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目錄
A. 資治通鑒的作品目錄
1.《周紀》,五卷9.《陳紀》,十卷2.《秦紀》,三卷:《周紀》與《秦紀》原為《通志》卷10.《隋紀》,八卷3.《漢紀》,六十卷11.《唐紀》,最多,凡八十一卷4.《魏紀》,十卷12.《後梁紀》,六卷5.《晉紀》,四十卷13.《後唐紀》,八卷6.《宋紀》,十六卷14.《後晉紀》,六卷7.《齊紀》,十卷15.《後漢紀》,四卷8.《梁紀》,二十二卷16.《後周紀》,五卷
B.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的目錄
《資治通鑒》譯序
宋神宗《資治通鑒》序
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
宋神宗獎諭詔書
宋史司馬光傳
執行編譯教授簡介
卷第一周紀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周紀二 周顯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周紀三周慎靚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周紀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周紀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秦紀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秦紀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秦紀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漢紀一 漢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漢紀二 漢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漢紀三 漢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漢紀四 漢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漢紀五 漢高後元年~漢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漢紀六 漢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漢紀七 漢文帝前十一年~漢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漢紀八 漢景帝前三年~後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漢紀九漢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漢紀十漢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漢紀十一 漢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漢紀十二 漢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漢紀十三 漢武帝元封二年~天漢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 漢武帝天漢三年~後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漢紀十五 漢昭帝始元元年~天鳳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漢紀十六 漢昭帝元平元年~漢宣帝地節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漢紀十七 漢宣帝地節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漢紀十八 漢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前59)
卷第二十七漢紀十九 漢宣帝神爵四年~黃龍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漢紀二十 漢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漢紀二十一 漢元帝永光三年~竟寧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漢紀二十二漢成帝建始元年~陽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漢紀二十三漢成帝陽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漢成帝永始四年~綏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漢紀二十五漢成帝綏和二年~漢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漢紀二十六 漢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漢紀二十七 漢哀帝元壽元年~漢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漢紀二十八 漢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漢紀二十九王莽始建國元年~天鳳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漢紀三十王莽天鳳二年~地皇三年(15~22)
C. 《資治通鑒》成書朝代 作者 體裁 內容範圍
1、成書朝代:北宋
2、作者:司馬光
3、體裁:編年體史書
4、內容: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D. 資治通鑒中漢紀有幾個章節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E. 資治通鑒全文共多少卷有幾本書
《資治通鑒》全書共294卷
1.《周紀》五卷。 2.《秦紀》三卷,《周紀》與《專秦紀》原為《通志屬》卷。 3.《漢紀》六十卷。 4.《魏紀》十卷。 5.《晉紀》四十卷。 6.《宋紀》十六卷。 7.《齊紀》十卷。 8.《梁紀》二十二卷。 9.《陳紀》十卷。 10.《隋紀》八卷。 11.《唐紀》最多,凡八十一卷。 12.《後梁紀》六卷。 13.《後唐紀》八卷。 14.《後晉紀》六卷。 15.《後漢紀》四卷。 16.《後周紀》五卷。
F. 東觀漢記的四庫提要記載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傳》雲: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漢記》之初創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雲:安帝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范書·劉珍傳》,亦稱鄧太後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也。《史通》又雲:珍、尤繼卒,復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於》、《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復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後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後。《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願》、《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范書·伏湛傳》亦雲:元嘉中,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延篤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此《漢記》之再續也。蓋至是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史通》又雲:熹平中,光祿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紀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車服》二志。後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散逸。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多不存。《盧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並在東觀,補續《漢記》。又劉昭補注《司馬書》,引《袁崧書》雲: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歷紀》。又引《謝承書》雲: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又引《謝沈書》雲: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雲:臣科條諸志,所欲刪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也。其稱《東觀》者,《後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雲:南宮有東觀。《范書·竇章傳》雲:永初中,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台,至章和以後,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隋志》稱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雲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今考《列傳》之文,間紀及獻帝時事,蓋楊彪所補也。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後錄》並稱其書乃高麗所獻,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上蔡任 始以秘閣本讎校,羅願為序行之,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八二卷。卷數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數,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並無《漢記》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駰撰《後漢書補逸》,曾蒐集遺文,析為八卷。然所采只據劉昭《續漢書十志補注》、《後漢書注》、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五書。又往往掇拾不盡,掛漏殊多。今謹據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記·目錄》雖佚,而紀、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尚一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今悉加釐正,分為《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並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他如張順預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清,亦復概從闕如,殊為疏略。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為表章矣。
G. 請問三國時期的野史,筆記目錄
《三國志》,陳壽著,裴松之注
《後漢書》,范曄著
《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鄒紀萬著,傅樂成編,眾文圖書公司,ISBN 957-532-032-8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地球社編輯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57-9585-84-9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中冊》,地球社編輯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57-9585-84-9
《中國大網路全書》
《中國文化史》,杜正勝主編,三民書局,ISBN 957-14-4070-1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萬繩楠著,雲龍出版社,ISBN 957-9086-67-2
曹墉,《蜀漢三大宗教與胡化之關系》,網址,2008年04月29日更新。
《歷代兵制》,陳傅良著
「三國吳兵考」,陶元珍著,載《燕京學報》第13期,上海書店,1983年影印本
「魏晉的中軍」、「魏晉南北朝的兵制」,何茲全著,載《讀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2年
《三國文化概覽》,趙西堯著,河南大學出版社,ISBN 7-216-01316-6
《三國史》,馬植傑著,人民出版社,ISBN 7-01-005776-1
《三國史》,張大可著,華文出版社,ISBN 7-5075-1440-4
《呂著三國史話》,呂思勉著,中華書局,ISBN 7-101-05284-3
《細說三國》,黎東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3442-7
H. 資治通鑒篇目的介紹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 《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1.《周紀》,五卷。
2.《秦紀》,三卷。《周紀》與《秦紀》原為《通志》卷。
3.《漢紀》,六十卷。
4.《魏紀》,十卷。蜀漢及東吳無紀。
5.《晉紀》,四十卷。
6.《宋紀》,十六卷。
7.《齊紀》,十卷。
8.《梁紀》,二十二卷。
9.《陳紀》,十卷。北朝的北魏、北齊、北周無紀。
10.《隋紀》,八卷。
11.《唐紀》,最多,凡八十一卷。
12.《後梁紀》,六卷。
13.《後唐紀》,八卷。
14.《後晉紀》,六卷。
15.《後漢紀》,四卷。
16.《後周紀》,五卷。五代有紀,而十國無紀。
I. 請一位高手幫我列出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典籍的目錄吧!最好是按時間順序排列
《戰國策》
《潛夫論》
《九章算術》
《周禮》
《周髀算經》
《竹書紀年》
《楚辭》
《庄內子》
《春秋》容及其三傳
《春秋繁露》
《中論》
《爾雅》
《法言》
《風俗通義》
《漢紀》
《韓非子》
《韓詩外傳》
《漢書》
《鶡冠子》
《孝經》
《新序》
《新論》
《新書》
《新語》
《荀子》
《淮南子》
《黃帝內經》
《易經》
《逸周書》
《儀禮》
《管子》
《公孫龍子》
《孔子家語》
《國語》
《老子》
《禮記》
《列子》
《論衡》
《論語》
《呂氏春秋》
《孟子》
《墨子》
《穆天子傳》
《白虎通》
《山海經》
《商君書》
《尚書》
《申鑒》
《申子》
《慎子》
《史記》
《詩經》
《釋名》
《說文解字》
《說苑》
《孫子兵法》
《大戴禮記》
《太玄經》
《獨斷》
《東觀漢紀》
《吳越春秋》
《鹽鐵論》
《晏子春秋》
《越絕書》
附錄一 篇目索引
附錄二 主要西文雜志譯名表
附錄三 外國人名譯名表
附錄四 西文文獻篇目索引
譯者後記
J. 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目錄
說明 (一) 十二諸侯(周、春秋)紀年表 (二) 戰國紀年表(附:周代諸侯興亡表) (三) 秦紀年表 (四) 漢紀年表 (五) 三國紀年表 (六) 晉及十六國紀年表(附:十六國興亡表) (七) 南北朝紀年表 (八) 隋紀年表 (九) 唐紀年表 (十) 五代十國紀年表(附:五代十國興亡表) (十一) 宋、遼、金紀年表 (十二) 元紀年表 (十三) 明紀年表 (十四) 清紀年表 (十五) 民國紀年表 [附一]三代(夏、商、周)紀年表 [附二]辛亥革命期間所用黃帝紀年對照表 [附三]韻目代日表 年號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