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網查重 » 預警期刊目錄

預警期刊目錄

發布時間: 2021-03-12 13:26:49

⑴ 災害學和自然災害學那個雜志好一些

災害學可定義為以災害及災害系統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是國家學科分類代碼GB/T13745—92中明確規定的。災害學研究災害的成因和時空分布規律尋求減輕災害損失的途徑。災害學涉及眾多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是一門綜合性強並不斷擴展的科學,災害學是一大類學科的總稱,其學科體系應包括如下層次即(1)基礎理論災害學:它主要研究災害形成機理、規律、特點,也包括某些交叉學科如災害動力學、災害歷史學、巨災學、未來災害學等。也可按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做出劃分如自然科學類有災害物理學、災害化學、災害及救援醫學、災害地學、生態災害學、環境災害學、災害天文學、災害信息學等;社會科學類有災害社會學、災害心理學、災害倫理學、災害管理學、災害經濟學、災害戰略學、災害法學等。(2)應用災害學:它主要是在基礎理論災害學指導下,根據減災科技發展及教育要求發展起來的學科,主要有:防災學、災害預測學、災害評估學(安全風險學)、災害區劃學、減災工程學、減災設計學、減災系統工程、減災決策學、災害保險學等。(3)分類災害學,它主要按減災部門及區域做出劃分:其一,就自然災害類型分,國內權威部門將其歸納為七大類,如氣象災害學、海洋災害學、地質災害學、地震災害學、農林業災害學;生物災害學、天文災害學等。如氣象災害學又可進一步分成洪澇災害學、乾旱災害學、低溫災害學等;其二,根據災害所涉及的產業部門又可分為工業災害學、農業災害學、建築災害學、交通災害學、商業災害學、旅遊災害學、軍事災害學等;其三,根據災害的區域特徵又可歸納劃分:城市災害學、農村災害學、草原災害學、沙漠災害學、海洋災害學、山地災害學、森林災害學等。
跨學科研究越來越受到科學家和科學管理者的重視,災害學的初創絕不是—批學者們的主觀臆想,而是災害科學本質的必然反映。當今的災害科學走過一條從單學科到多學科合作,從多學科向跨學科發展的軌跡。事實上,現在國內外正開展的災害學研究包括自然與社會兩大方面,其基本研究內容是:(1)自然災害事件的性質特點;(2)自然災害事件發生的誘發因素及其成災機制;(3)原發自然災害與次生自然災害的關系;(4)自然災害事件規模和損害程度的評定(含減災措施實施實際效能的評定);(5)自然災害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等。
跨學科的災害學研究方法比較困難,因為它通常不具備資料齊全與可比性強的特點,所以總體講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統計、推理、不同學科的互補以及高新技術的模擬模擬等。常用的方法有(1)歷史災害分析方法;(2)相關因子的比較分析;(3)典型災例的實地調查分析;(4)計算機技術及網際網路的應用;(5)編制減災規劃及應急預案等。
災害學研究表明,災害防治比減輕災害有更高一層的目標和要求,需要較高的經濟投人,而且其效果通常有兩面性,所以,任何減災預案確定都要慎之又慎,至少要深入如下項目研究:(1)要有可靠的預報意見,使之形成立項依據;(2)自然災害防治的經濟投入一定要遠小於受保護區的經濟創造;(3)自然災害防治可分為三個不同層次水平上的目標即延遲災害發生時間、改變災害事件的規模和特性、制止災害的蔓延等;(4)特別要認真考慮災害對人類社會產生不利影響的問題等。總之,災害學研究就是要遵循災害成因→災害加劇過程→災害管理決策等思路展開,此外,災害學屬於開放系統,其學科完善有待更加深一步。

雜志《災害學》
編輯

《災害學》簡介
本雜志是全國最早綜合系統研究災害問題(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科技期刊,1986年創刊。設有理論·思路與爭鳴、預測·防治與對策、實例·經驗與教訓、資料·信息與報道、雜談·未來與展望等欄目。

主要欄目
理論思路與爭鳴
預測防治與對策
災例經驗與教訓
資料信息與報道
雜談未來與展望

獲獎情況
國家「雙效」期刊
第一屆、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三等獎
中國地震局第二屆科技期刊評比優秀獎

期刊信息
ISSN:1000-811X
CN:61-1097/P
地址:西安市邊家村水文巷4號
郵政編碼:710068

圖書《災害學》
編輯

基本信息
書名:災害學

定價: ¥39.00元 出版/發行時間: 2008-01-01
出版社: 煤炭工業出版社
作者: 李樹剛
ISBN: 9787502032326
版次: 1
開本: 16
頁數: 278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了全球災害概況及災害風險狀況,系統講述了災害的內涵及其基本屬性和分類特徵。闡述了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環境災害及人為災害的特徵、致災機理與相應的防災減災技術。介紹了災害風險的基本理論、主要內容、相關模型及災害應急管理與綜合減災方面的知識。
本書可作為安全工程、采礦工程、環境工程、地質工程等專業本科生學慣用書,也可作為安全技術及工程、防災減災技術等學科的研究生教學參考,還可作為工礦企事業單位從事安全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本書目錄
0 緒論
0.1 全球災情狀況
0.2 中國災害規律
0.2.1 中國百年自然災害特徵
0.2.2 中國百年人為災害特徵
0.3 災害基本概念及屬性分類
0.3.1 災害的基本概念
0.3.2 災害的基本屬性
0.3.3 災害的分類體系
0.3.4 災害分類
0.4 災害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0.4.1 災害學的性質與特點
0.4.2 災害學研究的大科學體系及其內在結構
0.4.3 災害學宏觀層次研究
0.4.4 災害學的研究方法
思考題
1 地質災害
1.1 地質災害概述
1.1.1 地質災害的分類
1.1.2 地質災害對人類危害
1.2 地震災害
1.2.1 地震概述
1.2.2 基本名詞和概念
1.2.3 地震活動概況及地震分布
1.2.4 地震成因及概況
1.2.5 地震的預報
1.2.6 工程結構的抗震設防
1.2.7 地震的破壞作用
1.2.8 減輕地震災害的基本對策
1.2.9 地震應急活動
1.3 滑坡災害及其防治
1.3.1 滑坡災害及分級分類
1.3.2 滑坡要素與滑坡分級分類
1.3.3 滑坡的形成
1.3.4 滑坡的防治措施
1.3.5 滑坡的監測與預報
1.3.6 崩塌災害及防治
1.3.7 泥石流的災害及防治
1.3.8 中國的滑坡與泥石流
1.3.9 地面沉降及其防治
思考題
2 氣象災害及其他自然災害
2.1 大氣環流與氣象災害
2.1.1 決定大氣環流的基本因子
2.1.2 氣象災害
2.2 典型氣象災害分析
2.2.1 熱帶氣旋災害
2.2.2 乾旱災害
2.2.3 洪澇災害
2.2.4 龍卷風災害
2.3 海洋災害
2.3.1 風暴潮
2.3.2 海浪
2.3.3 海嘯
2.3.4 海冰
2.3.5 赤潮
2.4 森林火災
思考題
3 環境災害
3.1 環境災害概念及其基本屬性
3.1.1 環境災害概念
3.1.2 環境災害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3.1.3 環境災害與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的辯證關系
3.1.4 環境災害的分類體系
3.1.5 環境災害的基本特徵與原理
3.2 環境災害的成災機制
3.2.1 廣義人-機-環境系統
3.2.2 人為失誤——產生環境災害的根本動因
3.2.3 人-機-環境系統——環境災害的孕育環境
3.2.4 人-機-環境系統的演變規律
3.2.5 從熵與耗散結構角度探討環境災害成災機制
3.2.6 環境災害的混沌成災機制
3.2.7 環境災害的物能異常聚散與突變成災機制
3.3 大氣污染及防治
3.3.1 大氣污染及污染源
3.3.2 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3.3.3 大氣質量控制標准
3.3.4 影響大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3.3.5 大氣污染防治
3.3.6 大氣污染導致典型災害
3.4 水體污染及其防治
3.4.1 水體污染及其污染源
3.4.2 水污染物質的類型及其污染指標
3.4.3 水污染防治方法
3.4.4 水體富營養化
3.5 其他環境災害
3.5.1 垃圾災害
3.5.2 核輻射災害
思考題
4 人為災害
4.1 人為災害及其危害
4.1.1 基本概述
4.1.2 人為災害的危害
4.1.3 人為災害特徵
4.1.4 人為災害的成因
4.2 城市火災及其防治
4.2.1 火災的危害及特點
4.2.2 火災的分類
4.2.3 建築火災的燃燒特性
4.2.4 特殊危險建築物的防火
4.2.5 城市火災消防
4.3 城市爆炸災害及其預防
4.3.1 爆炸基本概念
4.3.2 可燃氣體、可燃液體蒸氣的爆炸及預防
4.3.3 粉塵爆炸及其預防
4.4 城市環境雜訊控制
4.4.1 環境雜訊源
4.4.2 雜訊的危害及允許標准
4.4.3 城市環境雜訊的控制
思考題
5 災害風險分析及其評估
5.1 災害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
5.1.1 災害風險管理的基本概念
5.1.2 災害風險的類型
5.1.3 災害風險管理的內容
5.2 災害風險分析的基本內容
5.2.1 風險分析的主要內容
5.2.2 風險分析的一般程序
5.2.3 災害風險的分析要素
5.2.4 災害風險分析的基本原理
5.3 風險識別
5.4 風險估計與評價
5.4.1 風險估計的概率分析法
5.4.2 風險評價的主要方法
5.4.3 風險評價指標
5.5 風險決策
5.6 減災決策
5.6.1 減災決策的特點
5.6.2 減災決策的過程
5.6.3 減災決策方法
5.7 災害模型示例
思考題
6 災害應急與管理
6.1 災害應急管理的由來和演化
6.1.1 災害管理與緊急事務管理的含義
6.1.2 災害應急管理的由來
6.1.3 災害應急管理的演化
6.1.4 國內外應急災害管理的現狀
6.2 城市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
6.2.1 編制城市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
6.2.2 應急救援預案的類型
6.2.3 應急救援預案的分級
6.2.4 應急救援預案的基本要素
6.2.5 應急預案的組成
6.2.6 城市中需要編制應急預案的單位和場所
6.2.7 城市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流程
6.2.8 城市災害應急預案的內容
6.3 全球綜合減災
6.3.1 全球綜合減災關鍵問題
6.3.2 認知現代災害不可忽略非傳統安全
6.3.3 現代災害研究要樹立憂患意識
6.3.4 災害風險與保險機制研究很必要
6.3.5 城市綜合減災能力培養
6.4 城市災害的監測與預警體系
6.4.1 人類科學管理災害的必然途徑
6.4.2 我國城市災害預警體系的建立
6.4.3 城市災害信息管理與災情報告機制
思考題

⑵ 求維普論文檢測系統與知網論文檢測系統差別

維普論文檢測的優勢:
用戶自助檢測操作整個檢測流程上傳論文、查看檢測報告全部用戶自己完成
檢測報告全文標紅抄襲段落及語句方便用戶修改不當引用
收費合理用戶論文修改過程中可以反復檢測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與知網系統相比:
維普官方論文檢測不與之同平台完全可以避免提前檢測預警,同時維普提供使用自建庫功能,此功能可以幫助用戶將抄襲率降到最低 ,絕對安全地通過學校的論文檢測。
第一步:初稿一般重復率會比較高(除非你是自己一字一句寫的大神),可以採用萬方、papertest去檢測,然後逐句修改。這個系統是逐句檢測的,也就是說你抄的任何一句話都會被檢測出來。這種檢測演算法比較嚴格,從程序的角度分析這種演算法比較簡單。因而網上賣的都很便宜,我測的是3萬字,感覺還是物美價廉的。(注意:1 這個庫不包含你上一屆研究生師兄的大論文,修改一定注意. 2 個人建議如果學校是用萬方檢測,就不要去檢測維普之類的

先把論文電子版復制一份,保存一份。看檢測結果,其中一份復制的備份論文,把檢測出重復的部分能刪了先刪了,把不能刪的,15字以內改一改,最好是加減字元,不要改順序,改順序沒太大用,參考文獻刪掉一部分,不能刪的話,先改下,英文文獻可以15個字元換一個詞。把修改過的上交,重新過系統檢查。保存的原論文稍做改動上交紙質版。那個系統很麻煩的,很多沒看過沒應用過的文獻都能給你加上,可見中國人抄襲的功夫,都是互相抄,但是為了保證論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確性,不要隨意改動,上交的紙質版,一定要斟酌,一般檢查完就不會再過檢測系統了,所以紙質版的不用擔心。

第二步:經過修改後,重復率大幅下降了。這時你可以用知網查了,知網查重系統是逐段檢測的,比較智能。檢測後再做局部修改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我最後在網上用知網查是4%,簡單修改後,在學校查是1.5%。
注意:記住,最忌諱的是為了查重,把論文語句改得語句不通、毫無邏輯,這樣是逃不過老師的,哈哈,大家加油!

關於知網相關抽查規定:
有規定的,可以進行第一次修改,修改之後通過就可以答辯,如果第二次不通過就算結業,在之後4個月內還要交論文或者設計的。這個是在抄襲30%的基礎上的。 如果抄襲50%以上的話,直接結業 在之後4個月內還要交論文或者設計的。1.被認定為抄襲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包括與他人已有論文、著作重復總字數比例在30%至50%(含50%)之間的,需經本人修改。修改後經過再次檢測合格後,方可參加學院答辯。再次檢測後仍不合格的,按結業處理。須在3 個月後提交改寫完成的畢業設計(論文),檢測合格後再參加答辯。2.被認定為抄襲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且與他人已有論文、著作重復總字數比例超過50%的,直接按結業處理。須在4 個月後提交改寫的畢業設計(論文),檢測合格後再參加答辯。

知網系統計算標准詳細說明:
1.看了一下這個系統的介紹,有個疑問,這套系統對於文字復制鑒別還是不錯的,但對於其他方面的內容呢,比如數據,圖表,能檢出來嗎?檢不出來的話不還是沒什麼用嗎?
學術不端的各種行為中,文字復制是最為普遍和嚴重的,目前本檢測系統對文字復制的檢測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對於圖表、公式、數據的抄襲和篡改等行為的檢測,目前正在研發當中,且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本檢測系統的進展並多提批評性及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2.按照這個系統39%以下的都是顯示黃色,那麼是否意味著在可容忍的限度內呢?最近看到對上海大學某教師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發表的兩篇論文有抄襲行為,分別佔到25%和30%.請明示超過多少算是警戒線?
百分比只是描述檢測文獻中重合文字所佔的比例大小程度,並不是指該文獻的抄襲嚴重程度。只能這么說,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數越多,存在抄襲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屬於抄襲及抄襲的嚴重程度需由專家審查後決定。

3.如何防止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成為個人報復的平台?
這也是我們在認真考慮的事情,目前這套檢測系統還只是在機構一級用戶使用。我們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流程。同時,在技術上,我們也採取了多種手段來最大可能的防止惡意行為,包括一系列嚴格的身份認證,日誌記錄等。

4.最小檢測單位是句子,那麼在每句話里改動一兩個字就檢測不出來了么?
我們對句子也有相應的處理,有一個句子相似性的演算法。並不是句子完全一樣才判斷為相同。句子有句子級的相似演算法,段落有段落級的相似演算法,計算一篇文獻,一段話是否與其他文獻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礎上綜合得出的。

5.如果是從相關書籍上摘下來的原話,但是此話已經被資料庫中的相關文獻也抄了進去,也就是說前面的文章也從相關書籍上摘了相同的話,但是我的論文中標注的這段話來自相關的書籍,這個算不算學術抄襲?
檢測系統不下結論,是不是抄襲最後還有人工審查這一關,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這種情況,專家會有相應判斷。我們的系統只是提供各種線索和依據,讓人能夠快速掌握檢測文獻的信息。
6.知網檢測系統的權威性?
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並不下結論,即檢測系統並不對檢測文獻定性,只是將檢測文獻中與其他已發表文獻中的雷同部分陳列出來,列出客觀事實,而這篇檢測文獻是否屬於學術不端,需專家做最後的審查確認。

在網上找了一篇文章——《論文查重演算法和修改攻略》,你認真看完之後,肯定有所幫助。
現在高校對於碩士和博士論文採用的檢測系統,是由知網開發的。但該軟體的具體演算法,判定標准,以前一直不清楚,本文是從知網內部工作人員哪裡拿到的,揭示了知網反抄襲檢測系統的演算法,如何判定論文是抄襲,以及如何修改來通過的秘籍。發出來造福大家。 1、對格式的要求 知網學位論文檢測為整篇上傳,格式對檢測結果可能會造成影響,需要將最終交稿格式提交檢測,將影響降到最小,此影響為幾十字的小段可能檢測不出。都不會影響通過。系統的演算法比較復雜,每次修改論文後再測可能會有第一次沒測出的小段抄襲(經2 年實踐經驗證明,該小段不會超過200 字,並且二次修 改後論文一般會大大降低抄襲率)

2、對比庫
對比庫為: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中國專利全文資料庫,個人比對庫,其他比對庫, 部分書籍不在知網庫,檢測不出抄襲。知網庫是國家指定的論文檢測對比庫,國家指定高校論文檢測系統為知網學位論文檢測系統,該系統是目前效果最好、范圍最廣的官方檢測系統,所有高校都是知網的檢測系統,這是教育部出於全國學術不端公平性考慮而實施的。

3、關於分段和分章出結果
上傳論文後,系統會自動檢測該論文的章節信息,如果你學校的目錄設置符合知網系統內置的分章判斷條件,系統就會按章檢測,分章出結果,否則會分段出結果。關於分段或分章主要涉及4 中的閥值。誠信論文提醒,不論是分章還是分段,保持和學校一致即可。

4、引用的能檢測出來嗎?
有的同學問:「我明明引用了別人的段落或句子,為什麼沒有檢測出來?」也有的同學問:「我的引用標注了出處,為什麼還算抄襲?」首先,引用算不算抄襲,與標注出處沒有任何關系,引用能不能檢測出來,與系統准不準確也沒有關系。所有這些都靠系統的閥值來決定。中國知網對該套檢測系統的靈敏度設置了一個閥值,該閥值為3%,以段落(或章節)的字數來計算,單篇文獻低於3%的抄襲或引用是檢測不出來的,這種情況常見於大段文字中的小句或者小概念。舉個例子:假如檢測段落1(第一章)有10000 字,那麼引用A 文獻300字(10000 乘以3%=300)以內,是不會被檢測出來的。若引用B文獻超過300字,那麼B文獻分布於第一章中的抄襲都會被紅字標注,不管位於第一章何處,即使打斷成句子,只要超過20字就會被標注。①實際上這里也告訴同學們一個修改的方法,就是對段落抄襲千萬不要選一篇文章來引用,盡可能多的選擇多篇文獻,一篇截取幾句,這樣是不會被檢測出來的。②關於一些同學問引用的為什麼也算抄襲,這里主要是因為知網的閥值問題,高於3%的統一算抄襲,也就是說引用於抄襲的臨界就在3%之間。一旦你超標,即使你標注了引用也無濟於事。所以請同學們注意。我們舉例說明:某篇論文第一章有5000 字,那麼第一章中,我們就只能引用A文獻150 字以下,否則會被系統認為是抄襲。第二章4000 字,那麼我們只能引用A 文獻120字以下,否則會被系統認為是抄襲。第三章8000 字,第四章7000 字,分別為240 字以下和210 字以下,以此類推。綜上所述,引用超標的計算方式是按章計算,這與抄襲的計算方式是一樣的。

5、系統對一句話怎麼才算抄襲?
一篇論文的抄襲怎麼才會被檢測出來?知網論文檢測的條件是20字單位以上的相似或抄襲都會被紅字標注,但是必須滿足4裡面的前提條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襲的A 文獻文字總和在你的各個檢測段落(各章)中要達到3%。

6、抄襲的修改方式針對標紅文字的修改方式除了3中提到的外,還有改詞、換句、改變描述方式(變原句為倒裝句、被動句、主動句等)、打亂段落順序、刪除關鍵詞彙、關鍵句等。經過實踐證明,使用以上方法結合,可有效降低復制比,保證順利通過。總體來說,我們需要在保證修改後句子通順的前提下,盡量和原句在字面上保持不同。

例1:例如下句:過熱故障中的過熱與變壓器正常運行下的發熱是有區別的,正常運行時的其發熱源來自於繞組和鐵芯,即銅損和鐵損,而變壓器過熱故障是由於受到有效熱應力而造成的絕緣加速劣化,它具有中等水平的能量密度。
幾乎被標紅,說明與相似文獻存在重合和高度相似,經過以上方式結合,本句可改為: 過熱故障中出現的過熱容易與變壓器正常運行下的發熱相混淆,後者是因為其繞組和鐵芯會出現銅損和鐵損的現象,這是正常運行過程中的發熱,而變壓器過熱故障是受到有效熱應力造成的絕緣加速劣化。
① 這里所指的300 字是一個大概值,並非臨界值。引用的數量越低,就越不容易被檢測出來。
② 更新以後的CNKI 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將這一閥值調整到了3%,以前是5%,意味著檢測系統對引用的要求更加嚴格,但運用我們後面提到的方法也不是很難。具有中等水平的能力密度。
這樣修改幾乎可以降低抄襲率一半。

例2:在看下面一個例句:
3.7.1.2 在透明水杯的清水中放入少量纖維進行攪動,便可以直觀地發現纖維呈立體懸浮狀亂向分散,且長時間放置都不會有太大變化,說明合成纖維的質量較好;質量差的纖維經攪動後可能分散,但時隔不久便會上浮為一絮狀層。質量差的纖維在混凝土的實際配製過程中多不易均勻分散。
本段完全被標紅,修改方式只有一種,就是打亂順序,重新組織。
3.7.1.2 將少量纖維放入盛裝清水的透明容器中,邊攪動邊觀察纖維變化情況,如果合成纖維質量較好,那麼就可以直觀地看到纖維呈立體懸浮狀分散,隨著時間的推移,位置也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若合成纖維質量較差,那麼攪動的過程中,纖維可能分散,並且容易上浮形成絮狀層。質量差的纖維在混凝土的實際配製過程中多不易均勻分散。

例3:下句:對施工單位或業主提出的設計變更要求要進行統籌考慮,確定其必要性,同時將設計變更對施工工期和費用的影響進行全面分析,非改不可的要調整施工計劃,以盡可能減少對工程的不利影響。
修改為:施工單位或業主一旦提出設計變更要求,要進行統籌考慮,考察變更的必要性,同時,將設計變更對施工工期、費用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而科學的分析,遇到非改不可的變更要調整施工計劃,盡可能將其對工程的不利影響降到最小。

⑶ 經濟危機與廣東的論文推薦,滿意再+100分

這篇很全的:
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梁桂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郁方,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游靄瓊,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人事處處長,研究員。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的影響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正面積極的,也有負面消極的。危機面前,廣東不應被動應對,必須深刻分析、辯證把握風險與機遇,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在挑戰中尋找機遇。由此,廣東要有兩手對策:一是策略上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給廣東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風險損失,做好風險防範准備,降低和化解風險;二是在戰略上利用世界經濟發展周期的過渡性機會,內強能力,外爭勢位,全面爭創下一周期發展新優勢,把廣東發展全面推向新台階,為中國下一周期的經濟發展開路。
關鍵詞:美國次貸危機廣東影響對策
發端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引致的全球經濟金融動盪已成定局,走勢與結果尚難預料。化解危機保平穩,搶抓先機求跨越。廣東既要關注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引致的不確定走勢與結局,更需要關注這一事變本身所傳遞的深層信息和意義。正是後者成為我們戰略決策的出發點。目前國際、國內許多學者和決策者更多關注事件本身,特別是這一事件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損失;現在,我們特別需要擺脫習慣思維路徑,解放思想,登高望遠,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掌攬大勢,搶佔先機,形成全新戰略判斷,實現全面戰略創新。
一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的影響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正面積極的,也有負面消極的。更重要的是,一切變化都是機會,全賴於我們對變化的判斷和利用變化的能力。需要辯證地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的影響。
(一)正向效應
次貸危機對廣東的正向效應主要是給廣東經濟發展模式一個深刻的警示,同時也為廣東發展模式創新提供良好的機遇。
1.客觀上促進廣東產品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當前對外貿易條件的變化,對廣東而言,既是嚴峻考驗,也是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機遇。廣東應藉助這次危機重估「出口創匯」戰略。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剛性成本與價格的低端出口產品上。這暴露了廣東產業多處在全球產業鏈的高風險范圍內,並顯露了廣東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經濟結構的局限性。次貸危機發出的警示信息,可以推動廣東反思目前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廣東的出口產品結構經過這幾年的調整與轉型已有一定改善。按照統計局和外經貿廳的口徑,2007年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的比重達32.79%,同比增長59.1%,2008年1~5月在傳統大宗產品出口回落情況下,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幅雖然下降,但仍增長25.1%。可見,廣東出口產品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並非是一片慘淡,次貸影響從反面檢驗了廣東的產品調整實效與方向。
2.促進廣東出口產品區域結構的調整
避免所有雞蛋集中在一個籃子里的風險防範原理,在國際貿易中的體現就是貿易夥伴的多元化。次貸危機客觀上警示了貿易夥伴過於集中以及進出口結構不對稱的集聚性風險。從出口產品的區域調整看,次貸危機影響下廣東對美國出口的下降促進了對其他區域出口的增長。廣東2008年1~6月的出口區域結構為:對歐盟和東盟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6.8%和26.4%;對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分別增長23.4%和19.8%,對韓國增長63.8%;對印度出口同比增長103.3%。調整中出現了一個可喜的現象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產品通過出口區域轉移也獲得增長。如2008年1~5月,廣東傢具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4.5%,但對東盟出口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因此,整個行業出口同比增長24.6%。
3.貿易順差過大的狀況有所改善,對於虛假貿易的遏制有一定成效
自2004年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虛假貿易成分不斷增大,主要發生在進出口雜項、機械及運輸設備和輕紡、橡膠、礦冶產品及其製品類,導致這三大類產品的貿易順差出現了超常規的爆發式增長。廣東作為出口與順差最大區域,這方面的問題也很突出。次貸危機和我國出口政策的調整對於過濾虛假貿易有一定的效用,可以有助於我們的出口成分和貿易順差的真實與規范。2008年1~6月,廣東外貿順差511.54億美元,增長同比回落46.2個百分點。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長期以來廣東依靠第二產業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工業化戰略,遭遇資源緊缺、成本價格飆升的阻擊。2007年下半年以來,廣東農業與非農業原材料價格均在大幅上漲,企業進廠價格與出廠價格的喇叭口不斷加大。根據國家調查總隊廣東分隊的調查數據,2008年1~6月,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之間的「剪刀差」也在逐月擴大。次貸危機向我們提出了警示:廣東如何調整產業發展戰略以適應新的發展格局和新條件環境?
(二)負面效應
次貸危機對廣東經濟的負面影響主要集中反映在因美國經濟放緩、信用鏈斷裂、匯率利率波動而導致的需求收縮、訂單減少、賒欠款增加、價格波動、資本異常流動、企業贏利與投資動力下降、海外投資受損等方面問題。根據省統計局2008年廣東經濟發展分析數據,全省GDP增長10.7%,增幅同比下降了3.6個百分點。三大產業與三大收入增幅均呈現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工業企業虧損額居全國前列。
1.對出口的影響
次貸危機對廣東出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長下降,出口總額增率下降、貿易順差增幅下降,從而導致出口對GDP的拉動力下降,影響最大的是服裝、塑料製品等勞動密集型傳統大宗商品。
客觀分析,廣東出口產品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國次貸危機只是其中一個直接因素,影響因素還有國家宏觀政策調控、成本上升等,這些綜合因素合力作用導致成本與價格剛性的勞動密集型傳統製造加工業的生產與出口陷入困境。但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和科技含量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仍然具有較好的競爭力。
2.匯率、利率變動下的價格影響
美國資本流入和流出額分別佔全球總額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同時全球資源型商品仍以美元定價,全球商品期貨價格的定價權也主要由發達國家的投資銀行所控制,因此,它的資本流動變化和美元匯價的波動直接影響到資產市場價格和資源價格的變動。特別是受美國降息後中、美利率進一步倒掛,熱錢流入、外匯儲備增加、美元走軟預期增強等因素的影響,2007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速度明顯加快,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七」,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名義匯率已經升值18.5%。一方面,美元貶值壓縮出口企業利潤空間;另一方面,美元貶值預期造成國際游資把石油和貴金屬作為資金保值和升值的避難所,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如石油及其他礦產資源)價格大幅上漲。
資源要素價格的持續上漲,加大了嚴重依賴初級產品進口的廣東經濟發展成本壓力,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虧損企業增多,企業利潤增幅同比下降。2008年1~5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同比回落44.8個百分點,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全省虧損企業達11006個,虧損額增幅同比提高25.0個百分點。預計2008年下半年虧損企業會進一步增加。虧損企業中,中小勞動密集型企業為多。從目前態勢看,一些對成本敏感的中小企業難以應對高利率和高成本,企業外遷和倒閉的情況會進一步加劇。
3.其他經濟影響
次貸危機將進一步導致出口企業信用鏈斷裂、海外投資損失和企業投資動力下降等。一是出口違約損失。2007年以來,次貸危機的發源地成為海外商賬的重災區。若依照商務部壞賬率估算,2007年廣東出口總額為3692.45億美元,保守估計壞賬額在120億~180億美元左右,而目前出口信保對廣東出口的滲透率僅為1%,廣東目前因次貸危機導致海外企業倒閉等造成損失的數據尚難以有效統計。二是投資動力與投資贏利下降。隨著金融危機逐漸向實體經濟滲透,全球經濟已進入下行通道,導致投資動力下降。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1~6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46.72億元,增幅同比回落1.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僅增長8.8%,回落4.7個百分點。
此外,受次貸危機影響的還有廣東的海外投資,包括境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和企業的海外投資。2007年8月份以來,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加深,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業績下滑較快。
(三)下一步深化影響的判斷
次貸危機下一步對中國和廣東的影響有多大,負面效應是否已到底部,取決於三方面因素:一是次貸危機對美國的影響時間和深度,這是一個最基礎變數;二是次貸危機對國際經濟和國際市場的影響深度;三是次貸危機的放射性效應和廣東的承受力。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究竟會產生多大影響,美國是否將陷入經濟停滯周期?對此目前眾說紛紜。這其中的關鍵要素是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能否回穩,次貸風險能否從源頭上得到控制。根據各方面的綜合因素判斷,美國經濟短期內急劇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會進入一個緩慢下滑的調整期。根據測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降1%,中國對美出口就會降5%~6%。因此可以預見,2008年下半年甚至到2009年上半年廣東出口增幅下降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
二廣東應對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對策選擇
挑戰與機遇如同一塊銅板的兩面,總是相伴相生的。任何變化都是機遇,挑戰則是對變化的反應能力的考驗,關鍵是如何應對。特別是作為我國對外開放度最高的省份,廣東更不應被動應對,必須深刻分析、辯證把握風險與機遇,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在挑戰中尋找機遇。由此,廣東要有兩手對策:一是策略上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給廣東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風險損失。做好風險防範准備,降低和化解風險。二是在戰略上利用世界經濟發展周期的過渡性機會,內強能力,外爭勢位,全面爭創下一周期發展新優勢,把廣東發展全面推向新台階,為中國下一周期的經濟發展開路。
(一)近期策略性對策:積極防範和化解美國次貸危機對廣東經濟社會的風險性影響
目前,廣東經濟發展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的轉折時期,面臨著一系列矛盾和壓力。在此關頭遭遇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引致的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和國際市場需求下降的外部振盪,以及國家宏調政策密集出台效應凸顯的影響。為此,廣東必須主動採取一系列策略性對策防範和化解可能引發的風險。
1.密切關注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的最新態勢,加強跟蹤性研究並及時採取對策
有關部門,特別是外貿管理部門應隨時關注全球金融危機發展的最新情況,以及美國乃至全球經濟走勢及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時掌握有關動態信息。同時,要進一步開展有關次貸危機及其對廣東影響的調研,除廣東自身積極應對外,亦應及時與中央互動溝通,以便獲得應對危機的更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應對變幻莫測、前景不明的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廣東需要有超前的研究預測和綜合動態的宏觀配套政策,特別需要加強政策的超前預見性。
2.及時出台應急配套措施,企業自救與政府政策扶持相結合
雖然市場的選擇和開拓的主體是企業,但政府恰當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服務,能大大增強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特別是應對危機困境的能力。面對次貸危機給企業帶來的信用風險和匯率風險等問題,首先是企業自身必須採取靈活應對措施尋求自救,其次是政府應適時出台配套緊急應對措施,維護外向型經濟的穩定發展。
3.高度防範次貸危機可能引發的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
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加劇,貿易摩擦日趨復雜化。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頻繁運用技術壁壘、知識產權、環保標准、勞工標准等新型貿易保護手段;發展中國家對我貿易立案開始增多。截至2007年底,廣東共遭遇15個國家125起貿易保護案件,涉案金額累計50多億美元,呈現案件數量及涉案迅速增長的態勢。2008年,在世界經濟環境更加復雜、美國經濟陷入動盪衰退的背景下,全球貿易可能出現持續滑坡,引發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潮流,導致貿易摩擦增多。面對新標准、新規則、新手段層出不窮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發展新態勢,廣東需要加快提高應對能力。
要積極配合國家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實施,引導企業積極有效地適應國際貿易規則。加強企業和行業自律,更加註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信用意識,維護正常的對外貿易秩序。建立健全外貿預警體系和重點行業、重點產品風險預警機制,實現公平貿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強化政府部門、商會協會為主的中介組織、企業間的聯動工作機制,實現有序、暢通和高效運轉,及時應對和主動防範境外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以及反壟斷、「337」知識產權調查等各類貿易摩擦。
4.適度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緩解美國次貸危機引致的出口下降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經濟均衡增長主要由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驅動。在危機過渡期背景下,可以適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一些已經立項可以加快推進的項目可以加快推進;一些醞釀比較成熟的項目要加快立項開工,提升投資和市場需求的預期。同時,也可以加快推動金融創新和公共財政創新,加快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發展。
(二)中期策略性對策:化危為機,加快調整、升級步伐
危機危機,危與機相伴相生。我們要積極地看待危機,善於在「危」中發現「機」,善於化危為機,搶抓先機,推動變革。
1.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增強發展的自主性和內生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來形成的外貿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一方面,有利於廣東較早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彌補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缺口,但另一方面也使廣東發展形成了嚴重的地緣和路徑依賴,發展的自主性和內生性都受到嚴重擠壓。為應對次貸危機以及今後國際經濟動盪的影響,廣東要爭取利用這次全球經濟周期性調整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成經濟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逐步降低對外部要素的依賴,降低出口對GDP的貢獻比例,以減少未來出口下降對廣東的沖擊。
2.培育新型生產要素,跳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陷阱」
在全球產業分工細分化日趨強化和國際生產網路快速擴張的新時代,決定國際分工的要素稟賦差異已經由自然資源轉變為人才資源、創新能力、產業配套、制度、文化等組成的新型非物質生產要素,要素資源條件特別是創新能力和水平已成了決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位置的重要前提條件。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有別於前兩次,前兩次的產業轉移主要追逐勞動力和土地等物質資源的低成本優勢,而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則更多地注重東道國的技術、人才、研發能力等綜合知識優勢與信息基礎設施、體制條件等要素來展開,這也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資本流動仍舊占據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主導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歐盟、美國的投資成本比發展中國家高很多,但他們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完善的市場機制仍吸引著大部分的高端國際資本。
新型生產要素的不足使廣東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要素仍舊是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物質要素,一方面,使廣東陷進了區域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陷阱」,不能有效實現通過引進產業和技術促進本地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民工荒」、土地荒及其他資源的枯竭也使廣東以資源—勞動密集型為核心的粗放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因此,廣東在參與國際分工時,既不能輕易丟掉比較優勢,又要注重新型生產要素特別是創新優勢的培育,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本土人力資本,特別是企業家等高級人力資本的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使廣東開放型經濟發展早日跳出「比較優勢陷阱」,增強應對國際風險能力。
3.走向高端,打破在國際產業鏈低端位次日趨固化的格局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競爭特別表現為在國際產業鏈和國際價值鏈中的區位競爭。在知識經濟時代,上游產業控制下游產業、無形生產控制有形生產,服務支配生產,知識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國家控制知識技術創新能力弱的國家的特點日益明顯。現在,跨國公司選擇廣東在其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承擔起加工廠的角色,使廣東成為「世界製造基地」。但這種「技術在外、資本在外、市場在外,生產在內」的製造業基地,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世界各種生產車間的集合。而廣東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中,往往只是被動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未能真正解決引進與消化、創新相結合,長期未能解決在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營銷渠道、業務流程等方面的嚴重對外依賴,由此廣東的產業被鎖定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
今後,廣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同時推動自主創新,要努力從低端加工組裝向上游特別是中高端製造延伸,進入資本、技術密集程度更高的關鍵零部件生產和裝備製造業,同時向下游各種生產性服務業延伸,實現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躍升,形成高端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良性互動的產業格局,提升廣東在國際產業鏈中的競爭優勢。
4.賦予市場多元化戰略新的時代內涵,構建合理的全球市場布局
20世紀末以來,廣東就開始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並取得一定成效,但過分依賴歐美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和經濟動盪,有可能加速廣東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推進。今後廣東國際市場多元化戰略應從內涵定位到思路措施都要作進一步調整,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首先,按四個層次形成廣東全球市場戰略新布局,並採取多元開拓對策。一是鞏固發展、深度開拓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基礎性市場。二是加大力度鞏固和開拓周邊國家和地區市場。三是有選擇地、循序漸進地開發新興大市場,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韓國、波蘭、土耳其和南非等。新興市場是我省重要的戰略性市場。四是關注和研究暫時還不成熟的潛在市場,力爭拓展新市場。廣東產業門類齊全、加工配套能力龐大,部分產業生產能力過剩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只要我們放開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並給以適當幫助,在尚不成熟的市場也能發現機會。
其次,增強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能力。企業是開發國際市場的主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廣東推進國際市場多元化戰略要把側重點從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轉向大力提高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由「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從根本上解決國際市場自主力問題。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在外交、政治上的作用,為企業拓展市場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幫助企業排除開拓國際市場中遇到的各種障礙,如貿易歧視、違法亂紀、侵害業主利益等。要在商業信息、法律援助等方面向企業提供有效服務。
再次,重視整合貿易促進資源,構建貿易促進體系。借鑒主要發達國家的經驗,構建由貿易政策制定部門和管理部門、政府貿易促進機構、民間貿易促進機構共同構成的貿易促進體系。貿易政策制定部門和管理部門主要職責是依法貫徹執行國家政策;貿易促進機構主要承擔企業培訓、企業咨詢等任務;民間機構按市場需要和規則運作。
5.加快開拓國內市場,提升廣東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
內需市場的開拓不僅可以彌補外需市場萎縮帶來的需求缺口,而且可以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國家致力於擴大內需戰略方針的實施,中西部、東北部加快發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順利推進,這都為廣東開辟國內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廣東應該適時與內地二、三梯度地區特別是泛珠三角區域進入工業化高速發展相呼應,發揮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個分工接合部、輻射帶的地緣優勢,大規模拓展區域間產業分工與合作。
6.調整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增強外貿綜合競爭力
積極合理地擴大進口。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機所造成的有關礦產資源跌價的機遇,積極參與全球資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結合廣東實際,貫徹國家《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加大進口貿易。一是鼓勵引進先進技術。二是鼓勵進口重要裝備。三是鼓勵發展重點行業,如清潔能源發電設備及製造等。四是擴大重要資源性產品和原材料的進口。
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從「廣東製造」向「廣東品質」轉變。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廣東出口雖有所下滑,但並不是全線產品下降,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出口不降反升,表明廣東的外貿出口需要加速走向高端,同時也說明,產品品質是企業競爭的核心基礎,只有產品在品質上過硬,才能夠真正在國際化市場上所向披靡。
粵港聯合推動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捆綁」應對危機。目前,在應對轉型升級挑戰時,只有規模較大的加工貿易企業才具備提高設計製造業水平能力,而大部分中小企業由於人力、財力限制而無法應對。再加上近年來營商環境中多重因素疊加,進一步推高生產成本,企業可用於投放轉型升級的資源更加短缺。在這一背景下,粵港雙方從政府到企業應聯手合作,加速這批企業的產業升級換代。粵港可以聯合設立研發基金、技術與設備更新基金,扶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採用新技術。可以考慮在廣東省內增加保稅園區,協助廠商解決進口原材料繳存關稅和保證金的問題,確保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周轉順暢。另外,建議政府出台產業補貼,在融資、稅務方面給予適當扶持;出台有關進口設備關稅減免的政策,促進企業更多地使用先進設備,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7.「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推動「三外」聯動協調發展
一方面,次貸危機對國外大公司和規范經營的財務公司影響相對較小,面對中國前所未有的投資機遇,國外大公司有可能增加對中國實業投資比重;另一方面,次貸危機造成了境外有關市場的房產價格下降、金融資產縮水的局面,這為廣東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提供了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外經貿發展觀,推動「三外」聯動協調發展。
(三)長遠戰略性對策:把握次貸危機提供的戰略機遇,爭取發展新超越
中國包括廣東的發展屬於外生後發現代化,包含追趕西方發達現代化和創新並超越西方現代化雙重任務。21世紀中華民族的復興必然是對西方現代化的追趕和超越。沒有超越,難言復興。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超越康乾盛世後的中國;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超越老牌英、法;21世紀將可能是中國復興的世紀,必然是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超越。從近代世界大國興衰史看,每次產業技術革命引起的發展新浪潮和每次重大危機的爆發,都成為後發國家跨越式追趕、超越的重大機會。雖然美國及西方不太可能出現全面大衰退,但在兩個發展周期之間的低速徘徊振盪將可能延續一段時間。相反,我國因經濟相對落後,同時政治社會穩定而仍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因此,處在美國次貸危機陰影下的廣東,不僅需要考慮如何防範和化解美國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減少損失,而且需要以全球視野和現代化全息視角,審視美國次貸危機提供的歷史機遇和我們的戰略選擇。特別是廣東,要承擔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主力省的責任,更要「春江水暖鴨先知」,搶抓機遇先行早。
一是根據國際國內兩大經濟體系發展趨勢,作出廣東清晰的前瞻戰略判斷與戰略定位。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經濟國際化戰略,實現由被動接受國際產業分工轉向自主參與國際分工。三是推進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變革財富生產方式,培植本土經濟主體,全力培植自主發展能力。四是繼續推動制度創新。

⑷ 氣象資料數據信息的生產與服務機構

(一)氣象資料生產與分類

氣象數據資料信息主要由國家和地方各級氣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利用氣象儀器、氣象雷達、氣象火箭、氣象衛星及其他遙感、遙測設備對大氣進行綜合觀測,並用計算機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在各個地方還有大量氣象人員收集氣象信息。

氣象數據是指我國按照氣象業務要求布設的各類氣象台站(含氣象衛星)觀測、積累的及利用各種途徑收集、存檔的各種載體形式的氣象資料及其整編、分析成果。

按照國家和中國氣象局保密規定,氣象數據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劃分保密的等級包括絕密、機密、保密、內部、公開五級。根據氣象數據內容屬性或特徵,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區分和歸類,氣象數據具體分成了15類:高空氣象資料、地面氣象資料、氣象輻射資料、海洋氣象資料、農業氣象資料、冰雪圈資料、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資料、水文氣象資料、日地物理資料、分析資料、氣象災害資料、歷史及替代資料、土壤與植被資料、雷達資料以及衛星資料。

(二)氣象資料的服務機構

由於服務機構的不同,氣象資料數據信息的服務內容不一樣。當前,氣象資料數據信息服務的提供者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即中國氣象局公共服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圖書館。中國氣象局公共服務中心主要是在線提供天氣信息、災害預警、氣象科學知識、氣象政策信息、氣象產品信息等資料的瀏覽、下載,國家氣象中心主要是在線或離線提供各類氣象科學數據資料。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主要有:專題服務包括科技查新、定題服務、圖書館文獻資料通訊、中國暴雨動態、城市環境動態,特色館藏包括WMO出版物、AMS連續出版物;顧客天地包括咨詢台、圖書薦購、常用科學數據、世界主要城市氣象數據;網路導航包括網上資料庫連接、專業圖書館連接、氣象類教育機構連接;書刊檢索包括館藏書刊檢索、維普中文期刊、MGA文摘資料庫、全國期刊聯合目錄、中文氣象科技文獻和氣象期刊文摘;數字資源包括書生電子圖書、AMS會議全文資料庫、AMS期刊全文資料庫等。

1.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是中國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承擔著國家級氣象基礎信息、計算機、骨幹網路和通信資源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及服務任務,同時它還承擔著WMO亞洲區域氣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和世界數據中心氣象學科中國中心[WDC-D(M)] 的任務,與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氣象資料室(以下簡稱「氣象資料室」)與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世界數據中心氣象學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個單位,三塊牌子」,是全國氣象數據中心,也是國家專業檔案館之一,隸屬於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作為中國氣象學科的國家級數據中心,負責中國氣象局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骨幹計算機網路系統、CMA-Internet系統和氣象通信網路系統的運行、管理、維護、建設和服務;負責承擔全國和全球范圍的氣象數據及其產品的收集、處理、存儲、檢索和服務;研究與應用最新數據處理技術;加工和開發各類氣象數據產品;承擔國家級氣象檔案館的任務職責,負責全國氣象記錄檔案和工作檔案的收集、歸檔、管理和服務;承擔數據和檔案業務對省級的技術指導。各省級氣象資料室開展本轄區范圍的氣象資料社會化服務,及時向國家氣象數據中心上報氣象數據等具體業務。

2.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2008年5月成立的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國家級媒體氣象服務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服務以及全國公共氣象服務的業務技術指導等任務。下設三個管理機構和產品服務室、網路服務室、科普宣傳室三個業務機構,承擔國家級公共氣象信息收集、產品加工、製作和服務;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服務;全國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建設;中國天氣網、中國興農網等公共氣象服務門戶網站的建設與運行管理;科普宣傳以及公共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公眾滿意度調查等業務。為各級政府、公眾、行業和專門顧客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不斷提高氣象服務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3.中國氣象圖書館

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氣象專業文獻收藏中心和氣象專業文獻檢索中心。中國氣象局圖書館的職能與任務是全面收藏國內外(尤其是國外)氣象專業的各種出版物(期刊、圖書、技術報告、會議文集、WMO出版物、電子出版物);利用各種手段(傳統借閱、刊物編輯、計算機檢索、網路服務)向全國氣象部門及國家有關部門(海洋、農業、環境、民航和大學等)的科研、業務單位提供專業文獻信息服務。圖書館現有藏書20餘萬冊,其中中文圖書10萬余冊,期刊1000餘種;其中外文期刊700餘種,中文期刊300餘種,館藏書刊70%為外文書刊,語種包括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等,館藏書刊覆蓋了80%的專業出版物。讀者憑個人有效證件辦理借書證,即可入館借閱。

近年來圖書館引進了荷蘭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資料庫、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資料庫、書生中文電子圖書、清華同方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維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網路資料庫,開發了中文氣象科技文獻庫、外文氣象期刊文摘庫、美國氣象學會會議文集資料庫等多種文獻資料庫,圖書館館藏書目資源信息也通過網路為顧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檢索與文獻提供服務。

⑸ 如何高效管理文獻

1、PDF文檔通過Dropbox自動在線同步的,這意味為不必在家裡、辦公室、實驗室的各台電腦之間用優盤來傳輸文檔,對Dropbox文件夾的所有新增和刪改操作都會實時同步到網上,圖中的綠色小標是文件已經同步的意思。

一、對PDF文檔添加標注

使用新版的Adobe Reader或者Foxit Reader可以在PDF文檔中添加附註內容,以Adobe Reader為例,點擊工具欄上黃色的「添加附註」及「高亮文本」工具圖標即可實現。下圖中,先高亮一段文本,然後在黃色背底的高亮文本上點擊右鍵,在右鍵菜單上選取「打開彈出式附註」項即可添加註解文本。這一功能有助於在閱讀文獻的時候留下附註痕跡,方便日後的回溯整理工作。下圖的例子中我分別給文獻標題和摘要部分添加了中文釋義。所有的附註工作完成以後,按工具欄上的保存按鈕即可連同所有附註內容一並保存在原始PDF文檔中。

二、用思維導圖組織文獻

1.構建文獻導圖
思維導圖(Mind Mapping)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與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來表達思維的工具。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 它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的圖解方式,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現人們的想法,如引題式,可見形象化式,建構系統式和分類式,普遍地用作在研究、組織、解決問題和政策制定中。一個思維導圖有著中心話題並有沿伸開來的子話題的圖標,像一棵樹一樣,其視覺結構使得很多人的學習更加高效。

本文介紹一款專門為研究者設計的思維導圖工具Docear(官方讀音:dog-ear),其前身是SciPlore MindMapping。Docear是開源軟體,可供免費下載,支持Windows、Linux和Mac OS用以圖形化的方式對文獻進行可視化管理,軟體詳細操作指南參見用戶手冊頁。Docear可以監視一個文件夾內的新文件。利用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將所有的PDF 文件在思維導圖中列表。無論何時在網上發現一個新的PDF 並存儲到硬碟上,就會立即顯示到既有的思維導圖中。

安裝完畢以後,選取「文件」菜單的「新建」項開始建立新的思維導圖。點擊畫面中央的「新建思維導圖」,在滑鼠右鍵菜單中選取「Monitoring」—「add monitoring folder」,即彈出「Save Map」窗口,為新建思維導圖設定文件名並保存後,彈出「Choose a directory with PDF Files」對話框,選擇存放文獻的文件夾即可。下圖所示為思維導圖的折疊(Alt + Page Up)到最後一級分支,直接對應我的子文件夾名。

展開(Alt + Page Down)所有節點以後,畫面會表現為一張很大的圖表。從下圖中可以看到,第二級節點對應的是文獻文件名,而第三級節點因PDF文檔的結構不同有所區別,某些PDF文檔的內部結構(標題、作者、段落以及圖注等)也能被展開。注意下圖中的中文部分是我在上文中添加的PDF附註,這意味著我們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在PDF文檔中添加的重要附註能夠全部包含在Docear所生成的思維導圖中。

2.重新組織文獻組織結構
滑鼠點擊導圖中心位置的「新建思維導圖」,按鍵盤上的「Insert」鍵即可插入新的節點,本例中將新節點命名為「早期預警」,然後通過右鍵菜單的剪切、復制、粘貼等功能將原先位於其他節點下的文獻移動到新建的「早期預警」節點下。通過這一操作,研究者可以自如地重新建立文獻的組織結構,同一篇文獻可以出現在兩個不同方式(或主題)組織方式的節點下,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文獻的內容、類型、重要性、已閱未閱等等分類方式組織自己的文獻結構,比起用文件夾方式組織的文獻的方式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3.其他功能
如果你在文獻閱讀中添加了新的附註內容,也可以導入到現有的思維導圖之中,在導圖中點擊對應文獻的節點,在右鍵菜單中選取「PDF」—「Import new annotations」即可完成操作。

在文獻節點的右鍵菜單上選取「Edit note in dialog」即可在彈出的小窗口中為該文獻添加註釋,該注釋僅保存在思維導圖中而非PDF文檔中,添加的注釋在思維導圖中具有懸停效果。

三、獲取文獻引用信息

在撰寫論文或者項目申請書的時候,都需要註明引用文獻的來源出處,假如平時工作中沒有做好整理索引那將會是一件讓人沮喪的事情。本文介紹的方法是在檢索下載文獻的同時,自動完成文獻引用信息的獲取和整理工作。用到基於Firefox瀏覽器的免費軟體Zotero,Zotero作為Firefox的插件,在進行聯機文獻檢索的時候協助完成文獻相關的作者、摘要、期刊、會議、卷、頁、日期等信息的自動獲取。Zotero支持列表中所有聯機文獻資料庫,另外還可以在Amazon上直接獲取書籍的相關信息,這個頁面以視頻片段的形式羅列了Zotero的操作要點,幫助用戶快速掌握其操作要點。

1.軟體安裝
首先需要下載安裝Firefox,my favorite web browser!完成以後運行Firefox,在Firefox的地址欄輸入Zotero的下載地址,在打開的頁面中點擊「Zotero 3.0.3 for Firefox」,Firefox會自動執行安裝過程。安裝完成以後Firefox的右下角會出現Zotero圖標。

2.軟體使用
用Firefox打開文獻檢索頁面,如下圖所示為IEEE Xplore,檢索工作與一般的操作並無二致,通過關鍵詞篩選感興趣的文章條目,然後打開目標文獻詳細信息頁面准備下載PDF文檔。注意這是瀏覽器地址欄的右側會出現一個白色的類似文檔條目的小圖標,如下圖所示,位於紅色線框中央,綠色小傘圖標的左側,將滑鼠移動到這個白色小圖標上面會出現「保存到Zotero」的提示。

點擊這個白色圖標,稍過片刻瀏覽器右下角會出現「保存條目…」的提示框,這意味著包括摘要在內的本篇文獻的相關信息已經採集到Zotero中了。點擊Firefox瀏覽器右下角的「Zotero」圖標會在瀏覽器下方打開Zotero的窗口,裡面羅列了已經收集好的所有文獻信息條目。

另外也可以選擇下載安裝Zotero Standalone版本,這時Zotero將獨立於Firefox運行。

3.導出文獻引用
這是Zotero最精彩的部分。用Ctrl+滑鼠左鍵在Zotero主窗口列表中多選需要導出的文獻,在右鍵菜單中選取「由所選條目生成文獻目錄…」,這時會彈出一個小窗口,在「引文樣式」中選擇「IEEE」,在輸出格式中選擇「復制到剪貼板」,如何「OK」返回。這時我們將剪貼板上的內容復制到包括記事本、Word在內的任意文本編輯工作中,稍作整理,就能得到符合IEEE發表規范的標准文獻引用信息。

4. 不足
目前Zotero對國內的中文文獻資料庫支持得不好,對「中國知網」的支持不完整,存在缺漏數據的問題。而叫人可氣的是「維普」本身居然不支持Firefox,所有Zotero也就免談了。

四、Zotero與Docear協同工作

將Zotero獲取的文獻信息導入Docear,使文獻的基本信息成為Docear中文獻節點的屬性,以便研究者只需打開文獻思維導圖,就可以獲取包括摘要在內的文獻全面信息。

首先在Zotero主窗口中選定需要導出到Docear中文獻列表,選取「File」—「導出庫…」,即彈出「導出…」窗口。在「格式」下拉框中選擇「BibTeX」,勾選「導出筆記」,「OK」後要求輸入導出的BibTeX文件的保存路徑,此時建議將路徑設為「用戶路徑\docear_workspace\_data\profiles\default」(這個路徑是Docear安裝時由用戶設置的數據目錄),保存的文件名為docear.bib,這一步操作其實是用Zotero導出的文獻引用數據替換了Docear的默認文獻引用數據。這時Docear右側的「Reference」窗口會提示「The file 『docear.bib』 has been modified externally!」,點擊「Review Changes」按鈕,在彈出的窗口中點擊「OK」即完成文獻相關信息的導入操作。

將Docear右側「Reference」窗口的文獻信息拖動到思維導圖中對應的文獻節點上就可以實現關聯(如下圖所)示,文獻相關信息作為文獻節點的屬性而存在,並跟隨文獻所有的剪切、復制、粘貼的操作。

⑹ 商業時代的雜志目錄

國家創新劉志明(1)
先驅論壇基於外在性、信號博弈的科學發展觀內生動力機制研究鄭曉芳楊同宇來堯靜 (4)
關於毛澤東對「以人為本」思想的論蔡克文王善(6)
基於ECM模型的國內失業率預測分析陳龍英 龐珏嗣 (8)
農民工就業歧視問題分析與解決對策於雁潔 (10)
中國財富空間結構的非均衡性及其影響陳曉珂 (13)
商業經濟我國流通部門的投入產出分析夏明(14)
生態文明建設視閾下的和諧消費模式構建李瑞芳(15)
低碳生活與循環消費的異同考量李新慧朱永紅(17)
大中型城市商圈重心移動的影響因素及其動力——以廣州市天河路商圈為例段東霞 (20)
供應鏈框架下我國零售企業發展戰略研究畢曉航 (23)
基於納什談判的供應鏈環境成本分攤研究鄒琳(25)
經銷商與生產商合作的風險預警及防範對策王便芳 (27)
零售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的特殊性與核心手段分析毛敏(29)
中外資零售企業盈利模式比較林略張美榮(30)
中小零售企業競爭力提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周宇傑 (32)
市場營銷基於差異化的奢侈品營銷策略分析陳金良(33)
客戶關系管理的內涵詮釋及其實施戰略整合——以壽險業代理人為研究對象張褘李煥榮孫楠 (35)
後危機時代浙商品牌營銷創新研究許愛玉 (37)
物流研究物聯網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新工具劉小涇 (40)
第四方物流環境下的供應商評價優化問題探討牟小俐陳俊峰(42)
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模型構建及其平衡研究張慶利(44)
如何搭建安全有效的電子商務平台陳雷 (46)
基於數據挖掘的電子政務個性化推薦服務框架研究李菲(47)
國際經貿當前中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策略選擇張琦(49)
中國對外貿易中大國效應的影響分析與外貿戰略調整蘇汾 (51)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美貿易差額影響的實證檢驗孫波郭世輝(54)
WTO反傾銷中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制度分析王勝偉 (57)
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結構與出口額的相關性研究於繼超(59)
財經視線我國外資結構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實證分析王煒(61)
基於KMV模型的上市公司信用風險研究李永濤王立洪張建華(63)
股指期貨交易所保證金設置模型的比較與評價劉佳朱東華馬婷婷(65)
略論金融衍生品的風險及其監管問題譚中明尚曉勇 (68)
關於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若干思考王宏偉(69)
基於博弈視角的我國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研究張營周 (70)
談後危機時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民間金融再造廖榮碧 (73)
CDM機制下中國碳交易市場引入期權機制的思考韓韜 (75)
基於DEA的省級財政支出效率動態評價唐滔東磊 臧小雷 (77)
美國金融監管改革方案的制度框架及借鑒價值分析李驕龍 (79)
企業管理國內外兼並理論模型拓展研究述評伍江范明哲 (81)
論企業競爭優勢的動態演進與創新突破王珺(83)
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生成的內部治理機制構建劉向林張海燕(85)
基於DEA模型的區域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分析齊艷彩湯志華(87)
企業培訓管理系統的構建與應用實踐探討肖鐵岩李曉燕(89)
企業經濟信息管理過程研究杜琳琳 (91)
問題管理及其在企業中的應用調研李瀏清李國富(93)
結構化頭腦風暴法創新及其應用柳峰李卓(94)
制度建設我國徵收制度中公共利益立法模式的選擇——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之間董彪 (95)
新時期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馬應超李永強(97)
保證債權效力的應然分析梅龍生 (100)
國有資產處分權研究梅達成胡超(102)
政府參與的不連續創新過程產學研合作模式探討張冬麗李慶恆張娜萍 (104)
勞動合同期限對企業勞動關系的影響分析李向陽魏佳琪 (106)
我國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運行模式改革與民營化問題探究李小鶴 (108)
我國交通運輸動員體制的整合與構建分析吳有銘 (111)
試論再犯罪預防與刑罰執行的個別化林樹錦 (113)
青海省生態系統保護法治化建設研究薛成有 (114)
產業觀察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與競爭優勢分析於樹江 劉靜霞李艷雙(116)
關於公共產品壟斷經營問題的探討高雅 (118)
長三角製造業產業空間轉移實證研究劉錄敬陳曉明(120)
信息技術推動我國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探討唐曉雲(122)
旅遊景區過度商業化問題剖析范方舟 (124)
社會福利視角下公益性旅遊景區功能分析吳耀宇 (126)
區域經濟新企業國際化理論對我國西部地區企業國際化的啟示張軍李曉丹(128)
河南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政策的分析與評價趙俊英(130)
河南省區域經濟政策的發展軌跡與演化特徵研究楊波(132)
安徽實施新型工業化的人力資源制約因素淺析包菊芳蔡田剛 姜忠鶴 (134)
金融危機對河北省新能源產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王敬花 (136)

⑺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的雜志目錄

經濟與管理
⑴中國經濟TFP增長的影響因素——基於BACE方法的綜合分析 鍾惠波 許培源
⑼論中國政府績效評價的價值取向 劉笑霞
⒂基於ISM的工程項目合理風險分擔影響因素分析 趙華 尹貽林
⒇FDI甄別、東道國福利及引資啟示——基於委託-代理理論視角 劉渝琳 林永強
(25)中心城市糧食安全分期預警研究——以A市為例 趙黎明 王忠
(31)建築工程評標關鍵因素研究 葉堃暉 馮韋 申立銀
(37)碳交易給中國節能減排目標帶來的風險與機遇 程志超 王丹 沈佩龍 季曉明 申薇
(41)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與盈餘管理動機研究——基於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 陳曉紅 王艷 賀新聞
(47)公立醫療機構民營化的路徑選擇與風險判斷 王雁紅 詹國彬
(54)公共物品供給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基於農村面板數據 張書雲 周凌瑤
(58)高校科研經費間接成本補償機制改革問題探討 曲大成
國防科技管理與國民經濟動員
(63)中國大型商用飛機產業鏈整合與國際競爭力 張近樂 尚濤
(68)基於產業鏈視角的石油動員潛力構成要素研究 張紀海 李婷 王超
(73)應急物資儲備方式選擇與成本分攤問題 丁斌 雷秀 孫連祿
航空與航天法研究
(79)WTO、《開普敦公約》和中國飛機租賃市場法律的完善 莫世健
(86)外空活動商業化背景下空間法中的國籍聯系 王國語
(91)ITU空間頻率軌道資源分配與協調規則研究 夏春利
法學理論研究
(97)論疫學因果關系在污染環境罪中的適用 陳君
(102)美國商事習慣法法源地位及其立法方式研究——以美國《統一商法典》和《特拉華州公司法》為主要分析範例 李艷秋

⑻ 中外地震研究機構有哪些

隨著人口的密集化和建築高度的增加,地震一旦發生,給人類造成的創痛就非常巨大,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地震研究與應對地震上不敢鬆懈,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研究部門,組織了地震學會並建立了地震網路。

中國地震局

中國地震局是管理全國地震工作的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立於1971年,當時叫做國家地震局,1998年更為現名。中國地震局負責擬定國家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地震行業標准並組織實施;組織編制國家防震減災規劃,擬定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建立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備案制度,指導全國地震災害預測和預防,研究提出地震災區重建防震規劃的意見。中國地震局負責制定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或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並負責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審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中國地震局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局實施領導,管理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制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提出全國地震趨勢預報意見,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報國務院批准後組織實施。中國地震局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職責,對地震震情和災情進行速報,組織地震災害調查與損失評估,向國務院提出對國內外發生破壞性地震做出快速反應的措施建議。

中國地震局還負責確定地震科技的發展規劃,組織地震科技研究和國家重點地震科技項目攻關,組織協調地震應急、救助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承擔地震科技方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承擔國際禁止核試驗的地震核查工作,並對地震研究和建設的經費與專項資金的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此外,中國地震局對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進行指導。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其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成立於1980年1月1日,是國務院針對我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嚴峻的地震形勢決策組建的。地震預測研究所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地震預測研究所主要在地震科學研究、地震預測研究、地震觀測方法與技術研究和其他相關方面做一些研究工作。

通過開展震源環境、地震過程和震源破裂機理等地震科學的基礎研究,地震預測研究所為地震預測提供理論依據。地震預測研究所以地震預測試驗場為基地,在地震構造和地殼精細結構、高解析度動態地殼形變、地震活動性、震源參數變化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物理和數學模型,對中期和長期地震危險趨勢做出定量化的預測;開展地震前兆機理研究,探索短期與臨震預測理論和新方法。

地震預測研究所還負責開展防震減災類觀測專用設備的研製工作,承擔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數據中心的維護與運轉、數據分析處理、質量監控和數據服務工作。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其歷史可追溯到1930年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地震台——北京西郊鷲峰地震台,目前研究所已經納入公益性科研院所系列,是中國地震局直屬單位。地球物理研究所進行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磁學和工程地震學四個主要學科的研究工作。

地球物理研究所設有可以獲取首都圈地區全部地震台網數據的北京數字地震台網中心,研究所內的中美合作中國數字地震台網(CDSN)為全球地震台網(GSN)重要組成部分,能實時獲取全球地震數據。研究所建立了地震信息節點,具有大規模科學計算和大型磁碟陣列數據存儲能力。研究所擁有先進的地震深部探測設備系統和寬頻帶流動地震觀測設備,在青藏高原等地球科學熱點地區開展了多項重大國際合作科學探測項目。

地球物理研究所擁有國內先進的零磁空間實驗室、標准低頻震動計量實驗室、地震電磁關系模擬和岩石磁學實驗室,以及高溫高壓震源物理實驗室。依託這些完備的基礎科研條件,研究所在地震孕育與發生機制、地震災害預測與工程應用領域,開展了地球物理學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另外,地球物理研究所還是很多國際地震委員會中國機構的所在地,中國地震學會、全國地震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等組織也設在研究所。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成立於2006年9月28日,是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所儀器廠、中國地震局宣教中心及北京香山地震綜合實驗台等4個單位(部門)為主整合組建。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是國家地震災害防禦體系建設的技術支撐、條件保障和隊伍培訓機構。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承擔全國地震災害防禦工作發展規劃的調研,負責全國地震災害防禦業務的牽頭及技術指導工作;承擔震災預防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的編制和項目實施工作;承擔防震減災法規及技術標准編制工作;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標準的編制、推廣與應用工作。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負責注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師繼續教育及技術指導工作;承擔地震計量標准檢定工作;承擔大中城市及重點監視防禦區地震構造調查、基礎探測工作;承擔大中城市和民居抗震能力評價和重大工程地震預警工作;承擔震害防禦相關的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工作和國際合作項目。另外,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還參與制訂全國防震減災科學普及、宣傳教育規劃及計劃,參與策劃和實施全國性重大宣傳活動,負責科普宣傳及創作活動的協調指導和培訓,指導科普基地建設工作。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成立於2004年10月18日,是由原中國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技術部及預報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前兆信息等4個單位(部門)為主整合組建。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是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核心技術平台和基礎信息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承擔著全國地震監測、地震中短期預測和地震速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響應和指揮決策技術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全國各級地震台網的業務指導和管理;各類地震監測數據的匯集、處理與服務;地震信息網路和通訊服務以及地震科技情報研究與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承擔震情值班、災情速報和地震快速反應工作,形成應急觸發、指揮系統啟動、災情收集一條龍工作模式;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技術系統和地震速報技術系統維護和運行,大震應急與指揮決策的技術支持;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地震應急的基礎數據收集、整理與入庫。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負責國外7級、我國周邊地區6級和國內5級以上地震、首都圈有感地震的速報和首都圈強震烈度速報;承擔全國各類地震台網業務協調、技術指導和服務;承擔觀測資料質量監控和技術牽頭工作;承擔國家地震台網設計、技術改造與技術管理;承擔中國全球地震台網設計、建設、技術改造與技術管理;負責國家數字地震台網中心和首都圈台網中心技術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負責全國各類測震台網數據匯集、分類、入庫與服務;負責全國地震資料的分析處理與地震目錄、觀測報告的編制;負責全國地震資料和首都圈資料的分析處理與地震目錄、觀測報告的編制;負責觀測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服務、數據產品網路發布及國際資料交換;開展數字地震觀測技術、台網(台陣)技術、數字地震資料解釋與地震信息處理技術的應用研究與開發。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負責全國地殼形變、電磁、地下流體資料的匯集、分析處理、分類、入庫與服務;負責重大前兆異常落實工作;負責地震前兆台網中心技術系統的運行與維護;負責觀測數據管理、數據共享服務、數據產品網路發布及國際資料交換;負責全國地震科技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集成和共享。

中國地震學會

中國地震學會是由我國從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參與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的科技工作者自願結成的、依法登記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公益性的、全國性的學術團體,成立於1979年11月21日。中國地震學會是發展我國地震科技事業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

中國地震學會通過開展地震科學技術的學術交流和討論,推動了地震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在發掘和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普及地震科學技術知識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在技術政策、法規制定和重大決策中的科技咨詢作用,為防震減災事業做出了貢獻。

中國地震學會圍繞地震科技和防震減災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學術討論會、報告會和各種講座以及科學考察等活動;編輯出版《地震學報》等學術刊物、科技教材、科技音像製品、科普宣傳等資料;開展防震減災科學普及活動,宣傳地震科學技術經驗,推廣地震科學技術成果,舉辦有關科技展覽;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同國外地震科學技術團體和科技工作者交往與合作。

中國地震學會可以對國家政策制定和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一定的科技咨詢作用,通過對會員防震減災工作建議和意見的收集與上報,保證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呼聲在政策制定中起到參考作用。

全球地震台網

全球地震台網(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簡稱GSN),是一個由美國地質調查局國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和美國地震學聯合研究會(IRIS)合作成立的地震研究機構,這個機構致力於與國際社會一道進行用於地球觀察、監測、研究和教育等多用途的科學設備的安裝和運行維護。全球地震台網由150多個放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監測器構成,這些監測器能實時記錄地震,然後將數據傳送到人造衛星或輸送到網路。最後,這些數據會匯集到一個地震活動資料庫,對這些數據進行集中分析,進而總結地震發生前表現出來的趨勢和模式。

全球地震台網設置在全球各地的地震檢測器,可以高保真地測量和記錄地震發生的情況,包括高頻度的強烈地震到由這樣的地震所引起的周圍發生的地震和餘震。全球地震台網監測點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地震學的研究,但這些檢測設備對於其他學科的研究也有幫助,並且其應用有延伸到其他學科的趨勢。很多地震台網的監測站同時也用於氣壓、氣候等氣候情況的監測和記錄。

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

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Advanced National Seismic System,簡稱ANSS)是美國地震觀測台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由7 000個左右布設在地面和建築物內的振動測量系統組成的美國全國性的觀測網路。美國國家地震監測台網系統提供給個人實時地震信息以備地震應急響應;提供給工程師關於建築物和場地效應信息;提供給科學家高質量的地震數據來更好地了解地震過程、固體地球結構及動力學過程。

ANSS致力於建立和維持一個貫穿全美國的高質量的現代化地震觀測網路。收集關鍵技術數據,提供有效的信息產品和服務;持續記錄和分析地震數據,以及時提供可靠的地震信息和其他地震擾動信息;連續監測美國國內的地震,以及其他地震擾動,如地震造成的海嘯、火山爆發等;全面的測量場地,以及建築物和關鍵建築結構的強地震震動,力量集中在城市及靠近活斷層的地區,當地震發生時,對於離震中一段距離的地區,可能的話在強震到達幾秒鍾前給出警告,對海嘯和火山爆發自動給出警報。

日本地震研究部門

日本的地震管理機構為日本國土交通省氣象廳地震火山部,其下設置了地震海嘯監測科和地震預測情報科兩個科所,對地震進行監測並負責發布地震預報信息。日本的地震研究機構主要為設置在各大學里的地震研究所,其中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和京都大學地震預測研究所在地震研究方面比較有影響力。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致力於探索地震火山運動的成因,並在減小地震災害上做全面的研究工作。在基礎研究中,通過對重力場變化研究、地殼形變觀測和衛星監測等新技術手段的充分運用,以及關於地震與潮汐現象的聯系,來研究地震的產生機理;在地震預報上,通過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依託於地震監測儀器的記錄,來做出地震的預測預報工作。京都大學地震預測研究所是於1990年6月整合了多個地震研究部門而成立的,研究所作為地球科學的研究基地,在地球科學的基礎研究和地震預測預報方面注意與其他研究機構密切合作,在闡明地震發生機制、建立地震預測技術系統、減小地震災害損失上做出了許多貢獻。研究所設立的觀測站,重新安裝了許多地震災害監測的儀器,在地震監測方面發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