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鈔目錄
❶ 歷代人物譜集目
查考人名或人物傳記資料的工具書既然很多,查考的方法當然也是多種多樣的。現概括介紹如下:
一、查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檢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如臧勵龢等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彭作楨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姜亮夫編、陶秋英校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學圖書館編的《中國歷代人物年譜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個人的姓名、字型大小、時代、籍貫及其簡單的 生平,可查《中國人名大辭典》。該書內容豐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萬多人。自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後,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見很有使用價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觀點陳舊,沒有註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傳記的出處,以及部分材料失實等,這些都值得使用時注意。
由於大辭典按姓氏筆劃編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檢時頗感不便,故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又編四角號碼《中國人名大辭典索引》附於書後,也有單行本,讀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在《辭海》也可以查到。
2.中國歷史很長,出現了許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讀書時容易混淆,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查彭作楨編、1934年北平好望書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該書根據梁元帝《古今同姓名錄》、余寅《同姓名錄》、陳棻《同姓名譜》、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汪輝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編成。收五萬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筆劃編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為清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編制一部專門索引:《歷代同姓名錄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劉書所錄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是書原名《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錢大昕的《疑年錄》、吳修《續疑年錄》、錢椒《補疑年錄》、陸心源《三續疑年錄》、張鳴珂《疑年賡錄》、閔爾昌《五續疑年錄》和作者自編《六續疑年錄》,以及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張惟驤《疑年錄匯編》中多於上述七種疑年錄的人物和大量的碑傳資料。解放後經作者訂正錯誤、補充脫略、刪汰蕪雜和增補若干新的碑傳材料,1959年由中華書局重印並改今名。全書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約一萬二千餘名,按人物的生年順序排列,末附人名筆劃索引。由於該書引用資料不盡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脫漏和錯誤,但總的來說還是一本有用的工具書。又舊的《總表》收有名僧,再版時已刪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陳垣的《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年版)。此書根據七百餘種佛教典籍、僧傳、語錄,參考諸家文集、方誌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編成,計收晉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書末有僧人法名通檢,是查考歷代僧人事跡,包括名號、籍貫、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書。
4.研究歷史人物,需要查找較詳細的傳記材料,《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的「備考」欄註明了人物傳記的出處,盡管也有錯誤和遺漏之處,還是可根據這個線索進一步查閱原始資料。另外,可以通過《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閱史書列傳。
清人汪輝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編成《史姓韻編》,曾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載帝王後妃及外國諸傳人名,又依舊有韻目編排,查檢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搜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傳及附見的人名,編成四角號碼索引,人名下註明見於某史某卷和開明版二十五史總頁數及欄數。又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梁啟雄等編的《二十四史傳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過此書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關於人物一生的活動,最詳盡的記載莫過於年譜。
哪些人物有年譜可供閱讀?一般說來各大圖書館都有書目可查。解放後作為單獨的書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學的《歷代人物譜集目》。該書於1962年鉛印,收錄年譜約一千八百餘種,可以作為參考。但據趙國璋《語文工具書使用法》稱,汪誾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綜錄》(稿本),收有年譜二二一四種,可見杭大書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濤《年譜目錄》(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梁廷燦《年譜考略》(載1929年7—11月《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號),可以參考。
二、按時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幾種工具書外,也可確定人物的時代和地域范圍,利用另外一些工具書試加搜尋。
1.先秦人物,可查《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號,1947年出版)、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
《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中有關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檢先秦至西漢初期人名之用。《史記人名索引》系根據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校點本編制,以姓名或曾用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別名、字、號、封號、謚號、綽號等附註於後,並一律作為參見條目,可以從不同名稱進行翻檢,是專查《史記》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漢初人物極為重要的工具書。
清梁玉繩《古今人表考》、蔡雲《人表考補》、翟雲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閱《漢書古今人表》時作參考。又日本重澤俊郎的《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館1935年版),也可查找見於《左傳》的先秦人物。
2.兩漢人物,可查明傅山《東西漢書姓名韻》(山西鉛印本)、庄鼎彝《兩漢不列傳人名韻編》(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前書是兩漢書的傳記索引,後書輯錄兩漢書中沒有專傳而散見於紀表或他人列傳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的《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編著的《後漢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已於1979年出版。該書系據1965年出版的《後漢書》點校本編制,收錄兩漢及三國(魏蜀吳)、兩晉的人名。兩漢以前的人名,凡屬紀傳追述世系或有重要價值者,也予收錄。這是查找漢代人物尤為重要的工具書。由於此書與前面提到的《史記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紹的《晉書人名索引》、《隋書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據新點校本二十四史編制的,使用較方便,希特別留意。
3.三國、兩晉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彝編《三國志人名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版)和鄧經元編《隋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9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於《吳書·呂蒙傳》「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句下,用小字加註:「或曰,此語不可解,疑有脫誤。」《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出於誤解,於孫規均不作人名標注。而《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無孫規其人,讀書至此,就不知「孫規」究作何解?一查《三國志人名錄》,才知孫規實是人名,除《呂蒙傳》外,還見於《孫權傳》。該傳下有「乃遣呂蒙督鮮於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等語,一看便知孫規是東吳將領,所以《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於此均作人名標點。可見《呂蒙傳》不作人名標注,顯系因盧注而產生的偶然疏忽。《三國志人名錄》因是索引,在編制過程中很自然地將兩處關於孫規的條目合並起來,就可避免上述差錯。
通過這一番周折,再讀一下《三國志人名錄》的出版說明,就進一步了解這部工具書的重要性。原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國部分僅以陳壽《三國志》為限,且只收列傳及附見人物;《三國志人名錄》除了列傳及附見人物外,還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註解中的人名全部收錄,而裴注文字要多出陳書數倍,所以查三國時代的人物,一定要知道利用《三國志人名錄》。舊燕大編的《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把陳書及裴注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綜合排比,收錄的人物極多,關於孫規也有兩個出處,可見其用處和《三國志人名錄》一樣,甚至更為廣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關史、漢的三種引得的用處,它們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晉書人名索引》據1974年11月出版的《晉書》點校本編制,收晉代(包括十六國)、三國(魏蜀吳)及由晉入劉宋的人名。但關繫到晉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字、號、小名、綽號、官名、爵名、謚號等,附註於後。為了方便於從各種名稱進行翻檢,主目後面附註的所有異稱,另立參見條目。全書按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後附筆畫檢字表,極便查閱。
《隋書人名索引》,據1973年出版的《隋書》點校本編制。該書收錄隋代、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北齊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紀傳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但《隋書·經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
另有《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將出版發行。以上二書,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遼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舊燕京大學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
《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都提供搜尋古代人物傳記資料的重要線索。由於宋遼金元四朝時間上是交叉的,有些見於宋代傳記引得的人物,在遼金元傳記引得里也能夠查到,這兩部書有相互補充的作用。
宋代和遼金元的兩種引得採用了一些不屬於傳記性質的書,前者如《桐陰話舊》、《萬柳溪邊舊話》、《宋詩鈔》、《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後者如《遼詩紀事》、《遼大臣年表》、《遼方鎮年表》、《元詩選》、《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為史表,或為詩選、詩話。從體例上說有問題,但從查考人物來說,資料愈多愈好,這並不算是太大的缺點;相反,詩文集和筆記里還保存著不少關於人物的記載,傳記引得為了體例的關系又沒有採用這類的書,因此我們如果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某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還不能以引得里所指出的線索為滿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強從一三二種宋代文集中收錄三千二百人的傳記資料(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傳),按筆劃順序編成《遼金元人傳記索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則從三十三種宋元方誌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傳記資料編成《宋元方誌傳記索引》(中華書局1963年版),正好彌補上述不足,有相互補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許多傳記資料匯編收錄的人物,一般都是全國性的知名人士,它們不予收錄的人物,文集和地方誌中往往可以找到。這里著重講一下方誌的作用。如李贄《焚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贊劉諧》,《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查無劉諧其人,而近年來根據李贄生前的活動范圍,終於從《麻城縣志》中找到了劉諧是隆慶辛未年進士,做過余干知縣,「喜獎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則徐的史料,看到有一個名叫李芸渠的人,與林書信往還,甚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雲南做官,要進一步了解他的情況,查《中國人名大辭典》、《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碑傳文通檢》等都查不到,一查《雲南通志》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齡,芸渠是其字,曾任雲南澄江府及廣南府知府,主編過《廣南府志》、《澄江府志》、《普洱府志》等書。若是根據這個線索再去查有關的府志縣志,當有更詳盡的材料。這樣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宋元方誌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誌傳記索引》可查。明代有方誌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國一千多部,要編制傳記或其它專題索引,規模太大,恐一時難以辦到。所以要從明清以來的方誌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過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動地區)而後查閱有關方誌。又據朱士嘉介紹,《吳縣志列傳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國第一部方誌人名索引;1934年商務印書館在影印河北、山東、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各省通志的時候,書後都附有四角號碼索引,人名當然也包括在內,故查考上述地區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帶說一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查考省志、府州縣志乃至鎮志、村志以外,尚有備查地方人物的專書,如河北省,可查清孫奇逢《畿輔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河南省,可查孫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廣東省,可查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又日本梅原郁編《續資治通鑒長編人名索引》(京都同朋會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編《遼史索引》(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編《金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實造編《元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遼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工具書較多,而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和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清代碑傳文通檢》最為重要。
明清兩種引得是查考明清兩代人物的重要工具書。明代傳記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錄本名,不列字型大小,與前幾種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點。
《清代碑傳文通檢》收有關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種,分列碑傳主人的姓名、字型大小、籍貫、生卒年代和碑傳文的作者及所載書名、卷數,依碑傳主姓名筆劃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禎17年)以後及現代人生在1911年(宣統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一人兩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錄中作「異名考」;一人數傳,而所載生卒互異的,作「生卒考異」。總之,這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極有用的參考工具書,可與《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參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編、世界書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傳》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傳的工具書也還不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6.近代以來至解放初,可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的人物傳記、人名辭典。人物傳記約收一千人,人名辭典擬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幹人物表。
徐州師范學院鄭雲波、魏雲卿編《中國近代作家傳記暨著述要目》(1964年鉛印本),將近代作家239人的傳記資料出處和他們的生平著作匯集在一起,甚便檢索。另有楊家駱編、1937年辭典館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鑒》,日本橋川時雄編、1940年中華法令編印館出版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任嘉堯編、1947年東方書店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辭典》,樊蔭南編、1931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錄》,香港《周末報》編輯委員會編、1950年永發印務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國人物誌》亦可查考。
三、按身份、職業查考人物
按身份、職業等查考人物,可分兩大類:一類如查帝王、大臣、科舉出身人物的工具書,主要有李子文編《歷代帝王系統表》(1954年上海新亞書店出版),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四部備要本),吳廷燮編《歷代方鎮年表》(遼海書社排印線裝本),燕大引得編纂處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版),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1965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錢實甫編《清季重要職官年表》(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清季新設職官年表》(1961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1966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燕大引得編纂處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1941年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1963年編印的《中國駐外使領年表》(1912—1949)等等。
另一類是查考一些學者、藝術家等等的工具書,主要有潘念之編《思想家大辭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1934年蔚文印書局出版),北京語言學院1978年編印《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第一分冊),鄧元鼎和王默君編《宋元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明仁編《四朝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支偉成編《清代朴學大師列傳》(1925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阮元、羅士林、諸可寶、華世芳等編《疇人傳四十六卷續編六卷三編七卷近代疇人著述記1卷》(1955年三聯書店)出版),黃鍾駿編《疇人傳四編11卷》(195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孫濌公編《中國畫家人名辭典》(1944年神州國光社出版),朱鑄禹編《唐前畫家人名辭典》(1961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和《唐宋畫家人名辭典》(1958年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洪業輯、1934年北平哈佛燕京社印行《清畫傳輯佚三種附引得》,曹惆生編《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等。另有郭味蕖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版),徐邦達編《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傅抱石編《中國美術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等學術年表,也可查有關人物。
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列述有明一代十九個學派和二百多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善的學術思想史。繼《明儒學案》後,他又撰述《宋元學案》,每個學案列有一「表」,對於師友的淵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後又編有「附錄」,把時人及後人正反兩方面的評論廣加搜羅,比《明儒學案》的編寫似又有所改進。可惜此書沒有完成,黃宗羲就去世了。其後由其子百家續寫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續成。全書一百卷,列有九十一個學案,敘述的學者多達兩千餘人。清江藩著《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清人唐鑒著《清學案小識》,合稱《清儒學案》。《清儒學案》與《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又合稱《四朝學案》。這是查考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學術家的重要參考材料,讀者尤需注意。《四朝學案》目前通行的平裝書有商務印書館和世界書局兩種本子。鑒於《明儒學案》已收入《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儒學案》已入《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故商務印書館於1936年又出版鄧元鼎、王默君編的《宋元學案人名索引》,讀者可分別加以利用。另外,世界書局本第四冊附有張明仁編制的《四朝學案人名索引》,共收二百多卷書中所載有傳及附傳學者三千餘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亦於1936年出版,更便檢索。
《疇人傳》收有我國從上古傳說時代起到清末止天文數學家四百人(附錄西人五十二人)的傳記。另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第一機床廠編的《科學技術發明家小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外科學家小傳》編寫組所撰《中外科學家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書,都是查考科學家傳記的有用工具書。
凡是中華書局重印的宋代、遼金元、明、清四種傳記引得已收錄的人物傳記(見前表),本章不再單獨介紹,以免重復。
又蔡金重編、1937年燕京哈佛社印行的《藏書紀事詩引得》,是查考歷代藏書家資料的有用工具書。
《藏書紀事詩》,葉昌熾著,共輯錄五代至清的藏書家一千餘人的材料。倫明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則是葉書的續輯。《引得》將以上二書中的有關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法混合編排,以人名等為主目,下注朝代、字型大小、籍貫、室名、印鑒及著述選輯校刻諸書名,再注出處;以字型大小、室名等為見目,只注其所屬的主目,不注出處。不會查中國字庋擷法者,另有筆畫索引可查。
蔡金重編、哈佛燕京社1941年印《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作者引得》,李書春編、1934年印《唐詩紀事著者引得》,林斯德編、1931年山東大學圖書館出版《全唐詩文作者引得合編》,燕大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宋詩紀事著者引得》、《元詩紀事著者引得》,以及中華書局1965年編輯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也都是查考古代文學家的有用工具書。
四、從字型大小、筆名等轉查人物本名
中國人的名號最繁:有名,有字,有號,有別名,有別號,有室名,近代作家更有各種各樣的筆名,而且多有以字型大小或筆名聞世而本名轉被忽略者。一般工具書多數是以姓名為主,下附字型大小,難以直接查找,這樣就非要有以字型大小、筆名等為主目倒過來轉查人物本名的工具書不可。因此,陳德芸編、廣州嶺南大學圖書館1937年出版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7年重印的《室名別號索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編輯出版的《民國以來人名字型大小別號索引》,蔡金重編、燕京大學1934年出版的《清代書畫家字型大小引得》,商承祚和黃華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型大小索引》,蔣星煜編、燎原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作家筆名索引》,袁涌進編、中華圖書館協會1936年出版的《現代中國作家筆名錄》,以及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室1959年編印的《中國現代作家筆名錄》,都成為極其有用的工具書。
又唐人喜以行第(排行)相稱,如「白二十二」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元九」即元稹。岑仲勉著《唐人行第錄》(中華書局1962年版)是查考唐人行第的有用工具書。
此外,還有專查謚號、廟號、尊號、史諱的工具書。在封建時代,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叫做謚號。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謚號有一些按照地主階級觀點賦予特定涵義的字,如「經緯天地日文」、「威強睿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等等。東漢開始又有私謚,如夏恭卒,諸儒私謚曰宣明君;陳寔卒,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共謚為文范先生。
從漢代起,帝王又有廟號,如某祖、某宗等等。有些帝王後世即以廟號相稱,如「漢高祖」、「唐太宗」。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或生前所加,或死後追加,全是尊崇褒美之詞,如清代那拉氏為皇太後,尊號累積有慈禧等十六字之多。
另外,舊時對帝王將相或尊者不敢直稱其名,需要避諱。避諱的辦法歸納起來有三種:一、因諱改字;二、空字;三、缺筆。由於避諱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造成文獻資料上一些混亂現象,需要參考一些專講史諱的書籍以了解這方面的常識。
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光緒刊本),雷廷壽編《清謚法考》(1924年鉛印本),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1936年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道光本),陳垣《史諱舉例》(1958年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謚號、廟號、尊號和史諱方面的工具書,其中《史諱舉例》尤為重要。
五、查外國人
查考外國人物,有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3年出版的《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圖書資料研究室編、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的《蘇聯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5年出版的《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張英倫、呂同六、錢善行、胡湛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國名作家傳》(上下冊)等書。
《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內容豐富,極為重要。該書資料全部選譯自1950—1958年出版的《蘇聯大網路全書》、1958年版《英國大網路全書》、1959年版和1961年版《美國大網路全書》、美國出版的1941—1954年各卷和1959年卷《當代人物傳記》、美國出版的1930—1935年版《社會科學網路全書》和日本出版的1953—1955年版《大人名辭典》。收集范圍以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思想家和學者為主,同時酌量收錄政治人物和社會活動家,以及少數和我國近代、現代史有關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人、外交人員和傳教士等。所收人物以卒於1870年及以後者為限(即卒於1870年以前的都不收),大體上上及整個十九世紀,下迄當代。全書共收人名約七千五百條。由於資料來源的限制,所收歐洲和北美洲人物大大多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物,已經去世的人物大大多於當代的人物;同時,因取材於各種不同來源,所以資料的立場觀點不一,著重點和詳略也都不一,使用時宜注意。
解放前出版的幾種工具書,如唐敬杲等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現代外國人名辭典》,潘念之和金溟若編譯、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版《世界人名大辭典》,劉炳藜等編、中華書局1940年版《中外人名辭典》,也可查考。
另外,辛華編、外文書店1970年版《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和197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修訂本)、《西班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葡萄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拉美常用縮寫手冊》、1970年版《日本姓氏手冊》,張競干、黃竟成、王鑒明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譯名手冊》,史群編《日本姓名詞典》,計分拉丁序、漢字序、和名序三冊,商務印書館已於1979年出版拉丁序本,其餘二冊亦即將出版。以上工具書,可供翻譯工作者參考。
❷ 萬有文庫的目錄學
JW20999 崇文總目六卷/(宋)王堯臣·——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0 郡齋讀書志八卷/(宋)晁公武·——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1 直齋書錄解題二十二卷/(宋)陳振孫·——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2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五卷/(清)阮元·——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3 清代禁書總目四卷/·——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4 鄭堂讀書志七十一卷/(清)周中俘·——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5 經籍舉要四卷/(清)龍啟瑞·——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6 偽經考十四卷/康有為·——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7 翁注困學紀聞二十卷/(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三卷/(清)錢大昕·——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9 經義述聞三十二卷/(清)王引之·——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0 東塾讀書記二十一卷/(清)陳灃·——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1 古書疑義舉例七卷/(清)俞樾撰劉師培補·——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2 諸子平議三十五卷/(清)俞樾·——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3 四書章句集注四種二十六卷/(宋)朱熹·——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4 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柞·——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5 孔叢子三卷/(秦)孔鮒撰(宋)宋咸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6 新語二卷/(漢)陸賈撰(清)宋翔鳳·——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7 賈子新書十卷/(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8 新序十卷/(漢)劉向撰(清)陳用光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19 說苑二十卷/(漢)劉向撰(明)何良俊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0 潛夫論十卷/(漢)王符撰(清)汪繼培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1 申鑒五卷/(漢)荀悅撰(清)錢培名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2 春秋繁露十七卷/(漢)董仲舒·——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3 中論/(魏)徐幹撰(清)錢培名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4 中說/(隋)王通撰(宋)阮逸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5 周子通書/(宋)周敦頤撰(清)李光地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6 張子全書/(宋)張載撰(宋)朱熹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7 二程遺書/(宋)程景撰(宋)程頤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8 象山語錄/(宋)陸九淵·——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29 朱子語錄/(清)張伯行·——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0 松陽講義/(清)陸隴其·——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1 孟子字義疏證/(清)戴震·——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2 漢學商兌/(清)方東樹·——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3 孝經義疏補/(清)阮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4 清學案小識/(清)唐鑒·——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5 關尹子/(周)尹喜·——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6 文子纘義/(宋)杜道堅·——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7 抱朴子內外篇/(晉)葛洪撰(清)嚴可均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8 列子/(周)列禦寇撰(後魏)張湛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39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實叉難陀譯(唐)澄觀疏鈔·——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0 孔子家語/(清)陳士珂疏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1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唐)般利密諦譯(明)真鑒疏·——上海商務印書館
JW21042 宗鏡錄/(宋)延壽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3 尹文子/(周)尹文撰(清)錢熙祚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4 晏子春秋/(周)晏嬰撰(清)孫星衍等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5 慎子/(周)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6 鶡冠子/(宋)陸佃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7 公孫龍子/(周)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8 鬼穀子/(梁)陶宏景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49 呂氏春秋/題秦呂不韋撰(清)畢沅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0 顏氏家訓注/(清)趙曦明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1 白虎通義/(漢)班固撰(漢)陳立疏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2 西漢會要/(宋)徐天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3 東漢會要/(宋)徐天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4 唐會要/(宋)王溥·——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5 五代會要/(宋)李攸·——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6 宋朝事實/(宋)李攸·——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7 明會典/(明)徐溥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8 清會典/(清)■岡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59 商君書/(秦)商鞅撰(清)嚴萬里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0 鹽鐵論/(漢)桓寬撰(明)塗楨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1 明夷待訪錄/(清)黃宗羲·——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2 折獄龜鑒/(宋)鄭克·——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3 唐明律合編/(清)薛允升·——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06 4JW21000孫子十家注/(周)孫武撰(清)孫星衍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5 紀效新書/(明)戚繼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6 童蒙訓/(宋)呂本中·——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7 人譜附類記/(明)劉宗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8 說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69 說文釋例/(清)王筠·——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0 說文句讀/(清)王筠·——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1 說文古籀補/(清)吳大溦·——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2 廣雅疏證/(清)王念孫·——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3 釋名疏證補附繼釋名及補遺/(清)江聲(清)王先謙·——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4 匡謬正俗/(唐)顏師古·——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5 助字辨略/(清)劉淇·——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6 集韻附考正/(宋)丁度等撰(清)方成圭考正·——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7 音學五書/(清)顧炎武·——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78 古今韻略/(清)邵長巍·——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JW21079 音韻闡微/(清)康熙敕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0 方言疏證/(清)戴震·——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1 續方言附補正/(清)杭世駿(清)程際成補正·——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2 四元玉鑒細草/(元)朱世傑·——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3 數理精蘊/(清)康熙敕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4 新儀象法要/(宋)蘇頌·——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5 中西經星同異考/(清)梅文鼎·——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6 長術輯要/(清)汪曰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7 夏小正疏義附音釋異字記/(清)洪震煊·——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8 廣群芳譜/(清)汪浩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89 離騷草木疏/(宋)吳仁傑·——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0 植物名實圖考/(清)吳其浚·——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1 閩中海錯疏/(明)屠本畯·——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2 蠕范/(清)李元·——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3 脈經/(晉)王叔和·——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4 農書/(元)王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5 飲膳正要/(元)忽思慧·——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6 考工記/(清)戴震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7 陶說/朱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8 河工器具圖說/(清)麟慶·——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099 珊瑚綱/(明)汪珂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0 畫學心印/(清)秦祖永·——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1 廣藝舟雙楫/康有為·——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2 環宇訪碑記/(清)孫星衍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3 金石學/(清)李富孫·——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4 語石/葉昌熾·——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5 律呂正義/(清)康熙(清)乾隆敕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6 文章緣起/(梁)任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7 文則/(宋)陳騤·——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8 修辭鑒衡/(元)王構·——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09 詩品/(梁)鍾嶸·——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0 詩式/(唐)釋皎然·——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1 全唐詩話/(宋)尤袤·——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2 五代詩話/(清)鄭方坤·——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3 苕溪漁隱從話前後集/(宋)胡仔·——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4 詩人玉屑/(宋)魏慶之·——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5 唐詩紀事/(宋)計有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6 宋詩紀事/(清)厲鶚·——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7 元詩紀事/陳衍·——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8 明詩紀事/(清)陳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19 古文苑/(宋)章樵·——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0 續古文苑/(清)孫星衍·——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1 唐文粹附補遺/(宋)姚鉉撰(清)郭麝補遺·——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2 宋文鑒/(宋)呂祖謙·——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3 元文類/(元)蘇天爵·——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4 明文在/(清)薛熙·——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5 毛詩註疏/(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6 玉台新永/(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7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8 唐百家詩選/(宋)王安石·——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29 宋詩鈔/(清)吳之振(清)呂留良李宣龔校補·——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0 湖海詩傳/(清)王昶·——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1 楚辭/(漢)王逸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 詞源/(宋)張炎·——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3 詞律/(清)萬樹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4 詞苑叢談/(清)徐釚·——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5 明詞綜/(清)王昶·——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6 漱玉詞/(宋)李清照·——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7 斷腸詞/(宋)朱淑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8 草窗詞/(宋)周密·——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9 白雲詞/(宋)張炎·——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0 松雪齋詞/(元)趙猛頫·——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1 烏絲詞/(清)陳維崧·——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2 延露詞/(清)彭孫遹·——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3 彈指詞/(清)顧貞觀·——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4 珂雪詞/(清)曹貞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5 飲水詞側帽詞/(清)納蘭性德·——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6 樊榭山房詞/(清)厲鶚·——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7 茗柯詞/(清)張惠言·——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8 金梁夢月詞/(清)周之琦·——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49 曲譜/(清)康熙敕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0 曲話/(清)梁廷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1 太平樂府/(元)楊朝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2 陽春白雪/(元)楊朝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3 劇說/(清)焦循·——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4 琵琶記/(元)高明·——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5 長生殿/(清)洪升·——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6 董解元弦索西廂/·——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7 四六從話/(清)孫梅·——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8 駢體文鈔/(清)李兆洛·——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59 楹聯叢話附續話/(清)梁章鉅·——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0 墓銘例附廣例/(清)王行乾梁玉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1 陸宣公奏議/(唐)陸贄·——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2 林文忠公政書/(清)林則徐·——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3 歷代名人書札正續/吳曾祺·——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4 世說新語/(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5 唐語林/(宋)王讜·——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6 夢溪筆談補續/(宋)沈括·——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7 容齋五筆/(宋)洪邁·——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8 物理小識/(明)方以智·——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69 庸庵筆記/(清)薛福成·——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0 穆天子傳/(晉)郭璞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1 搜神記/(晉)干寶·——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2 京本通俗小說/·——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3 大宋宣和遺事/·——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4 西遊記/(明)吳承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5 鏡花緣/(清)李汝珍·——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6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7 蔡中郎文集/(漢)蔡邕撰(清)陸心源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8 嵇中散集/(魏)嵇康撰(明)黃省曾校刻·——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79 謝康樂集/(宋)謝靈運撰王士賢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0 鮑氏集/(宋)鮑照·——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1 謝宣城集/(齊)謝■·——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2 江文通集/(梁)江淹·——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3 徐孝穆集/(陳)徐陵撰(清)吳兆宜箋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4 庾子山集/(北周)庾信撰(清)倪■集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5 王子安集/(唐)王勃撰(清)蔣清翊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6 駱賓王文集/(唐)駱賓王·——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7 張燕公集/(唐)張說·——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8 曲江集/(唐)張九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89 王右丞集/(唐)王維撰(清)趙殿成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0 高常侍集/(唐)高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1 岑嘉州集/(唐)岑參·——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2 孟襄陽集/(唐)孟浩然·——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3 韋蘇州集附拾遺/(唐)韋應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4 劉賓客文集/(唐)劉禹錫·——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5 張司業集/(唐)張籍·——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6 孟東野集/(唐)孟郊·——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7 長江集/(唐)賈島·——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8 昌谷集/(唐)李賀·——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199 李義山集/(唐)李商隱撰(清)馮浩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0 溫飛卿集/(唐)溫庭筠撰(明)曾益注(清)顧予咸補·——上海商務印書館
JW21211 騎省集(即徐公文集)/(宋)徐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2 小畜集/(宋)王禹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3 林和靖詩集/(宋)林■·——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4 範文正公集/(宋)范仲淹·——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5 傳家集/(宋)司馬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6 元豐類稿/(宋)曾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7 嘉佑集/(宋)蘇洵·——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8 欒城集/(宋)蘇轍·——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19 山谷內外集/(宋)黃庭堅·——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0 淮海集後集附/(宋)秦觀·——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1 後山集/(宋)陳師道·——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2 石湖居士詩集/(宋)范成大·——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3 西山文集/(宋)真德秀·——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4 白石道人全集/(宋)姜夔·——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5 文山先生集/(宋)文天祥·——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6 元遺山詩文集/(金)元好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7 湛然居士文集/(元)耶律楚材·——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8 道園學古錄/(元)虞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29 鐵崖古樂府附復古詩集/(元)楊維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0 宋學士全集/(明)宋濂·——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1 誠意伯文集/(明)劉基·——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2 高青邱詩集/(明)高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3 遜志齋集/(明)方孝孺·——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4 升庵集/(明)楊慎·——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5 張太岳集/(明)張居正·——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6 震川集/(明)歸有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7 初學集箋注/(清)錢謙益·——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8 吳梅村詩集注/(清)吳偉業撰吳翊鳳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39 亭林詩文集/(清)顧炎武·——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0 壯悔堂集/(清)侯方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1 曝書亭集/(清)朱彝尊·——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2 西河文集//(清)毛奇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3 漁洋山人精華錄/(清)王士禎撰惠棟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4 敬業堂詩集/(清)查慎行·——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5 方望溪先生全集/(清)方苞·——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6 鮚■亭集/(清)全祖望·——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7 潛研堂集/(清)錢大昕·——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8 歐北詩鈔/(清)趙翼·——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49 惜抱軒詩文集/(清)姚鼎·——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0 洪北江集/(清)洪亮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1 大雪山房文稿初集二集言事補編/(清)惲敬·——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2 兩當軒詩鈔/(清)黃景仁·——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3 孫淵如詩文集附長離閣集/(清)孫星衍·——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4 定庵全集/(清)龔自珍·——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5 曾文正公詩文集/(清)曾國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6 人境廬詩鈔/(清)黃遵憲·——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7 山海經/(晉)郭璞注(清)郝懿行重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8 元和郡縣志附逸文/(唐)李吉存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59 元豐九域志/(宋)王存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0 輿地廣記附札記/(宋)歐陽■·——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1 諸蕃志/(宋)趙汝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2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3 四書釋地/(清)閻若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4 十六國疆域志/(清)洪亮吉·——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5 括地誌/(清)孫星衍輯·——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6 蒙古游牧記附補注/(清)張穆·——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7 衛藏圖志/(清)盛繩祖何秋濤·——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8 行水金鑒/(清)傅澤洪·——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69 續行水金鑒/(清)黎世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0 佛國記/(宋)釋法顯·——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1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宋)徐兢·——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2 長春真人西遊記/(元)丘處機·——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3 嬴涯勝覽/(明)馬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4 人表考/(清)梁玉繩·——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5 高士傳/(晉)皇甫謐·——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6 列女傳補注/(清)王照圓·——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7 疇人傳續編三編/(清)阮元·——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8 歷代畫史匯傳附錄/(清)彭蘊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79 歷代統記表疆域表沿革表/(清)段承基·——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0 歷代史表/(清)萬斯同·——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1 二十一史四譜/(清)沈炳震·——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2 歷代帝王年表/(清)齊召南撰阮福續·——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3 考信錄/(清)崔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4 歷代建元考/(清)鍾淵映·——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5 竹書紀年/(梁)沈約撰(清)洪熙煊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6 春秋公羊傳註疏/(周)公羊高撰(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7 春秋穀梁傳註疏/(周)穀梁赤撰(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8 漢紀/(漢)荀悅·——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89 後漢紀/(晉)袁宏·——上海商務印書館印·——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0 尚書大傳定本/(漢)伏勝述(清)陳壽祺輯注王■運補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1 繹史/(清)馬■·——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2 漢書/(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3 後漢書/(清)王先謙集解·——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4 三國志/(南朝宋)裴松之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5 逸周書集訓校釋/(清)朱右曾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6 越絕書/(清)錢培名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7 吳越春秋/(漢)趙曄撰(元)徐天佑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8 十六國春秋/(後魏)崔鴻·——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299 華陽國志附錄/(晉)常璩撰(清)顧廣垠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0 契丹國志/(宋)葉隆禮·——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1 大金國志/(金)宇文懋昭·——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2 九國志拾遺/(宋)路振撰(宋)張唐英補·——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3 蜀鑒/(宋)郭允蹈·——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4 明季北略/(清)計六奇·——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5 明季南略/(清)計六奇·——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6 明季稗史/·——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7 讀通鑒論/(清)王夫之·——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JW21308 宋論/(清)王夫之·——上海商務印書館印
❸ 請問「國學書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胡 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胡 適
序言
這個書目是我答應清華學校胡君敦元等四個人擬的。他們都是將要往外國留學的少年。很想在短時期中得著國故學的常識。所以我擬這個書目的時候,並不為國學有根柢的人設想,只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點系統的國學知識的人設想。這是我要聲明的第一點。
這雖是一個節目,卻也是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可以叫做「歷史的國學研究法」,這四五年來,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詢問「治國學有何門徑」的信。我起初也學著老前輩們的派頭,勸人從「小學」入手,勸人先通音韻訓詁。我近來懺悔了!那種話是為專家說的,不是為初學人說的;是學者裝門面的話,不是教育家引人入勝的法子。音韻訓詁之學自身還不曾整理出個頭緒系統來,如何可作初學人的入手工夫?十幾年的經驗使我不能不承認音韻訓詁之學只可以作「學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學」的門徑。老實說來,國學在今日還沒有門徑可說;那些國學有成績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來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學的門徑。對初學人說法,須先引起他的真興趣,他然後肯下死工夫。在這個沒有門徑的時候,我曾想出一個下手方法來:就是用歷史的線索做我們的天然系統,用這個天然繼續演進的順序做我們治國學的歷程。這個書目便是依著這個觀念做的。這個書目的順序便是下手的法門。這是我要聲明的第二點。
這個書目不單是為私人用的,還可以供一切中小學校圖書館及地方公共圖書館之用。所以每部書之下,如有最易得的版本,皆為注出。
(一)工具之部
《書目舉要》(周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館本。這是書目的書目。
《書目答問》(張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記書庄有石印「增輯本」,最易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附存目錄廣東圖書館刻本,又點石齋石印本最方便。
《匯刻書目》(顧修)顧氏原本已不適用,當用朱氏增訂本,或上海北京書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續匯刻書目》(羅振玉)雙魚堂刻本。
《史姓韻編》(汪輝祖)刻本稍貴,石印本有兩種。此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
《歷代名人年譜》(吳榮光)北京晉華書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傅運森)商務印書館。
《歷代地理韻編》,《清代輿地韻編》(李兆洛)廣東圖書館本,又坊刻《李氏五種》本。
《歷代紀元編》(六承如)《李氏五種》本。
《經籍纂詁》(阮元等)點石齋石印本可用。讀古書者,於尋常典外,應備此書。
《經傳釋詞》(王引之)通行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等譯編)上海醫學書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商務印書館。
二十二子:
《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黃帝內經》《竹書紀年》《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經》浙江公立圖書館(即浙江書局)刻本。上海有鉛印本亦尚可用。匯刻子書,以此部為最佳。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間詁》(孫詒讓)原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莊子集釋》(郭慶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王先謙)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春秋繁露義證》(蘇輿)原刻本。
《周禮》通行本。
《論衡》(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湖北崇文書局本。
《抱朴子》(葛洪)《平津館叢書》本最佳,亦有單行的;湖北崇文書局本。
《四十二章經》金陵刻經處本。以下略舉佛教書。
《佛遺教經》同上。
《異部宗輪論述記》(窺基)江西刻經處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譯本)金陵刻經處。
《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譯)同上。
《船若綱要》(葛彗)《大般若經》太繁,看此書很夠了。揚州藏經院本。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玄奘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鳩摩羅什譯,菩提流支譯,真諦譯)以上兩書,流通本最多。
《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此書譯本與版本皆極多,金陵刻經處有《阿彌陀經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即《圓覺經》)(佛陀多羅譯)金陵刻經處白文本最好。
《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金陵刻經處本。
《中論》(同上)揚州藏經院本。
以上兩種,為三論宗「三論」之二。
《三論玄義》(隋吉藏撰)金陵刻經處本。
《大乘起信論》(偽書)此雖是偽書,然影響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經處有沙門真界纂注本頗便用。
《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啟超)此書介紹日本學者考訂佛書真偽的方法,甚有益。商務印書館將出版。
《小止觀》(一名《童蒙止觀》,智覬撰)天台宗之書不易讀,此書最便初學。
金陵刻經處本。
《相宗八要直解》(智旭直解)金陵刻經處本。
《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直疏)金陵刻經處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撰)玄奘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偉大人物,此傳為中國傳記文學之大名著。常州天寧寺本。
《華嚴原人論》(宗密撰)有正書局有合解本,價最廉。
《壇經》(法海錄)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語錄》此為禪宗極重要之書,坊間現尚無單行刻本。
《大藏經》縮刷本騰字四至六。
《宏明集》(梁僧佑集)此書可考見佛教在晉宋齊梁士大夫間的情形。金陵刻經處本。
《韓昌黎集》(韓愈)坊間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東集》(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學案》(黃宗羲,全祖望等)馮雲濠刻本,何紹基刻本,光緒五年長沙重印本。坊間石印本不佳。
《明儒學案》(黃宗羲)莫晉刻本最佳。坊間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兩書,保存原料不少,為宋明哲學最重要又最方便之書。此下所列,乃是補充這兩書之缺陷,或是提出幾部不可不備的專家集子。
《直講李先生集》(李覯)商務印書館印本。
《王臨川集》(王安石)通行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二程全書》(程顥、程頤)六安塗氏刻本。
《朱子全書》(朱熹)六安塗氏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朱子年譜》(王懋竑)廣東圖書館本,湖北書局本。此書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書。
《陸象山全集》
《陳龍川全集》(陳亮)通行本。
《葉水心全集》(葉適)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浙江圖書館本。
《困知記》(羅欽順)嘉慶四年翻明刻本。正誼堂本。
《王心齋先生全集》(王艮)近年東台袁氏編訂排印本最好,上海國學保存會寄售。
《羅文恭公全集》(羅洪先)雍正間刻本,《四庫全書》本與此不同。
《鬍子衡齊》(胡直)此書為明代哲學中一部最有條理又最有精采之書。《豫章叢書》本。
《高子遺書》(高攀龍)無錫刻本。
《學通辨》(陳建)正誼堂本。
《正誼堂全書》(張伯行編)這部叢書搜集程朱一系的書最多,欲研究「正統派」的哲學的,應備一部,全書六百七十餘卷,價約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現行者為同治間初刻本。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商務印書館。
《日知錄》(顧炎武)用黃汝成《集釋》本。通行本。
《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單行本。掃葉山房《梨洲遺著匯刊》本。
《張子正蒙注》(王夫之)《船山遺書》本。
《思問錄內外篇》(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夢》一卷(王夫之)同上。
《顏李遺書》(顏元,李
❹ 要了解三國要查什麼資料
查考人名或人物傳記資料的工具書既然很多,查考的方法當然也是多種多樣的。現概括介紹如下:
一、查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檢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如臧勵龢等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彭作楨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姜亮夫編、陶秋英校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學圖書館編的《中國歷代人物年譜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個人的姓名、字型大小、時代、籍貫及其簡單的 生平,可查《中國人名大辭典》。該書內容豐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萬多人。自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後,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見很有使用價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觀點陳舊,沒有註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傳記的出處,以及部分材料失實等,這些都值得使用時注意。
由於大辭典按姓氏筆劃編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檢時頗感不便,故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又編四角號碼《中國人名大辭典索引》附於書後,也有單行本,讀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在《辭海》也可以查到。
2.中國歷史很長,出現了許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讀書時容易混淆,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查彭作楨編、1934年北平好望書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該書根據梁元帝《古今同姓名錄》、余寅《同姓名錄》、陳棻《同姓名譜》、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汪輝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編成。收五萬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筆劃編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為清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編制一部專門索引:《歷代同姓名錄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劉書所錄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是書原名《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錢大昕的《疑年錄》、吳修《續疑年錄》、錢椒《補疑年錄》、陸心源《三續疑年錄》、張鳴珂《疑年賡錄》、閔爾昌《五續疑年錄》和作者自編《六續疑年錄》,以及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張惟驤《疑年錄匯編》中多於上述七種疑年錄的人物和大量的碑傳資料。解放後經作者訂正錯誤、補充脫略、刪汰蕪雜和增補若干新的碑傳材料,1959年由中華書局重印並改今名。全書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約一萬二千餘名,按人物的生年順序排列,末附人名筆劃索引。由於該書引用資料不盡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脫漏和錯誤,但總的來說還是一本有用的工具書。又舊的《總表》收有名僧,再版時已刪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陳垣的《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年版)。此書根據七百餘種佛教典籍、僧傳、語錄,參考諸家文集、方誌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編成,計收晉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書末有僧人法名通檢,是查考歷代僧人事跡,包括名號、籍貫、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書。
4.研究歷史人物,需要查找較詳細的傳記材料,《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的「備考」欄註明了人物傳記的出處,盡管也有錯誤和遺漏之處,還是可根據這個線索進一步查閱原始資料。另外,可以通過《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閱史書列傳。
清人汪輝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編成《史姓韻編》,曾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載帝王後妃及外國諸傳人名,又依舊有韻目編排,查檢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搜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傳及附見的人名,編成四角號碼索引,人名下註明見於某史某卷和開明版二十五史總頁數及欄數。又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梁啟雄等編的《二十四史傳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過此書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關於人物一生的活動,最詳盡的記載莫過於年譜。
哪些人物有年譜可供閱讀?一般說來各大圖書館都有書目可查。解放後作為單獨的書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學的《歷代人物譜集目》。該書於1962年鉛印,收錄年譜約一千八百餘種,可以作為參考。但據趙國璋《語文工具書使用法》稱,汪誾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綜錄》(稿本),收有年譜二二一四種,可見杭大書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濤《年譜目錄》(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梁廷燦《年譜考略》(載1929年7—11月《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號),可以參考。
二、按時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幾種工具書外,也可確定人物的時代和地域范圍,利用另外一些工具書試加搜尋。
1.先秦人物,可查《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號,1947年出版)、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
《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中有關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檢先秦至西漢初期人名之用。《史記人名索引》系根據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校點本編制,以姓名或曾用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別名、字、號、封號、謚號、綽號等附註於後,並一律作為參見條目,可以從不同名稱進行翻檢,是專查《史記》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漢初人物極為重要的工具書。
清梁玉繩《古今人表考》、蔡雲《人表考補》、翟雲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閱《漢書古今人表》時作參考。又日本重澤俊郎的《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館1935年版),也可查找見於《左傳》的先秦人物。
2.兩漢人物,可查明傅山《東西漢書姓名韻》(山西鉛印本)、庄鼎彝《兩漢不列傳人名韻編》(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前書是兩漢書的傳記索引,後書輯錄兩漢書中沒有專傳而散見於紀表或他人列傳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的《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編著的《後漢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已於1979年出版。該書系據1965年出版的《後漢書》點校本編制,收錄兩漢及三國(魏蜀吳)、兩晉的人名。兩漢以前的人名,凡屬紀傳追述世系或有重要價值者,也予收錄。這是查找漢代人物尤為重要的工具書。由於此書與前面提到的《史記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紹的《晉書人名索引》、《隋書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據新點校本二十四史編制的,使用較方便,希特別留意。
3.三國、兩晉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彝編《三國志人名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版)和鄧經元編《隋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9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於《吳書·呂蒙傳》「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句下,用小字加註:「或曰,此語不可解,疑有脫誤。」《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出於誤解,於孫規均不作人名標注。而《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無孫規其人,讀書至此,就不知「孫規」究作何解?一查《三國志人名錄》,才知孫規實是人名,除《呂蒙傳》外,還見於《孫權傳》。該傳下有「乃遣呂蒙督鮮於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等語,一看便知孫規是東吳將領,所以《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於此均作人名標點。可見《呂蒙傳》不作人名標注,顯系因盧注而產生的偶然疏忽。《三國志人名錄》因是索引,在編制過程中很自然地將兩處關於孫規的條目合並起來,就可避免上述差錯。
通過這一番周折,再讀一下《三國志人名錄》的出版說明,就進一步了解這部工具書的重要性。原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國部分僅以陳壽《三國志》為限,且只收列傳及附見人物;《三國志人名錄》除了列傳及附見人物外,還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註解中的人名全部收錄,而裴注文字要多出陳書數倍,所以查三國時代的人物,一定要知道利用《三國志人名錄》。舊燕大編的《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把陳書及裴注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綜合排比,收錄的人物極多,關於孫規也有兩個出處,可見其用處和《三國志人名錄》一樣,甚至更為廣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關史、漢的三種引得的用處,它們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晉書人名索引》據1974年11月出版的《晉書》點校本編制,收晉代(包括十六國)、三國(魏蜀吳)及由晉入劉宋的人名。但關繫到晉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字、號、小名、綽號、官名、爵名、謚號等,附註於後。為了方便於從各種名稱進行翻檢,主目後面附註的所有異稱,另立參見條目。全書按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後附筆畫檢字表,極便查閱。
《隋書人名索引》,據1973年出版的《隋書》點校本編制。該書收錄隋代、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北齊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紀傳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但《隋書·經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
另有《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將出版發行。以上二書,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遼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舊燕京大學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
《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都提供搜尋古代人物傳記資料的重要線索。由於宋遼金元四朝時間上是交叉的,有些見於宋代傳記引得的人物,在遼金元傳記引得里也能夠查到,這兩部書有相互補充的作用。
宋代和遼金元的兩種引得採用了一些不屬於傳記性質的書,前者如《桐陰話舊》、《萬柳溪邊舊話》、《宋詩鈔》、《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後者如《遼詩紀事》、《遼大臣年表》、《遼方鎮年表》、《元詩選》、《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為史表,或為詩選、詩話。從體例上說有問題,但從查考人物來說,資料愈多愈好,這並不算是太大的缺點;相反,詩文集和筆記里還保存著不少關於人物的記載,傳記引得為了體例的關系又沒有採用這類的書,因此我們如果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某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還不能以引得里所指出的線索為滿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強從一三二種宋代文集中收錄三千二百人的傳記資料(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傳),按筆劃順序編成《遼金元人傳記索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則從三十三種宋元方誌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傳記資料編成《宋元方誌傳記索引》(中華書局1963年版),正好彌補上述不足,有相互補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許多傳記資料匯編收錄的人物,一般都是全國性的知名人士,它們不予收錄的人物,文集和地方誌中往往可以找到。這里著重講一下方誌的作用。如李贄《焚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贊劉諧》,《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查無劉諧其人,而近年來根據李贄生前的活動范圍,終於從《麻城縣志》中找到了劉諧是隆慶辛未年進士,做過余干知縣,「喜獎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則徐的史料,看到有一個名叫李芸渠的人,與林書信往還,甚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雲南做官,要進一步了解他的情況,查《中國人名大辭典》、《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碑傳文通檢》等都查不到,一查《雲南通志》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齡,芸渠是其字,曾任雲南澄江府及廣南府知府,主編過《廣南府志》、《澄江府志》、《普洱府志》等書。若是根據這個線索再去查有關的府志縣志,當有更詳盡的材料。這樣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宋元方誌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誌傳記索引》可查。明代有方誌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國一千多部,要編制傳記或其它專題索引,規模太大,恐一時難以辦到。所以要從明清以來的方誌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過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動地區)而後查閱有關方誌。又據朱士嘉介紹,《吳縣志列傳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國第一部方誌人名索引;1934年商務印書館在影印河北、山東、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各省通志的時候,書後都附有四角號碼索引,人名當然也包括在內,故查考上述地區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帶說一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查考省志、府州縣志乃至鎮志、村志以外,尚有備查地方人物的專書,如河北省,可查清孫奇逢《畿輔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河南省,可查孫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廣東省,可查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又日本梅原郁編《續資治通鑒長編人名索引》(京都同朋會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編《遼史索引》(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編《金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實造編《元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遼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工具書較多,而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和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清代碑傳文通檢》最為重要。
明清兩種引得是查考明清兩代人物的重要工具書。明代傳記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錄本名,不列字型大小,與前幾種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點。
《清代碑傳文通檢》收有關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種,分列碑傳主人的姓名、字型大小、籍貫、生卒年代和碑傳文的作者及所載書名、卷數,依碑傳主姓名筆劃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禎17年)以後及現代人生在1911年(宣統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一人兩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錄中作「異名考」;一人數傳,而所載生卒互異的,作「生卒考異」。總之,這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極有用的參考工具書,可與《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參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編、世界書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傳》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傳的工具書也還不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6.近代以來至解放初,可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的人物傳記、人名辭典。人物傳記約收一千人,人名辭典擬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幹人物表。
徐州師范學院鄭雲波、魏雲卿編《中國近代作家傳記暨著述要目》(1964年鉛印本),將近代作家239人的傳記資料出處和他們的生平著作匯集在一起,甚便檢索。另有楊家駱編、1937年辭典館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鑒》,日本橋川時雄編、1940年中華法令編印館出版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任嘉堯編、1947年東方書店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辭典》,樊蔭南編、1931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錄》,香港《周末報》編輯委員會編、1950年永發印務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國人物誌》亦可查考。
三、按身份、職業查考人物
按身份、職業等查考人物,可分兩大類:一類如查帝王、大臣、科舉出身人物的工具書,主要有李子文編《歷代帝王系統表》(1954年上海新亞書店出版),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四部備要本),吳廷燮編《歷代方鎮年表》(遼海書社排印線裝本),燕大引得編纂處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版),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1965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錢實甫編《清季重要職官年表》(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清季新設職官年表》(1961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1966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燕大引得編纂處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1941年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1963年編印的《中國駐外使領年表》(1912—1949)等等。
另一類是查考一些學者、藝術家等等的工具書,主要有潘念之編《思想家大辭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1934年蔚文印書局出版),北京語言學院1978年編印《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第一分冊),鄧元鼎和王默君編《宋元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明仁編《四朝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支偉成編《清代朴學大師列傳》(1925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阮元、羅士林、諸可寶、華世芳等編《疇人傳四十六卷續編六卷三編七卷近代疇人著述記1卷》(1955年三聯書店)出版),黃鍾駿編《疇人傳四編11卷》(195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孫濌公編《中國畫家人名辭典》(1944年神州國光社出版),朱鑄禹編《唐前畫家人名辭典》(1961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和《唐宋畫家人名辭典》(1958年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洪業輯、1934年北平哈佛燕京社印行《清畫傳輯佚三種附引得》,曹惆生編《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等。另有郭味蕖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版),徐邦達編《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傅抱石編《中國美術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等學術年表,也可查有關人物。
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列述有明一代十九個學派和二百多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善的學術思想史。繼《明儒學案》後,他又撰述《宋元學案》,每個學案列有一「表」,對於師友的淵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後又編有「附錄」,把時人及後人正反兩方面的評論廣加搜羅,比《明儒學案》的編寫似又有所改進。可惜此書沒有完成,黃宗羲就去世了。其後由其子百家續寫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續成。全書一百卷,列有九十一個學案,敘述的學者多達兩千餘人。清江藩著《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清人唐鑒著《清學案小識》,合稱《清儒學案》。《清儒學案》與《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又合稱《四朝學案》。這是查考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學術家的重要參考材料,讀者尤需注意。《四朝學案》目前通行的平裝書有商務印書館和世界書局兩種本子。鑒於《明儒學案》已收入《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儒學案》已入《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故商務印書館於1936年又出版鄧元鼎、王默君編的《宋元學案人名索引》,讀者可分別加以利用。另外,世界書局本第四冊附有張明仁編制的《四朝學案人名索引》,共收二百多卷書中所載有傳及附傳學者三千餘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亦於1936年出版,更便檢索。
《疇人傳》收有我國從上古傳說時代起到清末止天文數學家四百人(附錄西人五十二人)的傳記。另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第一機床廠編的《科學技術發明家小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外科學家小傳》編寫組所撰《中外科學家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書,都是查考科學家傳記的有用工具書。
凡是中華書局重印的宋代、遼金元、明、清四種傳記引得已收錄的人物傳記(見前表),本章不再單獨介紹,以免重復。
又蔡金重編、1937年燕京哈佛社印行的《藏書紀事詩引得》,是查考歷代藏書家資料的有用工具書。
《藏書紀事詩》,葉昌熾著,共輯錄五代至清的藏書家一千餘人的材料。倫明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則是葉書的續輯。《引得》將以上二書中的有關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法混合編排,以人名等為主目,下注朝代、字型大小、籍貫、室名、印鑒及著述選輯校刻諸書名,再注出處;以字型大小、室名等為見目,只注其所屬的主目,不注出處。不會查中國字庋擷法者,另有筆畫索引可查。
蔡金重編、哈佛燕京社1941年印《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作者引得》,李書春編、1934年印《唐詩紀事著者引得》,林斯德編、1931年山東大學圖書館出版《全唐詩文作者引得合編》,燕大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宋詩紀事著者引得》、《元詩紀事著者引得》,以及中華書局1965年編輯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也都是查考古代文學家的有用工具書。
四、從字型大小、筆名等轉查人物本名
中國人的名號最繁:有名,有字,有號,有別名,有別號,有室名,近代作家更有各種各樣的筆名,而且多有以字型大小或筆名聞世而本名轉被忽略者。一般工具書多數是以姓名為主,下附字型大小,難以直接查找,這樣就非要有以字型大小、筆名等為主目倒過來轉查人物本名的工具書不可。因此,陳德芸編、廣州嶺南大學圖書館1937年出版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7年重印的《室名別號索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編輯出版的《民國以來人名字型大小別號索引》,蔡金重編、燕京大學1934年出版的《清代書畫家字型大小引得》,商承祚和黃華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型大小索引》,蔣星煜編、燎原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作家筆名索引》,袁涌進編、中華圖書館協會1936年出版的《現代中國作家筆名錄》,以及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室1959年編印的《中國現代作家筆名錄》,都成為極其有用的工具書。
又唐人喜以行第(排行)相稱,如「白二十二」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元九」即元稹。岑仲勉著《唐人行第錄》(中華書局1962年版)是查考唐人行第的有用工具書。
此外,還有專查謚號、廟號、尊號、史諱的工具書。在封建時代,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叫做謚號。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謚號有一些按照地主階級觀點賦予特定涵義的字,如「經緯天地日文」、「威強睿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等等。東漢開始又有私謚,如夏恭卒,諸儒私謚曰宣明君;陳寔卒,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共謚為文范先生。
從漢代起,帝王又有廟號,如某祖、某宗等等。有些帝王後世即以廟號相稱,如「漢高祖」、「唐太宗」。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或生前所加,或死後追加,全是尊崇褒美之詞,如清代那拉氏為皇太後,尊號累積有慈禧等十六字之多。
另外,舊時對帝王將相或尊者不敢直稱其名,需要避諱。避諱的辦法歸納起來有三種:一、因諱改字;二、空字;三、缺筆。由於避諱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造成文獻資料上一些混亂現象,需要參考一些專講史諱的書籍以了解這方面的常識。
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光緒刊本),雷廷壽編《清謚法考》(1924年鉛印本),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1936年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道光本),陳垣《史諱舉例》(1958年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謚號、廟號、尊號和史諱方面的工具書,其中《史諱舉例》尤為重要。
五、查外國人
查考外國人物,有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3年出版的《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圖書資料研究室編、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的《蘇聯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5年出版的《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張英倫、呂同六、錢善行、胡湛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國名作家傳》(上下冊)等書。
《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內容豐富,極為重要。該書資料全部選譯自1950—1958年出版的《蘇聯大網路全書》、1958年版《英國大網路全書》、1959年版和1961年版《美國大網路全書》、美國出版的1941—1954年各卷和1959年卷《當代人物傳記》、美國出版的1930—1935年版《社會科學網路全書》和日本出版的1953—1955年版《大人名辭典》。收集范圍以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思想家和學者為主,同時酌量收錄政治人物和社會活動家,以及少數和我國近代、現代史有關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人、外交人員和傳教士等。所收人物以卒於1870年及以後者為限(即卒於1870年以前的都不收),大體上上及整個十九世紀,下迄當代。全書共收人名約七千五百條。由於資料來源的限制,所收歐洲和北美洲人物大大多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物,已經去世的人物大大多於當代的人物;同時,因取材於各種不同來源,所以資料的立場觀點不一,著重點和詳略也都不一,使用時宜注意。
解放前出版的幾種工具書,如唐敬杲等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現代外國人名辭典》,潘念之和金溟若編譯、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版《世界人名大辭典》,劉炳藜等編、中華書局1940年版《中外人名辭典》,也可查考。
另外,辛華編、外文書店1970年版《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和197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修訂本)、《西班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葡萄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拉美常用縮寫手冊》、1970年版《日本姓氏手冊》,張競干、黃竟成、王鑒明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譯名手冊》,史群編《日本姓名詞典》,計分拉丁序、漢字序、和名序三冊,商務印書館已於1979年出版拉丁序本,其餘二冊亦即將出版。以上工具書,可供翻譯工作者參考。
❺ 當一個富有才華的年輕人嶄露頭角時,我們會想到( )詩人楊萬里的《 》中的
當一個富有才華的年輕人嶄露頭角時,我們會想到(宋朝)詩人楊萬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我查的,我也要做這個題目,因為我也是學生
❻ 《宋詩鈔》的編者是
吳之振
清初吳之振、吳爾堯、呂留良三人,自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夏開始選刻宋人詩鈔,至康熙十年(一六七一)秋完成,編為初集,列於目錄者有王禹偁以下一百家,其中未及刻者十六家,實刻八十四家、九十四集,計一百零六卷。吳之振序謂詩鈔乃「盡宋人之長,使各極其致,故門戶甚博,不以一說蔽古人,非尊宋於唐也,欲天下黜宋者得見宋之為宋如此!」可略見其鈔編宗旨。四庫全書提要則雲:「是編以宋詩選本叢雜,因搜羅遺集,共得百家,其本無專集,及有集而所選不滿五首者,皆不錄。每集之首,系以小傳,略如元好問中州集例,而品評考證,其丈加詳。蓋明季詩派,最為蕪雜,其初厭太倉、歷下之剽襲,一變而趨清新,其繼又厭公安、竟陵之纖佻,一變而趨真朴;故國初諸家,頗以出入宋詩,矯鉤棘塗飾之弊。之振是選,即成於是時。以其人自為集,故甫刊一帙,即摹印行世,所傳之本,往往多寡不同。…之振於逍集散佚之餘,創意搜羅,使學者得見兩宋詩人之崖略,不可謂之無功。」斯可見其成書背景,及其內容、體例與貢獻。其後管庭芬、蔣光煦又續編「宋詩鈔補」,共補八十五家、八十六集,分為八十六卷。蓋就宋詩鈔原選家數,補其闕遺者也。兩宋詩人詩作之大要,大致具備矣。
❼ 國學七備的國學七備——ISO目錄
【經部·十三經】13種
001. 《周易》
002. 《尚書》
003. 《詩經》
004. 《周禮》
005. 《儀禮》
006. 《禮記》
007. 《春秋左傳》
008. 《春秋公羊傳》
009. 《春秋穀梁傳》
010. 《孝經》
011. 《爾雅》
012. 《論語》
013. 《孟子》
【經部·其他】7種
014. 《韓詩外傳》漢·韓嬰
015. 《尚書大傳》漢·伏勝
016.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
017. 《大戴禮記》漢·戴德
018. 《白虎通義》漢·班固
019.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
020.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 【史部·二十六史】26種
021. 《史記》漢·司馬遷
022. 《漢書》漢·班固
023.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024. 《三國志》晉·陳壽
025. 《晉書》唐·房玄齡等
026. 《宋書》南朝梁·沈約
027.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028. 《梁書》唐·姚思廉
029. 《陳書》唐·姚思廉
030. 《魏書》北齊·魏收
031. 《北齊書》唐·李百葯
032. 《周書》唐·令狐德棻
033. 《隋書》唐·魏徵等
034. 《南史》唐·李延壽
035. 《北史》唐·李延壽
036.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037.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等
038.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039.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040. 《宋史》元·脫脫等
041. 《遼史》元·脫脫等
042. 《金史》元·脫脫等
043. 《元史》明·宋濂等
044. 《明史》清·張廷玉等
045. 《新元史》民國·柯劭忞
046. 《清史稿》民國·趙爾巽等
【史部·別史、雜史】24種
047. 《逸周書》
048. 《國語》
049. 《戰國策》西漢·劉向集錄
050. 《列女傳》漢·劉向
051.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
052. 《越絕書》後漢·袁康
053. 《人物誌》三國魏·劉邵
054. 《華陽國志》晉·常璩
055. 《山海經》
056.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注
057. 《洛陽伽藍記》後魏·楊炫之
058. 《大唐西域記》唐·玄奘
059. 《大業拾遺記》唐·顏師古
060. 《貞觀政要》唐·吳兢
061.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
062. 《續資治通鑒》清·畢沅編著
063. 《五代史補》宋·陶岳
064. 《蠻書》唐·樊綽
065. 《吳地記》唐·陸廣微
066.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067. 《通典》唐·杜佑
068. 《史通》唐·劉知幾
069. 《桯史》宋·岳珂
070.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
【史部·野史】14種
071. 《穆天子傳》
072. 《晉五胡指掌》明·張大齡
073.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074. 《開元天寶遺事》五代·王仁裕
075. 《洛陽縉紳舊聞記》宋·張齊賢
076. 《大宋宣和遺事》宋·佚名
077. 《靖康傳信錄》宋·李綱
078. 《蒙韃備錄》宋·趙珙
079. 《聖武親征錄校注》清·王國維校注
080. 《元朝秘史》元·佚名
081. 《備倭記》明·卜大同輯
082. 《萬曆野獲編》明·沈德符
083. 《南明野史》清·三餘氏
084. 《郎潛紀聞》清·陳康祺
【史部·目錄】6種
085. 《崇文總目》宋·王堯臣等
086. 《郡齋讀書志》宋·晁公武
087. 《書林清話》清·葉德輝
088. 《校讎通義》清·章學誠
089. 《書目答問》清·張之洞
090.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紀昀等 【子部·諸子】30種
091. 《老子》春秋·李耳
092. 《莊子》戰國·莊周
093. 《公孫龍子》戰國·公孫龍
094. 《韓非子》戰國·韓非
095. 《淮南子》西漢·劉安
096. 《列子》戰國·列禦寇
097. 《墨子》戰國·墨翟
098. 《荀子》戰國·荀況
099. 《孫子兵法》春秋·孫武
100. 《文子》春秋·辛鈃
101. 《關尹子》春秋·關尹
102. 《鶡冠子》戰國·鶡冠子
103.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
104. 《晏子春秋》戰國·晏嬰
105. 《管子》戰國·管仲
106. 《商君書》戰國·商鞅
107. 《慎子》戰國·慎到
108. 《尹文子》戰國·尹文
109. 《鄧析子》春秋·鄧析
110. 《論衡》東漢·王充
111. 《鹽鐵論》西漢·桓寬
112. 《風俗通義》東漢·應劭
113. 《申鑒》東漢·荀悅
114. 《新論》漢·桓譚
115. 《新書》西漢·賈誼
116. 《孔叢子》漢·孔鮒
117. 《太玄經》漢·揚雄
118. 《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
119. 《劉子》北齊·劉晝
120. 《金樓子》梁·蕭繹
【子部·儒家】10種
121. 《法言》西漢·揚雄
122. 《說苑》西漢·劉向
123. 《新序》西漢·劉向
124. 《新語》漢·陸賈
125. 《忠經》漢·馬融
126. 《孔子家語》漢·佚名
127. 《朱子語類》宋·朱熹
128. 《傳習錄》明·王陽明
129. 《近思錄》宋·朱熹、呂祖謙
130. 《一貫問答》明·方以智
【子部·釋家】10種
131. 《金剛經》後秦·鳩摩羅什譯
132. 《楞嚴經》唐·般剌密帝譯
133. 《無量壽經》三國魏·康僧鎧譯
134. 《肇論》東晉·僧肇
135. 《心經》
136. 《壇經》唐·惠能
137. 《童蒙止觀》隋·智顗
138. 《弘明集》梁·僧佑
139. 《祖堂集》五代·靜、筠禪僧
140. 《五燈會元》宋·普濟
【子部·道家】10種
141. 《抱朴子》晉·葛洪
142. 《無能子》唐·無名氏
143. 《化書》五代·譚峭
144. 《太平經》
145. 《雲笈七簽》宋·張君房
146.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
147. 《老子想爾注》
148. 《太上感應篇》
149. 《海內十洲三島記》漢·東方朔
150. 《真誥》南朝梁·陶弘景
【子部·雜家】25種
151. 《吳子》戰國·吳起
152. 《鬼穀子》
153. 《三略》舊題漢·黃石公
154. 《六韜》舊題周·姜尚
155. 《素書》三國·張良
156. 《忍經》元·吳亮
157. 《長短經》唐·趙蕤
158. 《夢溪筆談》宋·沈括
159. 《黃帝內經素問》
160. 《神農本草經》清·孫星衍等輯
161. 《古畫品錄》南齊·謝赫
162. 《歷代名畫記》唐·張彥遠
163. 《書譜》唐·孫過庭
164. 《海岳名言》宋·米芾
165. 《林泉高致》宋·郭熙
166. 《棋經十三篇》宋·張擬
167. 《樂府雜錄》唐·段安節
168. 《洛陽牡丹記》宋·歐陽修
169. 《茶經》唐·陸羽
170. 《酒經》宋·朱肱
171. 《隨園食單》清·袁枚
172. 《九章算術》漢·張倉
173. 《泛勝之書》漢·泛勝之
174. 《營造法式》宋·李誡
175. 《天工開物》明·宋應星
【子部·筆記】25種
176.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
177. 《大唐新語》唐·劉肅
178. 《幽閑鼓吹》唐·張固
179. 《中華古今注》五代·馬縞
180. 《北夢瑣言》宋·孫光憲
181. 《唐語林》宋·王讜
182. 《容齋隨筆》宋·洪邁
183. 《老學庵筆記》宋·陸游
184. 《鶴林玉露》宋·羅大經
185. 《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
186. 《湘山野錄》宋·文瑩
187. 《夢粱錄》宋·吳自牧
188. 《鐵圍山叢談》宋·蔡絛
189. 《澠水燕談錄》宋·王辟之
190. 《唐才子傳》元·辛文房
191. 《西南夷風土記》明·朱孟震
192. 《古今風謠》明·楊慎
193. 《陶庵夢憶》明·張岱
194. 《舊典備征》清·朱彭壽
195. 《讀通鑒論》清·王夫之
196. 《廿二史札記》清·趙翼
197. 《陔余叢考》清·趙翼
198. 《廣東新語》清·屈大均
199. 《日知錄》清·顧炎武
200. 《清代野記》清·梁溪坐觀老人
【子部·類書】5種
201.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
202. 《初學記》唐·徐堅
203.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編
204.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
205. 《七修類稿》明·郎瑛
【子部·小說】25種
206. 《搜神記》晉·乾寶
207. 《遊仙窟》唐·張鷟
208.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
209. 《斷鴻零雁記》民國·蘇曼殊
210. 《西遊記》明·吳承恩
211. 《水滸傳》明·施耐庵、羅貫中
212. 《三國演義》明·羅貫中
213. 《金瓶梅》明·蘭陵笑笑生
214. 《喻世明言》明·馮夢龍輯
215. 《警世通言》明·馮夢龍輯
216. 《醒世恆言》明·馮夢龍輯
217. 《初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
218. 《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
219. 《型世言》明·陸人龍
220. 《清平山堂話本》明·洪楩
221. 《封神演義》明·許仲琳
222. 《東周列國志》明·余邵魚撰 馮夢龍、蔡元放改編
223. 《紅樓夢》清·曹雪芹、高鶚
224.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
225. 《醒世姻緣傳》清·西周生
226. 《鏡花緣》清·李汝珍
227. 《七俠五義》清·石玉昆
228. 《老殘游記》清·劉鶚
229. 《俠義風月傳》清·名教中人
230. 《孽海花》清·曾樸 【集部·總集選集】18種 231. 《文選》梁·蕭統編
232. 《六朝文絜》清·許璉
233. 《駢體文鈔》清·李兆洛
234.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侯
235. 《楚辭章句》漢·王逸注
236. 《玉台新詠》陳·徐陵
237.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
238.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
239. 《敦煌變文》
240. 《宋詩鈔》清·吳之振等編
241. 《元詩別裁集》清·張景星、姚培謙、王永祺編
242. 《明詩別裁集》清·沈德潛編
243. 《清詩別裁集》清·沈德潛編
244. 《全唐五代詞》
245. 《全宋詞》
246. 《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龍榆生選編
247. 《掛枝兒》明·馮夢龍
248. 《晚清文選》
【集部·別集】10種 249. 《曹子建集》三國魏·曹植
250. 《陶淵明集》晉·陶潛
251. 《韓愈集》唐·韓愈
252. 《柳宗元集》唐·柳宗元
253. 《歐陽修集》宋·歐陽修
254. 《蘇軾集》宋·蘇軾
255. 《張載集》宋·張載
256. 《元好問集》金·元好問
257. 《王陽明集》明·王守仁
258. 《人境廬詩草》清·黃遵憲
【集部·戲曲】7種 259. 《西廂記》元·王實甫
260. 《竇娥冤》元·關漢卿
261. 《琵琶記》元·高明
262. 《牡丹亭》明·湯顯祖
263. 《嬌紅記》明·孟稱舜
264. 《桃花扇》清·孔尚任
265. 《長生殿》清·洪升
【集部·文論】15種 266.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
267. 《文筆要訣》唐·杜正倫
268. 《詩品》梁·鍾嶸
269. 《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
270. 《文鏡秘府論》日·遍照金剛
271. 《本事詩》唐·孟棨
272. 《樂府古題要解》唐·吳兢
273. 《六一詩話》宋·歐陽修
274. 《甌北詩話》清·趙翼
275. 《詞源》宋·張炎
276. 《本事詞》清·葉申薌
277. 《白雨齋詞話》清·陳廷焯
278. 《人間詞話》清·王國維
279. 《閑情偶寄》明·李漁
280. 《宋元戲曲史》清·王國維
❽ 中國歷代名人名錄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24歲開始踏上仕途,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里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晚年他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書中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和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多條屬於科技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夢溪筆談》中還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
1、 三國周渝:既生渝,何生亮?
2、 西楚霸王項羽: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姬虞姬奈若何?
3、 戊戌六君子之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4、 宋代詩人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 革命領袖孫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宋代愛國名士文天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 偉大的愛國者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8、 三十年代影星阮玲玉:不死不足以明我冤!
9、 革命烈士夏明翰: 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
10、王誠:為了祖國,向我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