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文章目錄
⑴ 如果《朗讀者》節目組邀請你推薦朗讀書目,你會推薦哪本書你會向大家傳遞哪種情感
看見。柴靜抄的書。在我最崩潰的時襲候讀的一本書。剛開始只是轉移注意力,後來發現,裡面的層次太深沉,讀不懂,卻有一絲理解。印象最深的是她敘述的非典和一位外國的老師。很沉重;很特別。我不是多有文化的一個人,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安慰。
⑵ 朗讀者欄目打算讀哪一篇文章理由是什麼
獨倚窗邊,眺望遠方。一陣風刮過,深呼吸,喔!是秋風的味道。媽媽,女兒最喜歡的秋天又來了,內蒙古的您聞到秋風的味道了嗎?那邊的秋天美嗎?那邊的天氣涼嗎?那邊的您,還好嗎?
媽媽,我一直就沒有為您寫過什麼吧。今天月考的現代文閱讀是一篇一個孩子與他父母的故事。它讓我想到您了,然後我就哭了,止都止不住,您不會訓我在考場上不一心一意答題吧。看了作文題目後,就想為您也寫一篇文章。我知道我沒有人家作者寫的好,我只想用我最朴實的文字梳理您對我的愛。
⑶ 朗讀者第二季姚明讀的那一篇文章是什麼
海明威的《真實的高貴》
風平浪靜的大海,每個人都是領航員。
但是,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為例--它是一團糾纏在一起的麻線。喪母之痛和幸福祝願彼此相接,使我們一會傷心,一會高興,甚至死亡本身也會使生命更加可親。在人生的清醒的時刻,在哀痛和傷心的陰影之下,人們真實的自我最接近。
在人生或者職業的各種事務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頭腦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資不如由判斷力所節制著的自製,耐心和規律。
我始終相信,開始在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開始生活得更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的東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悔恨自己的錯誤,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轍,這才是真正的悔悟。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⑷ 《朗讀者》感情又簡單的文章8百字左右
分布最廣的是歐亞翠鳥… …」我聽了媽媽說的好像對翠鳥了如指掌,十分的敬佩她!」呢,我十分了解她,脾氣十分暴躁,我對生物的知識也明白很多:「翠鳥廣東人稱之為釣魚郎;她還愛在電腦上搓麻將,題目叫——《翠鳥》,我也酷愛生物,連連拍手誇媽媽,她有一頭烏黑的頭發我熟悉的人有許多,常常夜以繼日.媽媽讀書時很用功! 媽媽是個中學生物教師. 有一次,她讓我們回家找資料.媽媽答應了.媽媽說過:「在家裡一邊嗑瓜子,老師要教一篇課文,一雙大眼睛與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媽媽的性格很「古怪」,也許是因為遺傳基因的關系.翠鳥中為數最多,在媽媽的潛移默化下;她也是我的生活朋友,但我最熟悉的人是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中等身材,一邊備課也是人生一大享受,就振振有辭地說起來.她經常教給我有關生物學的知識,我一回家就找媽媽幫忙.媽媽最愛吃蝦和喝葡萄酒.媽媽既是我的好媽媽,我乖的時候她溫順得像一頭羊.所以;我做錯事或讀書不用心時卻像一頭野牛,在班上我可算得上是一位生物小博士了,上網查資料,每當我有問題她便幫我解答. 媽媽對我很和藹,也是我的好老師
⑸ 董卿朗讀者朗讀作品有哪些
1、《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朴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在節目中由林兆銘朗讀。
⑹ 讀者上有一篇評論[朗讀者]的文章,是第幾期
終於找到了......LZ多給點分吧O(∩_∩)O哈!
讀者2009年12期 總449期 P28《愛是......》
真的有「合理」的愛嗎?
1959年,15歲的少年邁克站在一個鄉村教堂的門口,注視著36歲的女人漢娜。她獨自坐聽眾席上,聽著兒童唱詩班的歌聲,為歌聲的美妙感動得熱淚盈眶。那一刻他覺得她太美了,那些兒童的歌聲太美了,那天下午的陽光太美了,那一刻他如此迷戀她,他此後的一生都成了那個片刻的囚徒
這是電影《朗讀者》里的一個鏡頭,也是該電影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多年以後,成為法律系大學生的邁克,在旁聽一場納粹審判時與這個女人重逢,得知這個為兒童歌聲而熱淚盈眶的女人,曾經是一個納粹。坐在法庭上,邁克淚流滿面。他無法將「那個女人」和「這個納粹」拼貼到一起,「那個女人」在藝術面前如此敏感,而「這個納粹」則視生命如糞土。當他的同學指出冷靜思考納粹罪行之不可能時,邁克大喊:「讓我們試著理解!」
他試圖理解。他試圖理解為什麼一個如此善感的女人可以如此殘酷,一個對殺人沒有羞愧感的女人卻以不識字為恥。只要一個人還有羞恥心,他想,她就還有救。於是他開始了對她的救贖。他朗讀文學作品,錄音,然後寄給獄中的她。她根據這些磁帶,對照圖書,最終學會閱讀。影片結束處,漢娜自殺了,並要求邁克將自己的全部積蓄交給一個猶太倖存者。如果必須總結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它就是:在對一個納粹文盲的救贖過程中,新一代的德國青年洗刷了自己的罪惡感,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又或者,真的存在所謂的救贖嗎?在這部電影中,比「為什麼一個如此善感的女人可以如此殘酷」更難理解的,是為什麼一個無辜少年會這樣熱愛一個殘酷的女人。拋開她的納粹史不說,她對他也只有粗暴可言:她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辱罵他,扇他耳光,理所當然地使用他的身體,最後一言不發地拋棄他,留下這個心碎窮其一生也沒有恢復愛的能力。
比為什麼納粹也會愛更難理解的,是為什麼納粹也會被愛。比一個納粹的愛更難理解,是愛的納粹性。
在所有對「愛」的定義中,有一個曾最深地打動我:「True love is love for humanity,我想它的意思是,只有真正愛人類的人才可能愛上一個具體的人。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這份愛是在表達這個人靠近真善美的決心,就是說愛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個遭遇,就是說真正的兩性之愛是正義之愛的一個分支。
但,如果:「真愛是對人道精神的愛」,又如何理解一個人對一個納粹無怨無梅的愛呢?如果邁克不能寬容漢娜殘酷地對待猶太人,他又怎麼能寬容她那樣殘酷地對待自己?更可怕的是,如果他不僅僅是在「寬容」她,而他對她的愛就建立在這份殘酷之上呢?
也許愛與人道不但沒有什麼關系,它甚至是它的反面。愛的非理性。破壞以及它將人誘向毀滅、瘋狂、痛苦的引力,都與人道精神背道而弛。正如政治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愛情世界也是;正如政治有可能不合理,愛也是如此。所謂愛,就是人被高高拋起,然後又被重重砸下的那種暴力;就是被征服者在自我的廢墟上,協助那個征服殘殺自己。
又或者,漢娜並不反人道,她只是以納粹的方式重新定義人道秩序。在那個秩序中,美—文字的、音樂的美,至高無上,而生命,那些密密麻麻的肉體,卻可有可無。對她來說,坐在教室里被歌聲感動和把兒童送往地獄並不矛盾。別忘了,希特勒也曾一邊被瓦格納的歌劇感動得熱淚盈眶,一邊把600萬猶太人送往集中營。從這一點來說,漢娜是整個納粹美學的化身。在這個美學中,生命並沒有什麼內在價值,它只是權力意志的容器。
影片最後,中年邁克問老年漢娜是否會想那些猶太人。漢娜冷冷地回答:「我怎麼想無關緊要,反正死的人都死了。」「我以為你學到了更多的東西。」「我學到了,我學會了閱讀。」漢娜學會了閱讀,也僅僅是閱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