經),為漢譯四阿含中之最大部者,其成立時期,亦為四阿含中之最早者。依性質而區別,全經可分為三大部類:
● 第一部分,即『修多羅』,內容為蘊、處、緣起、食、諦、界、念住等之道品。
● 第二部分,即『祇夜』,為以偈頌問答而說法。
● 第三部分,即『記說』,為佛及諸弟子之所說,此分別編於各卷之中。
上述之三大部類,依次相當於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所舉之『所說』、『所為說』、『能說』三類。
雜阿含經保存了原始佛教之風貌,其中雖含有後代之編纂,然大部分皆為早期成立者。本經之法句大多簡明,於實踐上之修行法門,列有念住、蘊、界等道品。由佛陀及弟子對話之中,顯現出四雙八輩之別,依八眾而說『眾相應』,使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諸大弟子等皆能領受法益。

㈨ 佛經。佛教經書。經文

大藏經 葯師經 觀音經 六祖壇經 金光明經 阿彌陀經 金剛頂經 妙法蓮華經 金剛經 龍樹心經 蘇悉地經 佛說佛名經 大方等大集經 仁王經 高王觀世音經 天龍八部贊 阿含經 佛母經 伽耶山頂經 達摩心經 釋迦經 大光明經 三世因果經尊勝陀羅尼經 提謂波利經 大有經 觀普賢經 華嚴經 理趣經 四品法門經 十二部經 中論 唯識二十論 因明入正理論 念佛三昧寶王論 金錍論 十二門論 三十唯識論 雜阿昆曇心論 釋摩訶衍論 百法明門論 四分律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首楞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 地藏本願經 小乘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寶積經 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方廣寶篋經 方廣大庄嚴經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方等無想經 灌頂經 灌臘經 觀無量壽經 四十二章經 大樹緊那羅五所問經 菩薩善戒經 佛印三昧經 孟蘭盆經 善生經 彌勒上生經 彌勒下生經 解深密經 大般涅盤經 梵網經 頂生王經 觀所緣緣論 雜集論 攝大乘論 成實論 無著攝論 辨正論 大宗地玄文本論 百論 世親攝論 文殊師利問經 阿毘達摩發智論 王法正理論 文殊悔過經 大乘玄論 大智度論 大乘五蘊論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成唯識論 大乘起信論 五教章 四教儀 佛遺教經 優填王經 金剛壽命經 人仙經 大日經 譬喻經 無量壽經 蓮華三昧經 勝鬘經 圓覺經 稱贊大乘功德經 賢劫經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大乘經 無問自說經 論議經 廣博嚴凈不退轉輪經 摩訶摩耶經 觀葯王葯上二菩薩經 蓮華面經 法苑珠林 雜阿含經 盧至長者經 菩薩瓔珞經 月光童子經 菩薩內戒經 月上女經 菩薩戒本經 月燈三昧經 阿闍世王經 楞嚴神咒 三轉法,輪經 菩薩戒經 佛本行集經 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 佛地經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妙吉祥觀門經 乳光經 本事經 法句經 無量義經 優婆離經 耶只經 延壽經 胞胎經 法華三昧經 尼母經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放缽經 古尊宿語錄 密嚴經 鹼水喻經 阿闍世女王經 無常經 教王經 諸佛要集經 悲華經 龍施女經 菩薩藏經 咒齒經 普賢經 了本生死經 大隨求經 三明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寶兩經 善住秘密經 金剛三昧經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大意經 清凈毘尼方廣經 法苑義林章 虛空藏菩薩經 三千佛名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 入定不定印經 福力太子因緣經 雜譬喻經 造塔功德經 寶女所問經 造像功德經 十上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 八大人覺經 眾許摩訶帝經 謗佛經 須真天子經 寶星陀羅尼經 解脫戒經 菩薩處胎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 大方廣如來秘密義經 無極寶三昧經 入楞伽經 無盡意菩薩經 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 智光滅業障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無垢優婆夷問經 舊城喻經 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 勝軍五所問經 大庄嚴法門經 五無反復經 大法鼓經 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大品般若經 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威德陀羅尼經 六字神咒經 大白傘蓋經 大悲經 一字佛頂輪五經 菩薩藏經 八名普密經 王法經 八師經 善思童子經 八佛名號經 阿毘達摩藏顯宗論 四法經 碧岩錄 四願經 法界觀門 占察經 五教止觀 甘露經 大庄嚴論 明論 辨中邊論 法界無差別論 十誦律 摩訶僧只律 法華經論 瑜伽師地論 大薩遮尼犍子受記經 稻桿經 入阿毘達摩論 顯揚論 分別瑜伽論 阿毘達摩順正理論 五分律 善見律 阿毘曇心論 阿毘達摩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摩雜集論 阿毘達摩俱舍論大藏經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朝有雍正刻龍藏,乾隆續藏。 宋、元、明諸版本,多半亡佚,只有南宋磧砂版尚存孤本,藏於西安卧龍、開元兩寺之中。 葯師經 葯師經有五種譯本: 一、東晉帛屍梨蜜多羅所譯的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脫經,佛說灌頂經十二所載。 二、南朝宋慧簡譯葯師琉璃光經(不入藏經)。 三、隋朝達摩笈多譯佛說葯師如來本願經,一卷。 四、唐朝玄奘譯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五、唐朝義凈譯葯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 觀音經 法華經卷第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一品別行者,稱為觀音經。一卷,秦羅什譯長行,隋闍那崛多譯偈頌。 法華傳記一:「唯有什公普門品,於西海而別行,所以者何,曇摩羅懺,此雲法豐,中印人,婆羅門種,亦稱伊波勒菩薩,弘化為志,游化蔥嶺,來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歸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語菩薩,即雲:觀世音此土有緣,乃令誦念,病苦即除,因是別傳一品,流通部外也。」 六祖壇經 詳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慧能於韶州大梵寺壇上說法,門人記錄下來,便尊稱為六祖壇經。簡稱為壇經。 夾注輔教編六壇經贊題註上說:「始其眾人慾請宗門第六祖大鑒禪師開演東山法門於韶陽大梵寺,尊敬大鑒之道,乃封土為壇,以資其說法,其後其弟子者集大鑒之說,因而目為壇經也。」 金光明經 有三種譯本: 一、北涼曇無讖譯,四卷,題為金光明經。 二、隋寶貴等取前譯補譯,合入其缺品八卷,題為合部金光明經。 三、唐義凈譯,十卷,題為金光明最勝王經。三譯中以第三譯文義最周足。但金光明經因天台智者說玄義及文句,因此以第一譯流傳最廣。 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秦羅什譯。凈土三部經之一。這部經略說西方凈土依正庄嚴等事,令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最為切要。這部經揀除小善根福德因緣,唯攝一類純篤之機。 金剛頂經 金剛頂經與大日經、蘇悉地經同為密教三部經。也是金剛界諸經之總名。梵本共有十萬偈十八會,現今中國所流布的有三種: 一、不空所譯的教王經,三卷。詳稱為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這本教王經在十八會之第一會的四品之中,只翻譯第一品。 二、施護所譯教王經,三十卷。詳稱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翻譯十八會之第一會的四品。 三、金剛智所譯的略出經,四卷。詳稱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以上三本都稱為金剛頂經,但是普通所說的金剛頂經,都是指不空所譯的那一本。 法華經 詳稱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的意義是:揭示三乘歸一之旨,使二乘回小向大,故稱為妙法。 蓮華有兩個意義: 一、出水之意,表示所詮之理出離二乘泥濁水。 二、開敷之意,表示以勝教言開真理。 法華經有三個譯本: 一、姚秦鳩摩羅什譯,七卷。 二、晉竺法護譯,稱為正法華經,十卷。 三、隋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譯,八卷,稱為添品法華經。 現今流通最廣的是第一種譯本。 金剛經 詳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以空慧為體,專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繁簡適中,最便於誦持。 現今通行的,為鳩摩羅什的譯本。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簡稱,又稱為般若心經。心經的經文很簡短,然而大般若經精要,都濃縮在其中,因此命名為心經。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現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譯本。 蘇悉地經 詳稱為蘇悉地羯羅經,譯為妙成就業經,三卷,唐朝輸婆迦羅譯,密宗三部經之一。 蘇悉地羯羅,譯為妙成就作業,指成就一切世間出世間作業之妙法。 蘇悉地經疏一:「羯羅者,又稱迦羅抳,此雲作也,又羯賴麼呢,此雲業,又迦抳,此雲務也,並應通用。」 開元錄九:「蘇悉地羯羅,唐雲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並是咒毘奈耶,不曾入於曼荼羅,不合輒讀,同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便成盜法。」 蘇悉地經說蘇悉地之法,真言經一百餘部內,雖皆說速疾成就之法,而此經獨為其至極,故名妙成就法。 大方等為大乘經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間廣集十方之佛菩薩,說大乘之法,稱為大集經。 大集經沒有全本,前後諸師,各譯一部分,高麗藏本收諸師譯本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三十一卷至三十三卷之日密分三卷,北涼曇無讖譯,為諸譯中之大本,其他的藏本稱為大方等大集經而別行之,第二十七卷至三十卷之無盡意菩薩品四卷,為智嚴寶雲所譯,別行本題為無盡意菩薩經。第三十四卷至四十五之日藏分十二卷,隋那連耶舍譯,別行本十卷,稱為大乘大方等日藏經。第四十六卷至五十六卷之月藏分十一卷,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別行本十卷,稱為大方等大集月藏經。第五十七、五十八兩卷之須彌分二卷,別行本題為大乘大集經,第五十九、六十兩卷之十方菩薩品,後漢安世高譯,別行本題為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 仁王經 仁王,指當時十六大國之國王,佛對諸王各護其國,使國家安穩,因此為他們演說般若波羅蜜多深法之經文。能夠受持講說此經,則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豐樂,因此自古以來認為是護國三部經之一,消災祈福時,便讀誦這部經。 高王觀世音經 東魏天平年中,高王時人所感得之觀音經。續高僧傳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稱為觀世音救生經,又稱為高王觀世音經,佛祖統紀五十四稱為十句觀音經,稽古略二稱為救苦觀音經。 續高僧傳二十九:「昔元魏天平,定洲募士孫敬德,於防所造觀音像,及年滿還,常加禮事,後為劫賊所引,禁在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處極刑...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覺已,緣夢中經,了無謬誤,比至平明,已滿百遍,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折為三段,三換其刀,皮肉不損,怪以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刑,仍敕傳寫,被之於世,今所謂高王觀音經是也。」 天龍八部贊 天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八部之中以此為上首,故標舉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侯羅迦。 華經提婆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被龍女成佛。」 天龍八部贊出於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大雲輪請雨經,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之卷末及毘奈耶雜事四。 無垢大乘經卷末:「天阿蘇羅、葯叉等,來聽法者應至心,擁護佛法使長存,各各勤行世尊教,諸有聽徒來至此,或在地上或居空,常於人世起慈心,晝夜自身依法住,願諸世界常安隱,無邊福智益群生,所有罪障並消除,遠離眾苦歸圓寂,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庄嚴,隨所住處常安樂。」 阿含經 阿含,梵語,義譯為無比法,又譯為法歸,它的意義是「萬法悉歸趣於此」。 阿含經共有四部: 一、增一阿含經,共五十卷,東晉僧伽提婆譯,主明人天因果。 二、長阿含經,共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主破邪見。 三、中阿含經,共六十卷,東晉僧伽提婆譯,主明諸深義。 四、雜阿含經,共五十卷,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集不攝於前三經的篇章,因此稱為雜阿含,主明諸禪法。 這四部阿含經均屬於小乘經。 佛母經 詳稱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三卷,不空譯。 佛母大孔雀明王,又稱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以能生諸佛神變之德為主,因此稱為佛母,佛母乘金色孔雀,因此稱為大金曜孔雀明王。 內容敘述佛在只園,莎底苾芻為眾破樵,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難向佛求救,佛為他說大孔雀明王神咒而救之。 佛母經有好幾種譯本,最流通的是不空的譯本。 伽耶山頂經 有四種譯本: 內容敘述佛初成道在伽耶山時,最初文殊菩薩問佛發菩提心之深義,次應諸天子等交相請問,而文殊自答種種之菩薩道者。 尊勝陀羅尼經 有五種譯本: 一、唐杜行顗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二、唐地婆訶羅譯,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 三、唐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四、地婆訶羅重譯,最勝佛頂陀羅尼凈除業障經,一卷。 五、唐義凈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六、宋施護譯,尊勝大明王經,一卷。 在這六種譯本中,不空三藏的弟子法崇,就第三譯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於世。 提謂波利經 有二部: 一、提謂經一卷,真本。 二、提謂經二卷,偽撰本。 出三藏記集卷五偽經偽撰雜錄第三:「提謂波利經二卷,右一部,宋孝武時,北國比丘曇靖撰。」 唐高僧傳一:「又有沙門曇靖者,以創開佛日,舊譯諸經並從焚盪,人間誘導,憑准無因,乃出提謂波利經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習,舊錄別有提謂經語同,但靖加五方五行,用石糅金,致成偽耳。」 大有經 勝論六句義中之說大有句義者。 仁王經上:「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藏,一切眾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無眾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 起信論:「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即外道經說。」 良賁仁王疏中一:「若言界外有眾生者,即是外道吠世史迦六句義中大有經說,非佛教也。」 觀普賢經 詳稱為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劉宋曇摩蜜多譯。 本經說觀念普賢菩薩而懺悔六根之罪之法,與法華經之普賢勸發品相表裏,因此定為法華之結經,且天台修法華之懺法,全宗此經。 華嚴經 詳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為佛成道後第一次說法,於大乘中最為宏博。「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證此法理之人,「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庄嚴果地,故稱為華嚴。 華嚴經相傳由文殊菩薩與阿難結集,經龍神收入龍宮,後來龍樹菩薩入龍宮見之,有上、中、下三本,下本十萬偈,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偈,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龍樹受持下本,流傳於閻浮提,中國所翻譯的三種,都是從下本抄略出來的。 理趣經 又稱為般若理趣經,大樂金剛不空真言三摩耶經。 有關的著述有: 不空譯的理趣釋二卷。 日本弘法的理趣經開題五卷。 亮典的純秘鈔三卷。 金剛智所譯的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一卷,也簡稱為理趣經,那是般若經的異譯本。 四品法門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 經說法有四品類: 一、界法,六界十八界等也。 二、處法,十二處也。 三、緣起法,十二緣起也。 四、處非處法,道理非道理也。 了此四品類,則為智人,不了則為愚人。 十二部經 一切經分為十二種類。 一、修多羅,指契經。 二、只夜,指重頌。 三、伽陀,譯為諷頌。 四、尼陀那,譯為因緣。 五、伊帝目多,釋為本事。 六、闍多伽,譯為本生。 七、阿浮達摩,又稱為阿毘達摩。 八、阿波陀那,譯為譬喻。 九、優婆提舍,譯為論議。 十、優陀那,譯為自說。 十一、毘佛略,譯為方廣。 十二、和伽羅,譯為授記。 這十二部中,修多羅與只夜及伽陀三者,為經文上之體裁,其餘九部從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中論 詳稱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三論之一。 中論主張最徹底之中道,破空破假,進而並破執中之見,說八不中道,即無所得之中道,而為般若思想者也,書中分為破因緣品,破去來品,破六情品,破五陰品等二十七品。 受中論影響而產生的作品有: 一、順中論二卷,中阿僧佉釋,瞿曇般若譯。 二、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分別照明菩薩釋,波羅頗迦羅譯。 三、大乘中觀釋論九卷,安慧釋,惟凈等譯。 以上皆為中論之異出,西藏也有中觀學派二系統。 唯識二十論 一般稱為二十唯識,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 唯識二十論由偈頌之數而命名,論中共有二十一頌,後一頌為結嘆,並非表明宗義。 注釋有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唐慈恩作,以玄奘譯書的旨趣,解釋唯識二十論。 因明入正理論 陳那之弟子,商羯羅主著,唐玄奘譯,一卷。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現量、真比量、似能立、似能破、似現量、似比量之八門,而辯自悟悟他之兩益者。 念佛三昧寶王論 寶王,佛陀之尊稱也,佛以諸功德為庄嚴,故稱寶王。 楞嚴經:「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往生論註:「華嚴經寶王如來。」 寶王三昧,為念佛三昧之美稱,念佛者為三昧中之至寶,故稱寶王三昧。 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九:「善男子善女人,雖能以上一切世界盛滿七寶眾具,供施一切眾生,功德雖廣,然故不及前善男子善女人等聞此三昧寶王名字。」 寶王論:「法華三昧者,念佛三昧也,是以如來名此勝定為三昧寶王,為光明藏,為除罪珠,為邪見燈。」 念佛三昧寶王論簡稱寶王論,三卷,唐終南山飛錫撰,開二十門而勸贊念佛。 金錍論 本名金剛錍,一卷,荊溪湛然著。 闡明無情草木悉皆成佛之義。各家的撰述如下: 金剛錍論私記二卷,唐明曠記。 日本辨才會,金剛錍科一卷,宋仁岳撰。 金剛錍科一卷,宋智圓集。 金剛錍顯性錄四卷,宋智圓集。 金剛錍論義一卷,宋可觀述。 金剛錍論義解中卷,宋善月述。 金剛錍論釋文三卷,宋時舉釋,海眼會。 評金剛錍一卷,宋善熹述。 注金錍論一卷,傳教著。 金錍論逆流批三卷,鳳潭著。 金剛錍科解一卷,慧證著。 十二門論 一卷,龍樹菩薩造,秦羅什譯,三論之一。 內容敘述觀因緣門至觀生門之十二門而入於空義者。有吉藏疏二卷、及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疏一卷。 三十唯識論 又稱為三十唯識,唯識三十論頌。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之本頌。 注釋如下: 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明智旭解。 唯識三十論約意一卷,明明昱約譯。 雜阿昆曇心論 雜有雜揉之義,本論即法勝阿毘曇心論的解釋,法救尊者造,十一卷,劉宋僧伽跋摩譯。簡稱為雜心論,也稱作雜阿毘曇經。 釋摩訶衍論 十卷,龍樹菩薩造,筏提摩多譯。釋起信論者,常略稱為釋論。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