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目錄
① 淳化閣帖的帖石目錄
歷代名臣法帖第四
徐嶠之《春首帖》八行;陸柬之《得告帖》四行;薄紹之《回換帖》六行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前有「甲二」卷版標號
晉明帝司馬紹《墓次帖》二行;東晉康帝司馬岳《陸女帖》二行;東晉哀帝司馬丕《中書帖》四行;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慶賜帖》六行;東晉文孝王司馬道子《異暑帖》三行;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譙王帖》(僅存首行) 一、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孔琳之(原作孔琳)《日月帖》(自「盛比」行起,僅存後五行);王僧虔《劉伯寵帖》(存前八行,至「乃更」止)
二、歷代名臣法帖第四
李邕《晴熱帖》(自「不示之」行起,存其後六行);褚庭誨《辭奉帖》(存前四行) 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
《阮公帖》(缺前二行,存後五行)、《家月末帖》二行、《蒸濕帖》四行、《不得西問帖》一行、《丘令帖》四行、《謝生東旋帖》六行、《飛白帖》三行、《遣書帖》(存前三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前有「三四」卷版標號
王凝之《八月帖》(存二行);索靖《載妖帖》八行、《七月帖》四行;劉穆之《家弊帖》六行;王劭書標題一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一」卷版標號
庾亮《書箱帖》(原作庾元亮)五行;庾翼《故吏帖》、《季春帖》五行;沈嘉《十二月帖》(原作沈嘉長)四行;杜預《十一月帖》五行、《親故帖》僅存起首第一行) 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四」卷版標號
智果《評書帖》(第六行「舉體」起,至三十六行「扶風」止) 歷代名臣法帖第四:
歐陽詢《比年帖》(自「豈能」行起,存最後二行)、《腳氣帖》三行
柳公權《聖慈帖》五行、《伏審帖》十行、《榮示帖》六行、《十六日帖》二行、《辱問帖》(僅存第一行)
後有「四六」卷版標號 諸家古法帖第五:
右側中部有「五二」卷版標號
宋儋《接拜帖》二十一行;衛鑠《急就帖》八行;古法帖《賢弟帖》(僅存首行)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九」卷版標號
唐太宗李世民《數年帖》(自「燋金」行起)存六行,《東都帖》四行;
唐高宗李治《無事帖》六行、《文瓘帖》二行、《錢事帖》一行、《六尚書帖》四行、《昨日帖》二行、《玄堂帖》(存前六行,至「知此」行止) 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
《遣書帖》(自「一日」行起,存四行,後有銀錠紋)(見圖十三)、《採菊帖》五行、《增慨帖》四行、《由為帖》一行、《月半哀感帖》四行、《獨坐帖》四行、《安西帖》六行、《黃甘帖》(存起首二行) 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又不能帖》(僅存二行,缺前四行)、《疾不退帖》五行、《兒女帖》五行、《彼土帖》十一行、《譙周帖》四行、《夫人帖》三行、《蔡家帖》(僅存首行)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前有卷首標題
《適得書帖》五行、《知欲帖》三行(左上殘損)、《差涼帖》(僅存首行,上損)
二、倒石,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極熱帖》八行、《冠軍帖》三行、《服油帖》(存前三行)
其後附正刻數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上有「丙二」卷版標號
杜預《親故帖》(缺首行,存後三行);王循《七月帖》五行;劉超《如命帖》三行;謝璠伯《江東帖》四行;王徽之《得信帖》七行;謝庄《昨還帖》僅存前一行 一、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授衣帖》(自第六行「日憂馳」行起,存後七行)
《奉別帖》(存前十行,缺末行三字)
二、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王導《省示帖》七行殘字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下有「一二」卷版標號,上有「甲三」卷版標號
宋明帝劉彧《鄭修容帖》(存末二行);齊高帝蕭道成《破帖》四行;梁武帝蕭衍《數朝帖》五行;梁高帝《眾軍帖》五行;梁簡文帝蕭綱《康司馬帖》四行;唐太宗李世民《江叔帖》(僅存前二行)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日月帖》(自「瞻廓」行起,存三行)、《兄靈柩帖》七行、《省別帖》(僅存一行半)
二、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夜眠帖》四行、《嫂等帖》(存前九行,至「駱驛」行止) 一、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侍中帖》(缺首行,存後二行)、《敬豫帖》二行(上有橫刻「巳十三」卷版標號)、《清和帖》五行(左下截殘損)、《追尋帖》(僅存「追尋傷」三字)
二、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相過帖》(缺前四行,自第五行「盡此」起,存七行(上有橫刻「壬一」卷版標號)、《諸舍帖》二行、《永嘉帖》四行、《鵝還帖》五行、《諸女帖》(僅存首行) 一、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張華《得書帖》四行、桓溫《大事帖》六行
二、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
《黃甘帖》(僅殘存二字)、《尊夫人帖》(存三行,右上角殘損)、《日五期帖》四行、《先生帖》二行、《雨快帖》(僅存前二行)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唐高宗李治《玄堂帖》(僅存最末一行)、《遣弘帖》六行;陳叔慎《梅發帖》六行; 陳伯智《熱甚帖》三行、《寒嚴帖》四行 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嫂等帖》(自「慰吾」行起,存五行,上有「十卷九」卷版標號字樣)、《鄱陽帖》八行、《鵝群帖》八行、《敬祖帖》(僅存首行) 前有卷首標題刻款
諸家古法帖第五:
上有「戊一」卷版標號
蒼頡《戊己帖》四行;夏禹《出令帖》二行;孔丘《延陵帖》二行;史籀《射州帖》二行;李斯《田疇帖》四行;程邈《天清帖》五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鍾繇《長風帖》(前缺二行,自「居處」行起,存七行);皇象《文武帖》六行、《頑闇帖》九行;張華書標題一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郗鑒《災禍帖》(僅存後二行);郗愔《九月帖》五行、《廿四日帖》二行、《遠近帖》三行、《想親帖》四行;郗超書標題一行 一、 法帖第七(王羲之書二)
有卷首標題刻款
《秋月帖》(存五行,最末行缺)、《桓公帖》殘存八行、《謝光祿帖》殘存首行
(有銀錠紋一)
二、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晉元帝司馬睿《安軍帖》三行、《中秋帖》五行
東晉明帝司馬紹書標題一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山濤《侍中帖》八行;卞壺《文墨帖》六行;謝發《晉安帖》六行;王曇首(原作王曇)《服散帖》(存前四行)
後有「三九」卷版標號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謝庄《昨還帖》三行;司馬攸《望近帖》四行;劉瓌之《感閏帖》四行;王坦之《謝郎帖》四行;王渙之《二嫂帖》八行;王操之《婢書帖》;王凝之《八月帖》 歷代名臣法帖第三
有「三五」卷版標號
王劭《夏節帖》五行;紀瞻《昨信帖》四行;王《靜媛帖》六行;張翼《節過帖》三行;陸雲《春節帖》五行;王邃《張丞帖》三行;王恬書標題一行 諸家古法帖第五:
何氏《去留帖》五行;蔡琰《我生帖》二行;
古法帖《敬祖帖》五行、《鄱陽帖》八行、《度德帖》五行、《亮曰帖》(僅存首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四:
前有「四四」、上有「丁四」卷版標號
褚遂良《家侄帖》(存後七行);
虞世南《大運帖》五行、《去月帖》六行、《賢兄帖》八行、《疲朽帖》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有「一五」、「甲六」卷版標號
唐太宗李世民《枇杷帖》九行、《辱書帖》十一行、《比者帖》(存九行,缺末行) 法帖第八(王羲之書三):
《雨快帖》(存五行,缺前二行)、《長史帖》二行、《得涼帖》五行、《此郡帖》八行
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其後余石尚多。 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餘杭帖》(存五行,缺首行)、《節過帖》八行、《願余帖》七行、《夏節帖》七行、《思戀無往帖》(僅存前三行) 法帖第七(王羲之書二):
《離不帖》三行、《清晏帖》四行、《朱處仁帖》三行、《吾服食帖》二行、《愛為帖》一行、《鹽井帖》三行、《七十帖》(僅存前三行) 歷代帝王法帖第一:
上有「甲七」卷版標號
唐太宗李世民《昨日帖》三行、《三五日帖》三行、《雅州帖》四行、《道宗帖》二行、《所疾帖》一行、《北邊帖》二行、《八柱帖》八行,《氣發帖》(僅存前二行) 一: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張芝《八月帖》(僅存最末三行,右上截殘損)、崔瑗《賢女帖》四行(右下截殘損)
二:倒石,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不謂帖》(自「自勝」行起,存四行)、《阮新婦帖》三行、《奉對帖》九行(尾殘損) 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亮曰帖》(僅缺首行,存七行);懷素《右軍帖》七行;張旭《晚復帖》四行、《十五日帖》三行
後有「五七」卷版標號 一: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知鐵石帖》僅存最末一行、《玄度何來帖》八行
二:法帖第七(王羲之書二):
《還來帖》存最末一行 、《雪候帖》三行 、《知遠帖》三行 、《荀侯帖》五行 一:倒石,法帖第九(晉王獻之一)
《澗松詩》四行(右上角損)、《仲宗帖》二行、《黃門帖》三行、《外甥帖》二行、《思戀帖》三行、《冠軍帖》三行、《可必不帖》(僅存前二行)
二:正石不倒,法帖第六(王羲之書一)
《昨得帖》二行(下截殘損)、《不快帖》四行(下截殘損)、《小佳帖》(僅存首行) 一:倒石,卷六王羲之《二謝帖》僅存五字,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
二:歷代名臣法帖第二(此石漫漶不清)
鍾繇《白騎帖》四行、《常患帖》二行、《雪寒帖》四行、《長風帖》(僅存前二行) 諸家古法帖第五:
前有「五五」卷版標號
智果《評書帖》(自「羲及隸篆」行起,存十三行)、何氏《投老帖》十三行
後有「五五」卷版標號 法帖第七(王羲之書二)
《長素帖》(缺首行,「得敬豫」行起)存二行、《知念帖》六行、《長風帖》三行、《謝生帖》三行、《初月帖》四行、《時事帖》七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有卷首標題
張芝《冠軍帖》存十九行,「不見奴」行後缺 首行有「五三」卷版標號,上端有「戊三」標號
諸家古法帖第五:
古法帖《賢弟帖》(缺首行,自「之傷」起)存七行,隋朝法帖《慧則帖》八行
智果《評書帖》(存起首五行) 歷代名臣法帖第二:
前有「二九」卷版標號
王珉《此年帖》(自「少憂」起)存二行、《十八日帖》二行、《嫂何如帖》四行、《欲出帖》七行;王珣《三月帖》四行;王廙《廿四日帖》(殘存首行) 法帖第十(晉王獻之二)
《鐵石帖》(自「寒不適」行起,存八行)、《知鐵石帖》五行)
後有卷版標號「十卷二」
② 請教書法碑帖的目錄或大全等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各代名家輩出,其實學書楷,草,行,隸,領悟一種就很了不起了。這里只列出分 草:
晉·王羲之·初月帖
晉·王羲之·十七帖
晉·王獻之·中秋帖
唐·懷素·自敘帖
宋·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
宋·趙佶·千字文
宋·趙構·洛神賦
宋·米芾·論草書帖
元·趙頫·急就草
明·徐渭·草書詩卷
明·董其昌·杜甫律詩冊
明·韓道亨·草訣百韻歌
明·祝允明·洛神賦
明·宋克·杜甫壯游詩
清·於右任·標准草書千字文
楷:
晉·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唐·柳公權·玄秘塔碑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唐·褚遂良·倪寬贊
北魏·張孟龍碑(局部)
唐·顏真卿·多寶塔碑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元·趙孟頫·三門記北魏·王遠·石門銘
北魏·張黑女墓誌
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行:
晉王羲之蘭亭序
唐懷仁集王書聖教序
唐李邕麓山寺碑
唐顏真卿祭侄稿貼
唐顏真卿爭座位貼
宋蘇軾前壁賦
宋米芾蜀素帖
元趙孟頫閑劇賦卷
清王鐸行書手稿
隸書:
漢封龍山頌
漢石門頌
漢體器碑
漢衡方碑
漢史晨碑
漢西狹頌
漢曹全碑
漢張遷碑
晉好大王碑
一般楷書學唐顏真卿,歐陽修,行書學晉王羲之,宋米芾,隸書學漢,草書學唐懷素,張旭。當然,主要還是看自己喜好那種字體那位書法家,畢竟興趣是成功之母。
③ 文獻收藏處可以劃分為什麼
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宮。兩院孰優應該說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遷台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家的象徵,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盡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幅,宋元山水畫系列可構成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但卻集中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可謂名窯畢備。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圖》,現在台北,北京沒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圖》,台北沒有。龍袍,中國歷代只有清王朝留下來的,當時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沒有拿,所以台北故宮博物院1件龍袍也沒有。三十七年(1948)秋,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博籌備處決定挑選文物精品運往台灣。該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軍載運駛離南京,抵達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軍載運。故宮運台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遷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頗多精品。中博籌備處運台的有852箱,也多是精品。運台圖書文物,政府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聯管處將文物遷往台中縣霧峰鄉北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又開鑿防空山洞。聯管處時期,進行對文物的抽查、清點;接著從事整理編目,先後編印了多種書籍,並有小型陳列室對外開放參觀。其間也曾挑選精品前往美國,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也參加過紐約「世界博覽會」。故宮遷來台北之後,陸續擴建數次,陳列空間逐漸擴大。五十七年(1968),又將圖書文獻從書畫組中劃分出來,使典藏文物單位由原來的古物、書畫兩組擴編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處。五十九年(1970),又在文獻處之下增設圖書館。其業務略舉大端:如對文物重新點檢、整理,詳細登錄;並且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交流。如六十年起協助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增設中國藝術史組,這是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的前身。該組作育出許多藝術史研究人才,部分並在故宮任職。六十七年(1978),與國史館合作校注《清史稿》,後由國史館整理增訂出版為《清史稿校注》。故宮也展開編輯和研究的工作,先後出版了多種期刊、專書、目錄,以及書畫、器物、善本古籍、清代文獻等書冊和裱裝畫軸、手卷等。故宮積極選派人員出國培訓、考察,及參與國際學術性活動。主辦數次國際性學術討論會,如五十九年(1970)的「中國古畫討論會」;挑選精品出國參展,在日本大阪的「萬國博覽會」和韓國漢城的「中國展覽會」,均大獲佳評。蔣復璁任職十七年餘,至民國七十二年(1983)因病請辭,國民黨黨史會主委秦孝儀接任院長。七十三年(1984),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啟用,器物、書畫與圖書文獻三處的文物大都移至新大樓地下兩層的庫房存放。正館陳列室加大,並作整體性的更新設計。庫房和展覽場所都建立恆溫、恆 、防火、防潮、防震的措施以及二十四小時防盜的安全監控系統。七十四年(1985),故宮舉辦六十周年院慶,並舉行學術演講和討論會。七十六年(1987),故宮正式成為行政院部會級的一級機關。此期間故宮接受「摩耶精舍」之捐贈,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並且營建「至善園」,八十五年(1996)新建圖書文獻館落成。民國八十年以後,故宮挑選文物出國展覽。例如,是年美國華府的「探險時代的藝術」大展、八十五年至八十六年(1996-1997)美國的「中華瑰寶」巡迴展覽、八十七年(1998)法國巴黎的「帝國的回憶」展覽。八十二年(1993),故宮開始與民間團體合作,借展西洋美術。例如,是年的「莫內及印象派畫作」特展;八十四年(1995)的「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八十七年(1998)的「畢卡索的世界」特展。八十八年(1999)開始,借展大陸文物。例如,是年的「三星堆傳奇」特展;以及配合故宮「漢代文物大展」而商借的「馬王堆漢墓」和「南越王墓」的文物展覽。八十九年(2000)五月,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接任院長,以去政治化,回歸藝術文化本質經營國立故宮博物院,揭櫫本土、中華與世界兼具的多元文化觀,注重美的普世性,本乎人性,成就人文,不以國家民族之榮耀為限。一年來他積極推動學術研究,舉辦定期小型研討會,配合展覽推出學術討論會,如「文學與美術學術討論會」、「清代檔案與台灣史研究討論會」等,並邀請國內外學者專題演講。要求展覽深入淺出,以收教育之功效,舉辦「展前說明會」,邀請院內同仁、志工與中小學教師提出看法與建議。為解決本院長期存在的參觀動線混亂、館外人車雜 等問題,考慮台灣特殊地質條件下的防震設施,強調以科技方法維護文物,以及本院未來更長遠的發展,規劃「故宮新世紀」建設計劃,提報行政院,分為五個子計劃,針對展覽空間,館外交通,文物維護及分院之發展設立,勾勒本院二十一世紀發展的藍圖。「兩岸故宮藏品,比起來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這是兩岸同胞乃至國際社會都不甚清楚而又很關注的一個問題。可以肯定地說,北京故宮不僅藏品遠遠多於台北故宮,而且總體上精品也多於台北故宮。在比較前,我想首先說明三個情況:一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將1200餘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新中國成立後,其中相當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二是,1933年故宮南遷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本院所留文物相當多,也有不少珍品,淪陷期間還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並徵集了一批珍貴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馬衡院長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院長雖將珍品編目造冊報南京,但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後來一箱也未運走。南遷文物後來運台2972箱,佔南遷箱件數的22%,當然多是精品。其實留下的78%精品也相當多。國民黨向台灣運文物,因戰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於運輸艦艙位餘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內地。三是,兩岸故宮文物藏品構成上稍有不同。運台故宮文物約60萬件,其中清宮檔案文獻38萬件冊,善本書籍近16萬冊,器物書畫5萬余件;加上抵台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余件。北京故宮原有明清檔案800萬件,善本特藏50多萬冊(件、塊),器物書畫100萬件,總計達960萬件。1980年明清檔案劃出,成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又將包括部分宋元版書在內的14萬冊宮廷藏書撥交國家圖書館及一些省市和大學圖書館。現北京故宮有藏品150餘萬件,其中1949年後徵集24萬多件,80%以上仍為清宮舊藏。我們再從幾大項文物來具體比較:一、書畫收藏。台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據介紹其中一半為優等和次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元以前書法155件。北京故宮有書畫15萬件左右,約佔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的1/4,其中約1/3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繪畫,310件元以前的書法。元以前書畫總收藏量,數量上北京故宮低於台北故宮。但相對嚴格的鑒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宮早期(元以前)書畫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爭。在繪畫的時代方面,北京故宮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繪畫面貌,特別是東晉顧愷之的兩件北宋摹本《列女圖》卷和《洛神賦圖》卷真實地反映了漢魏六朝時期的繪畫風格。就唐、五代、兩宋繪畫而言,台北故宮在數量上較北京故宮要多,但北京故宮元代繪畫眾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質堪稱世界之冠。就宋代繪畫而言,台北故宮的山水畫珍品多於北京故宮,但北京故宮的人物畫珍品則佔有重要地位。北京故宮繪畫藏品種類較全面,除卷軸畫外,還藏有版畫、年畫、清宮油畫、玻璃畫、屏風畫、貼落等,這些是台北故宮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宮還有10件唐宋壁畫、7件唐五代敦煌紙絹畫、1鋪元代大幅壁畫等。北京故宮庋藏的明清大幅宮廷書畫也是台北故宮所缺少的,因為這些在文物南遷時有一定運輸難度。由於台北故宮主要接收的是清宮舊藏歷代書畫,而18、19世紀的「揚州八怪」、「京江畫派」、清初的「金陵諸家」、「四僧」等許多流派的繪畫和書法為清宮所缺,如今已是國之重寶。北京故宮於上世紀60年代初已將上述幾個時期書畫收藏齊備。在書法方面,台北故宮的收藏量和品質不如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有4萬多通明清尺牘,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遠勝台北故宮在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宮的碑帖善本佔全國大多數。目前尚沒有見到文物南遷中有關碑帖的記錄。二、陶瓷類文物。北京故宮有35萬件,一級品1100多件,二級品約5.6萬件,還有上世紀以來在全國110多個窯口所採集的3萬余片陶瓷標本。台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收藏均占優勢,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琅彩瓷器絕大多數都藏在台北故宮。但北京故宮的收藏數量是台北故宮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慶至宣統官窯瓷器、歷代民窯瓷器以及古陶瓷窯址標本、實物資料收藏方面,北京故宮均佔有明顯優勢。北京故宮在歷代官窯瓷器收藏方面,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也都相當可觀,不容忽視。在古陶瓷收藏方面,兩岸故宮各有千秋。三、青銅器方面。北京故宮藏歷代銅器1.5萬余件,其中先秦青銅器約1萬件,有銘文的1600餘件,這三個數量均佔中外傳世與出土數量總和的1/10以上,是國內外收藏中國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另外有歷代貨幣1萬余枚、銅鏡4000面、印押1萬余件。台北故宮收藏有5615件青銅器,先秦有銘文的約500件。兩岸故宮青銅器都以傳世品為主,台北故宮藏品的總量和精品數量都較少,但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鍾等重器則十分有名。四、工藝類藏品方面。北京故宮藏有玉器28461件,數量上多於台北故宮的11445件,而且又徵集了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玉器數百件,其中安徽凌家灘遺址與六安楊公鄉戰國墓出土的一些玉器,為世所罕見,目前僅北京故宮有收藏。另外,北京故宮的「大禹治水」玉山,重逾萬斤,還有重量數千斤的幾件玉山,是台北故宮所不能及的。漆器、琺琅、玻璃、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筆墨紙硯等「雜項」,台北故宮總計7605件,北京故宮則有101355件。漆器總體上台北故宮精品較少;金屬琺琅器,兩岸所藏特點相近,但北京故宮的一些大型金屬琺琅製品則是台北故宮所沒有的;從台北故宮出版的有關如意、文玩等出版物所選文物看,其工藝水平明顯遜於北京故宮藏品。另外,北京故宮還藏盆景1442件,匏器590件,而台北故宮無此收藏。五、宮廷類文物收藏。北京故宮具極大優勢,從代表皇權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無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璽「二十五寶」、鹵簿儀仗等為台北故宮所無,帝後冠服也最為齊全;反映清代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儀器、鍾表亦為北京故宮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視文玩鑒賞,其鑒賞所用的印章,絕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宮。清代皇家信仰多種宗教,以本民族傳統的薩滿教、道教與藏傳佛教為主。北京故宮收藏有大量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還完整地保存了宮廷中一些藏傳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狀。六、圖書典籍方面。台北故宮所藏版本時代早(宋、元、明版較多)、卷帙完整、書品好者居多,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及部分「天祿琳琅」藏書等,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當珍貴。北京故宮所存數量不多的宋元版書多已撥交國家圖書館,但現存的明清抄、刻本,品種、數量眾多,包括內府修書各館在編纂過程中產生的稿本,呈請皇帝御覽、待刻之書的定本,從未發刻的清代滿、蒙、漢文典籍,為便於皇帝閱覽或攜帶而重抄的各式書冊,以及為宮內外殿堂陳設而特製的各種賞玩性書冊。此外還有翰林學士、詞臣自撰的未刊行書籍,各地藏書家進呈之書;一大批宮中戲本和檔案;帝後服飾和器物小樣、「樣式雷」建築圖樣、輿圖等特藏文獻,等等,以上共約19.5萬冊(件)。另有20餘萬塊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書版。這些構成了北京故宮善本特藏的特色。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除了所存舊藏外,有近1/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各省市積極支持下徵集、購買的散佚清宮文物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解放初期,國家就毅然花50多萬港幣從香港買回著名的「三希」中的兩希——《伯遠帖》和《中秋帖》。當時台灣也想買,但經費沒有落實,他們至今引為憾事。迄今為止,先後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宮捐獻文物。毛主席三次將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轉送故宮保存。張伯駒、朱翼庵、孫瀛洲等人的無私捐贈,彪炳千秋。新徵集的文物,許多在價值上比清宮舊藏毫不遜色。這使故宮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文化藝術的巨大寶庫,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明的象徵。由於多種原因,許多人對北京故宮文物藏品狀況不很清楚,有人以為好東西都到了台灣,有的甚至說:「台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這顯然是誤解。當然,文物自有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兩岸故宮的收藏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只有從整體上來看待,才能全面地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富多彩。(來源:光明日報)
④ 中國書法大字典的作品目錄
周石鼓文秦泰山刻石�邪台刻石碣石頌漢魯孝王刻石朱博殘碑萊子侯刻石開通褒斜道摩崖大吉買山地記三老諱字忌日記子游殘碑嵩山太室神道石闕銘北海相景君碑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永壽二年�孔宙碑封龍山碑西�華山廟碑史晨碑夏承碑郭有道碑西狹頌楊淮表記韓仁銘尹宙碑曹全碑張遷碑劉平國碑小子殘碑朱君長三字章草千字文芝白帖魏十三字殘帖墓田丙舍帖�季直表宣示表吳谷郎碑西晉出師表月儀帖平復帖東晉蘭亭敘十七帖喪亂帖孔侍中帖袁生帖姨母帖初月帖遲汝帖奉橘帖行穰帖快雪時晴帖思想帖此事帖官奴帖二謝帖虞義�帖樂毅論(集字聖教序)(�福寺斷碑)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洛神十三行地黃湯帖二王帖廿九日帖送梨帖蘭草帖伯遠帖廣武將軍碑�賓子碑(西域出土書跡)(木簡)劉宋�龍顏碑江陽王次妃石夫人墓誌石門銘安定王夫人王氏墓誌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觀海童詩雲峰山摩崖太基山摩崖天柱山摩崖百峰山摩崖安樂王墓誌元顯�墓誌元珍墓誌司馬景和妻孟氏墓誌皇甫�墓誌齊郡王�造像記崔敬邕墓誌賈思伯碑司馬�墓誌李璧墓誌司馬顯姿墓誌張猛龍碑高貞碑高慶碑元倪墓誌馬鳴寺眼法師碑元馬璁墓誌鞠彥雲墓誌李超墓誌張玄墓誌東魏比丘洪賓造像記王僧墓誌高湛墓誌敬史君碑北齊崔府君墓誌報德像碑鄉孝舉孝義�敬碑徂徠山佛號摩崖北周匡�刻經頌隋龍藏寺碑美人董氏墓誌啟法寺碑蘇孝慈墓誌張貴男墓誌真草千字文(高昌國墓�)唐孔子廟堂碑積時帖等慈寺碑昭仁寺碑枯樹賦皇甫府君碑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虞恭公墓誌史事帖草書千字文裴鏡民碑屏風書伊闕佛�碑孟法師碑晉祠銘溫泉銘哀冊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倪寬贊行書千字文韓仲良碑絕交書衛景武公李靖碑王居士�塔銘尉遲敬德碑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書譜草書千字文觀無量壽經梁師亮墓誌�仙太子碑夏日游石淙詩信行禪師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善才寺碑嶽麓寺碑東林寺碑郎官石記肚痛帖草書帖草書古詩四帖老子道德經多賓塔碑祭�稿祭伯稿爭坐位稿麻姑仙壇記宋�碑李玄靜先生碑李氏廟記竹山堂�句裴將軍詩顏勤禮碑自敘帖司馬�碑顏氏家廟碑建中告身帖(忠義堂帖)放生池帖�書帖文殊帖江外帖送書帖草篆帖廣平帖聖母帖草書千字文論書帖秋�八首藏真帖律公帖深慰帖最澄請來目錄跋羅池廟碑金剛般若經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五代神仙起居帖韭花帖夏熱帖宋赤壁賦寒食帖醉翁亭記李白仙詩巷楚頌帖大江東帖寒食帖跋李白憶舊游詩巷伏波神祠詩巷松風閣詩巷王長者墓誌銘稿范滂傳春遊詞三圖題識顏真卿告身跋贈佛照禪師詩草書帖樂兄帖方圓庵記苕溪詩評紙帖蜀素帖第一山三大字重修大成殿記易聲東福寺方丈二大字元行書千字文天冠山詩帖妙嚴寺記李太白詩巷明西苑詩�山�帖王�詩巷王�書幅(集帖等)澄清堂帖淳化閣帖大觀帖草書�會停雲館法帖余清齊法帖�岡齊法帖玉煙堂法帖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秋碧堂法帖草字�草書 �辨隸辨說文古籀補說文古籀補補
⑤ 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哪個藏品更多更珍貴,各有多少;詳細一點。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後完成。此後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並無多少改動。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 寬的巨大平台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 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後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故宮房屋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也是橫豎9顆。這種奇特的數字現 象和古代中國人對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字是數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間最大的,所以必須用對應的「9」。「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故宮內的文華殿,收藏了明清兩朝500餘年的中央機關和地方機關檔案,共74個卷宗,1000餘萬件,這是中國數量最大、價值最高的歷史資料。文淵閣里則藏有完整的《四庫全書》,囊括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學術著作,共有3503種,6304冊。
紫禁城內現有10餘個藏館,包括歷代藝術館、工藝美術館、繪畫館、清宮玩具館、青銅器館、陶瓷館、鍾表館、珍寶館、銘刻館和明清傢俱館,共有珍貴藏品約100萬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宮方能看到。
⑥ 關於歷史名人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曾隱居雲蒙山水簾洞箸《鬼穀子》書三卷, 流傳於世。
王 翦:秦代名將,佐秦始皇掃平六國。頻陽(今陝西省富平)人,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 充: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著有《論衡》。
王 勃: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惜英年早逝。
王 維:太原祁(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有《輞川集》問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諸暨(今浙江省紹興)人,元代詩人、畫家。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王 暈:字石谷,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江蘇省常熟人,著名畫家,王鑒弟子。與工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 「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初六家」。在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為多,功力深厚, 熔鑄南北畫派於一爐。弟子很多, 稱「虞山派」,以楊晉較著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山水畫。 傳世作品有《仿曹雲西山水圖》、 《平林散牧、桃花源圖》、《重江疊 嶂圖》、《元人高韻圖》和《康熙南 巡圖》等。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省琅琊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人稱其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中國書法史被後人奉為「書聖」,與王獻之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劇作家,作有雜劇十四種,除《西廂記》外,現存《麗春堂》、《破窯記》二種,另有《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中葉後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著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讀書後》等。
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禎十五年中鄉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於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學、輿地諸學均有研究,尤精經史、文學。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人,近代國學大師,為近代博學通儒,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以來所僅見,其《人間詞話》等作品影響深遠。
王若飛:貴州省安順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1946年因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逝世。