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目錄
① 文化模式的作品目錄
譯者前言
致謝
第一章關於習俗的科學
習俗和行為——孩子的繼承——我們的錯誤觀點——地區性習俗和「人類本質」的混淆——我們對其他文化的無視——種族歧視——由習俗而非天性塑造了人——「種族的純化」是欺人之談——研究原始部族的理由
第二章文化的差異
生活之杯——選擇之必要——不同的社會是如何對待性成熟和青春期的——從未聽說過戰爭的部族——婚姻習俗種種——習俗特性之交混——守護神靈與夢幻——婚姻與教會——這些聯系是社會的而非生物學之必然
第三章文化的整合
行為相關物之所有準則——文化之模式化——大多數人類學研究工作的弱點——整體觀——施賓格勒之《西方的沒落》——浮士德式的人與阿波羅式的人——西方文明對於研究來說太復雜——向原始部落迂迴
第四章新墨西哥的普韋布洛人
一個未遭沖擊的社群——祖尼之禮儀——祭司與假扮神——巫術社團——一種強社會化的文化——「中庸之道」——帶著父輩的希臘觀念——與之形成對照的平原印第安人習俗種種——酒神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與夢幻——毒品與酒精——祖尼人對無節制持懷疑態度——蔑視權力與暴力——婚煙、死亡與悼念——豐產禮儀——性象徵手法——「人之與宇宙為一」——典型的阿波羅式文明
第五章多布
以惡意與背叛為美德的地方——慣於與人為敵——誘騙新郎——丈夫的屈辱地位——所有制的極端排外性——篤信巫術——園藝儀式——致病符咒和巫師——極好貿易——瓦布瓦布,一種精明厲害的交易實踐——死亡——倖存者間的互責——不準笑——強做正經——無情的斗爭
第六章美洲西北海岸
海岸文明——溫哥華島的克瓦基特爾人——典型的酒神式——坎尼包爾社團——與普韋布洛人是對立的兩極——經濟競爭——我們自己社會中的滑稽戲——自我吹噓——羞辱賓客——散財宴交易——虛張聲勢之高潮——迎新娘——通過婚姻、謀殺和宗教手段得來的特權——薩滿教——怕遭奚落——死亡,最難堪的當眾侮辱——百感交集
第七章社會的本質
整合與同化——不協調因素的沖突——我們自己的復雜社會——有機體與個體——文化解釋與生物學解釋——利用原始部落的教訓——沒有穩定的「形態」——傳布的意義與文化完形——社會評價——亟須自我評價
第八章個體與文化模式
社會與個體並不敵對而是互相依賴——准備適應模式——對挫折的反應——驚人的失調——接受同性戀——取得權威的手段:陰魂附體和僵直症——「不適者」在社會中的地位——寬容的可能性——文化類型的極端代表:清教牧師和成功的現代自我主義者——社會相對性,一種希望而非絕望的學說
參考書目
譯後記
② 文化產業經濟學的目錄
第一篇理論篇
第一章導言
第一節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
第二節文化產業的研究對象、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文化產業概述
第一節文化產業基本概念
第二節文化產業的特徵
第三節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第三章文化產業經濟學基本原理
第一節文化產業相關經濟概念
第二節文化產業消費者和廠商行為
第三節文化產業宏觀經濟分析
第四節當代文化產業幾個前沿理論應用精析
第二篇產業篇
第四章文化產業市場結構
第一節市場結構類型分析
第二節市場集中度的衡量及形成分析
第三節市場的進入與退出
第四節產品差異化、錯位競爭與縱向、橫向一體化
第五章文化產業企業行為
第一節定價策略
第二節非價格策略性行為
第三節不對稱信息下的文化企業競爭策略
第四節利益集團、尋租與規制
第六章文化產業市場績效
第一節資源配置效率
第二節規模結構效率
第三節技術進步
第四節X效率
第三篇轉型篇
第七章轉型中的中國文化產業
第一節轉型背景
第二節發展模式
第三節制度安排
第八章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
第一節經濟增長理論
第二節二元結構下的文化產業發展
第三節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第九章文化產業政府規制
第一節政府規制經濟學分析
第二節國內外文化產業政策法規綜述
第三節國內外文化產業規制比較分析
③ 中國民俗學的目錄
緒論:現代中國民俗自覺意識的發生和民俗學科的興起
第一章何謂民俗
第一節民俗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相
第二節民俗是一種文化模式
第三節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
第二章民俗的發生
第一節征服自然與發展生產的需要
第二節種族繁衍及發展自身的要求
第三節民眾群體心理的認同
第四節統治階級思想的滲透與衍化
第三章民俗的表層特徵
第一節不成文(法)的規矩
第二節程式化的規矩
第三節民眾群體的規矩
第四章民俗的深層結構
第一節原生態的文化意識團
第二節文化與生活的雙重復合
第三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中間環節
第五章民俗的性能
第一節法約性
第二節軟控性
第三節本位偏移性
第六章民俗的傳播
第一節超時空的傳承
第二節傳承中的變異
第三節傳播的載體與方法
第七章中國民俗的特點
第一節稚拙古樸源遠流長
第二節神秘奇異巫術性強
第三節禮俗混同封建味濃
第四節豐富多彩注重實用
第八章中國民俗的分類
第一節中國有形物質民俗
第二節中國人生社會民俗
第三節中國心意信仰民俗
第四節中國游樂技藝民俗
第九章中國民俗學的現實應用
第一節現代的經世濟民之學
第二節民俗與民族精神
第三節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第四節民俗是國家統治管理的軟體
第五節民俗是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柱
第六節中國民俗對文藝發展的影響
附錄一:2006年周庄年俗活動策劃
附錄二:讀《中國民俗》
原版後記
後記
④ 中國模式的目錄
自序
上篇家族企業:偉大的中國模式
第一章為家族企業正名
一、家族企業的定義
二、功過評述:惡魔還是美女
三、家族企業的綜合評述
第二章偉大的中國模式
一、經濟增長與管理的多樣化模式
二、家族式管理面對的否定
三、中國經濟奇跡引發的反思
四、中國模式的學術邏輯:比誰更像家庭
五、中國模式的比較效率
六、中國模式振興中國
七、中國模式的問題
八、中國模式的出路
第三章家族企業的領袖們
一、企業家——企業最重要的稀缺資源
二、企業家與企業的關系
三、企業家是怎樣產生的
四、企業家在家族企業中的位置
五、企業家精神和社會責任
六、社會應大力保護企業家
第四章管好家族企業的理性與邏輯
一、管好家族企業的關鍵是什麼
二、現代商學理論中的悖論
三、管好家族企業的邏輯起點
中篇家族企業的激勵制度
第五章知識經濟的偉大變革
一、現代企業制度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三、關於激勵制度的總結
第六章家族企業的三權分立模式
一、家族企業的三種權力及其組合
二、國有企業的運營模式(類家族化模式)
三、完全家族化的經營模式(傳統型家族企業)
四、職業經理人制家族企業
第七章慧聰變法:從勞動股份制到知識經濟
一、變法就是創業
二、慧聰的勞動股份制
三、變法與制度變遷
四、蒙牛展示的邏輯
五、變法的邏輯力量
第八章看《喬家大院》,做「知本老闆
一、偉大的晉商模式
二、晉商的財股與身股制
三、看懂《喬家大院》
四、二百年不衰的大盛魁
第九章股權變革的藝術和細節
一、給多少合適
二、給什麼人
三、怎樣給
四、企業組織結構對股權變革的影響
第十章家族企業的資本革命
一、資本革命的幾個基本概念
二、我的資本歷程及心得
三、資本革命前家族企業領袖的思考
四、家族企業為什麼要實行資本革命
五、家族企業領袖怎樣跟資本共舞
下篇家族企業的管理制度
第十一章管理制度概論
一、什麼是管理制度
二、企業管理規模的研究
三、慧聰管理制度升級的痛苦與沿革
第十二章家族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一、法人治理結構的概念與理性
二、不同階段的法人治理結構研究
三、嬰兒期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與英雄型企業家
四、學步期、青春期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與沖鋒型企業家
五、壯年期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領袖型的企業家
六、穩定期的法人治理結構與職業型企業家
七、孤獨型的企業家
八、企業家的類型與分工
第十三章成長型家族企業的戰略管理
一、中小型家族企業的戰略是什麼
二、戰略之一:專注、專注、再專注
三、戰略之二:用掙來的錢再投入專注的行業
四、戰略之三:疊加互動
第十四章科技提升管理
一、完善營銷體系
二、管好你的錢
三、采購體系的科學化
第十五章家族企業的親情與文化
一、有關文化的理解
二、制度矛盾與文化沖突
三、家族企業領袖們的文化誤區
四、親情是核心競爭力
五、親情向何處去
六、親情沖突:功臣與能臣
七、科技創造新的企業文明
第十六章家族企業領袖的用人之道
一、建好用人的制度
二、知人善用須面對的問題
三、用人哲學
四、德的企業標准
五、企業發展不同階段老闆的用人特點
六、企業家用人的「三、二、一」原則
第十七章家族企業傳承的理性與思考
一、家族企業傳承什麼
二、家族企業傳承中的難解之謎
三、後代的反叛
四、個別傳承成功的DNA解析
五、血脈傳承與企業傳承的共同追述
六、優質傳承的定律
第十八章家族企業傳承的制度設定
一、家族企業的傳承方式
二、家族企業的親情傳承
三、家族企業的非親情傳承
四、偉大的中國模式——偉大的中國式傳承
代跋追尋我們共同的理想
⑤ 何謂文化的作品目錄
學理的回答
何謂文化 003
利瑪竇說 032
世界報告 039
身上的文化 051
向市長建言 067
生命的回答
謝家門孔 089
Let them say 106
巴金百年 129
四十年前 156
尋石之路 170
欠君三拜 187
仰望雲門 204
大地的回答
炎帝之碑 219
法門寺碑 221
採石磯碑 223
鍾山之碑 225
大聖塔碑 227
金鍾樓碑 229
秦長城博物館 230
雲岡石窟 232
都江堰 234
昆侖第一城 236
謝晉墓碑 238
古典的回答
《心經》今譯 241
《離騷》今譯 245
《逍遙游》今譯 256
《赤壁賦》今譯 265
文者聖說之理,化者育明之歸。凡是離開本源取向、本源明承的理和論都不可稱名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精髓是哲學;文化的本質就是教導人做人的文化;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本體本真是宇宙本有的。
一、什麼是中國文化
文者聖說之理,化者育明之歸。身為中國人、中華子,不知中國文化,不懂中國文化,不信中國文化,不用中國文化,這是最大的種族之悲、最大的種族之違。正是這一學習中啟生的自愧,才更加感恩中華聖祖,更加倍當珍惜和奮進。原來人類追求的文化至明只在過去、只在祖承,而決不在未來、決不在重造;未來的全部「文明」只不過是重新認識回歸到開始出發的原點。正是這一始與歸的不二原點,亦名本體,才是所有文化不變的聖明、不變的方向和准則、不變的追求和終極、不變的文化全程傳承之脈和根。所以,凡是離開本源取向、本源明承的理和論都不可稱名文化,更非盜用文明之稱,因為離開了本源取向、本源明承都不過是藉以文明的文執、文封、文以己、文不化。欲理者道其真,欲論者據其行,欲信者施其明,欲益者復其歸,正確理論的心旨全是在為引導尋歸原始本明進行著良心的解讀和注腳。舍此為妄,妄妄相逐,必逐以生邪,必逐以積成養育滋生邪的土。所以在文化混惑顛倒中,必須明確定義中國文化是以道為本體根承、本體解讀、本體運用的全維實體文化。這決不可是意志的行為,而要尊重人類文化本體不可抗拒、不可改變的自然系。從印證的角度,現代認識模式匡定為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三個域次籌,並且三域之中世界有世界,至到名宇宙才包羅了一切的域世界、一切的域層次。宇宙之內的觀域間,且又人生在社會、社會在宇宙,故只有宇宙觀內的社會、人生、萬物才根本才全面,才能究竟真實可靠。所以在一切智中,學習了解宇宙本體智至關重要、至關根本、至關可靠,至關是理一切文化的文化、明一切現象的現象。三觀中,人類的有史記載,老子、釋迦是宇宙觀者,墨子、孔子、馬克思是社會觀者,基督、伊斯蘭為人生觀。三觀不二道、三觀一實體,都分別在人類的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域界層面起到了不可抹滅的相應進步作用;都是以道為不可抗拒本體的人類文化相應探索部份;都應理所本當的親如手足、共識本體、開放互通、平等共濟人類道德大同的新天、新地、新人文。從人類歷史的全部文化爭斥裂執中可知,文化不可沒有本體不變的法則主導、不可沒有本體不變的法則支撐、不可沒有本體不變的法則統一。因為本體不明就是根本不明,就無法透徹宇宙、社會、人生、萬物的始末和其中的全部運;就無法獲取根本可靠久遠的取向和准則。故爾才形成了不一而執、不一而裂,似明非明爭東西的爭局面。正是基於這一認識根本依據、准則的需要,西方文化欲在精神、物質與神之間鑿證其一。但唯爭執論的結果,都找不到能說明宇宙萬物始末的根本據,於是聰明的黑格爾首先以辯否定了精神與物質的唯依存在地位,使西方文化陷入不確定存在本體的必然困鬥之中。其實,人類的這種兩唯之敵、兩唯之殺,中國早在五千年前、或更久遠之前就早已回答早已解決了。且不說道,只說中國方法論的中。用中國的哲學觀察,西方文化已經從極執爭斗的振盪中開始回味和歸變了,已經說不清道不白的意識到極執的不確定不可靠性。歸變中不是認識一次到位,而是一個唯極的覺悟遞減波周期過程,從極心到極物,然後又遞減為心辯到物辯,繼續下去就是中國不偏不倚的孔子曰了。為了方便直觀理解,不妨藉助鍾擺形象觀察這種執斗的動靜、中極之所以。擺錘從一極擺向另一極,不停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心極必反取物向、物極必反取心向,恰如毛澤東「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本來是變位變向變極的運動。動是宇宙萬物的恆常,是宇宙萬物體用的必然統一。試想不立位在擺的一極端固定處,只持擺唯我處見。改位立在擺錘上,於是持識上的心物就會動態辯證了。然後再沿擺桿向上求索,就能漸漸感覺到心物兩唯之擺似乎存在一個定處在制約擺桿,是通過擺桿制約著擺錘心物兩極動。繼續上行就能找到整個擺系能生動能制動而自不動的動之根。這決不是戲弄文化、戲弄哲學,而是萬物一理、格物致至;而是道、中、極宇宙萬象動系的借易之讀,亦可名為哲學擺系演示儀。從中可知,從動辯到不辯之定,中是依律漸進升化的過程,並有層次之不同,直至中之入定中,中中本無中,不動應自動。這是涉險捧讀中華五千年「卑俗」「糟粕」之「舊」的意外,且所有夢寐復興的中國者,都會在老說與西極中霍然的振驚,振驚何苦跟在西人的後面去念經,經的真本原本本在中國五千年前的「糟粕」自家中。茫茫宇宙,人類危急路何方?叩蒼天,竟成宇宙的迴音。且聽,「阿門」、「上帝」啊!這里才有才是文化起源本明的故鄉,這里才有才是我們共同尋覓已久的可歸之家。
二、中國文化的本體
本體是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本源;是理論信仰的依據;是行為取向的准則;是文者境界品性的展放。而且無論有意本還是無意本、無論明還是不明、無論是局還是代都必定潛在其本,承本而運。歷史上的文化之本,大體有地心說、日心說、神說、上帝說,精神說、物質說、倫序說、無產階級說。雖然各說不一,其境欲別,但凡是教人向善、益人解惑的文化都具有其本性的道德特徵。並在其生存發展中,凡是本處開放探索狀態的就能自展進步空間;凡是本處封建排他狀態的就只能是在自取無信而衰敗。現以基督教為例,開經就向「耶何華」要光要時間,因在偷吃欲而濁塵不能歸。這個境界很多文化並不具有,但耶酥當時還沒有證到更高的可歸境界法,故弟為其子而不能歸,故只有其呼知有不可抗拒的以上部份以帝而名之。此教以帝為則規范言行,取謙讓之柔施愛世人,鼎盛西方,長行於世。僅此時間、范圍、適應上就當於學於贊於取其長。至於多元中現代疾速嚴重普遍的扭曲現象,正如佛說「喝佛血吃佛肉」之猖,這也正是人類面臨危急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是淪極與未至現前的難得極反覺轉復興之機、學承精真文化之機。於此捧讀老子或易解、或易承、或易信、或易復中華之明。引證以上各說本的不一和未至、甚至局本不明,從中當知文化之惑之裂的所在。此當問茫茫大宇,只有中國老子達境獨明,向芸芸開示了宇宙、社會、人生、萬物、萬象之永恆本。而且是境綿綿展開了道、德、中、眾、和之引天下智之、引天下急難有所歸。道為體為律為則,無始無終自然永恆;德為用為行為境,普澤萬物化育蒼生;德法中度,依七律、陰陽、有無不偏不倚,自有中返無中;域中四大人居其一,天下普眾為因地、為德土、為命本,禍福貴賤全依此;亂極必返,故當教和,和而止獗、和而化裂、和乃安之徑、歸之基。這是「道,可道,非常道」,本體展開的理體,亦謂名體。學習文化,認識宇宙萬象,要在本體之智。本智則一切智、一切明、一切通達無礙。故因本體境界之至、義理之深、萬化之真,所以學習務在有無境義上深禪深解用真心。如無為要在妄不動的無不為效果上是解;恆使民無知無欲要在安泰禪育本明無尤的人文環境里是解;絕聖絕學要在無欲品自高、品自明的學教無以為上是解。如同亂世出英雄,只因世不亂故曰絕英雄。中國文化的本體認識中包括,本體生本理體、本理體生本象體三部分組成。然後展開本體、主體、整體完整系。道為萬教之根,德為萬法之本。道示於人的是德,德示於人的是以人不以己,中通歸之恆常道。從宇宙恆常不變的本體強曰道生無一,無生天地之根、玄牝之門為二,二生有到三生萬物常有無、有無相生、有無同體,玄之又玄回到穀神不死身心徹底解放的一,處一守玄牝之門二而不出。這就是人類所有文化孜孜以求的全過程、全部說。任君翻遍人類書海,《道德經》就是一切文明的至典。以此續明,展開本象明體,包括揭示宇宙萬物生息、規律、位序、因果不可更改超越的易經宇宙模型;包括揭示生命因起運化、生死、病死的內經生命之理;包括揭示欲則斗、斗則爭、爭則戰對待極為不得已的孫子兵安之法;包括以法收心、以德積能安年延壽益生的實踐道法之證。從爾以道示在、以理示明、以象示證,具現體用之真、體用之實。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其本之致、其用之泛、其括之浩瀚、其益之燦爛,全在返而歸。故易理非卜,卜者返明;黃義非治,治者返因;孫兵非戰,戰者返戒;道法非欲,欲者返寧。源源老子,有先天地、幾經入世傳道說。且本不立教、本不封建、本不謀利、本不思權,只留五千文字運五千,灑灑西關任擇、任歸、任自返。
三、中國文化的主體與輔體
大道似水水自流,海納百川川自歸。道化源源出,道明源源歸。冬夏寒暑,潮夕起落、福禍因果,周期運變。我們看歷史、看大潮,正是關鍵節點上的生活、行為決定離不開規律法則的大概念。要深知物競終由天律擇,要把住適者自有道中來。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現象的玄妙很深,一定要捧起中國文化有無深深的雙自覓。只有知的越深,才能曉得越及;才能看清中華大地文化之歸的大潮之宏偉、之壯觀、之因為和所以;才能不逆律而倒、違律而敗;才能中國文化主次自白。釋迦受化於尹喜,受承於燃燈,說法於印度,終以「佛法東移」而明歸中國,成為與老子共道同輝並彰的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份。墨子是五千年前就倡導民主、平等、兼愛、和平人文社會制度的先行者。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所限,他的美好社會形態也只有到今天社會主義中得以實現的可能了。孔子問道於老子,是中國道文化運用於封建社會制度,維護封建禮制秩序優化的大成者。且以敦倫存分為核心,格物致至為進取,中庸不偏不倚為法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程序目的系統主張,具有顯明以德克己、穩定社會倫序、德治社會文明人素的普遍應用價值,故在歷史上得到了歷代明君的推崇和連連加封。這就是歷史業已形成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體。且至所以名主體,就是上至道、下至人生、中至社會之治,已明具而全之,已盡宇宙社會人生治和返樸歸真之周用。中國是多元並包團結共識的中國,從道德之無為源,以道釋儒為主體,以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其上無止、其下盡普包容一切多元進步、同時也包容一切善惡清濁為中國文化亦為人類文化的整體和實體。其理就在律中律、派內派,世界70億心識、70億行為。善也如斯、惡也如斯、草也如斯、人也如斯,統統都在證明一個規律、一個不變的本體。故文化的至明就明在以閱眾甫,始末盡徹。至於不善人類至明、不善人類至承的片甲自是,皆當盡早跳出自封建僵硬制約的牢殼,盡早吸納知道還有本體的文明。也只有知此明才能具有高明的見底和胸懷,也只有知此明才能具有高明的智慧和理念,才能有理有信平等團結多元、共識和諧多元,才能共同創造出多元人心共聚共濟的大氣候、大局面。老子不是唯心者,釋迦不是唯者,全因唯心自心唯。毛澤東晚年讀佛經,自然是在尋,也許看看學學聽聽大有益。既是毒草也要有所知,不明不知何以策。歷史上高明文化、自展的文化都不當老大,太大太硬的東西讓人怕。所以學習中要取柔納勾通包容法,給人以思近想往的文化效應。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無明封建、所需封建,不知其己所惡封建。這種不知也知、不是也是的惡作,背人心、棄人意、失人信、毀己命。
四、中國文化的地位文化是一個整體無限的宇宙認識系。其中萬象不同層次不同境域不同見識說。文化是一座無限層層自然堆成的金字塔,從無到層層有、從虛到層層實、從明到層層濁,塔中自有無量塔,無量塔境無量說。山上山下兩境見,芸芸眾生芸芸心識別。無限源於本,萬化依於體,文化就是在尋覓,就是尋覓絕對不變真理的種種山上山下境界見。其中,正是人們欲識分別記憶比較的執定位作用,使時空只具象極不具本體的被固化為「准存在」,從爾使我們生活認識在記憶比較的僵硬不動坐標中。愛因斯坦由於其專注成習的德之厚,使其在深度專念中失去自斷了記憶固化參照系的作用,因爾進入了冥想的廣義相對時空中。於是記憶時空單位標量被恍兮惚兮的淡化自微,甚至可以消失無存。隨著欲執參照系的遞微,使覺悟速v趨向無限大,於是由公式S=vt可知其結果是時間和空間都趨於零。這就是愛因斯坦證明的時空隧道,這就是愛因斯坦證明,無欲執參照系障阻狀態,人的覺知速將趨於無限大,並可能和存在時空雙零的原點。於是這個點就是中國道文化的道生之一、就是無極、就是人類文化金字塔的頂極之無。此時空之歸,亦即一切文化所覓絕對真理之在,且此在,正在中國道文化之中。頂明之中,層層不同境界的群星閃,同統一的宗頂基因性傳運著統承運的明,這是宇宙社會人生萬物文化井然一體的序系。由於命理一體決定,凡敬宗而共者存,凡棄宗而獨者亡,人類的所有亂和危急全部來源於後者,這應當是人類的共醒。存亡是宇宙規律自然平衡的因果自動,所以,在文化信仰私執封建之危中,尤當確認中國文化的地位,並以此各種文化皆當自知自明、敦倫存分格物致至,共道共德、共識共濟、共救人類之危、共成人類之明。人類文化的事實,只有中國老子境名萬物之本源曰道,其體七律,其用名德,其序無始有生,其善不辭平等,其生自然無治, 其歸有無雙玄,其寧穀神不死。由道而出,依律而運,周而返歸,以道恆而律應始末全程歸。此外別無一人聖足宇宙萬物本體說,且道被佛家所直承並直名修道成佛,又經歷代聖賢所承究不已,亦被西方明哲所認同,但卻史無一人於以輕倒之非。故中華之大道文化,當於人類信仰無本肆危急之中,共注論證其尊其明,其用不但為功,更在其危難之急,危難之生生眾。也許也只有人類的這個關頭,文化者才肯抬頭始叩明;也許也只有人類的這個關頭,文化者才肯認識自是的確實無奈;也許也只有人類的這個危難的時候,才能才是重讀老子、重叩老子的大律天機。
五、淪喪斷承就無明就禍患
文化源道而發,生命沿息無不從屬某屬性文化。所以文化現象是眾心識的聚合、是眾靈魂的聚合、是眾因緣作用必然的聚合。它不但運載著原始的精神,同時也運載全程無量施信的意志和能量。所以認識深刻普渡,博愛的認識文化現象、對待文化現象,不失為涉足人心的大德、大智和大計。因為文化表面的分歧只是現象,一旦深入到其中的深處,解讀它的成因、依存因緣、生命活動周期使命定數,就會發現對於文化的多元行為決不能簡單、決不能無知愚昧的激化促使反其生。而應立明高位從滋生依存的因緣上著手,積極團結共識引導,使其和而歸,歸而用。從根本理論出發,一種生命一種能量欲以徹底斷滅絕止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欲止的根本方法就只能落在引導和利用了。甚至戰爭中,人雖被殺了,但其生命的能量運動並未停止,只是運動方式、時空因緣發生了改變,並規律仍在沿讀。正是文化的這一生命源源的存在,所以對於群系現象遠比對身命的孽力更大、更速效。故佛經中有謗法入無間的極惡之報。善惡當前,首先是一道衡量鑒心性品位的考試題。從價值的角度,人就是面對善惡、處理善惡、運用善惡,否則,何其言智慧,何其用智慧。智者知因果、知因緣、知規律,慧者育善育惡適時變。只有善能化惡轉惡用惡,才是智和慧的真作用、真價值。人類的中華真理文明之承,經遭歷史從未有過的淪喪和斷承,這種以不道而廢至道現象,首先是一種教育,同時也要深其不可抗拒的責任和後果。所以勢致此境,共當振驚和深醒,共當以人復興中國道文化為第一緊迫、第一當務的使命和責任;為第一覺、第一明的萬化之先。以人是德是法,為本是理是果,依據全在不變的道律,自覺動能全源於道律自明的覺悟。一律之中,何其曰天,眾心、眾意、眾利害的律之還;何其曰地,善惡與眾的之所潛。地柔受納不還,天剛律報不改,故佛家有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之智愚說。淪喪、斷承就是極愚之為、極惡之為,從中不能不深知律患之甚、後果之危;從中不能不深明當務之明、當急之行、當擇之生。社會理論應當深入傳承規律、深入因果規律、深入文化規律、深入道德規律,從爾增強理論研究的深刻性和可靠性;從爾跟上宇宙的社會自動調控節拍,真正務實於理論與人、理論與社會、理論與自然法則的和諧交融,道德同彰。
六、中國文化的傳承之歸傳承
是至關生命和文化存在與發展的決定之根,其理至深、其用甚偉,應於重點研究論證,以造福中華文明永續,造福中華民族之德永續。從宇宙規律的生序自控出發,傳承是社會秩序決定性的內在。只有心信根承穩定有序,人於敦倫存分,宇系層層承承自展,才能從宇宙到社會、從事業到人生百脈皆通、井然而泰。傳承從結構上由承體與受體、形式與內容合成。從分類上有本承與用承兩部分的存在。本承包括種族承和信仰承兩種;用承包括朝承、業承、識承、術承之類。從整體上,承起於道、傳於德、荒於偽、廢於利。所以,為持不偽、為持其方久則成信承有師,族承有長,以正師承本尊,長承其宗,綿續不止,盡展而一,固爾有序。信惑承亂也是規律的必然,亂承之極恰是復承之機、復承之急。中國道承決不是法術,而是德,而是真傳學效敦倫宇宙天人合一,存分自然不辭不爭不自生,以有為禪無為,以無為成無不為。是返歸朴,而不是欲以受、欲以執。中國道承復興的工程巨大,其巨在惑阻,其易在一明。理當從主端老子和《道德經》復起,一起具動,思變而更新;基從家祠而實,形成上信下孝,東方中華共和國名之大氣候、大環境、大文明。
七、共建中國道文明的人文新氣候新環境
二十一世紀,實際就是人類中國道文化的新世紀,並且這是唯一的選擇。同時更是中國人使命、中國人責任、中國人出路、中國人走向人類世界性崛起的根本和所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宇宙不可抗拒的道法定著歷史下行執右而墜,上行玄左行中而升,極反規律決定負於「夢寐以求」的東方終於吼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實現」。屈辱與歷煉,悲壯而豪邁,宇宙本體與規律萬象交響,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走在人類東歸大潮的最前方。正是在猖獗淪喪、斷承凄涼、民意怨聲的緊急關口,一個「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的聲音開終了回盪。並以穩健的步伐領導中國而向世界,形成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思想理論的時代性旗幟,實施著強勁有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新思維理念道路。核心「以人為本」決非一般,而是明確全部思想理論道德為人的定位、中國文化的定位、中國心的定位,更是整個科學發展觀全部思想理論的特色之本、目的之本、行為之本。只有中國心才是中國行,只有中國心才能創造出中國文化源源的特色和文明。所以學習全觀必須重在深刻解讀「以人」和「為本」的切妙之用、深刻之理、統論之要。以人不以己是一切理智自尊自愛創建自命本必學必立必用的真明之心、造福之心。四個字既至簡又至玄,簡者,見字乎知;玄者,上達道律之理。既至易又至遠,易者,明理當下一擇;遠者,祖祖輩輩教做好人,門門教教勸之為善,古今中外欲出苦海由此行。總之,四字核心有理有心、有境有法、有當下有未來。舍此無道、舍此理非、舍此不真、舍此無信,萬行只有因地以人,才有果地命中福報在。以此實地展開深入普及道德與因果學習,必能重築人類中華道德人文的新氣候、新環境。這個人文環境不實施、不實成,則核心之真心無以生、無以養,故無以存。法治其外,必德化於內,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否則內動、能動、本願動不生則是反作用,禁不止。人身以心為內,體制以頭為司,只有真正的育心律頭責職而范,其權域之中何其能不止。只要成以責用人立行立風立起勢到必行的活化局,又怎麼可能不爭先恐後。禁法以不禁法為主,不禁法以禁法為輔,老子無為勝有為在相對法中亦通用。大量的不規不止現象,都是司不責實人文環境破壞的必然之態。信去無規,規去無紀,紀去無法,法去法亦無法。從爾使人文意識形態環境的榮辱標准、用人標准、職責標准以次而墜。於是在另一面的恥為人文環境中,變成恥而榮、榮而恥。過去年代偷幾穗玉,一生之恥都洗不去,而環境一變,不恥不適應、不恥不風光、不恥上不去,所以,策劃多格自動制約人文學慣用人重築是關鍵。老子通經都是反向思維法,都是去彼取此法。切本而易,執末而繁,道德人文環境的建設要在真實以核心為心的用人責職之范。人文建設是全社會的義務和責任,從社會細胞務實復興,點燃星星之火,結合層層論壇考、抓典成面考、局面公信考,使真自出偽自沉,勢成真偽品自白,風自轉勢自變。歷史證明,所有昌盛無一不是文化復興為先導、為共識、為共行,中華民族的這一復興就是以人為本復興道文明的大學習。只有眾志以道深入核心行,多元匯成洪流,沖開一切封阻、一切閉鎖,而曰同。同心同道,中國已經在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旗幟指引中開始走向復興、走向人類歷史中華普世共悅的文明。
⑥ 跨文化交際學的作品目錄
序
自序(年版)
第一篇基礎篇
第一章跨文化交際學一緒論
第一節跨文化交際學的需求
第二節跨文化交際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跨文化交際學的內涵
第四節跨文化交際的倫理依據
本書結構
結論
第二章溝通(交際)與文化
第一節溝通(交際)的本質與模式
第二節文化的本質與特徵
第三節跨文化溝通的意義與特徵
第三章文化認知
第一節認知的本質與過程
第二節影響認知的因素
第三節 文化與認知的關系
第四節刻板印象
第五節偏見
第六節媒體與認知的發展
結論
第四章文化價值與溝通
第一節文化價值的本質
第二節文化價值與溝通
第三節文化價值取向
第四節文化價值取向的模式
第五節文化價值取向模式的應用與局限性
緒論
第二篇 脈絡篇
第五章語言與文化
第六章非語言溝通與文化
第三篇 互動篇
第七章跨文化適應、認同與訓練
第八章跨文化關系、沖突經營與談判
第九章跨文化溝通能力
第四篇 未來篇
第十章跨文化交際學未來的展望
參考文獻
⑦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目錄
緒論
一、文化的界定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意義
第一章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
第一節 大陸性地理環境
第二節 以農民為本的經濟模式
第三節 血緣宗法家族制度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雛型期——先秦時期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定型及強化期——秦至明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轉型期——清至「五四」
第三章 儒家文化
第一節 儒家的產生及發展
第二節 儒家的主要經典、主要思想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四章 道家文化
第一節 道家的產生及演變
第二節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 儒道互補——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第五章 先秦法學說及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
第一節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第二節 儒法之爭和法律的儒家化
第三節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徵及缺陷
第六章 中國古代宗教
第一節 中國原始宗教及特點
第二節 佛教及中國化
第三節 道教
第四節 中國古代宗教的特點
第五節 宗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第七章中國古代文學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徵
第八章 中國古代藝術
第九章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第十章 民俗文化
第十一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後記
燕堂茶話
⑧ 想的全文目錄
電源停止輸出後,負載減輕,
此時電源再次啟動。由於保護/恢復的時間很短
,所以給我們的表現就是主機自動重啟。
②電源直流輸出不純,數字電路要求
純直流供電,當電源的直流輸出中
諧波含量過大,就會導致數字電路工作出錯,
表現是經常性的死機或重啟。
③CPU的工作負載是動態的,對電流的
要求也是動態的,而且要求動態反應速度迅速。
有些品質差的電源動態反應時間長,
也會導致經常性的死機或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