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葯書目錄
㈠ 中國古代著名醫書有哪些
1,《傷寒論》——東漢張仲景所著。該書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書中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述的理法方葯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復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作「眾方之祖」。
2,《食療本草》——為唐代孟詵所著,後經張鼎補充而成,是最具影響的食物療法專著之一。享年93歲的孟詵曾師從葯王孫思邈學習,精通醫葯、養生之術,其長壽與精通食療等養生方法不無關系。該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古代營養學和食物療法專著,對多數食物療效和食用葯品合理應用的闡述切合實際,至今仍有較高價值。
3,《神農本草經》 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非一人一時之作,「神農」為其託名。由戰國及秦漢醫葯學家通過對葯學資料不斷搜集整理,最後成書。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典籍,所收載的大多數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為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書中提出的葯物學理論和用葯原則大多正確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至今仍為學習中醫葯的重要參考書。
4,《溫熱論》由清代著名中醫溫病大家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闡明溫病發生、發展規律,歸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上,逆傳心包」;提出溫病發展的衛、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5,《四部醫典》成書於公元8世紀末,由著名藏醫葯學家宇妥·元丹貢布總結傳統藏醫葯理論和治療經驗,吸收中醫、古印度和大食等醫葯學的許多精華編著而成。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各種疾病的分類以及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葯物配方等等。
㈡ 古代中葯典籍有哪些
《黃帝內經 》 ,《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等等。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據現代考證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原名《金匱要略方論》。「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內容。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
㈢ 中國古代葯物名著有哪些
1、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
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2、名醫別錄
《名醫別錄》,葯學著作。簡稱《別錄》,3卷。輯者佚名(一作陶氏)。約成書於漢末。是秦漢醫家在《神農本草經》一書葯物的葯性功用主治等內容有所補充之外,又補記365種新葯物。
由於本書系歷代醫家陸續匯集,故稱為《名醫別錄》。原書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經集注》時,在收載《神農本草經》365種葯物的同時,又輯入本書的365種葯物,使本書的基本內容保存下來。其佚文主要見《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
3、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本草著作,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54卷。唐·蘇敬等23人奉敕撰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計有正文20卷,目錄1卷;《葯圖》25卷,目錄1卷;《圖經》7卷。正文實際載葯850種,較《本草經集注》新增114種。
此書以《本草經集注》為基礎,增補注文與新葯。又將原草木、蟲獸2類,析為草、木、禽獸、蟲魚4類,序例亦一分為二。新增注文冠以「謹案」二字,小字書於陶弘景注文之後。新增用葯用黑大字書寫,末注「新附」。
補注內容中,以記載葯物形態、產地為多,兼述葯效、別名等。書中糾正陶氏謬誤處甚多,為後世辨正葯物基原提供依據。《新修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原書已佚,主要內容保存於後世諸家本草著作中。
4、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
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葯性理論。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葯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葯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5、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學著作,38卷。清代吳其濬(瀹齋)撰於19世紀中(約1841~1846年),書未成而作者逝,初刊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該書考訂植物名實,然涉及葯用植物甚多。共載植物1714種,仿《本草綱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類。
附圖1805幅,絕大多數系寫生而成。書中一般一物一圖,圖文對照。其文字內容介紹文獻出處、產地、形態、顏色或性味、用途等。所收植物以見於前人本草者居多,亦收有新增品519種。
作者辨認植物,注重實際比較觀察及采訪民間辨葯經驗,故對近現代考求植物品種甚有價值。其圖形精美,據此常可鑒定植物科屬。書中亦收載眾多采訪所得之植物功用,內涉及醫葯者較多,故於醫葯亦多裨益。
㈣ 我國古代第一本葯書
第一本醫書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主義辨證思想。
《黃帝內經》共分《素問》、《靈樞》兩部分,每部分各為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
中醫學理論的形成直接來源於《黃帝內經》,此書在我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本葯書是《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書中總結了
秦以前葯物學的成就。首為序例,總論葯物理論及配位規律。次載葯365
種,分為三大類。書中對每種葯物的別名、性味、生長環境及主治功用等都
作了敘述。其中不少葯物的療效已用現代科學方法得到證實。原書早佚,
其內容則輾轉保存在歷代本草著作中,現存本均為後人編輯。本書為廣大
中醫師及中醫院校師生必備。
㈤ 古代有那些醫書
古代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1、黃帝內經
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
2、難經
是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題秦越人撰。
3、傷寒雜病論
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經
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5)古代葯書目錄擴展閱讀
中國古醫書是古代醫學的傳承,極具醫學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中華醫學源遠流長,名醫輩出,創造出了很多輝煌的醫學成就,影響遠播日本、歐洲,並且對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代醫書原著跟現代翻印的古代醫書內容有很多出入,由於年代久遠,當代的翻印古醫書缺失了很多內容,所以中國古醫書原著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㈥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描寫醫葯的書籍
《月王葯診》(亦澤《醫法月王論》)、《藏本草》、《圖鑒》、《吾三卷香》、《金汁甘露寶瓶札記》、《壽世保元》、《黔囊》、《重慶堂隨筆》
《本草備要》、《本草二經》、《本草問答》、《本草從新》、《本草綱目拾遺》、《葯性考》、《本草再新》、《柑園小識》、《四川通志》、《本草圖說》、《綱目拾遺》、、《文房肆考》、《本草正義》……
有很多很多,寫了些一般人不太見的上來,樓上的幾本是經典。
㈦ 中國古代的葯學經典
最早的是《本草》,又叫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抱朴子》也算,還有後來的《本草拾遺》,葯學好像就這些,醫學書倒是不少,求採納
㈧ 古今教人用葯的著名書籍
先秦:《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 漢代:馬王堆漢墓醫書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蘇敬《新修本草》 、王燾《外台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北宋:宋慈《洗冤集錄》 回回葯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葯院方》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余論》、李東垣《脾胃論》、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聖濟總錄》 近代醫學名著 《古今圖書集成》 論語--第一部語錄體典籍 昭明文選--第一部詩文選集 玉台新詠--第一部專錄婦女題材作的詩集 徐霞客洲記--古代游記第一書 古詩源--唐前詩歌最佳選本 古文觀止--華夏文章第一選本 顏氏家訓--古代家訓第一書 詩經--第一部詩歌總集 掛枝兒--明代民歌第一書 夾竹桃--明代作家創作民歌第一書 品鑒部 文心雕龍--古代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詩品--現存在第一部詩歌評論專著 六一詩話--古代第一部詩話體著作 隨園詩話--清代影響最大的詩話 小說部 三國演義--古代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儒林外史--古代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水滸傳--古代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京本通俗小說--現存最早的宋人話本集 西遊記--古代神話小說第一書 晏子孫春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紅樓夢--古代長篇小說第一書 錦香亭--第一美女傳 聊齋志異--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第一書 希夷夢--中國第一部演述夢幻故事的長篇小說 三遂平妖傳--古代第一部長篇神怪小說 再生緣--古代彈詞第一書 瑤華傳--古代第一部以狐妖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 鏡花緣--古代長篇雜家小說第一書 岐路燈--古代第一部長篇教育小說 野叟曝言--古代第一部絕妙小說 雜 俎部 水經注--集魏晉南北朝地理學大成之巨著 天工開物--古代科技第一書 洛陽伽藍記--第一部詳細記載佛教寺院的文史名著 齊民要術--現存最早的農業網路全書;現存惟一一部古代家庭經濟學著作 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名著 折獄龜鑒--現存惟一一部古代決獄名著;孤本法學經典 黃帝內經--最早全面闡述中醫學的名著 金剛經--南禪宗主要經典;傳世最早有年代可考的印刷品 六祖壇經--祥宗南宗第一經典 山海經--古今語怪之祖;小說之最古者 太上感應篇--一部在舊中國影響巨大的宣示因果報應的迷信書籍 孝經--古代第一部專言孝道的著作 帝范--古代帝王誡子第一書 考工記--先秦科技第一書 永樂大典卦書集萃--古代最為深入人心的卦書總匯 筆記部 搜神記--古代志怪筆記第一書 世說新語--古代志人筆記第一書 夢溪筆談--中國科學史的坐標:筆記雜史的第一書 智囊--第一部輯錄古人智慧言行的書籍 容齋隨筆--宋人筆記第一書 浮生六記--古代文學史上罕見的以抒情散文筆法寫作的自敘傳 笑林廣記--華廈笑話第一書 史傳部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戰國策--第一部國別體史料匯編 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資治通鑒--現存現模和影響最大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第一部記事詳細的史書
㈨ 我要古代葯書
看來你是一個有上進心的人,單純賣葯只要有高中以上文化就可以,如果要賣好葯,建議學習《葯劑學》、《方劑學》、《中醫基礎學》、《中葯學》等專業類書籍。
㈩ 中國古代最早的葯物著作書籍是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葯物學專著,是中國早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被譽為中葯學經典著作。
在我國古代,大部分中葯物是植物葯,所以稱為「本草」,這部書也是以「本草經」命名。
《神農本草經》約起源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是中國葯學的始祖,他是我國古代文獻所記載的第一個遍嘗百草研究葯學的人,他對葯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後代的用葯經驗都被寫進了我國第一部葯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
《神農本草經》不是一個時代和少數人的手筆,而是若干時代、若幹人對於遠古時期炎帝神農氏以及後代人們所掌握的葯物學知識的集大成之作。
(10)古代葯書目錄擴展閱讀
炎帝神農氏的陵墓在山西省高平縣,這里有許多關於炎帝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
相傳炎帝為了解掌握葯物的性能和功效,經常在高平縣羊頭山一帶嘗百草,採集葯材,遇到了很多毒葯,有「日遇七十毒」、「百死百生」之說。一日,因嘗了一種不知名的草葯而中毒,不幸腹痛而逝,後人便把這種草叫做「斷腸草」。
傳說炎帝采葯時服了斷腸草後,腹中疼痛難忍,便急忙騎馬返回。走了一程,不能再騎馬,只好下了馬讓人抬著走, 後來這個地方就被人叫做「換馬」,即今換馬村。又走了一段路,人們發現炎帝情況有異,急忙呼喚,但炎帝病勢沉重,連聲呼喚而不應,後來這個地方就被人叫做「不應」,後諧音為「北營」,即今北營村。
人們把炎帝抬到一個避風的山溝里,放下來察看病情,發現他已經逝去了,這個地方便被人叫做「卧龍灣」。人們把炎帝抬回行宮,裝殮起來准備安葬,後來這個地方便被人叫做「裝殮」,後訛為「莊裡」,即今莊裡村。炎帝死後,炎帝的坐騎長夜悲鳴,沿著山嶺奔跑不止,於是這條山嶺便被人叫做「跑馬嶺」。
炎帝神農氏遍嘗百草,掌握了不少葯物的性能和功用。隨著歷史社會文化的演進,醫葯知識與經驗也愈見豐富,特別是文字產生之後,記錄和傳播這些知識的方式也就由最初的口耳相傳發展到文字記載了,於是便產生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書《神農本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